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防護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U9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Green space system can coordinate urban system planning, leading establish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y bal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cess faces many problems ,there has not been a the urban green spa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curate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in《 Urban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utline》basis,For natural form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city natural process,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dominant function of " nature protection green open space " the definitions\ analysis ,realize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green system further discussio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
關鍵詞:綠地系統;綠地系統規劃;綠地保護;綠地分類
Keywords: green space system;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aring green space; green land classification
1研究緣由及目的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以來,提倡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綠地系統規劃。規劃需要研究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的相互關系,統籌安排市域大環境綠化的空間布局,統籌安排各類城市綠地,分別確定其位置、性質、范圍和發展指標。編制過程往往需考慮
城鄉交接地帶綠地聯系問題,各類城市綠地量的合理性分布問題,《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中G5其他綠地的權屬管理問題等。其他綠地包括林地、耕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森林公園等分類尚缺乏具體研究。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過程中,對綠地歸類往往定位不明確,針對城市綠地的主導型功能進行進一步分類對規劃編制有實際指導意義。
本文力求從保護城市自然風貌以及改善城市居住環境角度入手,初步探討主導為保護自然進程、保護物種多樣性、最大改善城市熱島效應的城市綠地,在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基礎上,分析相關問題力求為綠地系統規劃編制提供理性依據。
2 相關研究及研究內容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學者雷蕓的博士論文《持續發展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法研究》一文,文中提出了城市綠地系統子系統概念,并從自然進程、緩解都市熱島效應、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定義生態子系統內涵,考慮自然與城市協調發展,宏觀把控區域以及國土范圍的空間結構層次,對結構規劃如何實現土地功能承載以及綠地具體分類沒有進一步推敲。本文認為“生態”一詞,現今運用十分廣泛,其詳細定義無法明確定位,提出“保育”一詞,側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協調,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居住城市環境等。
本文對保育性綠地研究內容:城市中自然山地、林地、水域占一定比率,其中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保護生物多樣性起關鍵作用的城市綠地,包括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帶狀公園(濱河帶狀公園,城墻遺址公園,花園式林蔭帶)、生產綠地、各種防護綠地(河流廊道,道路廊道,衛生廊道,鐵路廊道)等;近郊區對城市維持良好自然環境起重要作用或者能進行環境整治的未建設用地,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風景名勝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生產綠地、風景林地、海岸公園、自然遺跡公園、城市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場等。
3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需求
3.1現有城市綠地分類探討
我國《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將綠地分成五部分,公園綠地(G1)(其中的小區公園不計入城市用地平衡表,但計入專項綠地系統規劃中的綠地平衡表)、綠地(G2)、防護綠地(G3)、附屬綠地(G4)、其它綠地(G5),其它綠地(G5) 不計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規范中綠地用地分類只分成三類,包括公共綠地(G1)和防護綠地(G2)以及廣場綠地(G3)。綠地不包括專用綠地、園地和林地,公共綠地向公共開放,有一定游憩設施的綠化綠地,包括其范圍內的水域,三類綠地都計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中,對城市綠地的定義主要是從城市用地分布的情況進行考慮,從綠地利用的角度側重在于提供居民游憩休閑場所的公共綠地、廣場綠地以及對城市起隔離防護、隔離作用的防護綠地。《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則側重使用功能的情況進行分類,對公園綠地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分類。城市綠地本身的特征,都具有自然要素如植物、土壤等,空間都能滿足休閑、游憩需求,隔離防護城市污染、噪音,體現城市門戶特色節點等。具有同一性又具備特征性,梳理城市綠地主導功能類似的地塊形成系統,如建立在保護自然進程或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遷徙廊道的系統規劃,不僅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形成合理性綠地系統空間布局,還可以說服社會各方力量確保綠地系統規劃科學性實施的有力保障。
3.2城市綠地主導分類探討
城市綠地旨在保護城市自然資源,整治城市居住環境,這是城市綠地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任務。根據城市綠地主導歸類,可主要分成保育、防護、游憩、景觀四大類。
表3.1 城市綠地根據四大主導功能分類表
重要道路 街旁綠地(行政、商業、文化廣場等);紀念性公園;歷史名園;帶狀公園(城墻);能表達城市特色的各類公園等。
游憩綠地 滿足城市人群不同休閑游憩需求 日常
假期 公園綠地(游憩設施齊全)
其它綠地中能提供相關節假日休閑活動的郊野公園等
城市綠地的四項功能分類是基于綠地分類標準之上,對于城市綠地的功能進行全面的囊括和詳細分析,以便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層層分析進行構建空間布局,從功能角度提供更合理性布局以及規模指標,提供更合理性的依據。
3.3城市綠地系統保育性綠地相關問題剖析
3.3.1城市綠地系統保育功能定義不明晰
現有綠地分類功能尚有不明確的地方,許多綠地兼顧有保育、防護、景觀、游憩的多重功能,對于城市的意義也是不同一般的,若只是單純指明它是綜合公園或者其它綠地,并未能詳盡發揮其優勢體現對城市的主導作用。現有的生態功能更多停留在一個理論的層面,所有綠地都有生態效益,泛泛而談并沒能剝離本質體現生態具體指的含義。
3.3.2城市綠地系統保育功能載體不明確
保育型綠地針對的各類城市綠地具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如在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中其他綠地分類中風景林地具體對象不明確。相關研究如徐波論文《關于城市綠地分類中“風景林地”的討論》,論文認為風景林地與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等定位、分類不明確,建議生態景觀控制區替代,并分成“生態控制區”和“景觀游憩區”兩個中類,旨在囊括其它綠地,指導全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
3.3.3城市綠地系統保育性綠地規劃操作難度大
其一體現在保育性綠地規劃的實現依托的空間布局形式需求較高,需要比較穩定的結構從而確保環境不被侵蝕。從綠地系統規劃布局的研究層面來看,網狀結構能比較合理滿足這點,保育子系統依托此可以奠定城市自然山水的基本格局骨架。
其二,城市中自然形態為主的河流、山脈等影響城市綠地空間布局特色,一般需要大量的研究與長期技術支持。如波士頓查爾斯河控制規劃:奧姆斯特德對查爾斯河進行流域控制規劃,主要實施手段為保留河流自然模式,如保護和隔離河灘濕地,實現防洪和展現自然風光的河流廊道,其河流的防洪要求可以根據河流本身的河灘濕地蓄水功能以及相應的水閘等協助人工設施達到,根據此類技術,借助自然力量,實現波士頓城市與自然共存。
其三,控制綠線之后,常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性管理,良好的自然資源往往難以按照規劃落實,形成良好的穩固的空間布局結構更具難度。如城市周邊的山林地、農田等不屬于城市建設區的土地的管理有脫節甚至放任的現象。
其四,《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提出市域綠地系統規劃,提出城鄉一體化的綠地系統,保育性綠地系統與此息息相關。相關學者也進行過城鄉綠化一體化的建設建議,但是由于規劃范圍以及界限不明確,所屬范疇不確定等問題,最終整體性規劃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可操作性。
3.4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保育性綠地組成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將保育性綠地由保護綠地、恢復綠地、整治綠地三大類組成。
3.4.1保護綠地
一類是涵養水源,保護自然進程形式的河川綠地,如濕地公園、中型水庫、基塘系統等。二類是生態保護區如自然保護區(林地為主的)、水源保護地(涵養水源林)、基本農田保護區、森林公園(依托原有林圃發展而來的)、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風景林地、自然遺跡公園等。
3.4.2恢復綠地
包括自然災害敏感區(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林地)、土壤侵蝕防護區、水土保持建設區、垃圾填埋場恢復地、自然恢復區等。
3.4.3整治綠地
包括生產綠地苗圃、花圃、草圃等;生態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主要由植被、水體等生態性結構要素構成,一般分成線狀生態廊道、帶狀生態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種類型;環境綠地,包括歷史古跡、古樹名木等形成的區域、城市經濟林以及城市中大型公共綠地(以動植物生存地保護為目的的公園)。整治綠地一般可以通過生態技術手段進行研究和調整。如在歷史古跡以及古樹名木及城市大型公共綠地,人工技術的保護以及自然區域緩沖帶的建立對于保持原有自然資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綠地分類標準以及城市用地分類標準,保育性綠地分類體系如下。
表3.2 保育型綠地分類表
4.結語
本文研究城市綠地系統自然進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主導,在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基礎上,分析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高綠地系統規劃可操作性,提出城市保育性綠地詳細組成。并結合保育性綠地的不同功能、形態、城市用地分類及規劃建設用地分類標準形成保育性綠地分類表,是城市綠地系統深層次的細分及演繹。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從城市綠地系統編制角度,結合不同規劃階段,配合不同層次規劃,分類進一步配置相關強化實施手段,落實規劃后的實施運作。
參考文獻:
[1]雷蕓.持續發展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5).
[2]張曉佳.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11).
[3]戴菲,陳福妹.日本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特點與案例分析(下)[A].中國園林 ,2010(8):25-31.
[4]商振東.市域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5]譚維寧.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思考和探索[B].城市生態規劃,2005(1):52-56.
[6]周聰惠, 金云峰. 城鄉規劃法頒布對我國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的影響[A].城市規劃學刊,2009(5): 49-56.
[7] 李金路,徐波,趙鋒.關于城市綠地分類中“風景林地”的討論[B].中國園林,1999年增刊
[8]王偉岸. 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對綠地系統規劃的思考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
作者簡介:劉佳微 女 湖南人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系09級碩士
論文摘要臍橙產業是贛南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指出了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建設中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建議。
贛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地面積超過30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7%,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其中富含大量臍橙所需的微量元素和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是發展種植臍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據統計,2006年,贛南臍橙發展到91333hm2,產量63萬噸。建成無公害水果基地73333hm2、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基地縣4個、臍橙出口基地5533hm2,年出口港、澳、東南亞、北美等地臍橙18萬噸,占贛南臍橙總產的近30%[1]。但在果業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為此,加強贛南臍橙生態基地建設,實現生產方式和形態的轉變,促進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贛南以臍橙為主的果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根據贛南臍橙生產現狀,分析了在發展生態果業中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建設贛南臍橙生態果業基地提出優化措施。
1贛南臍橙栽培的生態問題
在臍橙基地建設中,贛南始終堅持生態化開發,注重農業生態保護,探索了一條被稱為贛南模式的“豬—沼—果”模式。在實際生產中,不規范的臍橙栽培技術和發展規劃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1果園建設水平低,水土流失嚴重
臍橙果園建設要嚴格執行標準,配套健全設施,尤其是果園梯田和排水灌溉設施要符合標準。但是實踐中果園建設與生態建設沒有完全同步,對生態保護工作做得不夠,沒有圍繞臍橙產業協同作戰搞好生態建設,造成果園建設與生態建設分家。雖然有的臍橙園修建了梯田,但是修建技術不規范。如一部分果園選址不科學,選在坡度25°以上的坡地、低洼地、平地;臍橙園四周沒有開好防洪溝、排洪溝,每條梯田、梯帶也沒有背溝或竹節溝,不利于排水和降低果園水位;果園灌溉條件差,電不通,路不暢等,果園規劃和建設的弊端直接帶來水土流失,造成果園生態潛在的破壞。
1.2防護林建設滯后,降低了風沙危害
防護林的目的是減少風沙,增強抗御干旱、干熱風、凍害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因此,應選擇適應當地種植條件、速長高大、長壽、經濟價值高、主根發達、水平根少、與臍橙無共同病蟲的樹種。但據調查,贛南80%的臍橙果園沒有建設防護林,部分果園雖建有防護林,但是建設水平低,布局不合理,防護效果差;樹種選用不合適,如馬甲子、刺合歡等樹種矮小,防護范圍小;防護林距離臍橙果園太近,容易串根,造成爭水、爭肥、爭陽光等。
1.3“豬—沼—果”模式需要加大推廣力度和完善
“豬—沼—果(菜、魚等)”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被稱作“贛南模式”。推進這種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農作物產量,但沼氣液、沼氣池利用技術方法需要完善。
1.4無公害技術薄弱,存在危險性病蟲害的潛在威脅
果品安全是影響贛南臍橙聲譽的關鍵。盡管贛南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工作已經提上日程,但是,工作力度不大,效果較差。因此,至今贛南臍橙加工業示范基地沒有被列入國家柑桔非疫區建設項目區。隨著臍橙規模化發展,病蟲害增多、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等加重,土壤污染,土壤結構破壞,果實品質下降,給臍橙產業帶來嚴重影響,破壞了臍橙生態系統平衡。
2建設臍橙生態果園的發展措施
2.1抓好果園基地建設
遵循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在無公害臍橙基地規劃合理布局的基礎上,發展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鎮,并向產業經濟帶、專業經濟區延伸。在基地規模擴張的同時,注重增強基地的科技含量,提高質量。在臍橙園規劃建設上,更應強調生態果園建設的重要性。
2.2加強臍橙生態果園技術研究與應用工作
一是增加與贛南無公害臍橙生產有關的科研投入,加強常規技術研究,主要包括開發贛南臍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農藥殘留快速測定設備、有機農藥肥料生產、臍橙保鮮防腐技術與設備。二是生態建設與果業建設相結合。要達到高標準建園,果園必須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做到山、水、園、林、路綜合配套,堅持先規劃后開發原則,嚴格按照“三大一簍”(大穴、大肥、大苗和營養袋假植)與“三保一防”(保水、保肥、保土、防護林)標準和要求施工操作,防止水土流失。
2.3嚴格執行贛南臍橙質量標準
2006年《贛南臍橙》國家標準(GB/T20355-2006)成為我國首個臍橙國家標準。要按照標準要求,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約束生產經營者種植加工行為,最大限度地通過促進生物循環,合理配置和節約資源,減少經濟行為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以提高贛南臍橙產量和品質,維護和改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2.4狠抓贛南臍橙無公害生產的關鍵技術
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要求,無公害產品生產應具備下列條件:①產地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并且必須經農業部農墾環境檢測中心審定;②原料作物的生產過程及生產操作過程須符合無公害標準,并接受監督;③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包裝貯運須符合衛生標準,最終產品須經國家檢測。2.4.1選擇良好的生態環境建園。為防止大氣、水、土壤受廢氣、廢水、廢渣及一些天然有害物質污染,宜在遠離城區、工業區,離交通要道的直距離在500m以上的地方建園。
2.4.2強調重施有機肥和有益復合菌肥(如EMCM等)。提倡種草、覆草、埋草,合理配備化肥用量和比例。采用無污染水源灌溉,應用滴灌、噴灌、溝灌等方式合理供水。
2.4.3推廣套袋栽培。最好全園全樹皆套,這是在生物防治體系難以建立和生物農藥效果不佳情況下,無公害水果生產最有效的手段。
2.4.4防治病蟲上全面實行病蟲害綜合防治(IP計劃)。以農業措施、人工防治、利用天敵和增樹體抗性為主,盡量使用無毒害的植物源、礦物及生物農藥和農藥增效劑。減少噴藥次數,做到不用含重金屬的農藥、劇毒農藥、高殘留農藥和殺性農藥。
2.4.5在包裝、貯藏保鮮、運輸過程中嚴防果品污染。牢固樹立環保意識,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保鮮技術,采取合理的采后處理方式。按市場需求進行嚴格的分級、清洗、消毒、打蠟、包裝和貯運,防止果品的采后污染。
2.4.6改善農產品的經營方式,大力開展贛南臍橙的綠色營銷。對取得綠色證書的進行注冊,掛牌銷售,優質優價,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2.5繼續堅持和完善“豬—沼—果”模式
“豬—沼—果”模式的工程建設,是指“戶建1個沼氣池,人均出欄2頭豬,人均種好667m2果”,就是把養殖業(豬)、農村能源建設(沼)、種植業(果)以沼氣為紐帶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生態規律,形成物質、能量的生物循環鏈,帶動生豬和果業的發展。具體地說,就是豬糞下池發酵產氣,供農戶照明、做飯,沼渣用來肥果、喂豬等[2]。實踐證明:這種豬、沼、果復合型生態果園,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運行能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生態上自我維持,經濟上有生命力,環境上無污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做到了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的統一。在今后臍橙生態果園建設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已建臍橙果園的80%以上、新建果園的100%,推廣應用”豬—沼—果”模式,并且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為果業生態發展更好地提供技術保障。
3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公路建設環保技術
論文摘要:如何協調好道路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保護自然環境、協調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結合公路行業中普遍存在的環保現狀,就公路設計、施工和環境保護對公路建設的要求等進行分析與探討。
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高等級公路不斷增加,公路不僅要綠化美化,還要承擔防止水土流失,滿足視線引導、緩沖、強調目標、標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技術,這是一種以植被恢復為代表的生態工程技術。公路建設工程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突出表現在生態破壞、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塹邊坡及其它開挖面等,將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脅。人類要設法走出目前所面臨的嚴重生態危機,就必須重建地球上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由征服、掠奪自然轉為保護、建設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共生關系。
1生態公路的主要意義
生態公路是在公路的設計、建設中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公路建設項目整個生命周期里綜合運用各種工程措施,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形成行車安全舒適、運輸高效便利、景觀完整和諧的帶狀公路交通生態系統和區域交通生態系統,實現在現有條件下的最大生態化。近年來,公路大規模發展導致生態負效應,如氣候熱島、環境污染、能量耗散、景觀割裂、生物多樣性減少、廊道效應等,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主要因為公路建設中,大量的挖填,破壞了原有的地質環境;施工的影響導致了環境污染;失控的取棄土,造成了人為的地質病害;對地形的過多切割和阻礙,改變了水文的平衡狀態;最嚴重的是,由于植被和地表土的損失,自然植被的恢復十分困難。公路環境問題的根源是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對環境的重視不夠,對公路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估計不足。因此,公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環境和人口之間的矛盾,使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索取與征服。在公路建設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僅是向社會作出承諾,更重要的是對后代子孫的高度負責。如何協調好交通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既是保護自然環境、協調公路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2環境保護對公路建設的要求
公路的外在形式是公路的網絡結構、線形等技術指標,而其內涵是公路環境總體對人類運輸活動的服務和支持,把環境與公路割裂開來考慮是不全面的。盡量減少土地占用和拆遷道路在規劃和確定方案過程中,應注意環境保護,盡量減少耕地占用和電力電訊、村鎮居民點、廠礦企業等設施的拆遷,從而減少對現有社會環境的影響。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工程應根據有關規范要求,并針對建設項目所在地區氣候、地形、地質情況,采用合理的排水與防護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在施工期和運營期的水土流失,保護植被。注重道路美化、綠化在道路兩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防噪性衛生防護林,搞綠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減噪、吸收汽車尾氣及粉塵,凈化空氣,減輕汽車尾氣和噪聲對沿線環境的污染,特別是營造喬、灌、草多層次復合結構林帶,防噪減污效果更佳。科學設計,精心施工公路規劃中環境保護措施的制定應以費用最小、社會代價最小為目的,采取“最佳可能性方案、中級可能性方案,初級可能性方案”多層次的設計,力求在宏觀目標上與經濟總體發展趨勢相符合,在環境標準上與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在財政的保證上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在實施的序列上與公路建設所取得的成果相聯系。科學的路、橋設計,精良的施工,快捷、通暢的路網,可以緩解交通壓力,降低污染程度。
3公路生態工程技術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結合主體工程,綜合考慮生態工程的交通安全、工程防護、景觀、視線誘導、線性預告、防眩、緩沖、遮蔽和標志等目的,使主體工程與綠化美化恢復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受景觀、生態、交通安全及施工管理等因素限制,公路生態工程設計既不同于傳統園林的景觀設計又不同于都市中互通立交橋的景觀設計,它首先應將防止水土流失,確保交通安全等放在首位,在植被恢復的設計方面應以景觀優美、生態系統長期穩定和養護管理粗放為宗旨,這是一種取代傳統設計的新途徑,其目的就是要創造更自然的景觀,提倡用種群多樣、結構復雜和競爭自由的植被類型,發揮其交通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功能。生態工程設計應因地制宜。一般公路路線較長,地形、地貌等環境條件變化較大,設計前應明確各環境單元的設計目的和要求,做到目的性、整體性、穩定性、藝術性兼顧,體現地方風格,創造公路景觀個性。公路生態工程技術是把公路征地范圍的生物和非生物看作一個整體,是整個公路工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以提高安全和舒適性以及美化、減噪、凈化空氣、生態恢復和優化等為目的,最大范圍地采用生物材料,減少公路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所實施的植被恢復工程技術。它與以往的單純綠化不同,作為公路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工驗收,并針對修筑的公路特點,因地制宜,采用多種材料,實施植被恢復計劃。公路生態工程的范圍,包括公路征地范圍內的用地,有中央分隔帶、土路肩、上下邊坡、排水溝、隔離柵、橋梁等構造物,以及立交區、服務區、管理所等,還有取、棄土場地等需要恢復植被的土地。
4道路的生態建設
關鍵詞:原生態,栽培,茶葉
一、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的條件
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應選擇在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農業生產區域。茶園環境、空氣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和茶園灌溉水均應符合無公害茶葉生產的標準。
新建茶園應選擇在空氣清新、水質良好、周圍5km范圍內沒有排放有害物質的工廠、礦山,與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區相距1 km以上的山坡地,并在茶園的路邊、溝邊周圍建立防護林,以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已建茶園若周圍環境條件較好,可在此基礎上改建成無公害茶園;若環境條件不夠理想,可選擇其中條件較好的,改建為無公害茶園;若環境條件差污染較重的,則應改種其它作物,進行輪作后再分析是否能建園。
二、原生態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
(一)茶樹種植
茶園布局應注意水土保持,根據不同坡度和地形選擇適宜的時期、方法和施工技術。開墾深度在50 cm以上,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時,建筑內傾等高梯級茶園,梯面寬1.5~3.0 m,并在茶園四周設置隔離帶。種植方式以單行條栽或雙行條栽為宜,單行條栽規格150 cm×33 cm,每叢定植2~3株,約4 000株/667 m2;雙行條栽規格150 cm×30 cm×30 cm,每叢定植2~3株,約5 500株/667 m2。種植前應開溝施足底肥,溝深30 cm左右,施有機肥或礦物源肥料150~200 kg/667 m2,種植時期以秋季和早春為好。
(二)茶園施肥
根據土壤理化性質、茶樹長勢、預計產量、制茶類型和氣候等條件,確定合理的肥料種類、數量和施肥時間,實施茶園平衡施肥,防止茶園缺肥和過量施肥。茶園宜多施有機肥料,化學肥料要與有機肥料配合使用,避免單純使用化學肥料和礦物源肥料。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施用前應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機肥料中汞、砷、鉻等無機污染物和六六六、DDT等有機污染物含量應符合規定,微生物肥料應符合NY/T227要求。施肥分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于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深度20 cm以上,一般施餅肥或商品有機肥200~400 kg/667 m2或農家有機肥1 000~2 000 kg/667 m2。根據土壤條件,配合施用磷肥、鉀肥和其它所需營養元素肥料。追肥可結合茶樹生育規律多次施用,以化學肥料為主,在茶葉開采前15~30 d開溝施入,溝深10 cm左右。追肥時,化學氮肥每次施用量(純氮計)不超過15 kg/667m2,年最高總用量不超過60 kg/667 m2。施肥后及時蓋土。根據茶樹生長狀況,可以使用葉面肥,但施用的葉面肥必須是經農業部登記注冊的。葉面肥應與土壤施肥相結合,采摘前10 d停止使用。
(三)病、蟲、草害防治
病、蟲、草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范圍。其防治方法有以下幾種:
1、農業防治
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時,應選用對當地主要病蟲抗性較強的品種要分批、多次、及時采摘,抑制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葉的病蟲;通過修剪控制茶樹高度低于80cm,以減輕毒蛾類、蚧類、黑刺粉虱等害蟲的危害,控制螨類的越冬基數;秋末宜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減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的種群密度;將茶園根際附近的落葉及表土清理至行間深埋,能有效防治葉病類和表土中越冬的害蟲。
2、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殺,減輕茶毛蟲、茶蠶、蓑蛾類、茶麗紋象甲等害蟲危害;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或異性誘殺;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科技論文。
3、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和利用當地茶園中的草蛉、瓢蟲、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宜使用生物源農藥,如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免費論文。
4、化學防治
嚴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標,掌握防治適期施藥;宜一藥多治或農藥的合理混用;宜低容量噴霧,一般蓬面害蟲實行蓬面掃噴,茶叢中下部害蟲建議側位低容量噴霧。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對硫磷(1605)、甲基對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樂果、五氯酚鈉、殺蟲脒、克百威、三氯殺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來福靈及其混劑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嚴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免費論文。科技論文。非生產季節宜選用礦物源農藥。
(四)茶樹修剪與采摘
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采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臺刈等方法,培養優化型樹冠,以復壯樹勢。重修剪和臺刈改造的茶園應清理樹冠,建議使用波爾多液沖洗樹干,以防治苔蘚和剪口病菌感染。對于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茶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 cm左右的間隙,以利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免費論文。修剪枝葉應留在茶園內,以利于培肥土壤,但病蟲枝條和粗干枝應清除出園。
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各茶類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按照標準,適時采摘。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夾帶磷片、魚葉、茶果與老枝葉,不宜捋采和抓采。對發芽整齊、生長勢強、采摘面平整的茶園建議機采,但采茶機應使用無鉛汽油和機油,防止污染茶葉、茶樹和土壤。茶葉鮮葉要用清潔、通風性良好的竹編網眼茶籃或簍筐盛裝。科技論文。采下的茶葉應及時運到茶廠加工,防止鮮葉變質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
參考文獻:
[1] 劉聲傳,李澤賢,何蓮,魏杰,劉紅梅. 無公害茶葉生產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 2010,(05) .
[2] 李賽君,鄭宏發,常碩其,黃懷生,袁英芳,黃仲先. 加強名優綠茶生產技術研發 促進湖南茶葉穩步發展[J]湖南農業科學, 2008,(01) .
[3] 許佑善,李仁林,陳華,楊清明. 六安茶區無公害名優茶生產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 2006,(07) .
[4] 郭桂義,孫慕芳. 無公害茶葉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 2006,(06) .
[5] 肖青亮,鄭詩樟,牛德奎. 施肥對蔬菜累積硝酸鹽影響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 2007,(06) .
關鍵詞:生態護岸;內河航道;應用推廣
一、內河航道生態護岸的重要性
河岸是水陸交錯帶,是航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航運、防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健康的河岸系統能使物質以合理的速度、形式通過其界面區,綜合功能得以順利實現,所以護岸在航道整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1]。它不僅能減少地面徑流對航道的沖刷,也能減少船舶的船行波對航道的影響,在船舶停靠時阻礙對岸坡的破壞,這對于減輕航道淤積,保持航道穩定,維護航道技術標準意義重大,同時對于航道兩岸的抗洪與減少水土流失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國水資源豐富,發展水路運輸得天獨厚,但是內河航道的開發與養護卻發展緩慢,令人擔憂。航道護岸長期受到溫度、徑流、泥沙、潮汐、船行波等外界因素音響,很容易出現水土流失、結構坍塌等現象,威脅航道自身安全以及航道兩岸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是以,內河航道護岸的規劃與養護是我們內河航道規劃養護中的重點,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選擇合理的結構與適當的形式。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和自然和諧發展觀念的普及,新型生態護岸模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生態護岸是指利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土木工程的結合,對河道皮面進行防護的一種新型護岸形式。此形式集防洪、生態、景觀、自凈效應于一體,代表著護岸技術的發展方向[2-3],在近些年來備受推崇,于歐美日韓等地區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和好評。生態護岸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致力于“自然型”河道的建設,追求生態環保、人與水、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在傳統的治河思路里,河流的防洪與排澇問題則是重中之重,在工程設計上也更加傾向于工程安全的考慮。近些年來,內河航道工程中,大多使用的是傳統護岸結構,以混凝土、砌石等硬質材料居多,雖然抗侵蝕與耐久性作用明顯,但封閉僵硬,隔絕了土壤與水體之間的物質交換,使得土壤、植物、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系被切斷,破壞了航道護岸周邊的生態系統。混凝土等硬質材料切斷了水、空氣、土壤、動植物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得土壤和水體中的生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原本生機勃勃的河道逐漸失去生命力,負面影響非常嚴重。據統計,在使用傳統護岸模式后,僅單一防護,沿河生物種類就減少了70%以上,水生物種類也下降到了原本的50%,有的地區更為嚴重。同時,在傳統的護岸結構中,護坡及擋墻內材料(包括堿化骨科)的水化反應,碳化反應及各種添加劑(如早強劑、抗凍劑、膨脹劑等)在水中發生反應對水質和水環境也產生了惡劣影響,不僅破壞了河道的自凈系統,更甚者,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產生活也帶來了巨大的隱患。綜合以上情形,內河航道的生態修復迫在眉睫,生態護岸工程的應用與推廣更是意義深遠。
二、生態護岸技術的應用
生態護岸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滿足防洪抗沖的標準要求,且自身結構穩定能透水、透氣,是適合植物生長的生態防護平臺;二是滿足航道兩岸生態平衡的要求,即能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態系統。在這兩個要素的要求之下,二者才能達到真正的“人水和諧”。前一個要素是人對自然的要求,即人們為了生產與生活安全改造自然,后一個要素則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尊重自然理念的體現,既要改造自然,又要掌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只有滿足以上兩個要素,才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生態護岸設計。
生態護岸技術的發展融合了現代水利工程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美學等科學,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河流水質,營造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環境影響巨大。生態護岸形式多樣,例如仿木樁生態護岸、箱式綠化擋墻生態護岸、互鎖塊生態護岸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保護了內河航道護岸,對于維護內河航道運行具有重大意義。
與傳統護岸工程不同,生態護岸工程設計上更復雜更多元化,根據國內外生態護岸的成功經驗,我們在應用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生態護岸自身不僅要具備傳統護岸的功能,同時還要兼顧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所以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我國河流眾多,內河航道更是形態各異,護岸建設受到多方條件限制與影響,在考慮使用生態護岸技術時,必須對周邊環境詳細考察,細心規劃。而且我國內河航道在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改道經歷,生態護岸的設計就必須遵循河床演變的規律,做到因勢利導。我們要在滿足河道功能堤防穩定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剛性結構,多使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做到不僅能增強護岸的美化效應,更能降低工程造價,達到經濟效益與人文效益的和諧統一。例如連云港港輸航道中生態護岸技術的應用。連云港港輸航道內淤泥、粉質粘土等軟土分布連續,經常引起淤積,影響航道內的船舶航行。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生態護岸的結構設計根據水位變化采用分層防護方式,利用水生植物的生長特性,在岸測構造水下灘地,形成岸側生態帶,穩固了河道周圍岸線,岸線后方則采用生態防護結構進行加固。這樣不僅滿足了護岸要求中的耐久性,同時也美化了河岸環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河岸原有的生態平衡,可謂是一舉多得。新型生態護岸技術在連云港港輸航道中的成功應用對于生態護岸技術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我們斟酌與借鑒。
生態護岸是現代河流治理的發展趨勢,是水利和交通建設發展到一種相對高級形態的必然結果,發展前景廣闊,對于保護我國內河航道意義重大,值得我們大力應用與推廣。
三、小結
隨著經濟的騰飛,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如何做到經濟、社會、自然三方和諧發展,是需要我們努力研究探索的課題。生態護岸以其“實用、美觀、安全”的特點受到青睞,成為內河航道治理工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不斷追尋開發更加先進的河流航道治理生態護岸技術,大力支持和引導生態保護與治理,去開創新的治理模式,真正實現我國內河航道“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建設目標。而城市內河航道作為城市景觀和文化的載體,也越發需要我們予以重視,做到優化城市景觀,修復河流生態,保護內河航道,改善河流水質等方面,使人文與自然真正意義上達到和諧統一。
總而言之,生態護岸技術以其優勢必將在內河航道的治理工程中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呂達,金建豐.生態土工模袋技術在內河航道護岸應急工程中的應用.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