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雷人標語

雷人標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雷人標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雷人標語

雷人標語范文第1篇

芬蘭是個小國,但這個國度的競爭力排名在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中一度名列第二。在芬蘭經濟成就的背后,是它充滿活力的高等教育體系。

教人子弟是崇高的職業

據《赫爾辛基郵報》調查,芬蘭年輕人最向往的職業是教師;社會上最受尊重的職業是教師;企業最受歡迎的人才也是教師。原因很簡單,芬蘭中小學教師是最好學的一群人、是學歷很高的一群人、是最有成長潛力的一群人。

盡管芬蘭重視教育,但教師的工資并不高。一個有著20多年教齡的中學數學教師的每月收入,稅后也就2000多歐元,折合人民幣1.6萬元左右。

教師并不算高收入行業,卻是高門檻行業,在芬蘭,大學的教育專業相當于中國的師范專業。但芬蘭教育專業的錄取率僅約10%。門檻這么高,為什么芬蘭年輕人還爭先恐后地報考師范、樂于從教呢?他們是這樣回答的:當老師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因為這份工作對芬蘭無比重要,對個人深具價值。他們深信師資就是國力,教師素質越高,國家就越強大。

芬蘭的教師們參考國家課程框架來教育不同階段的學生。但國家課程框架僅僅是指導性的,更多地需要教師發揮自主能動性,通過自己的設計、創意、激情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學生。

高度的教育自使教師在芬蘭成為一個有魅力的、受尊敬、受歡迎的職業。

后進生更受關注

芬蘭中小學教育的宗旨是提攜后進為主,齊頭并進為目的。他們認為,每一個中小學生在不久的將來都是國家非常寶貴的人力資源,不愿意看到有人掉隊。

在學校,教師們關注最多的是那些后進生、反應慢的學生,甚至是一些家庭有問題的學生。對那些學習拔尖、一點就透的學生卻甚少關注,甚至壓根兒就不鼓勵冒尖激進。

對于那些“吃不飽”的學生,教師會不動聲色地讓他們超進度學習,離開班級,默默地在走廊上或電腦后自學。只有當所有的同學都掌握了、學會了,老師才會繼續往下進行新的課程。

對于那些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學校有專人負責額外幫助,還有政府出資免費參加的課外輔導。實在不行,就會被轉到特殊學校,那里有具備多年特殊教學經驗的資深教師。政府唯一嚴管嚴卡的,就是分片兒安排教育大臣,視察監督是否有逃學不上學的孩子,不稱職的家長和學校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雷人標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培養目標;專業型;復合化;理工特色

[基金項目] 天津市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課題(125q164)。

【中圖分類號】 H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281-2

一、我國高校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外語專業始終被當作是具有基礎學科性質的專業教育,外語則一直被定位于文學學科門類中的“外國語言文學類”,而外語類專業肩負的使命則是“教授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等課程,培養從事翻譯、教學、研究、管理工作的外語高級專門人才”,這樣的學科分類和專業界定明顯將外語獨立于其它學科之外,從而直接導致了我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單科教育模式。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是如此,也是單一的教育模式。近年來,信息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日語人才需求急速遞增。日本中小企業教學公庫2006年12月1日發表的調查結果表明,57%的在華企業的良好發展促使日語人才需求持續增長。從用人單位反饋的情況來看,無論什么行業、哪類職位,對日語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日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上。社會對日語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日語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了。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勢必要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主動適應社會的需要,明確日語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復合型、專業化日語人才。

二、中國高校的日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中國高校的日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高校日語專業的招生規模隨著社會實際需求在不斷擴大,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隨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各高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從單一的語言文化型向科技型、經貿型轉變。盡管如此,由于近95%的學生是從進入大學以后才開始學習日語(中國的中學生義務教育95%學校是英語)。學生們從“あいうえお”零起點開始,且在大學4年學習里,同時完成相關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方向模塊等的學習。因此大部分學生只是求得課程通過,很少有同學將今后的就業與自己個性特長的發揮聯系起來,學習缺乏主動性,缺少動力。平時的教學過于強調理論層面,忽視了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環節,所以學生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語言實訓的機會。日語專業的學生對其他管理、經貿等專業的學習也都停留在表面膚淺的了解層面上而已。而其他工科專業的學生,又因為日語本身能力不夠過硬等,無法勝任日資企業需求的專業+日語類人才的職位。這種狀況下培養的學生與日資企業實際需求的人才類型之間存在著以下兩個缺陷:一是日語專業學生缺特長;二是專業型人才日語不過硬,即通常所說的復合型、專業化人才塑造不到位的現象。

(二)人才培養與日企實際需求相脫節的原因

1.學生方面:目前求職于日資企業的絕大部分是各高校日語專業學生,生源類型決定了生源種類的單一性。況且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是建立在專業平臺基礎之上。就拿天津理工大學來說,我校共有二十多個學院,五十幾個專業,學生人數近2萬人。各專業學生學習主要是以本專業課程為主,就業也主要以各自所學專業對口為前提進行考慮。因此,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科學生,缺乏外語能力;而掌握外語的日語專業學生,又不懂專業知識這一現象成為普遍。

2.師資方面:培養日資企業所需復合型、專業化人才,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精通外語,且具備至少一門或多門專業知識技能。而目前國內的師資結構以及高校的管理體制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各二級學院只關注自己學科的發展未來,教學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上,即使引進新的師資人才,也只考慮對方的專業水平等條件,對復合型、專業化的師資要求考慮比較少。近年來在這方面,天津理工大學領導積極開動腦筋、不斷開拓進取,為培養出適于天津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開辦了雙輔修專業。但由于對輔修專業學生資格審查門檻高,師資等問題使得學生對第二學位的選擇受到一定限制。

三、具有理工特色的培養目標的思考

作為理工科院校的外語專業,如何能突顯出其理工類大學的特色。如何進一步利用理工類大學的優勢,筆者認為應從人才培養模式和師資力量兩方面著手。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對日語人才也提出的迫切要求。結合本校的理工類院校優勢,提出了“培養復合型、專業化日語人才”這一培養目標。以往的教育模式往往把日語人才的培養目標設定在日語專業本身,注重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基礎,以培養學生掌握語言學、文學或語言文學相結合的知識為培養目標,在教學中,不注重日語專業與其他理工學科的結合、交叉和滲透,培養的人才是單純的語言文學和基礎技能型的日語人才。然而理工院校應依據自身的學科和專業優勢特點,重視文理交叉和融合,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基礎和人文文化素質,又具有突出的理工科背景的日語高級專業人才。

(二)師資力量

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中的角色是無可替代的,無論是專業的設置、教材的修改,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哪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廣大外語教師的積極參與。為了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當前的日語專業的師資隊伍無論從知識結構還是技能結構上都難以勝任日語以外的教學任務,所以更應該發揮理工類院校的優勢,引進其它學院的有留學日本背景專業教師為日語專業學生講解專業知識。或者和其它學院聯合開辦選修課,既可以讓日語專業的學生選修更多具有專業化較強的理工課程,也可以讓更多的理工專業學生選修日語課程或日本文化等相關課程。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21世紀,世界進入信息時代,日語教學方法也應適應時展,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校園網、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使教學更加便利、更加趣味化。

在日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各類資源,以多媒體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與課堂效率。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充分發掘同學們聽、說、讀、寫的日語綜合能力,還能以豐富的文化背景(如日本的風土人情、飲食生活習慣等)都能激發學生熱愛日語的興趣,增長同學們的見識,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中,可以使用圖片、影像、音樂等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而不能受限于課本,進行填鴨式的灌輸。要善于結合多媒體手段,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引導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學會舉一反三,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鼻等感官,從而鍛煉聽說讀寫的綜合日語能力。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日漸普及,我們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參與教學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使日語教學從傳統的封閉模式轉變為半開放模式或開放模式。由此一來,不僅能有效提高課堂上有效時間內的信息容量,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理解力,為其成為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3]天津理工大學.日語專業培養方案(2009版),

[4]陳瀟.日語人才培養對專業的要求[J].飛天,2012,(06).

雷人標語范文第3篇

近年來,為了使我院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確定能趨向科學化,參照了國外教學目標研究的成果,從我院實際出發,也提出了一些設想,進行了可貴的嘗試。而本文作者根據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的理論,結合我院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對各個領域中的亞領域進行了調整,并對各個部分所達到的結果做出了具體的闡述。

1.布魯姆在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法

在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可分成: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

1.1知道(知識)(knowledge)

是指認識并記憶。這一層次所涉及的是具體知識或抽象知識的辨認,用一種非常接近于學生當初遇到的某種觀念和現象時的形式,回想起這種觀念或現象。

(特定知識:術語和事實;處理特殊問題的方法或途徑的知識:序列、分類、標準、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識:原理、理論、知識框架等。)

提示:回憶,記憶,識別,列表,定義,陳述,呈現。

1.2領會(comprehension)

是指對事物的理解,但不要求深刻的領會,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膚淺的、低水平的。

(能把握材料的意義。轉換:用自己的話或用與原先的表達方式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解釋:對一項信息加以說明或概述;推斷:估計將來的趨勢或后果。)

提示:說明,識別,描述,解釋,區別,重述,歸納,比較。

1.3應用(application)

是指對所學習的概念、法則、原理的運用。它要求在沒有說明問題解決模式的情況下,學會正確地把抽象概念運用于適當的情況。這里所說的應用是初步的直接應用,而不是全面地、通過分析、綜合地運用知識。

(高水平的理解。能將習得的材料應用于新的具體情境。概念、規則、方法、規律和理論的應用。)

提示:應用,論證,操作,實踐,分類,舉例說明,解決。

1.4分析(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組成要素部分,從而使各概念間的相互關系更加明確,材料的組織結構更為清晰,詳細地闡明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

提示:分析,檢查,實驗,組織,對比,比較,辨別,區別。

1.5綜合(synthesis)

是以分析為基礎,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們按要求重新地組合成整體,以便綜合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達,制定合理的計劃和可實施的步驟,根據基本材料推出某種規律等活動。它強調特性與首創性,是高層次的要求。

提示: 組成,建立,設計,開發,計劃,支持,系統化。

1.6評價(evaluation)

這是認知領域里教育目標的最高層次。這個層次的要求不是憑借直觀的感受或觀察的現象作出評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對事物本質的價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斷,它綜合內在與外在的資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斷。

提示:評價,估計,評論,鑒定,辯明,辯護,證明,預測,預言,支持。

2.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對設計問題的啟發

所提問題可以從簡單逐漸發展到復雜。

可以按學習目標的要求,分層次提出問題。

2.1認知性問題:它是對知識的回憶和確認。

如:“老師的工作職責是什么?”(definition),“上次的英語考試,你及格了嗎?” (Yes or No)

2.2理解性問題:它主要考察學生對概念、規律的理解,讓學生進行知識的總結、比較和證明某個觀點。

如“微笑(smile)和大笑(laugh)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轉述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嗎?”

2.3應用性問題:它主要是指對所學習的概念、法則、原理的運用。

如“怎么用公式來體現(if引導的真實條件狀語從句)的‘主將從現’這種現象? ”,“英語中有哪些詞體現了‘名前動后’這個規律?”

2.4分析性問題:它主要讓學生透徹地分析和理解,并能利用這些知識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護。

如“在英語學習中為什么會發生用錯關系代詞的情況?”,“為什么說大學英語的學習逐步偏向實際應用?”

2.5綜合性問題:它能使學生系統地分析和解決某些有聯系的知識點集合。

如“什么情況下that 不能代替which?”,“如果全世界普及漢語,英語的學習將會怎樣?”

2.6評價性問題:理性地、深刻地對事物本質的價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斷。

如“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成為用人單位衡量英語水平的標準,好還是不好?為什么?”,“大學英語的學習對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什么樣的實際意義?”

這六種類型的問題中,前三類是屬于初級層次的認知問題,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確的、無歧義的答案,而后三類問題屬于高級認知問題,通常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

在問題設計中,提倡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初級認知的問題,在適當的時機,高級認知問題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念和自我評價體系。

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法在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設想這樣一個情景:你看到馬路上圍著一群人(a crowd of people),其中還有警察 (policemen)。

用“布魯姆目標分類法”的六個層次,結合該情景,說說什么是“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

4.總結

雷人標語范文第4篇

關鍵詞:增殖放流;魚類;標記技術;大規模標記

中圖分類號:S931.5;S9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7-1206-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7.002

Advances in Fish Label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rtificial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e

ZHOU Hui-xia1,GAN Wei-xiong2

(1.Animal Husbandry Food Stuff Bureau of Sheho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Shehong 629200, Sichuan,China;

2.Yalong River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Chengdu 610051, China)

Abstract: Marking-replenishment floating fry is a common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e. The key to successful marker release is the choice of marker technology. Small-scale markings are focused on marker mortality, marker retention times, and so on. In addition, in the large-scale marking need to consider the marked labor intensity, cost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isted, passive integrated radar, otolith and molecular standard, and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marking technology in artificial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e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discharge marking technology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conditions.

Key words: proliferation and release; fish; marking technology; mass-marking

~類人工增殖放流是主動增殖水域魚類資源的活動,是國內外通用的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護水域生態和促進漁業增效的有效手段[1]。近年來,中國各地政府在不同水域都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國內大中型水電站也將人工增殖放流作為保護工程河段魚類的一種重要措施。對放流魚類進行標記,可跟蹤其在野外環境的擴散和存活情況,以及與野外種群的遺傳關系和生態關系,可科學評估增殖放流效果,對漁業資源管理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本文介紹了當前幾種常用的魚類標記技術,比較各標記技術的優缺點,并對適合人工增殖放流的大規模標記技術進行了綜述,旨在為不同背景下的放流標記技術的選擇提供參考。

1 常用魚類標記技術

1.1 掛牌標記

掛牌標志是將寫有標志魚信息的掛牌用專門材料(不銹鋼絲、聚酯纖維等)固定在魚體上,依據固著方式不同,可分為3類:穿體標、箭形標和內錨標,前2類標常常固著在魚體背部肌肉,后者則固著在魚體腹部[2]。掛牌標志操作方法較簡單,成本低,且肉眼可識別,因此被廣泛應用,但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的魚,如體長在15 cm以上的[3],因為小型魚類可能難以忍受固著時的操縱壓力,難以承受額外的代謝負擔[4]。但國內學者成功應用標志牌標記全長7 cm以上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5]和褐牙鲆[6],對全長10 cm以上的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也可用T型標志牌標記[7]。在利用標志牌對放流魚進行標記時,不可避免地在魚體標志部位形成傷口,若標記后不經處理直接放入野外環境中,標志魚的標志部位容易惡化,形成壞死,直接導致實驗魚的死亡或生長抑制[8]。黃國光等[9]研究發現標志部位對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幼魚的存活有顯著影響,以背鰭棘基部肌肉標志的存活率最高,而背鰭條基部肌肉標志的存活率最低。

1.2 被動整合式雷達標

被動整合式雷達標(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在魚類上的應用始于20世紀80年代,該標志系統包括標、勵磁系統和信號接收與處理單元[10]。每個PIT標都對應一個惟一的由字母數字組成的編碼,通過專門注射器將其注入魚體肌肉或腹腔而實現標記,可直接用便攜式檢測器掃描確認,應用范疇極為廣泛[11]。探討PIT標記魚類的存活生長情況和標志保留率是評價該標記方法是否適用于被標記對象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PIT標記死亡主要發生在標記后10 d內[12,13],一般標記死亡的魚類都規格偏小的,如體重小于3 g的金頭鯛(Sparus aurata)[14]和尼羅羅非魚(Tilapia nilotica)[12]標記后都有極高的死亡率。標記后一段時間內的生長抑制現象在幾種鮭科魚類上明顯存在[15],但隨后的補償生長能彌補前期不足[10]。PIT標志保持率與標記魚類大小密切相關,Acolas等[15]對叉長57~63 mm的褐鱒(Salmo trutta)PIT腹腔標記,脫標率超過20%,而Prentice等[10]和Matthew[13]發現叉長56~190 mm的大鱗大馬哈魚(Oncorhynchus tshawytscha)PIT標志保持率可達99%~100%。

1.3 耳石標記

1.3.1 耳石化學標記 耳石化學標記主要是使用與鈣具有親和性的熒光化合物作用于標記對象,使其沉積在耳石上以形成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識別的熒光標志[16]。自Douglas等[17]發現鹽酸四環素(TC)可沉積在魚類骨骼和鱗片上,便開始了魚類耳石化學標記的系統研究,化學標記可在魚類任何生活史包括受精卵階段開展,且耳石標志永久保存[18],常用于大規模標記[19]。至今已篩選出可用于標記的常用物質有土霉素(OTC)、鹽酸四環素、茜素絡合物(ALC)、茜素紅S(ARS)、鈣黃綠素等[19],四環素類是使用時間最長的標記物質,但標記效果卻稍遜于ALC和ARS[20,21],鈣黃綠素能較好地標記很多魚類,但其使用的安全濃度較小,作用時間不易掌握[22]。

標記途徑有注射、浸泡或投喂含有標記物的飼料,研究表明茜素投喂或注射的標記效果都不理想[23],而浸泡標記效果明顯[24],而鈣黃綠素通過注射的標記效果優于浸泡[25]。選用何種標記物及標記手段一般主要根據標記魚的大小、生活史階段、標記數量及資金預算等綜合考慮[26]。

1.3.2 耳石熱標記 魚類耳石能準確記錄生活史中的經歷事件,如溫度波動、攝食及饑餓、光周期等,通過閱讀耳石輪紋生成的周期性、寬度及光密度等信息即可推斷歷史背景[27]。耳石熱標記是通過人為短期地對水溫進行調控以改變耳石上的一個或多個生長輪紋的特征,形成終身可識別的標記[28]。Brothers[29]首先發現紅點鮭耳石生長紋特征與水溫變化密切相關,形成的特殊輪紋可被永久識別,Bergstedt等[30]對此進行了印證。隨后,耳石熱標記在大西洋鮭(Salmo salar)[31]、太平洋q(Oncorhynchus)[32]、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33]等魚類上成功應用。僅僅通過人工調控溫度波動就能對胚胎、仔魚耳石進行有效地大規模標記,方法簡單,且費用低廉。該標記技術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推廣使用[27]。

1.4 微衛星DNA標記

微衛星DNA又稱簡單重復序列,是由1~6個堿基組成的短串聯重復序列,其座位高度豐富,變異率高并且散布于整個真核生物基因組[34]。微衛星技術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DNA標記技術,利用它制備的DNA指紋圖譜也具有極高的個體特異性,這些特點使得它尤其適合于親子鑒定和血緣關系分析方面的應用[35]。篩選出多態性高的微衛星位點,并根據它們的序列設計出合適的PCR引物,就可對物種身份進行精準的無損鑒定分析。國內學者已對鳙(Aristichthys nobilis)[36]、長薄鰍(Leptobotia elongata)[37]、鱸鯉(Percocypris pingi)[38]、胭脂魚[39]等魚類的微衛星位點進行了篩選,為應用微衛星標記評估增殖放流效果奠定了基礎[40]。目前的微衛星親子鑒定方法主要來源于對人類的研究,分析軟件對常規二倍體的物種支持率很高,而對鱸鯉等這樣的四倍體或其他多倍體物種的支持率較低。需要探索新的方法,而且需要降低成本。

2 常用魚類標記技術的比較

標記效果是衡量一種標記技術的重要指標,通常選取標記對象的存活率、生長情況及標志保持率等參數。不同魚類規格大小對標記效果影響甚大,因此,選擇合適的標記規格是某種標記技術成功應用的前提。相比耳石標記和微衛星標記,掛牌和PIT標記主要針對大規格魚種,若對規格偏小的魚類,其存活率、標志保持率都將降低,且生長受抑制[15],因需要對標記對象逐尾進行標記,勞動強度大,不宜大規模標記;但二者標記檢測相對簡單,都可做到無損、快速檢測。耳石標記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大規模批量處理標記樣本,勞動強度低且標記效果好[19],但標記檢測需要取出耳石,利用熒光顯微鏡或光學顯微鏡逐一識別,工作量大。而對于微衛星標記,無需進行任何形式的物理標志,對魚體沒有傷害,并且終生存在而不影響魚類生活史[40],但親本和子代遺傳信息提取耗時費錢,專業門檻高。表1對常用標記技術做了一簡單比較,為標記技術的選擇提供參考。

3 大規模標記技術研究及應用

本文主要以耳石標記為例,綜述當前大規模標記研究現況。

3.1 標記方法的建立

藥品濃度與浸泡時間是耳石化學標記方法建立的關鍵參數,與標記效果成正比[24],通常是以最低死亡率和最好標記效果為依據[22]。研究表明不同魚類對藥品的敏感性不一致,藥品使用濃度差異較大,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仔魚ALC的使用濃度超過20 mg/L就會有較高的死亡率[24],而日本牙鲆ALC使用濃度可達到300 mg/L[41]。已有研究表明,對于不同種類的魚ALC使用濃度范圍為25~800 mg/L[20,42],一般具體到某種魚類都需做預實驗。

熱標記可以通過降溫或升溫而實現耳石標記。一般水溫突然降低2 ℃,持續4~24 h就能在耳石上產生明顯的暗紋[32,43],暗紋密度與降溫幅度和低溫持續時間高度相關,溫差變化越大,或低溫持續時間越長,耳石上暗紋的光密度就越大[44]。通過加熱使水溫高于環境水溫,期間形成一寬帶低光密度的耳石輪紋,與低環境水溫下產生的窄帶高光密度的輪紋差異明顯[45]。升溫2.5 ℃即可產生較好的標記效果[27],Bergstedt等[46]報道12 h熱周期下可形成標記,但Volk等[27]認為小于24 h熱周期的標記效果都不好,延長熱周期至48 h能產生非常清楚的亮帶。

3.2 在人工增殖放流中的應用

耳石標記能一次性大規模標記仔稚魚及受精卵,在人工增殖放流中的應用前景廣闊。但不管是耳石化學標記或是熱標記,在放流標記前,都需要在實驗室建立標記方法,明確關鍵標記參數。Baer等[47]用150 mg/L的ARS成功標記放流褐鱒1萬尾,Caraguel等[48]也用150 mg/L的ARS標記放流歐洲鰻鱺(Anguilla anguilla)36萬尾,7個月后成功回捕檢驗了放流效果。相比耳石化學標記,熱標記在國外增殖放流中應用較多,Munk等[49]報道在1988~1998年期間,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熱標記放流大量鮭鱒魚苗,俄羅斯熱標記放流約880萬尾,加拿大標記約1.2億尾,而美國標記超過60億尾。楊君興等[1]報道在2007~2009年間,中國在近海海域和內陸重要江河湖泊放流各類重要水生生苗種636.6億尾(粒),2010年共放流苗種289.4億尾,但標志放流個體比例少。

近些年,國內科研院所在實驗室內也探索建立了大規模標記技術,但推廣應用至大型增殖放流實踐中的力度不夠,2012年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委托四川大學在錦屏?官地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開展標記放流技術研究及應用,2013~2014年間應用熱標記技術成功標記出膜15 d后的短須裂腹魚(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仔魚約21萬尾,占當年放流魚苗總量的1/4;2015年使用20~40 mg/L的茜素紅S溶液先后分7批,成功浸泡標記短須裂腹魚苗約60萬尾,占放流魚苗總量的50%。

4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魚類標記技術發展至今已有幾十種,有簡單的物理標記,也有復雜的分子標記。一種理想的標記技術至少應具備以下特點:①標記后魚苗死亡率低;②標記保留時間長;③標記易識別;④能大規模標記且勞動強度低;⑤標記費用低。但目前所有的標記技術在使用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掛牌、切鰭等傳統標記技術最大的缺陷就是對魚造成機械性損傷,勞動強度大,不宜大規模標記;而耳石標記或分子標記等大規模標記手段的標志又不易直接識別;分子標記價格較為昂貴,通常需要專業的科研人員才能實施,不利于大規模的推廣。尋找一種能夠從外觀上快速識別標記個體,又能夠包含豐富信息的標記技術,同時花費低廉,是魚類標記技術研究的目標,但事實上卻困難重重。因而,利用現有標記手段,針對不同的放流種類和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標記技術才是切實可行的。

對于繁殖親本或中華鱘等國家級珍稀魚類時,可以使用PIT標簽,便于追蹤和R別,能對個體進行精細化管理。而標記數十萬的放流個體,則應重點考慮適合大規模標記的方法。短期研究較大規格放流魚苗的生長情況,則可以在魚體皮下注射熒光染料,直接肉眼辨識即可。

參考文獻:

[1] 楊君興,潘曉賦,陳小勇,等.中國淡水魚類人工增殖放流現狀[J].動物學研究,2013,34(4):267-280.

[2] 張堂林,李鐘杰,舒少武.魚類標志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水產科學,2003,10(3):246-253.

[3] JOHN R W,DENNIS J D,MARK T M. Notes:A morphological explanation for size-dependent anchor tag loss from striped bass[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990, 119(119):920-923.

[4] NIELSEN L A.Methods of Marking Fish and Shellfish[M].New York: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992.

[5] 劉芝亮,徐永江,柳學周.T型標志牌標記牙鲆苗種[J].漁業科學進展,2013,34(6):80-86.

[6] 劉 奇.褐牙鲆標志技術與增殖放流試驗研究[D].山東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7] 柳學周,徐永江,陳學周,等.半滑舌鰨苗種體外掛牌標志技術研究[J].海洋科學進展,2013,31(2):273-280.

[8] OTTER? H,KRISTIANSEN T S,SV? SAND T. Evaluation of anchor tags used in sea-ranching experiments with atlantic cod (Gadus morhua L.)[J].Fisheries Research,1998,35(3):237-246.

[9] 黃國光,梁偉峰,王云新.穿體標志對黃鰭鯛幼魚的生存、存活及脫標的影響[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9,29(1):31-35.

[10] PRENTICE E F,FLAGG T A,MCCUTCHEON C S. Feasibility of using implantable 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 tags in salmonids[A].Fish-Marking Techniques[C].Bethesda,Maryland: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1990,7:317-322.

[11] CUCHEROUSSET J,PAILLISSON J M,ROUSSEL J M. Using PIT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fate of hatchery-reared YOY northern pike released into shallow vegetated areas[J].Fisheries Research,2007,85(1/2):159-164.

[12] BARAS E,WESTERLOPPE L,M?LARD C,et al. Evaluation of implantation procedures for PIT tagging juvenile Nile tilapia[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Aquaculture,1999,61(3):246-251.

[13] MATTHEW R D. Mortality and long-term retention of 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 tags by spring chinook salmon[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2003,23(3):1015-1019.

[14] NAVARRO A A,AFONSO J M,OLIVA V,et al. Evaluation of PIT system as method to tag fingerling of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us L.):Effects on growth,mortality and tag loss[J].Aquaculture,2007,257(1/4):309-315.

[15] ACOLAS M L,ROUSSEL J M,LEBEL J M,et al. Laboratory experiment on survival,growth and tag retention following PIT injection into the body cavity of juvenile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J].Fisheries Research,2007,86(2):280-284.

[16] MONTGOMERY S S,BRETT P A. Tagging eastern rock lobsters Jasus verreauxi:Effectiveness of several types of tag[J].Fisheries Research,1996,27(4):141-152.

[17] DOUGLAS D W,GEORGE J R. The deposition of tetracycline drugs in bones and scales of fish and its possible use for marking[J].The Progressive Fish-Culturist,1962,24(4):150-155.

[18] BROTHERS E B. Otolith marking[J].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1990,7:183-202.

[19] TAYLOR M D,FIELDER D S,SUTHERS I M.Batch marking of otoliths and fin spines to assess the stock enhancement of Argyrosomus japonicus[J].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05,66(4):1149-1162.

[20] TSUKAMOTO K.Otolith tagging of ayu embryo with fluorescent substances[J].Nihon-Suisan-Gakkai-Shi,1988,54(8):1289-1295.

[21] SZEDLMAYER S T,HOWE J C. An evaluation of six marking methods for age-0 red drum,Sciaenops ocellatus[J].Fishery Bulletin,1995,93(1):191-195.

[22] RONALD C B,ROY C H,CHRISTOPHER C K.Mass-marking otoliths of larval and juvenile walleyes by immersion in oxytetracycline,calcein,or calcein blue[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1994,14:143-150.

[23] THOMAS L M,HOLT S A,ARNOLD C R. Chemical marking techniques in larval and juvenile red drum(Sciaenops ocellatus) otoliths using different fiuorescent markers[A].Recent Developments in Fish Otolith Research[C].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5.703-717.

[24] BRYAN V D W,ROBERT A F.Otolith marking of rainbow trout fry by immersion in low concentrations of alizarin Complexone[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2003,23(1):141-148.

[25] JR J P M.NOTES:Comparison of calcein and tetracycline as chemical markers in summer flounder[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993,122(2):298-301.

[26] ERIC G U,MICHAEL L B,KEVIN L. Oxytetracycline marking efficacy for yellow perch fingerlings and temporal assays of tissue residues[J].The Progressive Fish-Culturist,1997,59(4):280-284.

[27] VOLK E C,SCHRODER S L,GRIMM J J. Otolith thermal marking[J].Fisheries Research,1999,43(1-3):205-219.

[28] VOLK E C,HAGEN P. An overview of otolith thermal marking[C].North Pacific Anadromous Fish Commission Technical Report 3:workshop on salmonid otolith marking,Seattle. 2001.1-2.

[29] BROTHERS E B. Otolith marking techniques for the early life history stages of lake trout. great lakes fishery commission,research completion report[J].Ann Arbor,Michigan,1985.

[30] BERGSTEDT R A,ESHENRODER R L,BOWEN C,et al. Mass-marking of otoliths of lake trout sac fry by temperature manipulation[A].Fish-Marking Techniques[C].Bethesda,Maryland: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1990,7:216-223.

[31] MOSEGAARD H,STEFFNER N G,RAGNARSSON B.Manipulation of otolith microstructures as a means of mass-marking salmonid yolk sac fry[A].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ongress of European Ichthyologists[C].Stockholm,Sweden,1987:213-220.

[32] VOLK E C,SCHRODER S L,FRESH K L. Inducement of unique otolith banding patterns as a practical means to mass-mark juvenile Pacific salmon[A].Fish-Marking Techniques[C].Bethesda,Maryland: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1990,7:203-215.

[33] SONG Z,HE C,FU Z,et al. Otolith thermal marking in larval Chinese sucker,Myxocyprinus asiaticus[J].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2008,82(1):1-7.

[34] TAUTZ D,RENZ M. Simple sequences are ubiquitous repetitive components of eukaryotic genomes[J].Nucleic acids research,1984,12(10):4127-4138.

[35] 朱 斌,常Σ.微衛星DNA及其在魚類中的應用[J].水生生物學報,1999,23(6):721-728.

[36] 魯翠云,孫效文,梁利群.鳙魚微衛星分子標記的篩選[J].中國水產科學,2005,12(2):192-196.

[37] LIU D,WU J,DENG L,et al. Development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Leptobotia elongata(Cypriniformes:Cobitidae) using 454 sequencing and cross-species Amplification[J].Pakistan Journal of Zoology,2014,46(4):1147-1151.

[38] DENG Y,YANG K,GAN W,et al. Development of 12 tetranucleotid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the tetraploidy fish Percocypris pingi,(Tchang)[J].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ources,2014,7(1):99-101.

[39] 楊 忠,史 方,闕延福,等.胭脂魚微衛星富集文庫的構建及其應用前景展望[J].水生態學雜志,2009,2(2):107-111.

[40] 成為為,汪登強,危起偉,等.基于微衛星標記對長江中上游胭脂魚增殖放流效果的評估[J].中國水產科學,2014,21(3):574-580.

[41] LIU Q,ZHANG X M,ZHANG P D,et al. The use of alizarin red S and alizarin complexone for immersion marking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T.).[J].Fisheries Research,2009,98(1-3):67-74.

[42] SECOR D H. Larval mark-release experiments: potential for research on dynamics and recruitment in fish stocks[A].Recent Developments in Fish Otolith Research[C]. 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5:423-444.

[43] VOLK E C,SCHRODER S L,GRIMM J J,et al. Use of a bar code symbology to produce multiple thermally induced otolith marks[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994, 123(5):811-816.

[44] NEGUS M T. Thermal marking of otoliths in lake trout sac fry[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1999, 19(1):127-140.

[45] HAGEN P,MUNK K,VAN ALEN B,et al. Thermal mark technology for inseason fisheries management:a case study[J]. Alaska Fishery Research Bulletin,1995,2(2):143-155.

[46] BERGSTEDT R A,ESHENRODER R L,BOWEN C,et al. Mass-marking of otoliths of lake trout sac fry by temperature manipulation[A].Fish-Marking Techniques[C].Bethesda,Maryland: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1990,7:216-223.

[47] BAER J,R?SCH R. Mass-marking of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L.) larvae by alizarin: method and evaluation of stocking[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2008,24(1):44-49.

雷人標語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白細胞介素6;髓樣細胞白血病1;宮頸癌;凋亡

The correl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rleukin6 and myeloid cell leukelia1 expression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correlation of interleukin6 (IL6), myeloid cell leukelia1 (MCL1) protein and MCL1mRNA in cervical cancer,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and normal cervix.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IL6 and MCL1 protein in 30 samples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10 samples of CIN and 10 samples of normal cervix, and RT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MCL1mRNA. Results The protein levels of IL6 and MCL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than in normal cervix and CIN tissues (P

KEY WORDS: interleukin6; myeloid cell leukelia1; cervical cancer; apoptosis

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是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多能細胞因子,同時也是女性生殖道感染中重要的促炎癥因子,其對宮頸癌細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有重要影響[1]。體外研究表明,IL6可能還存在一定的抗凋亡作用,即通過改變BCL2家族蛋白的水平來調節凋亡[2]。髓樣細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lia1)在人類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是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中最豐富的[3]。目前國內關于宮頸癌細胞中IL6與MCL1的相關性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測定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宮頸組織中IL6和MCL1蛋白及MCL1mRNA水平,探討IL6在宮頸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與細胞凋亡的關系。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手術治療的宮頸鱗癌患者30例,術前均無化療、放療及其他治療史,不合并其他炎癥性疾病。患者年齡為32-72歲,中位數年齡44歲。選擇同期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及正常宮頸組織各10例作為對照。CIN患者年齡37-50歲,中位數年齡46.5歲;正常對照患者年齡29-53歲,中位數年齡47.5歲。所有病例均經病理檢查確診。所有標本取材兩份,一份福爾馬林固定行免疫組化分析,一份-80℃保存待測。

1.2 方法

1.2.1 免疫組化SABC法檢測IL6和MCL1蛋白表達 10%(體積分數)甲醛溶液固定標本,石蠟包埋后制成7μm連續切片,采用免疫組化染色。鼠抗人IL6單克隆抗體購自德國AppliChem公司,鼠抗人MCL1單克隆抗體購自福建邁新生物技術開發公司,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以PBS代替一抗做陰性對照組,用已知陽性組織作陽性對照。

結果判斷:瘤細胞內出現棕黃色顆粒判斷為陽性。運用灰度分析系統將陽性細胞染色強弱轉化為灰度值,灰度值的大小與染色強弱成反比。

1.2.2 RTPCR法檢測MCL1mRNA的表達 取-80℃保存標本,Trizol抽提總RNA,15μL逆轉錄體系中加入2.0μg總RNA,用cDNA合成試劑盒逆轉錄。 以獲得的cDNA為模板,在25μL體系中行PCR。MCL1上游引物為5′CACGAGA CGGTCTTCCAAGGCATGCT3′,下游引物為5′CTAGGTTGC TAGGGTGCAACTCTAGA3′。內參對照βactin上游引物為5′AGCGGGAAATTGTGCATG3′,下游引物為5′CAGGGTACCTGGTGGTGC3′。PCR反應條件為95℃預變性3min,95℃變性30s57.4℃退火30s72℃延伸30s,共30個循環72℃延長10min4℃靜置30min。

結果判斷:電泳條帶用BioRad凝膠成像系統拍照,并用Dophin1D凝膠分析軟件分析。結果用特異基因和βactin電泳帶吸光度的比值表示。

1.2.3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s表示,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一維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與顯著性檢驗,以P

2 結果

2.1 宮頸組織中IL6、MCL1蛋白的表達 宮頸癌組織中,IL6蛋白主要表達于癌細胞的細胞膜和(或)細胞質(圖1A),MCL1蛋白呈彌漫性、片狀、灶狀分布,主要表達于細胞質及細胞核(圖1B);CIN組織中IL6蛋白、MCL1蛋白均表達于鄰近基底層的上皮細胞;正常宮頸組織中,IL6蛋白主要表達于上皮基底層細胞和上皮細胞的細胞膜和(或)細胞質;MCL1蛋白在正常鱗狀上皮的基底層、棘細胞層呈散在性分布。IL6蛋白在鱗癌組的表達高于CIN組(F=8.68, P

表1 宮頸癌、CIN和正常宮頸組織中IL6、MCL1蛋白表達的比較(略)

Table 1 Expression of IL6 and MCL1 protein in cervical cancer, CIN and normal cervix

C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

圖1 IL6(A)、MCL1(B)在宮頸癌組織中的表達(略)

Fig.1 Expression of IL6(A) and MCL1(B) in cervical cancer (SABC×100)

2.2 宮頸組織中MCL1mRNA的表達 MCL1 mRNA在宮頸癌組中的表達(2.02±0.72)高于正常組(0.73±0.02)(F=20.34, P

2.3 IL6、MCL1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IL6蛋白的表達在宮頸癌病理學1級與2級和1級與3級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

2.4 宮頸組織中IL6與MCL1蛋白及MCL1蛋白與MCL1mRNA表達水平的相關性 直線相關分析發現,隨著IL6蛋白水平的增高,MCL1蛋白水平也逐漸增高,呈正相關 (r=0.566, P

圖2 RTPCR檢測MCL1及βactin mRNA的表達(略)

Fig.2 Expression of MCL1 and βactin mRNA by RTPCR

1, 4, 5, 6, 7, 9, 11: cervical cancer; 2, 3: CIN; 8, 10,12: normal cervix

表2 臨床病理參數與宮頸癌組織中IL6及MCL1水平的比較(略)

Fig.2 Comparison of IL6 and MCL1 protein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parameters in cervical cancer

*P

圖3 IL6與MCL1蛋白表達相關性的散點圖(略)

Fig.3 Correlation of IL6 and MCL1 protein expression

3 討論

宮頸癌的發生大多歸因于致瘤型人瘤病毒(HPV)的感染,慢性抗原暴露可能引起一個連續性的循環,即誘導前炎癥細胞因子及Th1細胞因子上調COX2,從而導致慢性Th2細胞因子的產生和前炎癥反應中細胞免疫應答的下調,最終導致一個體液免疫應答占優勢的環境[46]。然而,病毒的清除卻依靠細胞免疫應答,這就造成腫瘤逃逸免疫監視而生長,并向其他組織部位轉移及種植。因此,提示我們在慢性炎癥向宮頸癌發展的過程中免疫逃逸可能是必要的誘發因素。

IL6是Th2細胞因子,是女性生殖道感染中重要的促炎癥因子,可由多種淋巴細胞及非淋巴細胞產生。在感染后引發的宿主防御反應中,這些細胞通過自分泌及旁分泌機制產生IL6,在局部發揮作用[78]。目前已明確IL6在宮頸癌中可以通過促增殖和血管生成而表現為促生長的特性[1]。Tartour等[9]用PCR技術證實了正常宮頸、CIN和宮頸癌組織中都有IL6基因的表達。

MCL1基因是在研究人髓樣白血病細胞系ML1用佛波酯誘導后,沿單核/巨噬細胞途徑分化過程中,作為早期誘導基因被首次發現的。MCL1在防止細胞凋亡方面的作用首先在中國田鼠的卵巢細胞中得以證實。Crawford等[3,10]在對人類宮頸癌組織中所含的抗凋亡蛋白的分析中得出,MCL1是在人類宮頸癌組織中數量最豐富的抗凋亡蛋白,其水平顯著高于其他BCL2家族成員,在57%的原發宮頸癌和75%的復發宮頸癌中表達陽性。

Kawano和Nakashima等[1112]的研究發現,IL6可作為凋亡誘導物或抑制劑,具體作用依賴于細胞類型。例如在臨床多發性骨髓瘤組織和細胞系中都發現IL6能夠誘導抗凋亡基因BCLxL和MCL1上調;在非吸煙女性的肺癌組織中發現IL6和MCL1呈現共表達,且它們的表達與是否存在HPV 16/18感染密切相關。Wei等[2]在6個宮頸癌組織中和5個獨立的宮頸癌細胞系中分析IL6與BCL2家族蛋白水平,結果顯示,無論是在臨床的腫瘤標本中還是在體外細胞系中都觀察到IL6和MCL1呈現高度的協同表達,但在正常宮頸組織中卻并非如此。

本研究應用免疫組化法檢測宮頸鱗癌組織中IL6與MCL1蛋白的表達,并與CIN及正常宮頸組織進行對照研究,發現3組中均有IL6與MCL1蛋白的表達。宮頸癌和CIN中IL6與MCL1蛋白的表達明顯高于正常宮頸,且MCL1蛋白在宮頸癌中的表達高于CIN。這與Tartour、Crawford等[9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提示IL6與MCL1蛋白的異常表達與CIN的進展及早期浸潤癌的形成有關,為IL6促進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證據。MCL1蛋白在由正常組織向宮頸癌過渡中所表現出的顯著遞增表達,也進一步提示了其抗凋亡及促生長的作用。研究還發現,IL6蛋白在宮頸癌血管周圍呈集中分布,這可能是因為腫瘤的低氧環境誘發IL6在血管內皮細胞的表達并促進腫瘤血管的生成,這與Wei等[1,1314]的研究相符。在IL6、MCL1蛋白表達與宮頸癌臨床病理特征關系的研究中顯示:IL6在低分化鱗癌中的表達明顯高于高分化鱗癌,檢測這一指標可能對預測轉移潛能及評估預后具有一定的意義。

聯合分析IL6與MCL1的表達,發現在宮頸癌、CIN及正常宮頸組織中,隨著癌細胞、基底層細胞及上皮細胞中IL6水平的增高,MCL1水平逐漸增高,呈顯著正相關,提示宮頸癌及CIN組織中IL6的過表達使凋亡受到抑制。用RTPCR法檢測MCL1mRNA后發現,隨著MCL1蛋白水平的增高,MCL1mRNA水平也逐漸增高,呈顯著正相關,提示MCL1基因可能從mRNA水平就已經受到了IL6的調控。隨著IL6的增加,細胞抗凋亡能力增強,抵抗免疫細胞攻擊的能力增強,從而使腫瘤發生前的細胞或腫瘤細胞能夠繼續生長。因此,IL6介導的MCL1依賴的抗凋亡效應可能是人類宮頸致癌作用的一個重要機制。Wei等[2]的研究表明,在宮頸癌C33A細胞系中,IL6介導的MCL1上調所依賴的途徑是PI3K/Akt,這與人類肝癌和前列腺癌中IL6介導的MCL1上調所依賴的途徑是一致的。這一途徑能夠影響多重細胞的進程,包括增加細胞增殖、抑制凋亡,并且最終利于腫瘤發生。

綜合研究結果可以得出:IL6在宮頸癌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僅可以促增殖和血管生成,還能調節細胞的凋亡。這一發現有助于對早期癌前病變的篩查,并為宮頸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Wei LH, Kuo ML, Chen CA, et al. Interleukin6 promotes cervical tumor growth by VEGFdependent angiogenesis via a STAT3 pathway [J]. Oncogene, 2003, 22:15171527.

[2]Wei LH, Kuo ML, Chen CA, et al. The antiapoptotic role of interleukin6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 is mediated by upregulation of MCL1 through a PI3K/Akt pathway [J]. Oncogene, 2001, 20:57995809.

[3]Krajewski S, Bodrug S, Krajewska M,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MCL1 protein in human tissues [J]. Am J Pathol, 1995, 146(6):13091319.

[4]Nguyen HH, Broker TR, Chow LT, et al. Immune responses to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genital tract of women with cervical cancer [J]. Gynecolo Oncol, 2005, 96:452461.

[5]OByrne KJ, Dalgleish AG. Chronic immune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ion as the cause of malignancy [J]. B J Cancer, 2001, 85(4):473483.

[6]張越林,邱曙東,劉瑄,等. 腦膠質細胞瘤患者IL6的表達及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 [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4, 25(6):581583.

[7]劉艷波,蔡蓮蓮. IL6與宮頸癌 [J]. 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 2004, 23(3):164168.

[8]付迎輝,閻嘉茵,杜曉光. 乳癌患者血清TNF,IL2, IL6檢測 [J].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2, 37(2):215216.

[9]Tartour E, Gey A, SastreGarau X, et al. Analysis of interleukin 6 gene expression in cervical neoplasia using a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evidence for enhanced interleukin 6 gene expression in invasive carcinoma [J]. Cancer Res, 1994, 54(23):62436248.

[10]Crawford RAF, Caldwell C, Iles RK,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Bcl2 apoptotic family of proteins in primary and recurrent cervical cancer [J]. Br Cancer, 1998, 78:210214.

[11]Kawano M, Hirano T, Matsuda T, et al. Autocrine generation and requirement of BSF2/IL6 for human multiple myelomas [J]. Nature, 1988, 332:8385.

[12]Nakashima K, Wiese S, Yanagisawa M, et al. Developmental requirement of gp130 signaling in neuronal survival and astrocyte differentiation [J]. J Neurosci, 1999, 19(13):54295434.

[13]Wei LH, Kuo ML, Chen CA, et al. Interleukin6 in cervical cancer: The relationship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J]. Gynecologic Oncology, 2001, 82(1):4956.

相關期刊更多

水雷戰與艦船防護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標準生活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房地產導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州市房地產業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绵竹市| 永平县| 沁源县| 广宁县| 英吉沙县| 阿鲁科尔沁旗| 泌阳县| 乃东县| 民乐县| 麻江县| 镇远县| 应城市| 安岳县| 得荣县| 三门峡市| 淄博市| 广饶县| 新巴尔虎右旗| 萍乡市| 丹东市| 永济市| 股票| 盐池县| 平南县| 淅川县| 太仓市| 沁水县| 旬阳县| 雅江县| 富裕县| 兴海县| 宜黄县| 门源| 绵竹市| 大安市| 易门县| 齐齐哈尔市| 天长市| 洛浦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