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嫦娥奔月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4日傍晚,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群山中高聳的乳白色運載火箭,托舉著體重2350公斤的嫦娥一號衛星。這時,在場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10、9、8……3、2、1,點火!起飛”18時05分,就在發令官喊出點火口令的同時,發射控制臺操作手皮水兵用力地按下了紅色的點火按鈕。 火箭忽然噴出熊熊大火,漸漸升空,不到十幾秒,嫦娥1號就消失在天空中了。
這次發射,是中國人的驕傲;這次發射,是中國人的自豪!這次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啊!為你歡呼,我為你自豪!我們難道不感到驕傲嗎?。
這是中華民族的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嫦娥奔月實現了科學技術進步、國力富強的美好局面。目前中國人已享受到人造地球衛星在通訊、氣象等方面帶來的實惠,分享載人航天技術等方面的好成果,“探月計劃”將會給中國人帶來更多幸福,也是中國人進一步了解太空知識的好方法。
2013年6月11日,在歷時“神九”飛天短短的一年后,“神州十號”又在中國九泉發射區成功發射。
這次的“神十”飛天,宇航員們首次在天空上完成了太空授課,這次授課的老師是王雅平,通過這次授課讓我們懂得了許多物理原理,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讓我們親眼看到了失重環境下奇特的物理現象。
從“神五”飛天到“神十”飛天,中國的航天科技向前邁出了巨大的一步,而在這些榮譽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努力著,他們是科學家與航天員們。科學家建造的每一架神舟飛船都需要花上很長時間,實驗,改良,整修等等步驟,他們的苦與累無人知曉。航天員在大多人眼里是很光榮的職業,其實,他們在登上天空之前,都經過了仔細地選拔和艱苦地訓練,不是誰都能擔任的,航天員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條件,還要在訓練中出類拔萃,才能在航天員中脫穎而出,這樣精挑細選出的航天員得多優秀啊!不僅如此,航天員們每次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完成各項任務,他們承載著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們的目光,不能有半點差池,看著他們圓滿完成任務走出艙門時人們的心才算放下。有這么多偉大勇敢的中國飛天人,為了我們的飛天夢做著不懈的努力,中國的飛天科技怎能不取得驕傲的成績呢?
太空之旅是漫長的,每一次飛天,都意味著我們又解開了一些太空之謎,如果我們想解開更多的謎團,就需要我們一代代人的努力,堅持和付出。雖然我們知道,太空的謎團是永遠解不完的,但只要我們努力,每解開一個謎團,都會對中國航天事業做出很大的貢獻。
每一次飛天,都意味浩瀚的太空中又會留下中國人深深的足跡,也意味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穩健的一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世界則國屹立世界。我們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我們既然知道了中國航天技術是從一點一滴發展起來的,那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我們就應該從零做起,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寸進尺退,相信我們都會做好。
當夜,“嫦娥”攜帶著“玉兔”,在億萬國人的注目中,安全平穩地著陸月面,至此中國成功實現了地外天體的軟著陸。按照中國科學家的說法,其落月地點虹灣恰好就是中國古人所稱的廣寒宮所在地,而古老傳說中的嫦娥正是廣寒宮的主人。
2013年12月14日的夜,給古往今來無數中國人帶來美好情思遐想的廣寒宮不再清虛寂寥。中國人千百年來期盼登月的夢想,終于由“嫦娥”變成現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詩人蘇軾在世,至少在當晚,他的詩句或許不會如此惆悵。
在隨后一段時間,嫦娥三號探測器將開展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體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等一系列科學探測任務。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人對月球充滿幻想與渴望。從上世紀50年代起,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人類便開始著手探測月球。
與蘇聯、美國相比,中國一直都扮演著探月“追隨者”的角色。雖晚,但持之以恒。
從1991年,中國科學家提出中國也應開展月球探測活動的建議,到2000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度披露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到2004年國務院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再到2007年10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2010年10月1日,中國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發射成功。
20多年間,中國科學家用堅持和努力,終于等到了探月工程中的關鍵一步——“落月”。中國神話故事中的“嫦娥”,由此成了絕對主角。
歐陽自遠,一位為了這一天的到來而畢生付出的老科學家的夢想,也得以實現。
神秘的月球:“僵死”的星體
探測神秘的月球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夢想。
自古以來,月球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就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中國很早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其實除了中華民族,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有月亮神的傳說。所有的月亮神都是女性,代表了人類對女性的崇敬和對于女性的依戀。但月亮在從事專業研究的歐陽自遠眼里,遠沒有這樣撩人、神秘,“月球表面的環境最大特點是真空,這樣就產生兩個結果,第一就是沒有聲音傳導,因此在月球上是聽不見任何聲響的:第二就是沒有熱的傳導。所以在月球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是能照到太陽的地方溫度高達110到130攝氏度,而沒有太陽直射的地方則可以低到零下130到零下150攝氏度”。
歐陽自遠認為,月球是可以被認識的,并且人類已經對月球取得了一些認識。他以對月球演化歷史的研究,得出月球是一個古老的“僵死的”星體。月球的“地質時鐘”停滯在31億年之前,這對研究地球早期和地球未來的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談到月球的能量時,歐陽自遠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日本一位科學家建議給月球系一個腰帶,將太陽能輸送到地球就可以解決地球的能源問題。因為只要系一個全球性腰帶就永遠有半個球暴露在太陽之下。哪怕地球人口增加到100億,這樣的能量還是綽綽有余的。”
中國20年前開始論證探月
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對于月球的探測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8年到1976年掀起的探月,第二個階段是1976年到1994年的寧靜期,而從1994年以后,人類又開始重返月球,重新掀起一場探測月球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人類重新對月球探測產生興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國把探月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對于這個問題,歐陽自遠有著自己的理解。
人類重返月球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月球上有著豐富的資源。這些能源中不但包括太陽能,還包括可控核聚變發電能源等。歐陽自遠認為,氦-3可以作為可控核聚變的能源,而月球上氦-3儲量豐富,至少可以提供整個人類今后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能源需求,這就是為什么人類要重新認識月球和探測月球。
人類重返月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開發利用月球特殊的環境。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的1/6,沒有污染,沒有磁場,因此可以生產許多地球上無法生產的產品。此外,歐陽自遠還認為,人類重返月球的一個不可忽略的目的就是占領軍事制高點。他指出:“中國必須具備一種能力,否則對于月球各種各樣的利益,中國就沒有話語權。”
其實早在20年前,中國就開始了月球探測工程的論證。歐陽自遠回憶說:“從1993年起,我們就向國家提出我們能不能探測月球的問題。國家要求我們提出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論證了3年,我們的結論是中國完全有本事搞。”之后探月工程的論證進行得非常順利。1999年歐陽自遠和他的同行們完成了《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并提出了現今被廣泛接受并作為立項目標的“繞、落、回”三步走設計思想。
2003年,兼具地質學和核物理雙重專業背景的歐陽自遠被任命為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2004年總理親自批準了我們首次月球探測。我們當時向國務院報告的總經費14億人民幣,我說相當于北京市修2公里地鐵的全部經費,我們就可以建設全球月球探測的基礎設施。”
我國的登月歷程
圍繞我國探月工程的推進,歐陽自遠院士娓娓道來,在探月一期工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國曾遇到過四個方面的難題。“第一個難題是軌道怎么設計?衛星第一次跑38萬公里外的太空,我們還沒有相關經驗,就先讓衛星繞地球旋轉,然后再不斷的加速,穩扎穩打,積累經驗。”據歐陽自遠介紹,一期探月遇到的第二個難題是三軸穩定的問題,由于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隨時都在變化,所以計算難度非常大。第三個難題就是38萬公里的遠程精確測控。歐陽自遠和他的團隊經過科技攻關,終于找到了解決辦法:“我們在北京、上海、昆明、烏魯木齊建立了4個觀測點,這樣我們就有4個三角形來精確布控。”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38萬公里的數據接收問題。“無線電傳輸的能量衰減非常厲害,我們經過很多技術改進,這個問題完全解決了,用40米和50米天線直接接受數據,非常成功!”
中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階段:探——就是無人探測:登——就是載人登月,精細探測月球;駐——就是常駐月球,并建立基地,開發利用月球資源。
歐陽自遠介紹說,嫦娥二號的使命是演習嫦娥三號要完成的各種動作,所以是嫦娥三號的先導星。嫦娥二號的科學目標主要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探測月壤特性以及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等。
據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二號傳輸的數據量非常大,其速度可達每秒12M。嫦娥二號上裝備的相機有兩個視角,非常像人的眼睛,盡管相機只有數碼相機那么大,但拍出來的照片卻非常清晰。
“目前我們已圓滿實現嫦娥三號登月在月面上軟著陸的目標,中國人不僅能夠降落在月面,我們還要在月面上用著陸器挖掘周圍的土壤,選擇一些地方打鉆、取樣,然后把所有樣品裝回返回倉。”歐陽自遠說。
歐陽自遠說,探月工程第三期需要發射的東西太多、太重,因此對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新型火箭——五號現在已經在天津濱海新區研制。此外,火箭較大的直徑也增加了運輸的困難,只能采用海運,因而我國在海南建設了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發射場。
對于中國探月工程的未來發展,歐陽自遠充滿了信心:
“探月工程第三期將證明,中國人第一能夠到月球,第二能夠降落在月球,第三還能安全返回地球。把這三部分做完了以后,我們要把中國宇航員送上月球,要實現載人奔月,甚至進一步建設月球基地。”
希望寄托在年輕一代身上
對于我國在空間科技領域面臨的形勢,歐陽自遠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用8個字來形容我國的處境:“前有阻擊,后有追兵。”
歐陽自遠把目光聚焦到了美國的空間發展計劃上來,指出美國的計劃是繼2008年將無人駕駛的探測器送上月球之后,在2015到2020年之間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美國的月球基地。繼而以此為跳板,在2030年后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乃至更遙遠的宇宙空間。“美國有三個目標,第一保持美國空間科技的引導地位,第二控制未來的能源,第三占有能源的優勢。”
與之對比,俄羅斯、印度等國也都制定了各自的登月計劃。俄羅斯計劃利用10年時間(2010-2020年)探索月球資源,并在2020年至2050年實現載人登月并建設常設基地。而印度媒體則認為,隨著經濟發展、衛星發射技術的成熟,印度將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將比中國早4年,可以奪回主動權。
面對“前有阻擊,后有追兵”的形勢,歐陽自遠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輕一代的身上:“嫦娥一號的任務是全球性、整體性的探測月球,我們要建設全部的基礎設施、工程設計,還要培養一批嫦娥工程的人才。這批年輕人是完全值得信賴的,他們一定會挑起重擔,而且會比我們這幫老頭子做的更精彩!”
不會停息的探月步伐
嫦娥三號的成功登月意味著,中國航天器實現了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此前,全球只有美國、蘇聯成功實施了13次無人月球表面軟著陸。
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加入國際“深空探測俱樂部”,終于有權力與發達國家共享月球上的資源。
這意味著,中國首次實現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
相較于過去的月球探測,中國邁出的這一步,蘊藏著巨大的突破。如嫦娥三號有80%是全新的科技,而它所攜帶的“玉兔”月球車更是百分百中國造,顯現出中國科技發展的高度自主性。
當然,中國航天人不會忘記,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突破層層阻力的背景下換來的,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修煉。
事實上,早在中國探月工程立項時,就有科學家擔心,美蘇兩國的宇航員和探測器,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登月,中國今天走這一步會不會是重復別人走過的路?為何中國不能跟其他國家合作共享月球探測資料?它的科學與工程目標是否得當?
這一系列問號和困擾,曾讓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如鯁在喉。
對此,他回應說:“雖然現在航天商業化了,但美國在航天領域禁止與中國合作是不爭的事實,只要是含有美國敏感器件的衛星,他們都不會準許由中國來發射”,“中國曾經跟蘇聯關系那么好,而他們的月球探測器帶回300克左右的月球樣品,中國連1克也拿不到……”
中國人想突破的核心技術,只能“自力更生”。
與此同時,中國在探月工程中的艱難探索,卻伴隨著“太空”、“太空爭霸”等“雜音”,發達國家習慣了獨享太空這塊“大蛋糕”,中國的后來居上,在他們看來顯得“格格不入”。
如今,“嫦娥”如愿抵達“月宮”,中國的探月步伐,將迎來新的征程。而中國的神話故事,也將會有更精彩的續篇。
關鍵詞:導入設計;文本細讀;文本主旨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課堂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那么,現在的語文課堂導入存在著什么問題?又有哪些設計策略呢?筆者就這一專題進行了研究。
一、課堂導入環節對語文教學的作用
講究閱讀教學的導入設計,可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濃厚的興趣進入課堂之中。
1.激發興趣
贊科夫認為:“不管你花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新課伊始,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往往精力分散,需引發學習興趣。
2.定好基調
《語文教學藝術論》中寫到:“開講,起著對整堂課‘定向’的作用。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基調。”課堂引入,可進入到語言文字的學習、文章結構的把握。
3.融情于課
在課堂中要盡量縮小師生間的情感差、心理差,使學生身心放松,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氣氛,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這是課堂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課堂導入,想說愛你不容易
從目前教學現狀看,當前課堂導入存在以下問題:
1.匆匆而過
為了節省時間,教師一上課就直接引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課,大家把書翻到第*頁……”此時的課堂,學生還沒有完全從下課的輕松中回過神來,學習就顯得被動多了。
2.高深莫測
曾聽一位老師教學《泊船瓜洲》,老師在導入的時候介紹說:“同學們,這是王安石奉詔進京,路過鎮江時寫的。王安石是個改革家,此次進京,改革也許成功,也許失敗。因為前途未卜,不免憂心忡忡。”一會兒奉詔進京,一會兒又是憂心忡忡,結果弄得學生一頭霧水,無所適從。
3迂回曲折
請看這樣一個片段:教師給學生欣賞了一些春天的圖畫,讓學生談感受;緊接著欣賞了一組夏天的圖片,也請學生談感受;再接著,告訴學生秋天來了,再一次出現秋天的圖畫,然后揭示課題《秋天的圖畫》。為了引出“秋天”,教師從“春天、夏天”開始,可謂大費周折。這樣的導入也應該避免。
4.顧左右而言他
有一位教師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課堂引入時,給學生介紹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從“東方紅”說起,一直說到了“嫦娥奔月計劃”,學生正聽得入神的時候,教師話鋒一轉:“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太空生活的趣事。”題目明明是“趣事”,可是教室里卻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那么課堂導入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三、課堂導入,點亮精彩課堂
1.課堂引入與課題緊密相連
(1)精心設疑,整體感知
課題是窺測課文內容和中心的窗口。小學生看到課文題目,總會做出種種猜想。如果把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就能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2)抓住題眼,把握主線
題眼,是題目中暗示的全文的關鍵,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只要抓住對題眼的挖掘,就能誘發學生對題目的透徹理解,盡快把握重點。
2.課堂引入與文本主旨緊密相連
(1)巧妙鋪墊,把握主旨
課文的主旨,對于學生來講,往往是很難準確把握和領悟的。一般來說,主旨的領悟是在課文學習的最后得出的。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就精心鋪墊,為學生準確理解文本服務。
(2)細節入手,生發深層思考
有的時候,一個小小的細節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旨。
3.課堂引入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相連
(1)再現形象,營造閱讀期待
設計課堂引入時,如果能充分關注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的經歷,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起點,教學也就變得更加有趣味了。
(2)激活經驗,引起情感共鳴
在導入設計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在課堂中有意識地激活生活經驗,就可以充分發揮導入的作用。
4.課堂引入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
課堂引入設計的有效與否,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緊緊地和課文內容聯系在一起,有效地為課文學習服務,還是游離于課文之外,為導入而導入。當然,課文的導入要和課文內容密切相關。
(1)還原課文,體驗課文內容
低年級的不少課文,都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在導入的時候,恰當地還原課文,能讓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效果就更好。
(2)親身實踐,感悟情感歷程
《稱贊》一文,有一個情感目標是體會互相稱贊帶來的快樂。在課堂導入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環節來稱贊學生:上課一開始,稱贊學生坐得很端正;指名正確讀課題,稱贊學生讀得很正確。教師真誠的稱贊讓學生笑得很開心,然后請學生談談被稱贊后的心情和感受。
5.課堂引入與課文拓展緊密相連
課文拓展,可以是課文內容的拓展,也可以是字詞理解的拓展。但是,如果在導入的時候就能想到拓展和延伸,導入的設計就顯得更有效了。
(1)玩玩學學,從玩中延伸拓展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在導入時讓學生盡情地玩,有利于課文學習。在《植物媽媽有辦法》的導入時,教師就先讓學生認識了“蒼耳”,然后給學生每人一顆蒼耳,讓學生盡情地玩,在玩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體會到了蒼耳媽媽的好辦法了。
(2)檢查預習,提升語文能力
檢查預習,也是常用的導入方法。如果能精心設計,那么就不僅僅是檢查預習了,更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