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這里,我主要談談閱讀方法。我們知道,閱讀方法多種多樣,有精讀法、瀏覽法、跳讀法、整體閱讀法、快速閱讀法、比較閱讀法等。而筆者認為,在多種閱讀方法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較閱讀法。這種閱讀方法是運用比較這一思維方式,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比照閱讀,從而去辨析材料的異同點。運用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材料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而且會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比較閱讀按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下面僅就縱向比較閱讀和橫向比較閱讀兩種方法說說我的看法。
一、縱向比較閱讀
縱向比較閱讀是對不同時期、相同或不同類作品的比較閱讀。它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有利于記憶,有利于對信息和知識的處理,有利于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有利于把握材料布局謀篇變化之巧妙。它包括多方面的比較,下面重點談兩個方面的比較:
1、同一作者不同時期、同類作品的比較閱讀
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時,把它和自讀課本里的《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加以比較,使我們看到同一個作者,寫的是同一個題材,但所寫的內容和寫法迥然不同、前者通過對沙漠如何危害人類的說明,闡釋怎樣向沙漠進軍的科學道理;后者則是通過對沙漠里奇怪現象及其成因的說明,闡釋一切怪異現象都可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唯物主義觀點。在寫法上,前者綜合運用了以詮釋、舉例為主的多種說明方法,語言準確、簡明、嚴謹;而后者以舉例、描述為主,語言生動、形象。由于課內和課外閱讀結合,從而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并從中培養了閱讀和寫作說明文的能力。
2、不同作者相同題材、表達方式不同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比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自讀課本》中的散文詩《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比較。前者是說明文,后者是散文詩,表達的中心意思不完全一致。前者通過具體全面的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熱情贊揚了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和他們英勇斗爭、前赴后繼的精神,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他們的無限崇敬和深切懷念。而后者則是歌頌人民英雄紀念碑,直接歌頌中國這艘航船上的舵手和一代又一代把希望與愛、忠誠與鮮血鑄進這桅桿基座的革命后來人,抒發了中國人民的豪情壯志。散文詩直接抒發主觀感情,而說明文的思想感情則包含在客觀的說明和記敘中。
又比如說“荷花”這一事物,小學有楊萬里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初中有周敦頤的議論文《愛蓮說》,高中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與孫犁的小說《荷花淀》等。四位作家,四種文體,用四種筆調展示了荷花的景致與風貌。有的與日輝映,有的則對月朦朧;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則繪景寄情。盡管角度不一,但對荷花的贊美與喜好卻是共同的。
二、橫向比較閱讀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7-064-01
在《新課標》中,語文的周課時數是最多的,這表明了語文教學既重要又艱難。語文課難上,要上好更難。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課題。那怎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呢?
一、課前設計,備教材備學生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也要抓好臺下功――做好課前設計。
設計教學時要從課文內容與所教學生現狀兩方面入手,找到課文與學生的溝通點,確立明確適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有最大的可操作性和高效率。
比如教學課文《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先吃透課文,然后思考:課文所介紹的知識簡單明了,學生學習本文的突破口在哪里?根據鄉村學生概括能力較弱的缺點,可確定,此文從標題看像事物說明文,而實質上卻是事理說明文,學生最不易認清的反而是說明對象。
據此,確立此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掌握找出說明對象的方法;2、學習舉例支撐中心句的方法。教學重點難點在于準確找出說明對象及如何說明事理。設想在教學環節著重解決以下問題:1、文章著重說明沙漠里的什么奇怪現象?2、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運用什么方法進行說明的?3、課文重點說明沙漠里的奇怪現象還是其產生的原因?4、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把上述設想實施于教學后證明:課前對學生的估計沒有出錯,而通過逆向設疑,也順利地引導學生概括出了文章的說明對象并強化了語言的概括能力。
這表明,備教材備學生兩者并重,的確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首要條件之一。
二、課堂教學,應靈活多變
在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死氣沉沉的氛圍中是很難讓人思維活躍迸發創造的火花的;而總處于激昂想法中也容易令人疲憊困乏。語文課堂也是如是,只有讓課堂氣氛有張有弛,學生才會專心于學習,才會產生高效率。所以,課堂教學必須“活”。
語文課堂要“活”,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并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敏銳的觀察力。
如,學習課文《一面》,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分為兩大組,要求他們分別從“我”和魯迅的角度復述課文,并選代表復述,再引導學生從兩者的復述中去辨析語言的差異,找回復述中遺漏的細節,感受人物的情感、品格,最后請他們再次復述。這樣,通過“復述法”“比較法”“提問法”“發現法”等教學手段的交錯使用,學生在課堂上或思或辯,最后領會到先生的“瘦”與“自我犧牲”的精神、“我”敬愛先生與先生對“我”的愛護,進而明了細小的事情也能表現偉大的意義,明了寫作中詞語表現力對塑造人物的重要性。課堂的活躍讓學生專心異常,難怪在下課鈴響之時,學生驚訝“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呢!”。
又如,在學習《登岳陽樓》時,教師主要用“朗誦法”和“提問賞析法”。在學生齊讀了詩歌正音之后,讓學生以作者的身份吟誦詩歌,并提示他們要注意處理重讀、停頓、語氣、語調及節奏的變化等。而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在一個個的提疑解惑中,不停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也讀得抑揚頓挫,情感起伏。首聯,“聞”“上”的重讀,讀出了對洞庭美景的向往和登樓觀景得償所愿的喜悅;頷聯那“坼”“浮”滿含驚嘆的口吻,宛如讓人有身臨壯闊洞庭的感受;頸聯尾聯的低沉凝緩語氣則讓人幾乎悵然淚下。讓聽著眼前似乎浮現出詩人因景而喜,思國而悲的面容。可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作者建立起了情感的橋梁,領會到了詩歌的意境。
所以 “活”的課堂,才是高效率的課堂。
三、課堂教學,要充實
素質教育改革逾十年來,學生更活躍了,老師更民主了。但很多的老師卻發覺,熱鬧的課堂卻難以燒起求知的火焰。似乎課堂活躍與素質提高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老師們面對低下的課堂效率,不得不重拾“填鴨式”教學的法寶。
難道課堂的活躍與效率是成反比例的嗎?當然不是。教師在追求課堂活躍的過程中,是不是忽視了“充實”二字呢?
一節課中,學生說而不想,光說不練,師生共做無用功也就不足為奇了。課堂熱鬧的實質是學生的參與,課堂因有了教學雙方的參與而“活”;所謂的“充實”則是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想的訓練。
例如,教學《幼時記趣》,第一課時,教學生以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注重句讀;記,虛詞實詞的含義;譯,把握直譯和意譯。第二課時則教記敘文的學法,如由總到分的結構,如何圍繞“物外之趣”選材,如何展開想象、聯想,并進行模仿寫作等等。這樣的課堂就顯得充實,學生就會有收獲。
四、課堂教學,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語文是一門理解并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科,所以說語文學習似易實難。在課堂上,有些問題,我們老師可能以為極簡單,但在學生的眼中卻極難。當老師耐著性子引導了半天,幾乎連答案擺在了學生面前,學生卻仍是答不到點上時,或許大多老師都會火冒三丈。之后的課堂氣氛,我們都不難設想。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有一顆寬容的心。
一、創設和諧氛圍,讓學生敢于參與
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走進課堂,營造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對一些膽小而內向的學生,教師要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課堂的主人,不要擔心回答出錯,如果都回答正確,那課堂就不需要教師了。課后還可適時講述名人勇于表達見解的成長故事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和自卑的心理。當學生參與課堂后,教師應對其參與的情況及時總結:如表現不佳,在表揚其勇氣可嘉的同時指出需努力之處;表現不錯,肯定其長處并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再者,在學習新內容前,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就所學內容進行預習,并在預習中找到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課堂釋疑時,教師可點出該學生的姓名并表揚,讓學生感到自己的思考有價值,學生就會有成功感、自豪感,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愿意參與課堂。
教師還可采取一些激勵措施鼓勵學生參與。如對敢于參與且達到規定次數的學生發放心愿卡,教師可滿足學生的一個心愿或學生可享受一次優待。在課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用捆綁式激勵機制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如教師出示問題后,可分類讓小組成員作答,如小組成員個人說不好的,整個小組承擔連帶責任,激勵小組人人參與,共同進步。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
精彩的課堂導入對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積極性有重要作用。語文學科在導入方面更具優勢,教師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欣賞歌曲、競猜作者、聆聽故事、知識搶答等方式導入課文,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可從一段公益廣告的視頻引入:“他忘記很多事情,但從未忘記愛你”。血濃于水,父母之愛是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這種愛滲透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知你是否能感受到這種深沉、永恒的愛意?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剎那間感受到了這種愛,并用質樸感人的語言真實的表達出來。從而揭題。學生一下子被視頻中的場景感動,很快融入文本的學習。
保持參與熱情,教師還需在教學設計上下工夫。教學內容選擇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是講重點、難點、美點;“三不講”是學生已經會了的不講、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時尚而富于競爭力,有效而富于創意。教師可用的教學活動形式有:開講啦、超級演說家、成語大賽、變形記、名家名著印象、曬曬我的珍藏、舌尖上的智慧等。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可采取問題超市的形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余映潮老師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薄雪覆蓋下的山”一段的教法值得借鑒。教師先讓學生自讀,交流層次劃分,讀出層次。該環節全員參與;接著出示五道閱讀訓練題,讓學生有選擇地完成兩道。1.對這段文字進行詩意的“畫面命名”。2.畫出像線索一樣貫穿全段的一個字。3.說說“頂”“鑲”為什么用得好?4.欣賞“帶水紋的花衣”的表達之妙。5.說說這段文字在表達上的一個美妙之處。五道題每一道都有思考的價值而又難易有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狀況進行選擇,不會因為題目過于淺顯不感興趣或題目太難無從下手。
三、教給科學方法,讓學生善于參與
沙子也會唱歌,你知道嗎?沙子唱歌的現象稱為鳴沙現象,會唱歌的沙子叫做鳴沙。
哪里的沙子會唱歌
鳴沙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西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以及巴西、智利和亞洲與中東的一些沙灘、沙漠都會發出奇音妙聲。在我國,有三大鳴沙地,第一處是甘肅敦煌縣南月牙泉畔的鳴沙山,又叫雷音門;第二處是竺可楨在《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中描述過的寧夏中衛縣沙坡頭黃河岸邊的鳴沙山;第三處是內蒙古達拉特旗(包頭市附近)南25公里,庫布齊沙漠罕臺川(黃河支流)兩岸的響沙灣,這處沙山有60米高,100米寬,又叫銀肯響沙。
沙子會唱什么歌
鳴沙現象遍布很廣,而且沙發出的聲音也多種多樣: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高阿夷島上,沙子會發出狗叫似的聲音,人稱“犬吠沙”;而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卻會發出尖銳響亮的聲音,就像食指在拉緊的絲弦上彈了一下;若從我國鳴沙山上滾下,沙子便會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總之,聽到過的人都覺得鳴沙的“歌聲”可以同哨聲、笛聲、豎琴聲、提琴聲、天上的雷鳴、飛機和汽車發動機的轟響相比擬。鳴沙有一個共性,就是沙漠中的鳴沙音調比較低沉,海濱鳴沙音調較尖細。
沙子為何會唱歌
然而,沙為什么會“鳴”呢?這個問題使人困惑,也激起了人們研究和探索的興趣。對鳴沙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 一些學者認為,沙粒被涂上一層薄薄的鈣鎂化合物后,大量的沙相互磨擦時,就產生了類似提琴演奏出的樂曲一樣的聲音。還有研究者認為,鳴沙的基本原理在于空氣在沙粒之間的運動。當沙粒在滑動的時候,它們之間的孔隙一會兒擴大,一會兒縮小,空氣一會兒鉆進這些孔隙,一會兒又被擠出這些孔隙,便產生振動而發聲。 也有一種解釋認為,沙帶了電引起發聲。由于相撞和摩擦,沙粒不斷地帶上不同的電荷,接著開始一個接一個地排斥,這就像放電情況一樣引起了聲音。
前蘇聯學者雷日科順利地制成了人造的發聲沙。他將普通的河沙弄干,清洗沙中塵土,再清除掉別的雜質,然后在起電盤的幫助下充電,接著沙開始響起來――再用手擠壓時,沙就發出了拉提琴的聲音。 馬里科夫斯基在踏勘了前蘇聯卡爾崗上的鳴沙后,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每個鳴沙沙丘的內部,都有一個密集而潮濕的沙土層,它的深度是隨雨水的多少而改變的。夏季,潮濕層較深,它被上面干燥的沙土層全部覆蓋起來,潮濕層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層,這就可能構成一個天然的共鳴箱。當雪崩似的沙粒沿著斜坡傾瀉下來時,干燥沙粒的振動波傳到潮濕層時,就會引發共鳴――像樂器的共鳴箱一樣,使沙粒的音量擴大無數倍而發出巨大聲響。前蘇聯的另一位學者在考察了我國中衛沙坡頭和達拉特旗的鳴沙后發現,兩地沙子的質地均屬細沙類,而且石英質地的沙粒占多數,于是他認為,由于石英晶體具有特殊的壓電性質,使鳴沙中的這些石英沙粒對壓力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擠壓就會帶電,在電的作用下沙粒又會往復伸縮振動,振動得越厲害,產生的電壓越高,電壓越高,振動就越厲害……于是“歌聲”就越來越大。
不過,石英沙的分布是很廣的,響沙卻沒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鳴沙換個地方就變“啞巴”,所以更多的人認為鳴沙的形成與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有關。
1979年,我國的馬玉明撰文《響沙》,提出新見解――響沙的“共鳴箱”不在地下,而在地面上的空氣里。他認為響沙的發生須具備3個條件:一是沙丘高大且陡;二是背風向陽,背風坡沙面呈月牙形;三是沙丘底下有水滲出(形成泉潭)或有大的干河槽。而且提出,由于空氣溫度、濕度和風速的變化不斷影響著沙粒響聲的頻率和“共鳴箱”的結構,再加上策動力和沙子固有頻率的變化,響沙的聲音也經常變化。有時下雨天去看響沙,發現響沙不響,正是由于溫度和濕度的改變,破壞了響沙“共鳴箱”結構的緣故。比如寧夏中衛沙坡頭的響沙,就是由于周圍造林綠化等原因,破壞了共鳴的條件,已經有十幾年不響了。
然而,國外一些海濱的響沙沙灘是相當平坦的,不存在高而陡的月牙形沙丘,而且往往只會在雨后不久,表面層剛剛干燥的時候發出響聲,這又如何解釋呢?日本東京都府北面丹后半島的海水浴場上有兩處鳴沙,一處叫琴引濱,一處叫擊鼓濱。這兩處鳴沙不僅音色截然不同,甚至還有季節性變化。由此日本學者得出結論:海濱鳴沙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潔凈的海水不斷地沖刷。夏天游泳的人太多,把海水弄得太臟,沙子便不愿響了,這與沙漠鳴沙的“脾性”似乎完全兩樣。
其實不然。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造才能的催化劑。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行省編義務教材初中語文也考慮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入選的一些說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學小品,不少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活潑,讓人讀起來饒有趣味。教師只要根據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1 樹立明確的目標。省編初中語文第三冊,重點培養說明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它是在第二冊重點培養記敘性文字的讀寫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過渡而來的。況且,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說明也是常見、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說明文同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見,學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2 教之以情,學之以趣。“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說明文。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3 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葉老說過,說明文“是傳授知識的文字”。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根據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強和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例如第三冊中的《松鼠》、《動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潑,生動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北京亞運村》,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識性,又飽含強烈的愛國激情。
4 課內外結合,重視實物教學。說明文的說明性強,即實用性強。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又如第三冊中,學生學過《中國石拱橋》后,仔細觀察自己所在地區的某一座橋的特點,摹仿課文介紹盧溝橋的寫法,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數學生興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