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工匠精神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背景材料】:
“捐款做慈善”的觀念正在慢慢融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社會富裕階層都愿意盡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是,一些捐款被挪用、侵占的新聞又讓他們捐款做慈善的腳步變得猶豫。
民政部下屬機構的一份抽樣調查報告稱,在經歷了汶川地震、南方雪災等多次捐贈井噴后,近年中國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并未提高。這份報告顯示,約有75%的慈善組織“完全不披露或僅少量披露信息”。
中民慈善在去年遞送到民政部的一份報告中稱,82家全國性慈善組織中,在其網站上披露機構年報和機構財務報告者均不到總數的40%。在善款數量井噴之后,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中有資格開展募捐的社會組織,對于公眾最關心的捐贈實際支出或轉移詳盡披露的不過半數。
“今年輿論尤其對善款流向的公開度不夠示不滿,上面其實很清楚,開會時也向下施壓。”一位不愿具名的民政部咨詢專家說。民政部慈善司原司長王振耀離任前甚至認為,慈善本質上就要“公開”,“‘披露’一詞反而有點藏著掖著的意思。”
【原因分析】:
專家認為造成我國慈善行業信息不公開的原因主要是:未建立一個全國慈善信息報送制度,缺少慈善行業公共信息平臺;社會媒體與大眾缺少對慈善行業的行之有效的監管,沒有一個專門的監督機構與溝通渠道,民眾對慈善信息所知較少;缺少對慈善事業的完善監管制度;各級政府監管強制性披露中履責情況存在差異,對于慈善行業,我國現沒有一個標準的行業規范與指導標準,法律上缺少管理監管依據。
【解決之道】:
相關部門應結合我國慈善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信息報送制度,構建慈善行業信息公開平臺,定時向全社會公布財務信息,接受全社會監督。
成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加強對慈善行業的監管力度,加大對違規違法機構及從業人員的處罰措施,加大違法違規成本;
合理引導社會媒體、民眾對慈善行業進行監督,形成監管合力;構建完善慈善行業組織與社會民眾的溝通機制,保證信息暢通;
葉桉、劉琳在《職教論壇》2015年34期撰文,肯定當代工匠精神是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呼喚,創新性地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職業院校德育和素質教育中以培育當代工匠精神,從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論基礎、邏輯關系和模式機制入手,著力闡發紅色文化的精神動力、普遍價值和特殊意義在培育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的主體地位和導向作用,為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開拓了新思路,創造了新途徑。
當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從傳統時代的工匠技藝與民間文化吸取營養,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內涵精華。然而傳統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現實中產生的,不可避免存在著局限性,因此,在對傳統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繼承和揚棄的同時,培育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緩。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作用,既與傳統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條共貫,又呈現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獨特哲學品質,紅色文化一方面豐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使之具有時代精神、紅色烙印、民族特點和社會責任,繼而成為普世的觀念;另一方面,為職業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質教育拓展了新空間、新理念、新方法。以此為橋梁紐帶和平臺管道,可以為當前我國職業院校支撐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大國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徑。
從理念層面上作者指出:1.應在“文化時代”以紅色文化凸顯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紅色文化弘揚創建職業院校文化氛圍;2.應通過紅色文化內涵與當代工匠精神的科學對應分析,找準和構建紅色文化傳承與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對接點和融合面;3.應把握紅色文化促進當代工匠精神培育協同創新的正確路徑,將紅色文化納入職業院校辦學指導思想、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等頂層設計和各個環節之中。
在操作層面作者建議:1.首先要在紅色文化引導下建構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理論模型。2.要加強紅色文化推動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證研究。3.要堅持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當代文化思想發展規律和把握文化理論研究的前沿,基于當前職業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建立健全存在的問題和當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狀況,凸顯紅色文化在革新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突出辦學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等方面對培育當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響。4.要遵守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并善于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傳統與方法,將紅色文化納入到學校德育工作頂層設計內容之中,有機地與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與學校黨政工作共同部署、協同進行,在制度層面、在載體層面和表現形式上發揮紅色文化作用,為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當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