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產計劃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選地整地
花生單粒播種要求0~10cm結果層土質疏松通氣好,10~30cm根系層保肥保水能力強、土層深厚、地力肥沃。
花生連作使土壤缺素,導致病蟲害加重,植株矮,落葉多,早衰,果少,果小,產量低[1]。宜采取輪作,花生尤其喜生茬地。深耕可以加深活土層,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促進土壤養分轉化和根系的生長;還可減輕病蟲草害,不僅當年增產,且可持續多年增產。深耕要因地制宜,一般以25~30cm為宜。對土層薄、耕層淺的地塊,要逐年加深;對沙性大的土壤摻黏土,黏性土壓砂也是有效的增產措施。花生能很好地利用前茬作物施肥的殘效,因此應增施有機肥和加大前茬作物的施肥量。
2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山東省五蓮縣宜選豐花1號、花育25號、臨花6號、魯花11號等品種。選擇無風、光照好的天氣帶殼曬果2~3d。曬果能殺死果殼上的病菌,對預防枯萎病有明顯的效果,同時促進種子入土后吸水,促進種子萌發,提高出苗整齊度;精選種子,剔除芽米、蟲米、壞米及過熟米,選一、二級米作種,確保好種下地;用花生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以防苗期病蟲危害,確保一播全苗。
3適期播種
目前五蓮縣推廣的花生品種多為中早熟品種,適宜播種的最佳時間是4月25日至5月10日。播種過早,一是開花成針期5月底至6月上旬,正是雨季前的旱季,影響開花、下針和莢果形成,使結果期分散,甚至形成幾茬果,導致收獲期發芽爛果;二是容易遇到春季冷空氣,造成低溫冷害,有時會造成凍害,導致花生病毒病。因此,有水澆條件的地塊,最好在4月25日至5月10日播種;沒有水澆條件的地塊,看墑情確定播種時間。為提高花生播種質量,能用機械播種的地塊最好用機械播種[2],根據當地的實地情況,推廣應用花生機械播種。推廣應用大壟雙行花生地膜覆蓋和地膜覆蓋覆土引苗高產栽培技術。壟距85cm,壟高12~15cm,壟面寬55cm,壟溝寬30cm。地膜覆蓋覆土引苗高產栽培技術不僅保溫、保濕、防土壤板結效果好,還能防止高溫烤苗,促苗全苗壯,起到自然清棵的作用。播種深度2~3cm,膜上順播種行蓋土2cm。單粒播種就是在原來1穴2粒的情況下改為單粒,同時把原來的株距減半,總體密度不變,這樣更有利于個體的正常生長,充分接受陽光和吸收養分,提高產量。
4田間管理
花生生長中后期,如遇雨水過多,光照不足,或者由于氮肥過多、密度過大等原因,往往會引起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失調,田間郁蔽,通風不良,造成節間拉長、莖葉徒長、有效果針減少、結實率與飽果率大大降低。徒長控制不力倒伏的造成秕果、爛果增加,減產嚴重。對中等以上肥力的花生田,在花生盛花后期株高達到45cm左右、且有徒長趨勢時,用壯飽安300~375g/hm2對水600kg,或50%的矮壯素水劑1000~5000倍液在晴天葉面噴施,避免重噴漏噴,噴后6h遇雨需補噴,若生長過旺,可隔7d再噴1次。花生結莢后期根的吸收能力逐漸減弱,根瘤停止固氮,植株易脫肥早衰。因此,花生進入結莢期后的管理,以提高葉片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營養體光合產物向莢果轉運為主,抓好葉面噴肥。在盛花后期結莢期用0.15%~0.20%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噴霧,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
5肥水管理
根據花生單粒播種高產試驗和生產實踐,中等以上肥力水平的地塊,需施用純氮187.5kg/hm2、五氧化二磷150kg/hm2、氧化鉀187.5kg/hm2,折合優質圈肥75t/hm2、尿素420kg/hm2、過磷酸鈣1005kg/hm2、硫酸鉀375kg/hm2;高肥力地塊,需施用純氮210kg/hm2、五氧化二磷225kg/hm2、氧化鉀225kg/hm2,折合優質圈肥75t/hm2、尿素450kg/hm2、過磷酸鈣1500kg/hm2、硫酸鉀450kg/hm2、硫酸鋅22.5kg/hm2、硼砂15kg/hm2、硫酸亞鐵37.5kg/hm2、硫酸鈣225kg/hm2。花生單粒播種高產栽培施肥,總的原則是,重視前茬施肥、有機肥和磷肥,重施基肥,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將基肥的2/3(包括有機肥、無機肥)結合耕翻施入犁底,1/3的基肥結合春季淺耕或起壟施入淺層,以滿足生育前期和結果層的需要。鉀肥要全部施入結果層以下,把過磷酸鈣和優質圈肥混合堆漚15~20d再施入土壤。由于高產栽培的地塊,播種前一次性施肥量過大,會造成中前期旺長倒伏,而后期脫肥早衰。因此,花生單粒高產栽培必須施用有機肥和無機復合肥等緩釋肥料。花生抗旱性較強,階段性干旱不會造成嚴重減產,但花生特別怕澇,在水分過多的情況下,根系發育受阻,根瘤固氮能力減弱,結實率、飽果率降低,爛果增多,嚴重影響產量與品質。在汛期到來之前做好排澇準備,清理好丘陵山區的堰下溝、攔腰溝,平原地塊的畦田溝、環田溝內雜草淤泥。大雨過后,及時到田間檢查,排出田間積水。花生花針期至結莢期需水量大[3],也正值雨季,一般能滿足需要,但年度間雨量差異很大,因雨量分布不勻而出現短期伏旱或在收獲前4~6周遇到干旱時要及時澆水,澆水方式可采用溝灌或噴灌。
6病蟲草害防治
預防花生莖枯病和根腐病必須從苗期開始防治,花生齊苗后,用適樂時900mL/hm2對水1125kg灌墩,再于始花時用同樣的藥和同樣的倍數進行噴苗,或用天諾噴茬克每包對水15kg噴霧,初花期用速樂硼每包對水15kg噴霧,以提高飽果率。以上藥劑可與防治蚜蟲的藥劑混合同時使用。花生葉斑病是為害花生葉片的主要病害,從7月中旬始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噴霧,每隔10d噴1次,連噴2~3次。蚜蟲用10%吡蟲啉150~225g/hm2,或40%氧化樂果300mL/hm2對水750kg噴霧;蠐螬防治適期在卵化盛期(7月中下旬),用50%辛硫磷4.5L/hm2,對水1125~1500kg,順壟灌墩;棉鈴蟲防治適期在幼蟲3齡前,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2000~30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1500~2000倍液噴霧[4]。地膜覆蓋的花生田,當膜里出現雜草時,在雜草發生處采取“以土壓草”的辦法,抑制其光合作用,使雜草黃化枯死。
[關鍵詞]單一海洋邊界;單一海洋劃界;海洋劃界
[中圖分類號]D99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3-0137-05
黃偉(1981-),男,法學博士,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法、海洋法及海洋爭端解決;孔令杰(1980-),男,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法。(湖北武漢430072)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研究”(項目編號:09JZD0023)、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海洋劃界主要是指對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這三個海洋區域的劃界,而海洋劃界的歷史其實就是它們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單一海洋劃界是海洋劃界的新類型,關于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及原因,我們必須從整個海洋劃界史中探尋。
一、單一海洋劃界產生和發展
海洋劃界問題,是19世紀20年代領海和公海并立的海洋法律秩序最終形成后才出現的。此前幾乎全部限于河流和湖泊的水域劃界問題,此后才進入以領海劃界為中心的時代。
1945年后,隨著以《杜魯門公告》作為“實證法的起點”的大陸架法律制度的出現和逐步發展,海洋劃界不再限于劃分國家間的領海界線,而開始把重點轉移到大陸架劃界的問題上來。此后至1975年專屬經濟區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前,關于海洋劃界的協定共有64個,劃定的海洋邊界有57條,其中,專門的大陸架邊界便有39條之多。在此期間,以1952年秘魯跟智利和厄瓜多爾分別簽訂的兩個海洋劃界協定為契機,國家為海床和底土及上覆水域劃定一條單一通用海洋邊界(a singleall-purpose maritime boundary)的實踐開始出現。
1975年,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的第三期會議上,《非正式單一協商文件》第61條首次作出關于專屬經濟區劃界的規定,此后,國家開始日益關注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經過長期斗爭和妥協,專屬經濟區制度最終被規定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五部分。順應這種變化,大多數國家不再為大陸架單獨立法,轉而為專屬經濟區立法或將兩者結合起來,國家間海洋劃界也從主要涉及大陸架劃界發展到包括專屬經濟區劃界。
從國家立法看,1975年后正式的關于專屬經濟區或漁區劃界的國內立法開始大量涌現。1976年有4個,1977年有7個,1978年有11個,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出臺時已有30個,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時相關的國家立法達到55個。同時規定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立法也陸續出現,如1976年《巴基斯坦領水和海洋區域法》和《印度領水、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其他海洋區域法》、1977年《民主也門共和國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其他海洋區域法》和《關于越南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聲明》、1979年《冰島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1981年《阿曼關于領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皇家法令》和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等。從國家劃界實踐看,1975年前,與海洋劃界相關的70個協定中僅有9個考慮過經濟區或漁區的劃界問題,而此后至2007年間的164個協定中竟有110多個涉及專屬經濟區或漁區的劃界問題。
不過,上述轉變雖然使專門的大陸架劃界在整個海洋劃界實踐中的數目和比例急速下降(分別由43個降為21個,從約60%降為約13%),卻并未造成專屬經濟區或漁區劃界的迅猛增加。事實上,1975年后專門關于專屬經濟區或漁區劃界的協定僅有6個,國際司法和仲裁實踐則根本沒有。
相反,以上述轉變為契機,對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或漁區劃定單一海洋邊界的實踐卻有了長足發展。1975年后至今,關于單一海洋邊界的協定共有96個,占同期海洋邊界協定的近57%,占迄今所有同類協定的近90%;劃定的單一海洋邊界共96條,約占同期被劃定的海洋邊界總數的77%。它們遍及全球且增長迅猛。從地域分布看,涉及歐洲的有47個,涉及拉美的有7個,涉及北美的有30個,涉及亞洲的有19個,涉及非洲的有11個,涉及大洋洲的有12個;從時間分布看,1976—1982年間為29個,1983—1992年間為28個,1993-2004年間為38個。1975年前,國際社會根本沒有劃定單一海洋邊界的國際司法和仲裁實踐;1975年后至今,有12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所有與海洋劃界相關的國際司法和仲裁實踐都采用了單一海洋邊界。
值得注意的是,單一海洋邊界在實踐中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形式,若以所劃定的管轄范圍為標準,大致可分為兩種:
關鍵詞:影響因素;生產計劃;應用特點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于環境和資源的問題不斷突出,企業應該承擔的環保責任也越來越重,因此再制造生產計劃在企業的生產制造中也顯得更加重要。本文分析了再制造生產的影響因素,提出了柔性生產計劃生成的計算方法,在分析了生產計劃相關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面向訂單變更的生產計劃中的一致性問題。
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制造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企業到客戶,一直面臨著多樣的變化和不同的需求,按照訂單生產的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在企業的生產制造的過程中,生產計劃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計劃,企業內的一切過程都會變得極其混亂,因此有效統一的生產計劃對于企業內部的各種生產活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再制造生產計劃的影響因素
再制造的生產過程中,產品的回收時間、數量和拆卸零部件的質量等不確定因素使再生產計劃的復雜性不斷增加。對于影響再制造生產的因素,本出了以下的分析。
(一)產品回收的不確定性
制定在生產計劃的時候,需要市場需求的綜合信息,對于產品回收的數量信息也有極高的需求。但是產品回收的時間和數量有很多的影響因素,產品的使用情況、技術的更新速度、銷售情況等。產品回收數量和時間的不確定性,難以實現回收預測的高精確度。由于廢棄產品回收的不確定性比傳統采購過程中的訂貨提前期要大,所以對于產品的回收預測會有很大的誤差。在這種綜合生產計劃和實際情況偏離比較大的前提下,后續的所有計劃都不是十分的準確。
(二)回收與需求存在不平衡
在產品回收數量存在不確定的前提下,再制造產品與市場需求之間很容易出現不平衡。在這種不平衡的條件之下,通常會產生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的現象。不論是供過于求還是供不應求,都不能滿足顧客的多樣化要求,也不能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再制造生產的過程中,企業必須考慮供應與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在考慮成本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
(三)零件拆卸的不確定性
再制造生產中,拆卸是十分關鍵的一道工序。但是回收產品的使用存在不同的狀況,因此產品的磨損程度也有不同。零件拆卸的不確定性使拆卸的難度增加,結構復雜的產品尤為復雜。在裝配計劃中,受到不確定性的影響,最終的裝配結果是確定的;在拆卸計劃中,最終的拆卸結果卻是未知的。在裝配的過程中,零部件的狀況是確定的,但在拆卸計劃中,必須考慮零部件的使用與磨損情況。在裝配過程中,將各零部件進行確定性的組裝,但拆卸過程中是將各零部件進行不確定性的分拆,并盡可能使用具有破壞性的逆向過程。
(四)可再制造率的不確定性
在相同使用時間的前提下,回收同種的產品,由于回收產品的使用狀況不同,在拆卸之后回收產品中的零部件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制定再制造的生產計劃時,需要的是預測產品的回收數量,還需要回收產品的再制造率。但是由于回收產品的使用狀況不同,可再制造率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當可再制造率估計比較高時,制定的采購計劃小于實際的物料需求,不能滿足生產計劃的要求;當可再制造率估計比較低時,制定的采購計劃大于實際的物料要求,會造成多余的物料庫積壓,產生不必要的庫存成本。
(五)再制造時間的不確定性
由于回收零部件的使用狀況不同,應該采用不同的工藝流程進行再制造生產,因此再制造生產所需的時間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再制造生產時間的不確定性會對物料需求的計劃產生十分大的阻礙作用,影響采購計劃和作業計劃。物料需求計劃中,提前期主要以交貨或者是完工日期為基準,確保企業的再制造生產能夠順利運行的重要數據。提前期的有效確立,會直接影響到生產計劃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實用性。如果提前期設置的合理制定采購作業和作業計劃就會有一個正確的基礎,進而對再制造生產計劃具有重大的影響。
二、再制造生產過程的模式
在制造商掌握了生產技術的前提下,整個再制造生產過程可分為以下幾種組織模式。
(一)產品回收
通過分銷渠道,制造商可以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消費者在使用產品超過了一定的年限后,產品通過報廢進入了回收渠道。產品回收的模式有三種:制造商主導回收、零售商主Щ厥鍘⒌諶方物流企業主導回收,在這三種組織模式下,產品的回收渠道有賴于產品特性、再制造企業的能力等。
(二)產品拆卸
再制造生產過程中,產品的拆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拆卸,才能實現材料的回收和可用零部件的再造。根據拆卸方法的角度,可將拆卸分為破壞性和非破壞性拆卸。在拆卸的過程中,制造商應該根據產品各部分零件的聯結狀況和不同的拆卸成本選擇合適的拆卸方法。
(三)再處理
再制造商將拆卸后的零部件進行清洗、檢測、分類后再加工的過程,就是再處理的過程。在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分類的時候,可以將再處理的零部件分為能夠存入物料倉庫的可直接再用零部件,能直接用于再制造;不可以直接使用的、通過翻新改造達到標準之后可用于再制造的可加工零部件;零部件本身已經完全損壞、其材料可再生成可用資源后加工成再生零部件的可材料再生零部件。這三類零部件通過再處理,都可以變成可用零部件。
(四)制造或者再制造
在制造或者是再制造的過程中,應該首先考慮利用回收再處理的可用零部件。如果回收零部件的數量可以滿足生產的需要,就不需要使用原生零部件;如果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就需要用原生零部件來補充其中差的部分。只有消費者和制造商之間形成一個閉環的供應鏈系統,才能使傳統的正向供應鏈不斷創新,與回收處理的逆向供應鏈相互補充。
三、柔性生產計劃的特點與變更模式
面向訂單的柔性生產計劃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各部分之間需要嚴密的配合,實現相互之間良好的操作。訂單變化會引起生產計劃變更具有層次性、關聯性、繼承性的特點。
層次性。主生產計劃主要處理產品的計劃內容、物料需求計劃處理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的需要內容。在實際的作業中,要求處理自制軟件的時候追求時間上由粗到精、計劃內容上由產品級到作業計劃工序級的細化。
關聯性。當客戶的訂單發生多樣化的變化,對于生產計劃也需要計劃和車間作業也需要產生相關聯的變化,否則就不可能生產出滿足客戶需要的產品。
繼承性。主生產計劃中的某一產品發生變化,下一層次的物料需求和車間作業也會產生必要的變化。只有兩者之間產生相關聯的繼承性,才能滿足產品物料匹配之間的要求,進而使生產過程順利的進行下去。
作為企業生產管理中的主要內容,生產計劃的統一處理,能夠使企業的生產活動有序的進行。當訂單發生變化時,應該充分了解客戶、銷售部門、有關訂單的變更信息,通過對三者之間的變更信息決定生產計劃的處理方法和內容。當單個訂單發生變化的時候,應該在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以及車間作業計劃之間建立生產計劃知識庫,進而能夠通過面向訂單的生產計劃來調整訂單。當合并過的訂單變更的時候,應該考慮清楚發生變更后的內容是否以其他合并的訂單產生影響,如果有,就應該分開處理進行生產計劃。
[關鍵詞]自動化生產線;操作手單元;機械結構;控制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TP2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22-0095-01
引言
至今時期,因為有著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為依托,機械制造業中的自動化生產技術也取得了更加廣泛的運用,所據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近年來各種各樣的自動化生產線已經在汽車制造業、電子電氣行業、食品行業、化工行業、冶金行業等領域研究和制造出并投入使用。隨著自動化生產線投入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同時也在改善作業員工作環境、減小能源消耗、降低原料成本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自動化生產線設計
1.1 自動化生產線設計流程
自動化生產線的設計需要在熟悉產品生產工藝的基礎上得以實現,首先只有在熟悉產品生產工藝的及產品特點的基礎上來對自動化生產線進行設計,同時產品生產工藝也是一個產品裝配過程的完整體現,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對產品的每一步生產進行詳細的要求與說明,并對相應的規格標準進行說明。因此,在對自動化生產線進行設計之前首先要對產品的生產工藝進行分析、熟悉。
1.2 自動化生產線的設計原則
在自動化生產線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對工藝步驟進行優化,使設計過程最簡化、設計成本最小化。在自動化生產線的設計過程中對于自動化生產線所使用的各個零件如傳感器、PLC 等的部件應當盡量選擇統一的標準,從而在降低自動化生產線成本的同時能夠方便的對其進行管理、互換。
2 自動化生產線機械手發展概述
在科技日新月益的推進更新下,機械工作的靈活度與耐用度日益增強,機械手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工作的進步。機械手可以惟妙惟肖地效仿人手和臂的部分行為功能,依設定程序進行拿取、搬送物品或操控工具的自動操作裝置。只需我們利用編寫程序來實現不同的預想動作,在結構和功能上就能同時擁有人和機械手種種的優點。常用的機械手一般由手部、活動機構兩大部分組成。手部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工件的抓取,然后按照被抓取工件的材質、尺寸大小、形狀、重量和動作需要設計成如托取型、吸貼型、夾持型等滿足要求的各種結構類型。運動機構也就是讓手部按照不同的角度不同運動軌跡進行翻轉、轉移或混合運動來滿足產品的加工需要。運動機構的伸展與收縮、上升與下降、旋轉等獨自活動形式,被叫做機械手的自由度。要能夠拿取任何地方或不同狀態的工件,只要擁有 6 個或以上自由度的機械手就可以做到。因此機械手的自由度就最初設計時必須謹慎合理地考慮的重要參數。機械手的自由度越多,機械手的靈活性越大,通用性越廣,其結構也越復雜。普通專用機械手有 2~3 個自由度。投入使用機械手,可以使生產線完全自動化,不僅能大幅削減人工,同時勞動強度也大大降低,而且系統穩定好、使用方便,同時還可以適時快速便捷地監控生產實際情況。當然對企業來講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降低長期帶來的人工成本,提高企業利潤率。
3 自動化生產線操作手單元的機械結構及控制程序設計
3.1 操作手單元的機械結構
操作手單元主要由支架模塊、滑槽模塊、Pic Alfa 模塊、I/O 接線端口,CPV 閥組、控制面板組成。
3.1.1 支架模塊
接收上一個單元傳送來的工件,并由漫射式光電傳感器檢測工件顏色。
3.1.2 Pic Alfa 模塊
該模塊由氣抓手、氣動無桿氣缸、漫射式光電傳感器等組成。主要完成工件的提取和傳送。該模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末端位置傳感器的安裝位置可以任意調節。在提取裝置上裝有氣抓手,通過給不同的缸體送氣,控制氣抓手的打開和關閉。
3.1.3 滑槽模塊
在本單元中有兩個滑槽模塊,可以存儲多個工件,其傾斜角度可以任意調節。
3.1.4 CPV 閥組
本單元的閥組由 3 個閥組成,分別控制無桿氣缸、提升缸和氣抓手。在結構上,它們都是帶手控裝置的單控電磁閥。
3.2 操作手單元的程序設計
工件到達支架后,由支架上的漫射式光電傳感器檢測工件顏色。檢測到工件后,氣抓手打開,操作手臂下行,到達工件位置。當氣抓手上的漫射式光電傳感器檢測到有工件后,氣抓手閉合夾住工件,操作手臂上行提取工件。在水平軌道上移動到達下一個工位上方,操作手臂下行到工位,打開氣抓手將工件放置在 ROBOTINO(機器人)單元的檢測區域。操作手臂上升,氣抓手閉合,手臂返回到初始的左限位置。
按圖1的控制流程,應用 PLC 編程,將所編寫程序通過通信電纜下載到 CPU 中,進行實際運行調試,經過調試修改完善控制程序。
結語
隨著自動化生產線的廣泛應用,隨著自動化控制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益,對自動化生產線操作手單元機械組成的分析,可以為今后設備的調試、維護與排故奠定良好的基礎。對控制程序的設計及分析,可以有效擴展單元的功能,提高生產率。
參考文獻
[1] 彭辰陽.自動化生產線上計算機控制技術的應用探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5,(09):10-11.
[2] 馬勇.計算機控制系統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應用[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4,(03):72-73+78.
[3] 于文新,楚書來.計算機控制技術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應用[J].煤炭技術,2013,(08):221-222.
[4] 李小笠,劉桂芝,尤正建,朱洪波.基于RFID的自動化生產線配套倉庫管理[J].機床與液壓,2013,(13):120-123+127.
[5] 盧澤旭.工業機器人在沖壓自動化生產線中的應用研究[J].機電信息,2012,(12):49+51.
[6] 陳永方,陳明.淺談自動化生產線的發展[J].廣西輕工業,2011,(01):57+61.
石油在工業發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對經濟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石油開采生產過程具有很高的風險,所以對油田企業的生產安全進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
二、油田單位生產安全措施的特殊性
(一)生產所在環境惡劣,安全風險屬于易發地
石油開采所在地方,大陸和海上都會有,形成了海陸開采的形式。陸地的開采場所集中在沙漠、山地、沼澤及各種野外。地理情況復雜,生產條件惡劣;海上開采的場所主要集中在淺海和深海,受風暴、颶風的影響,安全風險比陸地的安全風險倍增,隨著中海油跨海開發油田的增多,安全風險頻發。
(二)石油行業行業涉及多行業,安全風險發生的方式也呈多樣式石油單位攤子太多,單位繁多,例如勘探、鉆井、測井、儲運、設計院。安全管理的面比較廣,難度大。石油一般都屬于國企,國企有很多弊病,石油相對來說更為集中。行業跨度大,安全隱患種類繁多。
(三)初始建設生產場所施工質量差
受初始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很多國營石油企業都是邊生產、邊建設,場地設計規劃的行業標準低,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設施等一些配套設施不完善。存在先天的隱患。而且七八十年代,受當時技術的局限性,很多設備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安全生產得不到保證。
(四)外部干擾影響石油單位安全
今年來,社會治安惡化,輸油管道受到不法分子的偷竊,損壞。管道和油田生產場所受到周圍一些違章建筑的侵害。電力線路混亂,容易造成人員傷害和火災,威脅生產。更為嚴重的是偏遠生產地區,因為人員限制,法律意識薄弱,對油田生產進行設備破壞。
(五)油田生產過程中有很多隱患
油田生產都是在高壓力、高溫度下。石油開采過程中易燃易爆,且屬于有毒物質。頻繁的使用放射性材料。機動車輛使用頻繁,野外作業頻繁。
三、安全管理所應對的問題
(一)管理戰線過長,會顧及不到
油田開發中行業涉及面多、戰線廣。安全管理面對這一問題,安全管理人員工作強度很大;行業涉及面廣,必然帶來行業制定標準和行業管理章程復雜等因素。安全管理相關單位需要處理很多方面出現的安全問題,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二)治安不好,難以治理
近年來盜竊石油的不法分子自備武器,與石油員工發生沖突,巡護的難度很大。作案首都惡劣,破壞現場,造成極大損失和火災。
(三)資金投入太大,治理的任務還需要繼續付出努力
1.由于早期遺留問題,生產場所大量存在安全隱含嚴重、安全生產不符合安全距離、消防設施等配套設施跟不上。
2.新法規等政策的出臺,放寬隱患治理的范圍,新的隱患層出不窮。如石油管道投入使用幾十年,按新法規政策,必須進行壓力的管道測試。
3.石油生產設備老齡化,安全隱患很大,設備急需更新換代。如Sinopec現在使用的420多臺鉆井設備,有200多臺使用的安全性沒有保障、距離報廢時間很近,需要進行設備更新。由于石油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隱患治理的資金需求量增大,而企業籌資困難,每年用于油田隱患治理的資金僅有1.5億至2億元,根本跟不上資金的需求量。
四、安全管理對策
(一)變換管理策略,更新管理體制
1.依靠法規,發揮政府的監督執法的長處,對企業和橫向企業有震懾作用。油田的單位應在法律的基礎上,主動接受政府的監管,對發生的安全事故一查到底,其次,配合政府的執法,對盜竊和侵占石油企業利益的不法行為,使用法律,嚴厲打擊。
2.更新管理體制
我國油田企業是大型國營企業,國營企業擁有國企專業、行政等管理經驗,資金量大,專業人才吸收更為容易等巨大優勢,在預防安全隱患上可以更為有效。隨著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改革,油田企業引進了更多的民營和外資,使得技術跟國外有了更多提高,也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
3.很大程度上利用外界的安全咨詢服務
作用和社團、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油田企業應廣開門路,調動社會安全專業人才和安全中介機構為企業安全生產出謀劃策。所有建設工程的項目,需要請領域的技術尖端人才和高服務機構對生產安全進行全范圍評估,確保新的生產艱澀項目達到要求的安全標準;并對正在生產的設備和重點設施進行實時安全測試,對設施和生產場地的安全進行完全改善,最后達到制定的安全規范。最后應該利用媒體的監督作用。
(二)把安全生產落實到每個人
當前,應進一步宣傳貫徹《安全生產法》,把把安全生產落實到每個人,實行各級負責制,保護全體員工的安全,一旦有重大事故,追求到各級,依法進行。增強員工的安全的防患意識。從而使安全系數提高。
(三)加大安全培訓,規范安全管理與操作行為
1.按照國家法律的相關規定,組織對各級行政員工及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的規范培訓,必須有證件才能上崗,杜絕無證上崗和不按規范生產的一切行為,用來約束各級安全管理的行為。
2.對特殊工種進行進一步培訓,提高資質的認證門檻,除國家明文規定的特殊工種外,油田單位應將鉆井井控人員,司鉆、井架作業工、爆破工及海上作業人員的資質培訓列入特殊工種管理范疇,以規范其操作行為。
3.實行勞動力高效優化,把安全機制放到重要位置,嚴懲違章指揮、違章操作,以提高人員安全生產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