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結婚十年感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十五年的婚姻,從當初的愛,慢慢的變成了不離不棄的承諾。
3、15年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段婚姻里我們彼此都學會了成長。
4、第一個十五年,希望我們兩能夠一如當初,初心不改,走過下一個、下下個十五年。
最近跟隨“徐若瑄感恩慶生,兩繼女甜送蛋糕”一起出現的新聞還有,“李代沫涉容留他人吸毒,38萬身價成泡沫”、“王杰:很難過女友為錢跟我”、“曝小s老公官司纏身仍高消費”、“藍潔瑛坐地街頭再被拍”……用一句《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名句、眼下已經被傳為心靈雞湯的話來概括就是——“幸福的人都一樣,不幸的人卻有各自的不幸”。
徐若瑄剛過39歲生日,上月5日與新加坡馬可波羅海業集團主席李云峰登記結婚的她,升格人妻后首度開心慶生,身邊陪伴的不只有財貌雙全的老公,還有老公與前妻所生的兩個繼女,徐若瑄在社交平臺上寫下生日感言:“親愛的,你們的祝福我都收到了,一直以來我有你們、家人的支持,2014年,我多了新的家人——老公及兩個可愛的小天使,我感恩、知足,謝謝大家。”洋溢著滿足和幸福。
不能說徐若瑄的愛意和幸福全部來源于其知足,但是確實知足和感恩是幸福的最重要元素,跟你究竟得到了多少比起來,懂得珍惜和滿足的人都容易抵達幸福彼岸。不一定是什么全部美滿順利,才要知足,而是一種心境和眼光,所以你會看到那些真正的幸福的人,得到的不一定比那些每日牢騷不斷的人多。
當然,也不是說誰天生就具備了“幸福”的才華,大多數人都是經歷了挫折、見過了浮華之后,才漸漸懂得感恩和知足的,這也要看每個人的悟性。所以當43歲的蘇慧倫出嫁時,也能讓人看到那種得意和滿足,當看到她在與媒體分享求婚瞬間時,那表情跟十六七歲情竇初開時沒什么兩樣,都是很腫脹的愛和滿足。從“去吧,沒什么了不起”的自由宣言,到如今牽手嫁人,雖然經歷了大概十幾二十年的過程,但這結果依然有效和值得祝福。
徐若瑄的經歷也從來不簡單,那些甚至可以用坎坷來形容,媒體為其歸納總結的號稱“十段情史”里,吳建豪、馮德倫、吳克群、毛巾小開賀錫敬、宥勝等等,差一點就得出“紅顏薄命”的結論,39歲嫁為人婦來得恰到好處。在世俗眼光中,大概徐若瑄所選的對方也并非完美,起碼“離異有孩”就容易讓人打上標簽,可是身外之物往往可以通過心境來處理妥善,至少此時看到徐若瑄的句句感言皆是發自肺腑,哪怕是造物主,也不能阻擋一個人非要幸福的決心。
“大吉” 步步驚系列重卷
2013年開年最讓奇迷振奮人心的事情莫過于《步步驚心》第二部即將開拍的消息了,老大當然是男一號的不二人選,在第二部里跟若曦劉詩詩再續前緣。劇老大透露《步步驚心》第二部名字已經定為《步步驚情》,跟第一部內容毫無聯系,編劇也不再是原作者桐華,是講述兩位男主角爭奪集團繼承權的故事,但是其中的陰謀、心計與九子奪嫡的劇情一脈相承,可以說是《步步驚心》的現代版。
之前網絡、電視一陣子忽悠《步步驚心》要拍第二部,這次終于在老大嘴里聽到確切消息,歡喜雀躍有木有!木有!因為步步迷都是幫貪心的家伙,他們知道一點兒就想知道兩點兒,于是開始逼問老大具體拍攝、殺青、播放的時間。這分明欺負好脾氣的老大。老大只好拿出算盤敲打起來,他說:“《步步驚情》的集數是35集,預計制作周期是10個月,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不出意外的話,電視劇將在2013年3月開拍,2014年初殺青,至于播出應該會再晚一點兒。”啊~還要再等一年,步步迷們心癢癢地集體撓墻去了。
“失利” 三虎重聚有點兒難
步步迷這邊迎來big news,小虎迷那邊卻盼來bad news。由于三虎檔期不能配合,原定于2013年8月份左右舉辦的小虎隊合體演唱會很可能“流產”。
根據目前已經掌握的老大行程安排來看,首先電視劇《向著勝利前進》即將在2013年播出,宣傳活動少不了,《步步驚情》即將拍攝,一進劇組就是大半年,暑假期間老大計劃新單曲……再加上大大小小的通告不斷,老大的時間實在難以安排。不過不要以為這次小虎隊沒能合體是老大的原因,老大的經紀人一直在積極促成此事,但是由于三人的檔期很難有交集,只能把合體之事擱置。
“好運” 實至名歸微博King
芳齡四十有二的老大是不折不扣的微博控,擁有粉絲1700多萬,隨隨便便一條感嘆天感嘆地的博文就能轉發好幾萬,如果是本人親情出鏡,20多萬的轉發率更是小意思。So,我們的老大順理成章地當選本年度“微博King”。頒獎典禮上,老大身穿帥氣的西裝,保持著迷倒眾生的微笑,發表獲獎感言:“其實這個獎不是頒給我的,我只是一個代領者,這獎應該給支持我的粉絲們。”
“桃花” 等待真命天女
事業迎來第二春的老大最近“桃花”不斷,先是因為合作電視劇《新白發魔女傳》而跟女主角馬蘇傳出緋聞,還沒等這邊理出頭緒,又與該劇合作的另一位女演員戴嬌倩扯出關系。
李忠烈在鄉下長大,等他做了紀錄片導演后,一直在拍城市邊緣人,距離鄉村越來越遠。在韓國拍獨立紀錄片異常辛苦,據李忠烈講“有人連吃飯、結婚的條件都沒有”。他還是幸運的,結婚了還有一個女兒。可是他的妻子忍受不了那種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最后帶著女兒離開了他。這時候,李忠烈拍攝紀錄片的激情也開始冷卻,不但懷疑自己,而且“搞不清紀錄片到底要怎么拍了”。于是他決意自殺,并且在屋頂上架起攝像機,將自己坐吃等死的自殺過程拍攝下來。然而鏡頭里的自己太胖了,他感到顯不出凄美悲愴的崇高的審美價值,便決定減肥后再自殺。
恰在此時,一個朋友敲開了李忠烈的家門,希望他去拍鄉下的一位老爺爺和一頭老黃牛。朋友講著講著,他就動心了,牛鈴的聲音也仿佛在遠方召喚他。他打了一個激靈,決心去拍之前就確定了《牛鈴之聲》的紀錄片名字。
這位老爺爺叫崔益鈞,78歲,頭發花白,皺紋滿面,臉膛被太陽曬成泥土一般的灰褐色,樸實、沉默、普通得讓人想馬上忽略掉他。老爺爺的老黃牛呢?連一個土氣普通的名字也沒有,它渾身皺褶,毛色斑駁,兩邊的牛角朝內彎著,都快頂到臉了。兩個生命都太蒼老了,都沉浸在暮色里,相偎相依,即使他們呆在一塊兒不言不語,那種生命的本質也會悄悄地打動你。
獸醫斷言說,老黃牛只能再活一年。老黃牛眨巴著眼睛,什么也不說,它可能疲憊得連生死的問題都不想去考慮。老人崔益鈞臉色有些難看,稱獸醫的話是假的。我們不知道老人心里究竟想些什么,只是從此以后他更離不開這頭陪伴了他很久很久的老黃牛了,連他的老伴兒都抱怨丈夫對牛比對自己還要好。
崔益鈞老人左腳有殘疾,幾十年來,他就是帶著行動的不便,跟妻子一起,在任勞任怨的黃牛的協助下,風風雨雨地挺了過來,養育大了九個孩子。孩子們都很有出息,都在首爾成家立業,想接父母過去生活,但是老人們離不開鄉村,更離不開自己的老黃牛,只好讓他們繼續住在鄉下,牛鈴的聲音一天又一天地響徹在那個看起來有些破敗的家里。
每一天,老人都要像以往那樣帶上老黃牛,駕著老牛車,晃晃悠悠地來到田地里,不論是耕耘還是收獲,他都很信任和愛護老黃牛。老人的觀念很傳統,寧可跪著拔草,爬著用鐮刀收割,也不使用農藥和機械。他也從不購買飼料,而是堅持自己割草喂老黃牛。看到別人噴灑農藥,他馬上給老黃牛戴上籠頭,害怕它吃到有毒的草,有時候他甚至會去割老伴兒用來當藥用的蒲公英來喂它,任憑她再嘮叨,他也不會松手。
老黃牛走起路來一步三搖,讓人擔心它隨時都會倒下去。即便是這樣,崔益鈞老人也要堅持將它帶到田地里。在老人看來,也許田地要比牛棚更有利于老黃牛活下去。老黃牛到了田地里,他常常任憑它在田埂上悠閑地啃著青草,什么活兒也不用做,僅僅是給他做個伴兒。每當老黃牛“哞哞”地叫起來,老人的神情都會為之一動。然而,老人則把自己當成了老黃牛,連跪帶爬地在田地里勞作不息,令人動容。
也許在老人看來,老黃牛就在那里,生活就在當下,必須堅持下去,才有希望多活一天,才能讓彼此的生命多幸福和多快樂一天。
堅持,堅持到底,哪怕再艱辛,也絕不放棄。
當孩子和老伴兒都勸老人賣掉老黃牛時,他只好帶著它來到集市上。可是他真的舍不得老黃牛,于是使了一個計策,故意喊出一個天價500萬韓元(合人民幣三萬元左右),沒有人買,他自然要把它領回家,繼續養著,繼續在牛鈴聲中相依為命,不離不棄。
三年后,老黃牛死了,非常安詳,老人將它埋到墳墓里,墳墓里很快長出了青草。耕牛的壽命據說只有15年,而崔益鈞老人的黃牛整整活了40年,這不能不說是個生命的奇跡。
老人的老伴兒說他:“沒有這頭牛,他大概早死了。我敢說韓國沒有任何一頭牛馱了這么多柴禾才死。”而堅持拍到老黃牛離開世界時的李忠烈則說:“老爺爺和牛,像藥一樣治愈了我的自殺傾向。”也就是說,一頭牛救了兩個人,讓兩個男人在困境中選擇了一種頑強的活法,讓人在寒冷中看到了溫暖的綠色。
(一)
易飛龍雖然已經58歲,但他渾身上下煥發出陽光的氣息,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他深知,愛運動的人是陽光的,陽光的人是快樂的。因此,他始終堅守一個理念——讓每一個孩子真正愛上陽光體育。
他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積極抓好教學常規,努力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心理,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努力發現與開發每個學生潛在的優秀品質。他不斷設計學生喜愛的運動情境,教學語言風趣幽默,每一個學生在他的要求下都能積極鍛煉。他注重技能培養,在訓練中,大到姿勢,小到動作分解,他都手把手地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完備的動作技能。他尊重學生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當作朋友,以尊重和信賴為前提,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度。他帶出的每一個學生,都十分尊敬他、佩服他。
易飛龍敢于嘗試教學改革,積極參與“青藍工程”,每年都堅持為組內教師上示范課。在他的指導下,羅俊明等多名青年教師所上的《跳繩》等體育課參加上級教學比武獲得了一等獎,撰寫的多篇體育論文《籃球兒童、少年運動員的選材》《體育游戲在小學低年級體育課中的應用》等均獲省級獎項。2012年,他針對學生喜愛球類運動的心理,問卷調查征求學生意愿,創新開設了體育大課程——人人會打一種球,將同一個年級400多名學生安排在同一個時間上體育課,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在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籃球5種球類項目中自主選擇喜愛的一種球類來學習。家長對這樣的體育教學改革非常歡迎,紛紛表示:孩子們可喜歡體育課了。
(二)
易飛龍堅持倡導大眾體育,用體育精神感染周圍的每一位師生。學校工會組建“教師陽光俱樂部”,作為學校的工會副主席,他一馬當先,全情投入,積極地策劃、籌備:俱樂部分別為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舞、游泳、登山、跳繩,各個分部都有專人負責,全體教師自愿報名參加。目前,北正街小學各個俱樂部的健身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對學生,一方面他積極貫徹落實“陽光體育鍛煉計劃”,堅持開展大課間“陽光鍛煉”活動。每天大課間時間都會先做七彩陽光廣播操、北正街小學快樂自信操,然后開展師生環形跑等活動。由于每天都堅持了鍛煉(下雨除外),學生體質得到了切實提高,調研測試成績明顯上升。另一方面,他根據學生的身體水平及年齡特點積極組織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如六年級“三人制”籃球賽、五年級排球賽、三四年級迎面接力賽、一二年級跳繩比賽等。每學期,學校體育組都會制定詳細的計劃,將本學期的各種擂臺賽在校園網上公布,并制作醒目的海報吸引大家關注,營造了濃郁的體育氛圍。
最讓學生難忘的是每年六一的“快樂童年游戲節”和“快樂運動體育節”。游戲節里,體育組設計了新穎、富有童趣的體育游戲,如“一家大小跳長繩”“三人同步行”“滾鐵環”等,學生、父母、老師一起參加游戲運動,大家玩得無比開心。體育節是學校每年的體育盛事,在易飛龍的帶領下,體育節從原來單純的競技體育擴展到競技與趣味相結合,以“親子、趣味,和諧”為主題,從僅有學生參與到面向家長開放,從單純的比賽到多姿多彩的方陣表演,師生、家庭充分享受競技之樂,對推廣全民健身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告別了一支又一支體訓隊伍,告別了一群又一群學生,操場從煤渣變成了水泥,又從水泥變成了塑膠。易飛龍就這樣一直守候在那里。曾有人對他的堅持表示不解:你個人條件這么好,為什么不換個工作崗位呢?他總是笑笑:我喜歡體育,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的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每一天靜靜流過的日子里,師生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他那份為了體育甘之如飴的奉獻精神。
那年,妻子突然妊娠發作即將分娩,他正在武陵區小學生運動會的賽場上。岳母不斷打電話催他趕緊回去,可隨著一聲發令槍響,他的眼神、他的注意力立即轉移到1500米跑道上的學生身上。他守在操場內側,抓住每一個機會鼓勵學生:加油,別灰心!當學生順利跑到終點,他立刻扶著學生沿著操場緩緩地走,并叮嚀“不能馬上坐下來”……當他趕去醫院,才知妻子難產剛剛脫離險情,看到岳母憤怒的臉色,看到妻子疲憊的神情,他只有深深的歉疚。
彈指一揮間,孩子長大要結婚了,兒子婚禮的那天早上,易飛龍又站在了訓練場上。兒子結婚大喜的日子,“固執”的老易竟然都舍不得請半天假。喜宴上,親家們都穿得瀟灑漂亮,可老易居然就穿著早上帶孩子們訓練的一身黃色訓練服。這身帶著汗跡的訓練服,讓老易看起來,是那樣平凡,是那樣普通,又是那樣幸福。
易飛龍是武陵區小學體育教學界的絕對權威。因此,除了擔任學校的體育工作外,他還經常被抽調到市(區)體育局、區政府、區總工會等部門,協助組織開展大型體育類競賽活動。他先后擔任過第六屆至第十一屆省運會和省常年賽的游泳裁判、副總裁判長和編排長,1985年至今的常德市市運會游泳比賽的總裁判長,亞洲皮劃艇錦標賽、全國賽艇、皮劃艇冠軍賽和省內比賽的裁判,全國中學生田徑運動會裁判等。期間,他多次獲得省市級“優秀裁判員”榮譽稱號。不過,就算再忙,只要他沒有離開常德,他總要趕到學校與學生一起在操場上展開訓練,“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若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那就失去體育鍛煉的意義了”。樸實的話語,卻道出了體育的真諦!
42年來,易飛龍到底帶出了多少學生,沒有人詳細統計過,可是,在北正街小學,大家只要一提起老易,就會馬上想起他站在操場陪著學生訓練的情景。每天他都是第一個到校、最后一個離校,帶領著年輕的體育老師迎著朝陽,伴著余暉,無論是寒冬酷暑,還是風雨交加,他都和孩子們一起蹦著、跳著、跑著、練著,一招一式,毫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