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貿易壁壘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范文第1篇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背景

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了諸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臭氧層被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生態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環境惡化問題,特別是涉及全球環境的臭氧層耗竭與生物多樣性缺失,以及環境污染對食物鏈的危害等,使人類認識到環境污染、自然生態系統失衡,最終將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同時,由于環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點,使得某一地區的環境破壞產生的污染,可通過空氣、河流、貿易以及人員的流動而造成地區性和全球性環境外部性問題。因此,自1970年代以來,全球聚焦環境生態保護,并演化為當代全球綠色浪潮,主要表現在:

——國際性組織高度重視。1950年代之前,涉及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才6個,目前已制定簽署了180多個,其中20多個含有貿易條款。這些成就的獲得,得力于聯合國、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ATT/WT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性組織的推動。聯合國于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環境大會,發表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此拉開了全球環境合作的序幕。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有全世界178個國家的118位國家首腦和萬余名政府官員參加。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等重要文件。這次大會是人類發展史上有關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里程碑。GATT/WTO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在其《1994年關貿總協定》、《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農產品協議》、《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包含相應的環境政策。在WTO宗旨中,增加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同時,在WTO組織結構內設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直屬總理事會。許多國際環境公約對以往國際貿易中忽視的環境問題進行了規范,增加了貿易在內的制裁條款。

——政府組織大力推動。生態政治化與政治生態化是推動政府組織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動力。在許多國家,特別在發達國家,生態環境問題不只是生態環境問題,而是政黨政治問題。在選擇政黨特別是執政黨時,選民往往以該黨的生態理念、環保政策為重要考量標準。因而各國政黨、政府或首腦日益重視環保問題,在執政中更加重視培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這種背景之下,許多國家的政府積極推動環境立法,實施綠色技術,倡導綠色消費,制定綠色貿易壁壘。如美國、歐盟、日本等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貿易、綠色消費、廢物綠色回收處理的法律法規。

——民眾環保意識提高(發達國家尤甚),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偏好“綠色”。同時,企業順應民眾“綠色”偏好,生產“綠色”產品。據有關機構調查,67%的荷蘭人、77%的美國人、94%的加拿大人、82%的德國人以及多數日本人在購物時,會選擇“綠色”產品。另據統計,1990年新產品中,只約有5%的“綠色”產品,到了1996年,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

——ISO14000系列標準的頒布、實施與推廣。由于許多國家的環境管理標準是根據本國國情制定的,在跨境使用時常易引發糾紛與摩擦。這點在國際貿易領域體現尤甚。國際標準化組織為了統一全球環境管理標準,緩解、消除由此引發的糾紛與摩擦,1997年實施了國際統一的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包含環境管理系統、環境考核、環境標志、環境行為評估、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廣泛領域。全球環境管理標準的統一與實施,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性環保運動的深化。目前,許多國家已經或正在著手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

二、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類型

所謂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進口國以保護環境、資源以及維護人類健康的名義,憑借其經濟、科技優勢,通過立法或制訂嚴格的強制性、高標準的環境技術標準以及利用國際社會已制定的環境與經濟、環境與貿易的國際性公約,對來自外國的產品或服務進行限制、制裁的手段和措施。綠色貿易壁壘本是協調環境與貿易兩者關系的共生物,但其在國際貿易的實踐中,卻被某些發達國家所濫用,越來越發展成為取代關稅壁壘而成為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形式,并成為新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頻頻引發貿易糾紛與沖突。

由于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名義合理、內容廣泛、形式合法、方式隱蔽、手段靈活等組合特點,從而為發達國家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提供了方便。實施以來,引發的雙邊或多邊貿易沖突、貿易摩擦日益增多,越來越激化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環保-貿易問題利益上的矛盾。目前,綠色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理論和實務中,主要呈現以下7種類型:

1、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技術標準是各國根據本國經濟技術發展的水平制定。由于發達國家經濟發達、技術水平高、消費購買力強、市場容量大,其他國家都想把產品和服務打入發達國家市場,以謀求更多的貿易利益。而發達國家憑借其上述優勢,在環保、人類健康的旗號下,通過國內立法或其控制的國際性、區域性組織立法,以限制國外產品或服務的輸入。如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是由發達國家控制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環保現狀較難達到。雖然這套標準是一種自愿性的標準,但在國際貿易實務中,不符合這套系統標準的產品很難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2、綠色環境標志(標簽)。綠色環境標志是依據有關的環境法律和標準,由政府部門及其指定的認證機構,按照嚴格的程序確認并頒發給廠商附印于產品及包裝上的一種標志。這種標志向消費者證明該產品從研制、開發、生產、消費、回收處理的各個環節均符合環保要求,對環境或健康無害或危害極小。它是國際貿易中的“綠色通行證”。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在取得發達國家頒發的綠色環境標志的情況下,才能比較順利地進入發達國家市場。1978年原西德率先實行環境標志制度,推出“籃色天使”的標簽。隨后,北歐四國、歐盟、加拿大、日本等推出了相應的綠色環境標簽。

由于綠色環境標志是各國國內環境政策的產物,在國際貿易中容易構成潛在的貿易歧視和現實的貿易沖突。尤其當環境標志起到誘導消費者的選擇,并影響出口產品的市場份額時,它就起到了貿易壁壘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實施了環境標志制度。

3、綠色衛生檢疫制度。GATT烏拉圭回合通過了《衛生與動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該協議規定了一整套有關衛生與動植物衛生檢疫的國際標準。規定成員國人畜食物為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劑影響,確保人類健康免遭進口動植物攜帶疾病的傷害,有權采用相應的管制措施。但該協議同時要求各成員國政府做到提高透明度、非歧視

、遵循科學原則,保證對貿易的限制不超過環保目標所需程度。明確規定各國在制定本國衛生與動植物衛生檢疫標準時應以國際標準為基礎。在實際操作中,發達國家往往將它用來控制外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產品入境的重要工具。

4、綠色包裝制度。指規范商品包裝(物)、包裝材料要符合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環境要求的有關包裝方面的法律、規章。在發達國家,為推行綠色包裝,各國紛紛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章,賦予“綠色包裝”以強制約束力。例如,日本頒布并強制推行《回收條例》、《廢棄物清除條件修正案》;德國頒布了《德國包裝廢棄物處理的法令》;英國包裝材料重新使用的法令要求2000年前使包裝廢棄物的50-75%重新使用;美國規定了包裝廢棄物處理的減量、重復使用、再生、焚化、填埋5項優先順序指標;丹麥要求所有進口的啤酒、礦泉水、軟性飲料一律使用可再裝的容器。一些國家為推行綠色包裝,還利用稅收優惠或處罰等經濟手段鼓勵回收使用再生包裝材料。

5、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綠色關稅是指進口國以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為由,對其認定的污染環境、危害健康的進口產品,除了課征正常進口關稅外,再另外加征環境進口附加稅。市場準入是指進口國以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以及違反有關國際環境公約或國內環境法律、規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國產品進口的措施。1993年7月,德國頒布了第一個禁止在紡織品上使用20種偶氮染料等致癌化學品的法律。從1998年4月1日起在德國境內禁止出售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含違禁物質染料的紡織品。美國、歐盟也出臺了禁止紡織品、服裝進口中含有害物質的規定。1994年美國環保署規定,進口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質必須低于有關標準,否則禁止進口。

6、綠色補貼與反補貼。指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財稅上補貼出口企業,或在出口產品成本中末包含環境與資源消耗成本(環境成本外部化),或在國際貿易中實行較低的環境標準,從而使產品價格明顯低于進口國同類產品價格,影響進口國同類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招致進口國采取反綠色補貼措施。2001年初,美國就以綠色補貼為由,對來自巴西的人造橡膠鞋和來自加拿大的速凍豬肉提出了反補貼。

7、綠色貿易制裁。指對違反國際環境保護、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保護公約等,而導致環境污染、野生動植物多樣性缺失的行為,所采取的一種貿易制裁措施。如1994年,克林頓援引美國國內法《培利修正案》,以臺灣使用犀牛角與虎骨等野生動物器官做中藥材而認定其保護野生動物不力,違反了有關國際公約為由,對臺灣農產品進行貿易制裁,限制臺灣的鱷魚皮、珊瑚等產品進口,造成約2500萬美元的損失。

三、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對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

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的缺陷。出口商品中勞動、資本密集產品比重高,大多技術含量、檔次不高。雖然近年來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出口商品結構。但從具體出口產品類別分析,出口的機電產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產品,供給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角多為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商品結構的現狀,決定了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容易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和沖擊。我國受綠色貿易壁壘影響和沖擊的出口商品主要涉及農產品和食品、輕紡(服裝)產品、醫藥產品、機電產品等類別。特別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法規中規定的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機電產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標,煙草中的有機氯含量,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汽車廢氣排放標準,紡織品、服裝染料有害物質指標,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等標準使中國的凍肉、茶葉、保鮮蔬菜、紡織品、服裝、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潔用品,紙張、紙制品、電池與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及其產品(如含氟里昂的空調、冰箱等)、機電產品、鞋類、橡膠制品等出口商品遭受較大的沖擊。1989年中國出口日本的綠茶因農藥殘留量超標而被退貨,蘑菇罐頭因存在葡萄球菌腸毒素污染而被美國扣留。

(二)對出口市場的影響

自9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注意出口市場多元化的問題,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像2001年我國外貿出口總額比2000年增長6.8%,但對拉丁美洲卻增長了14.6%,對非洲增長了19.1%。由于這兩個區域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購買力不高,實際出口總值卻不多。目前,我國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地域。2001年我國外貿出口總額2661.5億美元,其中:出口美國524.8億多美元,占出口總額20.4%;出口日本449.57億美元,占16.9%;出口歐盟409億美元,占15.37%。以上三者共18個國家就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額的52.67%。國家是全球環保意識最強、環保標準最高、環保執法最嚴,因而其綠色貿易壁壘種類最多,限制與懲罰性措施最嚴。僅歐盟1996年禁止進口的非綠色產品價值就達22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占90%以上。因此,隨著綠色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領域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而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非一朝一夕就可達到,中短期內必然對我國產品的出口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出口市場產生嚴峻的沖擊,如不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我國在發達國家的出口市場份額就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萎縮。像2001年我國家用陶瓷器皿、玩具、合成短纖與棉混紡機織物的出口即受綠色貿易壁壘影響,出口值分別比2000年下降22.1%、7.4%、10.6%。

(三)對出口貿易增長速度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出口貿易保持了近20年的兩位數持續增長速度。1978-1996年,我國外貿出口以年增15%以上的速度增長。1997年以后,外貿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其原因除了出口基數、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沖擊外,主要因素就是綠色貿易壁壘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新的重要工具而被廣泛應用。2001年,我國外貿出口總額增長6.8%。這個速度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拉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尤其如此。不難預見,今后影響國際貿易的環境規則將日益增多。貿易與環境問題將是未來國際貿易談判中最棘手的議題,在當前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由富國制定的背景下,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貿易中環境條款的最大直接受害者將是不爭的事實。我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已經深受綠色貿易壁壘之累,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期待我國出口貿易重現1978-1996年的輝煌是不現實的。

(四)對出口成本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涉及產品本身和出口貿易的各個環節,從產品研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到銷售、廢棄物回收處理等。由于我國出口商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較大,其競爭優勢在于成本低、價格便宜。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開發成本、生產成本、包裝成本、流通成本、認證檢驗成本等開支提高。出口商品環境成本內部化(出口商品成本中包含環境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出口商品成本,換匯成本提高,改變了以往的貿易條件和比較競爭優勢,影響了外貿出口的經濟效益。僅以出口商品包裝為例,我國出口商品包裝與發達國家標準相差較大。從1998年開始,美國、加拿大、英國、歐盟單方面對我國出口商品的木質包裝進行嚴格的檢疫處理或實施新的苛刻的檢疫標準,其中木質包裝僅經過熏蒸處理這個環節,出口商品成本就將增加20%左右。

(五)對國際貿易關系的影響

199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屢屢打著環保的旗號,采取單方面的貿易措施,限制外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產品的進口,頻頻引發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與糾紛。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明顯的。出口商品經常受到進口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沖擊。許多出口商品被銷毀、退貨、禁止進口,不僅使我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引發我國與進口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與糾紛,嚴重的引發貿易戰,對雙邊、多邊貿易關系甚至外交關系產生消極影響。

但是在看到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也要看到其推動產業技術結構升級,保護環境實行可持續發展積極影響的一面。

四、我國外貿應對全球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首先,要認真組織對全球綠色貿易壁壘的研究。建議由外經貿部牽頭,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全球綠色貿易壁壘,特別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綠色貿易壁壘的資料。在對國際環保公約、國際貿易協議條款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某些公約、協議條款內針對發展中國家國情而附加的免受發達國家貿易歧視的保障條款(如給予發展中國家達到標準的過渡期、非歧視原則、補償原則等),建立綠色貿易壁壘資料庫,并與各省市外經貿廳連網,細化主要出口國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具體出口商品影響,提出相應對策。

其次,積極推廣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和環境標志認證制度等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基礎性工作。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和環境標志認證制度是我國出口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必須跨越的環境標準,也是我國出口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門票”。它不僅有利于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從根本上推動我國環境整體水平上升。自1996年開始進行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的試點,到2000年4月通過認證的企業僅有263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比重很低。我國環境標志認證制度則從94年5月17日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成立之日起開始的。筆者認為,今后我國推廣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和環境標志認證制度,重點應放在:

(1)變等待為主動。宣傳動員企業實施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和進行環境標志認證。(2)與國際接軌。我國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要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接軌。我國環境標志中產品生產污染物的排放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安全性能標準等應與國際接軌。(3)抓好我國環境標志的雙邊、多邊國際互認。目前,環境標志產品還沒有國際統一的標準,通過環境標志的雙邊、多邊國際互認,可以增強我國環境標志認證的國際有效性,使我國通過認證的企業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第三,完善法規,綠化外貿出口商品結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外貿發展模式。以國際標準為標準,調整和修改我國某些不合時宜的外貿政策法規、環保政策法規,使其適應國際市場綠色貿易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并充分體現我國要履行的國際環保公約的義務,綜合考量貿易活動中環境影響、環境成本內部化等問題。外貿發展模式要從粗放型模式向集約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轉變。要從環保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安全性能標準來更新生產設備,改良工藝技術,強調污染預防、全過程的環境管理與控制,最大限度地改善產品設計、生產、使用、廢棄回收對環境的影響和對消費者的危害。要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鼓勵綠色產業、綠色產品的發展,促使企業以國際標準為標準,提高產品環保標準、質量標準、安全性能標準,綠化外貿出口商品結構。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范文第2篇

(一)對我國的食品出口市場的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是國際上一種新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缺乏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因此綠色食品產業起步相對較晚,如今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是復雜的、苛刻的,我國的許多出口食品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發達國家制定標準,結構不合理和產品質量低也因此使我國的食品出口市場逐漸縮小,這直接影響了我國食品貿易發展的速度。例如,在2001年,歐盟因食品安全問題對我國我國動物源性水產品的進口實施全面禁止,我國的水產品出口直降70%;第二年,歐盟又對我國許多動物性產品的出口實施禁令,直接經濟損失l億多美元。

(二)不利于雙邊或多邊食品貿易關系

我們都知道,綠色貿易壁壘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國際貿易游戲規則,這種規則根本上是為他們自身的利益考慮的,他們希望世界其他國家都遵循這種規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加入WTO后,一直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不但沒有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國際環保問題的優惠傾斜,西方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反而提高了我國產品的出口門檻。他們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將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食品排斥在市場之外。長此以往,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因為環境問題與發達國家產生雙邊食品貿易摩擦,進而影響到雙邊的食品及其他貿易關系。

(三)削弱我國食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綠色貿易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食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過去我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如今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使我國在食品生產、加工、運輸等方面的附加成本升高。而且為了達到環境的要求,有關食品環保方面的檢測及鑒定程序也會增加出口的成本。另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食品征收反補貼等稅,而對于本國的食品,政府卻進行相應的補貼,這直接削弱了我國食品在當地的競爭力。

二、食品貿易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具體措施

(一)增強食品企業的國際競爭意識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許多的食品生產企業對綠色貿易壁壘的認識程度是不夠的,缺乏一定的國際競爭意識。對國際食品安全的生產及安全的標準不了解,導致我國一些食品生產企業在綠色貿易壁壘中的競爭力下降。為此,食品企業應按照相關的食品標準,及時地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將綠色食品貿易思想作為企業的進行國際貿易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則,最終實現出口產業生態化。

(二)加大對食品生產的科技投入

我國要發展綠色產業,升級產業結構,就必須要提高我國生態技術和綠色環保科技水平,提高產品技術標準、安全標準及環保標準等,盡快與國際標準接軌,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加相應的的附加值,進而提高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除此之外,我國政府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相應法律,建立和完善屬于自己的綠色貿易法律制度,比如完善食品召回制度、推行綠色環境標準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間的貿易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食品貿易競爭和國際食品貿易市場規則的制定。

三、結束語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對策WTO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綠色貿易壁壘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家限制他國產品進口的主要和常用方式。隨著其行為日漸激化,研究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并尋求應對之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綠色貿易壁壘概述

綠色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根本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制定繁瑣的檢驗、審批程序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貿易障礙。

1973年GATT曾嘗試對所有締約方的非關稅措施分類,制作了一個包括各國采用的800多項措施的目錄。從其提供的數據看,在美國市場上,使用較多的非關稅措施是為保護人類生命健康而實行的測試、檢驗和檢疫要求;出于保護人類生命健康目的而實行的產品性質要求;為確保人類生命安全而實行的產品性質要求;商標要求;反傾銷稅;為保護植物健康而進行的授權許可,上述六種措施的使用占總量的75.9%。在歐盟市場上,使用最多的非關稅措施是為保護人類生命健康而進行的授權許可;其次是為保護人類生命健康而實行的禁運;排在第三位的是出于保護植物健康目的而實行的產品性質要求;排在第四位的是為確保國家安全而進行的授權許可,上述措施合計占比達84.5%。

1.全球環境的惡化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原有的環境問題,如水環境污染,植被破壞等問題還未得到徹底解決的同時,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環境問題不斷出現不僅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巨大損害,也加速了綠色貿易的發展。

2.貿易與環境的密切聯系

各國為使環境成本達到最低,都想通過各種手段使一部分內在化環境成本向其他國家轉移。發達國家則選擇綠色貿易壁壘將此成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樣,它不僅降低了自己產品成本,增強了競爭力,同時還實現了本國環境保護,可謂一箭雙雕。

3.經濟全球化

在這個前提下的非歧視原則使發達國家失去了以往一統天下的霸主地位,他們不得不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公平交易。因此,非發達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交往中獲得了相對更多的利益。不過,發達國家并不甘心就這樣與別人分享其成,他們不僅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實際優勢地位,而且利用一種更隱蔽的手段來維護其經濟利益。

二、綠色貿易壁壘現狀

2003年2月13日,歐盟出臺了《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和《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規定了廢舊電子電氣產品的回收、處理、再利用以及禁止在電子電氣產品中使用鉛、汞鎘等6種有害物質。

WEEE指令要求生產商包括其進口商和經銷商在2005年8月13日以后,負責回收、處理進入歐盟市場的廢棄的電氣和電子產品并在2005年8月13日后投放市場的電氣和電子產品上加貼回收標志。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歐盟市場的電氣和電子產品不得含有鉛、汞、鎘、六價鉻等6種有害物質。

2004年9月起,日本再次提高進口蔬菜的綠色貿易壁壘,對從中國進口的蔬菜實行更加嚴格的檢驗檢疫措施。2004年日本通過了《食品衛生法》及其修正案,新的《食品衛生法》對不合格的進口食品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將全面禁止從多次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的地區進口貨物。臨時標準的實施將目前現行的制度所涉及的130種農作物、229種農藥、9000個農殘標準擴展到135種農作物、涉及724種農藥19000個農殘標準,幾乎覆蓋了中國現在種植的所有農作物。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發達國家目前已經更多地運用高技術標準避開關稅壁壘和關稅配額,以抵制外國商品的進口,以環保為名義的“綠色壁壘”成為一種較為突出的、更為隱蔽的貿易保護新壁壘。

三、我國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

我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迅速崛起以及貿易大國地位的確立,打破了原有的國際經濟和利益格局,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些錯綜復雜的國際矛盾和沖突,筆者認為,我國出口的產品是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貿易伙伴的技術要求

目前,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是美、日、歐盟。而據統計,包括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內,我國出口商品近75%銷往美、日歐盟等國家或地區,同時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實施技術貿易壁壘的積極倡導者,絕大多數技術貿易壁壘措施發源于這三大經濟實體。產品出口的地理方向決定了我國將不得不直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脅。

2.我國出口產業的弱質性

隨著全球質量水平和檔次的不斷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性門檻也隨之提高。僅就德國為例,目前應用的工業標準約有15800種,大多數等同于國際標準,而我國技術標準約有70%~80%低于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而且我國標準體系混亂,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專業標準及企業標準,數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業產品出口不暢。

3.我國對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視不夠

由于我國宏觀管理層次上存在巨大的漏洞,對國際通用的國際標準和技術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對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手段缺乏了解,不能對我國出口企業在宏觀上予以指導;再加上綠色貿易壁壘本身的不透明性,使得我國出口在改進宏觀層次上的指導方面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四、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由于受國際環境意識的影響,中國的貿易伙伴的生態保護意識愈來愈強。中國政府需要通過法律、行政進行疏導,企業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增強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1.應用ISO系列

1995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始實施《國際環境檢查標準制度》,要求企業產品達到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歐盟也啟動了名為ISO14000的環境管理系統,沒有達標,就不予市場準入。由于該系列標準具有保護環境和消除綠色貿易壁壘的雙重作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我國應通過立法程序將該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內標準,推廣使用。制訂實施ISO標準的管理法規,使工作規范化,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綠色認證。

2.企業應開展綠色理念學習

綠色管理把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融于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之中,以追求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最優化為目標,以獲得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協調發展,它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如綠色戰略、綠色技術、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營銷、綠色教育、環境會計與環境審計制度等。綠色管理是現代企業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這不僅是外經貿企業應對國外環境壁壘所必需,亦是新時代任何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3.綠色產業與產品的創新

政府與企業應形成共識,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強技術創新,發展綠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開發和生產優質的綠色產品,以沖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空間。國家應對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產品給予扶持,實施優惠政策,鼓勵其加入國際競爭行列。

以環境和資源保護為核心的綠色產業正推動著綠色產品的開發與綠色市場的形成。據預測,綠色產品在未來的10年內將主導世界主要工業市場。開發綠色產品應重點抓好四個環節:進行綠色設計、實施綠色生產、鑄造綠色品牌并實行綠色包裝。

4.政府部門的宏觀政策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文章摘要】近年來,我國產品不斷遭到國外綠色壁壘的攔截,綠色壁壘已成為繼反傾銷之后又一阻礙我國產品出口的障礙,并呈現出進一步增強的趨勢。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綠色壁壘措施都對我國不利,善意的綠色壁壘能促進一國經濟的良性發展,只有惡意的綠色壁壘才是要防范的。本文對惡意綠色壁壘進行了分析和認定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這對規范和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前言

近年來,國內牛流觀點把綠色壁壘定位為發達國家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制定的一種貿易歧視措施,是“某些發達國家借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限制或禁止外國產品進口的貿易障礙”。因此,多數學者對綠色壁壘持否定態度,強調其“歧視性”、“不公平性”。因此在實踐中,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的確使我國不少行業飽受其苦。

一惡意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

綠色壁壘是指以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護生態或環境為由而采取的直接或接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法規、政策與措施。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上立足f以下兩點:一是綠色壁壘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各同采取的法規、政策與措施;足綠色壁壘的性噴,即以保護生態環境或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而采取的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非關稅壁壘的一種形式。如果進口國是以保護生態、人身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等進步為動機,制定與實施相應的政策、法規及技術標準,則被稱之為善意綠色壁壘,是在貿易中應提倡和遵守的。如果進口國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目的在于利用其擁有的技術優勢阻止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一種貿易壁壘措施,筆者認為就是惡意綠色壁壘,是在貿易中要加以抵制和防范的。一般來說,惡意綠色貿易壁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虛假性。惡意綠色貿易壁壘一般都打著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實則是為限制進口、不合理地制造貿易障礙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2)不平衡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已呈現極大的不平衡性。而發達國家無視發展中吲家的現實情況,以其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提出過高標準,把發展的不平衡導入國際貿易領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發達國家甚至提出遠高于國內標準的標準,搞雙重標準,這更加劇了不平衡性。

(3)隱蔽性。種種惡意綠色貿易壁壘借環境保護之名,隱蔽于具體的貿易法規規定、國際公約的執行過程之中,成為進口國拒絕外國產品的“核武器”。

(4)廣泛性。惡意綠色保護的內容非常廣泛,他不僅涉及資源環境與人類健康有關商品的生產、銷售方面的規定和限制,且對那些需要達到一定安全、衛生、防污等標準的:[l業制成品亦產生巨大的力。這些綠色保護措施,還具有不確定性和可塑性,在具體實施時容易受發達國家的刁難和抵制。對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涉及面就更大、更深。

(5)堅固性。綠色貿易壁壘抓住人們把高消費質量關注生態環境的心理,根據本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情況超高標準制定,先人為主,制造進El產品的消費障礙,具有堅固的限制進口的壁壘作用。

二、惡意綠色壁壘的表現形式

1、對特定國家的相同產品實施歧視性標準

如果進口針對特定罔家的產品或特定宋的特定產品實施歧視性環保標準,有別于他閏搞一會,木能做到一視仁,么這一歧視忡環保標準的動機便有很大的主觀惡性,其真用意可能在于以嚴格的高標準阻止特定國產品的進入,它的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這顯然是違背wTO景惠同待遇這一非歧視原則。

2、對國內與進口產品實施雙重環保標準

如果進口舊針對國內與進f_==I產品分別實施兩種高低同的標準,即雙重標準,沒有用同一個標準無差別地對待國內與進口產品,那么這種雙重標準的實質也是阻止國外產品的進入,這顯然是違背非歧視的圍民待遇原91lJ0

3、在產品檢驗檢疫方面不斷增加項目、擴大范圍、提高苛刻程度

發達國家利用其繁雜的綠色技術標準、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產品檢驗檢疫方面不斷增加項目、擴大范圍、提高苛刻程度,來自于廣大家的出口產品往往因受制于多項指標技術參數而顧此失彼。除以上措施外,發達國家可能還利用一一些其它方而的措施來限制商品進口。

三、惡意綠色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首先,標準繁瑣、苛刻,增加貿易成本,不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其次,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和相互報復。由于各國實施綠色壁壘的目的不同、對國際標準的理解小同以及必然涉及到經濟貿易利益的得失,由綠色壁壘引發的貿易爭端在所難免,甚至形成激烈的貿易沖突。第三,污染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在環境上,發達國家采取了雙重標準,一方面設置綠色壁壘,防止不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另一方面鼓勵本國企業將污染較重和破壞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很不健全,并且環保標準很低,這就使得發達國家有機會將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產業,甚至將有毒廢棄物和污染性產品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通過推行綠包壁竄,但削弱r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擴大了自己的市場份額,提高r競爭優謗,還可以獲得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的美譽。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在設置綠色壁壘方面總是樂此不疲。佩是惡意的綠色壁壘嚴重違背了WTO的基本原則,極大地破壞和扭曲了公平貿易的行為硼念。兇此,應該受到世界范圍的抵制干u討伐。

四、應對惡意綠色壁壘的措施

1、加強宣傳教育,順應綠色潮流,提高環保意識

首先必須順應這股綠色潮流,必須充分認識到,低環境懷準圍家的資源會加速退化,環境污染加剮,評最終導斂競爭力的進·步_卜降。而高環境標準圍家將會從善待環境的技術和產品中獲利,從而在環境保護產業領域占據優勢地位,在國際貿易中更具競爭力。陔全面客觀地認識綠色貿易的性噴,既要認識綠色貿易規范條件的積極意義,又要分清某些國家寄寓于其中的惡意綠色貿易壁壘,在保護自身正當權益的同時,使我國的發展順應歷史潮流。

2、積極推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并將環保納入外貿發展戰略

環保產業的發展,必然提高介業防治污染的能力,為其產品沖破國際貿易中的惡意綠色貿易壁壘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類商品生,和銷售中有關環境保護的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促使對外貿易的環境管理國際環保法規和慣例接軌;1J口強與環境有關的認證j二作如與環境有關的認證: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ISO14000)認證、綠色標志認證等。強化環保執法,推行“綠色環境標志”制度。同時,制定鉗’對綠色壁壘的國際市場開拓計劃和發展策略,改變大量消耗資源、能源、污染環境的傳統發展模式,推行以生態環境為中心的綠色增長模式,發展低碳經濟。

3、嚴禁國外不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廢舊物質和污染產業流入國內

近年來,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這不儀嚴重違背了控制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干¨我國的有關規定,還給我國,{念環境帶來r嚴重破壞。同時,一些外商為r獲取高額利潤和逃避昕存國嚴硌的污染治理規定,利用我國環境標準低和環保意識淡薄的缺陷,木月在我國投資設污染防治費用高、處難度大的農藥、化工、印染、造紙、電鍍等企業。大量污染項H進入我國,在綠色壁壘下對我國的出門構成了潛在危險。

因此,建議有關部門應對現有的三資企業進行認真調查和汗估,對不符合我國環保規定的要限期治理;對新沒立的資企業項日避免國外新的污染產向我國轉移。

4、充分發揮“環境外交”的營銷作用

(1)積橄參與圍際環境公約和剛多邊協定巾環境條款的談判。巾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存際環境公約和固際多邊協定環境條款的談劃中,發達同家往往提出過高的環境標準和環措施,發展中國家則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大]此,為了維護水國的經濟利益,我國應與發展中國家同結起來,積極參與談判,拒絕接受超越自身承受力的環境條款。

(2)以國際規范為依據反對進口的綠色貿易壁壘。對于進口同以環保為借口方面設置的綠色肇壘,或進口同將其國內環保法規實施到境外,或進口圍以隱蔽形式表現出的各種貿易歧視,我國要通過外交途徑與進【_l罔談判,或向世貿組織的爭端斛決機構(DSB)提。

5、注意國際動態,打破綠色貿易壁壘認真研究國際貿易壁爭的動態,把握其發展趨勢和特點,采取有效措施,打破惡意綠色壁壘,擴人出口創。(1)加強對同外綠色擘壘的研究。JJ口強刈‘同際及外國綠包準標準的研充,7支時收集、整理、跟蹤外的綠色貿易壘,建立綠色貿易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反復認真研究主要貿易對象國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采取積極措施,打破壁壘,擴人出口。(2)提高綠色產品的質量和水平。打破惡意綠色貿易壁牟,主要靠綠色產品的噴量和水平。因此,應該依靠科學管理和科技進步,提高綠色產品的質量和水平,爭取通過國際標準綠色認證或出口市場的綠色標志相互承認、相互協調,許通過簽汀條約、協議等從法律卜保證該制度的順利實施。(3)根據出口商品的特點和擬進入目懷市場的要求,制定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4)對發達曰家違反非歧視原則提起抗辯。

綠色貿易壁壘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綠色壁壘主要形式應對措施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各國貿易空前開放,加上一些貿易條約、協定和貿易組織的影響,貿易中關稅壁壘的保護作用逐漸減弱。但近幾年,金融危機使得一些國家經濟發展受阻,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傳統的關稅壁壘起不到較好作用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傾向于采用非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的生產與經濟發展,綠色壁壘是非關稅壁壘中一種新興的、隱蔽的、靈活多變的貿易措施。

一、綠色壁壘的涵義。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曾將“保障人民、動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須的措施”和“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的有關措施”列為自由貿易原則的一般例外規定。這就意味著有關國家可以以此為由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于是集環境保護與貿易保護于一體的綠色壁壘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保護本國生產與經濟發展的有利武器。

綠色壁壘的涵義在理論界有多種界定,但歸根結底綠色壁壘具體是指一國以保護有限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通過制定苛刻的環境保護標準來限制國外商品的進口。這里的環境保護標準可以是相關的條例法規,也可以是較高的技術限制,或者是繁瑣的海關檢驗、審批程序等。

二、綠色壁壘的主要形式。

綠色壁壘的形式多種多樣,且極富變化性,有關國家可根據本國經濟結構、產業特征或是國際經濟面臨的突發性事件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綠色壁壘以保護本國貿易。綠色壁壘主要有以下幾種:

1.綠色關稅與市場準入。

這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保護環境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額的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其產品的進口,甚至對其進行貿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國就對石油銷售征收環境進口附加稅,使進口石油比國內同類產品每桶多繳納幾美分的附加稅。這種做法對保護國內環境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產商在控制成本的驅使下盡可能地少用進口產品。

2.綠色包裝和標簽規定。

一些國家對在本國市場銷售的商品的包裝進行規定,包括包裝材質、包裝方式、包裝上的文字說明,另外還有綠色標簽條例。進口商品必須符合這些規定才能進口,但這些規定無疑會增加進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競爭力。美國從1999年開始禁止中國將未經處理的木質包裝輸往美國,他們認為未經薰蒸處理的木質包裝會將天牛帶到美國危害森林。許多國家對包裝上的文字說明也有要求,如法國要求進口商品包裝的說明文字必須是法文。所謂的綠色標簽規定是進口商品的“綠色通行證”,它是一種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或標志,是由進口國的相關管理部門按嚴格環境標準審批并頒發給制造商的,如果進口商品上無此標志則不予進口,如德國的“藍色天使”、印度的“生態標志制度”等。

3.綠色技術標準。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研發生產方面投入較大,科技水平較高,所以往往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制定極其苛刻的技術標準,進口商品的生產過程沒有達到該標準就會被限制進口或是禁止進口,而這些技術標準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較難達到,或者會增加其生產成本,這就給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帶來一定的困難。早在1990年美國就利用綠色技術標準與墨西哥產生過貿易糾紛:當年10月,美國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撈金槍魚的過程中沒有實行保護海豚的作業規范,下令禁止進口墨西哥的金槍魚及其制品。事實上,美國這種做法是毫無根據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國的這種做法能成立的話,那么任何國家就都能隨便找一個理由、立一個法限制其他國家商品進口,國際貿易秩序也就亂了套。所以綠色技術標準實際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個幌子。

4.綠色衛生檢驗制度。

近幾年來,隨著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貿易戰的加劇,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進口商品的衛生檢驗,一些國家借口衛生檢驗來限制商品的進口。這些國家要求進行檢驗的商品越來越多,檢驗標準也越來越嚴,不僅增加了進口商品的檢驗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國家的商品進入。比如早期對于農副產品主要是檢驗六六六、滴滴涕的殘留,現在則要求檢驗放射性污染、多氯聯苯和二惡英等,且殘留物不得超過百萬分之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對花生及其制品進行黃曲霉素檢驗,對化妝品進行鉛、砷等元素檢驗,對玩具、陶瓷制品進行鉛、汞含量檢驗,對肉類進行荷爾蒙技術檢驗,等等。這幾年國際上又發現雞肉中殘留二惡英,再加上瘋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國都加強了對進口肉類的檢驗,甚至禁止進口病源國的肉類。

5.環境成本和綠色補貼制度。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借口保護資源和環境,認為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在成本之內,即環境成本內在化。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企業而言是不公平的,因為一些中小企業自身無力承擔環境治理的費用,于是形成高環境標準產品生產企業的不公平競爭。而一旦發展中國家政府給予這些生產綠色產品的中小企業環境補貼或優惠貸款的話,發達國家則會以此為名對其征收反補貼稅。而與此同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通過跨國公司將一些高污染產品轉移至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使發展中國家商品的環境成本提高,削弱發展中國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我國應對綠色壁壘的措施。

從以上幾點看來,綠色壁壘一般都是打著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幌子,實施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且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歧視性。它還會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人為引導消費者對技術標準相對較低或生產消費過程不“綠色”的進口產品產生抵觸心理,設置進口障礙。盡管綠色壁壘與貿易自由化相沖突,但是其對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所以,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應對綠色壁壘的措施應從實際出發,一方面對以環保為借口侵害我國合法權益的綠色壁壘要堅決反對、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實行綠色戰略,開發綠色產品。具體應對措施如下:

1.制定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秉承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

制定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是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應對綠色壁壘的有力武器。我國關于環保的國內法雖然對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應對綠色壁壘還遠遠不夠,環保法律法規的內容不應僅僅是單純的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還應該對企業生產全過程甚至消費過程進行監控,促使企業節約資源,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使之與國際接軌,更好地推動我國貿易的發展。另外要堅決貫徹“污染補償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原則,誰污染誰買單,使環境成本內在化。此外,我國還要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嚴格遵守公約,并使國內立法與相關公約互相呼應。

2.靈活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積極應對綠色壁壘。

作為WTO成員國,在面對綠色壁壘損害我國貿易利益的事件時,我國要依據WTO規則與有關方面進行磋商,或向相關組織提出抗辯。這就要求我國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則積極收集各國的綠色壁壘信息和相關國家對抗綠色壁壘的案例,總結別國經驗,一方面為我國應對綠色壁壘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幫助我國制定有效的綠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靈活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綠色壁壘糾紛案,在磋商、調停無效的情況下,我國也可根據WTO有關規定實施貿易報復措施,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我國還要培養熟悉WTO機制的專業人才為我國企業服務,改變我國企業過去在國際貿易戰中消極、不應訴的被動觀念,積極應對綠色壁壘。

3.建立環境標志制度,構筑綠色環境標準。

環境標志已成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證,我國也應切實考察建立環境標志制度的可行性,盡快出臺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制度和具體實施細則,使國內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能得到相關認證,而對進口商品實施該制度既可以進一步保證進口商品的品質,又可以為我國增加相關收入。同時,我國還要用相關法律來保障該制度的實施,以確立其權威性、可靠性,構筑綠色保障體系,保護國內綠色產業。

4.開發綠色產品,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所謂綠色產品是指從生產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個過程都符合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危害小或無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產品。我國企業必須實施綠色戰略,開發綠色產品,對綠色產品進行專業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態環境,注意節約資源,同時考慮回收利用,并要結合國情和消費者承受能力來確定綠色產品的“綠度”,不可盲目追求綠色而使商品成本過高失去市場。

總之,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并集中表現在國際貿易的綠色壁壘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然會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限制。面對不利局面,我國要積極利用WTO機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合理設置自己的綠色保護屏障,以保護和促進我國的貿易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汝求。環境與貿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2]諸江。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之應對[J]。商場現代化,2008,27.

[3]馬秀貞。WTO框架下的綠色壁壘及其應對新探[J]。東方論壇,2003,6.

[4]姜紅。綠色壁壘問題的理性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0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州市| 上思县| 祥云县| 珠海市| 白玉县| 湘乡市| 洛宁县| 耒阳市| 玉屏| 永春县| 巫山县| 嘉荫县| 通山县| 兰考县| 阳曲县| 禹城市| 沁阳市| 青海省| 乌恰县| 谢通门县| 基隆市| 忻城县| 阳曲县| 合阳县| 安化县| 盖州市| 确山县| 兴化市| 保山市| 教育| 石门县| 新河县| 连平县| 舒城县| 吴桥县| 民丰县| 衡阳市| 策勒县| 宣威市| 通河县|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