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曹劌論戰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獨特體驗 思維能力 教學觀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這一課令我終生難忘。
《曹劌論戰》一文,對我來說太熟悉了。20多年的教學經驗,10多次的教學經歷,數十次的聽課借鑒,教學這篇文章,可以說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可是,那堂課卻上得并不“順利”。那是教學該文的第二課時,我按部就班地按預設方案進行,當我逐字逐句疏通課文以后,就開始分析人物形象及寫作特色了。在經過有預設地引導啟發之后,我總結道:“課文用對比手法,以魯莊公的愚昧昏庸反襯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的指揮才能。”誰知話音剛落,張智同學高高地舉起手來,起初我以為他有別的事,我試探地問:“你有什么事?”沒想到他站起來卻說:“老師,我認為您這樣評價魯莊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個愚昧昏庸無能的人,就不可能啟用一介平民的曹劌,也不可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時,不少同學也湊在一起議論開來,教室里熱鬧起來了,我有點失控之感。他的問題,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案,多少年來,人們都是這樣教的,教參上也是這樣講的,我很為他打斷我的講課而生氣。但是,看到他呆呆地站著,臉上充滿了誠摯與認真,想想他的論說,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很矛盾,但救場如救火,我該怎么辦?是維持“原判”,草草收場,還是……這時我驀然想起《語文課程標準》里的一句話“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啊,這難道不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嗎?這難道不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發展學生的思維的一次絕好機會嗎?想到這,我的心平靜下來,微笑著示意讓他坐下,說:“張智同學的見解很獨特,不一般,這種大膽質疑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聽到我的贊揚,他笑了,可以看出,是發自內心的。我趁機展開引導:“現在對魯莊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你認為哪一種有道理呢?請結合課文、歷史討論,說說你的觀點與理由。”于是,前后桌的同學都圍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地討論。
我模仿電視中的辯論方式,分列兩組展開討論。有人說:“魯莊公作為一國之君,能接見平民,并且與之共乘一車,說明他禮賢下士,平易近人”,有人說:“禮賢下士,平易近人是假的,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是真的。”有人說:“魯莊公對曹劌言聽計從,說明他善于納諫,且用人不疑”,立即有人反駁道:“涉及國家安危,萬民生靈之大事,聽從一陌生人的計謀,足見他無主見,辦事草率。”有人說:“已經取得了勝利,他對勝利的原因卻茫然不知,足見其愚昧無知”。有人反對說:“不懂就問,虛心求教。作為一國之君,能不恥下問,實在不易。”有人說:“戰斗中曹劌卓越的指揮才能,足以襯托莊公的無能。”有人反駁道:“劉邦能將將,韓信能將兵,這又說明了什么呢”……很快,下課了,這堂課并沒有按照預設的方案進行。課后,我做了深深的反思:一個小小的問題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辯論,影響了其他教學內容的實現,但卻折射出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應持的教學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體驗、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正如“有一千個讀者便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經驗,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努力為不同的學生創造不同的發展機會,讓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示自己,尋求發展的機會、成功的可能。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從本質反映了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體現了尊重學生、師生平等的教育觀。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我慶幸自己沒有抑制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沒有一味地讓學生認同我的想法,按原計劃一步一步進行教學,而是引導學生進入另一片學習的天空。我想,這正是課堂教學改革所倡導的。
1.宣布訓練重點①理清全文的層次,重點了解古今語匯的演變;②用本文闡述的道理解釋古漢語中的一些語言現象。
2.整體感知布置學生速讀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內容,即完成練習一。
教學任務基本完成時,教師可作如下小結:課文第一部分以《鄒忌諷齊正納諫》為例,從總體上展示語言演變的概貌,說明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著的。第二部分以語匯變化為重點,闡述語匯變化的種種不同,說明語匯變化最快、最顯著的特點。第三部分用舉例的形式簡要說明了語法和語音的變化。
3.點擊“重點”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二部分,盡量用“原文”回答練。教師在講析“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時,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分類、比較、舉例、引用等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增強感性認識。
4.心領神會在梳理課文內容特別是研究課文第二部分的基礎上,經過討論,要讓學生自我感悟,達成以下共識:①古今語匯變化較大,閱讀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會上出現的已經約定俗成的新的語匯和新的表達方法,要認真掌握和使用。③語言的演變具有階段性、規律性,因而有些詞義、有些說法、有些句式要區別對待。④學習語言是一輩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學好。
5.遷移訓練圍繞練習三,先由教師提供一些實例給學生分析;再分小組編輯手抄報,手抄報的內容要求從不同角度展示語言在演變這一現象。
示例(注意加橫線的詞語):
①語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cui,今讀shuai)。(賀知章《回鄉偶書》)
②語匯——小大之獄(訴訟案件;今多指監獄、官司或罪案),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③語法——不吾知(即“不知吾”,賓語前置;今很少有這種用法)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屈原《離騷》)
④現代漢語中保存古代漢語的意義和用法:a.疑惑是載著黃昏,沿途散下它陰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單用)又自近至遠地消失了。(何其芳《黃昏》)b.有一時,就是民國二三年時候,北京的幾個國家銀行的鈔票,信用日(名詞直接作狀語,一天一天的意思;現代漢語里名詞不直接作狀語)見其好了,真所謂蒸蒸日上。(魯迅《燈下漫筆》)
⑤社會上出現的新詞語——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虛,含著詼諧調侃的味道,帶有輕微諷刺的傾向)、酷(形容一切有個性、有特點、與眾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點評
《語言的演咬》盡管屬于節選,但它的篇幅較長,涉及的知識點也多,適宜長文短教。即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總要求確定該文的訓練重點,力爭在兩課時內攻其“重點”,不及其余。
(設計B)
教法展示
1.用導語激發學習興趣導語:常聽說,高考卷中出現的似曾相識的作文,被評卷教師說成是由考生“克隆”出來的;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們戲稱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見,“克隆”這個新詞已不單指無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圍在擴大,它的涵義在發生變化。對于這種現象,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如是說:“世界上萬事萬物卻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
2.由《鄒忌諷齊王納諫》引文切入要求學生齊讀或背誦引文之后,閱讀分析文字,并作標記、思考、歸納,總體上了解語言演變的概貌。
3.引導學生完成統所設計的結構提綱可以逐段朗讀,逐空填寫,適當補充和解釋古漢語中的類似的語言現象。
4.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語法和語音的變化情況。
5.比較閱讀用一節課的時間要求學生將《語言的演變》和《語言與文學》作一比較,列出發言提綱,談談兩文的異同。通過比較閱讀,希望一石三鳥:加深對兩文的理解,培養鑒賞能力,訓練口頭表達。如果課業負擔不重,可以讓學生課外將“發言提綱”整理成文。
教案點評
《語言與文學》和《語言的演變》,共同的話題是“語言學”,且都是從語言的三個要素——語音、語(詞)匯和語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側重論證“語言與文學”的關系,后者著重闡述“語言的演變”。基于此,教學時既要注意兩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們的不同,通過比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設計C)
教法展示
1.一讀課文,弄清“大小分類”,完成練。朗讀時要求全面仔細,逐字逐句。
小結:課文第一部分從總體上舉例說明古今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并分“三種情形”進行說明。第二、三部分把語言的演變分為三大類:語匯、語法和語音。大類之中分小類,如將語匯的消長分為舊詞消失、新詞出現、外來詞滲透等,將古今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縮小、擴大、轉移、弱化等,將事物名稱的改變分為詞語替換和忌諱引起詞語的變化等。
2.二讀課文,了解三種舉例類型。重點朗讀課文一、三部分,以默讀為主。
小結:課文中出現了三種舉例類型:一是假設舉例,如第一部分假設孔子與顏回、子路談話,朱熹闖進去完全聽不懂說什么。二是典型舉例,如為說明古今漢語差別大而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例。三是列舉舉例,如用形聲法說明漢字無論聲母、韻母、聲調都已有很大變化時,就列舉了“江、潘、泣、提、通、路、龐、移、諒、悔”等例字。
3.三讀課文,領悟比較和引用說明方法的妙處。為節省時間,可單以第二部分為例進行朗讀,漸漸領悟。
小結:沒有古與今的比較,就無法說明語言在不斷變化;不引用文獻資料,就只好空對空地發一番議論而已。課文很好地運用了這兩種方法,大大增強了說服力。
4.課外完成練習三,方法參見設計A。
(王國彬《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下的備課分析
沙正連(江蘇金湖縣教研室):首先應該明確“備課”的概念。備課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從廣義上說,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應該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因為教師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索。狹義上的備課是為課堂設置預案,設定程序,以完成教學任務,其書面表現形式就是寫教案。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僅包含狹義的一部分,把備課等同于寫教案,這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陳久紅(江蘇金湖中學):對,不少語文教師將備課等同于寫教案,設計的教學過程不是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和梳理文章脈絡,就是逐句逐段的分析,或是總結文章特色之類,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資料罷了。我覺得備課除了備知識,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盡可能多地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學生不僅應該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趙長兵(江蘇金湖縣外國語學校):其實閱讀教學中學生所表現出的“可能性”最多,這種“可能性”就是學生獨特的閱讀經驗和感受,這是語文教師備課時不能忽視的。例如《藤野先生》一課中當“先生” 介紹自己時,“后面有幾個人笑了起來”。備課時教師可能對這句話感受不深,甚至不以為然,教參也并未涉及。可學生就不一樣了,他們可能對這樣的話更感興趣,而且每個學生的理解都不一樣:有的學生認為這是笑先生的隨意,有的學生認為這是不尊重先生,有的學生認為他們很淺薄,有的學生認為課堂十分壓抑,能有機會放肆地笑純粹是找樂,也有的學生覺得這是因為藤野先生為人隨和,學生都不怕他。細想起來,學生的回答都有道理;或者說,因為他們自己本來就是學生,對這種心理的揣摩比教師來得更真切。教師備課時并不一定要將這些答案想全(事實上也不可能想全),但一個認真備課的教師應該能跳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備到這些“可能”!
沙正連:這個例子很好!我們過去備課常以教師的閱讀感受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甚至將其預置成“教學目標”強行灌輸給學生,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了這樣做的弊端。新課標下教學目標的設置已經發生了變化:變單一知識目標為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有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變統一目標為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變固定目標為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趙長兵: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時間多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備課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備課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臺”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教學環節的預置、課堂組織方式的確立,都要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不能搞生硬的牽引,教師應靈活地發揮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比如,備《社戲》一課,教師與其干巴巴地提出諸如“分析雙喜、阿發、桂生的性格特征”這樣冷冰冰的問題,不如把自己當成學生的知音,問:“如果你和這三個伙伴一起,你更愿意和哪一個做朋友,為什么?”這實際上是變換角度,使學生真切地進入問題的情境。面對這樣具有親和力的問題,學生愿意思考,也愿意表達出自己直面文本的感受。在備課時設計好的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應當是教師備課的重要內容。
盧軍(江蘇金湖中學):應該認識到,新課標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而這種定位必然影響到我們的備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
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提到“對話”,我們不禁會想起中央電視臺的《聊天》、《實話實說》,倪萍的親切笑容、崔永元的連珠妙語首先給觀眾營造了一個和諧愉悅的氛圍。我們的課堂教學也需要這種氛圍。我認為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把自己定位成“知識型主持人”。作為知識型主持人,教師當然要“備知識”,充分地占有多種資料;還要備“知識的呈現形式”,這里的知識不是孤立靜態的知識,因為新課程標準已“不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如《曹劌論戰》一文,課本中關于《左傳》的背景及有關“文學常識”自然要備,但如果僅止于此可能不夠。我備了這樣四個短語:從“春秋無義戰”談背景,從“春秋筆法”、“微言大義”談寫作手法,從“皮里春秋”談處事方式……
沙正連:盧老師真是一位知識型主持人!這種旁征博引雖有可能被人譏為“東一榔頭西一棒”,但這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知識其實是教師豐厚底蘊的表現,是備知識深入挖掘的結果。要讓學生有開闊的思路,教師首先要有全新的視野,這種輻射式教學有別于傳統的聚焦式教學。長期的發散性思維必然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也提高了語文課的品位,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
盧軍:我接著談知識型主持人如何備課的問題。既然教師是知識型主持人,那么備課就存在“備形象”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內容,教師要設計與課堂內容相符的個人形象。教師舉手投足、言談話語中自然流露出的儒雅風度、對真善美的詩意追求、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義感、對弱者的同情和對他人的友善,都對學生良好素質的形成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長期耳儒目染,定會受益無窮。因課、因時而異采用不同的語言風格也是備課時應考慮的內容。教師應將經過錘煉的口語用于課堂,使課堂語言邏輯清晰、通順流暢、平實精練生動風趣。還要備口語交際技巧我曾琢磨過《東方之子》的主持人因人而異采用獨具匠心、不落俗套的提問方式和談話技巧。面對各路精英,他們能成功“誘導”專業人士把很專業的話說得深入淺出,令普通觀眾大為滿意;也能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提出涉及對方背景或專業的話題,使被訪者對他們刮目相看,視為知音,侃侃而談。這是一切語文學習者應追求的境界,也是語文教師備課時應該努力的方向;這些“內功”要天天備,月月備,年年備,這也是教師成為風格教師的基礎。
趙長兵:為適應新課標下教師身份的這種變化,我覺得教室的環境設置也應該成為備課的對象。傳統的教室都把教師定位在講臺上,教師站著,居高臨下,仿佛真理在握,是一個管理者的形象。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最好能讓自己的視線與學生保持在同一平面,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也可以坐下來,即使有講臺也不要那么高。備環境也是備課的一部分,那些不符合新果標的教學環境其實是應該改變的。而且,教室的處延可更為寬廣,大自然、工廠、農村……也是教室,我們要確立“大課堂”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