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安全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于采集多管血液的患者,第一管血液用于凝血象管,第二管常規管,第三管生化管。標本的保存及運送。標本采集后要及時送檢。一般情況下尿常規標本在1h內送檢,生化標本在2h內送檢。不能立即送檢的標本可暫時儲存,應根據檢驗目的選擇不同的儲存溫度。
2.加強實驗室人員技術管理
實驗室人員應承擔的工作除日常常規檢驗工作外,還應涉及到:(1)實驗室各科室的事務管理;(2)大中型實驗設備的集中管理與使用;(3)通用性較強的實驗器械、試劑及其它消耗性材料的供應與管理;(4)搜集實驗設備、實驗方法、試劑資料以及實驗醫學領域的有關動向;(5)積累實驗技術與方法,開展實驗方法研究與創新。
3.完善人力資源管理
3.1崗位設置:實驗室應設立管理崗和技術崗。管理崗在實驗室中擔負著對整個實驗室及人員的工作進行決策、籌劃、組織和控制,在整個管理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實驗室管理層科學管理人力資源,合理進行人力資源的整合,根據專業需求分配各組人員(包括數量和質量)。
3.2培訓:培訓對象是實驗室所有人員。所有新員工進行崗前醫德醫風培訓和上崗前的技能培訓及實驗安全培訓;在崗員工實行輪崗培訓;離崗6個月或以上人員進行培訓后應經相關專業組考核、評估合格后給予授權;常規培訓為以科室為單位組織集中培訓以及各專業組組內的小范圍培訓;外部培訓為醫院每年組織的干部培訓及實驗室內部選拔出的優秀骨干技術人員到國內外先進實驗室進行中短期進修。
3.3完善績效激勵機制:績效管理對于實驗室發展非常重要,有效的績效管理能激發實驗室人員的工作潛能、使實驗室運轉通暢、促進實驗室長期短期目標的完成。制定績效管理制度時應充分考慮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及自身特點,要遵循如下原則:(1)激勵內容和方式要恰當;(2)員工績效目標要合理可行;(3)實驗室管理者要注意維護組織信用。
長期飛行的航天器環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態環境,適合屬于特殊物種的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細菌和真菌主要駐留在空間室內裝飾物和結構與設備材料的表面。這些地方聚集著有機化合物和空氣冷凝水,足以讓各種異養微生物(如霉菌青霉、曲霉、枝孢菌)生長和繁殖。在航天器長期飛行期間,菌群的數量變化和結構動力學特性不是線性的,在生物群落激活和停滯的交替期間呈現出一個波形周期變化,變化周期由內部生物機制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外部空間環境控制。菌群激活期間,充滿著醫療和技術風險,顯著地影響著飛行安全和硬件的可靠性。微生物可以輕易地借助航天員或者貨運飛船進入空間站,同時迅速適應空間站內的環境并四處蔓延,微生物主要來源及在載人航天器中可能存在的位置如圖1所示。前蘇聯科學家曾經在“禮花”號空間站與“和平”號空間站內發現上百種對人體和空間站設備有害的致病細菌和微小真菌。“和平”號空間站曾發生過微生物“蠶食”電纜的事故。國際空間站上也發現了危險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導致設備發生故障,可能會對空間站結構造成災難性后果。它們不僅會損傷金屬,也會損傷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設備,進而可能導致技術故障。2003年國際空間站內,細菌堵塞了3套艙外航天服的冷卻泵,航天員不得不使用穿脫更為麻煩的備用服裝完成了太空行走,造成問題的細菌生活在作為冷卻液的水中。研究人員對空間站的水樣進行分析后曾發現,空間站自身冷卻系統內細菌數量增加的速度遠比預料的快,這讓人擔心細菌有可能腐蝕冷卻系統最為脆弱的組成部分。根據各種體外研究,空間微重力環境促進微生物的生長。不同的細菌在空間或在地球上模擬的微重力試驗表明,重力變化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它們的生長和微生物的代謝和生理,例如增加自身的抗藥性和毒性,改變生物膜增長方式等。長期暴露于高劑量的空間電離輻射中,也能影響微生物的代謝和生理。除了封閉和微重力條件外,還存在各種未知因素影響微生物的生長,如熱交換影響,磁變影響,細胞懸浮,營養物的濃度梯度、毛細特性、流體行為等均可能引起生物體的遺傳和生物學特性的變異反應,這導致了某些微生物最終變得更難消除。因此,空間環境條件可能會促進微生物生長的這一新特征,并且增加了損害航天員健康和導致環境惡化的風險,影響生命支持系統的穩定性。
2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工程技術體系框架
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工程技術體系覆蓋了在空間應用有效載荷的工程研制過程中應遵循的生物安全要求、分析、設計防護以及評價等各項技術范疇,其總體框架如下圖2所示。圖中可以看出,在空間有效載荷產品研制過程中,空間生物安全在工程上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空間生物安全要求指標問題,然后根據生物安全要求,結合空間應用的需求情況,對應用系統的生物危害材料進行危害等級的識別,再依據危害等級的識別結果確定相應的安全性包覆等級,作為空間實驗載荷設備的生物安全性設計準則要求,依據此設計準則開展相應的安全性設計防護;在采用了必要的防護措施同時,有效載荷對于生物危害還應具備有效的監測手段,確保空間應用實驗過程中的生物危害可檢測。最后,空間應用載荷在上站之前,應對生物安全問題進行風險評估,其結果將作為空間科學實驗載荷上站安全性認證的重要考核內容之一,從而為工程決策提供安全性方面的依據。
2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的工程設計要素
2.1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指標要求借鑒實驗室生物安全標準以及國際空間站有關生物安全的經驗,生物安全指標主要是指針對微生物的最低可接受閾值,相關指標又可細分為飲用水、食品、艙內空氣、表面四個主要方面,其中,飲用水、食品以及艙內空氣的最低可接受閾值與航天員的醫學要求密切相關。對于表面的生物安全要求,涉及艙內艙體內表面、艙內平臺設備和有效載荷設備表面等多個方面,其可能的影響除了傳染到航天員(航天員有可能接觸的情況下),影響航天員健康外,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對硬件設備的腐蝕和侵蝕,最終導致硬件設備的失效或者污染艙內環境。因此,對于空間應用系統設備,應提出明確的表面生物安全指標要求,該要求可以參照空間站平臺的表面微生物最低可接受閾值要求,也可根據空間應用系統載荷研制的特點和使用需求單獨提出。另外,對于影響實驗任務成功的可致病的病原體(包括植物可致病病原體和動物可致病病原體)也應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指標要求。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相關指標體系框架如圖3所示。圖中涉及的植物可致病菌主要是寄生性病菌,病原體有病毒、類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細菌、真菌、藻類、線蟲和高等植物,其中以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和線蟲誘發的病害較普遍和嚴重,尤以真菌性病害為最,如水稻的瘟病、小麥銹病、棉花的萎蔫病等。各種病原體的生理、生態、增殖方法和生活史以及侵染寄主的方式、途徑和時期各不相同。可根據具體實驗樣品和實驗要求確定需要檢測的植物可致病菌。動物可致病菌主要是微生物,包括原生動物、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酵母等,其中細菌和真菌污染是最常見的,如各種沙門氏菌等。可根據具體實驗樣品和實驗要求確定需要檢測和加以控制防護的動物可致病菌。以微生物污染為主要檢測對象,包括原生動物、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酵母等,其中檢測重點為細菌和真菌。空間站微生物主要存在于艙內氣體、食品、水、艙體材料、硬件設備表面以及有效載荷等地方,因此,其微生物控制的要求也應根據這些方面進行規定。例如,國際空間站微生物控制的指標要求如表1所示。我國空間站工程微生物控制定量要求主要參照國際空間站制定,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期和二期階段,未對微生物控制提出明確的定量要求,在載人空間站階段,提出的初步醫學要求中,也僅僅對空氣和物體表面微生物控制提出了限值,與表1中國際空間站的相關規定是一致的,而對于食品和水未作明確規定。
2.2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等級的識別開展空間生物安全防護設計時,首先應對生物危害的等級(或稱生物安全等級,BiosafetyLev-el,BSL)進行識別,根據不同的危害等級制定不同的設計防護策略,避免設計上的冒進所帶來的安全患,或者設計過于保守而帶來的資源浪費和技術瓶頸。根據NASA的生物安全小組的工作經驗,所有有關生物學的材料都要進行生物危害識別,對識別出的生物危害材料都要分配一個生物安全等級[18]。因此,生物危害材料生物安全等級的確定是生物安全工程設計的首要出發點。NASA的JSC中心針對空間應用項目的生物安全等級制定了專門的規定[19],如表2所示。空間生物安全等級主要來源于地面公共衛生系統和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相關標準,在空間上用時考慮了空間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由于空間飛行獨特的環境和條件,BSL-2微生物又被分為兩類,BSL-2(中等風險)和BSL-2(高風險)。主要是由于在微重力環境下,微生物氣溶膠可能比在地球1g重力下具有更大的風險,對于地面上BSL-2等級的微生物在空間應用時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后果。因此,在對空間生物安全等級的規定上進行了適應性修改,其原則為:對于地面上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高致病性)的微生物(BSL-3和BSL-4)禁止在太空項目中使用;對于地面上可能造成中等危害后果的微生物,其在空間環境影響下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后果,甚至是災難性的,因此,地面上BSL-2級微生物在太空中又分為中等危害和高危害兩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目前采用的生物安全等級劃分標準主要遵照現有的國內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等級相關規定,對于空間生物安全等級尚無具體的標準進行規定。因此,合理的劃分生物安全等級對于工程中遴選生物樣本和明確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2.3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包覆等級的識別與設計
2.3.1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包覆等級的確定工程實踐中,在已明確了有效載荷生物安全等級BSL的基礎上,需要根據生物安全等級確定相應的包覆設計等級(LevelofContainment,LoC)要求。兩個重要的原則是:1)生物安全防護的包覆等級不得低于其生物安全等級;2)存在多種微生物的情況下,其包覆等級應根據生物安全等級最高的生物樣品來確定。我國空間站空間應用規劃了多項有關生物、生命、生態、醫學等應用與科學領域實驗項目。以當前規劃的有關生命科學研究的實驗平臺為例,確定其初步的生物安全包覆等級,如表3所示。
2.3.2空間生物安全設計準則空間應用載荷生物安全控制的優先級主要包括五個層次(見圖4)。工程設計實現過程中,有效載荷研制單位應根據識別出的生物載荷的生物安全等級確定相應的防護設計準則,遵循以下原則:1)生物材料的選擇上,應在滿足科學實驗需求的前提下,盡量選擇危害等級低的生物材料和樣品;2)生物實驗載荷的生物包覆等級應與其生物安全等級相對應,不得低于其生物安全等級;3)對于具有致病性或可能導致設備故障的主要微生物應具有實時監測或者離線檢測能力;4)包覆設計應按照最小風險控制或者故障容限,或者兩者相結合的設計準則進行設計,如金屬結構采用較高的安全系數要求;采用多層密封包覆等;5)包覆設計應考慮最大使用條件下進行設計,并采用試驗的方法驗證;多層包覆設計時,應對每層包覆手段的有效性進行獨立驗證;6)采用物理隔離的方式進行包覆設計時,應滿足密封設計要求,如所有泄漏路徑均采用軟密封件,墊片或其他密封材料進行雙重密封;金屬零件沿著所有接口有兩個密封(如蓋);流體連接器內部和外部的雙道密封;電連接器外部雙道密封和引腳周圍雙密封等;7)采用密封設計時,需要考慮容器材料與有害生物質的相容性設計與驗證問題;8)采用多層包覆設計時,應盡量采用組合式包覆形式,即不同形式的隔離方式,如物理隔離與負壓相結合,確保各級包覆是相互獨立的,不會發生關聯失效;樣本操作用手套箱采用在手套故障的情況下保持負壓的雙故障容限的設計等;9)對于有限壽命的生物危害防護措施,如HEPA過濾器,應具有有效的壽命預測手段,以便采取定期的更換或者清洗消毒等措施。
2.4空間生物危險的監測空間微生物的監測是實施微生物控制的前提條件。目前對于載人航天工程領域,較為先進的微生物監測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項:1)非培養核酸技術(基于PCR聚合酶鏈反應);2)三磷酸腺苷生物發光技術(ATP);3)生物傳感器,直接激光檢測;4)流式細胞術方法;5)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LDI-TOF)massspectrometry);6)微觀方法(MicroscopicMethods)。傳統上,環境和人員的微生物監測主要集中在采用基于培養技術的細菌和真菌。然而,在空間環境中,采用大量的分子、生化和理化實驗系統,建立在非培養技術基礎之上。采用單一的監測技術往往難以滿足微生物監測的需求,因此,在工程實踐中,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研制單位應根據自身產品的特點,結合各種檢測技術的優缺點,合理選用生物檢測技術。生物檢測技術選用參考表如表4所示。另外,空間科學實驗載荷應重點監測BSL-2級以上的微生物。根據國外的經驗(ISS,MIR)[10],空氣中主要的細菌種類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內表面主要的細菌種類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芽孢桿菌等;真菌主要為青霉屬和曲霉。在監測點設置方面,對于密閉的實驗培養箱,應從空間應用的需求出發,對于影響實驗效果的入口端應設置微生物監控裝置,防止艙內空氣和水源中的有害微生物影響實驗效果;同時對于出口端同樣需要設置微生物監控裝置,防止科學實驗產生的有害微生物污染艙內大氣環境和熱控管路。
2.5空間應用系統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國際空間站上,有效載荷生物材料的生物危害風險評估在發射前必須進行,評估生物有害物質的標準包括微生物的特性,感染劑量,微生物的存量、感染途徑,以及與實驗協議相關的危害。識別出的所有有害微生物被分配一個生物安全等級(BSL)。有效載荷安全審議小組參照BSL為每個有效載荷制定必要的防護等級。空間應用生物安全風險評估的實施流程如圖5所示。
3結論
1、關于本專題的教學實施情況調查
在新課程的培訓過程中,筆者常聽一線教師談起大家對這個專題不重視。為了了解本專題的教學實施情況,筆者以網絡訪談和電話訪談的方式做了調查,訪談了包括遼寧、北京、廣東、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市的十余所重點學校的一線教師和部分省市的教研員。對于本專題具有代表l生的教學實施情況如下:
(1)“區里建議,將這個專題的內容分散到其他不同的專題,比如關于轉基因引發的倫理問題,分散到基因工程這個專題。教師們都靈活處理,本專題占不了多少課時,也就2個課時左右吧。”
(2)“如果是新課,我們在某些內容上互動一下,比如一起辯論和探討克隆人的問題、設計試管嬰兒的問題等等;如果是復習課,則主要是教師歸納學生背知識點。”
(3)多數教師表示:“在課堂上簡單地講講,有時也讓學生說幾句,一課時完成。”
(4)還有很多老師表示,剛進行新課改的第一年講了,后來幾屆壓根就都不上了。
至于不上這個專題的原因,教師們都表示是因為“考綱沒有明確的要求”。有的老師還說:“涉及的這些內容在通用技術、政治課上都講,所以生物課就不講了,節約課時。”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學校和教師沒有認真落實“課標”的這條要求。但也有一位教師說:“我按照課標和教材的要求讓學生辯論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這個學期我開始帶高三復習班,又在復習班進行了這個專題的辯論課,效果同樣很好”。但同時他也表示,“我所知道的其他學校,這部分內容都不上”。
2、實施本專題的重要性
實施本專題的教學既是“課標”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義。
“課標”在前言部分這樣寫道:“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社會責任感與人生規劃能力,對國家的興盛、社會的進步、個人的終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還強調,本模塊的教學以專題講座和學生討論為主。在實施建議部分的“教學建議”中更是用大量篇幅強調了要落實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關注和參加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重要途徑。
人教版選修三模塊的教材,緊密結合著社會生活、生產和發展的現實需求來引導學生的學習,不僅能較好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應用中正負兩方面影響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不僅是生物科學技術的熱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在這三大工程教學內容之后,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的教學更是直指科學技術的社會責任問題。因此可以說,這部分內容與前幾個專題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是對前面內容的升華。
社會責任感是一切有理智、有能力的人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應承擔的責任的一種意識以及對在履行責任中做出的行為選擇、行為過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內心需要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研究表明,當今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總體情況良好,符合社會主流價值需求,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突出表現就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淡薄。由此來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作為素質教育的第一個重點,有著深刻的意義。雖然造成學生社會責任感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但作為學校,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任,而且學校教育在這方面能起到主導作用。新課程不僅強調德育課程的建設,更明確要求各門課程要結合自身特點,向學生滲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這就要求社會責任感教育不僅體現在德育課中,還要蘊涵在各科課程中。在生物學科中涉及的相關內容很多,選修三的這個專題更是如此。
(1)為什么要時論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通過討論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可以向學生乃至公眾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從而造就正確的倫理輿論導向。生活在不同社會中的人類群體,其價值觀取向存在差異,對同一個生物技術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經過討論,能夠引導得出正確的社會輿論,而正確的社會輿論將引導出正確的措施、法規、政策和社會效果,有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再者,經過討論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會更加全面。比如對社會上關于代孕母親、庫、安樂死等問題的討論能夠碰撞出許多不同的火花,能使相關的法律法規往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從而更加符合某一個歷史階段民眾普遍的倫理道德。
例如,當試管嬰兒在三十幾年前誕生的時候,曾遭遇來自教會、政府、新聞媒體,甚至是科學屆的強烈抵制;但是今天,試管嬰兒已經被社會普遍接受了,而且“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茲也榮獲了2010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在這個過程中,各國都制定了相關規定來規范相關人員的行為,比如我國衛生部制定的《體外受精一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規范》。但是,近些年來,又出現了“設計”試管嬰兒,這可能與目前民眾普遍的倫理道德是不一致的,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關鍵詞:生物技術 產學研合作教育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245-01
21世紀是生物技術時代,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現代生物學取得了巨大進展。現代生物技術涉及的學科領域、研究對象和應用范圍都極為廣泛,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在我國,生物技術類專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實際需求與培養目標之間的脫節。不同學校之間如農業院校、師范院校、醫學院校和工科院校的生物技術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差異較大。生物技術本身發展較快,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特別是現代生物醫藥、食品和發酵等與生物技術相關的產業發展迅速,而培養目標相對滯后,這導致培養的生物技術類專業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建立新的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成立于2000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有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生物技術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不僅要掌握深厚的生物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年來,產學研在各省市蓬勃發展,產學研相結合創新培養模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3],但生物技術所占比例較低,這和21世紀是生物技術時代還不盡符合。我們在生物技術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中,以創新教育為主,不斷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從2009年開始,在近五年時間把產學研活動引入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當中,開拓了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1 生物技術專業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模式的優點
1.1 理論和實踐結合更緊密
生物技術專業是理論和實踐都很強的專業,僅僅通過平時的實驗課程教學來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各個學校生物技術專業都在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研究[4]。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把企業生產中遇到問題帶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以后,通過對問題的探索,把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對問題探索的興趣,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通過產學研活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了學生擇業的自信心,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與蕪湖大浦國家農業科技園、安科生物工程公司、蕪湖綠葉制藥等企業合作,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通過學生到基地進行生產和畢業論文等環節的實踐,可以使學生和生產單位更好地相互了解,提高了學生的擇業競爭能力。
1.3 產學研合作有利于企業科技進步和學校科研成果的轉化
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教師與企業可以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為企業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參與企業產品開發、技術改造、轉化相關成果以及與企業共同申報各類科研項目,促進企業的科技進步,同時也能帶動教師科研工作的展開,進一步提高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
2 生物技術專業產學研相結合進行生產和畢業論文的教學模式
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是本科教學中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生產實習過程中,通過具體操作崗位的鍛煉,更好地了解相關生產環節,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畢業論文實施過程中,論文選題結合企業的技改項目、企業的科研項目或者由教師、企業和學生共同商定有實際運用的課題作為畢業論文選題。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通過這些方式進行畢業論文的立項工作,與多家企業共同開展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工作期間,采用雙導師制,學生吃住在企業,由企業安排專人進行管理,保證了學生的安全。學生有問題隨時聯系校內指導教師,每周與校內指導教師交流溝通一次。每周校內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溝通一次,及時掌握學生學習表現和論文進展,并及時解決相關問題。對學生畢業論文的進度實行中期匯報制度,同時要求企業對學生進行考勤和評價。五年的實踐表明,上述措施能夠較好地保證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
3 生物技術專業產學研相結合培養效果分析
不少專業在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定成績[5]。生物技術專業產學研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藥、園林花卉、食用菌生產等企業,通過五年的運行,取得了較好效果。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1)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通過產學研合作使教師的知識結構更合理,使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生產技術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極大地提高了實踐教學質量。(2)加強了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2012年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在蕪湖大浦國家農業科技園建立了省級生物技術專業實習基地并獲得相關經費的支持,完善了實踐教學硬件設施。結合企業需求,和大浦農業科技園共同成立了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進行相關科研活動,聯合申報了國家省級等攻關項目10余項,獲得經費500多萬元,拓展了實踐教學平臺,提高了學生創新能力。(3)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五年來,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為企業解決了蝴蝶蘭的保鮮問題,病毒檢測和防治,獲得專利5項,10余篇,每年都有優秀學生留在企業工作,其中有5人自己創業成立園林花卉公司,從事園林植物花卉生產和銷售工作。
總之,產學研合作模式較好地彌補了高校在創新教育中實踐條件的缺陷,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建立的生物技術專業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培養模式培養出了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實用性人才,促進了科研創新,有利于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和學科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本身教學和科研能力提高,對其他專業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也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道全.國外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經驗與啟發[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2] 馮玫,許曉明.亞太國家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較與我國的模式選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6):99-103.
[3] 白玫,楊振峰,李瀟瀟.產學研結合是大學與企業實現共贏的有效途徑[J].集團經濟研究,2006(32):183.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食品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它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它是人類與環境進行物質聯系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
【關鍵詞】食品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 豐富的內涵
【本頁關鍵詞】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雙刊號CN期刊
【正文】
食品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它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它是人類與環境進行物質聯系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對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人們開始從健康、衛生、營養、科學的角度注重飲食生活。因飲食不當等種種原因造成的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已逐漸減少。
1.發酵食品。是人類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類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它豐富了我們的飲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釀、泡菜、醬油、食醋、豆豉、腐乳、黃酒、啤酒、葡萄酒,甚至還包括臭豆腐,這些都是頗具魅力而長期為人們喜愛的食品。發酵食品經發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體利用的物質(如乳糖、棉子糖等)轉變成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物質,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經發酵轉變成安全無毒的物質,改善了風味和結構;對于酸奶發酵生成乙醛、雙乙酰、3-羥基丁酮等,使其產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軟結構,而且發酵食品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增加保質期。發酵能提供種類繁多的組分、風味和結構的食品。
2.方便食品。多指工業化大規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調即可食用的食品。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旅游業的興起,省時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場的“寵兒”,并逐漸成為市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現在最普遍最常見的方便面、各種飲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頭、肉類罐頭、速凍水餃、速凍面條等,種類繁多、風味各異,趨于大眾化,是利于人們生活性很強的食品,它將成為食品中消費量最多的食品。
3.冷藏食品。是抑制化學反應和酶反應,阻止微生物生長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費者喜歡并青睞的食品。人們把新買來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幾天后還可以保持其新鮮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過包裝改變氣體并與低溫相結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術在我國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發展。
【文章來源】/article/47/178.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