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最美的時光番外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春去秋來,悄然無息間,樹下那些稚嫩青澀的身影已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洋溢著成熟的面孔……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兒時默默為自己擋風遮雨的梧桐樹呢?而我心中最美的那棵梧桐究竟又在哪呢?
尋覓“梧桐”
秋末冬初,北方的廣袤土地迎來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驅車一路東行,來到地跨彩石、港溝兩鎮,位于旅游路上的蟠龍山森林公園。園內峰青巒秀、層林盡染,踏著金黃色梧桐葉鋪滿的道路,名剎、古樹、奇石……一路下來,感受到的是一種洗盡繁華的大氣遼闊、凝重冷峻之美,園內“江北第一洞”的東龍洞,更是讓人多了一份難得的驚喜與激動。
不經意間發現,在一片幽靜的竹林松柏中,有一處玄妙別致所在,坐落在這世外桃源間。
懷著好奇,我輕推門扉。頓時一股豁然、清新之感撲面而來,向上看,通透巨大的玻璃屋頂外的蔚藍天空一覽無余,偶有飛過的幾只小鳥,平添一絲靈動之息;兩旁,翠綠依舊的竹林,挺拔高聳的古樹,讓你忍不住想要透過玻璃,伸手去觸一下這無限貼近的大自然之美;門口木墻上優雅的“梧桐”二字,一下子撥動起我童年的心弦,一股親切之感涌上心頭,莫非它就是我要找尋的梧桐……
身在“梧桐”
蟠龍山森林公園梧桐酒店,與其說是酒店,倒不如說是一處集休閑、餐飲、娛樂、生態為一體的度假勝地。環顧酒店大廳,完全通透的建筑風格,讓人頓時有了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輕松、愉悅,中央水池內潺潺的流水聲夾雜著窗外清脆的鳥鳴聲,讓人分不清身處的是酒店還是林間。
供客人休憩喝茶的場所,隔著一層薄薄的玻璃便是郁郁蔥蔥的秀竹,服務員為您沏上一壺熱茶,冬日午后暖暖的陽光透射過繁茂的竹葉,星星點點地灑在手中熱氣裊裊的茶杯上,背靠舒適寬敞的沙發,小啜一口茶香,再隨手翻翻雜志,看著窗外不知何時臥在那里睡著的貓咪,時間似乎在這一刻停止了……
酒店內的每一個用餐單間,都風格迥異,甚至是小小的燈飾也與眾不同,或富麗堂皇,或輕妙典雅,或新潮前衛,獨具一格的設計理念無處不在。在這里享用晚餐,抬頭就能欣賞到漫天繁星的璀璨夜空,似真似幻的玄妙之宴,浪漫到天際的無邊感受,您不想來感覺一下嗎?
清晨起床,最喜歡的就是打開窗戶便青翠滿目,深吸一口清新涼爽的山中之氣,聆聽著遠處悅耳的鳥鳴聲,身在梧桐,敞開心扉去感受。整潔干凈的房間布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貼心細致的客房服務。在造型如林中小木屋般的客房休憩一晚,會不會也有一個甜美的童話夢相伴呢?
遇上下雪,四周的霧凇、雪竹會勾勒出一幅迷人的雪景,別有一番風情。雪中梧桐,更添姿色。
吃在“梧桐”
身為美食達人,走到哪都想有美食做伴,梧桐酒店會給我這個又挑又饞的嘴巴帶來驚喜嗎?這時,酒店的副總焦玉嶺先生朝我們走來,攀談中得知焦總是全國十佳烹飪營養大師,更是赫赫有名的魯菜大師王興蘭的弟子,這引發了我更大的興趣,一定要拉住焦總好好地聊上一番不可。
既然是魯菜大師,一定得先問問對魯菜的看法了。“魯菜是四大菜系之首,其烹調手法、傳統工藝都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一個菜系必須要進行創新才行,而我們的創新主要就以魯菜的營養搭配及菜品追求綠色、健康為重點。” “西方國家,每50人中就有一位是營養師,而我們國家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還有很多人對飲食營養、健康沒有足夠的重視,而我們的梧桐酒店,就十分重視營養搭配以及綠色健康的飲食理念。”
“就拿這再平常不過的韭菜來說,看見外面山坡下的那塊地了嗎,我們的韭菜就出自那里,不施任何農藥、化肥,嘗嘗滋味,你就知道與普通韭菜相比,我們的有機韭菜的香味是多么純正。”焦總一席話,已經把我的胃口吊起來了。“我們的優勢就在于我們得天獨厚的環境,無污染,無公害,空氣清新,植被豐富。在城里,你推廣綠色、健康飲食,消費者無法得知你的東西究竟從何而來,但我們這里就不同了,出門就能看得見。下一步,我們還準備在山上放養一些黑山羊、萊蕪黑雞等,將綠色生態餐飲進一步發展。”焦總興奮地說。
“我們的綠色環保理念不光體現在飲食上。”焦總又指著一顆大楊樹談到。原來建立之初,為了不破壞它,酒店花了十幾萬元將其保留并保護了下來……聽到這里,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們酒店的菜系以魯菜、孔府菜為主,也融入粵菜、淮揚菜、安徽菜等烹飪技巧。食材選料十分講究,像這道泰山赤鱗魚,非常名貴,只產于泰山山澗細流之中,生長緩慢,要三年以上才行,外表光彩燦燦,味道更是鮮美絕倫,是中國‘八珍之一’,在清代更是宮廷‘貢品’;而這道水晶獅子頭,就是在原有魯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獅子頭內灌有清湯,客人咬開獅子頭的同時,鮮美的湯汁隨之而出,無論口感還是味道都比傳統做法更勝一籌。”焦總如數家珍地道來諸多我聞所未聞的菜品。不知道各位是否已看得饑餓,至少我已經聽得垂涎三尺,手中的筷子早已不聽使喚地奔向美味佳肴了……
相約“梧桐”
人生短暫,我們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長久的,就是一種概氣,這概氣指的不是精忠報國的沙場猛將,也不是紅遍全國的明星大腕,而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他,就是我過客生涯的長久人物,一名普普通通的校工。
當清晨的天空微露魚肚白,當日落下的天空剛鍍上金霞,他用那雙幾近蒼老的手為數不清的垃圾分類,也許你會不在意地匆匆而過,也許你會在倒垃圾時會匆匆了事,但是你不該無視這個行業,我曾經看過兩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生不情愿地結果垃圾筒穿過操場去倒垃圾,垃圾車旁胡亂一倒就應付過去,只留下校工爺爺一人去撿丟在地上的垃圾,他沒有怨言,只有嘆息,這沒一嘆就表明一個人無視校工,辛辛苦苦幾十載,換來的卻是這一文不值的嘆息。當這兩名女生到晚垃圾就去洗手時,我真想破口大罵一番,再干凈的手如果不經歷雨雪風霜,那就是一雙廢手!為什么現在那么多同學不愿去倒垃圾,因為他們嬌慣了,自以為是上仙了,也是他們愿意自己的生命像白開水一樣溫熱一時就深入亂塵了。
我也倒過垃圾,實在同學們都不情愿時憤然拿起桶子,穿過長廊,校工還是忙碌在崗位上,縷縷銀絲記錄了數載的職守與奮斗,任憑時光的年輪在蠟黃的臉上碾下深深的印痕,任憑手上的老皮無力再相隨下去,任憑幾十年的辛苦被一代代學生用不屑抹去,你難道還不動容嗎?還不為校工喝彩嗎?
彼時,落日,晚霞,涼風,正用大自然的筆墨涂抹著城市的妝容。下班的人們,也如暮歸的鳥兒,紛紛飛回自己的小巢。終于可以,放下一天的勞累,和家人共進晚餐,享受著這人間最豐盛的天倫之樂。而初夏的黃昏,更是美麗和綿長。五六點,太陽已經沒有了熱度,直到七八點,天光才逐漸黯淡消失。三個小時,在飯飽茶余后,還可以攜家人出去走走。
走出去,越發覺得這座城市的好。卻說不清好在哪,只覺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親近可人。我家的后面便是北門河,這條小河,如它的名字一樣質樸安祥,安祥得,讓我常常感覺不到它的流淌。它婉若一條白色的紐帶,由西向東,注入螺湖灣。連接著吉安北面最美的兩大公園:螺湖灣濕地公園和廬陵文化生態公園。
走在北門河畔,微涼的晚風,攜帶著清新的草木氣息,習習吹來, 把一天的暑氣與疲憊盡數吹去。抬眼望去,高聳的螺子山,如一個巨大的田螺,盤據于城市的東北面。山頂上修有高塔,白天人們登山游玩,再爬上高塔,吉安城的風貌,可盡收眼底。到了黃昏時候,塔中亮起燈光,燈光璀璨明亮,遠遠望去,如一座晶瑩剔透的水晶琉璃塔,點靚了城市的一角夜空。而綿延的真君山,則如一道綠色的屏障,守護在城市的北面。想起前些日子,我們上山摘梔子花的情景,仿佛又聞到梔子花淡淡的清香。 如今路邊的梔子花,大多已開敗。偶有遲開的三兩朵,在黃昏里搖曳生姿,提醒著我,原來花香并非幻覺。
河邊的小徑,最是清幽的所在。草木蔥蘢,高低錯落,疊疊層層。高的有楊柳和香樟。初夏的垂柳,已出落得婷婷玉立,一條條柔軟的枝條,長長短短地垂下來,輕輕地拂過水面,柔柔地拂過發梢,盈盈地撩動著人的情思。香樟樹還是舊日模樣,稠密的葉間,擠不進半點兒陽光,在這般黃昏里,蒼翠如墨。矮的有各種的水草及權木,我大多不識得名字。雖已是人間六月,夏日里開的花,依然是爭奇斗艷。嬌艷的美人蕉,成群結隊臨水而開,不管是紅的似火,還是黃的如綢,都一樣吸引著行人的目光。石榴花正紅,夾竹桃正俏。紫色的鳶尾花,也在暮色中悄然開落。這些鳶尾花兒,被園林工人,種在了一處。許多紫色的花朵開在一起,把整個黃昏點染得異常美麗而又略有些惆悵。這紫色的花的惆悵啊,是在惋惜逝去的春風嗎?還是傷感這稍縱既逝的黃昏之美?我們不得而知。路邊還有一些形狀像蝴蝶,卻又不是蝴蝶花的黃色花兒,星星點點的白色花兒,粉紅色成片開的小花……一一賞過贊過,問起這些花的名字,卻誰也說不出來。
穿過一座小橋,來至河的對面。這里行人甚少,景色更添幾分幽靜。一條曲曲折折的木橋,浮在這煙波之上,盡頭處,恰到好處地立著一座精致小巧的拱橋。我們極貪戀這里帶著水氣,浩浩蕩蕩的河風,往往傍晚散步,便要繞到此處。河面有細小的浮萍,還有新種的水草。幾只羽毛未豐的小鴨子,正在水間覓食嘻戲,想必它們也,貪戀這黃昏的美景,不肯歸家去。拱橋過去,便是一條幽深的林蔭小路。兩邊都是水,黑黑黝黝的路面是由細碎的煤渣鋪成,走在上面,撲哧有聲。這聲音聽上去,帶著幾分私密和親切,讓人愉悅。
小路盡頭的廊橋,也招人憐愛。內外兩層,木制結構,古色古香。外圍可憑欄望水,內廊可擇椅小坐。我們經過廊橋時,常見有三兩閑人,散坐閑談。也有年輕人,獨自玩著手機,在此貪風納涼。抑或許,他是在等待自己的戀人吧?待到月上柳梢頭之時,定有二八佳人,娉娉婷婷如約而至。
不知不覺, 已從濕地公園行到了廬陵文化生態公園。兩個公園,一水相連,其實并沒有明顯的界限。生態公園里,幾乎匯聚了本地所有的花木品種,在各種奇花異草之間,或用文字,或用雕塑,或以圖片,講述著吉安人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讓人欣賞美景的同時,又能感受到這座城市濃濃的文化底蘊。
暮色漸濃,小徑上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人們都喜歡來這遛彎,多半因為這水平如鏡的螺湖灣。吉安自古便有“”半蘇”的美譽,螺湖灣當是吉安的小西湖了。環湖皆是蔭蔭翠色,湖上亭臺小橋,錯落雅致。正是暮色四合之時,各種燈光,交相輝映。湖邊的樹和建筑,倒映在水中,在夜色與燈光的作用下,分外迷離和夢幻。"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豈有幾回聞"傳說中的瓊臺玉宇,蓬來瑤閣,想來亦不過如此吧?
湖中還有個音樂噴泉,每至節日或晚間,音樂響起,湖水便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每至歌曲的,上百米高的水柱噴薄而出。銀色的水柱,乘著歌聲的翅膀,載著人們的歡笑,躍上高空,旋轉,跳動,然后又天女散花似的,灑下無數水花。此時,整個湖的上空,就籠在一層薄薄的,像霧,像雨,又像風的水氣里。我們行到此處時,正好有些累了,便坐在湖邊的長廊里,聽歌看噴泉,真是清歌曼妙,好風如水,別一番心境。
散步時,路上常會遇到熟人。在隔樓如隔山的城市中,許久不見的人,在黃昏中不期而遇,是件太美好的事。迎面相逢,幾個人的臉上都寫著意外的欣喜。正是閑暇時候,不免要站在路旁,就著這一湖山水,幾縷閑情,聊上一會兒。說上一些無關緊要的家常話,消磨盡,這初夏黃昏里最后一寸光陰。
——題記
從我一進學校讀書,胸前戴上紅領巾,站在莊嚴的五星紅旗下,看著鮮艷的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我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要嚴格遵守各項校規校紀,爭做遵規守紀的文明學生。
我們教室里四周都有《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老師是讓我們從小就做遵規守紀,講文明,好好學習的人。
遵規守紀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的確很難。我是一個有一點馬虎的學生,所以時時刻刻處處都會提醒著自己,勤早上學,不可遲到,尊重他人,團結友愛,講文明話,做文明人,愛護花草,愛清潔,走路輕聲慢步等。因此,校園里里外外,都留下我燦爛文明的足跡。
無論何時何地,我遇見老師,同學,朋友,領導或客人,我都會會心地打聲招呼;如果我不小心把別人撞了一下,我會大方得體恭恭敬敬地說一聲“對不起,請原諒。”;如果我看見教室或走廊里有垃圾,我會猶豫:到底拾不拾呢?但是我最后會拾起來,因為老師說過,只是一個彎腰,一個細小的動作就可以讓世界變成美麗,潔凈的。我很喜歡一句名言:“扔下的是垃圾,拾起來的是品德”校園是我家,清潔衛生靠大家,不是嗎?我的這些行為舉止,感染了身邊的同學,他(她)們開始仿效我,我會有同學和我結伴去倒垃圾。我漸漸發現我們的校園開始變得潔凈了。這一切都得歸功于“遵規守紀”。
良好的紀律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保障。作為一名學生,一個公民,要嚴格遵守《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國家的各項法律規范,嚴格遵守我們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切實做到:誠實守法,禮貌文明;儀表整潔,熱愛勞動;遵守公德,愛護公物;勤勞儉樸,孝敬父母;嚴于律己,關心他人;團結友愛,熱愛學校!
同學們,我們已經步入人生最美的“花季”,青春的花朵已經在我們的生命之樹開始綻開,陽光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世界也是我們的!歌德說過:“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總要從青春時代做起。”那么,面對美好的青春年華,面對美好的明天,我們更應該為了自己,努力做一個講文明的人。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處處需要規則。人們遵守規則,生活才會有秩序,否則就會亂成一鍋粥。規則是為了保證我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學校制定了各種紀律和行為規范。這些校紀校規就像校園里的“紅綠燈”,時刻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行。
規則意識來自責任感,它的最高體現是自律,也就是“自己能管住自己”。當我們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愿意遵守生活規則是時,我們的環境會變得更整潔、更有序,人與人之間相處會更和諧……想一想如果沒有規則的制約,社會秩序就會變得混亂。不遵守規則的人最終只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便,甚至還會釀成慘禍,危及他人,危害社會。
社會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有的形諸筆墨、見于文字,有的傳為口碑、約定俗成。它們規范著人們的行為,使生活安全協調、井然有序。
入夜后華燈璀璨,紅燭點起,燈光下的晚宴又是另一番情調景致,流暢的鋼琴曲劃過耳際,幸福、甜蜜就這樣慢慢散開在浪漫溫馨的柔光里,一邊品嘗著美食,一邊品味著蜜意濃濃的愛情,是再幸福不過的事了
1989年香港最早的一批獨立高級餐廳之一M at the Fringe在香港中環開業;1999年,米氏西餐廳(M on the bund)率先入駐上海外灘,成為黃浦江畔第一家獨立高級西餐廳;2009年9月,米氏來到北京,在擁有6D0年歷史的前門商業區重建后,以Capital M與首都食客見面。十年出一個結果的速度卻不是故意等的,只是把一件事做到完美真的需要十年。
在這個講究速食,餐飲業大規模連鎖擴張的時代,米氏從容考究,將所有因素做到至臻完美。在香港和上海大獲成功之后,進軍京城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北京歷史遺址雖多,商業區雖繁,卻少有滿足米氏選址要求的地方。“一定要開在前門!”米氏創始人Michelle Garnaut決心已定。前門大街從明朝擴建外城以來,眾商賈云集,一片繁華,熱鬧景象延續了幾百年。經歷重建后的前門大街依然是北京的地標性建筑,當M餐廳終于開業時,食客們完全理解了東家的用心良苦和結果的驚艷。
前門2號位于前門商業街最北端,也是離天安門廣場最近的地方。3層樓的位置也是前門限高的至高點。寬敞明亮的餐廳外面是兩大塊露臺,在這里就餐可以坐擁前門正陽樓,遠視紫禁城。而腳下則是著名的前門商業街,無數餐飲老號在這里起家并流傳百年。與全聚德,便宜坊,都一處等百年老店毗鄰,米氏更顯出一種獨特的氣質,為增添了一抹時尚的藍。
每當夜幕降臨,天安門廣場和前門華燈亮起,M餐廳也迎來了最美的時刻。古老的中式屋頂上,紫禁城外,與皇家近在咫尺,卻感覺不到天子腳下身為庶民的渺小和壓力。與君王享受同一片天空,伴著蠟燭和溫柔的燈光,觥籌交錯之時,美景、美食,歷史達到最完美的結合,仿佛置身于世界中心的歷史畫面。不管是享受二人燭光晚餐,溫馨的家庭時光,三五好友聚會或是簡單地用一杯雞尾酒納涼,M的陽臺都是最摩登的夜宴選擇。
與香港的M at the Fiinge和上海M on the Bud一樣,北京的Capital M提供的亦是“簡單高品質”的現代歐陸菜。理念是用簡單的食材制作出高品質的歐式菜肴,在米氏的餐飲哲學里,利用太遙遠的食材是一種不自然,不經濟的做法。如果可以,餐廳盡量選擇當地的應季食材以保證成菜的新鮮和美味。即便是對黑魚子,松露,野豬,野禽等的使用也是選擇國內的食材,這樣既可以避免因長途跋涉所帶來的高成本和隨之而來的高售價,又可以確保食材質量的新鮮。所有這些都是米氏美食大獲好評的原因。
米氏的菜品造型簡單,從不追求刻意煩瑣擺盤,例如招牌菜之一――煙熏三文魚賣相非常樸實,即便是用刀切下去的質感也并沒有驚喜,但是就在把魚肉放入口中的一刻,才體會得到肉質松而不散的細膩,而立刻被它的味道征服。米氏蛋白餅是一大塊三角形的甜品,是來自老板祖母的祖傳秘方。白白的蛋白餅上鑲嵌著五顏六色的水果,盤底是一層鮮艷的橙汁,樣子算不上精致卻很討喜。蛋白餅由蛋白打成,熱量不高,在水果的陪襯下甜而不膩,清爽滋潤。
晚餐菜單主要分三大類:前菜、主菜和甜點。簡約卻不簡單,每類只占一頁紙卻包含了非常豐富的選項,前菜囊括了乳鴿湯、鵝肝餃,魚子醬,地中海烤時蔬,希臘海鮮拼盤等經典歐洲菜肴;主菜更有全鴨拼盤,香煎多寶魚,米氏脆皮乳豬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菜品;甜品也是琳瑯滿目,從太妃糖奶油及果仁千層酥到夏日漿果果凍,保證一餐下來總有一個甜蜜的收尾。
與美食相配的是米氏驚艷的葡萄酒酒單。酒單分為兩部分,一是精選,一是全部店藏。總共300多種選擇之中,店家親自品嘗,搭配菜品,選出質量最優,最為經典的一些。全部店藏則囊括了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多個國家,不同產地的多款葡萄酒,滿足不同食客的需求。但是每款酒的收藏都是在一個前提下實現的,那就是――很高的性價比!值得一提的是米氏餐廳的店酒,他們有自己的品牌和標志,是由澳洲南部Angoves酒莊提供,是米氏合作了20余年的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