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糖尿病并發癥護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糖尿病;中醫;護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代謝異常綜合征。2010年調查的中國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況,應用WHO 1999 年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 6.5% 作為診斷標準,則DM患病率為11.6%[1]。糖尿病會引發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癥以及腎臟疾病等諸多并發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病范疇。中醫藥在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更好的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臨床療效[2,3]和滿意度[4]。提高糖尿病的中醫護理質量,能進一步提高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更好地控制病情,促進康復。因此,本研究的搜集近年來糖尿病中醫護理方法與進展,為提高糖尿病中醫護理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飲食護理
健康飲食、適當運動、保持適宜體重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5]。在飲食上,糖尿病患者往往有“三多一少”的表現,即患者常常感到饑餓、尿液過多、口渴。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基本病因為素體陰虛,五臟虛弱 ;飲食不節,形體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調;外感六,毒邪侵害;久服丹藥,化燥傷津;長期飲酒,房勞過度。護理人員囑咐患者飲食以低糖、低脂肪、高纖維為基準,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6]。楚麗英[7]認為糖尿病患者應遵循控制總熱量;定時定量,少量多餐;適量進食高纖維食物;減少高脂高膽固醇攝入;盡量避免進食高糧份食物。李超[8]認為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機能等方面的原因,必須要保持每日攝取最低的熱量的攝入,一定要分配適當蛋白質、脂肪和糖,另外還要防止糖尿病患者飲食習慣因素的影響,所攝入的食用油、咸菜等副食品也比較多,維生素和電解質的不足。薛云麗[9]長期對糖尿病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全面的膳食營養狀態評估和飲食護理干預措施,能減少維持性血液透析造成的風險,并能有效改善患者身體狀況和生活質量。
2 情志護理
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均可致病。因糖尿病屬終身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故大多數患者往往擔心預后不佳,憂郁、焦慮,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多種疾病乘虛而入,血糖波動,加重病情。《靈樞?五變篇》謂:“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陳少蘭、徐勝珍[10]發現,情志護理和健康教育干預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率、糖尿病知識知曉率及血糖控制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干預組妊娠并發癥發生率及產后出血、產褥期感染及早產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石瑞梅[11]通過良好情緒狀態,合理飲食,適當功能鍛煉,不僅可使糖尿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而且可以促進骨折愈合。廖S[12]研究發現,中醫情志護理可顯著減輕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的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李春蓮等[13]研究表明中醫情志干預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抑郁情緒及血糖的控制。傳統中醫治療獨具特色,
可融入常規西醫診療計劃,具有臨床推廣的現實意義[14]。
3 運動護理
適當的運動減輕患者體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作為糖尿病治療的“五架馬車”之一,是每位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基礎[15]。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記載:消渴病人“光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陳德明等[16]研究后建議DM患者運動之前測試其最大攝氧量與三餐后的血糖值,發現不同強度下對應心率與餐后血糖的波動規律,從而幫受試者合理安排有效運動。在制定運動降糖方案時,要綜合考慮三個重要因素: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及起始運動時間,在某一個因素固定的前提下,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需找到另外兩個變量的有效組合,方能達到理想的降糖療效。李素英[17]將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愿意配合并能堅持長期運動療法的進入觀察組,不能長期堅持運動療法的為對照組,結果發現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為糖尿病運動療法是一項經濟、方便無不良反應的治療方法。孟秀煥[18]臨床對比后發現,社區2型糖尿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個體化、特征性的運動療法有助于血糖控制,調節血脂水平。譚琪敏等[19]臨床對比后認為加強社區綜合干預,給予有效、合理的運動療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病情,值得在社區中推廣應用。
4 藥物理療護理
中醫藥治療針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辨證施治,具有整體調節、療效較好的特點。何喬等[20]臨床研究發現,采用中藥足浴護理治療糖尿病足部周圍神經病變療效明顯,該技術可以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推廣應用。李愛霞、繆亞琴[21]將糖足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予以控制血糖、擴張血管、抗凝、降脂、改善微循環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足浴方泡腳和加強對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護理,2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3.55%)優于對照組(64.52%),具有臨床意義。常樂美[22]臨床研究發現,足浴配合足部穴位按摩,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環,促進足部創面愈合、預防創面復發,還能有效地激活腦干網狀系統,通過神經反射調整代謝,在糖尿病足預防和護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展望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并會引發以血管并發癥為中心的一系列并發癥。病程中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不是單單的藥物就能解決的,控制飲食,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穩定的情緒,提高中醫護理品質,對控制糖尿病的發展、預防、治療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03:26-89.
[2]楊莉.糖尿病的中醫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5,06:2.
[3]王新.中醫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5,03:49-50.
[4]李蘭,劉晶,朱惠琴.消渴病中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的效果評價[J].內蒙古中醫藥,2015,02:161-162.
[5]沈蕾,裴育,巴建明.2014ADA糖尿病指南要點解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5,01:1-4.
[6]嚴麗.中醫護理用于糖尿病藥物治療60例的效果分析[J].中國藥業,2013,06:123-124.
[7]楚麗英.糖尿病的飲食護理與指導[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01:178-179.
[8]李超.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護理[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05:528-529.
[9]薛云麗.糖尿病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分析及飲食護理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4,08:760-761.
[10]陳少蘭,徐勝珍.情志護理和健康教育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4,05:760-761.
[11]石瑞梅.情志創傷對骨折糖尿病患者的影響及康復護理[J].光明中醫,2013,8:1754-1755.
[12]廖S.情志護理對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療效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健康研究,2013,03:231-233.
[13]李春蓮,孫建萍,鄭秀利,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中醫情志干預研究[J].全科護理,2014,08:673-674.
[14]朱章志,傅妤,王Z霖,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中醫治療進展[A]//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市人民政府.第十五次全國中醫糖尿病大會論文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市人民政府.2014:9.
[15]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S1-S36.
[16]陳德明,趙霞,李彥龍,等.2型糖尿病患者運動處方的個案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1:22-25.
[17]徐國琴,林文|,杜曉燕,等.運動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2,03:284-286,277.
[18]孟秀煥.糖尿病患者社區運動干預方案效果觀察[J].慢性病學雜志,2014,04:310-311.
[19]譚琪敏,尹小麗,雷小艷.糖尿病運動療法的社區干預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7-8,10.
[20]何喬,張引,徐學凡.中藥足浴護理改善糖尿病足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4,05:101-102.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2011年11月14日公布的最新報告,到2030年,全球將有10%的成年人可能罹患糖尿病,全球可能有5.52億人罹患糖尿病[1]。在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5%的患者伴有糖尿病足病[2]。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的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理狀態,是下肢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發展的共同結果。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足潰瘍,潰瘍可以觸及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嚴重的下肢血管病變造成的缺血可導致壞疽[3]。糖尿病足病治療困難,愈后差,嚴重的甚至需要截肢。有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險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以上[4]。
1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1.1 神經病變: 感覺神經異常使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或喪失知覺,失去自我保護機制而導致受傷,而且在外傷時,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自主神經病變使血管舒縮功能異常,導致組織缺血,引起皮膚干燥、皸裂,而傷口感染,局部壓力增大的區域發生胼胝及潰瘍。運動神經病變使內收肌肉萎縮,趾骨畸形,導致爪型趾、高足壓,使局部壓力增高常,導致潰瘍發生[5]。
1.2 血管病變: 糖尿病并發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變嚴重影響了組織的血液循環,使局部組織缺血和壞疽。
1.3 感染因素: 高血糖狀態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此時極易受到感染。20%的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有骨髓炎,處理變得愈加復雜[6]。
1.4 外因: 輕度外傷(機械性)、沖擊、潰瘍、凍傷、熱燙傷、熱灼傷、化學物質傷、足部不正確處理、職業傷等。
1.5 其它因素:足部結構異常、關節活動受限、腎病、高齡、糖尿病的病程、 既往潰瘍史、吸煙、糖尿病知識缺乏、心理因素、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差等[7]。
2糖尿病足病的護理現狀
2.1 糖尿病足病的預防: 糖尿病足病是可以預防的,由于85%的截肢起源于足潰瘍,因此主要目標是預防潰瘍的發生[3]。預防為主的觀念逐漸深入,但難以在醫院內和門診貫徹落實。正如英國安德魯?博爾頓教授(Dr. Andrew Bolton)所說,只要做到讓糖尿病足病患者脫下鞋襪,糖尿病專科醫生或護士認真用眼看和手去觸摸,就可以及時發現絕大多數的足病問題并得到解決,但真正能夠這么做的臨床醫師和護士不多[8]。
2.2 糖尿病足病的健康教育: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患者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差異較大。糖尿病足病的治療與防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控程度。李明子[7] 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高達85.1%的糖尿病患者有足部壓力感覺和(或)振動感覺減退或喪失,且患者自我管理狀況較差,足部的自我護理狀況令人擔憂。要加大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的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預防護理教育強度,讓患者和家人也了解到相關的醫學知識,學會辨別控制糖尿病足誘發的高危要素。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積極度呈正相關,積極度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好。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時應評估患者所處的積極水平,根據其所處的積極程度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幫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達到控制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及發展的目的[9]。糖尿病足預防護理五步曲,即堅持每日溫水洗足 - 檢查 - 涂搽潤膚霜 - 足部按摩 - 下肢運動,使糖尿病足的預防具體形象化[10]。要求患者每日檢查其足部有無潰瘍、水泡、紅腫和動脈搏動等情況,并教會患者如何觀察。
2.3 糖尿病足病的飲食護理: 在治療糖尿病足病過程中飲食護理起著積極的作用。感染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其消耗大,因此要確保三大營養物能在總熱量比例中適當搭配。一方面限制攝入的總熱量,另一方面確保必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可適當增加11% ~21%比例熱量[11]。楊小平[12] 等人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飲食的依從性與代謝指標密切相關。對于糖尿病病程較短,體質較好,尤其是以糖尿病足為首次發現,且創面多為濕性壞疽的患者來說,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攝入。但對于有些病程較長、身體瘦弱、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我們一方面鼓勵其進食,如多肉、魚湯等富含精蛋白和膠原蛋白的食物,另一方面應加強監測血糖變化,及時調整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的劑量,使血糖維持在5~8mmol/ L之間,確保患者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13]。低蛋白并有浮腫明顯者應按醫囑輸注靜脈白蛋白,以防外滲組織液,足部加重腫脹,難以愈合局部潰瘍;少刺激、忌辛辣飲食,給予高維生素、豐富的含鋅飲食,吸煙會引起血管局部收縮進一步加重發生足潰瘍,勸服患者戒煙。
2.4 糖尿病足病的用藥護理: 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療過程中,抗生素和降糖藥物的聯合應用非常重要。一定要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嚴格掌握口服降糖藥物、降壓藥物等的劑量和服藥時間,定時監測血糖和血壓,根據醫囑及時調整劑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協助醫生適時加減或更改處方。同時督促患者按時服藥,不能隨意中斷,以防血糖升高,影響治療效果[13]。
2.5 糖尿病足病的局部傷口護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足部潰瘍,首先應觀察判斷是否感染,如果發生感染,應合理使用抗生素。然后需要全面評估傷口,作為傷口治療和評估病情進展的依據,并針對評估結果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選擇合適的敷料。蔣琪霞[14] 等人的研究顯示,選擇恰當的清創方法需根據患者的適應癥、耐受性及其主管意愿、清創方法的優缺點及其作用來綜合考慮。對于濕性壞疽,要保持足部引流通暢,且不宜過分沖洗,以防細菌蔓延;對于干性壞疽,局部清創采用蠶蝕法,即分期分次清除壞死組織,保持創口和切口引流通暢。此時,清創既要大膽又要謹慎,因為壞死組織清除不及時可使感染遷延不愈;一次清除過多,會造成正常組織受損,可使感染蔓延。必要時做單個足趾的截除[15]。胡曉紅[16] 等研究顯示,臭氧加中藥藥膜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有效率達91.2%。局部傷口標準清創后連續透皮吸收純氧治療糖尿病足部潰瘍有效性可達86%[17]。
2.6 心理護理: 胡曉紅[18] 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16.4%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和)焦慮。而抑郁、焦慮情緒與疾病本身的問題又可能會影響到對自身的照料,使血糖控制不良,使情緒進一步惡化,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使得生活質量降低[19]。因飽受慢性病的長期折磨,大多數患者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對治療持懷疑或否定的態度。另外,在心理上易產生無用及孤獨感,導致性格改變和行為異常,甚至拒絕治療和護理。
在我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們往往回避心理或精神問題。在實際生活中,不但要重視患者本人,還要引起其家庭、單位以及社會的關注和配合。要在專科醫護人員的正確教導下,形成四位一體的相互依靠的支柱群體,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良好的醫學水平和心理素質,能耐心地傾聽患者的陳述,從患者身上獲得有用的信息,準確找出患者心理障礙的癥結所在,并贏得其信任。醫護人員不能取笑或無視患者的感受,這是決定實施心理治療及護理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和環節[18] 。
3 對糖尿病足病的護理展望
我國的糖尿病足病已經越來越受到了從醫務人員到患者的重視,有關論文的發表數量也在明顯的增加。護患雙方都要充分重視足部的問題,開展糖尿病足部護理的健康教育,可以避免足部潰瘍以及49 %~85 %的截肢可能[20]。
臨床工作的深入和臨床研究質量的提高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療和護理上,中醫藥是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軍。但西醫、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病同樣需要建立在科學理論和科學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之上[8]。
要拓展治療途徑和方法,例如已發表的文獻:臭氧加中藥藥膜治療糖尿病足的觀察[16],糖尿病足的護理進展[20],高錳酸鉀溶液足浴治療糖尿病足部潰瘍[21],蛆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研究[22],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護理[23],糖尿病足中西醫結合護理與預防的體會[24],糖尿病足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與護理體會[25], 糖尿病足潰瘍內科治療進展[26] 等,我們都看到了不斷的創新和提高。相信,新方法、新手段、新器材、新藥材將會不斷涌現,給患者帶來福音。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我們要把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提高到一個醫學管理的層面,這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壓控制的全面達標,對糖尿病足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足病的自我護理與保護、危險信號識別等等。希望糖尿病足病的發病率會有所降低,治療費用有所降低,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心怡,方朝暉.糖尿病足中醫臨床治療與研究進展.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2):185-186
[2] Diabetes Public Health Resour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b site. http://cdc.gov/diabetes/Updated November 3,2010. Accessed September 12,2000.
[3] 王玉珍,許樟榮. 糖尿病足病的檢查與診斷分級.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7): 489-492.
[4] 張輝. 糖尿病足病的臨床研究現狀. 中國全科醫學, 2006,9(4): 267-268.
[5] Anderson CA, Roukis TS. The Diabetic Foot. Surg Clin North Am. 2007, 87(5):1149-1177.
[6] Berendt AR, Peters EJ, Bakker K, et al.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 A Progress Report on Diagnosis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8, 24 (Supplement 1): S145-161.
[7] 李明子,徐靖. 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及其足部護理狀況調查. 中華護理雜志,2007, 42(10): 879-881.
[8] 許樟榮. 我國糖尿病足研究的現狀與思考.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7,15(11): 641-642.
[9] 石桂蓮,吳艷平,張麗芳.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與積極度的相關性研究. 護理學雜志,2010,25(5):10-12.
[10] 張小群,范麗鳳,等. 糖尿病足預防護理五步曲的教育實施與效果評價.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6,21(9): 10-12.
[11] 陳道蓉. 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探討. 中國社區醫師,2012,14(299): 307
[12] 楊小平,李翔,許樟榮等. 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依從性與代謝控制關系的調查研究.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7) : 624-625.
[13] 于素萍,馬嵐. 糖尿病足護理研究現狀. 齊魯護理雜志,2008, 14(17): 51-52.
[14] 蔣琪霞,李曉華. 清創方法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進展. 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 1045-1047.
[15] 王威,楊玉萍,石長,等. 12例三級糖尿病足病人的傷口護理體會. 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 351-352.
[16] 胡曉紅. 臭氧加中藥藥膜治療糖尿病足的觀察.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32):213-214
[17] Donald G. Kemp, M.D., Michel H.E. Hermans, M. D. The Journal of Diabetic Foot Complications, 2011, Volume 3, Issue 1; No.2: 6-12.
[18] 胡曉紅,黃德芳,陳里茜等. 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心理狀況的調查.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8,4(3): 91-92.
[19] Donald G. Kemp, M.D., Michel H.E. Hermans, M. D. The Journal of Diabetic Foot Complications, 2011, Volume 3, Issue 1; No.2: 6-12.
[20] 文靜,劉敏. 糖尿病足的護理進展. 護理研究(中旬版),2006,20 (12): 3199-3202.
[21] 胡艷紅,袁高少芬. 高錳酸鉀溶液足浴治療糖尿病足部潰瘍.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10.11: 231.
[22] 蔣克春,王愛萍,王偉,等. 蛆蟲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研究. 實用糖尿病雜志,2009,5(6) : 49-50.
[23] 呂玉娣,黃遠紅,袁梅玲.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護理. 中國醫藥指南,2010,8(10) : 9-10.
[24] 錢素榮.糖尿病足中西醫結合護理與預防的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9) : 2339-2340
>> 基于水晶報表的查收查引報告自動生成的設計與實現 淺談如何以施工現場的規范化管理保證質量控制 探討規范化護理在冠脈CTA檢查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規范化篩查與隨訪 醫院掛號收費管理與服務質量規范化相關問題分析 規范化管理在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中的作用 規范化管理對新生兒紅臀護理服務質量的影響 淺析瀝青路面施工質量全程規范化管理與控制 以服務的專業化與規范化促進中國留學事業發展 淺析內部控制規范化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淺談電力營銷規范化管理與服務 橡皮布質量與規范化操作對印刷質量的影響 工商所規范化服務的探索與實踐 酒店服務靈活性與規范化的統一 對河南地稅開展辦稅服務廳規范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供血庫規范化管理與延伸供血服務的體會 社區衛生服務的規范化管理與體會 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 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的思考 物流服務合同規范化發展的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王曉麗,蔡恒,季淑娟.運用服務質量差距分析模型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1):29 -31.
[4] 王曉麗,董月玲,季淑娟.論科技查新的技術標準與質量控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243-246.
[5] 宋成方.查收查引服務質量提高路徑及其延伸服務探析[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2,5(3):47-50.
[6] 汪媛,馬瑞敏,肖毅,等.科技查新服務調查與分析研究:基于教育部查新站收費標準的數據[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4(4):61-68.
[7]袁俊華.關于圖書館有償服務項目的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雜志,2006(3):37-40.
關鍵詞:品管圈;會陰傷口;愈合不良;應用
會陰切開縫合術是在第二產程中為避免會陰及盆底組織嚴重裂傷或母兒有病理情況、需縮短第二產程、加速分娩的一種手術,近年來有成為常規施用的傾向,其感染率為10%[1],給產婦帶來很多痛苦,影響產婦的生活質量。品管圈活動(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同一工作現場人員自動自發地進行品質管理活動所組成的小組。這些小組作為全面品質管理活動的一環,在自我啟發、相互啟發地原則之下,活用各種統計方法,以全員參加地方式不斷進行維持及改善自己工作現場的活動[2]。為了減輕產婦的痛苦,降低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我科于2013年10~12月開展QCC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品管圈活動前即2013年7~9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產婦344例進行數據收集,其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為4.9%。選擇2013年10~12月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在我院自然分娩的產婦356例,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觀察干預措施對降低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的影響。活動前后的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新生兒體質量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7名護理人員自發組成,其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3名,護士2名,由其中1名主管護師擔任圈長,護士長任輔導員。
1.2.2選定主題,制定計劃 召開品管圈圈員會議,通過頭腦風暴法,從問題的緊迫性、上級重視程度、可行性、預期效果、圈能力等方面分別用5分、3分、1分3個等級打分,總分最高者為本次要解決的活動主題[3]。最終確定"促進會陰傷口愈合"為活動主題,并制定了相關的活動計劃。
1.2.3現狀把握 圈員詳盡列出了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的原因,2013年7~9月自然分娩344例,發生會陰傷口愈合不良17例,發生率為4.9%,見表1。
1.2.4目標設定 通過品管方法的目標值設定公式[4],對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進行了目標設定。目標值=現狀值-改善值=現狀值-(現狀值×改善重點×圈能力)。在主題選定時根據得分及科室實際情況將圈能力設定為79%。從表1可知,陰道炎、助產士縫合技術不過關及無菌觀念淡漠、孕期合并癥(妊娠合并貧血及糖尿病等)是本次需要改善的重點問題,這三個重點問題所占百分比累計為82%,故本次活動的目標值=4.9%-(4.9%×82%×79%)=1.7%。
1.2.5原因分析 確定目標后,全體圈員對2013年7~9月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的原因進行分析,得出影響會陰傷口愈合的相關因素。①產婦因素:產婦患有陰道炎孕期未及時治療;產婦孕期合并中度以上貧血及糖尿病等;產婦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產婦產后會陰護理不當。②醫護人員:年輕助產士縫合技術不過關,縫合時間過長;無菌觀念淡漠,消毒不嚴格;產程中陰道檢查次數過多,導致感染等。
1.2.6對策與實施 ①加強產前健康宣教,告知孕婦定期產檢,陰道炎及時治療,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及早糾正貧血。胎膜早破的孕婦保持會陰清潔,減少陰道檢查的次數,縮短產程。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強調醫護人員手衛生并嚴密消毒外陰。助產士應掌握會陰側切指征,降低會陰側切率,把握會陰側切時機及切口長度,減少裂傷的發生。縫合前常規更換手套,縫合時按組織解剖關系對合整齊,不留死腔,防止切口縫合過密,影響血液循環,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對復合裂傷的會陰,應由醫生及高年資助產士共同參與縫合,避免縫合時間過長,減少切口暴露時間,降低感染。對低年資助產士應加強助產技術的培訓,提高其縫合技術。③加強產后會陰護理,囑產婦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合理營養及足夠睡眠。住院期間2次/d消毒會陰,取鍵側臥位,向后擦拭大便,便后及時清洗會陰,及時更換會陰墊,保持會陰清潔。會陰水腫者應2次/d行50%硫酸鎂濕敷及紅外線照射30 min,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使創面干燥,減少滲出,利于組織的再生和修復[5]。如發現有會陰感染者,及時報告醫生
并做相應處理。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
2結果
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比較,見表2。
3討論
3.1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了產婦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提高了產科質量 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給產婦帶來很多痛苦,如:局部疼痛、切口裂開、感染、產后障礙等。因此,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也一直是產房管理的重要內容。我院產科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了每個圈員的主觀能動性與工作積極性。學習使用品管圈常用手法分析會陰傷口愈合不良中存在的問題,擬定對策并實施。通過加強孕產婦圍產期保健,阻斷產前、產時、產后的感染因素,提高助產士的助產水平等,降低了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率,減輕了產婦的痛苦,改善了產婦產后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產科質量。
3.2開展品管圈活動可提高護士的科研能力、促進護士的團隊精神 品管圈管理激發起圈員的聰明才智和管理熱情,對品管圈工作方法的掌握,不但能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同時也是快速提升護理人員科研水平的最佳方法之一[5]。在品管圈活動中,圈員們都積極主動的翻閱教科書,查找文獻,收集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理論知識,共同討論確定選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然后去解決與改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符合護理科研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得出改善后的數據進行比對的過程,為護理科研和論文的撰寫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思維框架[6],提高了護士的科研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護士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董金林.會陰切開縫合的失誤問題[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4,10(4):169.
[2]鐘朝嵩.品管圈實際演繹法[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9:1-2.
[3]何莉莉,王紅艷.品管圈活動在提高院前急危重癥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4,28(3):859.
[4]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踐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摘 要] 目的:觀察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5例(113眼)合并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實施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觀察其治療前后視功能及雙眼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及黃斑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結果變化。結果:105例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人工晶狀體成功植入,手術時間17~26 min,平均(22.27±6.08)min,患者術后均未見黃斑水腫、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發生。患者術后1周視力/最佳矯正視力即較術前明顯改善,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逐漸穩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黃斑中心凹厚度
中圖分類號:R779.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200(2017)04-081-03
DOI:10.11876/mimt201704033
Effect of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cataract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LIU Yuqing1,ZHANG Haiyan2,WANG Jingxian1. (1.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Cangzhou 061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nursing;,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cataract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Methods: 105 cataract patients (113 eye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visual function, and the results of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macular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Intraocular lens were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 105 patient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17-26 min and the average time was (22.27±6.08) min. All patients had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macular edema and retinal detachment. The visual acuity/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1 week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gradually got stabilized from 1 month to 6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P
[Key words]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cataract;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macular fovea thickness
截至2011年底,我老年人群數量已達到1.85億,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同時患有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與白內障的患者數量亦逐年增加[1]。對于單純白內障患者而言,實施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具有良好的療效,且安全性值得肯定,但有學者認為,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可能造成黃斑變性加速,故該術式是否適用于合并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目前尚存在爭議[2]。鑒于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與白內障對患者視功能與生活質量的嚴重影響,加之近年來白內障手術的日臻完善,越來越多的醫師傾向于對于存在手術適應證的患者,及時實施晶狀體超聲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3]。本研究就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白內障合并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療效與安全性進行了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符合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及黃斑部典型表現[4]的105例(113眼)合并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排除合并青光眼、眼底血管阻塞、糖尿病、葡萄膜炎及角膜炎等其他可能嚴重影響視力的疾病。患者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105例中男61例,女34例,年齡63~85歲,平均(72.26±8.17)歲,病變位置:單眼77例,雙眼18例;散瞳檢查:晶狀體核混濁39眼,后囊下混濁37眼,皮質混濁37眼;混濁分級:Ⅱ級71眼,Ⅲ級35眼,Ⅳ級7眼。本臨床研究已征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案
患者均經全面檢查,明確全身及眼部無手術禁忌證后,行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術前30 min給予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每5 min一次,共5次,術前15 min以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每5 min一次,共3~4次。常規消毒鋪巾,按照標準術式實施超聲乳化手術[5],而后植入人工晶狀體,晶狀體選擇標準[6]:根據角膜曲率、眼科A超測量結果,結合SRK-Ⅱ公式計算人工晶狀體度數,若患者眼軸長度>26 mm,則根據SRK-T公式計算度數;一般選擇術后屈光為0.50 D~-1.00 D的人工晶狀體度數。術畢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每日6次,7 d后改為每日4次,共計10~14 d。
1.3 觀察指標
術前記錄患者視力/最佳矯正視力,行雙眼眼底熒光造影(FFA)及黃斑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記錄其病變范圍及黃斑中心凹厚度(FT)[7];術后1周、1月、3月、6月復查視力/最佳矯正視力,最佳矯正視力分布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相關標準:盲:
1.4 統計學分析
對本臨床研究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最佳矯正視力分布、黃斑變性分期分布等計數資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105例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人工晶狀體成功植入囊袋內,手術時間17~26 min,平均(22.27±6.08)min,患者術后均未見黃斑水腫、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發生。
患者術后1周最佳矯正視力即較術前明顯改善,術后1個月至術后6個月逐漸穩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期FFA檢查均未見黃斑病變加重、黃斑水腫發生。見表1。術后1周~術后1個月,眼底彩色照相見患者黃斑變性分期均較術前逐漸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白內障是全球首位的致盲眼病,而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具有更高的不可逆性嚴重視力下降風險,對于該類患者而言,實施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能否在不加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程度的前提下恢復患者視覺功能,目前尚存在爭議[8-9]。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醫學界對白內障機制的深入了解,大量研究均指出,視網膜功能變化是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視力改善程度的重要危險因素[10]。
因此,本研究在視功能、黃斑變性分期的基礎上,將黃斑中心凹厚度納入分析。通過為期6個月的隨訪,可以發現,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在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仍可明顯獲益,主要表現在視力、最佳矯正視力的提高,且患者手術時間較短、術后未見并發癥發生,印證了該術式確切的治療效果與良好的安全性。與此同時,眼底彩色照相、OCT檢查分別顯示,患者術后黃斑變性分期逐漸下降且黃斑中心凹厚度未見明顯變化,說明白內障手術并不會導致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進展。過往關于人工晶狀體植入引發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進展的機制主要包括兩種理論,一是透明晶狀體所致400~500 nm藍光無法被有效過濾,而藍光對視網膜屏障的損傷極易造成黃斑水腫[[11-12];二是術中創傷所致炎癥刺激、應激反應可上調血管生成因子表達、誘導脈絡膜新生血管生成[13]。而超聲乳化技術的逐年完善,其更小的切口與更短的手術時間可大大降低術中炎癥刺激,加之進口人工晶狀體更強的藍光過濾能力以及對角膜、眼內壓更小的影響[14],患者術后黃斑中心凹厚度變化得到了更為有效的控制。
術中應注重如下操作,以進一步降低醫源性并發癥發生風險:1)保持前房和眼壓穩定,減少術中玻璃體涌動及黃斑所受沖擊、坷[15];2)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超聲能量,避免長時間手術或高能量超聲所致術后炎癥反應;3)人工晶狀體植入時,應嚴格確保人工晶狀體植入囊袋內; 4)避免后囊膜破裂,保證后囊膜完整性[16-17]。既往報道表明,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術前多存在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層反射減弱、厚薄不均等改變,而上述病理基礎易導致術后全層黃斑裂孔發生風險上升,與術中黃斑中心凹切線方向受力所致視網膜前膜生長、光線感受器細胞層破壞有關[18],因此,雖然本研究并未觀察到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對患者黃斑中心凹視網膜的不良影響,但仍應注重這一風險,做到謹慎評估手術適應證,如若患者晶狀體混濁且視力受到嚴重影響,并強烈要求視力改善,可擇期行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安全性值得肯定。若患者晶狀體混濁較輕,可考慮保守治療,必要時行手術治療,而術后應密切觀察黃斑變性情況,做到積極治療,鞏固手術效果。但是,本研究隨訪時間僅為6個月,關于人工晶狀體植入對該類患者視功能、黃斑中心凹厚度的遠期影響,有待進一步關注。
參 考 文 獻
[1] Indaram M, Agrón E, Clemons T E, et al. Changes in lens opacities on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grading scale predict progression to cataract surgery and vision loss: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report no. 34[J]. Ophthalmology, 2015, 122(5): 888-896.
[2] 許明, 王晨繽. 合并有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白內障患者50例手術療效分析[C]// 2014浙江省眼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2014.
[3] Klein B R, Brown E N, Casden R S. Preoperative macular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patients considering advanced-technology intraocular lenses for cataract surgery[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6, 42(4): 537-541.
[4] Paulus Y M, Johnson M W. Further Evidence That Cataract Surgery Is Not Associated With Macular Degeneration Progression[J]. JAMA Ophthalmol, 2016, 134(6): 627-627.
[5] Hengerer F H, Artal P, Kohnen T, et al. Initial Clinical results of a new telescopic IOL implanted in patients with dry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 J Refract Surg, 2015, 31(3): 158-162.
[6] 王建新, 佟寶莉, 劉麗萍, 等. 河北懷來地區白內障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 788 例療效分析[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 2015, 17(1): 48-49.
[7] Schwartz S D, Regillo C D, Lam B L, et al.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Stargardt’s macular dystrophy: follow-up of two open-label phase 1/2 studies[J]. Lancet, 2015, 385(9967): 509-516.
[8] 王新.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低視力原因的臨床分析[D]. 鄭州:鄭州大學, 2009.
[9] Kretz F T A, Gerl M, Gerl R,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pupil independent diffractive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with a+ 2.75 D near addition: a European multicentre study[J]. Br J Ophthalmol, 2015, 99(12): 1655-1659.
[10] Tabernero J, Qureshi M A, Robbie S J, et al. An aspheric intraocular telescope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J]. Biomed Opt Express, 2015, 6(3): 1010-1020.
[11] Kang J H, Wu J, Cho E, et al. Contribution of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to the Epidemiology of Catarac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Glaucoma[J]. Am J Public Health, 2016, 106(9): 1684-1689.
[12] 詹冬梅, 史琴, 哈玲芳, 等. 兩種聯合術式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對比研究[J]. 眼科新進展, 2015, 35(3): 266-269.
[13] Wykoff C C, Croft D E, Brown D M, et al. Prospective trial of treat-and-extend versus monthly dosing for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TREX-AMD 1-year results[J]. Ophthalmology, 2015, 122(12): 2514-2522.
[14] Chew E Y, Clemons T E, Agron E, et al. The Lack of Progression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 in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2 (AREDS2)[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5, 56(7): 2572-2572.
[15] 曹郁晨, 夏風華. 合并黃斑前膜的白內障行超聲乳化手術的療效[J]. 上海醫學, 2015, 38(7): 600-602.
[16] 宋方.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合并白內障超聲乳化術36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2008, 18(4):218-219.
[17] Ehmann D S, Ho A C. Cataract surgery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 Curr Opin Ophthalmol, 2017, 28(1): 58-62.
[18] McCusker M M, Durrani K, Payette M J, et al. An eye on nutrition: The role of vitamins, essential fatty acids, and antioxidant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dry eye syndrome, and cataract[J]. Clin Dermatol, 2016, 34(2): 27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