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試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人對部分地區中考試題進行了分析,歸納出試題的的共同特點.
特點一注重基礎,緊扣課標和教材
所有的中考試題最明顯的特征是注重對學生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查,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對“雙基”的考查不是停留在機械記憶上,而是能結合具體的情境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試題提供的情景具有以下特點.問題不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現,在現實情境中加以表述;問題的設計更多的是從生活事例中提出,要求用物理的相關知識解答,詮釋生活現象.使學生對物理既熟悉,又親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物理學科學習的興趣.
案例1(2012年揚州市)下列情景中利用慣性的是
A.駕駛員要系好安全帶
B.禁止汽車超載行駛
C.公交車啟動時,提醒乘客抓好扶手
D.將錘子的木柄在硬地上撞擊幾下,就能套緊錘頭
評析慣性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很多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都是依據慣性來完成的.判斷某一現象是否利用了慣性,主要看物體是否在這一現象中由于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而被利用.
案例2(2012年連云港市)圖1是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其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填寫字母符號),其中屬于費力杠桿的是(填寫字母符號).
評析杠桿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此題考查的是不同類型的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這四幅圖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結合圖片和生活經驗,先判斷杠桿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關系,再判斷它是屬于哪種類型的杠桿.
特點二聯系生活實際,強調知識的應用,培養能力
案例5(2012年常州市)2011年12月,漂陽首創“移栽油菜,稻草全量還田”栽種技術,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農民把脫粒后的稻草桿覆蓋在油菜苗根部,如圖2所示.對該栽種技術優點的分析中,錯誤的是
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發而干結
B.白天,防止地表風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發而干結
C.白天,發揮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
D.夜晚,發揮稻草的導熱不良功能為土壤保溫,避免油菜受凍害
評析此題考查了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注意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有三個: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體表面上方空氣的流動速度.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選擇項中提到的措施,從而可以得到答案.
試題注意從實際中選取素材,引導教師的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強調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功能.培養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處理問題及歸納總結得出規律的能力.這些試題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關鍵字:中考 初中 物理試題 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11年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物理科的最后一題的第二小題是這樣的:
某同學在一根有等間距刻度的均勻杠桿兩側掛上每個質量都相等的鉤碼進行實驗.杠桿靜止于水平狀態的三次實驗情境如圖17所示。
根據圖17的實驗,該同學得出結論:
只要滿足“阻力×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動力×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就能平衡
a.這個結論是否正確?
b.用圖18所示的裝置,怎樣通過實驗來說明該結論是否正確.
這道題目為我們對力臂的教學引發了思考,我們應如何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力臂,如何進行教學會收到好的效果?
一、背景
初中物理教學中“力臂”作為物理概念,從認知結構來看,學生的學習有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同化是把新學習的概念和規律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使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但總的模式不發生根本的變化。順應則是新學習的概念或規律,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不能夠同化的,只有改造或重建原有的認知結構后才能接受和容納。而“力臂”概念是順應的認知方式。“力臂”作為教材內容的呈現,目前從多種版本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來看,為了方便地從有刻度的杠桿上直接讀取力臂大小,都是將杠桿調至水平位置后,杠桿左右添加鉤碼,使杠桿達到平衡狀態,這樣測出幾組數據,從而探究得到桿杠平衡的條件。這種特殊情況下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的定勢思維。因而“先入為主”在以后畫力臂等有關問題中常常出現失誤。
二、力臂教學中的兩種思路
力臂概念的教學一直以來是我們探討的難點,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教學的程序一般可劃分為引入、形成、深化和鞏固四個階段。深化和鞏固階段一般都是采用舉例、練習的方法,多畫幾個力臂示意圖,多分析幾種類型就可以了。大家最糾結的還是引入和形成階段。通過多年的教學我對兩種思路有不同的看法:
思路一: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然后介紹杠桿的五要素,直接告之力臂概念,并通過作圖來強化。
優點:開門見山,直接。
缺點:事倍功半。雖然教師講解透徹,但學生就是反反復復地問你:什么是力臂?什么是力的作用線?畫的力臂示意圖錯誤不斷。老師不得不對力的作用點、力的作用線、支點到力的作用線距離等相關概念反復講解。經過多次舉例講解,直到你無奈地懷疑自己的教學方法時,80%學生才掌握力臂。另外發現學生對三角板不會用、放,教師只好示范。
原因: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只是從字面上機械的記憶、套用。為什么經過大量分析實例和反復畫圖、在不斷的修改中才能掌握?因為這個反復的過程就是學生的感知過程,要形成正確概念,這個過程必不可少,教師直接告之的初衷是為了省時間,殊不知認知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教師想要的快速高效結果,只有所有孩子接受能力非凡才能達到,所以,你不必再為力臂難教而糾結。
思路二:通過實例認識杠桿支點、動力和阻力后,在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時,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而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由此水到渠成得出力臂概念。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缺點:麻煩。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勢必麻煩不斷,一波三折。
優點:事半功倍。
原因:學生親自做實驗,通過自己的摸索、思考、發現,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了解“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與“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的區別,此時告之力臂概念內容是水到渠成。較之第一種思路,更深刻和典型,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同時,對力臂也真正理解了,形成理性認識。
三、 中考物理試題對初中物理教學思路的啟示
1、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創設問題的啟發性,保持思維的持續性。
提問不是簡單的“是非問”:“對不對”、“哪個對”等,而是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去思考,去發現:找規律,找結論。要讓學生多知道幾個“為什么”,這樣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好的問題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效果。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教師提出問題后,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教師可根據實際的情況,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喧賓奪主,尤其是現在的物理考試中開放性的題目越來越多。教師的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大大地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2、創設問題中要注意增強學生的信心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設問時應注意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增強其參與的信心。信心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強烈的探求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而且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善于發現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的點滴進步并給予表揚,尋找失敗中成功因素,并給予鼓勵從而保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習信心。
3、全方位、全身心推動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要從根本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還需做到:
(1)、教師必須改變獨占講臺滿堂灌的做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創設活潑的課堂氣氛,創造民主開放的教學局面,將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共享經驗的過程,真正轉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事實證明,課改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組織者等角色轉變。作為教育組織者、促進者的教師,其任務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多研究、多討論、多交流。甚至是有機會時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師這個組織者,促進者才能在新課改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樣才可能促進學生轉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合理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7-0-0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由于多媒體教學它能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于一體,具有靈活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感染力,大大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觀念,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若不考慮適當、適度,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相反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筆者認為多媒體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多媒體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使用適當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感覺到部分教師對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在教學中選擇、使用媒體不適當,有時課件沒有起到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不足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多媒體教學的效果。
例如視頻展示臺可將實物放大投影在屏幕上,在學習“電流表、電壓表的讀數”時可展示電流表、電壓表指針的動態變化過程、學生輕松學會了讀數,傳統教學中的難點此刻被輕易攻破了。但平面的紙張投影和立體的實物投影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教師在講到這個知識點時,因操作不熟練,使用過程中不流暢,屏幕一會兒太亮,一會兒太暗,學生反而看不清指針的讀數,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教師課堂上的操作熟練與否,會直接影響多媒體使用的效果。
還有一些教師,從網上下載了精美的課件,不作修改直接拿來用。一位教師在講“密度的測量”時,回顧天平的使用方法,結果展示的步驟不是他想要的,在那大費周折找了半天,沖淡了課堂氣氛,打斷了教學思路,課堂效果當然受到了影響。因此選擇使用的課件,應作合理的修改,只有和自己設計的教案充分整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作為傳播教學信息的教學媒體,對教學的表現力不同,達到的教學效果也大不相同。即使媒體相同、傳播的信息相同,由于傳播的方法不同,會得到差異很大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電磁感應現象時,兩位教師分別使用同一個教學光盤上的課件,一位教師是把光盤納入整體的教學設計,先提出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感應電流的方向與什么有關?”然后進行演示實驗,再播放光盤的內容,在組織學生討論后,再次播放光盤加深印象。而另外一位教師則只是在課堂講授之后讓學生們自己觀看錄像,筆者發現兩者的教學效果截然不同,因為媒體效能的發揮與媒體的使用方法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按照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將課件有機的組合并顯示在屏幕上,使學生獲得多重信息,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
還有,不是任何教學環節都能用多媒體來實現的。例如,一些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來代替傳統的學生物理實驗。如“電路的連接”,有的教師在屏幕上展示電路的連接過程,但沒有讓學生進實驗室親自動手連接,試想,學生看屏幕上的電路連接和學生親自到實驗室去進行電路連接,產生的感性認識會一樣嗎?這樣做,完全扼殺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和物理課程標準背道而馳。物理學科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生只有親自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才能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如制訂實驗方案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對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能力等等,這是多媒體永遠代替不了的。用多媒體模擬物理實驗過程,只有在有些內容抽象而又無法用實驗來演示的情況下使用才比較合理,它只能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學生實驗。
二、多媒體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使用適度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一個“度”?!斑^度”就會讓事物走向反面。有些教師,逢課必用多媒體,甚至以多媒體課件全程代替課堂教學。例如一堂課,本來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完全可以講清楚的,非得用多媒體教學來點綴,一會兒播放音樂,一會兒練習投影,一會兒錄像解說,忙得不亦樂乎,搞得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眼花繚亂,顧此失彼,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教學目標沒有達到,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時,只有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才能避免產生這種華而不實的現象。如初中物理一開始的緒論課,教師一般要涉及課程的大量資料和實例,但并不對它們展開深入完整分析,因此這時采用在線放電影、錄像或VCD光盤等媒體就可以使緒論課收到生動活潑信息量大的效果。
再如,每章新課結束后的復習課,課容量特別大,既要復習基礎知識,又要構建知識框架;既有習題練習,又有物理實驗規律重現;此時用多媒體課件,能達到精煉信息和高密度集合信息的目的,真正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
傳播學的奠基人施拉姆說:“對于教學活動來說,只有最恰當的媒體,而沒有最好的媒體。”,也就是說,再先進的教學媒體,只有合理使用,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 合理建議 初中物理 合理性提問
1 提問要有一定的激疑性
孔子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設疑、釋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學生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教師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處及時提出問題,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浮力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弄清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遵從什么規律,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問學生:“為什么木塊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入水底?用鋼鐵制成的萬噸巨輪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類似這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中出現了疑問,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2 教師在授課時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
引導學生從正面和反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將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處。這種提問難度較大,必須考慮學生知識的熟練程度。例如在講完一個例題后,啟發學生一題多解地提問,或題目引伸性提問,或逆著題意進行分析。這樣的提問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積極思考、討論、探究等生機盎然的學習境界之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能力無疑是有益的。又如,電學部分“探究電阻上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是按科學探究的程序展現的,它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力圖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提出的問題如果只是單一地從正面去講,讓學生從電路中改變的方法(可改變電源電壓、也可改變定值電阻的阻值)入手。許多學生會養成導體的電阻對導體的電流有影響,反之,當導體中的電流改變時導體的電阻也會改變,這就形成了一種錯誤的結論。如果能同時從反面提出問題,讓學生想電路中改變電阻的方法。這就使學生的思維不再從單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種發散式的提問會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因大多數人都具有創造的潛能,這種能力并非少數專家所特有?!叭私钥梢詾閳蛩础保覀兊膶W生個個是人才,人人能創新,人人可成才。樹立這種觀念,就要求我們教師正確看待每一個學生,正確認識、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創造力,是每個學生都具有的一種創造能力。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無論是觀察、實驗、操作,還是記憶、理解、思維,時時都有創造的火花閃現,學生無論是在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處處都有創造的行為表現,需要我們教師去發現、去引導、去培養。
3 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迂回設問,會使學生番然醒悟,從而對正確的結論印象更深
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可以使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曲問是一種迂回設問的方法,問在此而意在彼,針對學生疏漏、模糊處,抓住關鍵詞為突破口進行曲問,使學生番然醒悟,從而對正確的結論印象更深。例如對密度的概念,學生知道“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如果采用曲問的方法提問:①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的質量比是多少?②同質量的鐵塊和鋁塊的體積比是多少?3.1立方厘米的鐵塊與多少立方厘米的鋁塊質量相等?4.1克質量的鐵塊與多少質量的鋁塊體積相等?如果學生對于密度的概念沒有真正理解透徹是答不出來的。長此以往,就會誘使學生思考、琢磨,從而將知識消化、鞏固。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提問能吸引學生聽課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滿堂灌”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問能發現學生知識與技能的不足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9―0097―01
學生剛開始學習物理時,常會憑生活經驗去理解物理知識,往往會出現紕漏,導致錯誤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善于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下面,筆者就對初中學生在解物理題時常見的典型思維誤區進行剖析。
一、思維定勢產生的思維誤區
所謂思維定勢,就是人腦多次受到某種外來信號的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固定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是不善于區分要認識的對象和已有經驗之間的差異,僅僅憑借已有經驗就直接套用在新的認知對象上,使思維步入誤區。初中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往往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一些事物和現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即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干擾了他們對物理現象本質的認識。
例如,把一輛玩具小車逐漸向平面鏡推近時,它的像將(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無法確定
通過研究學生的作業發現,有50%以上的學生選A。這是因為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物體從遠處向人靠攏時,人眼看到的物體會逐漸變大;反之,則逐漸變小。這是來自生活經驗的錯誤判斷。為排除這種錯誤思維的干擾,應引導學生分析現象所反映的本質:這種現象實際上與人的視覺大小有關,當物體或物體的像靠近觀察者的眼睛時,眼睛的視角增大,因此會覺得靠近的事物在變大;當物體或物體的像遠離觀察者的眼睛時,眼睛的視角減小,因此就覺得遠離的事物在變小。正如巨大的太陽在我們的眼睛看來仍然像一個盤子那么小,主要是因為太陽離我們太遙遠了,眼睛的視角很小的緣故。而這道題是問像本身大小是否會變化,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像始終與物體是等大的,物體的大小沒有改變,像的大小是不會改變的,所以應選C。
二、思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導致的誤區
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習慣尚未完全形成,因而很容易根據事物的表面現象和日常觀念去分析物理問題。
例如,這道題:將裝滿冷水的試管放在沸騰的開水中加熱,當加熱較長時間后,試管中的水能否沸騰?在測試時絕大多數學生答錯了。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按照物理學的思維方法,即以概念和規律為依據去分析問題。他們認為只要不斷地加熱,試管中的水就能沸騰,而沒有考慮到熱傳遞和沸騰都是有條件的:當杯內外的水都達到了100℃時熱傳遞就停止了,而沸騰除了要達到沸點的條件外,還要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熱量。如果試管中的水不能從燒杯開水中繼續吸收到熱量,那么只能是100℃的水,而不能變成100℃的水蒸氣,所以試管中的水是不會沸騰的。
三、盲目亂套公式導致的誤區
數學是學習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物理概念和規律采用數學語言表達,往往非常簡潔,但是數學表達式與物理內涵有本質差異,學生往往把公式及公式變形后的物理意義,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