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環境創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增加區域環境內容與幼兒活動質量息息相關,能夠讓幼兒盡情盡興地探索他們的世界。活動區域必須是豐富多彩且具有科學性的,但增加環境內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幼兒的注意力并不能長時間集中,且過于復雜的環境雖然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但是也可能讓他們三心二意,這和幼兒教育目標是相違背的。所以我們在創設區域活動環境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活動主題,做到有的放矢,結合幼兒的興趣對環境進行創造。一般來說在進行區域活動之前應該事先與幼兒進行溝通,再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教育目標,制訂區域活動規則。
2.環境創設要考慮幼兒的個性差異
環境的創設還應結合幼兒的不同需求與實際能力,盡量地提供一些實際操作性強、趣味性高的材料來讓他們自己動手研究。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是有差異性的,不同的孩子的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因此我們在創設區域活動環境的過程中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但要考慮到“吃不了”的幼兒,同時也應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合適的環境中成長。[2]例如,為了幫助幼兒動手能力的提升,我們可以在活動區域設置“夾豆豆”這一游戲內容,準備好豆豆和特殊的筷子之后,讓孩子用筷子將放置于玻璃瓶中的豆豆夾出來,而一些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或者動作較為緩慢不習慣使用筷子的孩子,我們可以在旁邊放置幾把小勺子,讓他們用勺子將豆豆舀出來。這樣每個幼兒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讓他們都能夠獲得滿足感。
3.區域活動中創設“互動性環境”
幼兒園區域活動主要目的是為幼兒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但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依舊離不開師生的互動。我們應該為孩子們創設愉悅、寬松的區域活動環境,讓他們在和諧的氛圍中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活動內容與活動伙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類活動之中,為此,我們應該將區域活動環境創設成為互動性環境。但是現階段很多教師在區域活動組織的過程中都忽略了與幼兒的互動,通常都存在“教師少幼兒多”“區域多戰線長”的問題,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常常將自己定位為活動的管理者與控制者,而忽略了幼兒的反饋與其進行互動。為了讓幼兒在區域活動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探索樂趣和創造行為,我們應該通過語言或情感交流的方式來給予幼兒回應,對他們的想法給予鼓勵和肯定。
4.結語
開展業務活動情況 幼兒園事業單位法人年度報告書
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為指導,根據開學初制定的各項計劃,努力將新的教育理念貫徹到教育實踐中,走內涵發展之路,促進教育行為的優化,扎實做好各項工作,提升了幼兒園的整體教育實力,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順利通過了省二級幼兒園的驗收;幼兒舞蹈《千手觀音》縣一等獎;雷雪峰數學優質課《數數小本領》市二等獎、縣二等獎;王曉晶科技論文《淺談自選游戲與科技教育的融合》縣一等獎。幼兒園由于城市拆遷,整體搬遷至紅楓苑小區,逐步實施對活動場地進行改造、美化,優化幼兒園環境,同時添置教學設備,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為教師的提供高標準的教學條件,是全縣幼兒園中維一所綠色幼兒園。食堂分級量化B級。全園教職工將以飽滿的熱情、嶄新的面貌、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向著更新、更高的目標奮進,再創一流佳績!
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為指導,根據開學初制定的各項計劃,努力將新的教育理念貫徹到教育實踐中,走內涵發展之路,促進教育行為的優化,扎實做好各項工作,提升了幼兒園的整體教育實力,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順利通過了省二級幼兒園的驗收;幼兒舞蹈《千手觀音》縣一等獎;雷雪峰數學優質課《數數小本領》市二等獎、縣二等獎;王曉晶科技論文《淺談自選游戲與科技教育的融合》縣一等獎。幼兒園由于城市拆遷,整體搬遷至紅楓苑小區,逐步實施對活動場地進行改造、美化,優化幼兒園環境,同時添置教學設備,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為教師的提供高標準的教學條件,是全縣幼兒園中維一所綠色幼兒園。食堂分級量化B級。全園教職工將以飽滿的熱情、嶄新的面貌、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向著更新、更高的目標奮進,再創一流佳績!
在思考中明確研究重點
調查分析,明確研究內容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筆者陸續設計教師、幼兒、家長等調查問卷。針對教師對交往的認識、了解,對教研的看法及在工作中的困惑進行了調查。對幼兒在交往中的表現、情況,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對家長對交往的認識、理解與關注也進行了相關測查等等。通過調查與分析筆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為下一步研究的開展儲備了條件。
研討交流,把握研究方向 在活動中,充分利用交流研討的形式,發揮集體的智慧、同伴的資源,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開展課題。例如:幼兒園結合課題計劃,開展了個案研究,每班選出了2-3名幼兒作為觀察的對象,建立個人檔案。但隨著活動的開展,感覺研究面越來越窄,最后研究活動干脆停滯不前了。在筆者的引領下,大家終于找到了問題的所在,并共同調整了研究的方向。將每班的孩子分為:交往比較好的、一般的、弱的孩子三部分。并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幼兒作為個案研究,以點帶面促進整體孩子的發展。研究的范圍拓寬了,研究的方法調整了,研究的興趣提高了,研究的內容明確了,研究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出了困境,步入了正軌。
理清思路,解決存在問題 開展課題活動中,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問題出現時,筆者總是反復進行思考、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并積極進行解決,從而促進教育研究的開展。
將課題研究融入日常工作中
課題研究是在實際工作中開展的,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研究的重點內容,筆者在引領課題研究工作中本著教研日常化、研究滲透化的理念,將全面工作與交往內容有機進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創設多種環境,為課題研究的開展奠定基礎 第一,主題環境融入交往。環境是幼兒生活、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注重環境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陸續帶領教師分析本班開展交往活動的優勢與問題,并結合班級幼兒年齡特點,布置創設了相應的環境,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參與環境游戲的場所。
第二,共享角色游戲注重交流。共享角色游戲是幼兒參與交往、交流的重要途徑,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孩子們通過模仿語言、行為進行游戲,從而達到自主性、創造性等多方面社會性發展。教研活動中筆者引領教師充分利用樓道的有利空間,為幼兒創設了豐富的共享游戲區域,使游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共享區域材料強調合作。共享區域材料是幼兒參與游戲的要素,在投放材料中,筆者引導教師發揮想象注重交往材料的投放,制作了促進小、中、大班合作的多種玩具材料。幼兒在相互合作、商量、共同游戲中促進了交往的進一步發展。
第四,全體精神氛圍體現親情。要營造一個整體、良好的交往氛圍與環境,就要從幼兒園精神環境做起,教研活動中,幼兒園提出營造親情環境,讓幼兒在整體的大環境中感受親情、體驗溫暖與尊重。
多項活動為課題研究的深入搭建平臺 在活動中,為了提高幼兒的交往興趣,提高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交往頻率,幼兒園開展了多項活動,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提高。
一是利用德育兒歌豐富幼兒語言。幼兒園結合東城德育兒歌的發行,根據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將德育兒歌進行了劃分,并在日常工作中帶領幼兒進行學習。朗朗上口的詞語,優美的詩篇,既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又潛移默化地指導了幼兒的行為,為幼兒交流、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利用晨間接待促進幼兒交往。幼兒園充分利用班上教師早晨接待孩子、家長的時間,培養班上的幼兒做接待員,嘗試接待小朋友和家長,從而增加了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接觸頻率,在接待過程中教師們根據班上幼兒的需求分別開設了中、英文接待員,從而提高幼兒參與的興趣。當班上教師發現有的家長出現不配合時(當孩子與其打招呼時,家長置之不理),教師分析其原因,鼓勵全班幼兒輪流參與,打破以往早來早接待的現象,受到了家長與幼兒的歡迎。接待的效果也明顯提高了。
三是利用大型活動滲透幼兒交流。園里開展“六一”藝術周活動,筆者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班創設的區域游戲、角色游戲的作用,進行了班班串與大帶小的活動,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促進了語言、社會、合作、友好相處等多方面的能力。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幼兒交往的興趣,提高了幼兒的交往能力。愛說的小朋友多了,主動交流的小朋友也多了,交往真正走進了幼兒,成為孩子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論文;調查;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021-02
幼兒教育改革的形勢不斷要求幼兒教師成為研究、反思型教師,2012年教育部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把“反思和發展”列入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幼兒教師要“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而撰寫論文,作為衡量幼兒教師實踐反思能力的一個指標,也愈發凸顯其重要地位,在職稱評審、評名師或各種獎勵、晉升等,都需要幼兒教師在正規刊物上公開。
為調查了解幼兒教師撰寫論文的現狀,反思寫論文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真正價值,筆者隨機抽取了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十個鎮(街道)30所幼兒園的243名教師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3份,回收243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239份,占總數98.4%。同時,對部分幼兒教師、園長進行訪談。
一、幼兒教師對論文的認識與態度
(一)幼兒教師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
調查發現,大部分幼兒教師肯定開展科研、撰寫論文的價值,92.8%認為撰寫論文能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幫助作用。幼兒教師近五年參與過課題研究的人占71.3%,在問及開展課題研究的目的時,61%表示是“真正想通過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想通過論文把自己的思想、經驗表達出來”,表明大部分幼兒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實踐能力正在不斷提高,幼兒教師對研究者、反思者的職業定位愈發認同。
(二)寫論文不是幼兒教師的“必需品”
盡管大部分幼兒教師肯定寫論文的價值,但66.2%的教師不認同寫論文是衡量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指標,其他素質如師德、教學基本功、班級管理能力、活動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綜合素養被視為更加重要的指標。幼兒教師普遍認為撰寫和會有壓力,調查顯示,僅有11%近五年在正式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對于現行職稱評審、各種獎勵及晉升都需要的體制,有69%的教師認為不合理,另有41%曾因槊揮蟹⒈礪畚畝影響到自己向更高層次發展。教師普遍認為寫論文、不應成為他們工作的“必需品”和考評的重要指標,而應根據幼師的職業特點作出更為科學有效的評價和考核。
二、影響幼兒教師撰寫和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繁瑣,缺乏思考時間
大部分幼兒教師表示,寫論文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需要靜心思考與提煉,但幼兒園工作繁多,每天除了帶班、教學外,還要備課、制作教玩具、布置環境、與家長溝通等,此外幼兒園還有各項檢查、評比、評估和接待等,教師根本沒有空余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研究。工作的疲倦掩埋了幼兒教師提筆的動力,這在客觀上極大地影響了幼兒教師寫論文的積極性。
(二)幼兒教師自身科研基礎薄弱
83.5%教師認為自身科研基礎薄弱、理論水平不夠也是影響寫論文的主要因素。幼兒教師大多為中專、大專學歷,少部分是本科,研究生則寥寥無幾。其中42.6%沒有學過系統的幼教科研方法,尤其是在選題上經常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入手查閱參考資料,寫論文停留在類似寫經驗總結這一層次上,沒有從理論上提升和從深度上挖掘。訪談中,幼兒教師直言很多時候寫論文是“沒經過研究,有感而發”。
(三)缺乏專業人士指導
缺乏專業人士指導和寫作方面的培訓,也致使寫論文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幼兒教師普遍希望寫論文能得到“導師”的指引,以確保論文的質量,但在現實中幼兒園往往沒有配備這種“高學歷、學術型”的專家,幼兒園也極少得到科研機構或高校方面的指導。幼兒園在這方面的培訓也較少,調查對象里61%沒有接受過論文寫作方面的指導培訓,59%認為自己文字組織能力弱,難以支撐起整篇論文的架構和內容。
(四)職業倦怠
此外就是,幼兒教師參加工作的時間長了,有一定的職業倦怠感,越來越不愛思考,加上幼兒園教科研氛圍不夠濃厚,久而久之導致總結、研究能力下降,這點老教師更為明顯。對于年輕教師,則對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不強,沒有良好的待遇保障和社會地位,幼兒教師流動性較大,也就難以靜心研究和思考創作。
(五)外在硬性要求
調查顯示,53%寫論文是出于“評職稱、評優評先或晉升等需要”和“幼兒園要求”,外在的硬性條件也是迫使幼兒教師寫論文的主要因素。面對自己難以完成、而又不得不寫的論文,有教師選擇從網上或書本上摘抄,“拼湊而成”。
三、對幼兒教師寫論文現狀的反思
(一)準確定位寫論文,發揮論文應有的價值
讓幼兒教師寫論文的初衷是美好的,能引導幼兒教師逐漸轉型為“研究型教師”,讓教師通過反思來改善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把經驗成果提升至理論層面。但是,若把寫論文當成一種強制要求,論文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寫作、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空間與意愿,在強制環境下產生出來的文章和思想難免欠缺真實和深入。當下,寫論文的范式也較為單調和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教師特長優勢的發揮。
論文,也就是教師表達教育思想、總結研究成果的形式,本身包含的內容就可以多元化,教育隨筆、觀察日記、經驗總結、優秀教案等,都可以成為“論文”的一部分。這樣,幼兒教師就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進行選擇,理論水平高的可以寫論文,教育經驗豐富的可以寫總結隨筆,教學能力突出的可以寫優秀教案,做到幼兒教育成果百花齊放,真正發揮論文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二)調整幼兒教師考評的標準
論文已經成為當下考評幼兒教師的一個重要標準。筆者利用百度引擎,搜索“幼兒園骨干教師評選條件”,在搜索到的103份幼兒園骨干教師評選辦法、方案、活動通知中,包含各地省、市、區各級行政機構評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的條件,都把列為一條必達指標。此外,幼兒園高級教師職稱評審明確規定要求在正式刊物上。這讓許多幼兒教師“望文興嘆”,有相當一部分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經驗豐富、反思能力也較強但不善于寫論文的幼兒教師,被拒之于“骨干”與“優秀”的培養行列之外。正如有學者指出,“我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傾向于靜態的結果評價”,而忽視了“教師動態的、過程性的專業態度與能力”。[1]這樣的評價體系是導致論文成為評價優秀幼兒教師的重要指標的根本原因。美國全國教學專業標準委員會(NBPTS)制定的《3-8歲兒童教育優秀教師專業標準》在這方面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它強調的是教師的動態反思及對實踐的改進,而非一紙論文。這為我們重新建立科學、可信度高的幼兒教師評價體系提供了參考。
(三)加強幼兒教師科研方法和寫作方面的培訓
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通過多學、多寫、多練才能提高。訪談中,幼兒教師都希望能得到專家、教研人員的引領,高校、教科研機構及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創設條件、搭建平臺來加強對幼兒園的專業指導。幼兒園也可以在師資團隊建設中加強這方面的培訓。此外,還應該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促進幼兒教師自主閱讀,采取多樣化激勵措施來提高教師總結反思、寫作的積極性。針對幼兒教師查閱文獻資料較為困難的狀況,幼兒園可改善信息平臺,購買相關數據庫,為教師查閱資料提供便利。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幼兒規則意識;培養方法
一、引言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幼兒規則意識的建立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前提與基本內容,對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滲透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與具體的指導建議。對于幼兒而言,由于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幼兒的自理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交往能力等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心理活動的獨立性和目的性與行為的自覺性與沖動性均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在良好教育方式的引導下,規則意識的培養能夠促使幼兒自覺的調節與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沖動性,進而服從集體的要求,逐步具備為較遠的目的而行動的能力。因此,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幼兒規則意識現狀分析
1.實踐中的見聞。據長期實地觀察和幼兒教師的反映,我們了解到幼兒常常會有隨意打斷別人講話、大聲說話或尖叫、隨意扭動或走動、打鬧說笑、爭搶或獨霸玩具、玩具或圖書亂丟亂放、插隊、破壞別人的或公共物品、欺負別人、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遵守游戲和公共場所規則等違規行為。
2.文獻查閱的結果。在文獻檢索與查閱的過程中有兩點發現:第一,有大量的研究論文在談幼兒的違規行為、違紀行為、失范行為、問題行為、行為問題、不良行為;第二,相關研究中揭示出幼兒園中大量的幼兒違規行為,比如,劉冰的碩士論文《幼兒行為“失范”情境下的教師應對策略研究》揭示了79個“‘失范’-策略”行為事件;高志娟的碩士論文《3-6歲幼兒違規行為研究》揭示出150個幼兒違規行為。綜上所述,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當中,幼兒違規行為非常普遍,這直接反映出幼兒規則意識的極大缺失。
三、幼兒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性
幼兒園生活是群體生活,幼兒在家庭教育中沒有培養群體生活意識,為讓幼兒盡快適應群體生活,保證正常教學秩序,需要一定規則來約束幼兒行為,這就需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逐步幫助幼兒認識規則、理解生活中的規則紀律是跨入集體生活的開端。如不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不僅影響幼兒在幼兒園階段的學習生活,更妨礙幼兒對于世界的認識,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是幼兒人生路上難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師與家長應在平常生活學習中給幼兒灌輸規則意識教育,從細節入手,言傳身教,幫助幼兒認識規則,掌握規則,增強幼兒自控能力,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培養他們良好的適應能力與服從青神,對幼兒成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四、培養策略
1.創設環境。《綱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教師要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多種方式包括環境的創設法、故事移情法、正向強化法、個別糾正法等。其中,環境的創設法是最為基本且關鍵的。陳鶴琴先生曾說:“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活動氛圍及師幼關系恰是幼兒與環境之間的媒介與橋梁。例如,在進餐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創造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使幼兒愉快的進餐。教師實踐中經常采取的方式包括:幼兒進餐時,有選擇地播放一些優美悅耳的旋律,促使幼兒能以愉快的心情進餐;對進餐表現好的幼兒,贊許的目光、親切的摸頭等形式表示贊揚能夠激勵他們更加積極用餐;對進餐中有過失的幼兒,溫和的安慰、耐心的引導能夠消除他們的緊張感,促使其對進餐產生積極的情緒。
2.組織游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經常采用游戲的形式,使幼兒內化知識,建立起對于規則的意識與感知。
例如,“聽鈴鐺,拍小手”的游蚴怯錐集中注意力,安靜的進入活動前準備狀態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游戲使用的節奏通常是“XX|XXX|”在訓練小班幼兒掌握這個節奏時,增加快、慢、輕、重以及動作的變化,可以使游戲更具有趣味性,更加能夠吸引幼兒興趣。比如,用數字“1、2、123”來練習拍手,手口一致。說“1、2”時輕拍兩下,說“123”時,重拍三下(或者,說“1、2”時重拍兩下,說“123”時輕拍三下)。變換不同的拍打部位,如拍腿、拍臉、拍頭等。在游戲中反復向幼兒強調,鈴鐺聲停止,拍手聲或動作也要停止。在不斷的強化與練習中,增加幼兒對游戲的注意,從而達到其對教師指令的條件反射。
3.榜樣示范。榜樣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為、優秀事跡等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方法。在幼兒社會規則發展的過程中,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進行模仿,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幼兒天性好模仿,其行為習慣與規則意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與他們的生活經驗關系最為密切的家長、教師與同伴則成為了其最為直接的模仿對象。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用同等的標準來要求幼兒、規范自身。
例如,在盥洗活動中,教師發現班上有些幼兒在盥洗時愛貪玩,洗手時馬虎;有些幼兒洗手時愛講閑話且動作太慢;有些幼兒喜歡玩水,把水灑在地上;甚至還有個別幼兒嬉鬧,推擠,不按次序排隊。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及時的參與其中,引導幼兒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排隊,向他們展示正確的盥洗步驟,將規則意識以言傳身教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
4.家園合作。家庭是兒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會化場所,也是對兒童社會性發展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因素。規則意識是社會性發展的基本內容,在幼兒園建立起來的規則意識需要在家庭中不斷強化。
例如,幼兒園午睡時經常有幼兒亂扔衣服、亂脫鞋子、在其他幼兒睡著時大聲說話。于是教師嘗試與家長溝通,開展家園合作,幫助幼兒在家庭中建立整齊擺放衣服和鞋子、在他人睡覺時保持安靜的良好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規則意識外在體現,通過家庭的配合與協作,幼兒的社會生活的規范性得到了增強。
五、結語
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幼兒具備了良好的規則意識,對于幼兒以后成長道路上的行為習慣與個人素質的養成提升上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對于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牛馨月.幼兒園中幼兒規則意識培養初探[J].學周刊,2015,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