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保健方法論文

保健方法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健方法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保健方法論文

保健方法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建筑外墻外保溫 優勢 施工方法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住房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住宅質量通病,如跑、冒、滴、漏及空鼓現象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近年來,隨著對節約能源與保護環境的要求的不斷提高,建筑維護結構的保溫技術也在日益加強,尤其是外墻保溫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建筑節能技術。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墻保溫主要有內保溫、外保溫等方法,針對新技術的發展,要加強新型節能材料的開發和利用,從而使建筑節能真正得以實施。

建筑節能是執行國家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貫徹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建設部在1995年頒布了《城市建筑節能實施細則》等文件,把《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95列為強制性標準,同時建設部又于2000年10月1日了第76號令《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對不符合節能標準的項目,不得批準建設。在這樣一系列的節能政策、法規、標準和強制性條文的指導下,我國住宅建設的節能工作不斷深入,節能標準不斷提高,引進開發了許多新型的節能技術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廣使用。但我國目前的建筑節能水平還比較落后,建筑單位面積能耗仍是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的3-5倍。

外墻外保溫,是將保溫隔熱體系置于外墻外側,使建筑達到保溫的施工方法。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試點,并逐步將該技術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我國現有建筑數量巨大,全國有約400億平方米,其中城鎮約130億平方米,而且每年還在以數億增長?,F有的建筑99%為非保溫建筑,新建筑中具有保溫功能的較小,約占6%左右。因此建筑節能任務艱巨。利用新技術對建筑維護結構進行高水平的保溫隔熱,是建筑節能的關鍵。外墻外保溫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由保溫層、保護層和固定材料(膠粘劑、錨固件等)構成。該系統集保溫、防水及裝飾功能為一體,外保溫適用范圍廣不僅適用于北方需冬季采暖的建筑,也適用于南方需夏季隔熱的空調建筑。既適用于磚混結構外墻的保溫,也適用于剪力墻結構砼外墻的保溫。既適用于新建建筑,也適用于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外墻外保溫系統可以有效解決我國北方冬夏兩季室內外溫差而造成的能源損失問題,它代表了我國節能保溫技術的發展方向。我國住宅建設節能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節能標準的不斷提高,引進開發了許多新型的節能技術和材料,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硅酸鹽復合漿料、巖棉礦渣棉、玻璃棉、泡沫玻璃、聚氨脂泡沫板等。

1、外墻外保溫的幾點優勢

(1)采用外保溫技術,由于保溫層置于建筑物圍護結構外側,緩沖了因溫度變化導致結構變形產生的應力,避免了雨、雪、凍、融、干、濕循環造成的結構破壞,減少了空氣中有害氣體和紫外線對圍護結構的侵蝕。事實證明,只要墻體和屋面保溫隔熱材料選材適當,厚度合理,可以有效防止和減少墻體和屋面的溫度變形,有效地消除常見的斜裂縫或八字裂縫,大大減少了自然界溫度、濕度、紫外線等對主體結構的影響。特別是由于溫度對結構的影響,建筑物的熱脹冷縮可能引起建筑物部分非結構構件的開裂,外墻采用外保溫技術可以降低溫度在結構內部產生的應力。因此外保溫有效地提高了主體結構的使用奉命,減少長期維修費用。

(2)一般情況下,內保溫須設置隔汽層,而采用外保溫時,由于蒸汽滲透性高的主體結構材料處于保溫層的內側,只要保溫材料選材適當,在墻體內部一般不會發生冷凝現象,故無需設置隔汽層。同時采取外保溫措施后,結構層的整個墻身溫度提高了,降低了它的含溫量,因而進一步改善了墻體的保溫性能。

(3)外保溫提高了墻體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室內熱能的傳導損失,增加了室內的熱穩定性。另外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風霜雨雪等對墻體的浸濕,提高了墻體的防潮性能,避免了室內的霉斑、結露、透寒等現象。進而創造了舒適的室內居住環境。另外因保溫材料鋪貼于墻體外側,避免了保溫材料中的揮發性有害物質對室內環境的污染。家中如果有老人或小孩,溫差較大,常常使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患病,而外保溫墻體由于蓄熱能力較大的結構層在墻體內側,當室內受到不穩定熱作用時,室內空氣溫度上升或下降,墻體結構層能夠吸收或釋放熱量,故有利于室溫保持穩定。然而,由于外保溫隔熱體系置于外墻外側,直接承受自然界的各種因素影響。僅就太陽輻射及環境溫度變化對其影響來說,由于保溫層之上的抗裂防護層較薄只有3mm~10mm,且保溫材料具有較大的熱阻,因此在熱量相同的情況下,外保溫抗裂保護層的溫度變化速度比無保溫主體外墻外側溫度變化速度提高約10~30倍。因此考慮其它環境因素對抗裂防護層的柔韌性和耐候性等抗裂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不管是買新房還是買二手房,消費者一般都需要按照自己喜好進行裝修,在裝修中,內保溫層容易遭到破壞,外保溫則可以避免生產這種問題。

(5)消費者買房最關心的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積,由于外保溫技術保溫材料貼在墻體的外側,其保溫、隔熱效果優于內保溫,故可使主體結構墻體減薄,從而增加每戶的使用面積。

2、外墻外保溫的施工工藝

(1)保溫材料的選擇。保溫材料的使用多以擠密苯板、聚苯板、聚苯顆粒保溫材料為主。聚苯板的導熱系數為0.042W(m?K),同抗裂砂漿相差22倍,因此擠密苯板與聚苯板相比,抗裂能力弱于聚苯板,聚苯板導熱系數小,能夠緩解熱量在抗裂層的積聚,使體系受溫度驟然變化產生的熱負荷和應力得到較快釋放,提高抗裂成的耐久性,是外墻外保溫系統的首選。我國北方建筑物外墻均為490厚的粘土實心磚墻,這可滿足強度、安全、保溫、隔熱等耐久性能的需求,除了可以達到節能的效果,還要達到以上功能的要求,采用了240厚磚墻加上導熱系數為0.034-0.040(w/m?K)的80厚的苯板保溫能夠滿足嚴寒地區外墻保溫的要求,并達到節能50%的要求。

(2)保護層的選擇。水泥砂漿如直接作用在保溫層外面易引起開裂,而且還有可能脫落,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采用專用的抗裂砂漿并輔以合理的增強網,并在砂漿中加入適量的纖維。如外飾面為面磚,在抗裂砂漿中也可以加入鋼絲網片,鋼絲網應采用防腐好的熱鍍鋅鋼絲網。

(3)施工流程。預埋鍍鋅8#鐵線―墻面的清理―掛苯板―綁鋼絲網和鋼筋網―抹1:3水泥砂漿―涂料。當基層墻體驗收合格后,就可進行保溫層施工。其具體施工工藝為:清理、找平基層一彈、掛控制線安裝、找平底端托板檐材料工具準備配粘結膠漿粘貼翻包網格布粘貼苯板檢查校平填塞板縫打磨找平安裝裝飾線條(用苯板制成)或分格縫釘錨固釘保溫層驗收。

3、外墻外保溫的施工方法

(1)干掛法。干掛法主要是將預制好的保溫板材用龍骨或者連接件固定在外墻上,在外墻外表面干掛,為現場半成品粘結安裝,是現在外墻外保溫施工方法中比較流行的方法。用手敲擊可以分辨,一般感覺發空的多是采用這種方法,其優點是施工簡便、一次操作完成、周期短、效率高、減少濕作業,但是對干掛保溫材料要求很高,一般需要選用保溫、防水、裝飾效果和耐久性都很好的多功能復合板,造價非常高,目前使用的不是很普遍。

(2)抹保溫砂漿法。抹保溫砂漿法主要是將保溫層用粘貼的方法固定在墻體外側,然后再在保溫板上抹面砂漿并將增強網鋪壓在抹面砂漿中。采用的保溫材料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它現在廣泛應用在建筑上,具有質輕、導熱系數小、吸水率低、耐老化、耐低溫、易加工、價廉質優等優點。抹保溫砂漿法具體到實際操作中,非常簡單,此種做法目前很常見,但是由于聚苯板保溫層熱阻很大從而使保護層的熱量不易傳導擴散,因此在溫差變化大時外面涂抹的砂漿補償貿易出現裂縫,其應用量在逐漸減少。

(3)貼聚苯保溫板法。外貼聚苯保潔板法即墻外貼聚苯乙烯發泡保溫板,即EPS外保溫,分為外模內置單面鋼絲網架聚苯乙烯發泡保溫板或直接內置聚苯乙烯發泡板,本項技術使用范圍廣,適應用于抗震建筑而不計其抗震的結構負荷??捎糜诟邔咏ㄖ?、多層建筑,以及舊房屋節能改造。EPS保溫提高了其節能效果,并改善室內熱環境,徹底解決了房屋的外墻主題部分內表面冬季結露現象。1)粘貼聚苯板的施工要點。粘貼翻包網:在以下部位粘貼翻包網,并進行密封防水處理。門窗洞口周邊、預留洞口、女兒墻、勒腳、陽臺、雨棚等,變形縫及基層不同構造不同材料結合處。以上部位稱為系統終端。翻包網格布要求壓入聚苯板兩面均不少于100mm。

點框法粘貼聚苯板:用抹子將拌好的漿料均勻的涂布于聚苯板四周,空白處均勻的涂布若干灰餅,然后將聚苯板按預定的位置對位,并均勻用力按壓,隨時檢測垂直度、平整度,使聚苯板與基底粘結牢固、平整。壓平后聚苯板四周漿料寬度約60mm,最窄處不少于60mm,灰餅直徑不少于100mm,厚度5mm,且粘結面積不少于聚苯板面積的30%。

拼縫及細部要求:聚苯板粘貼時應自下而上,錯縫粘貼,轉角咬槎。每層錯縫1/2板長不少于200mm。對下料尺寸偏差造成板間縫隙大于2mm的,應將聚苯板裁成合適的小片塞入縫中。門窗洞口四角的聚苯板應采用整板切割成形,不得拼接。接縫距洞口四角不少于200mm。聚苯板粘貼完成靜置24h后將板縫不平處用砂紙打磨平整再進行下道工序。安裝錨固件聚苯板粘貼牢固后安裝錨固件。按要求位置用沖擊鉆鉆孔,錨固深度不少于25mm。2)保護層施工要求。用鏝刀將拌好的砂漿均勻的涂布在聚苯板表面上。將預先裁制好的網格布對正位置用鏝刀壓入抹面砂漿中,逐行抹壓,避免網格布褶皺。網格布橫向鋪設、自上而下逐行鋪貼,沿外墻轉角處依次鋪貼;遇門窗洞口時在洞口四角加貼一塊長300mm,寬200mm的45°斜向網格布。在下列部位須鋪設加強網:底層距室外地面高度2米范圍的部位;可能遭受沖擊力部位。加強網格布的鋪貼方法:先貼加強網,再貼標準網,加強網與標準網之間必須加抹一層抹面砂漿。網格布的搭接:標準網格布的搭接寬度≥100mm;加強網格布不得搭接及彎折,網邊須對接。轉角處網格布要連續鋪設,包轉寬度≥200mm。接槎的處理:不能連續施工的工作面預留搭接寬度≥100mm的網格布在抹面砂漿外,并注意保持網格布的平整與清潔以便后續施工。抹平修整:用抹子將砂漿抹壓平整。3)注意事項。首先每個分格單元必須一次性施工完成。禁止在一個分格內出現接槎。其次接近分格條邊緣施工時,要加細處理。新抹砂漿不要抹到鄰近板塊,打磨時,避免對已完板塊進行二次打磨。第三水平分格縫位置距離每步腳手架高度不少于0.3m。第四施工墻面應采取遮陽和防風措施。最后施工完成后24小時內避免雨水沖刷。

(4)抹保溫涂料法。抹保溫涂料法是在建筑外墻外表面涂抹膠粉聚苯顆粒及其它保溫涂料。外墻涂料的主要功能是裝飾和保護建筑物外墻面,使建筑物外貌美觀整潔,從而達到美化城市環境的目的,同時延長其使用壽命。為獲得理想的裝飾與保護效果,外墻外保溫涂料應具有裝飾性、耐候性(在風吹、日曬、鹽霧腐蝕、雨淋、冷熱變化竺外界自然環境的長期反復作用下,在規定的使用年限內不發生開裂、粉化、剝落、變色等現象)、耐沾污性、耐水性的特點。關于噴涂的材質,一般說聚氨脂的效果最好,其厚度較小,不吸水,比強度高,耐燃性好,耐高低溫性能好,使用壽命長,但是造價較高,不適合普通建筑大面積使用。

保健方法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中醫學屬于自然哲學,其思維模式、方法論和真理觀與中醫學生自小接受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念之間存在深刻的沖突;現行的中醫教育沿用了西醫的模式,學生缺失了中醫最寶貴的經驗傳承和臨證體會,結果是中醫教育培養了一批自己的掘墓人。中醫要走有中醫特色的教育路線,以循證為基礎,詮釋中醫,理解中醫,因材施教,培養師古不泥古的創新型中醫人才。

【關鍵詞】 中醫學; 教育; 詮釋

2005年中醫藥專業統招生12.6萬,在校生接近39萬,畢業人數7萬多,僅博士畢業生就有近千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中醫教育擴大規模,培養了大批高學歷的現代中醫,但臨證水平與學術造詣上卻鮮見道高識遠者,即便博士畢業,與孔伯華、施今墨、焦樹德和鄧鐵濤等人比起來也是天壤之別,高學歷庸醫是中醫教育的一種現象。

1 當代中醫學子的困惑與迷失

中醫學形成于秦漢之際,屬于自然哲學范疇,它善于用哲學的概念和理論來推演醫學的現象和結論,而這大大異趣于與當今中醫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

1.1 落后的理論降低學習興趣中醫學的基石是元氣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端貑枴毭握摗吩唬骸叭艘蕴斓刂畾馍斓睾蠚?,命之曰人”,元氣論奠定了中醫唯物特性的自然觀和生命觀;“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天元紀大論》),五行陰陽確立了中醫具有辨證思維的方法論。

然而中醫理論畢竟產生于二千多年前,元氣論缺少對內涵的明確界定,五行學說為追求形式的對稱和完美,有嚴重的形而上學傾向。這樣一種自然哲學理論與當代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思維大相徑庭,中醫學理論上的落后,導致中醫學生自覺低人一等;理論中的糟粕部分經常使中醫學生成為諷刺挖苦,甚至口誅筆伐的對象,學生失去了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自然難以學好中醫。

1.2 先驗的理論導致方法論困惑《靈樞·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因此,以取象比類、推演絡繹法構建的中醫理論體系不過是將自然哲學的普遍命題的大票面鈔票兌換成接近事實的細致分析的小零錢:首先確立一個先驗的理論框架,如五行學說,依此對事物表面現象進行抽取,合則取之,不合則視而不見,然后加以間接的邏輯推理和演繹,從而使中醫理論具備了先驗現象學的一些原則或特征,如形式性、觀念性、現象性和規定性等。

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的標準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波普),而中醫學的先驗理論具有先成性和圓融自足特點,既難以被證實,也無法被證偽:如藏象學說,證實只能是進一步證明了五行學說的生克之間關系的合理性,大多屬于同義反復;而對藏象學說的證偽實質是對生活經驗的否定,有誰能證實水不能克火嗎?這樣,中醫學拒絕了自己的自然科學屬性,拒絕被還原,而中醫學生已經習慣于應用還原的方法來分析問題,思維模式的差異和方法論的困惑導致學生對學科失去自信,甚至產生逆反厭學心理,中醫教育自然事倍功半。

1.3 實用理性導致真理觀的迷失中醫學的核心是臨床效驗。除了療效能夠看到,藥方能夠理解以外,中醫理論性的東西與現代科學幾乎沒有相容性和通約性。中醫理論成為經驗的附屬,如藏象,不是主觀與客觀的符合,而是實用性的工具,用來解釋和說明經驗與經驗之間的關系,將診斷、用藥、療效圓滿地聯系起來。

中醫理論因而缺乏主體性和真理性,理論的真實僅表現在它聯絡經驗過程的適用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上,這種實用理性與實事求是的原則相悖,與科學的精神背道而馳,在中學時曾被反復批駁過,真理觀的迷茫導致對中醫學科本質屬性的困惑,不信中醫談何學好中醫。

2 與現代教育體系的沖突

中醫學具有文化、技藝的特征,而我們卻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來實施教育,二者之間的沖突與緊張可能正是中醫教育現狀的原因。

2.1 課程設置讓經驗的臨床體系缺少經驗在先驗的理論框架下,是基于療效的、具體的、經驗主義的臨床體系,而臨床經驗的積累要靠多臨床,多看病,多接觸病人,所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然而中醫教育受困于西方醫學的理論藩籬,盲目地削中醫之足,以適西醫之履:中醫院校學生超過70%的時間在學習理論,剩下的臨床時間里,有接近一半時間在西醫醫院,而即使在中醫院里,也是在病房學習如何用西醫處置病人,真正的中醫臨證可謂少之又少。這種課程設置模式無視中醫學是門經驗醫學的事實,拋棄了中醫藥學幾千年來傳承的傳統,如呂炳奎先生所說“讓牧師領導和尚”,其結果只能是中醫教育的每況愈下和中醫特色的逐漸消亡,這又如何能培養高水準的中醫呢?

2.2 授課方式使直覺的學習模式沒有直覺“人與天地相應也”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思維注重直觀、直覺和頓悟,頓悟需要長期的經驗和體會,在此基礎上實現思維的躍遷和理論的突破,這需要中醫教育能夠“傳道、授業和解惑”。傳何道?辨證之道;授何業?臨證之業;惑何來?自臨證來。然而現行的中醫教育,更多的是在傳道,也就是以講述理論為主的“趕”鴨、“填”鴨、“烤”(考)鴨式教學。學生只是在課堂上對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名詞繞來繞去,沒有臨床時間,教師無業可授,學生無惑可解,不能在從體驗中學習,不能在頓悟中升華。

在與高年資中醫交談的過程中,很多人提到,年輕時更信賴西醫,然而隨著從醫時間的延長,到四五十歲時,又回歸了中醫,這種回歸本身也是對現行中醫教育的否定。

2.3 評價模式讓臨床醫學偏離臨床中醫學是一門臨床醫學,自古以來的中醫大家都是臨床大家,包括上面提到的名醫。然而,依據現行的教育模式,中醫教育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如博士、碩士要畢業,不是看他有沒有學會看病,而是看他有沒有做出高水平的實驗,發表高水平的論文。于是,中醫的碩士、博士不管愿意與否,都要泡在實驗室,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來解釋中醫藥的分子機理;不管能否,都要從基因、蛋白質水平來介說中醫,其結果是中醫教育與中醫臨床兩張皮,臨床醫學的學習偏離臨床,怎能不培養出高學歷庸醫呢?

3 認識中醫,走中醫特色的教育之路

從根本上變革中醫的屬性無異于把中醫連根拔起,可行的辦法是,認識中醫,拋棄僵化的中醫的教育模式,走一條有中醫特色的教育路線。

3.1 基于證據的循證教育循證醫學強調臨床研究證據、臨床經驗、病人選擇三者的有機結合,要求“醫生對病人的診治決策應該建立在最佳研究證據、臨床經驗和病人的選擇三方面恰當結合的基礎之上”,與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不謀而合。循證醫學重視“病的人”,同時注重與多因素疾病相關的老齡人口養生保健,及人們日益增多的保健需求,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

中醫學是循證醫學,因此,中醫教育需要循證的中醫教育。循證的中醫教育從傳播中醫知識轉變為臨床學習,由知識的被動吸收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和主動者;變死學為巧學,在有限的時間內,以臨床問題為基礎,掌握最有用的知識,獲取最愜當的經驗;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求索,改變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地位,發揮求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獲取知識轉變為探究知識、從短期的“充電”轉變為終身教育[1]。在循證中醫教育中,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進行醫學實踐,激發內在興趣,避免填鴨式的被動接受中醫理論的舊模式,培養臨床思維能力,變革舊的中醫醫學教育體系,對于建立中醫臨床思維及服務模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2 基于理解的詮釋學教育中醫學不能以一種對象化的眼光打量外物,缺乏對概念和功能的精確界說和細密分辨,阻礙了現代科學技術向中醫學科的滲透和對中醫研究的支持;中醫學又是非邏輯的,沒能發展邏輯學來超越經驗的觀念,影響了中醫由橫向向縱向、由宏觀向微觀的發展,故而中醫科學化進程中的證實多是同義反復,而一旦與經典不合,又是“皮里春秋”的緘口不語。因此中醫教育不能進行還原論的分析,更多的應該是從說明到解釋,從理解到頓悟,走詮釋學的教育路線。

狄爾泰認為解釋學可以作為一切人文科學的基礎,中醫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因此“理解”是學習中醫的手段。我們對于中醫的理解的深度,取決于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切身體驗”或體會中醫學的深層積淀。

理解中醫,就要回歸中醫。首先要原初資料,目的在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然后“返樸歸真”,通過語義澄清、脈絡分析、前后文意的貫通、時代背景的考察等,“客觀忠實地”了解并詮釋原典;隨后跳出文本本身,進入“歷史意識”的領域,通過“交互主體性”進行教和學的對話,這樣教員的視界不斷與學生的視界交流,不斷生成、擴大和豐富,兩者的視界從差異走向融合[2],為我們對中醫學產生新的理解、新的思想蘊涵提供可能;穿透原有思想結構的表層,追究古代醫家本來應當說些什么;思考古代醫家現在必須說出什么,從批判的繼承者轉變成為創造的發展者。

3.3 基于傳承的創新教育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臨證的體驗和領悟是學習中醫學的重要途徑,中醫幾千年來傳統的教育方法——師帶徒的傳承方式,對于中醫臨床技能的繼承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助于突破王叔和所謂的“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是學習中醫的正道之一。

然而傳統傳承多是父以授子、師以傳弟,可能會導致“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結果是固守成規、舉世同風。因此,傳承教育不應是為“傳”而“承”,為“授”而“受”,而應為“立”而“承”,為“創”而“受”,沒有創新和發展的繼承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就要求新的傳承教育,一是“宗經”,二是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開創自己的新路,才會學有所成[3]。

創新的傳承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因材施教,是個性化培養。畫家陳丹青先生說:“藝術教育是非功利的,非程序化的,是具體而細微的,隨時隨地在每位學生,每一個階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尋求當下的溝通、指涉、領悟。師生雙方應以無休止的追問精神,探討畫布上、觀念上、感覺上、甚至心理上的種種問題”,對于中醫教育頗有啟發。然而現在可能沒有足夠多的導師支持師承制教育,因此前期的基礎課應以課堂教育為主,后期的臨床課實行導師制,主要在臨床進行。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傳統型中醫”班,每周至少有兩個半天到醫院臨床實踐,授課也更多地采用師傅帶徒的形式,值得借鑒。

4 結語

醫者意也。中醫理論既是人文的、直覺的、注重效驗的,又是宏觀的、模糊的、偏重個體的,實踐性很強。“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醫學的源頭就在臨床,因此中醫教育就是以臨床為基礎,從循證開始,通過“傳道、授業、解惑”的詮釋過程來理解中醫,通過個性化培養,使學生受到真正鮮活、靈動的中醫教育,培養“師古而不泥古”的創新型中醫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靜,李幼平.循證醫學與醫學教育[J]. 遼寧醫學雜志,2001,15(5):245.

保健方法論文范文第3篇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初期研究的障礙,乃在于缺乏研究法?!薄耙虼?,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運用要與研究問題的本身以及當時的外在環境相適應,正確地運用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是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水平的保證(吳水澎)。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經驗研究(潘飛等,2007),這與最初管理會計的功能密切相關,即幫助制造性企業核算成本與管理成本,正是管理會計研究的務實性才使得基于企業的案例/實地研究一直以來成為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對于西方管理會計的起源,我國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實際上是從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開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譯和介紹類的規范性研究,還沒有深入到企業實地進行研究,而那時西方的經驗研究已經開始盛行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幾年,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幾乎成為了西方管理會計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飛等,2007)。再看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目前經驗研究還不占主流,即使是經驗研究,大多也屬于實地/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的比重相當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者理論模型,而國內多數案例研究還局限于講述一個“故事”,這與國外的研究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盡管案例研究具有許多優點,比如檢驗實踐中的理論應用,為理論假設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經驗證據以及在管理會計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業中都應該適用,即使是指在某一類企業中適用,也不能只通過一家企業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檢驗理論,就應該采用大樣本的研究,而對于管理會計研究所需的內部數據,問卷調查便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問卷調查有兩個很重要的技術:抽樣技術和問卷設計技術。這兩個方面做到科學嚴謹對調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國內現有的問卷調查與國外成熟的問卷調查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成功的問卷設計一定是基于理論基礎,再結合前人的研究設計進行調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對于環境不確定性的計量一般從原材料的供應、競爭者的動態、市場需求、制造技術、政府監督和干預以及原材料的價格共六個方面進行評分(GulandChia,1994),再通過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來證明其計量的合理性。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研究并不是驗證某種理論,而只是說明一種現象,或者某種管理會計實踐的程度和狀況,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問題就直接設計什么問題,而對于研究問題的計量還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性(2005《會計研究》:《企業成本戰略管理與持續發展相關性實證研究》采用統計檢驗方法使用得到的數據。但在國內樣本中,這樣的問卷調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問卷調查,問題設計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另一個研究的差距就是實驗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實驗方法最早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之中。大約20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把實驗研究方法引入經濟研究,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的本質內容設計實驗,控制某些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得實驗環境比現實相對簡單,通過對可重復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從中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會計研究中,實驗法常常用于預算、激勵機制和轉移定價等問題??偟恼f來,實驗研究相比經驗研究有更多的困難,它除了需要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同時,它要求大量的實驗參與者,以及實驗經費和計算機聯網的實驗室環境。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許多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得到的數據,從而在理論的檢驗上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范圍和比較獨特的視角,能夠捕捉到更為主觀的影響因素,因此,在理論基礎上與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結合更加地緊密。

(二)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三)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

在理論基礎方面,西方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一般采用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對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審計學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綜合叉學科,其基礎是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由于管理會計與企業管理密切結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學成為其主要理論之一。

近些年,以權變理論為代表的社會學以及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體現出來。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研究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不存在廣泛適用于所有環境所有組織的會計系統(Otley,1980)。應該明確會計系統的具體特征與某種確定的環境相聯系,并且是恰當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組織行為學與會計學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科學——行為會計學,它通過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來檢驗會計信息、過程和人的(包括組織的)行為的交互作用,它與會計學的其他分支相區別之處就在于它關注行為科學,其發展受到了經濟學、政治學、組織理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影響(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產生的重要經濟后果就是對組織中個人和群體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經濟后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行為研究的透徹程度。而心理學的研究體現在諸如個人對于管理控制系統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性)以及對于組織的信任和忠誠度等等,而這些因素對于組織的業績都有相應的影響??梢源_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統如果不尊重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規律,決不會發揮有效的作用。

總之,這些理論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過結合它們所研究的背景、主題以及研究方法來論證其研究價值。而實際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總是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做到了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管理會計論文的標準

為證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兩本各自代表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方向的雜志。據統計,國內的《會計研究》是權威期刊中發表管理會計研究比例最高的雜志(潘飛等,2007),而且也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會計專業期刊,其他權威期刊發表管理會計論文的比例相對過低(我國還沒有管理會計研究的專業期刊)。因此我們選擇《會計研究》作為國內管理會計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樣本。國外的選擇了專門的管理會計期刊:《管理會計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該雜志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聲望,而且發表的論文都是管理會計的論文,因此可以較好地代表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水平和發展的方向。我們選定這兩本雜志,并從幾個方面來比較分析國內與國外的異同之處。樣本的時間從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為了從眾多論文中挑選出管理會計的論文,首先要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主題。根據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類,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幾個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統又包括激勵機制、預算、業績評價、轉移定價與綜合控制系統。在選擇管理會計的論文時,我們基于管理會計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一基本原則,挑選出符合上述內容的論文,對于財務會計也會涉及的問題(如薪酬機制),要看其應用的理論與視角是否屬于管理會計。如果研究涉及的是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職能(現在也包括披露),我們不視其為管理會計的論文。

統計顯示,1996年-2006年在《會計研究》上,總共發表了174篇管理會計的論文,JMAR總共發表了88篇管理會計論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外管理會計研究的差異進行分析。

(二)研究主題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題的分布。根據論文的具體內容,我們將管理會計研究樣本分為七個領域。這一分類主要是參考了Shields(1997)對管理會計研究的分類,將管理會計研究分為管理控制系統、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資本預算和投資決策以及戰略管理會計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會計的新興領域,在我國主要指環境管理會計;在國外主要指行為管理會計。但是考慮到我國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的介紹戰略管理會計的論文,我們將戰略管理會計單獨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參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們將研究背景劃分為三類:盡管大多數的管理會計研究適合于制造性的行業環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廣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的研究屬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這類背景一般比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論文表明研究結論是針對企業或某個行業的,或針對某個企業或者行業進行分析的,我們則將其劃分為企業背景。這些企業主要包括制造性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機構以及壟斷性企業。最后一類是醫院、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等非盈利組織??梢钥闯?,針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國內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國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確影響著研究主題的分布,以企業界為背景的研究主題非常廣闊,而非盈利組織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則更為關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組織背景的比例幾乎是會計研究的兩倍。實際上,非盈利組織也可以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上向企業界學習,例如可以在醫院建立病患費用的作業成本核算方法。并且,會計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較低,而JMAR有相當數量的研究是針對所有組織的(45篇),這將是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點是,管理控制系統不管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點,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統在管理會計中的重要性。另外,我們還發現,戰略管理會計研究在國內占有相當的比重,這與JMAR極為不同。

(三)理論基礎

西方對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應用比例明顯超越我國;而我國只有在戰略管理理論上占有優勢,而在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學方面尤為欠缺,大多數采用行為學的國內論文只是從規范的角度進行論述,實際上在國外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大多是與問卷調查或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有關行為學或心理學的變量并建立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盡管也是應用了同一的理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價值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根據《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的研究(潘飛等,2007),我國管理會計的經驗研究有38.89%沒有理論基礎,是國外17.98%的兩倍還多,與本文的數據結果基本一致。這使我們感到與世界學術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術方法的應用。因此,對于國內的管理會計學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首先要在理論基礎上有所突破,不僅依靠經濟學,還要奠定更廣泛的理論基礎,擴展研究的視野。而在國內“其他”類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論基礎,規范性和介紹性的研究過多;而JMAR“其他”類中的研究則有相應的理論基礎,并且多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并且,JMAR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比例也高于《會計研究》。這反映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理論基礎的薄弱與狹隘,也指明了未來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們把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方法相結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國內檔案研究多數采用經濟學理論,這與JMAR的結果一致。而國內的問卷調查研究多數卻沒有理論基礎,而國外的問卷調查研究均有理論基礎,這一差異印證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國內的實地/案例研究應用的基本上是經濟學和戰略管理理論,而國外是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并且在各種研究方法上對經濟學的應用比較均勻(除綜合研究外)。另一個顯著的差別就是國外對于綜合理論的應用水平顯著高于我國。因此,國內外理論應用的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不僅影響研究的深度,也影響研究的價值。

(四)研究方法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當前對于研究方法的爭論,根源在于哲學中的認識論,即何謂真理知識和如何獲得的爭論(李連軍,2006)。現代哲學按照他們以理性或經驗為知識的來源或規則而被劃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梯利,1995)。理性主義認為:原因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我們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維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確定其結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經驗。經驗主義卻堅守科學唯一的目的就是發現自然規律,只有通過觀察和經驗才能得到。因此,根據方法論的不同,現代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經驗研究方法(廣義經驗研究,包括經驗實證)。經驗研究是尋求對客觀現象解釋和預測的某些具體研究方法的總稱,包括檔案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等(張朝宓,熊焰韌,2006)。經驗研究區別于規范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關注實務如何進行的,而不是關注實務應該如何進行;不采用價值判斷的方法,而是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并且側重于對命題進行證偽。

(2)非經驗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指除了經驗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規范研究、最優化等等。其中,規范研究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圍繞經濟政策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邏輯推理,提出政策建議和制定行為標準,也是我國一直以來會計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發展,國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幾乎無例外地基于理論和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假設和模型推導基礎之上的,是連接理論與實證的橋梁。我們把非經驗研究分為分析性研究與其他(包括規范研究等)。

因此,我們將研究方法劃分為經驗研究與非經驗研究。而經驗研究又可以劃分為:問卷調查、檔案研究、實地/案例研究、實驗研究以及綜合方法。統計結果證明了我們前述的分析,在國內的管理會計研究中,非經驗研究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國外管理會計卻是以經驗研究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驗研究方法,還沒有出現在會計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卻相當的高。當然,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在從事實驗法的研究,但是這一方法對絕大多數研究者而言還是相當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國外與國內在研究方法上的發展階段的確存在差距,國外已經以不再以案例研究為主,相反國內還處在案例/實地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國內管理會計的發展極為必要,也使我們更加期待問卷調查和實驗研究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議

(一)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研究之所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還缺少優質的企業。優質的企業不僅僅具有良好的業績,更重要的是擁有先進的企業文化與管理理念,包括先進的管理思想、員工公認的價值觀、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勵機制。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管理會計對企業實踐的指導作用,進而也影響了研究的范圍和水平。例如在國外,作業成本核算與管理已經相當普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樣本,而在國內,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采用作業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實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統計技術和研究結論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實務發展水平的影響。應在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通過培育更多的優質企業,為未來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間。

(二)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

由于我國缺乏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很少,學術界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中國管理會計師協會,推動中國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的發展。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基本還處在相互分離的狀態,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發生了障礙。成立管理會計師協會不僅能夠促進管理會計在企業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而且也能夠加強管理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因此,應該借鑒西方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組建中國的管理會計師協會,使其成為我國管理會計師交流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場所。

(三)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

西方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目前依然處于領先,尤其是他們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對綜合理論的應用能力。對國內管理會計學界而言,“走出去”之前應該先“引進來”,通過加大與國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了解和掌握國外管理會計研究的最新動態,不斷將新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實務相結合,才能使國際學術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過邀請海外學者講授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舉辦國際管理會計研討會以及共同進行課題研究等等。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國際認可,加之有中國經濟特色的研究內容更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青睞。

(四)擴大管理會計的研究范圍

傳統的管理會計局限于大量生產、工藝技術和產品成本都比較穩定的制造性企業。管理會計最初就是在工業企業當中推廣并發展起來的,也是在工業企業中成熟并完善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水平的提高,國外管理會計的研究已經開始向更加寬廣的領域發展,著重研究非盈利組織和更加通用型的問題。而相對于此,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還是集中于企業層面,盡管這與研究水平的發展階段相關,而且能夠提升研究的實用性,但是也說明研究的范圍還需要進一步的擴展。因此,今后應該研究更多通用型的問題,以點帶面,拓寬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范圍。

保健方法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工商人類學;工商管理教育;單門課程設計;教學大綱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54-05

課程結構與設置,涉及學生在商學院中學習的知識結構是否合理與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商學院的教育質量水平,并直接影響商學院畢業生就業情況,工商世界對商學院畢業生的滿意程度以及商學院學生對學院的滿意程度等。眾所周知,工商世界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商學院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工商世界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將傳統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比如人類學等,應用于工商管理教育的具體實踐,是高等商科教育的一個最新發展趨勢。目前,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特別是在美國,人類學已經逐漸被廣泛地應用到工商管理教學實踐之中,而且發展態勢非常迅猛,值得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界關注。本文擬以簡介工商人類學為起點,通過回顧和總結汕頭大學商學院工商人類學單門課程的設計以及教學活動和實踐過程,來探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商人類學的幾個問題。

一、工商人類學簡介

人類學顧名思義,就是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專業學科,它是一個跨越自然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大致可分為廣義和狹義人類學。狹義主要是指對人類體質和體形發展規律的研究,通常稱為體質人類學。廣義人類學研究范圍廣泛,可以說囊括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對人類社會生活,即由人類創造并由社會繼承下來的技術、經濟、社會結構、政治法律、風俗習慣、交易行為等等。廣義人類學又可細分為文化人類學或者社會人類學、經濟人類學、城市人類學、教育人類學、管理人類學、環境人類學等等[1]。

工商人類學就是將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工商管理具體實踐中的一門新興邊緣交叉學科[2]。人類學在工商管理領域的應用,說起來也有一個比較長的歷史了,比如,以美國為例,早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便開始了對坐落于芝加哥的西電公司雇員人際關系與勞動效益的研究。參與該項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埃爾佟·馬猶(Elton Mayo)和黎尤德·沃耐爾(W. Llyod Warner)依據人類學功能學派的理論,應用參與觀察等人類學研究方法,得出了一個影響工商管理研究長達數十年的結論,即雇員的勞動效益會隨著管理層對他們的關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該項研究成果被譽為人際關系學派的奠基石,標志著工商人類學(當時被稱作工業人類學)的誕生[3]。

此后,人類學家們便開始廣泛從事應用方面的研究,從工商管理到婦幼保健,從軍事行動到國際援助,從幼兒教育到通俗文化等無所不及。1941年應用人類學學社在哈佛大學成立,1946年勃雷·賈德納(Burleigh Gardner)和黎尤德·沃耐爾等脫離了大學環境組建了社會研究合作公司,開創了工商人類學管理咨詢業務的先河。社會研究合作公司的業務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個領域和部門,成功地為數百家大中型工商企業提供了咨詢服務,至今依然是美國非?;钴S的工商企業管理咨詢服務公司之一[3~4]。

時至20世紀80年代,由于教育和學術領域的吸收力度有限,從事應用研究的人類學家日益增多,他們當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業的人類學家。而受雇于工商企業自然就要恪守企業的商業機密。這種現象再次引起了美國人類學界關于職業道德的爭論,學會最終同意職業性研究,從而使得工商人類學有了法理依據,更多的人類學家開始了他們的工商管理咨詢業務生涯。與此同時,“文化”這樣一個人類學最常用的詞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大眾傳播媒體和工商企業家們,也突然變得對人類學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極大的興趣。促使這種變化的直接原因是日本經濟的崛起和日本企業管理模式的成功[5]。

1987年,美國成立了學習研究研究所,旨在研究學習的自然過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學習環境。雖然該研究所是一個綜合研究機構,但其主要研究方法則是人類學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及互動分析。后來,其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工商企業管理實踐當中,以提高工人的學習能力為手段從而提高工人的勞動效率。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工商人類學家的貢獻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高層所認可,成為工商管理研究領域的主體組成部分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西方國家,許多跨國的大中型工商企業出于公司贏利的需要,開始正式雇傭人類學家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電信設備公司摩托羅拉,著名的電器制造商通用公司,著名的金融跨國財團花旗銀行,著名的汽車制造商豐田公司等都正式雇傭了人類學家,有的甚至雇傭了一個人類學家團隊,為企業內部的長期正式從業職員,為公司的戰略發展而從事人類學方面的應用研究[3~5]。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類學家為學術目的而開始參與工商管理領域的研究,比如哈佛大學的杰瑞·撒爾特曼(Jerry Asltman)和格蘭特·馬克儈肯(Grant McCracken)教授,西北大學的約翰·雪利(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越來越多的商學院教授也開始采用人類學方法從事工商管理研究,比如儒特格斯大學商學院教授卡洛·考夫曼—斯卡伯若 (Carol Kaufman-Scarborough)博士等[1]。澳大利亞沃隆貢大學商學院的凱西·陸德肯(Kathy Rudlkin)博士與赫曼特·迪歐(Hemant Deo)博士應用人類學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等方法,在2005—2006年對當地數家銀行分支機構進行了以提高顧客滿意度為目標的研究,并得出結論說人類學的實地參與觀察研究方法,對于銀行業來說是最為有效的研究方法,應該大力推廣[6]。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人類學系正式開設工商人類學課程,并開始培養工商人類學碩士或博士,比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奧爾根州立大學,北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布爾德分校更于最近開設了工商管理學與人類學雙碩士學位,很受歡迎。而人類學對商學院教學大綱的影響力,根據安· 嶠丹(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日益增大,特別是在組織行為學,消費者行為,市場營銷與管理,商業競爭情報學等課程的教學中,商學院的教授們在其教學實踐中,已經大量引入人類學原理和方法,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2]。

2003年,嶠丹博士發表了其重要著作《工商人類學》,標志著工商人類學分支學科的正式確立,工商人類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也開始在一些商學院系開設。2010年,美國北美商務出版社發表了由羅博特·田等撰寫的教科書《工商人類學概論》,為工商人類學的本科教學奠定了基礎。目前在工商管理領域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比較適宜應用于以下特定方向:企業文化與組織行為,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產品設計與開發,商業競爭情報,跨國經營管理等。某些學者預測,在不久的將來,許多公司都將不得不設立首席人類學家這樣一個新的高層管理職位,同公司的其他高級主管一道,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出謀劃策,特別是要為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和睦相處而盡心竭力,從而提高企業員工的勞動效率[1~6]。

二、課程設計思路與教學方案

人類學在中國從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有待發展的學科,而工商人類學作為應用人類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在中國還是一片有待開墾的處女地,前景廣闊。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生導師周大鳴教授,以其特有的學術敏感和對中國應用人類學發展的責任感,已經開始組織有關人員從事工商人類學基本教科書的寫作[1],但迄今為止尚無一部完整的中文工商人類學教學用書。汕頭大學商學院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國際工商管理教育認證權威機構AACSB的注冊會員,也是為數不多的通過歐洲EMPAS認證的中國商學院之一。汕大商學院以“功在商道,心達寰宇”為院訓,致力于工商管理教學國際化的戰略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商學院課程和教材,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將工商人類學作為專業選修課,推薦給本科高年級學生。

教學是高等教育機構的首要任務,也是教師的主要職責。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的未來工商世界領軍人才。雖然商學院的具體教學內容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即落實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雖然從學科劃分上講,工商管理屬于管理科學,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但由于工商管理涉及到較為復雜且瞬息萬變的人與事,在具體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我們似乎很難歸納出一套共通無誤的經營管理模式。再者,工商管理人員在其具體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企業內外部經營決策問題,往往都有很大的差異,很難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規則。因此,我們認為工商管理教育又具有很強的人文學科屬性[7~8]。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如何將人文學科知識有機的融匯到工商管理教育之中,曾經是商學院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發展的熱門討論話題。美國商學院教授普遍認為,管理人員要有一個開闊的視野和較寬廣的知識面,要懂得文學、歷史、倫理和藝術。學員在商學院學習人文學科知識,不僅可以多掌握一些事實,更主要的是可以學會不同的思維方式,以找到解決工商管理實踐問題的各種途徑。比如波士頓管理學院,就十分強調管理學科與人文學科的有機整合。他們認為平衡的教育,對培養管理者的戰略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9]。工商人類學,作為跨人文和管理的新興邊緣學科,可以從多種角度幫助商學院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路,非常適合作為商學院學生提高人文科學知識,又具有很強應用性的單門選修課。

高等教育研究專家王偉廉教授指出,單門課程的設計和編制,必須遵循一定的原理與方法。單門課程設計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如何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第二,確定教學活動與教材,第三,制定教學大綱。王偉廉教授還進一步指出,明確單門課程教學的“預期學習結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是課程設計和編制的核心內容[10]。在工商人類學的課程設計和編制上,我們設定的預期學習效果為:(1)認識并理解工商人類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及其更新發展,并將所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在工商管理具體實踐中;(2)發現和認識能夠通過人類學原理和方法而給予解決的工商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并提出可供操作的管理建議;(3)能夠進行具體的實地參與觀察研究,辨別并應用相關的人類學技術手段來解決實際問題;(4)發現并研究影響公司結構和具體業務操作的文化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可供操作的公司文化建設和發展方案;(5)認識在國際工商交往中的文化差異問題,并在具體工作中善于利用或回避這些文化差異。

根據汕大商學院的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安排,我們明確規范了工商人類學單門課程的主要內容為:工商人類學簡介,工商人類學發展史,工商人類學方法論,文化要素與工商實踐,人類學、文化變遷與創新,民族志在工商管理中的應用,市場、市場營銷與人類學,人類學與消費者行為,人類學與產品設計,人類學、競爭情報與知識資產管理,全球化、國際貿易與人類學,人類學與企業家研究,工商管理教育與工商人類學發展前景等方面。此外,我們還明確規定必須結合課程的進展,進行案例學習和分析(見表1)。教學活動包括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課堂參與和討論,學生對章節學習體會的闡述,案例分析,學生依據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并撰寫學期論文。由于工商人類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有關這個學科的成熟教材還比較少,因此在教材選用上,目前還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們選用的教材是美國北美商務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工商人類學概論》(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在參照美國和歐洲一些大學工商人類學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汕大商學院的教學特點,我們編制了教學大綱并提出開設工商人類學這門新課程的報告,經主管教學的學院領導和學校教務處批準,于2011年秋季學期正式開課。

三、教學活動與過程

在2011年秋季學期,共有70名學生選修工商人類學,我們要求學生自己選擇組合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人數為5~6名,全班共有12個學習小組。我們建議學習小組成員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后選出學習小組召集人,負責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協調。由于教材是英語原版教材,因此我們決定用英語教學,但教師容許學生在課堂用中文回答問題,用中文進行章節學習體會闡述,用中文撰寫作業和學期論文。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利用學校的數字學苑網上教學平臺,教師在數字學苑系統上傳了大量與本門課程有關的資料供學生閱讀,以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此外,教師也鼓勵學生用英語寫作,并給予一定的獎勵成績。教師在學期的第一節課里,詳細并明確提出了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預期和要求,并強調相互作用為本課程的教學特點。

王偉廉教授指出,教學中的相互作用策略(interactive strategies)主張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對話,在實踐上,諸如小組設計或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活動等,都屬于這一策略[10]。根據教學大綱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和闡述,在講授過程中針對已經教授過的內容,提出問題要求學生當場回答,老師要求在整個學期過程中,每名學生必須參與回答至少10個問題。同時,還要求學生組成兩人小組,從基本教材和輔助教材選擇一個章節,在課堂上進行大約10分鐘的章節內容和學習體會闡述,然后讓學生對闡述進行評論,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講評,肯定學生的成績,提出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此外,我們還要求每個學習小組從教材中,或者從其他閱讀材料中,選取一個案例進行分析。對案例的分析,必須從工商人類學的視野進行,并按照工商人類學的原理,對案例中所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思路和方法。

本課程教學的重點活動是,學生依據所學到的知識,提出和設計并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項目。從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生個體行為)和隨意性的參與觀察開始(學生個體行為),然后提煉出具體的研究問題(班集體行為),并根據這些具體的研究問題,設計需要刻意觀察的內容、深入訪談內容和調查問卷(學習小組集體行為),老師引導學生在課堂對所設計的調查工具(問卷等)進行討論和最終確定(班集體行為)。然后,學生再分頭執行刻意觀察、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學生個體行為),學習小組匯總成員的調查數據后進行初步分析(學習小組集體行為),并將調查數據交送班集體進行數據處理。整個研究過程可以圖示如下(實線為集體行為,虛線為個體行為):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并對學生的工作進行及時和具體的評價。我們利用汕大提供的數字學苑平臺,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文獻資料研究綜述、各種調查研究數據,都上傳到指定的空間,以便與其他同學分享。此外,我們還將學生完成的作業及老師的評語,分門別類地在數字學苑課程空間展示出來,從而不僅能夠讓學生及時地得到老師對其作業的評語,而且在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互相比較并競爭的機制,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做好作業。比如有一個學習小組,在撰寫課堂研究設計和方法論時,沒有進行具體扎實的討論和準備,匆匆忙忙地寫好之后就上傳到課程網頁上,經老師點評及與其他小組的作業比較后,他們認識到自己提交的作業,在質量上與其他學習小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要求老師容許他們重新寫作。為此,我們決定將所有學生的作業予以開放修改,換言之,我們容許學生對于已經上傳的作業進行修改,直到學生們自己滿意為止。此外,我們還利用數字學苑平臺,鼓勵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們不僅可以在數字學苑平臺上傳自己的作業,信息,還可以對課程的設計和進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種開放式相互作用的教學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所完成的章節內容和學習體會闡述,除了能完整地、準確地概括章節的內容外,還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及未來的打算,闡述該章節的具體應用價值。有一名同學,在學了工商人類學的發展和方法論之后,自己設計了一個小型研究課題,應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青年人創業的動機和經營結果之間的關系。該同學在進行實地參與觀察時,突破了老師在課堂所講授的觀察資料整理方法,創造性地將參與觀察資料和訪談內容資料糅合在同一表格之內。教師對該同學的創造性精神,在課堂上給予及時表揚,并鼓勵其他同學也能夠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師所傳授的方式,在研究陳述方面進行大膽創新。

教師在閱讀了同學們的文獻資料研究綜述和研究設計報告后,對學生們的敬業精神和科學態度,給予了及時的肯定,并鼓勵同學們爭取寫好學期論文,以便能夠公開發表。在12個學習小組中,有一個學習小組用英語寫作其文獻研究綜述和研究思路設計,他們在學期論文設計中,強調應用工商人類學的原理和方法,對高校餐飲服務與學生的校園生活進行綜合性研究,通過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和調查問卷等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其學期論文研究立意比較新穎,很有學術潛在價值。教師很快將該小組研究設計和論文引言部分,提交給了國際科技協會(Intellectbas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年度學術會議主辦者。三位獨立評審專家對該小組同學的研究設計,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一致建議大會組織者邀請該組同學赴會作學術發言,同時還建議該小組同學對其研究論文加以修改和完善,以便在國際科技協會主編發行的同行雙盲評審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

對于處于本科階段的中國學生來說,做一個研究項目在他們看來還是一個很具挑戰性的工作,而這又是本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宣布各學習小組在本學期需要用工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完成這樣一個項目時,很多同學表現出了一些憂慮,因為在他們之前所修讀過的課程中從未做過類似的工作,擔心自己無法完成該項研究。但后來隨著教師耐心地解釋和引導以及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與討論,學生越來越理解了進行該項目的方法和意義,也越來越有信心能出色的完成項目研究。

最后,教師在教授學生工商人類學知識的同時,還積極引導學生培養正確對待學術、正確對待他人的觀點和勞動成果的態度。教師鼓勵并支持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并針對某些問題的不同觀點展開討論。但針對中國學生缺乏欣賞他人勞動成果的現狀,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面對他人勞動成果或他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先不要急于否定甚至攻擊他人,而首先應該看到他人勞動成果或觀點合理的一面,學會肯定他人的成績,之后再以相互學習的態度進行坦誠的交流和討論。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術交流態度的做法,得到了學校課堂質量檢查人員的大力肯定和贊揚。

四、結論與建議

工商世界,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以為工商世界培養未來領軍人才為己任的商學院,必須緊跟復雜多變的工商世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工商世界對未來人才的需求[11]。工商世界對未來領軍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因此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結合和相互滲透,是當代工商管理學科發展的主導趨勢。各國高等商科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文理滲透已成為工商管理課程設置的一個主要方面。而長期以來由于中國實行文理分科,致使中國大多數商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文理結合的力度不夠,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商學院學生知識結構的科學構成,出現了或者重理輕文,或者重文輕理的傾向。這兩種傾向無疑都是有害的,不利于中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為了改變中國商科高等教育偏科現象,我們應盡快強化文理滲透,以保證學生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和科學態度的養成[12]。

目前,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人類學已經逐漸的被廣泛應用于工商管理教學和科研實踐之中,從而形成了一門發展迅速的新興邊緣學科,即工商人類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豐富了商學院的教學內容。從汕大商學院的實踐來看,工商人類學非常適合作為商學院高年級學生的選修課。由于人類學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工商人類學課程在教學方面強調實踐性,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外,由于人類學強調研究文化因素對人的行為影響,因此在商學院開設工商人類學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考的能力,而學會跨文化思考對于商學院畢業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當他們畢業以后從事國際工商業務時,跨文化思考能力更為重要。有鑒于此,汕大商學院主管教學的領導決定,在2012年的春季學期,繼續向本院高年級同學開課,并要求授課老師認真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改進工商人類學的教學活動和內容。我們期望在汕大商學院領導的支持下,通過我們的教學實踐和努力,工商人類學能夠成為一門特色課程,并向其他兄弟商學院推廣。

當然,工商人類學畢竟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還有待完善。具體到教學而言,我們認為有這樣幾個問題需要我們給予特別關注。第一個問題就是教材問題,由于該門課程非常新穎,目前尚無中文版教材,現在我們選用的教材主要是針對美國商學院學生的,教材中的許多案例對中國學生來說都很陌生。第二個問題就是教學課時問題,目前該課程為兩個學分,每周兩個教學課時,全學期共32個課時,在這樣少的課時內,很難完成我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更不用說我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工作。第三個問題就是缺少必要的輔助閱讀材料和可供學生分析的案例,當然,這個問題主要是由中國從事工商人類學研究的學者還為數不多造成的。

顯然,要推進工商人類學的教學發展,我們就必須努力克服和解決以上幾個問題。第一,我們必須盡快組織力量編寫富有中國特色的中文版工商人類學教科書。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導周大鳴教授雖然已經著手組織科研人員在編寫工商人類學教科書,但進度較慢,已經趕不上現實的需要。第二,我們建議將工商人類學的課時擴展為每周3個教學課時,全學期共48個課時。第三,我們也應當組織力量編寫符合中國工商實踐現實的案例,供工商人類學教學參考。此外,為了向其他兄弟商學院推廣這門新課程,我們建議在適當時機舉辦工商人類學學術研討會以及工商人類學教學觀摩會。

總之,我們認為,由于管理學科的特點,和中國加入WTO 之后對國際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國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必須要與國際接軌,同時又要適應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需要。中國的商學院和管理學院必須抓住機遇,從教育目標、辦學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入手,不斷提高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的水平。而增設工商人類學課程,無疑是加快工商管理教育改革步伐,與國際商學院接軌,并增強中國管理教育國際競爭力的一個簡易可行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藍雪華,田廣.人類學在商業教育中的應用及工商人類學的崛起[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4):70-75.

[2] 藍雪華,田廣.論民族志研究方法及其在商務實踐中的應用[J].福建論壇,2011,(4):65-66.

[3] Baba,M. 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C]//In H.James Birx (Ed.)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2006,83-117.

[4] Jordan,A.Business Anthropology[M].Prospect Heights,Il:Waveland Press,2003.

[5] Tian,R,M.Lillis,and Van Marrewijk,A.H.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M].Miami,FL: North American Business Press,2010.

[6] Tian,R.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and Unique Methodologies: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s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2010,(2):70-88.

[7] Tian,R.and A.Walle.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Education: Practitioner Applications for a Qualitative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9,(2):59-67.

[8] 張穎麗,許正良.中外管理教育的比較[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3,(2):32-34.

[9] 鄭長娟,陳林興.美國優秀商學院本科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3):109-112.

[10] 王偉廉.單門課程編制原理與方法(汕頭大學教師教學法培訓材料)[Z].汕頭:汕頭大學教務處,2011:1-14.

保健方法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通過對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教育現狀的分析,展示了目前在體育教育任務認識、體育課教學、課余體育活動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自己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改革的看法。

一、前言

我國學校體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其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各級各類職業學校有1萬8千多所,在校生超過950萬人,但面對如此龐大的受教育群體,長期以來,各地各校的體育教育情況雜亂不一,體育教學和課余體育難以反映學校特色、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這一現實問題很容易使我國學校體育的目標成為一句空話,使全民健身效果的期望值大打折扣。現對現行中等職業學校體育現狀進行改革作初步探討。

二、對目前中等師范學校體育現狀進行分析

(一)體育課教學中(以多數學校所使用的教材為例),以競技為主線的教材體系和傳統的考核評定辦法,不適應學生的需要與發展

學校體育的任務,短期而言,是提高學生的體質;長期來講,要著眼于學生終生體育的發展,而傳統的教材內容卻是以競技為主,這種教材體系的教學結果是:學生在小學、初中、中專十多年所學的體育基礎知識在離開學校后即宣告結束使命,了無用處。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體育的目標經歷了從“技能”到“體質”到“人材”的演變發展過程;應該說, 比原來的“技能”進了一大步,所以, 我們的教學內容、教材內容也必須同步發展,這就要求學校體育的教材體系,要進行徹底的改革,才能真正達到培養新世紀人才的良好愿望。

對中等師范學生而言,專業課是他們的飯碗,學生會積極、主動學好,但體育課給學生形成的往往是一種負擔, 現實的局面是強制你非學不可,否則不能及格,在這種高壓之下,學生就往最低要求上擠--及格就行、高分也沒用;所以就形成了每次考試就幾個成績處在及格線邊緣的學生為了及格而被動練習,而大部分學生卻毫無反應, 在考試中經常出現某個項目可考三次,但學生只隨隨便便考一次, 達到及格就“棄權”的現象。

另外,在師范學校的每個年級,都不可能是同一年齡的學生,相差1--3歲都屬正常現象,這種小齡或發育較遲的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出的個體成績差異就顯而易見了。另外,個別輕度殘疾及有慢性病的學生雖然在考試中能夠表現出好于其他學生的優秀的體育精神,但成績中卻無法表現出來,教師的口頭表揚在面對學生的記分冊時往往顯得蒼白而無力。每當考完,這類學生只有靜靜地站立用自己的表情空無來感受高分者的歡騰與傲慢。長此以往,人性上受到的壓抑太大, 心理上容易形成殘缺感,對體育也就不得不破罐破摔了。而往往這類學生應該成為學校體育的重點。

(二)課余體育活動難以開展,名存實亡

由于中小學長期形成的“應試教育”習慣和體育即金牌的殘缺體育觀念,使師范學校從領導到教師到學生都不可能重視體育教育;很自然,象實施課余體育活動這種保證學生正常生長發育的措施就難以貫徹,于是出現的景況是,下午正課之后,學生回家或放學,教師看報閑聊,體育教師開始帶運動隊訓練,運動場上剩下個別不愿回家,酷愛籃球足球活動的學生自己玩籃球、踢足球,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講,課余體育活動是處于名存實亡狀態。

三、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應如何進行改革

(一)要重新對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教育任務進行認識

筆者認為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任務的主要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讓每個學生都了解體育健身的基本常識,結合自己的職業特點,培養出1--2項自己喜愛的項目,逐步形成運動興趣與習慣,并讓學生自然地將這種興趣和習慣保持終身并從中獲得健康與快樂。這種以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為目標的新的職中學校體育任務與傳統的以培養尖子參與競技的學校體育任務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最明顯的特點是學校體育的時間界限已擴展到畢業后的社會生活之中。

(二)從中等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任務的理論到方法論到各類體育活動這三個層面來認識師范學校學校體育文化

明確了學校體育教育的任務所在,就可以此為原則重新審視我們以往的各種體育制度和工作方法,對以往缺乏科學理論作依據的行為應該作出必要的調整和大膽的否定。例如, 學校體育中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考試”和“比賽”,在使用過程中我們應該進行一些思考:考試、比賽究竟為了什么?為排名?為第一?在絕大多數人思維中,排完名次,拿到第一后,任務也就宣告結束,但如果對照學校體育任務,這顯然相差太遠, 筆者認為:比賽和考試應該是為了促進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自我鍛煉中來,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根據這個原因,我認為:對于大型體育集會--校田徑運動會,應該將原來的純競技項目進行調整和補充,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有一定群眾基礎的項目,條件允許的話,應該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直接參與到運動中來,讓他們親身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

有了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任務的理論作指導,具備了理論指導下的各種制度、方法和依據這些具備科學性的制度和方法來開展職中的各項學校體育工作、組織學校的各項體育活動,這樣,也就具備了構成一種文化的三個理論層面。筆者認為,這才是真正適合我國中等師范學校的完整的學校體育文化,而這種文化與純競技體育文化相比較兩者具有部分的兼容性,但這種體育文化更具備教育性和大眾參與的特性,綜合個人接受教育的階段性特點,倒是具備了中等師范學校與高校學校體育中的共同點。

(三)改造體育課教學現狀

1、建立“1+1”或“1+1+1”體育課程模式。

所謂“1+1”意思是:每周一節公共體育課加一節專項體育課(每天課余體育活動必須保證),而“1+1+1”則是再加一節活動課( 體育教師人數較多時可用)。公共體育課的內容是對學生體質進行監測、“達標”的檢查、基本健身及保健理論的學習、評價(如在運動中如何把握量和強度等等)。專項體育課則是學生根據自身素質和學校條件等實際情況,在教師所提供的不同的選擇范圍內進行興趣專項的選擇。教師在上這種體育課時要較為系統、詳細地講解這些項目的理論技術要素、發展,使學生能夠在這些項目上有他自己的發展空間。活動課是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己練習為主的體育課, 旨在鞏固學生專項體育課上所學到的技術,同時增強了學生體質。如果體育教師人數不足的話,活動課的內容可暫時由課余體育活動時間代替。

2、改革體育教材內容。

調整或揚棄以競技體育為主線的體育教材內容,結合職業特點,建立有中等師范學校特色的體育教學大綱。并以此為依據,建立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為目標的體育教材內容,主要表現在形式上由競技技術型教學向實用健身體質型教學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將直接導致教學內容在健身、保健、娛樂等方面得到不斷的充實。

(四)體育考試的形式,朝靈活性、多樣性方向發展

考試是一種檢閱,但應避免過去的過份軍事化特性, 應該盡可能減少限制,鼓勵學生在教師所教內容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靈感及特長,體現自己的個性,為此,外界條件都可以根據大多數學生情況進行改變。例如,在女生籃球比賽中考查每個人的綜合能力時,完全可以降低籃框高度;在武術考試中,不限哪種拳、哪些器械、不限是自編、自學、祖傳、還是教師所教,可以用錄音、配樂或喊口令等,在各方面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選擇余地。

對在考試中某方面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給予附加分獎勵。這種獎勵每獎一次要給學生分析一次,讓所有學生明白為什么老師要獎他,體育運動中哪些行為是提倡的,這樣可以助長良好的體育道德風氣,褒揚優秀的體育行為,同時培養學生正常的運動心理品質,如籃球比賽的考試中,一方摔倒在地,另一方能主動伸手幫助對方的行為……等等。

(五)結合師范學生特點,開展課余體育活動

師范學校課余體育活動除按“1+1+1”課程模式中所講到的,鞏固自己在專項體育課上所學到的技術技能之外,應該具備自己更多的職業特點。有意識地在師范學生體育人口中為社會培養出一部分體育愛好者或體育活動骨干,提高他們在體育鍛煉中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能力以及個別項目的裁判與組織能力。課余活動的組織辦法可以在個別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嘗試俱樂部形式,體育教師在課余活動時實行掛牌上課,學生有償接受高質量的體育教育和服務等。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當前中等師范院校學校體育現狀進行了一些分析, 指出了學校體育中與素質教育,終身體育不相符的因素,圍繞中等師范院校學校體育目標這個中心內容,探討了現代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改革的方向,在此基礎上,筆者對職中等師范院校校體育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一)在學校體育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更加詳細的中等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亞目標,使師范學校的學校體育工作更加明確和利于操作。

(二)體育課應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以終身體育為主要目標,改變過去一切服務于競技的局面。

(三)課余活動應具備一定的職業特點,逐步與社會體育接軌。

(四)改革體育成績的評價辦法,建立以增強體質實效為中心的成績考核制度,注重將體育過程評價與體育結果評價緊密結合。

(五)對中等師范學校學校體育進行改革,是一個迫在眉睫且非常復雜的工作,建議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能積極參與探討,將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早日形成科學的中等師范院校學校體育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王艷云。對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4)

2.張慶建。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淳安县| 阜南县| 甘德县| 石柱| 荔浦县| 仪陇县| 阜阳市| 东阳市| 上饶市| 沅陵县| 合山市| 锦屏县| 吴堡县| 南宫市| 武义县| 滦南县| 平泉县| 星座| 临夏县| 阿瓦提县| 德江县| 丁青县| 疏附县| 宣威市| 巴中市| 连平县| 桐城市| 康保县| 鄯善县| 古蔺县| 唐河县| 东台市| 新兴县| 松溪县| 廊坊市| 金阳县| 宁海县| 蒙自县| 西平县|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