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范文第1篇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丹鳳縣教育體育局關于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奔著社會大課堂的建設目標,結合我校特色和學校現狀,堅持以實踐資源開發為載體,實踐創新為指導,長效發展機制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為手段,逐步構建社會大課堂建設與應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探索社會大課堂實施的模式和特色,從而促進學校內涵新發展

二、活動目標

1、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

2、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把書本中、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得到印證、得到升華。

3、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對黨、對人民的真摯感情。

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5、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服務社會的思想和能力。

7、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研究探索科學的欲望。

8、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9、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發展。

10、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三、活動形式

各班學生以中隊、小隊等為單位組成活動小組,要求全員參與,并提倡參加多項活動。各中隊輔導員指導各小組制定好活動計劃后以中隊為單位進行匯總并上報學校少先隊大隊部

四、活動內容

1、社會參觀活動。通過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博物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廠、機關、社會福利單位等,深入了解和諧社會建設情況,力所能及地為地方各項建設事業服務。

2、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①綠色環保宣傳;②水質污染情況調查;③白色污染調查研究;④關于生活節能狀況調查研究;⑤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調查;⑥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⑦公交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⑧我縣旅游資源狀況調查;⑨小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⑩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等。

3、社區服務活動。社區保潔活動、社區護綠活動、社區綜合宣傳活動、社區陋習糾察活動、社區敬老愛老活動、社區幫困助殘活動、社區讀書輔導活動、交通服務活動、環保志愿者活動、社區公益勞動等。

4、感恩活動。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費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記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幾年來為自己學習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幫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并獻上一份新年禮物,學會感恩父母。了解教師的職業特點,盤點多年來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教師,學會感恩教師;回顧你曾收到的關心和幫助,學會感恩周圍的人;了解我們的生活變遷,了解社會的發展狀況,學會感恩社會。

5、勤工儉學活動。通過回收廢舊物品,變廢為寶,為自己創收,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體現自己的價值。

6、學科拓展研究。結合所學的學科內容,進行實驗、調查、實踐和研究,如:科學學科的實驗探究;語文、英語等學科的歷史文化研究;數學、藝術、體育、健康等學科的實踐研究等。

六、活動要求

1、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首先要確保安全,每次活動時都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預案,并指定專人負責。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2、就近就便。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活動小組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社區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模要適中,不開展跨區活動。

3、在生活中提煉。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意地生活。

4、在興趣中選擇。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5、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6、綜合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認識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發的《關于聯合相關部委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的通知》以及《丹鳳縣教育體育局關于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領會其精神實質,并認真組織實施。

2、成立活動領導小組,構建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工作機制。成立以校長周超為組長,彭書青(副校長)為副組長,盧毅(主任)、彭遠淵(大隊輔導員)、各班主任為成員的活動領導小組,在教育教學中統籌安排,積極、主動聯合社會各方面,因地制宜,構建開展社會實踐的長效工作機制,努力使之成為教育常態。

3、建立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確保活動扎實有效的正常開展。走出校門,在公共機構、公共設施、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福利單位等建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制教育、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教育、國防教育、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資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專題教育的社會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確保實踐活動正常開展。

八、活動總結

1、撰寫研究報告。各活動小組要按照活動計劃,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填寫社會實踐活動表,并形成以活動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報告內容充實、材料豐富、圖文并茂。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學生 德育 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6

我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古訓。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但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的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等,這對大學生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因而,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應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成人、成才;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大學生自身都認識不足。

1、從學校教育層面來看, 雖然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 但是受就業壓力的影響,實際上往往是考試成績至上。長期以來,高校重視學生的學業教育和能力培養,而忽視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2、從家庭教育層面來看,父母一味注重孩子的成才教育,忽視成人教育。中國的父母有一種傳統意識,認為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父母不僅為孩子們創造了優越的生活條件,更提供了眾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圍。一味的寵愛、溺愛, 不讓孩子感知父母的愛,感知父母生活的艱辛,也不要求孩子回報,這就使許多孩子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心態。正因為父母自身對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的漠視,勢必影響到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養成。

3、從大學生自身來看,受學校和家庭對感恩教育忽視的影響,大學生自身對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同樣認識不足。大學生自主意識、權利意識強烈,但自立意識、責任觀念淡薄,依賴思想、享樂思想嚴重。部分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甚至認為父母、老師和社會都是欠他們的,而他們不欠別人。父母、老師和社會為他們所提供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感激、尊重和珍惜成了沒必要的東西。相反,他們卻不反思自己應該做些什么、能夠做些什么。對自身缺乏反省,當然很難理清自己的社會角色,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關系。

對于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重視。

1、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從現代德育目的論來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手段,使學生學會感恩是德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的;從實踐論來看,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有怎樣的認識便會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識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個人不能識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識和行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應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實上, 當我們每個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什么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 就已經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開始享受前人創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喚醒他們的愛心,讓他們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學會知恩圖報的同時, 教會他們施恩不圖報。在現實社會中,凡是具有愛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圖報的人,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為重,他們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2、通過情境教育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所謂情境教育,就是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過創設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和感恩社會等情境,有目的、有步驟地對受教育者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對于高校而言,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資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和感染,以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情感。

3、以實踐教育為手段,內化學生的感恩品質。將感恩教育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內化為感恩品質,關鍵就在于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社會實踐是磨煉個性和鍛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才能為大學生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接找到突破口,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與升華提供新的平臺,這樣感恩意識才能進他們的耳,入他們的心, 產生情感體驗,轉化為他們的內在品質。高等院校開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過社區服務活動, 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幫助與施恩,不斷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還能在活動中升華大學生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只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4. 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學校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發揮示范作用。實踐證明,示范是一種最具體、最形象、最有說服力的教材,對學生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教師本身就必須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謝學生的幫忙,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同事的協助之恩等,讓學生從教師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恩和感恩。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他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以及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滲透感恩教育。

5、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評價體系。教育效果都是與相關的教育評價體系分不開的。感恩教育也應當建立相應的感恩評價體系。比如,對見義勇為受惠者的忘恩行為在道德和法律層面上予以鞭撻和打擊,對知恩圖報的美言善行予以褒獎。要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把感恩教育規范化、具體化、制度化,使大學生的自律與感恩評價體系的他律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感恩意識,促進感恩習慣的養成,使感恩成為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在建立評價制度時,要充分體現把思想引導與利益調節、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統一起來的原則, 在實踐中體現道德守則,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

參考文獻:

[1]胡榮.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實施[J].教育評論,2007(4)

[2]趙曉芳.關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2006(7)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范文第3篇

部分學生把父母的辛勤培育、傾情付出視作他們理所應得的,對父母缺乏起碼的體恤和尊重,漠視父母的養育之恩。

部分學生不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 對師長的教誨不僅不心存感恩,反而心存抵觸以及怨恨情緒,漠視師長的教誨之恩。

部分學生在校獲得獎助學金,他們在享受榮譽和資助的同時肆意揮霍,甚至惡意拖欠助學貸款;有的學生浪費糧食、亂扔垃圾污染環境;有的學生浪費自然資源、虐待動物;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利己主義明顯;他們不關注社會熱點和國家大事,缺乏社會責任……他們一味索取卻不知恩、不識恩、不報恩、不施恩,漠視社會、自然、他人賦予之恩。

二、“90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會價值觀的日益多元化沖擊了感恩教育

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在帶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導致了社會價值觀的日益多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沖擊以及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利益以及價值的多元化逐漸影響了“90后”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以及我國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等傳統美德逐漸被遺忘,部分“90后”大學生以個人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會責任感。為了促銷盈利,很多商家店鋪大肆宣傳西方“感恩節”,大家在慶祝“感恩節”時卻忘記在“父親節”“母親節”等傳統節日向父母、師長送去問候和祝福。此外,隨著網絡信息化的全面覆蓋,“大學生裸貸”“扶跌倒老人反被訛”等惡性事件撲面而來,強烈沖擊著“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未形成一個良好的感恩氛圍,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發展。

2.家庭教育的錯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想盡一切辦法為其創造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不讓他們知道生活的艱辛。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蟮哪綈讓孩子變得過于依賴父母,缺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分享與合作;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與感恩。

部分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上“重智育、輕德育”,過分關注成績的提高、特長的培養,忽視了德行尤其是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導致部分孩子智商高、情商低。總之,家庭教育的錯位和缺失嚴重影響了“90”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有效形成。

3.學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簡單化影響了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功利化和簡單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關注學生的升學率和就業率,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形式單一,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內容枯燥,不符合時代特點,脫離生活,缺乏現實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學生的共鳴。第三,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拘泥于形式,缺乏長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體系不完善,導致部分教師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論成果而忽視了感恩教育的現實意義,亦使得部分學生在參與感恩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時存在急功近利或應付心理。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識的培養與外化。

三、加強“90后”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根據對“90后”大學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現狀的深入分析與研究,我們發現社會、家庭、學校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體系勢在必行。只有不斷拓寬教育渠道,大力創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夠確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資源,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

(1)營造社會感恩新風尚,弘揚社會感恩正能量。政府應創新感恩教育的載體,充分利用新媒體輿論功能強、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吸引力強等特點,營造感恩氛圍,宣傳感恩理念,拓寬感恩教育傳播途徑。例如,“回家”公益廣告,引導人們感恩父母,關注空巢老人,實現感恩教育生活化,增強對“90后”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感恩教育方面起到深入人心、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作用。

政府應發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齡人共鳴的“90后”先進事跡,樹立感恩道德榜樣與行為模范,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營造積極健康的感恩氛圍。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評選與宣傳,對激發“90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其感恩習慣、堅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重視家庭教育熏陶,發揮家庭支撐作用。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是第一位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應身體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人格魅力,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夫妻和睦、孝敬父母、與人友善、大方豁達、知恩圖報等父母的行為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讓孩子在“潤物細無聲”的環境里學會感恩,學會尊師重道,學會團結友愛……而與此同時,“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孩子需求。在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90后”的父母應與時俱進,教育方式應該與孩子的性格相結合,找到孩子感興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鳴的話題進行交流和探討,變教育為溝通,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另外,父母應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強德育方面的培養和精神層面的教育,只有擁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為一個好孩子。總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課意義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評價,完善制度政策體系

(1)社會層面。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確保感恩教育的成效。近幾年,挪用資助等專項資金、做了好事還被受助人誣陷或敲詐的事件屢見報端,這不利于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于通過不當行為牟利的,應立法嚴處,從法律上制裁不法行為;用輿論壓力來譴責不良行為。通過立法和輿論宣傳,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時的擔憂,堅定信念,凈化社會環境,弘揚正能量。此外,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好人好事,加大宣傳表彰和獎勵力度,做到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

(2)學校層面。完善教育教學考核體系,確保感恩教育的質量。“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程,但該課程具有時間短暫、形式枯燥、考核單一的缺點。要知道,該課程分數并不能直接說明和決定學生德育素質,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體系和考核評價指標,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開展系統、規范的感恩理論學習的同時,應組織開展分級、分類、多樣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并建立系統的、科學的、合理的感恩評價和考核體系。學校可要求學生每個學期都開展感恩實踐活動,形成長效機制;活動結束后提交心得體會、照片、視頻等材料,重視過程性評價;對參與的實踐活動進行量化,記錄在檔,作為學生評獎評優、就業推薦等的重要材料。

3.堅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陣地,不斷創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性

(1)融合校園文化,構建感恩情境。校園文化在構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實效性方面占據重要的地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校園文化的建設應緊緊圍繞繼承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開展。學校可利用網絡、微博、微信、廣播、宣傳欄等校園媒體以及校園人文景觀宣傳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此外,可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創新活動載體,構建感恩情境,激發學生感恩意識。

(2)開展主題教育,明確感恩意義。 在對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應該創造一些學生能自由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國慶節、感恩節等傳統的中西節日來臨之際,M織開展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書信、攝影、朗誦、演講等形式,表達對父母、師長、朋友、社會以及自然的感恩之情,將感恩大聲“說”出來。

(3)積極踐行感恩,培養感恩意識。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感恩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與活力。當然,社會實踐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如“三支一扶”、社區服務、關愛留守兒童、關懷空巢老人等。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把感恩從知恩、識恩的認知層面上升到報恩的實踐層面,把感恩意識轉化成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切身體會到奉獻的快樂,這種體驗式、參與式的教育活動比說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論上的說教、形式上的宣傳、道德上的約束,社會、家庭以及學校三者應有機結合,與時俱進,多途徑、全方位地開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萬 敏.“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S1).

[2]陳軍蓮.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及途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1):47-49.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范文第4篇

1.高職院校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 

(1)對父母的感恩意識缺乏。據相關調查表明,大約有10%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向父母索要錢物不得時會向父母表示不滿。在被問及“是否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時,約有12%的高職院校學生表示只記得父親的生日, 有14%的只知道母親的生日,但還有近13%的高職院校的學生表示對父母的生日全都不記得。這些調查表明,還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不能對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艱辛表達感激之情。可見,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對父母感恩之心的教育,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 

(2)對朋友的感恩意識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學生一年中有大部分時間都是與朋友和同學共同度過的,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應當處理好與朋友和同學之間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需要朋友雙方共同維系的。科學研究表明,擁有感恩意識的人在友情方面的收獲會更多。在經濟不斷進步的當今社會,能擁有一份真摯的友情是所有高職院校學生的共同追求。但是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卻時常會忽略對朋友的感恩意識。要知道,在收獲真摯友情的時候,付出與回報是成正比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待朋友要有感恩的意識。 

2.發揮“兩課”在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感恩意識中的作用 

(1)加強對感恩意識教學的研究,發揮“兩課”中“第一課”的重要作用。“兩課”指的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這也是高職院學生在校的必修課之一。在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兩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強對高職院校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同時要提高“兩課”實踐教育環節的比重,將理論知識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從而發揮“第一課”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發揮“兩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強實踐與活動設計,發揮 “第二課”的育人功能。“第二課”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對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要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感恩意識,需要組織并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并打造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平臺,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課要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為首要目的,開展相關節日的感恩主題活動,使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從而培養提高學生感恩意識的目的,讓學生不僅能從心理上懂得感恩,還要從行動上去表達感恩。 

3.讓融入成為構建感恩教育氛圍的基礎 

要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首先要讓學生置身于一個充滿感恩氛圍的環境中。因此,在高職院校的校園中,應當營造出充滿感恩氛圍的環境,并且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將學生平時生活中關于人際關系的情感交流作為實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讓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受到周圍感恩氣氛的感染,從而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高職院校還可以結合院校本身的實際情況,豐富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并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懂得感恩的目的。 

參考文獻: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范文第5篇

【關鍵詞】育好人;感恩教育;社會實踐;愛國主義教育

擔任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已經多年了,在這期間教學工作成績顯著,所教班級學生取得了可喜的畢業成績,得到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一致的評價是上課氣氛好,學生們喜歡學。雖然如此但我還是覺得工作并沒有達到我所期待的目的,我和所有的教師一有個共識:成績好并不意味著達到了教學目的,我們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培養他們健康的情感意識,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讓學生走向社會時是個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人才。

在實施新課改的形勢下,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這一觀念應該深入每一位思想品德課教師的心,作為思想品德課的任課教師,是增強思想品德課德育實效的主導者。 這幾年我注意從小處入手,在思想品德課上注重將品德教育融入學生生活,收到一些效果。

1. 在平常生活中進行感恩教育 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長輩、老師們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在他們眼中都成了理所當然的,沒有一顆會感恩的心。

1.1 言傳身教進行感恩教育。

我們總是聽到“要給學生無私的愛”、“要把學生當朋友”、“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要講奉獻,不圖回報”的聲音。孰不知那些三千寵愛集一身的學生則變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更加自私。他們冷漠地接收來自外界的一切關愛、關懷,卻不知回報。這些責任在誰?這不能完全怪學生,我們的社會有責任,家長有責任,我們人民教師更有責任!

為此我們不妨言傳身教,用自身的言行影響學生。比如叫一位學生幫忙端一疊作業到辦公室,學生離開時就對他說:“辛苦你了!”學生則會笑笑或說“不辛苦”。有一次課間休息,我請一位學生替我搬椅子,到辦公室后,我歉意地對她說:“謝謝你了,真不好意思。”學生立即說“不用”,隨即高興地跑開了。做師長的就這樣把人際交往的禮貌、感激在點滴小事中表現給學生看,影響他們的言行,潛移默化,讓學生知道別人對你做的一丁點好,都要記住,都要表示感謝。

1.2 在相關活動中進行感恩教育。

清明節、婦女節、母親節、教師節等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機會,抓住這些契機,要求學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為媽媽洗一次碗,幫忙打掃房間,與父母一起做飯,唱一支歌給父母聽。有時住校時間長了,就要求學生給父母打個電話,匯報自己的成績、收獲,傾訴煩惱,表達思念;在教師節那天送給來上課的任課老師,全班起立大聲說:“老師,教師節快樂!”從洋溢在學生臉上的笑容可知,他們收獲了快樂。當然,這樣的契機還有很多,如重陽節、勞動節以及親人的生日等,都可引導學生去嘗試著回報恩情。天長日久,報答恩情這顆美麗的種子就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1.3 發動家長進行感恩教育。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限,他們每天上課后回到家里,多數時間都是和父母即家長在一起,家長自然是對學生進行進行感恩教育的好老師。因此廣泛發動家長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況且,多數學生認為:他們一生最大的恩人是父母,要報恩的首要人選是父母。學校可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培訓,再通過家長的教育,使學生的感恩意識更全面、更廣泛,這樣就達到了發動家長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目的。

2. 讓學生學會參與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應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更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學生的道德健康成長。從教材的內容上看,初中教材的理論與實際的距離還是相當大的,學生無法真正感受理論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從分析親歷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入手,加深對課本基本知識的了解,并學會用理論聯系自己生活的實際,真正做到知行統一,提高其認識和實踐能力。由于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比較優越,有相當一部分對學習不感興趣,自我意識較強,缺乏集體觀念,缺少合作精神等。課堂教學中,一些學生對“培養社會責任心”這一知識點較為冷漠且議論紛紛,認為中學生只要明白自己應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就行,至于積極主動地關心社會、關心他人,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培養社會責任心是長大以后的事,是大人的事,根據這一情況,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對當代中學生責任心現象進行調查,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在中學生中培養社會責任心是一個緊迫而又重大的課題。于是以“對當代中學生社會責任心現象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在師生共同探討中應行而生了。設計這樣社會實踐,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又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溪县| 苍溪县| 宜君县| 襄樊市| 蓬安县| 贵定县| 桐庐县| 武强县| 广宁县| 观塘区| 吉林省| 宜兰县| 余庆县| 精河县| 肥东县| 龙川县| 林口县| 象州县| 四平市| 宁城县| 开阳县| 扬中市| 曲阜市| 平果县| 潮州市| 宁城县| 定结县| 社旗县| 鹿泉市| 湖口县| 龙游县| 虎林市| 松江区| 龙泉市| 朝阳区| 东阳市| 大化| 兰溪市| 睢宁县| 化德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