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書法藝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始巖畫與中國書法暗合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最高境界。張岱年先生說過:“由宇宙論到人生論,第一步便是天人關系論。”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說過:“此一觀念是整個中國文化思想之歸宿處”“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的貢獻”。原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一開始便帶有強烈的“人化”傾向,他們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注入、滲透到自然對象中去,以期它和人的愿望和意志相一致。因此,一方面,自然萬物的客觀規律在不斷的獲得過程中成為日常生活和勞動的指導性原則;另一方面,自然也是原始人類的情感和愿望的具體體現。原始人類把天體的運動,天象的變化和自然季節的轉換,萬物的繁殖興衰相聯系,把人的生存方式、愿望和情感與自然萬物相聯系,并從其中抽象出了原始的自然宇宙觀。這種原始自然宇宙觀決定了先民們最初的巖畫造型。原始人類在巖畫中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屬于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萬事萬物和諧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崇拜與征服并行不悖。可以說,“在漫漫歷史的艱辛跋涉中,他們終于在自己的創造物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意志和情感。”
“天人合一”是書法藝術的一種高境界,這似乎很抽象。具體在書法理論和實踐中,它涉及到許多內容。從微觀上講,諸如點畫、結構、章法、布局;諸如用筆、用墨、用紙、用硯、用印;諸如輕重、疾澀、濃淡、藏露、欹正、曲直、方圓、衄挫等等,諸多方面達到和諧一致,談何容易。從宏觀上看,起作用的其實是兩個矛盾方面的和諧統一:一個是線條與結構,一個是黑與白。點劃、用筆、用墨等,實際都是構成線條的運動軌跡。而字的結體、篇章布局等在宏觀上組成結構。于是,線條要運動,或疾或緩、或輕或重,都要受到結構的制約,“從形式上講,文字的元件是線和點,這些線條和點不論如何變化多端,都始終是受制約于文字的一個組合體,并不能任意地‘抽象’。”章法亦如此。而結構也在一定條件下規范和引導線條的運動。如此達到和諧。另外,黑與白構成整個作品的視覺效果,這兩個矛盾方面的和諧統一,也是體現中國哲學陰陽之理、“天人合一”的重要內容。趙緒成在評價已逝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先生時說:“‘林草’之氣力……是稟太極元氣推動天體星球運行之大氣大力,長氣長力,綿氣綿力,活氣活力。這種氣力的獲得是通過氣沉丹田,懸腕、懸肘、懸臂,運腰之綿活力完成的;是通過正確處理滯澀求暢,引力與張力的巨大對抗,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如磁場電極相斥相吸之力完成的;是根據古代書論‘泥潭行車’‘如折釵股’和現代藝論‘磁性’‘性感’之說完成的。這是一種巨大無窮的太極之力,也是生活的源起之力。林先生依陰陽之理,計白當黑,計虛應實。其書黑處實見活力,白處空靈見精神;黑處如云中山,白處似山中云,相應成佳趣。”這可以作為前述“天人合一”的具體闡釋。原始巖畫與中國書法,都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建構起來的審美意識系統,它們來源于自然,尊重自然,表現自然,都表現了天之“道”,是“天人合一”觀念觀照下的最本質的表達。
二、“回返本真”——原始巖畫對書法的啟示
當前書法藝術在方向、標準、技法等問題上爭論不休,所謂的“錐劃沙”“屋漏痕”“折釵股”等問題令人費解的,書法領域仿佛失去方向,彷徨并苦苦的掙扎。而早已存在的原始巖畫藝術,則為書法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原始巖畫具有非功利性和本真,無論是服務巫術、媚神娛人,還是記事表情、傳遞信息,原始巖畫的作者都表現出了一種原始的野性、開放性和無拘無束的自由精神。而這種精神是藝術的靈魂所在。“回返本真”,也就是藝術中的返回步伐,是海德格爾最早提出的一道思想命題。他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蓄勢待發的新思想若要突破舊的形而上學表象性思維方式的禁錮,就必須實現“轉向”和“回行”。但這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重演”,而是原始的“占有”,或按胡塞爾的說法,是“回到事物自身”,而“事物本身”“自在之物”是難以接近的,因為事物本身具有自身幽閉、不可穿透的性質。猶如一塊堅石,你無法穿透它,即使你砸碎石頭,其碎塊也顯示不出任何內在的東西。
中國書法藝術如何“回返本真”,回到哪里?我們認為,書法的回返本真首先是要回到傳統,回到古典,回到書法“本身”。日本著名書法家村上三島先生生前曾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不管科學如何發達,即使已經可以到月球去了,即使在如今電腦已經能夠代替人類的腦力和勞力的時代,只要是學習書法的話,就必須學習千數百年前已故的王羲之的書法……從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王羲之是接近原始人的……這究竟是為什么?”當然,這里仍有一個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繼承是在創新前提下的繼承;創新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有人把回返傳統與現代性對立起來看,其實二者并不矛盾。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前進的,回返不是回到原點,而是螺旋式的上升。當我們在循環往復地回到傳統的過程中,終究會在傳統與現代的連接上找到它的聚焦點。米芾、王鐸都是重視傳統的典型,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書風的時代感。趙樸初先生曾在談到林散之書法時曾講得很透徹:“先生浸漢魏碑版及唐《麓山寺碑》,以之入草,沉郁頓挫,變起伏于鋒杪,寓衄挫于豪端,力足神完。其精品不讓前賢,或有過之。先生嘗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謂出新意根于法度,棄法度而言出新,非所謂出新也,二者不可偏廢。”。啟功先生則講得更風趣:“入古出新是出之自然,不是有意求新。只有多臨帖,臨好帖,到后來你想寫得和古人一樣也不可能了。
漢字中有許多字型是對稱結構的,反映出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思維。它表現為許多漢字都是由對稱的結構組成,如“林”,雙木為林;“從”,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隨謂之從;“炎”,一火之謂火,火多謂之炎;這些形體都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字符組合而成,集合以后就產生一種新的意思,這種獨特的對稱形式,往往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
同時,漢字是一種以線條為基本組成部分的文字,線條組合的豐富性和穩定性也決定了漢字造型的靈活和穩定,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結合。靈活之中顯得穩重,對稱之中表現和諧,漢字線條的這種獨特的特征帶給漢字的就是一種“骨”,這是一種從漢字本源所散發出來的“氣”。
二、漢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這是由于漢字的字型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象形字時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也就是說,隨著事物彎彎曲曲的樣子把他勾畫出來。日;太陽的輪廓是圓的,而且高掛在天空,不斷的發光發熱,所以古人就把“日”簡略成為一個圓形,中間一點。月,畫成一個彎彎的形狀,因為古人看到的月亮在大多數時間都是彎的,所以古人將月亮畫為輪彎月來表示。在中國人的眼中,線條不僅僅是線條,而是含有更多內在的東西,如八卦,“一”代表的陽是,“一一”代表陰,用這二種符號就組合成為代表萬事萬物。中國的儒、道兩家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觀點,就是說自然和社會的事物雖然紛繁復雜,但卻都是由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原始材料按照一個基本的規律組合而成的,既所謂的太級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漢字就是多用象征的手法把事物化繁為簡,以最簡單、平易、意象的藝術手法來完成人的思想。例如: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形象生動。中國漢字講究一字傳神,人的無限思緒往往短短三五字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如“龍”字,中國是個崇拜龍圖騰的國家,在草書中的龍,就是一條張牙舞爪飛騰的巨龍的形象,因為這個字的意境深遠,我們透過這個飛騰的龍字看到的是中國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國古老的文化。
三、漢字潛藏的文化之美
1.哲學思想
在漢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蘊含著一些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我們先來看看漢字中最簡單的“一”字,首先從“一”字的含義上來說,許慎在解釋“一”的時認為:惟初大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到:有一而后有二,元氣初分,清輕陽為天,重濁陰為地。正像《周易》上所說的“天一地二”,“一”是天之數也,“二”是地之數也,中國的先民就是這樣把漢字溶入了更深的內容和意義,把漢字同萬事萬物聯系起來。在古代的漢字藝術中,有一種表現形式叫“計白當黑”,其實里面蘊涵了古人的“有”“無”的一種哲學思想,如齊白石畫蝦但不畫水,而是用空白的紙面做水,他的蝦給人看了以后感覺有種鮮活感,他以“無”表現“有”,把空白的空間留給觀者,用他們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填充,去意會白紙中的水,以“道家”的思想來解釋,畫出的蝦就是“陽”,留下的空白的水就是“陰”,這樣就在對立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
2.倫理思想
(1)做人思想。在古代,人們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最關鍵的東西,只有他自己的道德修養很高,才能擔負起治理國家天下的重任,也是所謂的“修身、治國、平天下”。如“信”,《說文》解釋:“信,誠也,從人言”就是人說的話要真實,如果一個人講話不真誠,就達不到做人的基本原則,他就是不一個真正的,為大家所認同的“人”。“仁”,《說文》:仁者,親也。從人二。《中庸》解釋:仁者,人也。也就是說,做人要做一個有愛心,有信用,能夠對別人以幫助的人。中國易學有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之日月:立地之道,曰之剛柔:立人之道,曰之仁義。可見古人將仁義作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準來對待,
(2)禮教思想。古時的禮教制度非常嚴格,如“君”,《說文》:“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意思就是說,所謂“君”者,就是發號口令的人,慢慢的“君”字就成了統治者的代名詞。“臣”就是一個被統治者的形象,“臣”是一個側目、曲身、俯首稱臣的人。在古時候,作為臣子,從來不能用目光與君王正視,這樣做回被視為不敬,對君王所說的話就要無條件的接受,這就是古時的君臣之道。“孝”是我國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說文》解釋:孝,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者也。“孝”在我國是有很深的思想根基的,子女孝順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國家穩定,國之本在于家。
漢字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它記錄了中華民族成長的歷史,它包含著太多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這其實就是漢字富有如此魅力的根源。漢字反映了民族心理,表現出了民族性和民族特征,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蕭啟如.從人字說起.
[2]宗白華.神奇的漢字.
[3]蕭元.書法美學史.
[4]李澤厚.美學三書:美的歷程.
[5]宗白華.美學散步.
[6]王力.古代漢語.
東漢中后期立碑之風盛行
東漢中后期,社會上樹碑立石、崇尚厚葬蔚然成風,各種碑刻門類齊全,數量巨大,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東漢時期的隸書已經完全成熟,形態工整華麗,筆法有極強的裝飾效果,既莊重又美觀,無疑成為當時最適宜書碑的書體。從流傳至今的東漢中后期的著名碑刻來看,幾乎都是用隸書寫刻的。當時的碑刻需求,為當時擅長書寫的人士提供了用武之地,各種藝術風格的隸書碑刻不斷涌現,不僅顯示了隸書的實用性,也將隸書的藝術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清人朱彝尊在《西岳華山廟碑跋》中,就將漢隸分為方整、流麗、奇古三種。康有為還將漢碑細分為八種風格。侯鏡昶《書學論集》中,將漢碑風格詳細劃分為十四種流派。
這些眾多的藝術風格分類,反映了漢代隸書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可以說,東漢隸書碑刻的繁榮興盛,是中國歷史上書法藝術最為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主流書體隸書,代表了書法史上隸書藝術的最高峰。無論從書寫的實用性,還是從書寫的藝術性來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善書者群體的形成
漢代人們的習書熱情,促進了善書者群體的形成和不斷壯大。這個群體按現在的話說,就是當時的書法家群體。習書之風不僅在民間興起,就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也有很多擅長書寫的。如漢元帝本人就“多才藝,善史書”。②史書,即隸書的另一稱名。元帝以后,漢代皇帝、皇妃中善書者仍有很多。統治階級對書寫的重視,上行下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善書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兩漢時期涌現出很多善書的人,如西漢時期的楊雄、陳遵,東漢時期的劉睦、曹喜、杜操、崔瑗、張超、蔡邕等,這些人的書藝水平在當時無疑起到了表率作用,他們的墨書真跡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高超的書寫范本。如西漢時期擅長書寫的陳遵,《漢書》本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弆以為榮”。③
從中可見當時人們對其書跡的珍愛。東漢書家中,以蔡邕書名最著。《后漢書•邕本傳》記載,“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于碑,使公鐫刻立于太學門外。
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④這段記載中,可以想象出當時人們欣賞、觀摹蔡邕書跡的盛況。東漢善書者眾多,對隸書藝術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隸書的藝術表現力,漢碑中各種不同藝術風格的異彩紛呈,用筆技巧之高之精,代表了當時書家高超的書法藝術水準,是當時隸書藝術興盛的重要標志。四、書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東漢時期,人們不但重視隸書的書寫技巧,而且出現了最早的書法理論,蔡邕所著的《筆賦》、《筆論》、《九勢》等,開啟了書法理論上的探討,其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需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也”。⑤蔡邕在這段書論中,不僅強調了書寫前的精神狀態,也主張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物象融入到書寫過程中,通過書寫將實際應用與藝術境界融為一體,開啟了書法理論的先聲。蔡邕在《筆論》中,將書寫者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從一定意義上看,是“書為心畫”說的最早闡釋,無疑是漢字書寫理論的最早開端。在《九勢》中,蔡邕對書寫的意境還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⑥進而又從具體的運筆過程上,對結構和筆法作了詳細的說明,結構上強調,“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⑦在筆法上要求,“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澀勢,在于緊駃戰行之法。橫鱗,豎勒之規”。⑧這些對書寫過程的具體描述,說明東漢時期已經建立起一系列有具體要求的書寫方法,同時將筆法同自然物象聯系起來,“夫書肇于自然”就是這種生動聯系的概括闡釋。目前有觀點認為《筆論》和《九勢》不是蔡邕所作。
綜合來看,項目教學法方法針對性和實用性較強,并且在教學操作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操作性也很好。這種方法真正踐行了“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教學理念。美術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與操作能力的挖掘,藝術項目教學方法在這方面正好契合了美術教學的需要。因此,美術教學中引入藝術項目教學方法將會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也會發揮很好的效果,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2藝術項目教學法在美術教學中的優勢
在藝術項目教學方法實踐過程中,無論是信息的收集工作、項目任務的分配工作還是項目任務的實施過程,都需要各個學生小組成員充分參與其中。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了活動的主導者。這種美術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教學實踐中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灌輸的局面,挖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學生在項目活動中自主探索與決策,并且項目的實施,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我思考和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批判性思維過程的能力。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結合以往所學知識結合自身實踐經驗來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與小組成員進行溝通和協調,這也全方位鍛煉了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合作意識。在藝術項目教學中,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化結果,學生的任務結果并不是唯一性的,鼓勵學生進行豐富的創造和多元化的聯想。這種項目方法尤其提倡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解決方案,然后進行自我評價和解析,進而自我改進。之后學生在小組以及班上進行展示,接受其他同學的意見進行改正和優化,進而使自己的方法和任務達到最優化的效果。這種方式尤其適合美術教學實踐,充分挖掘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3藝術項目教學方法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過程
項目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主要是結合一些典型性、實用性的例子來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和實踐,下面筆者將以具體教學課堂中出現的廣告設計為例進行闡述,探討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使用項目教學法。總的來說,藝術項目教學方法主要分為準備、實施和評估三個階段。
(1)項目的準備階段過程。在這一階段,對于教師的素質和能力要求較高,針對廣告設計課程,教師首先要考慮所選主體與課程要求是否匹配、吻合,所選主體是否符合學生年齡段所能領悟,務必要做到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能夠有的放矢,確保項目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師在確定項目主體時,需要進行基本的調研和思考,最大限度的符合學生的思維狀態和生活狀態。在這一階段內,教師需要設計的問題包括:明確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狀態和需求、設計項目過程、準備項目的理論知識、制定項目實施規則和注意事項。
(2)項目的實施階段過程。項目的實施階段中,學生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一階段也是整個項目教學方法中的重中之重,教師在這一階段中主要是監督和引導作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實施之后,各個小組成員則開始進行明確的任務分工,進入到項目的處理狀態。小組成員需要進行溝通和協調,有成員負責收集資料和信息,有成員需要負責分析項目實施對猜測,有的成員需要準備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的材料和設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步驟之間有一定的先后步驟,卻并沒有唯一化的標準,集體實施過程則需要小組成員的內部協商確定。針對涉及廣告而言,小組成員需要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分析廣告項目所涉及的材料和設施,進而思考涉及方法,在廣告設計過程中還需要記錄相關事項,從而針對性的解決出現的突發性事件,這也為項目結束后的展示、匯報工作奠定了基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美術的創作過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環節和細節,這不僅需要個人的認真和嚴謹,也需要團隊的寫作和監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完善作品。
(3)項目的評估階段過程。評估主要是指教師對各小組的項目成果及完成的過程所進行的評價。與傳統教學法中的評價方式不同,項目教學法不僅注意到結果評價,更多的是注重過程評價。在評價前,筆者對評價的內容進行了細化并賦予一定的分值,將其制成表格。在評價過程中,筆者既考慮到對各小組的資料收集和組織、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廣告制作過程的評價,也重視對廣告設計理念、實用性、美觀性等方面的成果評價。但評價并非最終目的,評價是幫助學生對項目教學的目標、過程和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
4項目實施之后的總結和反思
2網絡業務數據化、分組化
2.1無線數據——生機無限當前移動數據通信發展迅速,被認為是移動通信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近年來出現的移動數據通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路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載數據業務以及GSM系統的HSCSD;另外一種是分組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摩托羅拉的DataTAC、愛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統的GPRS。
目前,無線數據業務只占GSM網絡全部業務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來的兩年中這種狀況將開始扭轉,并大大改變。1999年以后,隨著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數據解決方案顯露崢嶸,并成為數據應用的新焦點,無線數據將成為運營商經營計劃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它預示著未來大量的商業機遇。
(1)應用驅動市場
無線數據業務的主要驅動力在于用戶的應用。話音是單一的、易于被大眾所接受的業務,然而無線數據則不同,無線數據最初的應用重點放在運輸管理這樣的專業市場。近期無線數據業務的目標市場是銷售人員或現場工程師這樣的用戶群。從這些先發目標的應用中積累無線數據的經驗,并從中受益。
在過去的十年里,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在迅速改變,人們更經常性地移動,職業和個人生活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人們需要不分時間、地點訪問很重要的信息。發生在用戶身上的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成為驅動無線數據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2)因特網的影響
和通信的其他領域一樣,無線數據業務的一個最重要的驅動力來自Internet。根據最近的研究,未來兩年歐洲的因特網用戶數量將翻一番。在我國,因特網用戶的年增長率將高達300%,顯然用戶在運動中接入因特網的需求將會增長。
為了滿足接入因特網的需求,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協議——無線應用協議(WAP)應運而生。WAP為將Internet的信息內容以及增值業務傳送到移動終端提供了一種開放的通用標準,實現了IP與GSM網絡的橋接,是一個為廠商提供加速市場增長、避免網絡割接、保護運營商投資的標準,WAP確保任何與WAP兼容的GSM手機都能工作。
(3)數據速率的發展
GSM承載業務所提供的GSM數據速率最高只能達到9.6kbit/s。國際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電路交換數據(HSCSD)技術將實現57kbit/s的數據速率,對要求連續比特率和傳輸時延小的應用是理想的,如會議電視、電子郵件、遠程接入企業的局域網和無線圖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個GSM分組數據應用,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對較短的“突發”類型業務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認證、遠程測量和遠程事務處理。EDGE(增強數據速率GSM改進模式)使用修改過的GSM調制方式來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EDGE會讓GSM運營商特別受益,他們不但可以贏得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經營執照,還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寬帶數據業務。
2.2個人多媒體通信——網絡演進的方向
對隨時隨地話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動通信走向成功。移動通信的商業價值和用戶市場得到了證明,全球移動市場以超凡的速度增長。移動通信演進的下一階段是向無線數據乃至個人移動多媒體轉移,這一進展已經開始,并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增長點。個人移動多媒體將根據地點為人們提供無法想像的、完善的個人業務和無線信息,將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在個人多媒體世界里,話音郵件和電子郵件被傳送到移動多媒體信箱中;短信將成為帶有照片和視頻內容的電子明信片;話音呼叫將與實時圖像相結合,產生大量的可視移動電話,還將實現移動因特網和萬維網瀏覽。像無線會議電視這樣的應用將隨處可見,電子商務將蓬勃開展。對于運動中的用戶還有隨時隨地的各種信箱和娛樂服務。
3網絡技術的寬帶化
在電信業歷史上,移動通信可能是技術和市場發展最快的領域。業務、技術、市場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伴隨著用戶對數據、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增加,網絡業務向數據化、分組化發展,移動網絡必然走向寬帶化。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移動電話。AM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移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三種主要的窄帶模擬標準。第一代無線網絡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絡的用戶線。用戶第一次能夠在他們所在的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字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絡容量,改善了話音質量和保密性,并為用戶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游。今天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準,包括GSM、M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CDMA等,均仍為窄帶系統。
第三代移動系統,即IMT-2000,是一種真正的寬帶多媒體系統,它能夠提供高質量寬帶綜合業務并實現全球無縫覆蓋。2000年以后,窄帶移動電話業務需求將依然很大,但隨著Internet等高速數據通信及多媒體通信需求的驅動,寬帶多媒體綜合業務將逐步增長,而且就未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無縫覆蓋而言,寬帶移動通信作為整個移動市場份額的子集將顯得愈來愈重要。
第三代系統預計在2002年投入商用。
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統的變化并不像從第一代模擬網絡到第二代數字網絡那樣存在重大的技術變遷。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來講,第二代系統將逐步子滑過渡到第三代系統,在此演進過程中,移動網絡所能實現的數據速率逐步升級:GSM承載業務所能提供的數據速率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術實現了57kbit/s的數據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將在2000年引入的EDGE技術可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將能夠在廣域網上實現384kbit/s的數據速率,在辦公室和家中還可以達到2Mbit/s。
4網絡技術的智能化
移動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新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廣泛應用,促使移動網絡得到了迅速發展。移動網絡由單純地傳遞和交換信息,逐步向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智能化發展,移動智能網由此而生。移動智能網是在移動網絡中引人智能網功能實體,以完成對移動呼叫的智能控制的一種網絡,是一種開放性的智能平臺,它使電信業務經營者能夠方便、快速、經濟、有效地提供客戶所需的各類電信新業務,使客戶對網絡有更強的控制功能,能夠方便靈活地獲取所需的信息。移動智能網通過把交換與業務分離,建立集中的業務控制點和數據庫,進而進一步建立集中的業務管理系統和業務生成環境來達到上述目標。通過智能網,運營公司可以最優地利用其網絡,加快新業務的生成;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來設計業務,向其他業務提供者開放網絡,增加收益。
關于移動智能網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剛開始并沒有具體的標準協議出現,各廠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標準,并且據此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初期產品。這些工作為最終移動智能網標準的形成積累了經驗。
1997年末,美國蜂窩電信工業協會(CTIA)制定了移動智能網的第一個標準協議——IS-41D協議。1998年1月,歐洲電信標準研究所(ETSI)在GSMphase2+階段引入了CAMEL協議(移動通信高級邏輯的客戶化應用程序),當時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在新推出的智能網能力集一2標準中描述了移動接入的功能實體,稱為CAMELphase2標準。
伴隨著移動網絡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網絡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升。智能網及其智能業務是構成未來個人通信的基本條件。
5更高的頻段
從第一代的模擬移動電話,到第二代的數字移動網絡,再到將來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網絡使用的無線頻段遵循一種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1981年誕生的第一個具有國際漫游功能的模擬系統NMT的使用頻段為450MHz,1986年NMT變遷到900MHz頻段。我國目前的模擬TACS系統的使用頻段也為900MHz。在第二代網絡中,GSM系統的開始使用頻段為900MHz,IS-95CDMA系統為800MHz。為了從根本上提高GSM系統的容量,1997年出現了1800MHz系統,GSM900/1800雙頻網絡迅速普及。2002年將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IMT-2000則定位在2GHz頻段。
6更有效利用頻率
無線電頻率是一種寶貴資源。隨著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頻譜資源有限和移動用戶急劇增加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出現了“頻率嚴重短缺”的現象。解決頻率擁擠問題的出路是采用各種頻率有效利用技術和開發新頻段。
模擬制的早期蜂窩移動通信系統采用頻分多址方式,主要通過多信道共用、頻率復用和波道窄帶化等技術實現頻率的有效利用。隨著業務的發展,模擬系統已遠不能滿足用戶發展的需求。數字移動通信比模擬移動通信具有更大的容量。同樣的頻分多址技術,數字系統要求的載干比較小,因而頻率復用距離可以小一些,系統的容量可以大一些。而且,數字移動通信還可采用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技術,它比模擬的頻分多址制在系統容量上大4-20倍。
GSM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最為成熟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其發展歷程就是一部頻率有效利用技術的演進史。GSM采用時分多址制式,其對頻率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過頻率復用技術的不斷升級實現的。從傳統的4×3方式,到3×3、1×3、MRP、2×6等新的復用技術,頻率復用的密集度逐步提升,頻譜效率快速提高,GSM系統的容量得到逐步釋放。1995年開始投入商用的IS-95CDMA(窄帶)系統,以無線技術的先進性和大容量等特點著稱。它以擴頻技術為基礎,不同用戶的信號靠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如果從頻域或時域來觀察,多個CDMA信號是相互重疊的,故理論上CDMA系統的頻譜利用率比GSM系統更高,網絡容量更大。同時CDMA系統具有一定的過載能力,即系統具備軟容量。作為未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流無線接入技術的WCDMA(寬帶碼分多址)能夠更高效地利用無線電頻率。它利用分層小區結構、自適應天線陣和相干解調(雙向)等技術,網絡容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滿足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要求。
7網絡趨于融合,走向統一
7.1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
第三代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將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網絡融合為可以替代眾多網絡功能的統一系統,它能夠提供寬帶業務并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了保護運營公司在現有網絡設施上的投資,第二代系統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遵循平滑過渡的原則,現有的GSM、D-AMPSIS-136等第二代系統均將演變成為第三代系統的核心網絡,從而形成一個核心網家族,核心網家族的不同成員之間通過NNI接口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全球漫游。在核心網絡家族的,形成一個龐大的無線接入家族,現有的幾乎所有的無線接入技術以及WCDMA等第三代無線接入技術均將成為其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