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信息泄露論文

信息泄露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信息泄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信息泄露論文

信息泄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隱私權;婦產科診療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仔細解讀這條規定,我們可以認定侵權在醫學范疇的表現有:1,超出需要的知情范圍試探患者的隱私;2,故意泄露、公開、傳播、侵擾患者的隱私;3,以非診療需要知悉患者的隱私;4,未經患者同意允許實習生觀摩其身體;5,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等有關資料。

婦產科是特殊的科室,也是涉及女私較為集中的科室,所有婦產科醫護人員更應熟知侵權法內容,樹立謹慎的工作態度,充分保護患者的隱私,尤其避免無意識中出現的侵權行為,最大減少患者出現不滿情緒及投訴,甚至發展為醫療糾紛。

1隱私的定義

早在1980年由美國法學界沃倫(SEMUELD.WARREN)和布蘭德斯(LOUIS D.BRANDEIS)提出(1):隱私是患者不愿告訴他人的秘密,包括個人身體秘密、身世及歷史秘密,有關家庭生活秘密、財產方面的秘密等(2)。并逐漸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2婦產科容易發生隱私泄露的環節

1)問診宣教中泄漏患者的隱私:在婦產科門診,排隊就診者眾多,也不乏陪伴者,因此詢問病史時,往往不能很好地回避其他人。在病房中有同一病史的病友及探視者在場,醫護人員在訊問婚育史、既往史時不經意中泄漏了患者的病史。也可在進行健康宣教時,或是在介紹某些經陰道給藥的藥物用法時,泄露了患者婚前性生活史、患有陰道炎、性病等隱私。

2) 診療操作時暴露患者的隱私部位:在臨床操作中,醫護人員存在隨意掀開患者的衣褲、被子等,不經遮擋將患者的隱私部位暴露無余。或是在檢查室做婦產科檢查時,不避諱其他病員在場,都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再者在臨床帶教過程中,未經同意,用患者充當活教具,讓眾多實習生觀看甚至操作等行為都嚴格侵犯了患者的人格、自尊。

3) 病歷管理不妥導致隱私泄露:眾多醫院對病歷的管理較為缺陷,病歷隨處亂扔,易使無關人員翻看。而病歷詳細地記錄著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病情,如婚姻史、孕產史、性生活史等,從而使患者隱私流傳到外面。另外,一些母嬰用品等不法商家也會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孕產婦的基本信息,包括電話號碼等,然后不斷來電來信以推銷自己的產品,嚴重騷擾了患者的生活,而這也是我們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侵權機會。

4) 其他:醫護人員在公共產所大聲討論患者的病情,這種信息被過往人群獲得,同樣造成隱私泄露。或者在進行科研論文時,未經患者同意自行拍照并將之公布于眾,這些都構成了侵權行為。

3如何更好地保護患者的隱私

1) 首先要加強法制法規的學習:組織醫護人員共同探討刑法、侵權責任法等涉及醫學界的法制法規,將之讀懂讀透,并進一步展開,運用于臨床醫護工作中。強化醫護人員的法律意識,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提高工作責任心。

2) 宣教、詢問病史時應謹慎:門診可以設立導醫臺做好分診工作,同時嚴格限制男性及其他無關人員進入。實行一對一式醫患交流。在病房進行健康宣教或詢問病史時應避開家屬及其他患者、探視者等,選擇合適的場合進行。

3) 實施操作時不暴露患者的隱私部位:對患者進行診療操作時,應選擇合適的時機、場合。在病房中可用床簾或屏風遮掩。在檢查室內作檢查時養成隨手關門的習慣,并嚴格杜絕閑雜人員入內。

4) 做好病歷保管:可推廣使用電子病歷書寫,并設置權限加密處理。禁止非工作人員隨意進出醫護辦公室,禁止無關人員翻閱。保管好病歷是保護患者隱私的重要環節(3)。

5)其他措施:醫護人員應充分尊重患者,加強醫患溝通,做好心理護理。不在不適宜場所討論患者的隱私,在實施臨床帶教、采集科研論文資料時,都應尊重患者意愿,征得同意后方可進行。

4小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卷入醫療糾紛中。尊重和保護患者隱私權不僅是一些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和公民基本權利的要求,是保證“以人為本”服務質量的基礎條件(4)。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應時刻給自己敲警鐘,強化法律意識,尊重患者,以人為本,嚴格做到不泄露患者的一切隱私,從而促進醫患和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湘,鄧瑞嬌,保護病人隱私權在護理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18(6):88―89

[2]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19。

信息泄露論文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 網購 消費者權益 新消法 公益訴訟

一、消費者個人信息,經營者不得擅自泄露

新修正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第十四條修改為:“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應當依法得到保護,新增“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作為第二十九條。

雖然《侵權責任法》已將隱私權作為我國公民享有的重要民事權利之一,但是只是籠統地將隱私權確認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是當具體的隱私權受到侵害時,如何界定隱私權的范疇,通過何種途徑來保護這一權利時,如何將事前預防與事后救濟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還需要相關的法律進行補充和完善。而首次將個人信息保護納入到法律條文之中,是我國在對公民隱私權進行保護上的一大突破和亮點。

二、商品“三包”,網購七日內無理由退貨

修正后的法案新增“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費者定作的;

(二)鮮活易腐的;

(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報紙、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

信息泄露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跨境電商;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internet plus”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promo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arty paymen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third party cross-border payments. Then with the“third party cross-border payment platform”as the theme of the design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third party payment platform for cross-border analysis. Finally,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arty cross-border payment platform,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third party cross-border payment institutions.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 third party payment platform; ali pay

1 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研究背景

跨境電子商務是一種傳統國際貿易網絡化電子化的新型貿易方式,它依托于電子商務平臺,將境內外的買家和賣家牢牢聯系在一起,從而實現共同盈利的目的。相關研究顯示,我國目前跨境電子商務的消費者群體大概在1.3億[1]。在這種方式下,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及相關信息平臺實現交易。跨境電子商務以企業和消費者間的交易(B2C)為主,操作流程與國內電子支付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在于跨境電子商務具有國際性。跨境電商經歷了從信息服務到在線交易,再到全產業鏈服務的產業轉型。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6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達到6.5萬億[2]。跨境電商與第三方跨境支付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跨境支付是跨境電商不可或缺的環節,而跨境電商規模的不斷擴大進一步的推動了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快速發展。2008~2016年跨境電商占進出口總額比重如圖1所示。

2 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的發展現狀

2.1 問卷調查分析

2.1.1 基本情況介紹

目前,國內領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有支付寶、財付通等。為了了解顧客在跨境購物時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情況,本文以“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為主題,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隨機發給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進行填寫,調查問卷共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16份。填寫該調查問卷的網購人群中,男性占54.17%,女性占45.83%。年齡在23歲至30歲之間的人群占80.83%,其他人群占19.17%。受教育程度為專科的人數占3.33%,本科的人數占66.67%,碩士及以上的占30.00%。

2.1.2 跨境購物基本情況分析

在填寫該調查問卷的網購人群中,曾經有過網上跨境購物經歷的人數占21.55%,78.45%的受訪者沒有跨境購物過。顧客在跨境購物時選擇的支付方式最多的是用支付寶支付,然后才選擇微信支付和網銀(不經過第三方支付)支付等,選擇銀聯錢包和云閃付的人很少。網上跨境購物的消費大概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如圖2所示。

從圖2我們可以發現,網上跨境購物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0%以下的人數占總人數的68%,10%至19%的人數占總人數的28%,20%至29%的人數占總人數的4%。

綜上,可以看出跨境購物目前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雖然網上購物早已是潮流,可是跨境購物才剛剛興起,還有很多人沒有體驗過跨境購物,跨境購物在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要想在跨境網購方面獲得更大的收益,就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相應的措施,趕在競爭對手之前快速的占領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市場份額。

2.2 四大主流第三方支付平臺相關介紹

近年來,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逐漸增多,競爭逐漸加劇。目前涉及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主要平_有支付寶、財付通、銀聯錢包、微信Pay pal等。本報告從各個方面收集了相關資料,對以上四種主流第三方支付平臺作了相關介紹。具體見表1。

3 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存在的問題

3.1 信息安全不完善,容易造成信息泄露

(1)在人民銀行制定的《關于上海市支付機構開展人民幣支付業務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只要是上海市注冊成立的支付機構以及外地支付機構在自貿區設立的分公司,凡是取得互聯網業務許可的,均可從事該業務[9]。可見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的準入門檻很低,隨著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的增多,這些企業存取的大量消費者個人信息,交易信息等容易發生信息泄漏。因為第三方跨境支付服務是通過網絡在境內消費者、第三方支付、境外商家、相關銀行之間發生關系。交易過程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信息泄露的發生。那些信息安全做的不完善的企業,容易造成消費者的信息泄露,給消費者帶來傷害。

(2)由于第三方跨境支付企業的準入門檻低,導致第三方支付企業太多,消費者沒有相應的能力來準確判斷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合法性,容易被釣魚網站騙取個人信息,同時一些不法分子也通過仿造合法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網站,騙取大量的消費者個人信息,然后從事非法活動。

3.2 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1)第三方支付機構利用監管漏洞進行違規操作。國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與國外的銀行合作,通過賬號共享等方式,實現跨境的支付,而目前我國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及一些合適的措施對境外的機構進行監督和管理,一些第三方支付企業利用監管漏洞進行違規操作,實現跨境資金的流動,這給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10]。

(2)信息審核不全面。第三方跨境支付中,交易方的購匯、結匯業務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完成,銀行并不了解國內買方及國外賣方的真實交易背景,也無法查找交易雙方的準確身份信息,因此難以進行相關的審核。同時虛擬貨幣的廣泛使用使有關部門和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對交易雙方資金來源的監管更加困難,犯罪分子通過這種途徑進行境外的黑錢轉移,洗錢活動等。

3.3 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1)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資金清算,支付結算方面和金融機構有著同樣的職能,但是卻不屬于金融機構。在電子支付服務監管問題上,中國人民銀行是支付體系的法定監管機構。在跨境支付問題上,外匯管理局及其分支機構是法定監管者。同時,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支付服務屬于非金融機構支付范疇,所以還要受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的監管[11]。第三方跨境支付企業受多個部門的同時監管時,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可能會導致監管出現混亂的狀況。

(2)網上跨境交易買賣雙方通常不見面,也相互不認識,在溝通有限的情況下,雙方的信用難以得到保障,第三方支付企業不能對每一個交易者進行詳細準確的審核,交易雙方可能存在虛假交易或者非法活動,目前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的情況會加速非法活動的蔓延。

4 對策及建議

4.1 對相關監管部門的建議

(1)提高市場準入機制。目前加入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的門檻較低,隨著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的增多,這些企業存儲的大量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很容易泄露,給消費者帶來傷害。所以,有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地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限制那些信息安全保護措施不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加入,對于那些已經加入的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要加強監管,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快速完善在客戶發生信息泄露時,相關機構面臨哪些處罰等相關監管規定,必要時對造成信息泄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追究法律責任,保護消費者利益。

(2)推廣試點跨境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促進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的穩步發展。可先讓有一定規模的、風險控制措施較完備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試點,針對具有真實背景的跨境互聯網交易提供服務。外匯管理局則要對先行企業做好輔導工作,指導企業在外匯管理框架內建立健全各項內控制度,同時還要注意根據企業具體業務開展情況,不斷調整監管措施,總結監管經驗,為將來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3)制定監管措施,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有關部門在充分肯定跨境電子商務與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的積極意義的同時,大力做好調查研究,找準風險點,制定具有合適的、具體的、可操作的監管措施,制定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第三方跨境支付行業的平穩發展。

4.2 對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的建議

4.2.1 第三方支付機構要加強信息的審核

第三方跨境支付中,交易雙方的購匯、結匯業務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完成,銀行并不了解國內與國外買賣雙方的真實交易情況,也無法查找交易雙方的準確身份信息,而且虛擬貨幣的廣泛使用使有關部門和第三方支付企業對交易雙方資金來源的監管更加困難。為了防范犯罪分子通過這種途徑進行境外的黑錢轉移,洗錢活動等。所以,要求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加強對每一個交易雙方身份信息的審核(必須實名認證及提供相關的一些能證明其真實身份的材料等)。

4.2.2 重視客戶信息安全,構建安全技術保障體系

(1)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的支付賬戶上儲存的大量客戶個人信息、支付信息、交易信息、社交信息等,這些信息暴露于網絡之中,如果安全保障系統不夠健全,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給消費者的資金安全、信息安全等造成威脅。對于客戶信息的保護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支付平臺沒有設計漏洞,修復應用程序中存在安全漏洞,防止客戶信息被惡意竊取,并嚴格管理系統的運行管理,確保客戶信息的存儲安全。

(2)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應加強安全檢查,及時修復安全漏洞;加大網絡安全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網絡邊界防護,實施網絡安全域控制;加強軟件開發控制,對軟件進行安全測評和漏洞掃描。即使這樣也不存在絕對的安全,所以要時刻監控系統的運行情況,組建技術團隊或委托專業安全服務機構對系統進行安全測評。

5 結束語

跨境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第三方跨境支付的迅猛發展,但是第三方跨境支付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本文先是對第三方跨境支付機構的現狀通過相關資料和問卷調查進行了說明,然后對其迅速發展帶來的安全隱患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最后針對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存在的問題,分別給有關監管部門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因為目前境內的第三方跨境支付平臺眾多,涉足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企業正在積極探索新的電商模式,不斷地進行支付技術的革新和戰略改革,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所以新的電子商務模式的探索將是下一個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 劉亞伶. 關于跨境電子商務政策的思考[J]. 知識經濟,2016(4):68-69.

[2] 徐萌萌. 中國跨境電商發展的現狀及問題研究――基于阿里巴巴的SWOT分析[D]. 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 任曙明,張靜,趙立強. 第三方支付產業的內涵、特征與分類[J]. 商業研究,2013(3):96-101.

[4] 姚寧. 基于移動平臺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研究――以C公司金融支付為例[D]. 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5] 王箐箐. 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的研究[D]. 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6] 曲創,朱興珍. 壟斷勢力的行政獲取與高額利潤的市場獲得――對銀聯身份變遷的雙邊市場解讀[J]. 產業經濟研究,2015(1):101-110.

[7] 李艷華. 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創新特征及其演化研究――以支付寶為例[J]. 中國商貿,2012(12):63-64.

[8] 李琳琳.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定價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9]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課題組. 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及政府監管問題研究――以小額跨境網購為例[J]. 上海經濟研究,2014(9):3-18.

信息泄露論文范文第4篇

一、引論

商業秘密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繁榮,我國遇到的商業秘密糾紛也越來越多,同時由于加入WTO后來自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壓力,我國開始對商業秘密加大保護。

按照侵犯商業秘密所承擔的責任來看,可以將我國對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分為民事保護、刑事保護和行政保護三大方面。其中刑事處罰,是法律制裁中最嚴厲的責任承擔方式。我國對商業秘密的刑事保護經歷了從無到有、保護力度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商業秘密罪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從我國商業秘密的刑事保護方面的問題展開探討,希望能夠為商業秘密罪的完善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從立法現狀看我國商業秘密的刑事保護

(一)商業秘密罪的特征及分類商業秘密罪具體規定于我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從該條款可以看出我國刑法規定的商業秘密體現為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其基本特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作為商業秘密,應不為公眾所知悉,即具有秘密性,其次,作為商業秘密的信息應能夠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即具有經濟性;第三,作為商業秘密的信息應具有實用性,是能夠實際操作解決生產經營中的現實問題的信息;最后,作為商業秘密的信息還應是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即權利人在主觀上必須具有保密的意愿,并采取了適當的保密措施。這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都無法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商業秘密豍.根據《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的規定,可以將商業秘密罪分為三種類型:

首先,第(一)項和第(二)項的行為主體相同,前者強調非法獲取,后者強調非法使用,可以將第(二)項認為是第(一)項的補充,因而兩項合并為第一種類型。這一類型的特點是:商業秘密的來源具有非正當性,俗稱商業間諜行為,這種行為由于其獲取商業秘密手段的非正當性而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一種侵權行為。世界各國也多將此種類型的行為以商業間諜罪等罪名納入刑法保護范圍。

第二種類型是《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內容,也可以稱為泄露商業秘密的行為。這種行為在法律上強調的是行為人和權利人之間存在合同上的保密約定,行為人違反了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在傳統上,這種存在于平等主體之間的違約行為屬于典型的私法調整的范圍;在當今世界范圍內,各國普遍采用的均是民事保護方式,極少見到將其納入刑法保護范圍。因此無論在歷史范圍內、還是在世界范圍內來看,我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對泄露商業秘密的行為的規定都較為嚴苛豎.第三種類型是《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的“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行為,一般也被認為商業秘密的間接侵權行為。其特征是行為人不是直接從權利人處獲取商業秘密。對于這種類型的侵犯商業秘密,在對“應知”的解讀時多存在歧義。其中多有學者認為“應知”的含義是應當知道、但由于疏忽大意而不知道,因此該條款是對過失犯罪的規定;而考慮到這種類型行為屬于間接侵權,其惡性明顯輕于前兩種類型,在前兩種類型行為僅規定了“主觀故意”才構成犯罪的情形下,第三種類型的行為更不應有過失犯罪的規定。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前種觀點是對“應知”的誤讀,該條款實際不包括過失犯罪的情形。無論是哪種觀點,有一點是統一的,即:該類型的侵犯商業秘密罪不應包括過失犯罪。

總結上述三種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類型,可以將其概述為:刺探、泄露、使用三種形式,而將這三種類型均規定為犯罪的除了我國,僅有奧地利刑法典。即便如此,奧地利的刑法典對泄露和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的刑罰均顯著輕于我國的規定豏.因此可以看出,我國對商業秘密的刑法保護的相關規定嚴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大多數發達國家,而理論上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應當與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相一致,考慮我國現狀,業界內多有學者提出應修改法條,對目前商業秘密罪的第一種類型可予以嚴懲,而對目前商業秘密罪的第二、三種類型應當放寬保護,不應過多的使用刑法予以干涉。

(二)商業秘密罪的入罪條件從《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來看,商業秘密罪是結果犯,即需要達到一定的結果(重大損失或特別嚴重的后果)才入罪。然而,在商業秘密罪的構成要件方面,《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對犯罪所造成的后果(重大損失和特別嚴重的后果)只是抽象化的進行了規定,沒有給出具體明確的界定。對此,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于2001年4月18日聯合制定了《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在第六十五條中明確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1)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2)致使權利人破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又聯合了司法解釋,其中在第七條規定了:實施刑法第219條規定的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屬于“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

然而,對于商業秘密的價值如何評定,在刑法條文和現行司法解釋中均沒有明確的、具體的規定,業界對商業秘密的價值評估方式以及損失數額的計算方式存在多種爭議,這種現象違背了刑法的穩定性和明確性原則,對罪刑法定原則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商業秘密罪的刑罰規定《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將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罰設置為兩個檔次:一個是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第二個檔次是侵犯商業秘密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再看世界各國刑法對侵犯商業秘密罪的法定刑規定,雖然各國規定的商業秘密罪的主要刑種也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罰金,但一般都會依照前述分析的各類型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同而規定了多個量刑幅度。

確實,對于刺探、泄露、使用商業秘密的不同行為,其行為主體身份各有不同,侵犯商業秘密的具體手段或者方式也各有不同,行為人的惡性以及社會危害性也各有不同,因而各類型行為的刑事責任也應當有所區別。反觀我國目前刑法規定,對侵犯商業秘密罪設置的法定刑檔次過少,不利于根據具體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的不同,在刑罰使用上予以區別對待,從而不利于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貫徹落實豐.

三、從司法現狀看我國商業秘密的刑事保護

(一)商業秘密的界定者由于商業秘密是一個法律概念,其必須具有前述的四項特征;而商業秘密罪的判定必然以商業秘密的界定為前提。那么商業秘密的界定就成為司法實踐中的關鍵環節。應該由誰來界定商業秘密?這個問題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和討論。目前的做法包括:由權利人一方出資委托專家鑒定是否屬于商業秘密。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種鑒定結論往往令人難以采信。因此也有建議將商業秘密的鑒定問題交由專門的鑒定評估機構來進行認定豑.在商業秘密民事案件的審判中,多數學界人士和司法界人士持有的看法是:對商業秘密的判斷是一個法律問題,不應交由法官之外的任何人來進行判斷或鑒定,而必須由法官親自進行判斷才能不失公允。考慮到刑法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商業秘密刑事案件的審判更應審慎、公平的進行,因此也應借鑒民事審判的原則,由法官來作出是否商業秘密的判斷,即使委托鑒定也最多只能對商業秘密是否具有公知性進行鑒定。

(二)先刑后民,還是先民后刑從目前的訴訟制度設計來看,知識產權民事案件均由中級法院審理,但是在侵權性質上比民事案件更加嚴重的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卻仍由基層法院管轄。于是近些年來,在商業秘密糾紛中難免會出現一種傾向,有些人為了打擊競爭對手,先走刑事訴訟認定對手構成犯罪,再進入民事環節打侵權之訴。由此出現多起在后面民事訴訟中不被認定為侵犯商業秘密、而在刑事訴訟中又被認為是刑事犯罪的情形。

由于商業秘密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均針對的是同一侵權行為,“先刑后民”的審理模式可能導致:在先的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人侵權并構成犯罪,而在后的民事審判中卻認為被告的行為不構成侵權;或者在先的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人行為不構成侵權,而在后的民事審判中卻認為被告侵權;無論哪種情形發生,民事判決都陷于尷尬的境地:若要和刑事判決保持一致就可能導致兩起錯案,若要堅持自己的判決則會和已經生效的刑事判決相互矛盾。

基于審慎的考慮,筆者認為,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更推薦采用“先民后刑”。這是由于:商業秘密案件通常都比較復雜(如前所述,在商業秘密的界定、商業秘密價值的確定等方面都可能涉及專業知識),而刑事訴訟程序的審理周期又較短,刑事訴訟的基層法院審理與民事訴訟的中級法院審理相比較在專業知識、技術認定等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而“先民后刑”的方式更利于把案件事實搞清楚,提高辦案質量。為了防止部分企業為了打擊競爭對手而采用先刑后民的訴訟模式,建議將先民后刑的訴訟模式以強制規定的方式予以明確。

信息泄露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 在當今的計算機網絡時代,信息作為一種重要資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信息安全問題主要包括信息泄露和信息丟失,因此,對信息資產進行妥善管理和保護非常重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已普遍應用到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同時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所謂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是指利用網絡管理控制和技術措施,保證在一個網絡環境里,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護。計算機網絡網絡安全包括兩個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邏輯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統設備及相關設施受到物理保護,使數據免于被破壞和丟失等。邏輯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1計算機信息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

1.1計算機信息輻射產生的信息泄露

計算機及其附屬電子設備在工作時能把寄生電磁信號或諧波輻射出去,產生電磁輻射。這些電磁信號若被接收下來,經過提取處理,就可恢復出原信息,造成信息泄密。利用網絡系統的電磁輻射獲取情報,比用其他方法獲取情報更為及時、準確、廣泛、連續且隱蔽。計算機信息輻射泄露,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被處理的信息會通過計算機內部產生的電磁波向空中發射,稱為輻射發射;二是這種含有信息的電磁波經電源線、信號線、地線等導體傳送和輻射出去,稱為傳導發射。計算機電磁輻射尤其以帶陰極射線管的視頻顯示器最為嚴重,屏幕上顯示的信息,在很遠的地方用相應的設備,不需要復雜的分析技術就可以直接接收下來。

1.2計算機存儲介質產生的信息泄露

計算機存儲介質存儲的大量的信息,包括各種保密信息,實際上成為一種以信息形式出現的資產。計算機存儲介質在存儲、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很容易遭受到篡改、偽造、竊取、銷毀等不法行為的威脅。由于計算機存儲介質具有信息存儲量大、復制容易且不留痕跡的特點,泄密的隱患相當大。計算機存儲介質泄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使用過程中的疏忽和不懂技術,存儲在介質中的秘密信息在聯網交換時被泄露或被竊取,或存儲的秘密信息在進行人工交換時泄密。二是U盤、光盤等外存儲介質很容易被復制。三是計算機出故障時,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盤不經處理或無人監督就帶出修理,或修理時沒有懂技術的人員在場監督,而造成泄密。四是介質失竊,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磁盤等介質被盜就會造成大量的信息外泄,其危害程度將是難以估量的。

1.3網絡產生的信息泄露

由于計算機網絡結構中的數據是共享的,主機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通過線路聯絡,就存在許多泄密漏洞。一是計算機聯網后,傳輸線路大多由載波線路和微波線路組成,這就使計算機泄密的渠道和范圍大大增加。網絡越大,線路通道分支就越多,輸送信息的區域也越廣,截取信號的條件就越便利,竊密者只要在網絡中任意一條分支信道上或某一個節點、終端進行截取,就可以獲得整個網絡輸送的信息。二是黑客利用網絡安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網絡攻擊,通過進入聯網的信息系統進行竊密。三是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伊木馬技術,對網絡進行控制。

1.4管理不善產生的信息泄露或丟失

一是無知泄密。由于不知道計算機的電磁波輻射會泄露秘密信息,計算機工作時未采取任何措施,因而給他人提供竊密的機會;或者不知道上Internet時,會造成存在本地機上的數據和文件被黑客竊走。二是違反規章制度泄密。如將一臺發生故障的計算機送修前對數據不處理,造成秘密數據被竊;或思想麻痹,疏于管理,造成數據丟失等。三是故意泄密。競爭對手常常采用非法手段籠絡工作人員,竊取信息系統的秘密。四是信息丟失。如未經授權的人員可以利用計算機輕而易舉地瀏覽其他部門文件和數據,從而使得機密數據被泄露。另外,數據大量集中存儲于介質中,一旦發生火災、水災、被盜之類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數據丟失或者毀損;同時存儲介質對環境的要求較高,不僅要防水、防火,還要防塵、防磁,而且對溫度還有一定的要求,從而增加了數據的脆弱性。

2計算機信息安全管理的幾點對策

2.1加強信息安全管理

(1) 系統訪問設置密碼:要求計算機設置賬戶名和密碼,嚴禁將賬戶名和密碼告訴任何人,除非必要,盡可能使用普通用戶的身份進行操作,減少超級用戶口令泄密的危險性;同時定期更新口令,縮短口令使用的周期,使用盡可能長的口令,增加安全強度;口令錯誤時,應該限制登錄的次數。

(2) 日常病毒防護:定期更新防病毒/防木馬軟件;定期檢查并掃描系統,任何文件在未經掃描之前,均不允許打開。

(3) 可移動介質管理:最好禁止使用可移動介質,如果需要使用可移動介質,必須討論可能的風險狀況。建立最佳的管理方案,以便減少惡意程序進入網絡。

(4) 下載限制:在安全策略中應禁止下載任何軟件、文件,如確實需要,應在策略中注明要遞交一份由經理簽字的需求表,并確保在打開之前使用防病毒/防木馬工具來掃描。

(5) 加密處理:一些重要的數據必須制定相關的加密程序,并指定相關負責人。

(6) 系統備份:制定相關系統備份的操作規程、定期備份的時間以及相關負責人的職責。

2.2利用防火墻、防病毒技術進行安全隔離與保護

采用防火墻技術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目的是要在內部、外部兩個網絡之間建立一個安全隔離帶,通過允許、拒絕或重新定向經過防火墻的數據流,實現對進、出內部網絡的服務和訪問的審計和控制。同時,要加強計算機預防病毒技術的研發。計算機病毒預防是指在病毒尚未入侵或剛剛入侵時,就攔截、阻擊病毒的入侵或立即報警。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病毒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和高級,對計算機網絡系統構成極大的威脅。防病毒軟件,從功能上可以分為網絡防病毒軟件和單機防病毒軟件兩大類。當然,網絡防病毒軟件本身必然需要增加額外的服務器系統資源消耗,此類軟件對網絡性能的影響還是較為明顯的,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必須慎重選擇。

2.3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定期維護

對信息系統進行定期維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系統應用程序維護。系統的業務處理過程是通過程序的運行而實現的,一旦程序發生問題或者業務發生變化,都必然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調整,因此系統維護的主要活動是對系統應用程序進行維護。

(2) 數據和代碼維護。數據維護需要由專人來負責,主要負責數據庫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并發控制,定期生成數據字典文件以及其他數據管理文件,同時負責在硬件故障排除后,數據庫的恢復工作等。當用戶環境變化,原有的代碼已經不能繼續適應新的要求時,必須對代碼進行變更。

(3) 文檔維護。在進行應用系統、數據、代碼及其他維護后,要及時根據維護后的變化,對相應文檔進行修改,保持與系統的一致性,為以后的維護工作打好基礎,同時要對所進行的維護內容進行記載,內容主要包括維護工作的內容、情況、時間、執行人員等。

(4) 硬件設備維護。硬件設備維護主要包括對網絡設備、服務器、計算機、打印機的日常管理和維護。維護工作也要由專人負責,要定期對各設備進行檢查、保養和查殺病毒工作,同時要設立設備故障登記表和設備檢修登記表,以方便設備維護工作。通過定期檢查,及時解決潛在故障隱患,從而保證各設備的性能都處于最佳狀態。

綜上所述,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的網絡系統越來越容易遭受攻擊,因此,我們要采用相應的安全對策,制定相應的防范策略來阻止這些攻擊,確保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和穩定。

主要參考文獻

[1] 梁亞聲. 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教程[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南宫市| 即墨市| 抚州市| 宁夏| 闵行区| 田林县| 锡林浩特市| 进贤县| 会同县| 萨嘎县| 沿河| 依兰县| 合肥市| 莒南县| 慈利县| 仪陇县| 沙坪坝区| 电白县| 安徽省| 北宁市| 万山特区| 珠海市| 札达县| 灌阳县| 兴文县| 宜阳县| 民权县| 库车县| 札达县| 上蔡县| 团风县| 高唐县| 全椒县| 辽宁省| 塘沽区| 麻阳| 波密县| 建阳市| 白山市| 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