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伊索寓言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它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組成的,每個故事里都蘊含著大道理。
這本書的作者是古希臘寓言家,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伊索。傳說他是的、個奴隸,后來獲得了自由。這些故事經過后人加工,編程了《伊索寓言》。
其中《蚊子于獅子》 告訴我們驕傲沒有好下場。《狼來了》告訴我們作人要誠實。
其中令我最難忘的是《孔雀與天后赫拉》。
故事是這樣的:孔雀向赫拉訴苦,說:“夜鶯以動聽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使大家非常喜愛她。而她一開口唱歌,便遭到的是人們的嘲笑。天后赫拉安慰她說:”但你的外表和身材是出類拔萃的。綠寶石的光輝閃耀在脖子上,開屏時,羽毛更是光彩照人。“孔雀說:”既然在歌唱上我遠遠不及他人,這種無言的美麗,對我又有什么用呢?“
赫拉回答說:”各人有各人的命運,這是由命運之神所注定的。他注定了你的美麗,老鷹的力量,夜鶯的歌聲···所有鳥類都滿意神所賦與他們的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有缺點,也有優點,不是每個人都是完美的。
2022年 《伊索寓言》讀后感范文
讀了《伊索寓言》我明白了許許多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處事的經驗與本事,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個精辟的故事中體會著,吸吮著,那存于萬物之中不變的道理,對我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啟示。
例如《蛇與荊棘》,講得是“一只餓蛇被綁在一棵荊棘上,十分痛苦,狐貍看見了,說:’船夫與船很相配。‘”從這個故事里,我懂得了惡有惡報的道理,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我們班的蔣易就是典型。
美術課時,教室里僅有訂正作業的蔣易、甘宇還有我,其余人都去美術室上課了,甘宇正在座位上認真地思考,一切十分平靜,可“無事生非大王”蔣易非要挑起是非,他的眼睛骨碌一轉,嘴角一翹,想出一個歪點子,誰也不明白他想干什么?突然蔣易拿起甘宇的文具盒,趕快地爬到桌上,迅速放到吊扇上,可憐的甘宇先是一愣,之后臉色急得漸漸變紅,開始急得手舞足蹈起來,趕快爬到桌子上,想伸手拿放在吊扇上的文具盒,蔣易見狀,哪肯善罷甘休,疾步向吊扇的開關沖去……,霎時間,吊扇飛轉起來,甘宇手一縮,嚇得一身冷汗,臉色蒼白,手差點被吊扇絞進去……我在旁邊看得觸目驚心,也被嚇壞了……
這件事情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全班皆曉,教師已知,應對全班的謾罵,教師的指責時,蔣易卻毫無愧色,教師說:“這樣的人以后必定會遭到良心的譴責!”
相比之下,我覺得我就做的很好。
一天,教師發米糕,每人一塊,發現剩余了一塊,教師思來想去,不明白給誰好,他突然想起我今日作文寫的比較好,于是就獎勵給我,我欣喜地望著教師,教師說:“這是獎勵給你,快吃吧。”我沒有獨吞,而是把米糕分成4塊,給我們小組成員每人一塊,我們小組所有人都很開心,他們說李宇恒把歡樂傳給我們,我們應當好好分享,說著我們一同吃下米糕,還共同歡笑,教師看見了,也表揚我樂于分享,將來會得到善報。
所以人如果想歪點子,必然會遭到良心的譴責,反之,如果人一心向善,自會得到善報!
2022年 《伊索寓言》讀后感范文
寒假里,我讀了《伊索寓言》這本故事書,書中的小故事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覺的道理,故事通俗易懂,內容十分有趣,讓我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我越看越喜歡。
《燕子與蟒蛇》小故事說的是一只燕子媽媽帶著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在一個法院的庭院安了家,燕子媽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每天不辭勞苦,東奔西走地為燕寶寶找蟲子吃。燕寶寶在媽媽的悉心照顧下慢慢長大了,是時候要學習獨立生活,學習本領的時候,燕寶寶卻以站不穩,很胖為理由不想學習本領,而燕子媽媽太疼愛自己的寶寶,推遲了學習飛翔等本領計劃,誰知道危險不久將發生,有一天,燕媽媽很早就出門去找食物了,燕寶寶嘰嘰喳喳的叫聲引來了一條蟒蛇,在危險當前,盡管小燕子怎樣拼命拍打翅膀,也沒能飛起來,最終補蟒蛇吃掉了。燕子媽媽回來后,后悔都不得了。
我認為燕子媽媽太疼愛自己的孩子,燕寶寶們也太懶惰和嬌氣,應該早點學會逃生和獨立的本領,不致于在危險來臨之時,不能自救,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人不能懶惰,要認真、勤奮、刻苦,不怕艱苦,才能學到真本領。
2022年 《伊索寓言》讀后感范文
我在寒假中讀過不少好書,惟獨覺得《伊索寓言》最好看。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每個故事都會有一段深刻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文學中的一塊瑰寶,數千年以來以其獨特的智慧和藝術魅力令人愛不釋手,歷傳不衰。
其中,《狼和小羊》這一則寓言中講得是:狼想把小羊吃掉,用各種方法和小羊狡辯。揭穿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龜兔賽跑》這則寓言,結果大家都知道,是烏龜贏了。因為他不懈的努力,換取了勝利。而兔子卻高傲、自大。低估了別人,總認為自己最厲害,其實有自信心是好的,但不能太過于自信,因為那就不叫自信了,而叫驕傲。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句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北風和太陽》也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北風和太陽要比賽,比誰能讓路人脫掉衣服。北風刮著猛烈的風,可是路人沒有脫掉衣服反倒把衣服裹緊。而太陽則散發出一陣一陣的熱度,讓路人覺得很熱,于是脫下衣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勸說勝過強迫”。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不要自私,不要虛榮,不要瞧不起別人。我相信,這其中的故事,就算很久以后我仍然會記憶猶新的。 世界上各種人的缺點,優點都在此書中一一展現了,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那也就不會有好人。
2022年 《伊索寓言》讀后感范文
寓言是一顆魔豆,雖然小,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寓言是一根魔杖,雖然短,但能變出許多趣味的東西。
在《伊索寓言》這本書中,全是一個個短小故事。可是,每個故事里都講著不一樣的深刻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龜兔賽跑》。
兔子和烏龜賽跑,兔子嘲笑烏龜的步子慢,可是,烏龜笑了,說總有一天它會跑蠃兔子。它們立刻開始了比賽。烏龜拼命地爬,一刻都不停止。而兔子卻一個箭步沖到前面,并一步當先。看著烏龜被拋在后面,兔子心想,比賽太簡便了,自我先睡一覺也能蠃。它坐在樹下,睡著了。烏龜卻堅持爬行,它慢慢地超過了兔子,成了冠軍。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道理,穩步向前者,往往能獲得最終勝利!
此刻,你們想明白我為什么喜歡這個故事嗎告訴你們,其實我也有這樣的經歷哦!
這一幅漫畫是華君武在一九八零年一日創作的。
這幅漫畫充分的反映了當代社會的人們毫無謙讓之心,為了走路抄捷徑可以隨意踩踏草坪;為了能讓自己方便的上車,可以占據特殊人的上車點......為了方便自己,寧可裝瞎子、裝聾子、裝文盲;為了方便自己,寧可麻煩其他的人。
像這種“假文盲”的事件,我們見過了多少次,多少回。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無視于一切地去上海其他的人。
有一位同學曾這樣描述他讀書的感覺:“小時候,我真是太愛讀書了。從《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到《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那精彩奇妙的故事只有書中才有,那恍如隔世的境界只有將全身心都投入到書籍中才體味得到。我發瘋般地迷上了書,讀起書來廢寢忘食,飄飄欲仙,如醉如癡。書籍開啟了我人生中第一扇智慧之窗。”這正如高爾基的話:“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的感覺真的十分神妙奇幻:在彌漫著墨香的書齋里,盡情地神游于書海之中,馳騁在天地之間,想象就變成了脫韁的野馬,在狂奔,在疾馳,被保爾"柯察金的堅毅與頑強所鼓舞,被簡"愛的勇敢、自強所折服,為斯佳麗與白瑞德的浪漫凄美的愛情潸然淚下,更被于連的遭遇深深打動。莎翁帶我徜徉在英國文學的圣殿中,魯迅領我來到舊中國那段最黑暗的日月,余秋雨引我穿越歷史的時空去感受祖國悠遠綿長的文化,經歷滄桑歲月的艱辛……我將全身心融入書中,與作者對話,與偉人對話,與那個時代對話,我驚奇地發覺:我原來是屬于書的。我真不知道,如果離開了書,我是否還能維系我微不足道的生命。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心靈的一隅——一個靜謐、恬適、安然的角落,一首為書與我譜寫的心曲回蕩、盤旋在心的峽谷里,不斷地升騰,升騰……
讀書無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它不僅有趣,還十分重要。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有人問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貢獻一個愛因斯坦?專家回答: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造就一個愛因斯坦,除了需要超常的數理知識之外,還需要廣闊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豐富的文學藝術素養。
不錯,文學藝術不能直接幫助愛因斯坦推導數理公式,然而它擴大了愛因斯坦的文化背景,強化了他的想象力,升華了他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對他來說,兩個世界同等重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可見,文學藝術素養多么重要!它可以成就一個人輝煌的事業!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呢?其中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在書海中遨游,汲取營養。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多么深刻的感受!知識的力量無窮由此可見一斑了。我們是新世紀的學生,有著光榮的讀書傳統,在初中階段認認真真地讀上幾本好書,你將終身受用。
要寫讀書筆記,讀后感,把你讀書的心得、感悟記錄下來,以利提高。怎樣寫讀后感呢?
首先要認真閱讀原文,把握要領。只有理解原文精神,才能由此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見解。“讀”是感的基礎,“感”由讀而生發。
其次要抓住重點談自己最深刻的感悟。一部作品很長,涉及的面很廣,你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談,一定要在思考、分析之后,把感受最深的寫出來,這樣才會有意義。
還要聯系實際,努力開掘。通過讀書,指導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學以致用。
有人把讀后感的寫法歸納為四個字:引,議,聯,結。
具體指引原文觀點或內容,在引的基礎上生發開去;發表議論;聯系實際,聯系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從中得出結論,給人以啟迪。好懂,好記,你在寫作時不妨用一用試試。
觸動·思索
閱讀讓我們領略了不一樣的心靈風景,進入了一個或喜或怒或哀或樂的心靈世界。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唯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有與孩子分享的不竭財富,也才有站在一群如饑似渴的求知目光中侃侃而談的底氣。
給孩子們講述的一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那是在指導孩子們寫作以“母愛”為主題的作文之時,我給他們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屠夫買來一頭膘壯的母牛,正待宰殺之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母牛突然雙膝跪地,雙眼含淚。可殘忍的屠夫并沒因此放下屠刀,當他剖開母牛的胸膛時,里面竟然有一只還沒來得及出世的小牛……說到這,我停頓了一下,問道:“母牛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時我聽到了一個響亮的聲音:“它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旁邊許多孩子圍著我好奇地問這問那,遲遲不愿下課。記得當時有一個孩子說道:“老師,您這些故事都是從哪里讀來的?我也想讀!”孩子不經意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思索:農村孩子對課外知識渴求如此強烈,我們該怎樣給他們提供一個汲取營養的平臺,讓他們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樣,享受閱讀樂趣,讓閱讀像呼吸般自然呢?
實踐·引領
心動不如行動,我決定要讓孩子們的這種渴求化作一種力量,透過課外閱讀這扇窗,讓我們的孩子能擁有更豐富、更廣闊的精神家園。因此,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三步曲由此拉開了序幕。
第一步:我要讀!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要讀”不僅僅是某些孩子的聲音,而應化作所有孩子的心聲,于是我利用每周早自習前及每周三第七節給孩子讀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童話故事以及各種兒童文學讀本中的精彩片斷。漸漸地,我也由“扶”到“放”,孩子們也由閱讀“配角”成了“主角”,我的引讀也成了師生共讀。我還驚奇地發現,自課外閱讀活動推廣以來,課余時間教室里打鬧嬉笑的聲音少了,靜靜地閱讀課外書的孩子成了班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甚至有的孩子還悄悄跟我說:“老師,我再也不吃零食了,我要把所有零花錢存下來買書。”這讓我驚喜不已。甚至連班上最調皮的男生也能夠安心地坐下來了,因為他與課外書也成了好朋友。
第二步:讀什么?
那么,對于課外閱讀幾乎是一片空白的農村孩子來說,我們給他們推薦哪些書更加合適呢?我采用梯級閱讀方式來引領他們,因為閱讀技能的提升與兒童心理、生理、認知規律密切相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一開始我給孩子們推薦的是一些初級讀物,如各類《優秀作文選》《小學生導刊》《伊索寓言》《成語故事》等。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實踐,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提升了,我就向他們推薦了一些適合中高年級閱讀的各類兒童文學讀本,如《草房子》《昆蟲記》《綠野仙蹤》《格列佛游記》《愛的教育》等。
第三步:怎么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活動不是簡單地扔給孩子們一本本課外書,而是要教給他們讀書方法。閱讀活動為達到一定目的必須采取一定特殊技能,而閱讀技能包括各種閱讀方式,如略讀、精讀、跳讀、連讀等。我以指導閱讀《昆蟲記》為例,首先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法布爾的一些個人資料以及對《昆蟲記》的整體了解,然后了解書的目錄,把握全書主要內容,再選取自己最喜歡的章節來讀,也可逐文閱讀,最后就是要學生學會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讓自己讀有所獲。
收獲·提升
轟轟烈烈的讀書活動開展已幾月有余,一棵棵茁壯成長的幼苗在書香的浸潤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寫作水平與日漸長。課外閱讀讓孩子們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尤其是提高了寫作水平。有一個作文競賽獲一等獎的孩子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課外書是我最好的朋友,它讓我忘記了煩惱,學會了感恩,也讓我迷上了寫作……”
書簽制作精彩紛呈。2013年5月25日,我班舉行了一次“好書我來薦”的書簽制作比賽。有一個女孩子制作了一張特別美的書簽并寫道:“我想向同學們推薦《漂亮女生夏林果》,因為夏林果是個聰慧、能干、善良的女孩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本書真值得一讀。”
不一樣的讀后感再現了不一樣的童心。“言為心聲”,在孩子的筆下傾訴的是他們最真實的內心,最真摯的情感,他們儼然是一位“小作家”。有一個男孩子在讀《愛的教育》有感中這樣寫道:“讀完《愛的教育》這本書之后,我感覺愛意似乎也在我心間流淌,生活中我們如果能用愛去支持、理解、包容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我們的世界永遠會陽光燦爛!”一行行跳躍的文字躍然紙上,令我感動不已!
一、閱讀情感:情感碰撞后的感性流露。
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是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體驗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書中的人物或情節并非無動于衷,常常會產生滿意或不滿意,愉快或不愉快,熱愛或厭惡,欣賞或遺憾等態度體驗,這就是閱讀情感。它與每個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深度有關,同時個人的生活經歷、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制約著閱讀情感的形成和發展。
閱讀情感的挖掘需要學生走進文本,深入到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中去,和主人公一起苦難著、歡樂著……隨著學生閱讀的不斷深入,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引起了學生的同感,這兩種情感碰撞在一起產生的火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共鳴。
假如走進文本的情感碰撞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情感上的共鳴,那么,走出文本的情感流露就是一種情感宣泄,此時,學生不再拘泥于文本的情感,個人的感情猶如插上飛翔的翅膀自由馳騁,得到充分而真實地流露。
二、閱讀思考:思想交匯中的理性審視。
我們接觸任何事物,都是感性在先,理性在后,沒有情感的理性是蒼白無力的,同樣沒有理性的情感是粗淺的、不成熟的。閱讀,只有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之后,思考才深刻,才顯得有意義。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是沿著從感性到理性這樣的一條軌跡永恒地向前發展的。
1、領悟文本的深刻思想。個性形成于共性中,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價值總會具有一般認同性。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體驗了文本中的主人公的一段感情經歷后,必然會在思想上達成比較一致的認識,也就是說學生基本領悟了文本所表達的內在思想。做到這一點,有時還要經過一番周折,一場激烈的討論。例如: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最后一句話的含義時,觸發了這樣的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生:老師,書上說“給”永遠比“拿”愉快,我有些不明白?
師:這句話寓意深刻,每個人切入的角度不同,理解就千差萬別了,下面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生:我認為這句話是說“給”了別人美好的東西,讓別人得到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感到愉快。
生:我認為“給”了別人,留給自己的是痛苦、難過,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把它深深地藏在心底了。
師:對!有時候得到快樂的前提是戰勝痛苦,滿含淚水的快樂。
生:……
2、觸發學生的理性思考。當學生閱讀的情感和對文本思想的理解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引起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是一種潛意識的思考,一種充滿著理性的思考。這種思考只有經過學生充分感悟、體驗后才能爆發,是建立在對文本思想作進一步的挖掘和引導的基礎上的。我在一次班級讀書會上和學生一起欣賞《伊索寓言》這本名著時,以《椋鳥》為例讓學生說說讀后感:
生:椋鳥太驕傲了,剛學了一點本領就得意洋洋的了。
生:愛慕虛榮的椋鳥,總喜歡和別人攀比高低。
生:椋鳥見異思遷,缺少恒心和毅力。
師:同學們說得很精彩,一語道破椋鳥的缺點所在,但有人認為它還是有一定的優點的,老師希望大家能從更高的層面上去評價椋鳥,并給它提一個好的建議。
(學生似乎略有所悟,重新閱讀文章,反復揣摩椋鳥前前后后的表現……)
生:我認為椋鳥要求進步,有上進心。
生:椋鳥見好就學,說明它好學,這樣能取長補短。
生:雖然椋鳥一開始學夜鶯失敗了,但聽眾不應該嘲笑它,椋鳥再繼續努力就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