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互聯網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丁俊杰院長首先了中美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和偏好的十大相同點和九大點差異點。十大相同點包括:
1.移動智能終端的使用率都很高,并且智能手機比平板電腦的伴隨性更強。
2.70%以上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會對智能手機有依賴性。普遍認為智能終端是娛樂工具。
3.兩國智能終端用戶在家使用移動設備最經常的行為都包括:瀏覽信息、收發電子郵件、玩游戲、社交、使用本地服務、購物等。
4.40%左右的中美移動互聯網用戶在觀看電視的時候會使用智能終端。
5.兩國用戶在智能終端上的廣告互動頻率是比較高的,且中國用戶對廣告回應更為積極。
6.41%的用戶會在休息或者閑暇時間訪問移動媒體,58%的用戶會在碎片時間里訪問移動媒體,這是輕松、娛樂等亞文化內容的機會。
7.最可能得到智能終端用戶回應的廣告內容為:(1)與用戶要購買物品相關的廣告(2)與要購買物品相關的優惠券(3)搞笑的廣告(4)與用戶最喜愛品牌相關的廣告(5)與用戶在線上訪問過網站或使用過的應用相關的廣告(6)與最近線上購物相關的廣告(7)與用戶所在場所相關的廣告(8)與最近收聽、收看的廣播/電視相關的廣告。(占比>=20%)
8.90%的中國用戶曾經在移動設備上觀看過全集電視節目,并且觀看頻率較高。但美國用戶在移動設備上觀看的頻率較小,且1/2的美國用戶不會在智能手機上觀看。
9.中美用戶在移動設備上觀看視頻短片的頻率明顯高于全集電視節目。
10.對于平板電腦而言,無線網絡在中美兩國都占據優勢地位,且網絡滿意度都較高,中國更高一些,達到90%。
中美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和偏好的九大差異點包括:
1.72%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智能手機,而美國用戶這一比例較少。
2.中國和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在對智能終端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上的看法差別較大,中國用戶對智能終端的態度更為積極。
3.中國智能終端用戶的社交、購物需求要強于美國用戶。
4.中美移動設備用戶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廣告內容的回應方面,差別較大。中國移動設備用戶表現出更大興趣。
5.中美移動設備用戶在點擊廣告后44%左右的人會觀看視頻或獲取優惠。
大約56%中國用戶會對廣告中涉及的產品和服務產生興趣。
6.中國的用戶更樂于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分享廣告,購買行動會更多,也更
樂于到訪本地商業機構。而注冊郵件訂閱會對美國用戶更有作用。
7.中美用戶都喜歡在等候期間、下班后、放松時、睡覺前使用社會化媒體。
但美國用戶在早上剛起床時、看電視時也會更多的使用社會化媒體。而中國用戶會更多在通勤期間、中間休息時間使用。
8.美國智能手機用戶最常用的是WIFI和4G網絡,網絡滿意度較高。較少用3G網絡。而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最常使用WIFI和3G網絡,網絡滿意度較高,4G網絡使用者很少。
9.在中美智能手機用戶中,安卓系統都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尤其在中國達
到75%。其次是蘋果系統。美國平板電腦用戶仍然以安卓系統為主,其次是蘋果系統。在美國,谷歌的市場份額更大,而中國使用蘋果系統的用戶達到75%,其次是安卓系統。
丁俊杰院長結合當前中國營銷廣告市場的現狀,對移動智能終端的廣告傳播活動在廣告內容、廣告形式和廣告推廣三大方面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一、廣告內容
具備娛樂性、視頻廣告時長要短,注重創意。要根據受眾群體因地制宜。
二、廣告形式
互動性要強,加強與社交媒體合作,滿足用戶分享的需求。
三、廣告推廣
1、“場景”是移動媒體的關鍵,“伴隨”成為新情景。
2、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消費群體的廣告產品,應該制定不同的營銷、推廣策略。要注意營銷推廣的組合優勢、全面性。
3、用戶對移動應用的需求趨于多樣化,涵蓋工作、學習等方方面面。這使得個性化信息服務成為新媒體廣告的引爆點。
4、注重廣告投放的優化組合。
5、注重短視頻的廣告投放力度。
6、廣告主在進行產品推廣時,采用O2O的形式會讓廣告效果最大化。
爭議永遠都會存在。有人說,屏幕大是互聯網電視的天然優勢,觀感體驗提升不?。灰灿腥苏f,移動設備具備便攜性等特點,未來視頻的主戰場依舊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拋開口水話的討論和產業轉型中那些忽然而來的迷霧,我們想要了解,互聯網電視未來的命運會是什么?用戶的真實需求在哪里?各大公司又應該針對性地采取何種發展策略?
騰訊科技《企鵝智酷》欄目特此推出《互聯網電視用戶行為調查》,收集并分析了10826個調查樣本,為你講述關于互聯網電視的一個可能未來。
(注:由于調查來自網絡,因此結論更貼近于網民群體的選擇——即互聯網電視最大的潛在消費群體。)
互聯網電視不再陌生 超40%調查者表示“經??础?/p>
在10826名參與調查的網友中,43.3%的被調查者稱經常使用互聯網電視,24.6%的調查者會偶爾使用,這也就意味著高達67.9%的調查對象使用過互聯網電視,而僅有6.3%的調查者表示沒聽說過互聯網電視。
這組數據說明,互聯網電視已經從最初的極客、小眾產品逐漸走向更成熟的大眾消費市場。
影視節目:互聯網電視用戶的最愛
互聯網電視的硬件門檻其實并不高,內容才是各大互聯網電視廠商真正應該關注的事情。調查結果顯示,67%的網友使用互聯網電視來看電影、電視劇等影視節目,遙遙領先其他類別的視頻。
(注:此項調查,已排除沒有互聯網電視使用經歷的用戶樣本。)
用戶時間分布較為碎片化
從這一組調查中可以看到,用戶時間較為平均。但依然可以看出移動設備對電視產業的沖擊,29.8%的調查者每天花在互聯網電視上的時間要少于30分鐘,這說明用戶更多的時間依舊被其他設備占據著,這也給互聯網電視提出了更艱難的挑戰: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動用戶?
互聯網電視:忘掉互聯網,先聚焦“電視”吧
互聯網電視已經不再是單純地電視產品,而是有了更多外延的功能,包括玩游戲、K歌、搞笑短視頻等等。但有63.9%的被調查者表示,更喜歡在互聯網電視上看到高清、超清大片,這說明互聯網電視依舊要聚焦于電視的本質功能,并非其他的外延功能。
還有18.5%的用戶表示, 只要電視上可以看到的資源,就不會再其他移動設備和電腦上看。
作為廠商來說,“純粹的”電視內容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近40%用戶買互聯網電視就是因為屏幕大
你為什么會購買互聯網電視?在這1萬多名被調查者中,39%的用戶稱互聯網電視屏幕大是促使自己購買的重要原因,畢竟大屏帶來的感官體驗是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所無法帶來的。另外有22.4%的被調查者稱,軟件和內容免費也被他們所看重。
政策和售后最被用戶擔心
互聯網電視雖然已經被大眾熟知,但還沒有成為像智能手機或者傳統電視一樣的普及產品。在這份調查中,42.7%的用戶擔心政策有變,買來了電視卻看不了想看的節目,還有33.3%的人對互聯網電視的售后持懷疑態度,對質量不放心的用戶也達到了28%。
結論:2015年,如何做一臺優秀的互聯網電視
1.在功能上,互聯網電視還是要遵循“把本質功能做好”的理念,畢竟互聯網只是定語,電視才是主語,最終還是要回歸電視的功能——觀看節目,玩游戲、K歌等只能當成是“增值功能”。
2.在內容選擇方面,互聯網電視用戶最看重的就是能獲得比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更好的體驗,而獲得優質體驗的前提就是得保證有足夠豐富的內容,內容的取舍或許可多考慮一些高清大片、電視劇等影視節目,新聞類視頻、綜藝類視頻等加以輔助。
3.在互聯網的世界里,絕大部分產品都遵循“免費”這條鐵律,互聯網電視也不例外。用戶都已經習慣了免費的互聯網產品,不能因為平臺從手機、平板遷移到電視,就成為了收費理由。互聯網電視廠商更應該考慮如何與廣告商、客戶實現共贏。
為了了解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屬性及其在移動互聯網應用方面的特征,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進行了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12001份,其中手機用戶有效問卷為9560份,平板電腦用戶有效問卷為2344份。
通過對這些第一手數據的分析,ZDC推出《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調研研究報告》,本報告共包括移動互聯網手機用戶及移動互聯網平板電腦用戶兩大部分,其中手機部分分為手機終端使用、手機上網、手機軟件使用、手機閱讀、手機游戲、手機支付六部分。平板電腦部分分為平板電腦終端使用、平板電腦上網、平板電腦閱讀、平板電腦游戲四大部分。本次的報告為手機移動互聯網用戶特征及手機終端使用調查報告。
注:由于調研樣本主要來源于ZOL網站,可能會對調研結果產生影響。
報告要點
從年齡及地區來看,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以男性為主,占比九成以上;25-34歲人群是移動互聯網用戶主力軍;廣東移動互聯網用戶占比最高;移動互聯網用戶主要集中在城鎮。
從職業、學歷、收入來看,在校學生及企業技術人員占比較高;移動互聯網用戶以大專及本科學歷為主;移動互聯網用戶月收入(稅前)以2000-5000元為主
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整體認知度較高。從性別、年齡及地區來看,男性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性,34歲以下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較高,城鎮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明顯高于農村。
從學歷與收入來看,學歷高的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水平較高,收入與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水平呈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使用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占絕對主流,其中國際品牌手機仍為調查者的集中選擇,男性與女性在手機品牌選擇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從手機終端的特征來看,Android系統成為主流選擇,1000-2000元價格段機型為調查者的集中選擇,八成以上調查者所用手機支持3G。
一、移動互聯網用戶屬性
1、性別結構
·男性調查者占比九成以上
參與本次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中,男性占比為93.1%,遠高于女性移動互聯網用戶6.9%的比例。這與本次調查的樣本來源有直接關系。
本次調查樣本主要來源于科技網站ZOL受眾,ZOL網站受眾是中國IT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男性為主,因此男性調查者占比較高。
(圖) 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性別結構
2、年齡結構
·25-34歲人群是移動互聯網用戶主力軍
從年齡來看,25-34歲人群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主力軍,占比47.6%,接近五成。其次為18-24歲群體,在移動互聯網用戶中占據25.4%的比例。35-44歲群體占比接近兩成。整體來看,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年輕化的特點明顯。
(圖) 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年齡結構
3、區域結構
·廣東移動互聯網用戶占比最高
從不同地區來看,調查結果顯示,廣東為移動互聯網用戶最集中的地方,占比12.1%。北京與山東用戶比例較為接近,分別為7.7%與7.3%。江蘇、河南、河北移動互聯網用戶比例分布在5%-6%之間,其他省市自治區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占比均在5%以下。
(圖) 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所處地區分布
4、居住地屬性
移動互聯網用戶主要集中在城鎮
參與本次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中90.6%的集中在城鎮,來自農村的不足一成。ZDC認為這與城鎮、農村不同的互聯網水平及移動通信水平有直接關系。
(圖) 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所處居住地屬性分布
5、職業結構
·在校學生及企業技術人員占比較高
統計數據顯示,參與本次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中,在校學生占比最高,達到15.4%,ZDC認為這與近兩年運營商搶灘學生市場,在校園大力推廣3G與移動互聯網業務有直接關系。其次為企業基層技術及研發人員,占比13.6%。
(圖) 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職業結構
6、學歷結構
移動互聯網用戶以大專及本科學歷為主
從學歷來看,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以大專及本科學歷為主,占比分別為30.9%與39.0%。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用戶占比在兩成左右。其他學歷的用戶占比均較低,不足5%。
(圖) 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學歷結構
7、收入分布
·移動互聯網用戶月收入(稅前)以2000-5000元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月收入(稅前)以2000-5000元為主,累計占比58.0%。其中月收入為3001-5000元的用戶占比較2000-3000元用戶占比稍高1.4個百分點。無收入群體占比14.0%,主要以學生為主。
(圖) 參與調查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收入分布
二、移動互聯網認知度
1、整體認知度
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整體認知度較高
2009年中國3G牌照的正式拉開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序幕。經過三年的發展,中國正在從移動互聯網的萌芽期逐步向成長期過渡。ZDC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參與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度較高,表示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的調查者占比26.7%,選擇對移動互聯網比較了解的調查者占比高達47.9%,接近一半。而表示對移動互聯網有一點了解和非常不理解的調查者累計占比不足5%??梢?,調查者對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整體認知度較高。
(圖) 參與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了解程度
2、不同性別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
男性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性
對比男性與女性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度可見,男性調查者中,選擇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的比例為27.4%,較女性調查者高近10個百分點。女性調查者中表示對移動互聯網一般了解的比例為26.6%,較男性高6.3%。可見,男性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度水平高于女性。
(圖) 不同性別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了解程度
3、不同年齡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
34歲以下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較高
對比不同年齡段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了解程度可見,在“非常了解”的選項上,25-34歲的調查者選擇比例最高,達到30.6%,其次為18歲以下調查者,選擇比例為30.3%。其他年齡段調查者選擇比例均在25%以下。而在“比較了解”的選項上,18-24歲調查者選擇比例 ,達到50.1%。其次為25-34歲調查者,選擇比例為48.1%。整體來看,34歲以下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水平較高。
(圖) 不同年齡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了解程度
4、不同居住地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
城鎮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明顯高于農村
來自城鎮的調查者中,表示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比例累計為75.8%,較來自農村的高12.7個百分點??梢?,城鎮與農村不同的經濟發展及互聯網、移動通信水平制約著城鎮與農村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度水平。
(圖) 不同居住地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了解程度
5、不同學歷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
學歷高的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水平較高
不同的學歷來看,碩士及以上學歷的調查者表示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的比例達到35.9%,明顯高于擁有其他學歷的調查者。而且碩士及以上學歷的調查者中表示對移動互聯網“比較了解”的比例為49.8%,略低于本科學歷調查者的50.2%。整體來看,學歷與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學歷越高的群體,對移動互聯網的認識水平也越高。
(圖) 不同學歷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了解程度
6、不同收入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認知度
收入與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水平呈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從收入水平來看,除無收入的學生群體外,收入越高的調查者中,選擇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的比例越高。月收入(稅前)萬元以上的調查者中,表示對移動互聯網“非常了解”的比例高達45.3%,明顯高于其他收入的調查者。
(圖) 不同收入調查者對移動互聯網的了解程度
三、移動終端使用狀況
(一) 移動終端的選擇
使用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占絕對主流
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發展加速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進程。從調查者較多使用的移動互聯網終端來看,手機已經成為絕對主流,占比79.7%,接近八成。而較多使用平板電腦的調查者占比兩成。
(圖) 進行移動互聯網應用時,您較多使用哪類移動終端?
1、手機品牌選擇
·國際品牌手機仍為調查者的集中選擇
從品牌來看,較多使用手機進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調查者中,兩成以上選擇的諾基亞品牌,占比21.4%。三星與HTC品牌選擇比例較為接近,分別為14.2%、12.7%。選擇其他品牌的調查者比例均在10%以下。整體來看,國際品牌手機仍為參與調查者的集中選擇,前十五品牌中,國際品牌累計占比67.9%。
(圖) 您所用的手機是什么品牌?
·男性與女性在手機品牌選擇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對比男性與女性調查者對手機品牌的選擇可見,除諾基亞、三星、HTC三家品牌外,女性調查者中選擇蘋果的比例為8.2%,較男性高3個百分點。而男性調查者中選擇華為、中興國產品牌的比例則高達13.5%,明顯高于女性的6.6%。
表1 男性、女性調查者手機品牌選擇對比
排名品牌男性選擇比例品牌女性選擇比例1諾基亞20.9%諾基亞28.1%2三星14.1%三星15.7%3HTC12.8%HTC12.3%4摩托羅拉8.9%蘋果8.2%5華為7.3%摩托羅拉6.5%6中興6.2%華為4.0%7蘋果5.2%索尼移動3.8%8聯想4.9%聯想3.5%9小米3.5%中興2.6%10索尼移動2.8%LG1.7% 其他13.4%其他13.6%
2、操作系統選擇
·Android系統成為主流選擇
與當下手機市場上Android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格局一致的是,58.2%的調查者表示所用手機支持的是Android系統,占據主流。其次為Symbian系統,占比18.3%。采用Java平臺的手機比例為6.1%。蘋果iOS與微軟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系統的選擇比例分別為5.5%、4.4%。其他系統機型的選擇比例相對較低。
(圖) 您所使用的手機支持哪種操作系統?
3、手機價格選擇
1000-2000元價格段機型為調查者的集中選擇
從價格來看,調查者所用手機的價格集中在1000-2000元,占比44.3%。其次為2001-3000元價格段機型使用者,占比26.2%。千元以下機型使用者比例為14.8%。3000元以上價格段機型使用者比例累計為14.8%。
(圖) 您所用的手機價格分布在哪個價格段?
4、3G選擇
·八成以上調查者所用手機支持3G
3G網絡的發展從根本上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的擴大。從對3G功能的支持來看,較多使用手機終端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中,手機支持3G功能的比例為81.6%,遠高于所用機型不支持3G的用戶比例。
(圖) 您的手機是否支持3G功能?
正在使用3G業務的用戶比例超六成
ZDC調查結果顯示,盡管超過八成的較多使用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手機支持3G功能,但正在使用3G業務的用戶比例卻為65.2%??梢?,3G業務的普及還需假以時日,運營商仍需付出努力。
cnnic每年兩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已成慣例,但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概括性地描述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狀況。而此次開展對網站短信息和寬帶服務的專項調查,則是對互聯網市場上出現的新業務、新應用的專項調查,使得調查能夠更深入、更具體地反應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熱點問題。兩份報告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據悉,cnnic對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從調查方法設計、樣本的抽取、數據的采集、整理以及報告的撰寫均與每年兩次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報告》相同,由此,其工作量可見一斑。
報告顯示,網站短信息服務用戶平均每周使用網站發送短信息10.9條,58.4%的用戶每月使用網站短信息服務的花費不超過10元。另外,70.8%的寬帶用戶是通過adsl方式接入的,絕大多數家庭寬帶用戶采用包月或者包年的方式支付寬帶上網費用,其每月所支付的包月費用平均為92.3元。
調查顯示,對于網絡短信息,在使用網絡短信息的人群中,18-24歲的用戶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2.8%;其次是25-30歲的用戶,為29.1%;31-35歲的用戶占15.8%;35歲以上的用戶占16.6%;可以看出,網站短信息服務用戶大部分集中在18-30歲的年輕人,他們使用網絡短信息主要是為了與朋友溝通。
另外,本次調查還就網站短信息使用者的基本特征、網站短信息服務使用情況、用戶滿意度以及非網站短信息服務用戶不使用網站短信息服務的原因等進行了分析。比較有意思的是,對于擁有手機但是不使用網站短信息服務的互聯網用戶,其原因多種多樣:因為"不需要"而不使用的人最多,達到34.6%;其次是"沒有感興趣的內容"、"不知道怎么使用"以及"收費太貴",分別有13%、12.2%和11.6%的用戶選擇;因為"工作太忙,顧不上"、"操作繁瑣"、"不了解該服務"、"上網不方便"等原因而不使用的用戶各占5%左右;3.7%的用戶擔心"不安全/不可靠";"沒想過"、"不習慣/不喜歡"、"內容太亂/不真實"、"擔心網絡病毒"、"手機無此功能"等也是用戶不使用網站短信息服務的原因。這讓我們一方面感覺到網絡短信息的市場容量還遠遠沒有飽和,另一方面,在網絡短信的市場開拓與市場培育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寬帶方面,報告對我國的寬帶使用、發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調查顯示:寬帶服務用戶中,男性、30歲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在大專及以下的用戶占據相對主要地位,而學生、專業技術人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和商業/服務業人員所占比例相對較高。使用最多的寬帶上網方式是adsl,所占比例為70.8%。而絕大多數家庭寬帶用戶采用包月或者包年的方式支付寬帶上網費用;使用計時付費的家庭寬帶用戶大部分每月寬帶上網花費不超過100元,采用包月或者包年制的家庭寬帶用戶每月所支付的包月費用平均為92.3元。另外,針對現在寬帶服務,有一半的非寬帶服務用戶未來一年內肯定會或可能會使用寬帶服務,因此我國寬帶服務的前景比較樂觀。
一、移動互聯網絡的發展與家庭場域的重構
根據2016年1月的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90.1%。數字表明手機移動網絡已經成為我國網民最主要的媒介使用形式。人們通過移動互聯網絡滿足日常工作生活各種需求,“從基礎的娛樂溝通、信息查詢,到商務交易、網絡金融,再到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移動網民的日常生活”①。移動互聯網絡的普及加劇了公共空間對私人空間的擠占,家庭場域空間作為最重要的私人空間隨之發生重構,在特定時空領域蛻變為媒介中樞。調查數據顯示,城市家庭居民在自己的住所時移動互聯網的使用頻率最高,其中在臥室的接觸率高達26%,在客廳的接觸率為22.6%②。作為移動互聯網絡時代新興的媒介中樞,家庭場域的媒介使用頻率激增,移動互聯網絡的頻繁使用割裂了家庭成員間的親密關系,臥室和客廳的媒介爭奪成就了疏遠的陪伴,家庭場域的關系網絡組成和作用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隨著家庭場域的重構,以家庭場域為載體的家庭教育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
二、移動互聯網絡時代家庭教育的變化趨勢
(一)家庭教育中教與受的角色不斷轉換。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長作為權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知識、規范和技能傳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則因為年齡、身份、閱歷、經濟等方面的弱勢,更多扮演著受傳者的角色。而在移動互聯網絡時代,分享取代了單向度的教授。誰更擅長應用電子產品和移動社交網絡獲取信息,誰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媒介接觸行為和信息的占有量決定某個時刻的教受關系,某個新知的分享權。
(二)家庭教育的內容趨于碎片化。傳統家庭場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長面對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內容的整體傳達。而在移動互聯網絡時代,原本單一的信息源變得復雜,浩繁的移動網絡應用工具帶來信息的洪流,這些信息一方面豐富了家庭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卻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無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無疑需要完整的知識體系、縝密的思維和精準判斷力,而家庭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受教育者寥寥無幾。調查數據顯示③,我國網民有75.1%年齡在10-29歲,10歲以下低齡群體占到了2.9%,學歷層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勢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內容甄別和整合的難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實現多元化。傳統家庭場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對面人際傳播。而在移動互聯網絡時代,手機、平板、網絡電視等多元化網絡終端成為家庭教育的慣用媒介。家長可以通過移動網絡終端獲取信息,同時通過QQ、微信等即時通信媒介與孩子、教師和專家溝通,而孩子可以通過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站社區等媒介接觸行為自行從他人處獲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寬了知識的來源,但同時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惡意傳播的信息會導致孩子行為的失范,對人生觀、價值觀、行為規范、知識結構的養成都是致命的傷害。
三、移動互聯網絡時代家庭教育巨變的應對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參與者的媒介素養。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雙方的媒介素養不外乎兩個渠道,一是培養教受雙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養教受雙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維。具體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備,普及移動網絡終端,提升手機等移動網絡載體的使用效率,推廣網絡應用工具軟件,使家長和孩子保持同樣的媒介接觸習慣和媒介使用習慣。同時,培養家長和孩子批判思維,提高媒介接觸和使用的主動性,有選擇性的接觸有用信息,提升對信息的判斷力和洞察力。
(二)加強對網絡內容生產商的監管。自行生產內容的網絡平臺,要加大對網絡內容生產商的把關力度,通過網友上傳產生內容的平臺,要加強對網友上傳內容的把關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興趣知識共享類社區,如知乎、B站、果殼網等,應提高駐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內容輸出的質量。
(三)重視在線教育,發展高質量的網絡課程。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網民使用在線教育應用的達到11014萬人,占網民總數的16%,④在線教育大有可為。一方面,大力發展適合家庭場域登陸的網校和MOOC課堂,推動家庭教育通過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連接;另一方面,將微課和翻轉課堂帶入家庭教育體系,在家長、教師和學生間建立起以移動網絡為載體的新的關系鏈條。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中心(2016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第37次),39-40.
②喻國明、李慧娟.《家庭場域的數字化重構――關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生活空間的功能異化研究》.[J]現代傳播,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