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慢病自我管理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2型糖尿病 治療管理 體會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063-01

1 基本情況

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服務區域常住人口約2.8萬人,流動人口約6000人。自2010年開始逐步對轄區內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進行動態跟蹤管理。統計2012年對Ⅱ型糖尿病治療管理基本情況:管理人數331人,其中男94人,女237人;年齡組:35-40歲3人,41-50歲32人,51-60歲97人,61-70歲122人;71-80歲 67人,81歲以上10人。管理流程:經臨床確診患者建立個人電子健康檔案,收集及記錄患者各項資料。治療方案由二、三級醫院或本中心制定,根據血糖控制情況可服一種或聯合用藥或注射用中、短效胰島素。每月取藥1次,取藥前測空腹血糖(需要時測HbA1c,將HbA1c≤7.0%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指標),血糖控制符合要求的取藥繼續治療,血糖檢測不符合要求的分析治療不佳的影響因素并進行干預,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連續3次監測血糖不符合者建議轉二、三級醫院治療,并制定新的治療方案。患者每年體檢一次,按2型糖尿病控制目標(見表1)及有無并發癥等信息進行評估,以便決定下一步治療、干預方案。通過近幾年來的治療和監測,達標率逐年提高。2012年統計管理達標率為63%,2010、2011年達標率分別是41%、45%。居民自覺參與率逐年提高,2010、2011年管理患者分別為176人、257人,2013年目前管理407人。

2 治療管理情況

2型糖尿病防治三級預防中的二級預防目標是在確診患者中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三級預防的目標是減少已發生的糖尿病并發癥的進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經確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案由專科醫生制定,我們動態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跟蹤患者疾病的治療、宣教、培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收集防治信息,重點是監測治療過程可能存在的影響療效因素或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為專科醫生提供相關信息。例如在降糖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有低血糖反應,是常見的降糖治療危險因素,我們要事先指導患者如何自我診斷和正確處理。再例如在降糖治療中,降糖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合理運動、血糖監測、應用降糖藥物、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等措施,在管理過程中我們發現患者對降糖藥物(見表2)的使用容易接受,其他有些治療措施如飲食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等往往認識不夠,甚至有“吃過藥了就能治好病”的錯誤想法,加上因患者個體因素同時有降壓、調脂、抗凝等治療措施,影響糖尿病療效因素很多也很復雜,也值得我們逐步歸納總結,積累管理經驗。幾年來管理統計表明目前仍有近40%的患者治療不能達標,其中有醫務人員對個性化指導及治療不到位、有患者對疾病認識及配合治療等自我管理能力不到位、有并發多系統疾病等因素。實際工作中管理的重點、難點是血糖控制不達標人群,分析影響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措施及宣教方案,對比幾年來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有了提升。

3 幾點體會

3.1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病)己成為全球致死和致殘的首要病因[1]。2型糖尿病是慢病常見病之一,糖尿病在我國發病率有較快增長,2007-2008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學會在全國14個省市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9.7%[1]。慢病管理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是我們的責任,通過對2型糖尿病動態管理來積累慢病管理經驗,以便更好實施其他慢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病、腫瘤等管理工作。

3.2 慢病管理面對轄區具體人群,工作量非常大。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我們建立、健全管理網絡,轄區內一個衛生服務中心和十個衛生服務站,形成全覆蓋的衛生網絡;根據國家慢病防治指南及主管局慢病防治具體要求制定慢病管理各項措施及績效考核方案,推行連續的管理機制;建成中心與站互通計算機信息系統,使用統一的慢病管理軟件,信息化平臺為推行慢病管理起到重要作用。2型尿病糖動態管理實踐證明只有針對慢病管理工作特點建立健全有效機制,才能保證慢病管理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

3.3 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單純依靠藥物是不夠的,普及衛生知識,讓患者正確認識慢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識是慢病管理必需的環節,這樣可以培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慢病防治很重要。由于部分患者受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影響,患者對防治知識認知不夠,自我管理能力培養不夠。分析這部分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衛生宣教,逐步讓患者從被動接受慢病管理向主動防治慢病的轉變。

3.4 根據上級要求,我們重點人群管理約3000人,其中孕產婦、學齡前兒童管理比較規范,而慢病管理受諸多因素影響各項管理指標有待提高。2型糖尿病動態管理只是慢病管理中一小部分人群,慢病管理不能急于求成,采取以點帶面,務求真實,力求規范,連續不斷地積累有效管理人群。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糖尿病;健康教育;PDCA;血糖;自我管理;低血糖癥

糖尿病屬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可能出現其他并發癥,影響健康;目前,糖尿病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社會性問題[1-2]。糖尿病誘因眾多,單純藥物治療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需結合運動療法、飲食控制等綜合治療。在漫長的疾病治療過程中,多數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護理和管理能力差;最終導致病情控制不好甚至進一步發展[3-4]。本研究將計劃(plan,P)、執行(do,D)、檢查(check,C)、處理(action,A)結合全程健康教育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旨在探討該模式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影響,為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方案制定提供新思路。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5],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者,認知障礙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嚴重并發癥者,合并其他內分泌疾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患者,活動受限者,不能配合完場研究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51.63±7.94)歲;病程10個月~9年,平均病程(5.14±2.93)年;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遵醫囑接受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進行常規健康教育護理,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發放健康宣教手冊,同時做好其他基礎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PDCA護理,具體如下:P:在患者入院后采用我院自制量表對患者個人信息及疾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程、血糖水平、治療情況、生活習慣、心理、疾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等;制定個人檔案,評估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計劃,內容包括疾病基礎知識、藥物治療、合理飲食、生活習慣、運動治療、并發癥及自我監測等方面。D:護士從糖尿病的危害性著手進行健康教育,引起患者重視,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分區進行健康教育,個別問題可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幫助患者本計劃的目的及意義,提高依從性;鼓勵家屬參與護理,在護理人員及家屬的共同監督下指導患者按計劃執行各項方案。C:定期對患者計劃執行情況及之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容易忽略的地方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總結,同時對血糖控制狀況、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進行調查;征求患者及家屬意見。A:對收集到的信息材料進行分析總結,通過小組討論重新評估患者情況并依據評估結果調整并制定新的護理計劃,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

1.3觀察指標

出院時對兩組血糖控制情況、低血壓發生情況及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對比分析。

1.4評價標準

自我管理能力采用《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6]進行,該量表包含服藥依從性(15分)、血糖監測(20分)、高低血糖處理(20分)、運動鍛煉(20分)、飲食控制(30分)及足部護理(25分)6個方面,得分0~100分,得分與自我管理能力成正比。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結果

護理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得到控制,且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低血壓發生情況及自我管理能力比較結果

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討論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 2型糖尿病; 健康教育; 跟蹤管理 作者單位:132011 吉林市人民醫院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上升。目前我國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發病率約為9.8%。糖尿病又是慢性終身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欠佳,可導致心、腦、腎、血管、神經等多臟器功能受損,嚴重影響患者的存活壽命及生存質量。面對該疾病的威脅,患者缺乏相應的知識非常普遍,不能早診斷、早治療,而已確診者對疾病認識缺乏,治療意識差。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療的“五架馬車”之一,是治療成敗的前提,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要為患者提供知識信息。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和促進其行為的改變[2],這對于初發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自2011年以來我們內分泌科對住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進行跟蹤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3月至10月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診斷標準符合WHO1999年診斷標準[1]。82例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各41例。兩組患者均行動自如、神清語明、無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心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足并感染等。入院前患者均未接受過系統的糖尿病教育,入院后均接受內分泌科醫生給予的常規治療方案。實驗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458±156)歲,對照組: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78±145)歲。兩組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疾病認知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 方法21 研究人員選擇 兩組患者均由內分泌科工作三年以上,且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護士管理。22 干預方法[2]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當日給予健康教育,采用多媒體、幻燈片、配合食物模具的講課方式。教育者是6年以上內分泌科臨床護理經驗的主管護師,并經常參加糖尿病知識培訓及相關學術會議,確保專業知識的更新。教育的重點內容為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常見并發癥、合理飲食即糖尿病飲食控制的重要性,飲食的原則、方法、食物的分類、食譜的熱量計算及如何安排等。適當運動即運動的意義、原則、方式(推薦平地擺臂快走)、時間、運動量、適合人群、運動時的注意事項。低血糖的癥狀及應對方法,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并邀請患者家屬聽課。不同的是實驗組接受治療的同時教育護士及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跟蹤管理。如:檢查患者進食的量、營養配比、進餐時間(對于餐后2 h血糖高,餐前血糖偏低的患者嘗試分餐法,即少食多餐,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幫助其制定食譜)。運動方面:餐后30 min提醒或督促患者運動,尤其是肥胖且平時不愿運動或開車族患者。用藥方面了解服藥方法是否正確。如:阿卡波糖需隨第一口飯嚼服,注射胰島素后是否在規定的時間進餐等。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記錄單,鼓勵患者做健康日記并根據血糖情況幫助患者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實施個體化指導。對照組:在接受入院健康教育后,治療中未進行跟蹤管理,只是隨時答疑并指導。兩組患者均檢測4點血糖,即空腹、三餐后2 h血糖。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法進行跟蹤管理與否的指標比較。3 結果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沒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具有統計學意義(P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

有關調查指出中國有九千多萬成人患有糖尿病,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達9.7%[1]。盡管糖尿病患者確切數字目前尚未得到,糖尿病發病率迅速上升已成為不容否認的嚴峻事實。健康教育被公認為糖尿病治療的“五架馬車”之一,而社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圓心所覆蓋的地理性及功能性范圍)作為醫療機構與患者、患者與患者、患者與社會之間溝通最密切的場所,可以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社會性和專業性的雙重支持,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為這一流行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帶來更好的控制方法。為此,筆者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糖尿病社區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問題進行了隨訪觀察,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筆者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區域內30歲-70歲年齡段的400名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符合2004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病例均分為觀察組、對照組(n=200),對照組僅予藥物治療及基礎護理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為期6個月的系統健康教育。

1.2具體措施

1.2.1舉辦學習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成立糖尿病群組管理中心,醫務人員均接受專業培訓,負責各項活動的策劃、組織、管理及評估。醫務人員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長,統籌安排健康講座,講座內容注意循序漸進。內容包括:①糖尿病概述②糖尿病飲食治療;③口服降糖藥護理;④胰島素的使用及注射技術;⑤糖尿病運動治療;⑥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監測;⑦糖尿病血糖管理及糖尿病家庭護理;⑧指導患者如何建立積極樂觀的心理環境等。

1.2.2召開座談會組織社區糖尿病患者參與自我管理經驗交流、糖尿病知識競賽、胰島素注射技術演示等,鼓勵患者加強溝通,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針對性教育依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不同水平,分別實施“個體化”的教育和治療,并定期隨訪患者,為患者提供面對面的健康咨詢,指導其正確的服藥方法、注射技術、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3評價方法血糖控制理想參考范圍為非空腹血糖4.4-8.0mmol/L空腹血糖、4.4-6.1mmol/L,血糖控制率=血糖控制理想人數/總人數。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進行t檢驗,ɑ=0.05為檢驗水準。2效果

2.1血糖水平及血糖控制達標率實施社區健康教育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較健康教育前及同期對照組血糖水平均明顯降低,血糖控制達標率(62%)明顯高于對照組(42%),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3.1糖尿病的國內外研究情況分析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終身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并導致死亡的重要病因[3]。因此,延緩和阻止糖尿病病程進展對保障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堅持150min/周以上中等強度(50%-70%的最大心率)的有氧運動。研究顯示,在運動三個月后[4],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空腹血糖、甘油三酷、糖基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自身前后對照均有明顯下降(P

3.2社區教育及護理在糖尿病治愈中的作用社區護理干預是醫院護理工作的延續,在慢性病病情控制上已取得較多成果。WHO相關報道指出,社區護理服務是糖尿病三級預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防止糖尿病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以及阻止因并發癥所導致生存質量的下降均有較好效果[5-6]。本文隨訪觀察結果也證實:對出院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社區健康教育后,患者血糖指標明顯降低,血糖控制達標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社區健康教育是配合糖尿病藥物治療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高血糖控制達標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許祥坤.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中醫治療原則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3,26(4):481-482.

[2]張曉娟,劉玉花,蔡抒軒,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現狀調查[J].北方藥學,2013,10(8):142-143.

[3]崔英.糖尿病專科護士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3,30(7):40-42.

[4]鄒建琴.從“瘀”論治糖尿病腎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3,20(4):438-439.

慢病自我管理總結范文第5篇

【摘要】糖尿病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已成為世界各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沉重負擔。社區護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患者家庭、解決患者實際問題的特點,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并顯著降低了糖尿病的管理費用。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社區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的各種經驗進行總結,積極探索規范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健康管理模式,減少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286-03

1 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成明顯上升趨勢,僅次于心血管和惡性腫瘤,已列為第三大疾病。根據國內外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21世紀是糖尿病爆發流行時期,糖尿病病人將會持續增加,由于其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情控制復雜以及衛生資源消耗大,因此成為威脅我國人群健康的重要社會衛生問題。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間血糖能夠得到良好控制,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區護理是護理工作的延續,通過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有目的的社區護理干預,幫助糖尿病患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遵醫率,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促進康復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社區護理干預、進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護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減少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的重要措施。

鄭秋明等[1]通過從社區、家庭及糖尿病患者3個不同層面對社區內的居民及糖尿病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結果表明在社區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對于糖尿病的知識明顯增加,對疾病的態度有明顯變化,這對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積極意義。徐連美等[2]和侯玉華等[3]均通過研究發現,社區護理干預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保健意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值得推廣應用。

基于此種情況,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社區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的各種經驗進行總結,積極探索規范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健康管理模式,減少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讓患者擺脫疾病帶來的痛苦,盡情享受幸福晚年,并希望對我們以后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能提供指導和借鑒意義。

2國內社區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護理研究進展

2.1 健康教育:社區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以患者及其家屬為對象,通過社區護士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對患者及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達到使患者了解增進健康的知識,改變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據報道約有6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較差,不了解糖尿病治療措施及其預后,致使患者病后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受到影響。因此,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社區健康教育,有利于空腹血糖的控制。糖尿病的治療強調早期、長期、綜合治療,目標是使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癥狀或延緩并發癥,通過開展健康教育,能滿足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需求。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

2.1.1 成立社區健康教育小組:由臨床經驗豐富且具有授課能力的醫生和護士組成。在社區開設糖尿病專科門診,醫生主要承擔授課和的提供相關咨詢和指導,每周2次。護士負責每次活動時宣傳材料的發放、相關資料的收集歸檔和測評,完成部分授課,并堅持每月深入社區家庭訪視1次,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林艷等[4]通過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組對社區糖尿病高危人群開展為期6個月的預防性健康教育發現,社區糖尿病高危人群對糖尿病基本知識的知曉率及自我管理狀況顯著優于教育前,并且無1例新增糖尿病患者。

2.1.2 建立患者健康檔案:

對社區糖尿病患者進行走訪、調查,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家庭狀況、病程、飲食習慣、工作特點、治療狀況及效果、有無并發癥、對本病的認知情況等。

2.1.3 健康教育方式:

①專題講座:組織患者和家屬參加每月2次進行的糖尿病專題講座,以幻燈、投影、播放糖尿病專題錄像等形式系統講解,發放講座資料。每次講座后組織患者及家屬討論和互相交流,主持人對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當場解答,主持人也通過提問加深患者的印象。②電話回訪:電話回訪時,護士了解患者健康狀況及患者對出院指導的掌握情況,同時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再次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院外合理治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解答患者的咨詢,預約患者復診時間,最后將回訪情況坐詳細的記錄。賈長寬等[5]對糖尿病患者進行3個月的電話回訪結果表明,電話回訪健康指導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種較好的社區護理干預。③家庭訪視: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間,出院后繼續教育不夠,缺乏督導。鑒此,我們采用家庭訪視對病人進行繼續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幫助病人遵從醫囑,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楊春玲[6]通過研究發現家庭訪視對于提高病人遵醫行為、自覺控制疾病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樓青青等[7]通過對1例2型糖尿病患者7年的家庭隨訪,最終患者體重減低13.6%,不但血糖得到理想控制、血脂恢復正常、脂肪肝消失,并通過生活方式干預脫離藥物治療。④定期義診:相對固定一名富有臨床經驗的醫師或護士每周利用一下午到社區義診,定期進行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常規、血脂、血液粘度、肝腎功能、心電圖和腎病檢查、監測并做好記錄,了解血糖的控制情況并指導用藥,幫助患者正確使用自購血糖儀,并根據檢測情況調整用藥。對一些年老體弱、臥床患者進行上門服務。⑤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發放制作精美、圖文并茂、簡要明了的糖尿病知識的折頁和科普小冊子,內容通俗易懂并附有插圖,具有趣味性。⑥俱樂部形式:將社區糖尿病病人集中起來,建立糖尿病病人俱樂部,讓他們定時聚會,相互交流與疾病斗爭的經驗,交流疾病知識、自護知識,以及對不明白想知道的問題進行提問,由糖尿病專科人員作答。

需注意的是: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理解與接收能力差,采用直觀形象與反復教育相結合。糖尿病知識講座講解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速度放慢,聲音洪亮。對技巧性操作先耐心、反復示范,后由患者親自操作。對宣教的內容,以提問的形式詢問患者,了解掌握的程度。

2.1.4 制定健康教育路徑:為了保證健康教育的實用性、可指導性、可操作性、可評價性,在充分了解糖尿病病人對健康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結合醫生的診療計劃,組織醫護組共同編寫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路徑圖。健康教育路徑表包括健康教育時間、教育內容、效果評價、施教后簽名、護士長評價。將路徑圖放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檔案中,主管護士根據路徑圖上的參考時間,必要時可由家屬參與,根據病人需要反復講解、評估、教育、評價直至達到最終目標。護士長落實病人及家屬的集體講座,主動向病人或家屬溝通,了解病人掌握知識的情況及存在問題,護士長定期檢查路徑圖,定期對病人電話隨訪,囑病人或家屬如有需要隨時聯系。健康教育臨床路徑使護理人員依據路徑圖對社區糖尿病病人進行系統動態連續而又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同時根據病人病情變化和個體差異隨時更改,提供更個性化的護理服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

2.2 心里疏導:在漫長的自我管理過程中,由于病情的易變性、治療的復雜性、并發癥的多樣性等原因,患者容易出現悲觀、失望等抑郁情緒。通過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與其焦慮抑郁水平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促使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優劣反過來也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在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癥狀,護理人員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年齡、病情情況有的放矢、耐心細致地開展精神心理教育,幫助患者和家屬正確對待疾病,建立適合患者康復的社會和家庭環境,加強與家庭和他人的溝通,鼓勵患者參加適度的家務勞動和社會活動。正確的心理疏導可使患者對于治療疾病和重返社會的決心普遍提高。

2.3 遵醫行為干預:患者遵醫行為是指患者在求醫后其行為(用藥、飲食控制、改善生活方式等)與臨床醫囑的符合程度。糖尿病病人對醫囑的依從性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疾病的治療和轉歸,最有效的防治對策是對糖尿病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導合理用藥,使其真正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治療過程、正確的生活方式及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如針對老年患者經常忘記服藥時間,幫助他們設定鬧鐘提示和設計服藥標志盒,并把藥盒放在房間醒目的位置。另外,幫助患者聯系購買血糖儀或注射器,發放血糖記錄本等物品,在客觀上提供患者遵醫的條件。通過研究發現,實施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意識和遵醫行為,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增強對糖尿病知識的認識,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狀態,從而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質量。

2.4 重視家庭支持的作用:糖尿病保健是一個社會問題,僅靠醫護人員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社會參與尤其是家庭親友參與,才能將工作做好。以病人為中心,護士、家庭和社會為橋梁,幫助患者獲得社會支持,鼓勵與家屬聯系、相處,參與社會活動,使患者獲得更多傾訴求助渠道,使患者感到被重視、被尊重,以便更好的自我調解,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2.5 多途徑、多層次培養專門護理人才,全面提高社區健康教育護理人員素質: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知識主要來源于醫護人員,并與護士的教育能力和知識水平存在著重要的聯系。目前我國社區護理還處于初級階段,護理人員比率很低、素質不高。據有關專家調查社區護士大多沒有受過專門的培訓,普遍存在知識老化、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社區需要,不符合社區護士的要求。因此加強社區護士的培訓已成為當前社區護理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3 總結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社區服務需求有以下幾個特點:在時間上,要求長期而連續;在地點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區為主;在層面上,要求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在內容上,護理、教育、咨詢重于醫療;在方式上,要求護患雙方共同參與,特別強調患者主動和自覺的控制,而不僅是機械地遵醫囑服用某些藥物。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區護理干預成為提高家庭治療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對改善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心身狀況、控制疾病、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社區護理已成為護理范圍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區護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社區護理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實施整體護理的一種形式,護士走向社區、走向家庭,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的意義。總之,在社區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團隊中,我們護士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秋明,陳亞華. 社區護理中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義[J]. 現代醫學,2007,35(3):249-250

[2] 徐連美,韓樹華.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社區干預探討[J]. 青島醫藥衛生,2007,3(39):216-218

[3] 侯玉華.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區護理干預探討[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3):183-185

[4] 林艷,郭雅嬌,李碧華,等. 社區糖尿病高危人群預防性健康教育的實施[J]. 護理學雜志,2007,22(17):64-65

[5] 賈長寬,李慧萍,鄧小青. 電話回訪對糖尿病空巢老人健康指導的探討[J]. 湘南大學(臨床醫學)雜志,2008,10(1):54-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怀柔区| 肃宁县| 靖远县| 长白| 周宁县| 皋兰县| 顺平县| 万宁市| 晋城| 萍乡市| 诸暨市| 巴南区| 盐亭县| 南木林县| 永清县| 饶阳县| 志丹县| 平谷区| 镇雄县| 宜宾县| 全州县| 肇庆市| 武夷山市| 闻喜县| 汾阳市| 芦山县| 长汀县| 桦川县| 涞水县| 阿瓦提县| 台北市| 周至县| 天台县| 虎林市| 新宾| 丹巴县| 盖州市| 孟连| 金川县| 武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