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美容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核酸的營養學應用
21世紀人類基因組全序列圖譜研究成功,真正揭示了人類起源和健康長壽的千古之謎。基因是能夠轉錄的DN段,DNA是脫氧核糖核酸。核酸必須由體內合成,一是肝臟從頭合成,二是經腦和脊髓補救途徑合成。但年齡越大,核酸合成能力越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地補充外源性核酸。醫學博士富蘭克對門診患者實施“核酸營養學與代謝療法”,進行抗疲勞、抗病毒、抗感染、美容及糖尿病、腦血栓、冠心病病等“核酸補充”臨床試驗,創造了生命奇跡,于是各種提純的核酸制品即基因快餐風行于世。但實際生活中還是以食補為主,下列食品為高核酸食品:首先是魚蝦類,含量最高的為沙丁魚、鮭魚、螃蟹、文蛤;其次為豆類、動物肝臟,蔬菜類有蕪菁、磨菇、菠菜、蘆筍、胡蘿卜、花椰菜等,同時每天兩杯牛奶、一杯新鮮果汁或蔬菜汁和充足的水分攝入可促進核酸的吸收。充足的核酸飲食可從根本上起到美容的效果,使細胞充滿活力。
酶的營養學應用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是活力酵素,一切生命活動發生的基礎,但是酶的最適活性溫度為35℃~40℃,60℃以上可使大部分酶失活。正常飲食中通常以熟食為主,高溫煎炒會將蔬果中的活性酶滅活、變性,而食物必須靠消化酶來消化、吸收,機體只能動用體內的儲備酶,從而影響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一項新的研究提倡,適度多進食新鮮蔬果有益于人體補充酶量。如香蕉、酪梨、鳳梨、芒果及胡蘿卜、木瓜、菠菜等都是富含活性酶的食物,可以減輕體內合成酶的負擔、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吸煙、油膩高脂飲食、食品添加劑、濫用醫藥等,都會消耗人體大量的儲備酶、加快衰老,所以改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適度多進食新鮮蔬果,可抵制酶的過度消耗、有益身體健康。
維生素的營養學應用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素,主要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C,維生素主要功能是參與各種物質和能量代謝。維生素缺乏癥最主要的原因是攝入不足。盡管三餐進食量充足,但因食物貯存、烹調不合理也可導致維生素攝入障礙。如大米的外皮含有較多VB1,若加工過細、過度淘米、煮粥時加堿,則會將其全部破壞,造成營養物質大量流失;如餃子餡在制作過程中,將蔬菜切得過小、加鹽去除水分也會喪失大部分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如果把擠出的汁水放進餡里或者用來和面,都是保存營養的方法;高溫爆炒也可破壞大量維生素。為了最大限度保證食物的原汁原味、保留大部分營養物質,理想的烹調方法為煲和燉,同時減少使用食品添加劑。若為慢性腹瀉、膽道疾病、長期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則需通過其它途徑另外再補充相應維生素。維生素缺乏可有相應癥狀,過量亦對身體不利,因此需要適度的補充合適的食物。如維生素A缺乏癥可導致夜盲癥、干眼病,常吃動物肝臟可預防,但進食過量易致維生素A中毒,進食胡蘿卜則可較適度的補充維生素A,胡蘿卜進食過量會出現一過性皮膚黃染,停食后黃染即可消失。胡蘿卜含有胡蘿卜素、花青素、果膠等,β-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VA,還可清除重金屬離子,對毛發、皮膚、黏膜均有益,胡蘿卜與脂類物質一起烹飪更易吸收。
糖的營養學應用
糖是最直接、經濟的能源,糖無氧氧化可產生乳酸,故長期劇烈運動可致大量乳酸堆積,易造成代謝性酸中毒,故可時常飲用蘇打水糾正酸堿平衡。根據一項600例癌癥患者體液分布的研究,顯示酸性體質癌癥患者占85%,而健康人的血液則呈弱堿性,pH7.35~7.45。由于長期飲食不均衡和不良運動方式,體液可成酸性,糖、脂、蛋白質都屬于酸性物質,要配合弱堿性的蔬果、海帶及茶葉以維持酸堿平衡。輕型舒緩的運動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打網球、游泳等可更多的使糖有氧氧化,可產生和釋放更多能量,有助機體代謝。有氧代謝通過三羧酸循環途徑產生大量能量,如果增加循環的中間產物如檸檬酸,則會加速循環進行,產能增加,促進細胞代謝。草莓含較多檸檬酸,故多食草莓以助美容。
張滌生,生于1916年6月,江蘇無錫人。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國整復外科的創立、發展及顯微外科的開創做出杰出貢獻。歷任同濟醫科大學醫學院、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及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所長等職。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12部。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半個世紀前,我國的整形外科還剛有雛形,今天已得到國際同行的刮目相看。與此同時,她的一個附屬部分――美容外科從默默成長到發展壯大,如今已經如火如荼。記得改革開放以前的30年中,美容外科是一門禁忌的外科專業,只能為少數一級演員服務,還要得到文化局的批準。到20世紀90年代,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美容成了一種時尚。生活美容和醫學美容的迅猛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求美者能夠實現美的愿望。
但是由于發展過快,美容外科的實際情況是良莠不齊、差錯事故頻發。群眾對美容則普遍存在誤區,認為:美容外科醫師是萬能的,可以在幾個星期內將一個普通人甚至丑人變成人造美女(男);美容外科手術是安全簡單而沒有風險的;某國的美容外科技術是最高的,效果是最好的;美容手術是可以改變人生的,手術效果立竿見影;美容手術不會有生理、心理上的并發癥和后遺癥。這些誤區使求美者對美容效果經常抱有不切實的幻想。
過去的一年,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家統一刊號的獲批,第三屆編委全委會議的順利召開,在編委、作者、讀者熱心合作下期刊的學術水平和編印質量的提高,可以說是得天時、地利與人和,為我刊這8年的艱苦歷程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也為新世紀的工作奏響了前進的序曲。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對于科技工作者,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刊作為一本交流、傳播最新美容醫學理論和技能的學術類刊物。對這一時代的到來,既感到無比的欣喜,又深覺肩負責任之重大!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全國各地編委的作用,我們將大力支持各地區編輯委員會積極開展各項學術活動,組織最富學術價值和科技含量的高水平稿件;造就有競爭實力的高素質的作者隊伍。這一舉措也是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開放型社會形態的發展需求的。
今年,本刊將推出三份"新年獻禮"為中國的美容醫學事業擂鼓助威。為促進美容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研究的深入開展,為光大美容中醫學,發掘學科人才,《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社分別和陜西海棠中醫美容研究所,青島長城醫學美容化妝品集團、青島大學醫學院松山醫院聯合舉辦全國第一屆"海棠2000杯"中醫美容優秀論文大獎賽,全國第二屆美容醫學新進展學術研討會和"孟泉2000杯"美容醫學優秀論文大獎賽。另外,為提高美容醫學人員整體素質,我編輯部定于2000年公開舉辦醫學科技論文寫作技巧函授學習班。
(遼寧省阜新市中心醫院整形美容外科 遼寧123000)
我科自1998年至今,應用真皮下血管網皮瓣(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Skin Flap 簡稱SVN皮瓣)原位縫合法行腋臭切除術26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本組26例,男7例,女19例,年齡:18歲~32歲,經過非手術治療無效者5例,手術治療失敗者1例。
2 手術方法患者取平臥位,首先剪短腋毛,用美蘭在腋毛周邊劃出邊界線及切口線,切口線可設計成"圓弧形","Z型","三角型"。皮瓣長寬比例為0.5~1:1。然后常規消毒,鋪巾,用0.5%利多卡因溶液在腋毛分布區皮下進行腫脹麻醉。沿切口線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沿深筋膜淺層銳性剝離并翻開皮瓣,剪除皮瓣上的脂肪組織,保留一層小顆粒脂肪,以免損傷真皮下血管網。創面徹底止血,將修剪后的皮瓣原位縫合,皮瓣中央固定1~2針,以防止皮瓣移動,皮瓣下放置橡皮引流條,加壓包扎。術后雙上肢避免劇烈活動,36~48小時拔除引流條,7天~10天拆線。
3 結果本組26例中,22例皮瓣完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皮瓣下出現血腫1例;"Z"型皮瓣尖端部分壞死1例;皮瓣表皮壞死,感染1例;切口裂開延遲愈合1例。經過半年~2年隨訪,大部分受
術者腋臭消失,外觀良好,雙上肢外展活動正常,療效滿意。有1例臭味減少,未完全消失,1例切口出現增生性瘢痕,上肢外展時有牽拉不適感。
4 討論腋臭非手術復發率高,療效不確切。而傳統的手術方法均需切除皮膚,如梭形切除直接縫合易產生直線疤痕,疤痕攣縮后影響上肢外展活動;"Z"成形術需增加兩個輔助切口,使剝離范圍擴大,皮瓣尖端易出現壞死,特別是對腋毛區較寬的患者,由于縫合后張力過大,易導致創口裂開和感染。本方法由于在肉眼直視下操作,不但可以完全去除腋窩的汗腺組織,而且不需切除皮膚,由于皮瓣長寬比例適中,安全系數大,原位縫合無張力,故皮瓣成活率高,疤痕小,不影響上肢活動。本療法主要并發癥是皮瓣壞死。影響皮瓣成活的主要因素是皮瓣的修剪技術及術后血腫、感染。如皮瓣所帶脂肪太厚,則腋臭得不到根治;太薄則易損傷血管網造成皮瓣壞死。術中徹底止血,放置引流,適當加壓包扎是避免術后血腫形成的有效方法。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痛苦少,術后愈合快,并發癥少,療效好等優點。
[參考文獻]
1 辛時林主編.整形美容外科入門.武漢出版社.1991:83
2 黎鰲等主編.手術學全集.整形與燒傷外科卷.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64
【關鍵詞】SinoMed系統 醫學文獻檢索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6-0072-02
隨著醫學和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新工具、新技術等不斷出現,對醫學文獻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的出現是醫學文獻檢索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極大的推動了我國醫學教學和科研的發展。
一、SinoMed系統的組成及其主要特點
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是原CbmDisk中文文摘數據庫,是醫學信息教學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開發研制的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SinoMed),整合了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西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WBM)、北京協和醫學院博碩學位論文庫等多種資源。其中,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收錄了1978年以來1600多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以及匯編、會議論文的文獻題錄,年增長量約40余萬篇,數據總量達350余萬篇,學科范圍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及中藥學等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中國醫學科普文獻數據庫收錄了2000年以來國內出版的醫學科普期刊近百種,文獻總量8萬余篇,重點突顯養生保健、心理健康、生殖健康、運動健身、醫學美容、婚姻家庭、食品營養等與醫學健康有關的內容。北京協和醫學院博碩學位論文庫收錄1981年以來協和醫學院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學科范圍涉及醫學、藥學各專業領域及其他相關專業,內容前沿、豐富,可在線瀏覽全文。SinoMed系統涵蓋資源豐富,能全面、快速反映國內外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新進展;功能強大,是集檢索、開放獲取、個性化定題服務、全文傳遞服務于一體的生物醫學整合型文獻服務系統。
SinoMed系統的主要特點:①支持多種檢索方式,包括基本檢索、主題檢索、分類檢索、期刊檢索、作者檢索和我的空間;②在檢索結果中,自動實現作者、出處、關鍵詞、主題詞、主題詞/副主題詞、主題相關等知識點的快速鏈接,支持對檢索結果從年代、作者、作者單位、來源期刊、主要主題詞、文獻類型等多角度進行輔助分析等;③提供獨立個人空間,保存有價值的檢索結果及操作方法,更加靈活,更注重人性化;④提供靈活多樣的原文獲取途徑;⑤基于S-C的開發模式,擴展了使用的靈活度。
二、醫學文獻檢索課程的轉變
伴隨著新型的數據庫的發展,醫學文獻檢索課程飲從方法、方式和內容上不斷改進,從而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從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1.內容應先選定文獻信息源再確定檢索
SinoMed系統支持跨庫檢索,支持數據的深度加工和規范化處理等,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文獻信息源的特點,初步具備針對不同的信息需求選擇合適數據庫,從而提高文獻檢索效率。
2.鼓勵學生發散式思考,反復練習體驗文獻檢索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檢索能力。
利用SinoMed的檢索結果中的快速鏈接,得到作者、出處、主題詞等相關點。例如我們在檢索膽結石關鍵詞時,如下圖:
可以查看作者發表的文章或者查看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雜志等。瀏覽檢索結果,可以激發學生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學習,查看當前論文所參考的文獻,以進一步擴展檢索思路等等。
3.分析檢索點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生興趣。
SinoMed提供原文傳遞功能,最大程度利用了數據庫里的數據,極大的豐富了檢索能容。讓學生有效利用我校圖書館豐富的電子館藏資源。而且學生了解了更多內容,可以在檢索過程中,對所檢內容進行思考、比較和判斷,提高檢索準確率。
4.教學方法的拓展
我校原來的CbmDisk數據庫采用的是光盤共享方式進行訪問。一般情況是老師在教室機上操作,學生通過投影儀觀看,沒有更好的交互性。也受教學環境本身的影響,例如計算機本身配置過低、運行插件慢、檢索過程時間過長。如果CbmDisk采用共享方式的訪問須對服務器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滿足廣大師生同時在線操作,而這又受教學經費投入的影響。SinoMed采用SC模式,學生機只需要瀏覽器就可以在線同時操作,教師也可以不拘泥于單一的講授再操作的模式,建立教學網在線指導。
三、SinoMed的改進對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大多數醫學文獻檢索課的老師都是醫學情報學、圖書館學等專業出身,在計算機方面的能力還是有些薄弱。功能的強大也意味著操作的復雜性,為了更好的發揮教師的能力,就要求文獻檢索教師加強自身能力。通過參加研討會,熟悉網絡信息的變化情況及時討論和切磋,共同學習、互相提高。
2.增加課外實習
提高教學素質,加強學生的課外實習,增加知識的牢固性。
四、結束語
SinoMed數據庫在不斷的發展中,更加豐富、準確、人性化的檢索使得醫學信息檢索教學也不斷改進,提高教育素質。
參考文獻
1 何立芳.幾種主要中文醫學檢索工具的比較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1999(2):11~12
2 李純芳、李鳳英、談偉文.中文醫學檢索工具使用比較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