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范文第1篇

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培養首先來源于閱讀,我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在課堂上留給學生閱讀時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獨立的、主動的獲取知識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向學生講解閱讀自學的重要意義,介紹自學經驗,強調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對獲取知識、增強能力、提高成績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閱讀自學,為了讓閱讀不成為一種形式,就要在課堂上讓出時間安排自學環節,給學生一些自學空間。

其次,選擇適當的閱讀自學方法,使學生要自學,會自學。遵循學生自學與教師講授緊密的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自學時,應根據教材知識和學生自學能力的實際水平,選擇簡便易行的、靈活多樣的自學方法,讓學生做起來難度不大而有趣,費時不多而有收獲,這樣就會使學生樂于自學、精于自學。

再次,指導學生自學進行閱讀小結。學生形成閱讀自學之后,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領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這樣會增強學生自學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從而逐步形成閱讀自學的好習慣。

二、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良好方法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通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知識,做自學筆記,回答一些問題等途徑實現。

1. 精讀推敲,緊扣教材

這種閱讀自學方法就是讓學生用類似學習語文的方法去閱讀物理課文。對知識點不多、層次比較清楚的章節或段落,如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節內容,運用這種方法自學時,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讀,先找出知識點,再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然后做好讀書筆記;對重要的語句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關鍵詞,對看不懂的疑難問題應作上標記。教師在學生自學時要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考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領悟程度,對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必要的講解。

閱讀思考:(牛頓第一定律)物體如果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狀態為止。

那么,什么是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導致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是什么?

歸納小結:①“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指的是物體的速度發生了變化,包括三種情形,即速度的大小改變;速度的方向改變;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時改變。

②還說明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

③“當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時,物體具有加速度”說明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對于知識簡單的教材內容,采取這種閱讀法讓學生自學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避免教師講解過多而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

2. 指導閱讀,辨析推理

閱讀思考:如何理解“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①實例分析 用相同的牽引力分別拉一輛空車和一輛裝滿貨物的車,使它們由靜止開始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改變相同嗎?答:改變情況不相同。空車的質量小,在較短時間內可以達到某一速度,產生的加速度大,運動狀態容易改變;裝滿貨物的車,質量大,要在較長時間內才能達到相同的速度,產生的加速度小,運動狀態難以改變。

②歸納總結 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即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運動狀態難以改變;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運動狀態容易改變。

理解:物體慣性大小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物體的密度、形狀、體積無關。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的慣性就越大,越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辨析: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行駛中的汽車或火車剎車時,速度越快,剎車后向前運動的距離越長。因此,有些學生認為“物體的慣性與它的速度有關,汽車或火車的速度越大,它的慣性就越大”,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速度大,剎車距離長,但所用時間也長,對于同一輛車相同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還是一樣的,所以慣性一樣。如果認為“車速大時慣性大、車速小時慣性小,那么車速為零(靜止)時其慣性也為零”,這顯然是錯誤的,產生上述這種錯誤觀點的原因是:這些學生把慣性與以后將要學習的動量(或動能)的概念混淆了。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它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僅由物體的質量決定。質量一定的物體,無論它靜止或運動、運動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如何,其慣性始終是一定的。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物理;牛頓;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081

一、教學目標

1. 體會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不同觀點和依據;2. 認識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對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意義;3.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含義,能夠運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有關現象;4. 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知道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會用慣性概念解釋有關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

探究“力與運動的關系”的過程,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體會伽利略的科學思維方法。

四、教學方法

啟發式、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展示一些小的和大的(火箭發射)運動視頻。

2. 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

師:展示陀螺,讓學生轉動,并想方設法轉得更持久一些。請學生談體會及方法。

師:其實,要使陀螺旋轉得更久些,這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同學們也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方案,在本節課結束后,大家還可以繼續探討這個問題。在這里,其中有一種方案值得大家關注――陀螺在更光滑一些的地方會轉得更持久一些。

(2)理論分析

師:同學們請想,陀螺原來是靜止的,是什么原因讓它轉動起來的?力!有力物體才會動起來。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同學們還觀察到哪些此類現象?

生:舉例。

師:可陀螺最后仍然停下來了,為什么?

生:回答。

師:對,陀螺受到了桌面和空氣的(教師可以補充上這點,學生一般會認為只有桌面)摩擦力,這個摩擦力對陀螺來說是阻力。如果沒有阻力,陀螺會怎樣呢?

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提出了很好的猜想,怎樣來驗證我們的想法是正確的呢?對陀螺來說,怎樣讓它不受阻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師:評價(可能有極端的想法,比如到真空中,到太空中)。同學們的意見很有建設性,到太空中對我們學生來說還有點困難,能不能結合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來做一些工作呢?

師:請同學們再想一下陀螺,剛才轉動的時候,怎么樣才會更長久一些?對,減小阻力。

(3)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來對比驗證一下我們的想法。

生:做實驗。

師:提問。

生:說結論。

師:總結,并提問,我們畢竟還沒有完全忽略阻力的影響,那么根據我們的實驗,能否得出沒有阻力存在的結果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結果設想一下,阻力越小,會越來越……小到零,會……

師:很好,同學們用的這個方法叫“外推”。利用外推,我得到了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師:板書: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師:提問,那么力在運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再回想一下我們的陀螺,不用力不會轉動起來,若沒有力也會一直轉下去,力的存在讓它……

生:回答。

(4)得出結論

師:總結: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師:讓我們把目光投向2千年前。

(5)回顧歷史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得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結論。當時卻統治人類思想將近2000年!直到300多年前,伽利略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對這個觀點進行了質疑,并指出此結論錯誤的根源在于研究力和運動關系的時候,忽視了摩擦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使人們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認識誤入歧途。同時,他通過仔細的觀察,設計出著名的“理想斜面實驗”來反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6)理想斜面實驗

師:演示斜面實驗

師:我們也可以通過剛才的設想,利用氣墊導軌來驗證一下伽利略的猜想。

師:介紹氣墊導軌,操作驗證。

3. 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

(2)含義

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②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3)慣性

4. 知識總結

(1)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認識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范文第3篇

1 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實踐的精神,幫助他們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熟悉和掌握,強化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所謂參與式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全方位地介入到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課堂模式,通過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和學生彼此間的合作,激起他們主動學習的動力,這對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科學素養的提高大有裨益.實踐表明:當下的學生渴望自由的課堂,而且他們參與活動和交流的水平都很高,因此我們的學生有進行參與學習的能力和意愿.相反的一面,學生厭倦被動地學習方式,對單一的灌輸式的物理教學有排斥的心理,而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對此情況也非常理解,我們也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改變這一現象的教學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課堂引入參與式的學習是物理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要求,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得到展現自我個性的機會,使自我價值得以體現,也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物理教師也從原有的單一化“填鴨式”的教學中得到解脫,在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中達成教學目標,這些對提升物理課堂的效率有著明顯的作用. 

2 高中物理課參與式學習的應用 

基本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學生學好高中物理的必由之路,在日常的教學應該予以重視,然而,有些教師認為這些東西只需在新授課時和學生簡單地灌輸一下,再配合上一定數量的習題反復訓練就可以了.實踐已經證明這一教學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它對高中物理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反之,在進行教學時,我們不采用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是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新課學習中來,讓他們通過體驗、質疑等活動的參與來不斷地激活他們的思維,在彼此討論和總結中切實感悟概念和規律的構建過程,這不僅有助于物理知識的習得和內化,更有助于學生物理思想的養成和科學方法的掌握. 

案例 “牛頓運動定律”在人教版教材第四章第五節中以單獨一節進行呈現,但是學生在初中物理的學習已經有了相關內容的滲透,初中物理教師都會對此進行相應的介紹,有的講解還非常詳盡;而高中物理的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力作用的相互性經常被用于受力分析,因此部分物理教師經常忽視本節內容的教學,往往是一帶而過.然而,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只是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是不夠的,學生根本無法據此理解不同運動狀態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和特點,某些認識上的誤解直接導致學生在某些問題上處理的錯誤,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直接參與到學習中來,沒有真正參與自我知識的構建活動中,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只會給學生提供膚淺的認識,其結果不僅是某一知識點的缺陷,更影響了學生的整個物理知識框架的構建.以下介紹筆者將參與式學習應用于本節內容的相關教學活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講述項羽可以“力拔山兮”,卻無法舉起自己的身體,進而引述《論衡·效力篇》來談中國古人對力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導出牛頓對第三定律的總結. 

(2)參與探索——學生自主閱讀并學習教材內容.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構建,到實驗的設計,以及規律的總結,人教版教材都有詳盡的說明,教師在課堂上劃出相應的時間交給學生,并將彈簧秤等必備的實驗器材發到每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思考、實驗、討論、質疑、總結等活動中.在學生自我參與的同時,教師也可以適時介入,給予方法上的點撥.這樣操作可以激活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他們的思維空間在參與式學習活動中得以大幅拓展. 

(3)參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進一步點燃課堂氣氛,讓學生進一步融入參與式的課堂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升學習效率. 

教師:通過自學,你對概念和規律有不理解的地方嗎?可以提出來,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甲: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到底誰是前者,誰是后者? 

教師:鼓勵同學集體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 

學生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對的,就像數學上“相反數”的概念,描述上可以用“互為”這個詞來描述. 

教師:能舉出相應的例子嗎? 

學生乙:比如放在地面的物體與地面之間的壓力和支持力,壓力成為作用力,支持力就是他的反作用力,反之亦可. 

教師:評價學生的答案,并進一步完善.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從物理的角度來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于研究對象的不同,還是剛才的例子,物體在給地面提供壓力的同時,“反”過來會受到地面給他的支持力.所以概念上,將這對力成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學生丙:(學生接著還會提出問題)如何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描述中“總是”二字.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彈簧秤對拉的實驗,并借助DIS系統,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到牛頓第三定律的同時性,進一步引導學生參與到總結、陳述、舉例的過程中. 

(4)參與體驗——結合舉例、游戲等方式,讓學生聯想、感受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和變化. 

教師:以人走路過程中的靜摩擦力為例,人在行走時,腳掌會蹬地面,腳底給地面作用力的同時,地面給人向前的靜摩擦力,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例子? 

學生:劃船時,船槳和水之間的作用力;踢球時,腳與足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小游戲,兩個學生穿上旱冰鞋,前后站好,后面的同學向前推前面的同學,讓他們各自感受自己的運動,并相互交流體會,并引導學生總結,完善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 

3 反思與體會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運動定律應用解析

一、如何使學生深入了解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認為,所有物體均是保持著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或是靜止的狀態,除非有一個來自外部的力使得物體被迫改變其一貫保持的這種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實質和精髓。這一定律是運動定律的基礎,實際理解起來并不簡單,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日常教學當中,很多老師認為牛頓第一定律可以被理解成牛頓第二定律在特殊情況下(即力之和等于0,ΣF=0)的一種表現,描述的是物體合外力為零的一種運動,事實上這種看法并不能被稱之為科學。在牛頓定律當中,我們不能僅僅去關注其表面上提到的“力”和“慣性”這兩個概念,這里我們應該強調一個更為重要的概念,即為一個特殊的參考系――慣性系。這個慣性系的非常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在這樣一個參考系中,如果一個物體不受外力的作用,那么它將保持著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的狀態。

(2)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時,我們要將其與“慣性”放在一起進行串聯。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物體要是運動,必須要受力,這也是目前學生普遍擁有的一種錯覺。所以,當他們在理解“物體不受外力則會保持靜止”這一說法時不會很困難,但是在理解“物體不受外力仍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時則會產生較多認知上的困難。所以,教師在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實驗,參與到定理的實際演練當中,這樣才能對經驗中保持的錯誤的看法有所警覺而進行有意識的改正。

二、如何使學生深入了解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是這樣表述的:物體運動時的加速度的大小與其所受的力成正比,但是與其質量成反比例關系。加速度a的方向是與作用力的方向一致。數學表達式:F=ma牛頓第二定律是運動定律教學的重點,同時又是個難點,在教學時應特別強調以下幾點:

(5)F=ma在數量上、單位上以及方向上均確定了F,m和a三者的關系,所以在運用的時候需要注重單位的統一。尤其是力的單位。

(6)F=ma只適用于宏觀和低速物體,而且只適用于慣性系。一般在中學階段,只用于質點動力學或剛體的平動。對于非共點力系或剛體的轉動,需要用到剛體動力學;對于非慣性系,這些內容都已超出目前中學物理的范圍,我們不去研究。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物理,慣性,慣性定律

一、正確區分慣性和慣性定律

混淆慣性和慣性定律的主要原因是沒能抓住慣性定律中“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樣運動,都具有慣性”。也就是說,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固有性質,它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與受不受外力無關。慣性是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表現出來的。而慣性定律則是研究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如何運動的一個規律性問題,它是一個運動定律。經這樣對比就很容易知道慣性是物體的一種性質,它不受如何條件的制約,是無條件的。而慣性定律則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系,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通定律,它和一定條件相聯系,并受一定條件制約。慣性定律完全是物體由于慣性的主導而體現出的一種規律。

二、慣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頓第一定律是動力學定律的基礎,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體的某種動力學性質,它是關于人類體驗認識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諧的陳述。據于上面的論述,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陳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過分的:反映時間的均勻性、空間的對稱性及自然之美對人的呈現。可是,現行的許多教科書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陳述是很不一致的。當然,這種不一致性用老眼光來看是無傷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砜矗這種差異性就成為值得商榷的了。

三、慣性定律與牛頓第二定律的關系

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從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做勻速直線運動。可是,僅依據這一點卻不能認為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一個特例。因為這兩個定律的論述對象其實是不一樣的。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對象是一個物體,而牛頓第一定律論述的是整個存在的性質。慣性――這個任何物體均具有的性質其實不是我們的個別研究對象所具有的性質,因為這個“任何物體”,包括了天地間的萬物,而萬物的總稱即是宇宙。也即任何個別的物體都不可能無條件地具有慣性:慣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著的時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頓第二定律是關于個別物體因果性的規律,而牛頓第一定律卻與個別物體的因果性無關,它是存在之狀態的表述,它的表述是與具體的特定的時間無關的、瞬時性的。正是這種非時間性構成了牛頓力學的本質特征。也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構成了慣性系的特殊地位,從而使我們可以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上來研究物體的動力學關系。因為毫無疑問,物體的運動性質和規律與采用怎樣的空間和時間來度量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此可見,不僅牛頓第一定律不是牛頓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現行的動力學規律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體的個體事物上的展現。慣性定律比牛頓第二定律具有更強的基礎性。也就是說,正是慣性現象,構成了牛頓動力學所以成立的操作平臺。由于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變,因而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才跟物體的受力相關。

最后,牛頓把慣性定律放在三個運動定律的首位也是與其對自然的信仰因素有關的。因為在文藝復興之前的絕大部分思想家繼承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運動內在決定論的觀點。但在牛頓看來,基本的物質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沒有任何自發的運動,而電、磁、光這些“非物質”的力量則成為神在自然中的行動的載體。也就是說,慣性定律內隱含著牛頓否定亞里士多德運動觀的內在目的論并從而建立新力學的形而上的基礎。

四、慣性與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難易程度無關

通常認為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是據于這樣的理由:質量大的物體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這是由牛頓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結論。而事實上物體運動狀態是否變化,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是難還是容易是與慣性無關的。慣性所揭示出的物體之性質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或代表改變的難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種特定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本領:因而慣性與物體的質量無關。倘若慣性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的話,則我們也可以說力與慣性也有關系。因為對于相同質量的物體而言,力越小其運動狀態就越難改變。因而,也即力越小物體的慣性越大。

因此,“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這個論題,在幾個角度去看都是錯誤的。第一,質量不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個別研究對象的質量與其所揭示的慣性毫無關聯。因為這兩者從數量上來看是一對無窮大的關系,從內容上來看是個體與存在的關系,在它們之間,人類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邏輯上的因果鏈。第二,“物體(的)慣性”這樣的說法缺乏依據,因為慣性不是物體的性質。物體只是作為慣性的表現者而存在的。第三,“慣性(的)大小”這樣的說法也缺乏依據,因為慣性沒有大小,慣性只是存在的一種表達方式,一種特定狀態的顯現。第四,既然慣性并無大小,我們也不可去進行量度,事實上,任何一本教科書上也沒有指出慣性與質量的函數關系,因為這一函數關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們的一個虛假的邏輯推測,誰也不能證明質量與慣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更不能得出它們之間的比例系數,因為這些關系均是虛假的。因而,物理學界流傳的物體的慣性等于它的質量只是人們一個隨心所欲的錯誤言說。

總之,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我們可以認識到使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原因并不在物體的內部、也跟力無關,而是由于物體所處的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對牛頓意義上的慣性作出更開放性與發展性的深入為兩個層面的結論: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一個物體,它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是由于慣性,即時間均勻性與空間對稱性;在同樣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個物體它的運動狀態較難改變是由于它的動力學特性――抗性,即它的質量較大。

參考文獻:

[1] 顧德銀. 淺談慣性與慣性定律[J]. 中學生理科月刊 1997年Z1期

[2] 吳英. 質量概念中的物理學思想方法[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0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田林县| 南陵县| 中山市| 威远县| 金乡县| 玉田县| 周至县| 土默特右旗| 土默特左旗| 将乐县| 靖远县| 淮阳县| 清水县| 德钦县| 东乡族自治县| 灌南县| 中牟县| 宝兴县| 堆龙德庆县| 华坪县| 青浦区| 明光市| 赣榆县| 体育| 新乐市| 文水县| 徐水县| 新平| 木里| 共和县| 潼南县| 潜江市| 南阳市| 辽中县| 马边| 资兴市| 榆树市| 松桃| 恩平市|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