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愛的詩歌

愛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愛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愛的詩歌

愛的詩歌范文第1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2、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冰心

3、《母愛》

有一種愛無論你身處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溫暖

有一種愛無論你身險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樂,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遠不需要珍藏 。

愛的詩歌范文第2篇

摘要 正如狄金森生前堅信她的詩歌會照亮世界一樣,她的詩歌獲得了世界讀者的認可和喜愛。她以自己化平凡為神奇的詩歌風格、清新的詩歌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而成為美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對美國文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作為杰出的女詩人,狄金森在很多方面都是獨特的: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情感生活、她的詩歌風格與主題等。本文重在從對照的角度來詮釋、挖掘詩人本身和她的詩歌折射出的生命意識和對真善美的堅守,從而通過閱讀達到對讀者生命化教育的浸潤和張揚。

關鍵詞:艾米莉?狄金森 寂寞與豐富 簡單與深刻 真善美 絕望與愛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在美國文學史上,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創造了奇跡。她生前通過努力才得以發表七首詩歌,可是,在她謝世后的第五年,她的第一本詩集在六個月里就出版了六次。時至今天,她被視為現代派詩歌最重要的先驅者之一,被稱為“最偉大、有創造性的詩人”,是西方“自薩福以來的最偉大的女詩人”。幾乎在任何一部美國詩文選集中,狄金森的詩都占有顯著地位;她的詩和惠特曼的詩一樣,被公認為標志著美國詩歌新紀元的里程碑。

狄金森生前,連其家人在內幾乎沒有人知道她一直在寫詩,所有的一切都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地進行。她去世前將自己的詩稿交給妹妹,囑咐她將其焚毀,不要留在世間。幸運的是,她妹妹看過這些詩作后,不忍心毀掉詩稿,幾經波折,終使這一千七百多首詩作得以發表出版,從而留傳下來,成為美國文學中的瑰寶。艾米莉?狄金森,從此成為美國詩壇上不朽的詩人。

狄金森,是一位柔弱的女子,更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她承受了寂寞也創造了輝煌,她甘于平凡卻終至偉大。透過詩行,今人無法想象她曾經的寂寞,卻無法不被她詩歌的深情與哲理而震憾!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這位只穿白衣的詩人,是怎樣的淡泊讓她遠離紅塵俗世;是怎樣的矜持令她終老獨身;是怎樣的堅守讓她才華橫溢只為伊人?狄金森留下了一個個謎,更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經歷過失敗的人才會更加懂得成功的意義。狄金森經歷了失敗,由此,她更體味了堅持與成功的意義。或許正是堅守,正是對成功的理解,讓狄金森身后獲得了無盡的贊譽與成功。詩人寫《成功》:“從未成功的人們/認為成功最甜蜜/要領略仙酒的滋味/須經最痛楚的尋覓。”古往今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天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輕易得到成功的人往往不知道去珍惜,只有經歷過失敗的人才更能體會成功的可貴。狄金森也曾渴望品嘗成功的滋味。只是,歷史讓成功的腳步有所緩慢,她的成功在她過世后才蜂擁而來。

保持一顆純潔的心,似乎是所有詩人的特有權利。狄金森在沒有讀者的詩歌天地中盡情追求真善美,平靜而理性地看待生與死,看待社會與自然。她的一首《籬笆那邊》讓所有的讀者看到了純潔,看到了渴望,看到了追求美好是所有人的渴望:

“籬笆那邊/有一顆草莓/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過/草莓,真甜!/可是,臟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哦,親愛的,我猜/如果他也是個孩子/他也會爬過去/如果,他能爬過!”

世界在詩人的筆下,在一瞬間濃縮成了小小的甜甜的“草莓”,雖然那矮矮的“籬笆”成了一堵難以逾越的墻,但追求美好是所有人內心深處的渴望。“草莓”是一切美好的化身,而善于發現的詩人讓這樣的美好真切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為之欣悅不已。我們說,詩是詩人真情的自然流露。讀詩,需要遠離功利,需要坦蕩淡泊,需要穿越詩行。狄金森的詩來自于心靈最真摯的寫意,也需要我們最真摯的體味,才會感受到詩歌的力量,才會穿越時空,看到詩人的靜美優雅從容。

一 詩人是寂寞的,也是真善美的

詩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這樣寫道:

“詩人也是一種癡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成的一片。”

我們無法確切推測狄金森到底經歷了什么樣的失敗促使她關閉了現實生活之門,但這并不意味著詩人失去了自己的追求。相反,即使在遠離俗世的生活中,詩人依然通過詩行給我們展現了生活的廣闊,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我而豐富地生活著。

狄金森在《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中寫道:

“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然后,把門緊閉,她神圣的決定,再不容干預。發現車輦停在她低矮的門前,不為所動,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墊,不為所動。我知道她從一個民族眾多的人口,選中了一個,從此封閉關心的閥門,像一塊石頭。”

詩人遠離了俗世的生活,但詩人對美的執著讓她有足夠的敏感去多情地感受生活。詩人說: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上白日夢/有白日夢也就夠了/如果找不到蜂。”

她寫道:

“我為美而死,對墳墓/幾乎還沒有適應/一個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鄰/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為了美’/他說‘我為了真理,真與美/是一體,我們是兄弟’/就這樣,像親人,黑夜相逢/我們,隔著房間談心/直到蒼苔長上我們的嘴唇/覆蓋掉,我們的姓名。”

狄金森生前僅僅發表過七首詩歌,之后就不再做出任何努力去發表,甚至在去世前,還交代其妹妹把詩稿焚毀。而這些幸存下來的詩歌,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對真善美的堅守,看到了一個時代的文學光芒。

二 詩人是孤獨的,也是充滿愛的

詩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抒情性。晉代文論家陸機曾指出:“詩緣情而綺靡。”就是強調詩歌是因情而生,緣情指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認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也是把情感放在詩歌表達的第一位。可以說,情是詩歌的靈魂。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狄金森遠離俗世,后來甚至是足不出戶。然而,心中有愛,讓她的詩行自然真切地流露出了心靈的愛戀。她寫愛情:

“為什么我愛你”,先生?/因為/風,從不要求小草/回答,為什么他經過/她就不能不動搖//因為他知道……日出,先生,使我不能自己/因為他是日出,我看見了/所以,于是/我愛你。

可以肯定,狄金森愛過,她也被愛過。她寫相會:

“我碎步急走過堂屋/我默默跨出門洞/我張望整個宇宙,一無所有/只見他的面孔!”

她抱過希望,但也終于絕望。她告訴我們:

“如果你能在秋季來到/我會用撣子把夏季撣掉/一半輕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婦把蒼蠅趕跑/我啜飲過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訴你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他們說,這是市價/他們稱了稱我的分量/錙銖必較,毫厘不爽/然后給了我的生命所值/一滴,幸福的瓊漿!”

是的,愛有時不需要理由,甚至不需要言語,就會溫暖心靈,讓人溫暖到心底而無法忘記。即使只是一滴,幸福的瓊漿!即使用一生來交換!因為愛,詩人堅守了寂寞和孤獨;因為愛,詩人創造了愛的詩行。

三 詩人是簡單的,也是深刻的

詩人于堅認為:詩歌是一種“在之詩”,它由具體的細節、局部、動作、物態、事相、事件、行為構成;詩人與詩的關系是鏡頭之于鏡像的關系;結構即語言,語言即結構;詩歌的語義內涵即是一種畫面形象的客觀再現。在詩歌的意象上,狄金森構造的就是日常所見。太陽、風、小草、土地、籬笆、墳墓、苜蓿、蜜蜂等等,是隨處可見的平凡事物。即使是寫死亡,作者也寫得如此的平靜和熟悉,讓讀者感受到死亡的親切與平靜。例如:

死去,只需片刻/據說,并不痛苦/只是逐漸,逐漸昏迷/然后,視力全無/系一天黑色緞帶/帽上佩戴服喪標志/然后,美麗的陽光照耀/幫助我們忘記/離去的神秘的那一位/若不是由于我們的愛/已經睡最香甜的一覺/再不知困倦疲憊。(《死去,只需片刻》)

狄金森的語言,一洗鉛華,不事雕飾。但簡單的文字,耐人尋味。例如:《美,不能造作,它自生》:“美,不能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聽任自然,它留存/當清風吹過草地。”;《等待一小時,太久》:“等待一小時,太久/如果愛,恰巧在那以后/等待一萬年,不長/如果,終于有愛作為報償/追求的簡單就是為了一滴幸福的瓊漿!”詩人為此付出了寂寞孤獨的一生,她的生活簡單到足不出戶。她的文字簡單到幾筆就可以勾勒一個畫面。她把她的愛情,她的全部深情都深深地鑲嵌在平凡的詩句景象中,隱藏在了最簡單的文字里。然而,透過詩行我們還是感受到了美和震撼。

四 詩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作為詩人,狄金森是兩面的:一方面,理性的自我帶著詩人在現實中承受悲歡、承受哀樂;一方面,感性的翅膀帶著詩人超越現實,遠離紅塵羈絆和世俗煩擾。狄金森將自己傾注于自家的花園里、西窗前和書房中,孤獨度日卻不乏多情敏感,一個死蒼蠅、一朵小枯花、一叢迎風搖擺的青草或者一只疾飛而過的小鳥,都可能給她帶來詩的靈感,激發她的創作:“希望”是不長羽毛的小鳥/專棲于靈魂之上/唱著沒有歌詞的曲調/從來不會遺忘。

狄金森認為,“詩人,就是他/從平凡的詞意中/提煉神奇的思想――從門邊尋常落英/提煉精純的/玫瑰油上品/”。又說,詩人是“建造廟宇的工匠”。她寫道:

“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只暈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

盡管,狄金森遠離紅塵,但她又始終以精神的意義、詩歌的意義堅守著對生命、對愛情、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堅守詩歌,就是對精神的堅守,對信仰的執著。

五 詩人的選擇:靜默在絕望與愛中

詩人艾青說:“生活實踐是詩人在經驗世界里的擴展,詩人必須在生活實踐里汲取創作的源泉,把每個日子都活動在人世間的悲、喜、苦、樂、憎、愛、憂愁與憤懣里,將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發酵、醞釀,才能從心的最深處,流出無比芬芳與濃烈的美酒。”才華橫溢的詩人,生活在自己的悲歡喜怒中,堅守靜默終至名震詩壇,這是對愛的堅守!更是對詩歌意義的堅守。

布羅姆說:“美國作家里,就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來說,只有愛默生、惠特曼和亨利?詹姆士能夠和狄金森匹敵。艾米莉?狄金森思想的復雜性,在于其不和諧。她既是一個浪漫的詩人,又有一個加爾文教徒的世界觀;在一個悲劇性顛覆和無望的世界中,她又想發現短暫的極樂。”后世詩人潘維在《致艾米莉?狄金森》中寫道:

“我甚至無法想象你奢侈、膽怯的孤寂怎樣躡手躡腳地使意義充滿整個天空。請不要生氣,姑姑,即使是佯裝的責怪。我,潘維,一個吸血鬼將你的生命輸入到我的血管里更別說怎樣對待你抽屜里的創傷了。我愿將你看作籬笆上的一陣風,或裙衣的 聲。而實際上你被婚姻絆倒,一輩子摔在孤寂中。

如何做到就像從未有人在你面前活過一樣活著?掛鐘配制的草莓醬已發酵你忠實的狗,一雙綢布鞋,會銜給我。

你不是只有一張,而是有無數張正面的、側面的臉,核心圍繞著‘絕望’與‘愛’。”

正是絕望讓狄金森遠離紅塵孤獨的生活,而又是愛讓狄金森孤獨卻溫暖地活著,把生活中美的瞬間用文字固定成詩行。詩人留下了謎一樣的情感生活,留下的是浸潤心靈的絕美詩行,留下的是詩人溫暖的情感和哲理的思想。正如她在詩中所說:“我的詩一定得亮著自己的光芒,無需他人的擦拭,要不然,我會藏起來直到合適的光出現。”她堅信:“今天世界將黃金當成垃圾,但時間只會讓它更珍貴。”這就是狄金森的風格,靜默而不平庸,用文字創造瞬間的永恒,然后像光一樣照亮整個詩壇。

參考文獻:

[1] 江楓:《狄金森名詩精選》,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愛的詩歌范文第3篇

關鍵詞:意象;床;愛情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0-0048-02

一、引言

鄧恩是玄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創作的早期詩歌是以愛情詩而著稱的,他的愛情詩時而粗曠,時而纏綿,評論界對他的愛情詩也是褒貶不一。在鄧恩的愛情詩中,常會出現一些新奇而又大膽的意象,這些看似南轅北轍的意象思辨地展示了鄧恩的獨特見解。本文通過對鄧恩的愛情詩中常見的意象“床”進行分析研究,以《跳蚤》、《升起的太陽》、《哀歌第十九:致他就要上床的女人》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詩歌為例,探討鄧恩的愛情觀。他追求的愛情是理想化的靈與肉交融的和諧的狀態。“床”這一奇思妙喻增強了其詩文的張力與可讀性,使其意蘊深遠,體現了鄧恩詩歌的創新精神和革命力。“床”的意象雖然看似粗糙不堪,卻透露出鄧恩詩歌的獨特魅力和他理想的愛情觀。

二、鄧恩的世俗之愛

鄧恩的愛情詩備受爭議,甚至有人將其定義為艷俗低級趣味的創作,原因之一便是他大膽而又露骨地描寫男女之間的情愛。“床”這一意象更會引發人豐富的聯想,但是鄧恩的愛情詩絕不像看起來那樣淺薄與下流。如果僅看表面,讀者很容易被誤導而得出有失偏頗的結論。詩人以“床”為切入點來描寫俗世中的愛戀,使其詩文客觀而真實可感。他一改文藝復興時期大多數詩人把戀愛中的人比作“星辰”、“玫瑰”“夏天”等含蓄委婉的表達,使用了“床”這一露骨直白的意象來描寫他心目中的愛情。“床”這一意象讓人聯想到戀人間的,初看其表達粗俗而又缺乏美感。但鄧恩的真實用意是描寫他心目中的真正愛情,這是種有血有肉的真情實感,而非文藝復興時期愛情詩所歌頌的精神上的愛情即柏拉圖式的愛情。

鄧恩的愛情詩避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主流詩人對愛情矯揉造作和空洞乏味的刻板描寫。他的多個詩篇運用“床”這一意象描寫了極盡的詩,來表達他對矯揉造作文風的反叛,表達出塵世間男男女女的真實感情。如在鄧恩《哀歌第十九:致他就要上床的女人》中,他就極盡渲染了俗世中的男歡女愛,借用“床”這一意象極盡表達了塵世中的,諷刺且反抗了主流文學中矯揉造作的愛情觀。他在詩中如此表達:摘下那金絲花冠,展現你/那頭發本就是王冠般的鬟云。/現在取下這雙鞋子,然后安全踏進/這愛情的圣殿,這溫柔的床笫。(卞之琳,1983:86)

這首詩常被大家理解為詩,這是極其不妥的。結合鄧恩時代那個矯揉造作和浮華的詩歌大背景可以看出,鄧恩借用“床”這一帶有意味的意象要表達的是人世間最真實的感情。該詩雖然寫得露骨,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同時也彰顯了鄧恩在詩歌領域的創新與革命精神。他強調肉體的結合,這使他的詩作區別于柏拉圖式的純精神愛戀,從而擴大了愛情詩歌的范疇,使愛情變成男女之間真實可感的世俗感情,而非高不可攀。

三、鄧恩的“靈肉合一”的理想愛情觀

要是只是把鄧恩的詩簡單地理解成追求的激情又是極其不恰當的。在他的詩中,“床”這一意象所承載的是鄧恩理想的愛情觀,是靈與肉的結合。他筆下的愛情是理想化的,是理智與情感的共存體。他的詩歌充滿他對愛情的睿智思辨的認知,他關注的是和諧的戀愛關系,關注的是戀人間靈與肉的交融。

如在《跳蚤》一詩中,詩人運用奇思妙喻把跳蚤的身體看作是可以提供某種秘密場所的“屏障”,就像愛的婚床。正如詩中所云:啊,住手,繞過這跳蚤里的三個生命/在它體內,我們不止是結了婚/它是你是我,是我們的花燭溫床。(李正栓吳曉梅, 2004: 37)詩人將“跳蚤”和“婚床”這兩個意象融合在一起,乍看覺得南轅北轍、毫不相干,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其中的玄妙所在,這顯得生動而又貼切,意蘊雋永。因為跳蚤既吸了“你”的血,也吸了“我”的血,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已經融合為一體,而這樣的結合不僅是肉體的結合,其實更是詩人希冀的愛情在精神上的結合。跳蚤庇護的“婚床”不僅代表著戀人間肉體的融合,更是戀人間的精神之愛在跳蚤體內得到的融合與統一。但可惜的是,最后女方掐死了跳蚤,這也就破壞了矛盾統一體的平衡,愛情就此被破壞殆盡,愛情被否定,一對矛盾消亡,另一對矛盾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正是詩人強大的思辨能力在詩中的集中體現,這樣導致了詩中的“我”變得對那位愛戀的女人冷漠疏離,因為“你”不能夠與“我”形成精神上的和諧與理解。這正說明了鄧恩追求的理想的愛情是形神具備的,是靈和肉的完整體。通過此詩,讀者可以看出,鄧恩追求的愛情是一種琴瑟和鳴的理想狀態,是感官上的舒適和靈魂的統一。由此可見,他追求的是靈與肉的和諧統一體,是肉體的狂歡與心靈上的契合的統一體。

四、鄧恩的愛情至上

同時,讀者可以領會到在鄧恩詩中“床”這一意象所包涵的深刻意蘊。“床”這一意象透露出鄧恩的愛情至上的觀點。他極盡所能地描寫了男男女女之間的愛戀,將“床”視為整個世界的中心。這種愛戀不僅是上的吸引,同時也是精神上的共鳴,這正是他筆下這種和諧的愛情狀態顯示出的他對純粹愛情的追求。

《上升的太陽》一詩,便是鄧恩大力歌頌愛情、崇尚愛情至上的詩歌典范。詩中第一節嚴厲指責了被文藝復興的詩人奉為神靈的太陽,因為太陽打擾了在床上的一對親密的戀人。接著詩人在第二節中寫道:你離開它們的地方,還是在此與我共臥/去打聽你昨天看見過的那些帝王的去向/你將聽說/他們全都在這里躺在同一張床上。(李正栓,2009:65)在此詩人表達了在愛情面前,帝王與平民是平等的,他們一樣享受著愛情的滋養,帝王們和詩人一樣都在床上忙于床笫之歡。詩人把他和戀人之間愛的答案限定在“躺在同一張床上”,充分表達了他的愛情觀,表達了他對愛情的追求。接下來,詩人將對愛情的追求表達得淋漓盡致:她是所有國家,而所有王子是我/其外什么也不是/帝王僅僅扮演我們;與此相比/一切榮譽不過是做戲;一切財富都只是假貨/太陽你只有我們一半快樂/看到這世界竟如此縮小/你年邁需要安逸,既然你的職責/是溫暖世界,那么溫暖我們就算夠了/在這里照耀我們,你就無處不在了/這床是你的中心,這四壁是你的軌道。(李正栓,2009:65)在此詩人將床當作一切的中心,此處“床”便是作者對愛情的熾熱追求,也是鄧恩認為的萬事萬物的中心。詩人面對愛情時,輕蔑權貴、金錢、榮耀,把象征著愛情的“床”當作中心。在床第之歡上無論帝王還是貧民都是平等的,都臣服于偉大的愛情。同時這首詩所表達的愛情觀也是詩人對自己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鄧恩從一個放蕩不羈的浪子轉變成宗教和愛情的忠實信徒。他信仰愛情,愿意為其付出一切。詩中“床”這一意象的反復出現,正是詩人愛情至上的集中體現。

五、結論

鄧恩以“床”這一奇思妙喻彰顯了生命美、人體美和情愛之美,展現了他獨特的愛情觀。鄧恩的愛情觀與伊麗莎白時期的愛情觀是截然不同的,他贊美靈與肉相結合的俗世之愛,一改伊麗莎白時期那種刻板、矯揉造作的文風以及精神戀愛的高調。他借助“床”這一意象,大膽而又熱烈地去歌頌他心目中的愛情。他以其獨特的視角,對愛情提出睿智獨特的見解,留給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空間。鄧恩正是借助“床”這一震撼人心的意象,來表達他純粹的愛情觀,這是對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的大膽創新,同時也豐富了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的愛情詩篇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卞之琳譯.英國詩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李菡.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愛情詩歌中的意象群賞析[J].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 (2).

[3]李正栓.陌生化:約翰鄧恩的詩歌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4]李正栓 吳曉梅.英美詩歌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愛的詩歌范文第4篇

歷史已經流淌過去,大概很多人忘了,在30年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黃色歌曲。啊,居然敢在歌中唱起“我的心上”?!真不要臉!但隨著改革開放,鄧麗君開始為大陸人所熟知。鄧麗君那些親切的、綿軟的,有著濃郁酒吧和舞廳風格。以男歡女愛為主題的歌曲,昨天還是被的對象,今天卻成了沖破禁欲主義的最有力的武器。鄧麗君有一張甜美、的笑臉,還有一把甜潤沁脾的歌聲,恍如夜鶯,我們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種柔情主義。

張潔小說

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開始深入地探討了什么是愛情,在30年前曾風靡一時。與其說它是“女性意識的覺醒”,還不如說,這是一份純粹的神圣愛情文本。

作者以輕柔的筆觸、濃烈的感情探索著女主人公鐘雨隱秘的內心世界,記錄了一代知識女性渴望愛的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它誕生得恰逢其時,在當時禁錮的風氣之下,這篇小說把愛情提到一個高度,它凌駕于政治生活,凌駕于社會生活,甚至凌駕于我們的日常生活。

基?瓦西利夫《情愛論》

1984年,超級暢銷書《情愛論》出版了,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保加利亞作者基?瓦西利夫。書中,不僅正面肯定愛情,而且肯定了“”的合理性。《情愛論》旗幟鮮明地指出“性生活是一個正常人的生理需要”,“企圖壓制性的欲求、無視它的存在是毫無意義的”,“柏拉圖式的愛情通常是反對男女平等的。它的鼓吹者不僅詛咒兩性關系,而且詛咒婦女。”

《情愛論》最后創造了120多萬冊的銷售紀錄。據三聯書店的編輯回憶,當時復旦大學文科學生幾乎人手一冊,很多學生到書店不是只給自己買一本,而是幫著同學十本二十本地買。編輯沈昌文表示,“很多人在回憶中都提到這本書是他們關于愛情的啟蒙書籍,因為曾經就等于犯罪。”

舒婷詩歌《致橡樹》

1979年4月,舒婷的《致橡樹》和北島的《回答》在一份油印刊物《今天》上發表了,轟動一時,甚至被當作是中國當代詩歌的代表作。《致橡樹》被選入了中學課本,現在百度的搜索結果大多數都是“如何賞析《致橡樹》”的教案,可以說,不僅這首詩得了官方的承認,這種愛情觀也成了官方欽定的愛情觀,甚至可供中學生學習。

現在,舒婷每次出現都會有人提及《致橡樹》,每次被人提及《致橡樹》,她都是一臉的尷尬和無奈。實際上,這首詩絕不能代表舒婷的詩作最高水平,但這首算不上優秀、也不是舒婷心頭所愛的詩卻成為所謂“朦朧詩”的經典,真是造物弄人。

瓊瑤小說

1986、1987年的瓊瑤在中國大陸出盡了風頭,至少有20個以上的出版社同時出版這位臺灣女作家的言情小說,而后根據她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在各地錄像廳里幾乎場場爆滿。

瓊瑤的通俗言情小說寫盡了男女青年的戀情百態,不過,不管那些俊男美女是三角戀還是四角戀,是婚外戀還是移情別戀,大體上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把戀愛當飯吃”的金童玉女。她為我們虛構出一種甜蜜、純潔、天真得令人發指的愛情關系。感情的波折基本來源于家庭反對和各種各樣的誤會、疾病以及天意弄人,感情本身則是堅如磐石的,只要把外界的魔障擊退,他們的愛情還是完美得像鉆石,有情人一定能眷屬。

馮小剛電影《一聲嘆息》、《手機》

馮小剛奉獻了兩部關于婚外戀題材的電影,票房飄紅,更是曾經引發全社會對婚姻與情感危機的大討論――當時傳說,看了《手機》后,男人開始看好自己的手機,女人普遍學會了翻男人的手機了――釀成了社會事件。

《一聲嘆息》里的劉蓓是全身心付出真情,然后渴望天長地久,渴望婚姻:而《手機》的范冰冰,與嚴守一同樣抱有游戲心態,恃著青春和美貌,她們更無所避忌,輕而易舉地把那撥F40戲弄于掌間。到底是誰玩了誰,還說不定呢。

其實,這兩部作品的轉變,也正暗合了社會的潮流,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道德底線越來越低,已經喪失了“做賊心虛”的傳統美德。大家對婚外性的態度,從“三言二拍”式的警世功能,漸漸變成了手機短信一樣的娛樂功能。愛情呢,已經缺席了。

衛慧小說《上海寶貝》

愛的詩歌范文第5篇

2、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3、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杜牧《泊秦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犁县| 仪征市| 遂川县| 舟山市| 威宁| 永川市| 沈丘县| 龙陵县| 通州区| 城口县| 泾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文昌市| 达日县| 迭部县| 元朗区| 河东区| 安平县| 如皋市| 嵊州市| 黄浦区| 全南县| 晋江市| 静乐县| 台中市| 遵义县| 原平市| 宜春市| 天长市| 门源| 商都县| 阿拉善盟| 白山市| 宁城县| 榆林市| 阳山县| 古田县| 汤原县| 东乌| 仪陇县|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