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化內科實習護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將本科近年來收治的50例惡心、嘔吐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和嘔吐癥狀。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21~55歲。所有患者均已經進行過相應的檢查和治療。經過對30例惡心、嘔吐患者進行精心的消化內科護理,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且患者的滿意度高達96.7%。
2護理方法
2.1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
若患者屬于體液不足者,則需要觀察患者有無繼續嘔吐,記錄嘔吐的次數、嘔吐物的性質和量、顏色、氣味。若出現持續性嘔吐致大量胃液丟失,發生代謝性堿中毒時,患者呼吸可變淺變慢。監測和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直至穩定。若出現心動過速、呼吸急促、血壓降低、特別是性低血壓,說明血容量不足,應準確測量和記錄每天的出入量、尿比密、體重,并及時報告處理。若患者屬于活動無耐力者,則需要觀察患者的嘔吐物、嘔吐時間、嘔吐頻率,分析嘔吐物的成分,以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態。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記錄其每天進食與排泄量、尿比重、體重,如果出現異常,應及時告知醫生處理。
2.2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
若患者屬于體液不足者,則需要幫患者補充體液,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如果嘔吐頻繁,導致不能進食時,為保持患者的身體機能,可口服營養液,少量多次。如果口服營養液效果不佳,必須靜脈注射輸液,保持水電解質平衡。若患者屬于活動無耐力者,則需要給予適量的止吐藥,以緩解其不適感。給予患者富含維生素、營養豐富的食物,以恢復其體能,補充其身體所需的營養,提高免疫力。
2.3對患者進行生活護理
若患者屬于體液不足者,則需要幫助患者采取舒適,嘔吐后及時給患者漱口,清理被污染的床褥、衣被;使用棉簽、紗布清潔口腔時,注意避免刺激舌、咽、上腭等,以免誘發嘔吐;疑有腸梗阻時,應禁食、禁水并進行胃腸減壓。若患者屬于活動無耐力者,則需要協助其做有氧且非激烈性的運動,叮囑其做起身、下俯等壓迫腸胃的動作時要緩慢,以免產生心悸、眩暈等不適癥狀,預防且改善性低血壓。
2.4對患者進行嘔吐護理
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時,可幫助患者側臥或坐起,然后將其頭部轉向另一側,防止誤吸而導致的嗆咳;如果患者發生昏厥,護理人員應立即清其口腔中的嘔吐物,以免患者出現窒息情況。
2.5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用暖心的微笑、溫柔的語氣對待患者,適時給予患者安慰,使患者保持平靜的心態,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小結
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院 重慶市豐都縣 408200
【摘 要】目的:對消化內科帶教過程中應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和循證護理(EBN)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分析。方法:選擇2010 年6 月-2011 年6 月在我院消化內科實習的42 人護理專科生作為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法教學,選擇2011 年7 月-2012 年7 月實習的46 人護理專科生作為實驗組,應用PBL 與循證護理教學法,兩組護生均安排一名帶教老師帶教,帶教結束后,評價兩組護生的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技能成績分值均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對消化內科護理專科生應用PBL 與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護生整體素養水平。
關鍵詞 消化內科;帶教;PBL;循證護理
基于問題的學習(PBL)主要為一種于特定情境內構建出問題,運用小組形式解決問題,且在該過程內實現知識的形成、整合,主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學習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興趣以及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循證護理(EBN)制定主要將護理人員技能、臨床經驗、病人價值、愿望以及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而制定出的護理方案,主要以人為主,能夠制定出個性、合理化的護理方案[2]。本組研究中,對消化內科帶教中應用PBL 于循證護理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探討,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 年6 月~2011 年6 月在我院消化內科實習的42 人護理專科生作為對照組,選擇2011 年7 月~2012 年7 月實習的46 人護理專科生作為實驗組,所有護生均為女性,年齡最小20 歲,最大24 歲,平均年齡(21.8±1.0)歲;所有護生均實習兩個月。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生的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法教學,帶教老師安排護生進入到病房學習,每周集中授課兩次,其余時間,帶教老師指導學生書寫病歷、處理醫囑以及學習相關技能知識等;另外,帶教老師為其講解平時工作內遇到的問題。
1.2.2 實驗組
實驗組學生應用PBL 結合循證護理法進行教學,其中,循證護理:主要包括五個步驟,首先設定問題,查找實證、評價實證、教學實踐以及評價效果等。
(1)帶教老師發揮出引導作用,首先護生提出自己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了解肝性腦病發生的誘因、相關預防、控制措施等,首先指導護生應用查閱相關書籍、護理期刊的方式,也可應用網絡期刊全文數據庫通過篩選
關鍵詞 ,從以往的文獻資料中獲取足夠的循證支持。
(2)護生獲得足夠的循證支持后,根據消化內科患者病情,為其制定個性、合理的護理方案,并應用最新、最可靠的循證支持為患者介紹疾病發病誘因、用藥指導、預防并發癥、觀察病情、健康宣教以及疾病治療新方向等內容,旨在能夠保障護理計劃的順利實施。
1.3 評定指標
實習結束后,對護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和操作技能進行測試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所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應用( )表示計量數據并行t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 理論成績(92.12±3.89)分,操作技能成績(92.99±3.96)分;對照組:理論成績(85.02±3.01)分,操作技能成績(85.36±3.07)分;實驗組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技能成績分值均較對照組高(p<0.05)。
3 討論
通過應用PBL 與循證護理護理模式,主要具備以下幾個作用:
3.1 能夠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有研究指出[3],傳統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但不能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通過應用PBL 和循證護理結合法,能夠有效將以往老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模式,大大提高學生的互動能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進而有利于增強學習興趣。
3.2 培養學生熟練應用文獻查閱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應用傳統教學法教學時,如遇到困惑和疑問,學生常采取方法為翻閱教材,但由于部分教材編制較早,知識內容已和臨床實際情況相脫離。應用PBL 和循證護理法,護生通過查閱護理相關雜志、網絡資源尋找更多證據,進而有助于豐富知識面 。
3.3 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實現教學相長
應用PBL 與循證護理進行教學過程中,帶教老師和護生定期需要進行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分析查閱證據,鼓勵護生勇于發表自己觀點。和臨床具體消化內科病人案例相結合,指導學生分工協作,劃分剖析所涉及到的消化科疾病知識點,并和患者病情相結合,制定個性、合理的護理計劃。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極大調動護生參與積極性,還有利于鍛煉護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另外,護生查證的新的文獻資料觀點、思想也能擴大帶教老師知識面,給予其新的思路,實現自我完善。
綜上所述,對消化內科護理專科生應用PBL 與循證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護生整體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仲翡, 王嵐, 鄒靜等. 循證護理與PBL 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消化內科帶教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3,27(04):378-380
【關鍵詞】 一體化護理模式; 心內科; 生存質量; 治療積極性; 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6-0099-02
doi:10.14033/ki.cfmr.2016.16.049
心內科收治的患者病情多較為危重,做好臨床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一體化護理模式是一種全面的護理方法,充分考慮到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給患者提供最優質的全面護理服務,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1]。為研究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心內科的價值,筆者所在科特開展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病房收治的115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8例患者,男39例,女19例,年齡43~74歲,平均(58.3±12.5)歲;22例冠心病患者,18例心絞痛患者,13例心肌梗死患者,5例心力衰竭患者。對照組57例患者,男36例,女21例,年齡45~72歲,平均(59.4±13.1)歲;
20例冠心病患者,18例心絞痛患者,12例心肌梗死患者,
7例心力衰竭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模式,即病情觀察、心電監護、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飲食指導、并發癥處理等。
觀察組患者采用一體化護理模式,具體方法為:(1)護士長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整合,根據護理人員的職稱、專業技能水平等進行設崗分級,選擇具有中級職稱以上及專業技能水平高的護理人員作為護理組長,成立一體化護理小組,針對心內科護理工作的特點和一體化護理的理念,優化護理流程和護理項目、內容,同時在實踐護理工作中持續性改進優化,實現對患者的全方位整體性管理。(2)入院教育。患者一入院,護理組長立即了解患者的疾病種類、病情嚴重程度、發病情況、發病原因、治療方案等,同時在小組內就患者的病情進行討論分析,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了解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從而根據患者的文化背景、職業背景、性格愛好等進行個性化的入院健康教育,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護理流程等,重點講解疾病的誘因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積極鼓勵患者提出疑問,耐心的回答患者的疑問,消除患者的焦躁、緊張、擔憂等不良心理,使其保持積極、愉悅的心態面對疾病,提高患者配合醫務人員治療護理的主動性、積極性。(3)早期訪視干預。在患者入院后到治療前的這段時間,護理小組成員主動訪視患者,向患者做自我介紹,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制定心理護理方案。(4)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根據治療進展以及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分階段的健康教育,將面對面宣講、集體授課、專業知識講座、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等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循序漸進的提升患者對疾病各方面知識的認知水平[2]。如:在患者病情好轉后,給患者做個性化的飲食指導、用藥指導、日常生活指導、危險因素指導等,讓患者對疾病的誘因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健康飲食、健康作息、健康用藥和適量運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避誘因,控制病情進展。
(5)住院期間的心理護理。心內科患者多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尤其是老年患者,護士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幫助患者調整社會角色,在生理恢復的同時也促進心理的康復,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病情,消除其對疾病的恐懼心理[3],同時對于擔憂醫療費用的患者,詳細為患者講解目前的醫療政策等,必要情況下可為患者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減輕醫療負擔,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主動配合治療護理,早日康復[4]。(6)住院期間的安全護理。本次研究的對象年齡普遍偏大,患者一方面對疾病的認知水平不高,一方面身體機能在減退,體質較弱,故而在很容易出現護理安全風險事件[5]。因此,筆者所在科室一體化護理小組總結過去常見的安全風險事件類型,同時加強安全護理。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讓患者對安全有所認識,提高安全意識;另一方面從各方面加強安全防護,如:設置床欄,保證地板的干燥,在顯眼的位置貼安全溫馨提示等。(7)出院后的護理。出院時由一體化護理小組成員將患者的姓名、性別、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疾病類型、診斷、住院號、家庭成員等信息記錄在案,并把科室電話、科主任、護士長、主治醫生、隨訪小組成員的聯系方式告知患者,給患者發遵醫行為追蹤卡,要求患者或家屬按時填寫。在患者出院后,每周進行一次電話回訪,在電話中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遵醫行為、飲食情況、運動情況等,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給予針對性指導和建議。每月開展一次上門隨訪,全方位了解患者的病情,對其居家護理、自我護理管理等方面做出針對性指導。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以及治療積極性、護理滿意度。其中生存質量評分采用WHOQOL-100量表進行,該量表分成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和環境領域這4個維度,由專業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量表的講解后讓其按照真實情況填表,30 min后回收表格并進行統計分析,分數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高。治療積極性采用筆者所在科室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分成合理飲食、合理用藥、適度運動、危險認知4個方面,統計這四個方面兩組患者的例數。護理滿意度使用筆者所在科室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涉及內容主要包括對護理人員的態度、護理全面性、護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滿意度,每個條目采用1~4分制,共有25個條目,分數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存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治療積極性對比
觀察組治療積極性的各項指標所占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85.8±4.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4±6.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心內科患者的療程較長,且患者病情反復,需要長期服藥治療,患者很容易產生抑郁、懈怠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到治療積極性[6]。一體化護理模式從整體、全面角度出發,結合以往的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各方面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從而制定系統的護理方案,在患者一入院立即進行病情評估,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循序漸進的給患者開展各項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護理,促進患者病情好轉,提高生存質量[7-8]。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所在科室對觀察組患者采用一體化護理模式,成立一體化護理小組,由小組成員給予心內科患者專業化的、全面性的、整體性的臨床護理服務。通過入院教育和早期訪視干預讓患者對疾病有清醒的認識,糾正患者過往對疾病的不正確認知,重點讓患者對疾病的誘因有所了解,促進患者不良情緒消除的同時起到提高患者認知水平,主動配合治療護理的效果。通過住院期間循序漸進、系統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使患者心理上達到最佳舒適度,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治療積極性。通過住院期間的安全管理有效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出院后系統的隨訪幫助患者進行良好的居家護理和自我護理管理,逐漸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避誘因,控制病情。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積極性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生存質量與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燕.一體化護理模式對改善心內科患者生存質量和提高治療積極性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3):8-10.
[2]孫愛云.一體化護理模式對心內科患者生存質量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4):126-127.
[3]熊芳,金春蓮,胡菊蘭,等.家庭-社區一體化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復期遵醫行為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9):84-85.
[4]黃淑萍,單穎.溫馨提示卡在全責一體化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0):45,48.
[5]寇潔,陳文靜.醫護一體化模式在PCI術后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4):29-31.
[6]金金花,陸琴,楊英,等.SWOT分析法在心內科監護病房護理安全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62-63.
[7]陶明,肖祖碧,孫全林,等.心內科病房護理標識專科化管理的實施與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8):691-692.
課間實習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
1制訂課間教學實綱
1.1實目標通過臨床專科護理課間實習,鍛煉學生掌握以下能力:①利用多途徑(如通過觀察、交談等獲取患者健康問題相關信息)鞏固對已學臨床各課目中常見疾病的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②增加尚未學習的疾病臨床護理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臨床護理打好基礎;③在帶教老師指導下按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健康評估,學習書寫護理記錄,使前期所學知識和技能得到綜合應用,培養整體護理的基本思維和能力;④培養護生批判性思維及臨床決策、解決問題的能力;⑤通過對不同患者實施健康保健知識宣教,加深對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有效溝通的能力;⑥在實踐中培養慎獨修養和嚴謹的工作態度。
1.2各專科實習目標學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以下實習目標:①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典型病例進行護理評估,制訂護理計劃,開展健康教育,落實護理措施,完成相關特殊檢查的護理;②實踐產前檢查、正常分娩的護理、母嬰同室的護理、新生兒沐浴等,并完成1例產婦的產后護理;③熟悉急診科、重癥監護室的設置與管理,了解急診患者的搶救流程,實踐危重患者的護理。
1.3具體實習任務每天記錄教學實習日志(包括實習內容和實習體會)、完成1份所在科室護理計劃、一次完整的護理記錄、一次臨床情境反思記錄,實習結束后匯總上交,作為本次課間教學實習成績的一部分。
2實習時間與醫院安排實習為期2周。選擇幾家代表本市醫療和護理最高水平的三甲省、市級教學醫院,每家醫院安排15~16名學生實習,分別安排在內科或外科病區。內科病區以本學期完成理論教學的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病區為主,外科則以普外科、肝膽外科、胸外科為主。
3組織領導和管理由所在醫院護理部具體負責實習生的政治思想、臨床實習帶教及管理工作。實習生以醫院為單位,組成實組。實組長在醫院護理部總帶教老師及病區護士長、科帶教老師的具體指導下負責本組同學的學習、實習、出勤等情況。我校任課老師深入各醫院,參與臨床和部分帶教工作,隨時掌握學生在醫院實習期間的各方面情況,發現問題后及時與醫院和學校協商解決,以確保教學實習計劃的順利進行。
4實習形式上午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與部分護理活動、跟隨醫生查房、模擬書寫護理記錄。下午以集中專科實習為主,具體安排:內、外科各2次,婦科、產科、兒科、重癥監護室、急診室各1次。原則上由醫院帶教老師在各病區選擇典型病例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開展人際溝通、病情觀察、系統評估、整體護理。學院老師全程參與教學。
討論
1集中實習的特色與優勢采用集中實習模式后,學生在2周內全面停課,集中精力在醫院內科或外科病區完成臨床學習。在病區,學生能系統了解護士的具體工作流程,更好地熟悉醫院的規章制度和工作環境,今后走上工作崗位與職業零距離對接提供了保證;能較好地熟悉病區環境,與患者近距離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人際溝通能力;在病區通過對護理知識、護理技術的觀察、學習、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所學專科護理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化、強化。
2臨床情境反思記錄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影響教學實綱要求學生完成一份臨床情境反思記錄。學生普遍反映通過情境反思記錄,深刻意識到專業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能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從臨床實習前的“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例如,輸液是臨床常用的給藥途徑,靜脈穿刺是護士的一項基本技能,實習生穿刺失敗,帶教老師來完成,這是臨床護生經常遇到的情況,大部分學生根本不會放在心上,教師在批閱學生反思記錄時發現有些學生會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今后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以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學生在發藥時,也經常會遇到患者詢問藥物的藥理作用、用藥應注意的問題及常見的副作用等,通過反思,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能動性。
關鍵詞:消化內科;層級培訓;護理;建設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解放軍第一五三中心醫院消化內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護理人員27名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3~34歲,平均(35.7±5.32)歲;學歷:本科9名,大專15名,中專3名;職稱:主管護師4名,護師13名,護士10名。納入標準:身心健康,無心、腦血管疾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妊娠期護士,合并腦器質性疾病,參加調查的依從性不高,以及進修和實習護士。
1.2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間實施常規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與考核;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實施層級專科培訓模式,具體的實施辦法如下。
1.2.1組建層級培訓小組,制定培訓計劃
由科室的護士長、主管護師及骨干護士成立層級培訓小組,負責消化內科層級培訓工作的統籌安排、培訓計劃的制定以及培訓效果考核等工作。小組成員根據消化內科的護理工作特點、護理人員的結構層次以及以往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結合護理人員的崗位安排、學歷層次以及工作能力的不同,制定詳細的層級專科培訓計劃,明確各層級護士的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考核標準與要求等,針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開展定向培訓[1]。
1.2.2層級專科培訓內容
根據科室護士層級崗位管理的相關要求和各層級護士的工作內容,每個層級護士的專科培訓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專科操作技能、病房管理、溝通技巧、病情觀察能力、急救能力、護理文件書寫等方面。每個層級的護士除了核心能力培訓外,接受各自級別相應的崗位培訓,只有在切實履行相應的崗位職責后,才能進入下一級培訓。
1.2.3層級專科培訓的方式
護理理論知識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進行,由科室評選出具有相應資質的護師及以上級別的護士,對下級護士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培訓,根據培訓計劃合理安排培訓課程。其中每周授課1~2次,并安排各層級護士相應的自學內容。注重培訓方式的靈活多變的,采用視頻、圖片等方式,使培訓內容更加利于護士理解和接受。分別由培訓護士對培訓內容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估。護理操作技能先由培訓護士進行臨床示教,下級護士不斷練習揣摩,通過培訓老師點評和護士之間互評的方式,不斷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切實提高專科操作技能。急救能力的培訓則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對消化內科常見的急救情形進行模擬演練,鍛煉護士的病情觀察能力和應急應變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則通過專題講座和小講課等方式,針對臨床護理工作中的薄弱點環節,針對性開展培訓活動。通過晨間提問、業務學習、疑難病例討論等方式,不斷提高臨床護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1.2.4考核
考核方式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分為日常考核和季度考核。考核的形勢包括晨間提問、閉卷考試、情景演練等[2]。理論考核的成績≥90分為合格,操作技能的考核≥85分為合格。同時護士長每月進行護理質量監控,將護理質量的考核與護士的個人考核進行有機的結合。每次考核的成績計入個人的分層培訓檔案,與護士每月的績效工資、年底獎金以及個人晉升相掛鉤。考核不合格者安排補考并予以一定的處罰措施。
1.2.5定期評估和總結
護士長每月對下級護理人員的培訓效果進行總結,修正培訓計劃和內容。對培訓考核過程中表現優異的護士進行肯定和鼓勵,并將發現的薄弱環節作為下個月的重點內容進行培訓[3]。
1.3觀察指標
①護理人員崗位勝任力:統計培訓前(2016年6月~2017年6月)和培訓后(2017年6月~2018年6月)消化內科護士的綜合考評結果,包括護理專業知識、操作技能、急救能力和綜合素質等。分值越高表明護士的崗位勝任能力越強[4]。②護理人員滿意度:采用消化內科護士滿意度調查問卷,比較分層專科培訓前后護士的滿意度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軟件包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x±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層級專科培訓前后消化內科護士的考核成績和滿意度情況經層級專科培訓后,護士在專業知識、操作技能、急救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的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培訓前(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