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感器實訓總結

傳感器實訓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感器實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感器實訓總結

傳感器實訓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132-0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是自動化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及過程裝備與控制專業的技術基礎課程,主要研究自動檢測系統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轉換及信息處理的理論與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一門應用技術課程。傳感技術是自動檢測系統,更是控制系統的前哨,它廣泛的應用于各個領域,在在促進生產發展和現代科技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學好這門課程不僅能為后續課程打下好的基礎,也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專業學知識有著關鍵的作用,自從2005年課程教學大綱調整以后,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質量與效果。

一、課程教學現存的問題

自2005年起我校重新制定了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大綱,其中將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由考試課調整為考查課,并將課時由64學時更改為32課時,通過幾年的教學總結出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難:

(一)教學內容多而散

課程內容多且散,涉及知識面廣,有物理學,化學,電子學,力學等等,屬于多學科滲透的一門課程,學生學習有難度,特別是對于一些基礎不太好的同學更是有困難。

(二)典型應用性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屬于典型的應用課程,要學習各種傳感器的原理,并掌握它的使用,在此基礎上掌握搭建檢測系統的方法,單靠理論的學習必定是有差距的。而實驗課時不充裕,實驗條件也有限。

(三)學時越來越少

學校目前對學生的定位是“培養優秀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為了加大實踐環節的因此對課程設置與課時作了調整,本課程課時被縮減至32課時。

(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

由于本課程被定為考查課,所以有相當一部份同學從學習態度上不太重視,沒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時間,學習主動性差,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調整

目前大部分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的教材多側重于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測量線路及信息處理等方面,而對具體應用涉及較少,針對課程的內容多課時少的情況,教學時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學內容必須做適當調整。根據學校對工科本科生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定位,教學內容的調整遵循以下原則:

1、避免繁瑣的理論推導過程,以避繁就簡的方式向學生講解傳感器的工作原理。例如:用幻燈片演示使用酒精燈分別燃燒熱電偶的兩端,在兩端存在溫差的時候兩電極間即出現電勢差,無溫差時電勢差消失,通過這個實例講解電勢差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可以配以大家能夠理解的簡單的公式推導,而不把重心放在構成熱電偶的溫差電動勢和接觸電動勢形成的公式推導上。

2、重點講述傳感器的實物應用。增加實際案例是學生能夠對傳感器的應用有更感性的認識。

3、適當補充傳感器與系統互聯的方法。在先期幾種傳感器的應用中加入傳感器接入控制器的方式介紹,使其思考所學課程之間的關聯,對所學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能更加深入的認識,建立起系統的概念。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為了克服課程教學中客觀存在的困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力求將教學內容講解得更加生動、具體。

1、采用多媒體技術,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方面可以省去教師用于黑板板書的大量時間,克服課時減少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的演示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展示所學傳感器的各種照片、復雜檢測系統的原理圖或線路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傳感器,更容易理解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應用。例如,學習光柵傳感器時,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同學們理解莫爾條文的形成及其移動過程,使用對媒體課件就可以以動畫的形式使同學們直觀的明暗相間的莫爾條紋是什么樣子,還可以以不同的速度使指示光柵在標尺光柵上進行移動,清晰的看出條紋移動的方向與光柵夾角及指示光柵移動方向的關系。學習增量式光電編碼器時,很多同學很難理解編碼器的辨向問題,通過使用幻燈片展示編碼器的內部結構,直接了解光欄板上刻縫、碼盤及光電元件的位置關系后,同學們就能更容易的理解辨向碼道、增量碼道與零位碼道形成脈沖的相位關系,佐以簡單的辨向電路就可以使同學們更高效的學習該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應用方法。

總而言之,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2、重視緒論,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很多教材的緒論寫的比較簡略,但我個人認為這不代表它不重要,特別是面對學生主觀上不重視課程的情況下,更要下大力氣上好緒論這第一次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程的實用價值。通過幻燈片演示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同學們了解到小到日常生活,大到航空航天、海洋預測等方面都有著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的應用,更根據各種行業背景中需要檢測的物理量,自動控制理論在實現過程中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的關鍵作用,使學生認識該課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校長年開展本科生科研實訓項目,在開設本課程時已有部分同學成功申請實訓課題,一般本專業的同學還是圍繞專業應用領域申請課題,其中大部分會涉及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的內容,所以也就他們正在進行的課題中使用傳感器解決的具體問題進行討論,更加直接的體會到本課程的關鍵作用,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主動性,克服考查課為本課程教學帶來的部分陰影。

3、加大案例教學比重、側重應用

根據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本課程教學的首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合理選擇傳感器,對傳感器技術問題有一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知曉傳感器的工程設計方法和實驗研究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注意分析各類傳感器的區別與聯系,利用大量的具體案例分析傳感器的應用特點。

例如,教材中在介紹電阻應變式傳感器是,主要是從傳感器的結構、工作原理及測量電路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介紹的,缺乏實際應用案例。在教學中用幻燈片展示不同應用的實物圖,譬如輪輻式的地中衡的稱重傳感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懸臂梁式的電子秤、人體稱、扭力扳手等。用生動的動畫顯示不同應用下的傳感器的反應,例如,進行常用傳感器熱電偶的學習時,展示各種類型熱電偶的實物照片,補充熱電偶安裝的方式,以換熱站控制系統為案例,分析熱電偶在溫度測量上的應用,重點講解傳感器的輸出信號及與控制系統互連問題。在介紹光電池傳感器時補充用于控制的干手器、用于檢測的光電式數字轉速表及照度表的應用案例,通過案例是同學們對傳感器應用的認識更加深入。

4、利用學校的科研實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我校學生自二年級起可以開始申請科研實訓項目,指導老師指導,學生負責,本課程在學生三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在此之前已有部分同學參加了科研實訓項目,在這些項目中,譬如智能車項目、數據采集系統實現等實訓項目中都包含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的應用,上課前教師了解這些項目,就可以就實際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提升學習的興趣。另外可以在學習的同時啟發同學們集思廣益,與實驗中心老師聯系,聯合二年級同學進行傳感器的設計制作,或者進入專業實驗室進行傳感器應用方面的實訓實驗,鼓勵同學申報的科研實訓項目,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結束語

通過幾年的教學與總結,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研究,作了適當的改革。調整的教學內容重點更突出,側重應用,補充了豐富的案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與科研實訓的相結合,對課堂教學進行拓展,加強了學習的主動性,提升了實踐能力。從近幾年的網上評教結果來看,所做的教學調整與改革受學生的歡迎和好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向榮.“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21):85-86.

\[2\]陳靜.感器與檢測技術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教育裝備,2011,(15):94-95.

傳感器實訓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機電設備;故障檢測;解決方法

機電一體化,又稱機械電子工程,是機械工程與自動化的一種,是將機械、電子、信息等多種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并綜合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近年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項目國賽考核走向來看,機電設備的調試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該賽項的PLC程序基本上都給定了,考核的重點是設備的裝配能力及設備運行故障的排除,這也符合目前我國工業發展趨勢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然而,機電一體化設備故障檢測對中職學生有一定難度。機電一體化設備不同于機械設備故障那么單一,它的構成比較復雜,包含了機械故障、電路故障、氣路故障、電氣設置故障、編程問題等。學生對解決機電一體化設備故障常常表現的非常茫然、慌亂、無從下手,多數學生會將排點放在程序和插線上,隨意進行程序更改,或者更換插線進行故障排除,造成本來運行無故障的部分也出現了問題。基于這樣的現狀,筆者根據近年指導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的經驗,以亞龍YL235A光機電一體化實訓設備為例,總結出機電一體化設備故障快速檢測方法。以下筆者將從氣路故障的檢測與排除、電路故障的檢測與排除和變頻器故障檢測與排除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氣路故障的檢測與排除

機電一體化設備氣動元件是整個實訓裝置的最終執行部分,包括機械手臂和傳送帶推料氣缸,分別由氣缸和氣馬達驅動,氣動系統故障的排除也比較容易。對于氣路的檢測,學生首先要檢查供氣總閥是否打開,氣壓是否達到規定壓力,氣路中有無漏氣現象。如果以上檢查都沒有問題,再檢查各節氣閥的打開程度,為了方便調試,學生可以將各個節氣閥開度調到最大;其次,學生要根據各機械部件的運行速度,再逐個調節節氣閥開度,以達到理想的運行速度;最后,學生要檢查執行元件與電磁閥的一一對應是否混亂,具體操作可用手按動電磁換向閥頂部的手動按鈕,觀察各種氣動元件的執行是否對應正確。[1]

二、電路故障的檢測與排除

電路故障是硬件故障中較難排除的,可以分為靜態故障和運行故障。

(一)靜態故障的檢測靜態故障是指設備在上電后還未運行時表現出的故障,主要體現在各種傳感器上。如果在設備上電后所有傳感器電源燈未亮。這時,學生只需檢測實訓臺24V供電電源是否有故障。如果電源保險管已經燒壞,則可以肯定線路中存在短路。對于這個故障,學生要觀察實訓臺插線,看有無明顯的插線錯誤,如果沒有,可將萬用表調到歐姆檔,逐段檢測短路點。如果電源和保險管都是好的,則需要檢測線路中是否存在斷路,學生可以將萬用表調到直流50v檔逐段查找故障點。如果僅僅是個別傳感器電源燈不亮,可以用萬用表表筆直接給傳感器供電,如果電源燈可以亮,則存在線路斷路問題,檢測線路即可;如果依然不亮,則考慮傳感器損壞,更換傳感器即可。[2]

(二)運行故障的檢測運行故障是指設備在運行中表現出的故障,主要表現為傳感器無輸出信號和執行元件無動作。如果傳感器電源正常,學生只需調節傳感器的靈敏度或調節傳感器安裝位置即可解決。如果是執行元件無動作,且PLC輸出信號正常,可將萬用表表筆一端插在電源模塊24V+端子上,另一端直接給執行元件供電,檢測執行元件是否動作,如果這時有執行動作,則證明執行元件無損壞,是線路供電問題,可依據前面介紹的方法進行解決。如果對應的PLC輸出點位無輸出指示,則要檢查PLC程序及PLC有無損壞。[3]

三、變頻器故障檢測與排除

變頻器故障的主要體現是變頻器無輸出。解決此類故障首先要關閉PLC電源,學生可以用變頻器模塊面板上的手撥開關進行手動給信號,并觀察運行情況。如果可以正常運行,這時打開PLC,觀察PLC面板上相對應的變頻器控制點位有無輸出,如果PLC的相應點位有輸出,可以判斷出故障出現在PLC與變頻器之間的接線上,檢查線路進行故障解決;[4]如果PLC的相應點位沒有輸出,則是編程問題,需要檢查PLC程序。如果手動給信號變頻器依然無輸出,可將萬用表撥到交流500V檔位,依次檢測變頻器輸入端子U、V、W各相線電壓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可判定為變頻器設置問題或變頻器損壞。[5]

傳感器實訓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工程思維

“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是電氣信息類專業重要的主干專業課,是一門必修課,也是一門涉及電工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光電檢測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精密機械設計技術等眾多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綜合性技術,現代檢測系統通常集光、機、電于一體,軟硬件相結合。

“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課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國普通高校的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開設。本課程側重于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理論的傳授,重知識,輕技能;教師之間也缺乏溝通,教學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一、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改革必要性分析

筆者在獨立學院講授“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課程已有四年,最開始沿用了研究型大學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由于研究型大學是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而獨立學院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有較大差異,在逐漸深入的過程中發現傳統方案不太符合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

該課程是應用型課程,其中也有大量的理論知識、數學推導,而傳統的研究型教學方法普遍都以理論教學為主,在課堂上大篇幅講解傳感器的原理,進行數學公式推導,相比而言傳感器的應用通常只是通過一個實例簡單介紹,導致最后大多數學生只是粗略地知道該傳感器的結構,而不知道如何用,在哪里用。

2.教學模式單一

該課程傳統上以講授的教學方式為主,將現成的結論、公式和定理告訴學生,學生不能主動地思考和探索,過程枯燥乏味,導致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同時理論教學與實訓、實踐教學脫節問題也很嚴重。

3.教學實驗安排不合理

傳統的實驗課程安排,驗證性實驗比例高達80%,綜合設計性實驗極少,缺少實訓、實踐環節。然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以實踐教學為核心,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在學生畢業時達到企業對技術水平與能力的要求,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工作崗位。

二、適合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案改革

傳統的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課程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實驗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種方案能夠培養研究型人才,但卻無法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潛心研習,并反復實踐,總結出以下幾個可以改革的方面。

1.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工程思維

本課程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各種類型傳感器的原理,傳統的教學要講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而本人則認為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充分講授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即可,涉及大額數學公式可以選擇重要的進行講解,其他則可作為學生的自學內容,讓學生課余自學。同時應該重點講解該傳感器的工程應用實例;另一方面要結合最新實際工程講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應用型工程學習思維。

2.改革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是“灌輸式”的方法,無論學生是否接受,直接把要講的內容全部講述給學生,而這也違背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出發點和歸宿。筆者認為應該應用工程案例教學,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3.與工程實際相結合,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教學過程中要從不同行業提取典型的工程應用實例,精簡以后作為實例進行講解。在進行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的系統觀,讓學生明白這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與自動控制原理、智能控制理論等課程相融合的,以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

4.實驗環節改革

實驗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理論、概念的感性認識。以往該課程的實驗內容大部分為原理性、驗證性的實驗,學生容易感到枯燥無味,毫無學習積極性,很少有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發現問題,實驗效果極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模式化的教育,筆者將實驗內容由傳統的驗證性實驗調整為設計開發型實驗。在實驗教學中根據客觀條件在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開拓性實驗項目以及設計綜合性實驗。

5.改革教學評價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效的學習成果反饋機制是促進教學相長的必要手段,目前該課程都是通過課程作業進行學習效果反饋,可以采用每一個章節布置一道設計型題目,讓學生更加廣泛地查閱資料,并在一定知識廣度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題目中用到的內容,進而從更深的層面分析解決問題,以達到深度、廣度相結合的效果。

本文針對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傳統研究型大學的方案,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并根據四年的教學積累,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驗環節、教學評價及反饋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分析并提出了一套改革的方法和措施。本方案以實際工程應用實例為核心,在教學內容上側重于傳感器應用方面的講解,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能力,重視實驗環節,以設計性、綜合性實驗代替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建平,甘媛.“傳感器”課程實驗教學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

[2]曹良玉,趙堂春.傳感器技術及其應用.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傳感器實訓總結范文第4篇

學中存在的問題,設計、實施了“五步教學法”,即實例誘趣、課堂教學、總結、實踐教學和活動,大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質量,有利于

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自動檢測技術五步教學法傳感器

[作者簡介]劉杰(1975-),女,河北廊坊人,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自動檢測技術教學。(河北

廊坊065000)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152-02

“自動檢測技術”是電氣自動化、機電一體化、應用電子等專

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

用。該課程主要介紹檢測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各類傳感器的結

構、工作原理及應用,對高職類學生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掌握各類

工業常用傳感器的選用及具體應用方法。該課程涉及知識面

廣,理論性較強,內容繁多且各章內容之間的聯系不甚緊密,整

體連續性不強,學生學起來總是感覺抽象難懂。而高職院校學

生的普遍特點是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較差,對理論性較強的

課程缺乏興趣,容易畏難,失去信心甚至厭學。課程特點與授課

對象特點的沖突,給“自動檢測技術”課程教學增加了一定難

度。“五步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想學、愿學、樂

學,從而達到激活思維、生成知識、發展智慧、提升素質的目的。

現將“五步教學法”介紹如下,以期引起討論和完善。

一、實例誘趣——明確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能否學好理論

知識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所以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首先,上好第一堂課。第一堂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該課程,

學習目標是明白該課程要講授的內容、用途和重要性。例如,在

介紹“檢測技術的地位和作用”時,采用了結合大量生產、生活實

例的方法進行講授。如工業生產中鍋爐的生產過程、自來水的

生產過程;交通領域中的電子眼、酒精測試儀及汽車、飛機等交

通工具;軍事領域中的隱形戰斗機、導彈及新式武器;日常生活

中的冰箱、空調、電飯煲和全自動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這些實例

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該課程很貼切實際,

是有用的,為學習后續內容做好了準備。

在每講授一種新的傳感器時,先從傳感器的應用展開,結合

應用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光電傳感器時,先介

紹自動門、自動干手機、超市收銀掃描器、濁度計等生活中常見

的一些應用,然后通過設疑、討論等方式,來使學生帶著疑問學

習傳感器的結構和原理。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

生認識到傳感器在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需要他們認真地學習

才能更好地應用。

目前,許多自動檢測技術方面的教材大都側重理論,應用實

例較少。如果學生先前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物理、電工學等)

學得不扎實,那么學起自動檢測技術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久而久之,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此,我們編寫了《自動檢測

技術》教材。該教材立足基本理論,舍棄那些與職業能力培養關

系不緊密的理論推導、證明方面的內容,淡化理論知識體系,突

出實用性和應用性。結合大量實物照片介紹傳感器的結構和原

理,并給出許多應用方面的實例與理論進行聯系。由于實例貼

近生產和生活,學生學起來感興趣,學得輕松,愿意學。

二、課堂教學——掌握重點、解決難點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傳統教學方法中,學生處

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思維被限制在教師設定的框架內,扼殺了學

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削弱了自主學習的熱情。以下幾種多元

化教學方法在該課堂教學中的實施,不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

果,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素質。

1.網絡與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

可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不容易觀察到的事物用

媒體充分顯示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直觀功能,為突破難點創造

出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授

課效率也大大提高。例如,利用動畫演示可將較抽象的霍爾效

應中的現象再現,幾分鐘就看懂了,而且印象深刻;以往重要公

式的推導和解題步驟的展現,傳統板書更具優勢,有了自定義動

畫,教師可以在屏幕上一步步進行推導演示,學生同樣容易理

解、掌握。

2.引導發現式教學法。引導發現法改變了知識的傳輸方

式,以教師的“引導”為手段,以學生的“發現”為目的,充分發揮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

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愿望,便能主動地參與到教

學中來,通過探究、討論等形式探索其中帶規律性的認識,將感

性認識升華到理論高度,并能遷移到新的領域中。引導發現法

可用于發現傳感器名字中所隱含的信息,而無須死記硬背。例

如,看到熱電偶傳感器的名字,我們能知道什么呢?由“傳感

器”,我們知道它能將被測非電量轉換為電壓;而“熱”字,告訴我

們測量的是溫度;“熱電”可知該傳感器的原理是熱電效應,就是

熱能生電;即傳感器的材料為兩種金屬。短短的六個字就

“偶”

能幫助我們記住傳感器的諸多信息。傳感器應用實例的原理分

析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引導發現法的三個問題(儀表要

測什么參數?采用了什么傳感器,其原理是什么?被測參數如

何與傳感器可測參數聯系?)可以讓學生掌握分析方法。例如,

分析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由“加速度傳感器”可

知,測量的參數是加速度

a,需將加速度

a轉換為電壓輸出;采用

了壓電傳感器,就是壓電效應,結構為壓

“壓電”即壓它能生電,

電片和測量電路,可將力

F先變為電荷

Q再變為電壓

U0;而加

速度與力的關系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由此可總結出,該儀表的

工作原理為:被測加速度

a先通過質量塊轉換為力

F作用在壓電

片上產生電荷

Q,經測量電路變為電壓

U0輸出,測出

U0就可求

出加速度

a。

3.自學式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

教學方法。波利亞說: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

現。”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

系。自主學習能有效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

覺性,切實解決傳統教學中一直存在著的學生被動學習的問

題。例如,在講授“核輻射傳感器”這一節內容前,給學生提出問

題:核輻射會造成哪些危害?什么是核輻射?核輻射傳感器有

哪些用途?然后給學生指出一些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書籍、資料

和學習網站,讓學生帶著預設的問題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在較

短的時間內,學生們就對核輻射的知識有了全面的了解,并熟悉

了傳感器的基本原理。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拓寬

知識面,更重要的是,通過查閱資料和相互交流開發了創造性思

維,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內化、升華

課堂上,學生的大腦處于緊張狀態,對教師傳輸的大量信息

尚未進行梳理、加工整合,不知道哪些內容應該掌握,接著再聽

另一門課,容易遺忘丟失,降低學習效率。首先,通過教師課堂

上的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本次課所學內容進行提煉歸類,促進

學生對課堂新知的鞏固內化。此外,通過指導學生撰寫章節小

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整理小結可以幫助學生順暢銜接新

舊知識,使知識系統化,構建每章的知識框架,便于知識升華。

具體做法是初期由教師按照傳感器的結構、原理和應用等步驟

進行示范,以后交給學生來做,在上交的小結中學生們除了有教

師要求的步驟外,有的將其他課程中學過的字表處理、流程圖和

曲線描繪等技能加以綜合利用,有的還使用了對比識記法、聯想

記憶法。在做完幾章以后學生們嘗到了甜頭,后面的章節不用

教師布置都能自覺去做了,而且形式多種多樣,很有創意。不知

不覺中養成了總結的習慣,逐步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實踐教學——嘗試應用

實踐教學既是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檢驗,也是

使其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途徑。為培養學生的應用能

力,應進一步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分為校內實驗、實訓環節和校

外實習環節。

校內實驗、實訓環節采取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方

式,逐步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首

先,精選

3~5個驗證性實驗,對所學知識的科學性、實用性進行

驗證,并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和方法。其次,是設計性實驗,為

學生提供成熟電路,使學生加深對電路設計方法、參數選擇、傳

感器運用等方面的理解,逐步積累設計經驗。具體做法:一是把

傳感器實驗裝置或模塊拆開,讓學生了解實驗所用的傳感器、測

量電路、顯示電路等。二是小制作訓練。購買一些傳感器及電

子元器件,讓學生將這些散件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測量系統,可以

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檢驗于實際。最后,進

行課程設計,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

設計開始階段,考查學生對課題的分析能力,從而判斷使用哪種

傳感器來達到課題的要求;在收集相關資料、調整研究方案

階段,考查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開展課題研究階段,考查學生

的課題探究能力;在自我評價階段,考查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在總結、匯報、交流階段,考查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等。根據課題

的特點,可以在實驗室內做實驗,可以到社會上做調查,也可以

上網檢索資料,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充分利用各種可以

利用的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為了加強社會實踐,我們與京、津、冀及南方等地區多家企

業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依托社會力量辦學。一方面,學生到企業

的實際工作崗位去鍛煉,拓展了學校的辦學能力,還能使他們發

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增加學習動力,為今后正式走上社會打下必

要的基礎。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若發現理論教學中的不足,

可以立刻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很強的短期或現場理論教學,使理

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五、活動——提升能力

切實有效的活動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實踐能力,這

是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活動內容有兩方面,一是不定期

舉辦學術交流講座,聘請企業、研究所工作經驗豐富的工程師、

老師傅與學生交流,講解工程實際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處理方

法,增加對工程實際問題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

新的工作環境,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二是積極組織、參加各種

科技競賽活動或參加相關實驗室建設。通過以上活動,既鍛煉

了學生動手能力,又增加了團隊協作精神;既開闊視野,提高了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又培養了從事科研必備的獨立工作能力

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扎實的基礎。

實踐證明,緊扣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

“五步教學法”

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了課堂,培養了興趣,引領

了思維方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內

化、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杰,張華龍,楊莉榮.自動檢測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蔣全勝,呂家云,寧小波.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檢測技術教學模式改革

[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0(24).

[3]寧小波,楊漢生,《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巢湖學

朱仁義.的教學改革探索[J]

院學報,2009(11).

[4]徐科軍.課程建設探討[J]

傳感器實訓總結范文第5篇

近年來,隨著“綠色生產、綠色生活”觀念的深入人心,風力發電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派生了很多相關崗位需求。為了滿足這一新型需要,諸多高校開設了風力發電相關專業,為風力發電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

傳感器是風力發電機組信息采集與監控系統的最前端,是風力發電機安全、可靠運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傳感器與風力發電機檢測技術”是風電設備的制造與安裝專業、風電系統的運行與檢修專業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

一、推進理實一體教學的必要性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傳感器與風力發電機檢測技術”課程的相關教材大多采用通用傳感器的本科或大專規劃教材,其內容與風電機組這一工業現場相差較遠,與高職教育培養風電專業學生的目標不一致,體現不了高職教學的特色。

目前《傳感器與風力發電機檢測技術》課程在內容上側重于各種通用傳感器的原理和測量處理電路的講解,在專業傳感器的應用方面缺失較大,不利于面向生產過程和對接產業;在教學方法上比較陳舊,主要以課堂講授和驗證性實訓為主,缺乏針對性較強的開放性、綜合性實訓項目。

理實一體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你教我導”變“填鴨式”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對接生產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和內容,融合“你教我導”推進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改革是有必要的。

二、理實一體課程改革的設計思路

第一,對接生產過“傳感器與風電檢測技術”課程的內容和實訓項目來源于實際,又服務于實際,更好地面向生產過程和對接產業,聯合風電行業企業的專家,通過對風電機組的安裝、調試、檢測、維護等主要職業崗位進行分析,歸納出包括傳感器識別、安裝、信號分析、維護等內涵的行動領域,并以此為依據,校企協作共同開發包括溫度傳感器、風速/風向傳感器、轉速傳感器、振動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五個學習領域的教學架構,并設計了溫度檢測、風向風速檢測、轉速檢測、振動檢測、壓力檢測等五個項目教學情景。

通過在日常項目情景教學過程中檢驗學習情景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習領域的要求,進而檢驗學習領域的設計是否符合變化的行動領域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則改進學習領域和教學情景,如此反復,動態調整該課程的內容以適應不斷革新的崗位需求。

第二,構建理實一體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學生對學習內容用處的理解,以及可以解決什么問題,決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學生學習主動性又決定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企業總是期望招到的員工畢業后可以直接投入到生產崗位,成為企業的可用人才,解決企業對人才的急需問題,節省企業對新招員工的上崗培訓時間。因此,依據課程設計思路,從風電企業調研,充分挖掘和分析企業崗位特點,開發符合企業利益、學校特色的“理實一體”的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術能力和操作技能,使學生、企業皆受益。設計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溫度檢測與機艙控制柜恒溫控制”“壓力檢測與風機液壓站壓力控制”“風向檢測與偏航控制”“風速檢測與變槳控制”“轉速檢測與風機安全鏈路”等五個教學項目,20個教學任務。比如“溫度檢測與機艙控制柜恒溫控制”設計了“認識溫度傳感器”“PT100熱電阻及其應用”“PLC S-200模擬量輸入編程”“控制柜恒溫控制實現”等四個教學任務,并在湘電風能有限公司企業相關專家參與下,編寫了校本教材。

第三,四步教學法組織“你教我導”型課堂。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式增長的時代,風力發電等現代新興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這就促使畢業生要不斷更新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才能跟上風力發電產業、行業發展的需求。可見,注重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是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的要求,更應該是現代教學重點關注的方面。

本課程的教學分“資訊”―“計劃”―“實施”―“評價”四個環節組織實施,如表1所示。各個環節以“你(學生)教我(教師)導”為核心思想,充分加強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創新創意的培養,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素養,并向后續課程遷移,而且使他們終身受益。

表1 “你教我導”的教學組織過程

階段 教學流程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特點描述

資訊 項目前知識準備 教師提出項目計劃、任務要求;教師制定提示文;教師做必要的補充和評價 學生在提示文的指導下,通過網絡分組進行資訊,進行講解,并由學生對講解參與評價 你教我導;學生為主,教師為導

計劃 項目方案制定 教師分析項目,并評定方案,選出最優秀的方案由學生實施 學生分組討論制定項目計劃,并講解 教師為主,學生為輔

實施 項目課堂實施 教師指導,不定時講解項目實施共性錯誤 學生實踐操作,分步驟實現項目功能 學生為主,教師為導

評價 項目結題與評價 教師點評項目完成情況 學生總結,撰寫項目報告,并相互評價 學生為主,教師為導

第四,改革考核方式。傳統的“一票否決”課程考核方式片面強調職業知識,忽略了對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考核,不利于為企業培養全面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也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以學生完成作品作為考核的載體,以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核心,強調全過程充分融入學生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采用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的課程考核體系,并引入學生參與考核的環節,充分體現公平,如圖2所示。

針對四步教學法,過程考評又采用階段性考評,主要由準備階段評價、項目實施評價兩個過程組成:一是準備階段評級。該階段主要針對教學過程中的資訊和計劃而制定的“第一階段考核”,主要檢驗學生對項目相關理論知識、前期資料收集、課堂講解、項目/任務理解、項目/任務實施方案等方面的準備情況。考核結論采用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或可執行、基本可執行、不可執行等詞語,保證了課程項目的后續可執行性。二是項目實施評價。該階段主要針對教學過程中的實施和評價而制定的“第二階段考核”,主要檢驗學生對項目的操作過程、項目達成度、學習態度、6s規范、知識應用能力、綜合素養、考勤等方面的執行情況。考核結論杜絕以往使用的“優良”等的等級制度,而是使用完全符合、符合、基本符合等肯定性評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革成效

為了比較“你教我導、理實一體”型課堂在“傳感器與風力發電機檢測技術”課程中的實際成效,選取了2011級風力發電設備制造與安裝專業的成績、人數、男女比例等相當的兩個平行班級作為測試樣本。2011級風電01班采用傳統教學內容和模式,2011級風電04班采用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由同一個教師分別進行本課程的教學,期末課程考核成績比較圖表如圖3所示。

四、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来县| 蓝田县| 屏东市| 维西| 徐州市| 北票市| 瓦房店市| 海南省| 柘荣县| 行唐县| 永和县| 新泰市| 海南省| 开远市| 旺苍县| 甘德县| 元谋县| 蕲春县| 安新县| 凤凰县| 海淀区| 安义县| 余干县| 盐山县| 枣强县| 吉林省| 津南区| 瑞安市| 鹤峰县| 梅州市| 浦北县| 临桂县| 临高县| 乐安县| 崇明县| 大庆市| 镶黄旗| 克拉玛依市| 镇坪县| 邻水|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