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立冬和冬至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范文第1篇

悄悄的,立冬來了,它帶來了一陣陣寒風,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立冬與冬至之間的區別_立冬下一個節氣是什么”,歡迎閱讀與借鑒!

立冬與冬至之間的區別時間含義不同

立冬

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冬至

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氣候特點不同

立冬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干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立冬下一個節氣是什么立冬以后的節氣是小雪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每年的公歷11月22日或23日為小雪,小雪節氣的到來就是進入冬天的信號,告訴人們是時候要防寒防凍了。

小雪節氣到來之后,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到零攝氏度,因為氣溫的下降會引發降雨,但是隨著天氣的變冷會漸漸變成降雪,只不過這個時候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落在地上也不會堆積。

小雪節氣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都進入了冬季田間管理和農田基本建設階段,此時如果有場降雪,對越冬的小麥十分有利,因此我國很早就有了“瑞雪兆豐年”的農諺。

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小雪節氣也是有很多的風俗,腌臘肉、吃糍粑、吃刨湯、曬魚干等等,因為這個時候人們已經不外出工作了,有充足的時間可以體驗傳統風俗帶來的魅力

冬季的到來,氣候漸冷,小雪節氣的前后,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人們很容易生病,所以一定要適當進補,但是進補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自己是否符合進補的條件,否則會適得其反,對身體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讓身體更加的虛弱。

立冬是幾月幾日立冬是每年公歷11月7日或8日,節令交立冬,“立”是開始,“冬”是節令,這天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一丈二寸三分,相當于今天的2.501米。夜晚觀測北斗七星,斗柄正指亥的方位,也就是正北方,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歷十月,也叫亥月。

星移斗轉,日寸光飛逝。日子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草長鶯飛柳綠桃紅的春天,走過了陽光燦爛鮮花遍野的夏天,也走過了清風送爽、碩果累累、楓葉欲燃的秋天,馬上就要進入飛雪連天、寒風刺骨的冬天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一年四季,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冬藏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萬物收斂,藏匿,由于天寒地凍,冬眠的昆蟲和動物都藏入洞穴越冬了,人們一般也都不到田間勞動,要在家里“貓冬”;另一層含義是將秋天收割的莊稼“糧入倉、菜入窖”,做好保管工作,以備一冬天的食用。其實,立冬時節還有很多農事可做,如腌酸菜、釀造加工、春米等。這時地里也還有些耐寒作物。“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麥”。還有些作物子粒成熟,盡管秸稈干枯但并不影響收獲。立冬時節雖然天氣開始變冷,但還有一些作物能在入冬前搶種,比如黃河中下游地區,這時一還可以栽種大蒜和大蔥,農諺說:“十月半,栽大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塑料大棚的應川也越來越廣泛,立冬后人們告別大田農活,開始進入大棚中,種植各種蔬菜及花卉。所有夏季生長的蔬菜兒乎都可以在大棚中生長。有的品種因大棚中的恒溫恒濕,反而比夏季大田中長得還好。

立冬三候。“初候水始冰”,進入冬季,人們在小河邊、溪流旁已能看到冰棱了,根據現代氣象資料,黃河中下游地區平均始結冰日在11月11日左右,這與立冬節氣的物候表示基本一致。“二候地始凍”,這時節氣溫降到0℃以下已有了一段時間,土地的表層已開始凍結了,隨著溫度的繼續下降,凍層不斷加厚。“三候雄入大水為城”,此候由于觀察能力的限制而缺乏科學依據。

立冬前后,氣候特征明顯,全國大部地區降雨減少。江南的秋雨也已漸停,江淮地區的秋收秋種已近尾聲。江南此時可抓緊搶種晚茬冬小麥及油菜;在華南,“立冬種麥正當時”;對于北方冬小麥而言,由于地表是夜凍晨消,所以此時可適當進行冬澆冬灌,保證植物越冬水分,還可對果樹進行修剪,包捆,保溫,可防止果樹受凍害。

寒冷的冬季里,雖然氣溫偏低,但氣候干燥,不時還有強烈的西北風,這時的枯草、干枝很容易造成火災,因此冬季一定要做好防火工作。

立冬時,民間有“補冬”習俗。或吃餃子,或吃赤豆粥,為冬季到來攝取能量。

彝族要在征年立冬之日舉行“頌牛節”,各家各戶給牛披紅戴花,歌唱耕牛的功績,展示豐收的果實,場面熱烈而隆重,人們在寒冷的冬季里盡享著生活的歡樂和愉快。

立冬句子1、初冬至,天轉涼,問候掛心腸;

葉兒黃,寒氣漲,冷時添衣裳;托浮云,喚流水,提醒保健康;至,問候來,幸福又吉祥。

2、冬已到,寒風已來,問候關懷,及時送上,添衣保暖,嚴防流感,健康飲食,適時鍛煉,科學保健,保重身體,開心幸福,快樂如意!

3、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4、風涼了,我用溫暖的友情為你驅寒,天冷了,我用溫情的關懷為你取暖,立冬了,我用溫馨的文字為你祝福,愿你立冬快樂,記得加衣喲!

5、給你一片暖暖的陽光,普照你舒坦的心情;送你一份溫馨的祝福,觸動你久違的感動;美麗的心情,配上友人的關懷,這個冬季,還冷嗎?

6、豪氣面對萬重浪,立冬時節思念長。

怒放,臘梅飄香。幸福萬年長,健康在身旁。我發奮圖強,祝你立冬好,祝你立冬樂無窮!

7、立冬到,寒冷到,沒事大家抱一抱。

立冬到,關懷到,工作之余跳一跳。立冬到,提醒到,身體健康最重要。立冬到,到,看完信息笑一笑。祝立冬愉快!

8、立冬來,祝君紅紅火火多發財;冬來立,祝君心想事成多順利;來立冬,祝君身體健康好輕松;冬天好,祝君開心依舊叢中笑!冬天快樂!

9、立冬來臨寒意重,北風呼嘯霜更濃。

思念之情愈變濃,祝福響叮咚。天寒保暖需注重,及時添衣蓋棉被。祝你身體健康無病痛,全家快樂過個冬!

10、立冬了,花落的聲音冬知道,關愛的感覺心知道,愿手機輕輕震動,能讓你感到歡樂溫馨,無華麗之言,只想問你:我的關懷你感覺到了嗎?天涼保重!

11、立冬天,寒氣漲,問候掛心腸;

勤鍛煉,講衛生,莫讓疾病纏;加衣裳,注保暖,時時保健康;精神好,心情美,快樂又吉祥。祝立冬暖暖如意!

12、立冬天寒氣溫將,祝福忙送上,祝福送完提個醒,多多添衣要防寒,頭暖、背暖和腳暖,三暖做好身體健,雞鴨魚肉適當補,身體健康心也甜!

13、立冬已到,補啥?天上飛的,去打;

陸上爬的,去抓;水里游的,去扠;好,吃飽喝足,送一條,來一回瀟灑,立冬快樂。

14、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

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范文第2篇

早在2000年前,《內經》中便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觀點。農歷10月、11月、12月,習慣上稱為冬三月。立冬至立春之間的一段時期,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我國多數地區寒風凜冽。大地冰凍。花草枯萎,蛇蟲蟄伏,整個自然界一派陰盛陽衰,萬物封藏的景象。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自然變化,陽氣也閉守于體內。冬至之后,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逐漸生長。閉藏之中,活潑的生機開始萌發。選擇冬三月進補,是順應自然界“封藏”的特點,以收到更大的補益效果。

冬三月,是習慣上休生養息的時期,人們外出活動減少,體力消耗也普遍較少。這段時期若能合理進補,營養物質便容易蓄積于體內而發揮更大效力。

中醫講究冬令進補,并不是說其他季節一概不能進補了。一年四季均可針對身體情況。因時制宜地服用補品。有些冬季易于發作的慢性病。若在夏秋季進補,還有預防或減少冬令發作的作用。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冬病夏治”。

冬令進補有這樣幾個常見的誤區:

濫用補劑:有人以為凡是補品就有益無害。不少人雖有病魔纏身,但并非虛證。誤用補品或濫用補劑后。反會擾亂人體的陰陽平衡。導致代謝失調。

忽視正常飲食:有人在冬令進補的時候,忽枧了從飲食中攝取人體所必需的基本營養素,忽視了均衡的全面營養。其實,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無機鹽、水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補品無法替代的。

過于強調藥補: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中早就強調“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有人一提到進補便想到藥補,便迷信人參。這是不妥當的。

忽視“辨證施補”:虛證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區別,陰虛的人應選擇甘寒、甘涼、甘平及酸性的補品。如果服了溫熱的壯陽、補氣之品,會補而不當。產生不良效果。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范文第3篇

[大冬天里慶大年逆時而動],[風和日麗過春節順天應人]。

[“中氣空白”訂閏月人為過錯],[“自然會合”新發現利國利民]。

劉景田

陰歷正月初一,俗稱大年初一。1911年后的次年全國改用陽歷紀年,為了把陰歷年與陽歷年相區別,就將陽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把陰歷的元旦(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

既然正月初一冠名為春節,春節就是大年初一的繼往開來。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春是四季之首,正月初一是一元復始,這是非常吻合的,是順理成章的。我國古老的春聯中對春節的景象和意義早有樸素的描述:“冬去春來一元復始,春為歲首萬戶更新”;“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春來春去春常在,花開花落花又生”;“老者點頭辭舊歲,童子拍手迎新年”;“舊歲已跨千里馬,今年更上一層樓”。見景生情,振奮人心。然而,在現行的日歷中有近半數的春節是在“大寒”這個最冷的節氣中度過的,這些“大寒”里的春節,其實不是春節。而是寒節、冷節、凍節、冬節。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并發現“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歸結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提出了“人與天地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那么,我國現行的陰歷為什么要指揮著我們在大冬天慶大年,在“大寒”里過春節呢?這豈不是逆時而動,大理不通嗎?

一、陰差陽錯,是誰之過?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春節(大年初一)是怎樣推算過來的? 陰歷又稱太陰歷,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朔望月為基本周期,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天,再以十二個月為一年,陰歷歷年的天數是354.3672天。為取整數計日,現行陰歷大盡每月30天,小盡每月29天,陰歷的平年354天或355天;閏月年13個月,全年384天或385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道上24個不同的位置點劃分的,其不同的位置在地球上反映出不同的天氣和自然景觀,是我國最早采用的陽歷。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是:

(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范文第4篇

image?numberology of the ?yi? learning conceive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simultaneously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yi? learning??

abstract: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eives abundant image?number contents of the ?yi? learning. ?the internal medicine? takes in the theory of the unity of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from the ?yi? learning as its theoretic basis. human's responses to the heaven are realized through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 alternating between the four seasons,rotations of the five elements, changes between the winds from the eight directions, and shifting of the abnormality and normality of the climate. bo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yi? learning stress on the changes of time, yet the form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ducing and destroying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while the latter to the oppositeness and altern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ories of ?the internal medici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ua qi ?theory (correlating the trigrams or hexagrams with seasonal points) of the ?yi? learning. though both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yi? learning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unity of the heaven and human, the former emphasizes a natural unity while the latter a humanistic one. two kinds of unity are not contradictory but correlated. human may pursuit these two kinds of un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the ?internal medicine?; the ?yi? learning; image?number; unity of the heaven and human??

?

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為后世中醫學的發展規約了框架。而用以“道陰陽”的《周易》,在漢代被奉為“眾經之首,大道之原”。魏晉時期,《周易》則被崇為“三玄”(《老子》、《莊子》、《周易》)之一。此后,《周易》便作為融儒、道為一體的學問,對中國的哲學、政治、文化、科技等諸領域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四庫全書總目·易類》贊之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亦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易》學的影響,并含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深入研究醫、《易》關系,對我們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根所在,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入手,我們可以發現,醫、《易》在思維理路上有許多共同點,同時亦有重大區別。今試析《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內含,并以此為基礎分析醫、《易》思維理路之異同。?

一、 “三才”之道?

《黃帝內經》由《素問》與《靈樞》兩部分組成。從理論上來說,《內經》在對人體生理的總認識上是通過吸收《易》學“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乾·文言》)、“天地人合一”的“三才之道”來完成的,認為天人同構,天人之氣相通,人只是天地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并與天、地之氣息息相通。?

《內經》將天、地、人相參與之情狀描述得詳細備至。如:“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生氣通天論》)??[1]?又云:“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陰陽應象大論》)[1]?這種天人同構的“三才之道”與《易》學的“三才之道”正好相契合。《周易·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系辭下》則有:“《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以,醫、《易》在思維理路上皆注重天與人的貫通,都通過取類比象的方式表達天與人的互通互融性。?

但二者在天人一體的思維理路方面又存在根本的區別。《內經》重天與人的自然的合一,即注重天人同構,天人之氣相通,并將“三才之道”進一步具體化: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三部九候論》)??[1]

《內經》在具體描述天人同構的同時,還將人氣與天氣相比擬:“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生氣通天論》)[1]?再加上五行的成份,天與人的合一則組成了一個完備的網狀整體:“人之合于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 (《經別》)[2]?《靈樞·邪客》則對天人之相應作了進一步總結: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暖,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nfda1?肉,……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內經》中的“藥分三品”說及五行與五色、五方、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主、五惡、五志等的配應也是對《易》學“三才”之道及天人之氣相通相應的貫徹。?

《周易》亦有類似的近取諸身的取類比象:“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說卦》)但《易》學的取類比象及“三才”之道旨在法天道以立人道,開天文以立人文,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其最終目的是“以神道設教”。因而《易》學的“三才”之道充滿著濃郁的人文關懷,追求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人文貫通。《易傳》中的《象》、《彖》、《系辭》都明顯而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今本《易傳》只是寬泛地論及“三才”之道,而帛書《易傳》之《要》篇則將“三才”之道進一步拓展為:“《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后盡稱也,故為之以上下。”已將“三才”之道與陰陽五行具體地結合在一起。《易》學由象數開示義理、本天道以立人道,最終關注的乃是人文,為人文社會的政道與治道從天道、天文中尋求內在的根據。?

由此可知,醫、《易》雖都以“三才”之道作為立論的基礎,但前者關注的是天地、自然對人的生理、病理的影響,而后者關注的則是天地變化與人文社會的內在聯系。《內經》雖也注意到社會地位的變化、人的情感對人的生理病理的影響,但在《內經》中占的比重極小。另外,《易》學發展至西漢孟、京時代以后,受其所處時代氛圍影響,其對人文、社會的關注多表現在對災異的推演。而《內經》除《靈樞·歲露論》談及“災異”現象外,其他篇章幾乎沒有提及。這也是二者一關注人文一關注自然的一個具體表現。?

在《內經》中,“三才”并不是靜態的,而是通過動態的陰陽、四時、五行的變化、運行來具體展現的。而《易》亦以陰爻?(? ?)?陽爻?(-)?作為其建構卦符體系的最基本的單位,而且“時”的哲學也是《易》學哲學的重心所在。?

二、 陰陽、四時?

陰陽五行學說是《內經》理論的核心,而陰陽學說更為其理論建構之總綱,因為五行亦是陰陽的具體展現。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內經》所提出的表里、虛實、沉浮、升降出入等皆為陰陽所范圍。而為了更明白地表達人的生理病理,《內經》將人體經脈性質以陰陽進行規約,并將陰陽學說演進為三陰三陽說,將人體描述為一個表里相互絡屬的整體:“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血氣形志篇》)[1]??

《周易》古經雖只字未提陰陽,但其陰?(?- - ?)?陽?(-)?符號卻蘊示著陰陽的道理,至《易傳》已明白地開示出“一陰一陽”之道。戰國秦漢時代,雖然道家、醫家、兵家、陰陽家等都講陰陽,但其陰陽學說應該皆以《周易》古經的陰陽爻符號為濫觴,或許這才是《莊子·天下》為何說“《易》以道陰陽”的真正原因。 陰陽“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陰陽離合論》)?[1],而且具體的陰陽的劃分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如《靈樞·陰陽系日月》云: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

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王春。春者,蒼色,主肝。肝者,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于數,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在此既有天地之陰陽,又有四時五行行次之陰陽。后者以“時”的形式把陰陽的消息具體地展示出來。?

為了從動態的角度更好地把握陰陽二氣的運行,醫、《易》皆將“時”的概念引入陰陽體系,以四時甚至每一日的時辰的形式表述陰陽二氣在一年或一日中的消息盈虛。在《內經》作者看來,人的陰陽表里的本然和合狀態只有在順時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人是一個“時”的存在體,故《素問·四氣調神篇》云:“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荷疾不起,是謂得道。”《素問·寶命全形論》亦有:“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

前文已述,在《內經》看來,天人之氣相應相通,再加上“時”的因素,則天人之氣時時相通,陰陽二氣在不同的時節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

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以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膚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藏。(《四時刺逆從論》)[1] 反映在人的脈象上則為春弦、夏鉤、秋浮、冬營。若“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于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玉機真臟論》)??[1]?逆四時則病。在一日之中,陽氣則“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氣門乃收。” (《生氣通天論》)[1]??

《內經》亦十分重視月亮盈虛對人體氣血盛虛之影響:“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八正神明論》)[1]?后世發展起來的“子午流注”診療法即源于《內經》中的天人之氣時時相通的理念。?

于《易》學,四時也是陰陽二氣消息的派生物。在《系辭》那里,乾坤可以被視為大陰大陽,一切變化皆源于乾坤的開合、陰陽的消息。乾坤的轉化正好符示著一年中陰陽二氣的轉化:“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系辭上》)乾坤是一切變化的支柱:“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同上)而乾坤的開合交通又形成了四時,故《系辭上》又云:“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系辭下》則進一步發揮為:“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劉大鈞先生推證認為,這正反映了《易傳》中蘊含著“卦氣”思想,[3]?確為至見。?

在本天道而立人道的同時,《易》特別強調“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彖》)“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彖》)每一卦皆有其卦時,每一爻亦各有其爻時,人據卦爻所符示之情勢順時而動則吉,否則則兇。這種隨“時”而動的“時”的哲學成為《易》學哲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后世的“卦氣”說及“月體納甲”說可以說是對《易傳》“時”的哲學的延伸,其宗旨都是順氣、時而動。?

如前所述,醫、《易》雖都重“時”,但前者更關注“時”對人的生理病理的影響,而后者則更關注“時”對人文社會的影響。四時的運行又導致五運六氣的更替與八節八風的常變。這也是《內經》中象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 八風說與八卦“卦氣”說? 日月運行不僅形成了四時,而且導致了風雨寒溫的氣候變化。《漢書·天文志》云:“月為風雨,日為寒溫。”意即月亮的運行導致了風雨的產生,太陽的運行導致了寒溫變化。風在氣候變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醫、《易》皆注重八風的作用。《內經》對風邪致病極為重視:“風者,百病之長也。” (《玉機真臟論》)[1]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陰陽應象大論》)[1]?,并云:“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金匱真言論》)[1]?但《內經》所云八風之邪正有其規律性。《靈樞·九宮八風》專門討論這一規律,對八風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描述:“風從南方來,名大弱風;……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風從東方來,名嬰兒風;……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而《易》學之八風之名為廣莫風(對應北方坎位)、條風(對應東北方艮位)、明庶風(對應東方震位)、清明風(對應東南方巽位)、景風(對應南方離位)、涼風(對應西南方坤位)、閶闔風(對應正西方兌位)以及不周風(對應西北方乾位)。?

兩套八風之名雖不同,而其實質則是一致的,都與八卦“卦氣”說有內在的聯系,因為兩套八風系統都與四時八節及后天八卦方位有聯系。《白虎通疏證·八風》有云:“風之為言萌也。養物成功,所以象八卦”。而于1977年在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宮占盤”,其“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靈樞經·九宮八風》篇首圖完全一致”[4]?,正好可以證明,八卦“卦氣”說至少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并與八風說有內在的聯系。補充證據是,《史記·律書》載:“涼風據西南維,主地”,因為坤為地,故在此已將涼風與西南坤位相配應。而司馬遷之《易》學又可上溯至漢初田何。故“卦氣”說此時應早已存在,從而也進一步證明劉大鈞先生“卦氣之說先秦早已有之”的論斷何其正確!因其不是本文重點,故不在此贅述。?

《內經》又有直接與“卦氣”說相聯系者:“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生死。” (《脈要精微論》)[1]?與魏相所謂“日冬夏至,則八風之序立,萬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干。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艮執繩司下土”(《漢書·魏相傳》),其旨相同。?

根據不同節令的不同風向,八風又可分為實風與虛風:“因視風之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 (《九宮八風》)[2]?實風即正風,虛風即邪風,故要“謹候虛風而避之,故圣人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九宮八風》)[2]??

在八風說、八卦“卦氣”說的應用方面,《易》、醫之不同除上文所言前者重本天道以立人道,后者重本天象以推人之生理病理之外,兩套八卦八風說尚有以下區別:其一,《內經》的八風說在日期劃分上更為縝密,除乾(又稱天門)巽(又稱地戶)所配折風(不周風)與弱風(清明風)各主45日外,其余六方風則各主46日,合之共計366日;而《易》之八卦“卦氣”說之八風每方風皆主45日,合之共計360日。前者更接近實際的一歲之數。?

其二,二者候氣之法不同。《內經》主張以八節交節之日以當日是否風調雨順來占斷民疾,并稱“先之則多雨,后之則多旱。”張景岳注云:“風雨先期而至,其氣有余,故多雨;風雨后期而至,其氣不足,故多旱。”而《易》之八卦“卦氣”說則以八節交節之日,于相應的時辰候氣出之左右。如“乾,西北也,主立冬,人定,白氣出直乾,此正氣也。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萬物傷。”(第200頁)[5]?余卦類推,并據氣至之早晚定氣的盛衰:未當至而至則氣盛,當至不至則氣虛,并進而本天人之氣相通之理,將自然之氣(天氣)之虛實與人體經脈之虛實相配。如《易緯通卦驗》云:“冬至廣莫風至,……其當至不至,則……人足太陰脈虛,多病振寒,未當至而至,則人足太陰脈盛,多病暴逆,臚脹心痛,大旱,應在夏至。”其二十四節氣所對應的經脈分別為:?

節氣 經脈 節氣 經脈

冬至 足太陰 夏至 手陽脈

小寒 手太陰 小暑 足陽明

大寒 足少陰 大暑 手少陽

立春 足少陽 立秋 足少陽

雨水 手少陽 處暑 手太陰

驚蟄 足太陽 白露 足太陰

春分 手太陽 秋分 手少陽經

清明 足陽明 寒露 足蹶(厥)陰

谷雨 足陽明 霜降 足蹶(厥)陰

立夏 手陽明 立冬 手少陽

小滿 足太陰 小雪 人心主脈(手厥陰心包經)

芒種 足太陽大雪 人手心主脈(手厥陰心包經)

基本上遵循的是春夏配手足之陽經,秋冬配手足之陰經的原則。在這一點上,《靈樞》之九宮八風說就顯得精糙得多。?

其三,也是最根本的一點,二者取象傾向不同:《內經》八風說以五行取象推斷疾病。如“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脈。”(《靈樞·九宮八風》),心、脈、熱都屬五行之火象。而《易》之八卦“卦氣”說則多取八卦之象占斷事理。如“春分,震風至,震風不至,則雷震毀舟;巽風至,則制作失度;坎風至,則陰遏陽有謀成;離風至,則孕女不育;艮風至,則小人擅威;兌風至,則讒諛行;乾風至,則父謀其子,君謀其臣。”其中,雷為震象,制作為巽象,陰謀為坎象,孕女為離象,小人為艮象,口舌、讒諛為兌象,父、君為乾象等等。這一區別詳在下一部分討論。?

四、 取象與用數?

《易》、醫皆重象數,但其內含不同。今在此著重討論之。因象數學是《易》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易》含萬象,醫之象數亦可視為《易》之象數的一部分。我們先談一下《易》之象數。?

據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周易》取象共計有“八卦之象”、“六畫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對之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七種,加之卦變,飛伏、旁通諸說,說《易》含萬象并不過分。數則有大衍之數,河圖(五行生成)之數,洛書九宮之數等等。從《周易》經、傳“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己日乃孚”等說法看,《周易》將天干納入《易》卦體系的時代應該較早。從帛書《易傳》之《要》篇所談及的“五官”“六府”“五正”諸說及《史記》中有關《易》的傳承與記載來看,先秦時期,干支、五行、五星等早已納入《易》卦體系。劉大鈞先生對此已作出充分的論證。[6]?至西漢京房,這一體系已臻至完備,故《京氏易傳卷下》云:“八卦分陰陽、六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五行迭終,四時更廢,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從這一點來看,《易》、醫兩大系統有內在的相通之處。更何況《內經》有時直接采用《易》之象數。如《素問·金匱真言論》云: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其中東方、肝、目、驚駭、酸、麥、歲星、角、筋、臊等直接以五行之木類推,而其數八則為《易》之河圖數中的木之成數。蕭漢明教授以充分的論據證明,《易》之天地之數,即宋人所稱的河圖數,就是五行生成數,詳見《醫〈易〉會通之我見——兼與李申兄商榷》,載于《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筆者同意這一觀點。特別是“其畜雞”更是采用的“巽為雞”之象。《內經》有的地方對應東方木的則是“其畜犬”(《靈樞·五味》),此“犬”乃據配應立春的東北艮卦卦象所得。而南方火之“其畜馬”(《素問·五常政大論》)則取南方午位之馬象;“其數七”則取火之成數;中央土之“其畜牛”則取坤土為牛之象,“其數五”則取土之生數;西方金之“其畜馬”取“乾為馬”之象,(《素問·五常政大論》為“其畜雞”,取西方兌位之酉為雞之象),“其數九”則為金之成數;北方水之“其畜彘”則取北方坎位亥為豬之象,“其數六”則取水之成數。《內經》中類似的直取《易》之象數之處俯仰皆是,此不枚舉。?

這里需要特別一提的是《內經》亦十分重視月之盈虧對人體氣血之虛實的影響。?

《靈樞·歲露論》云:“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發豎,腠理郄,煙垢著。……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焦理簿,煙垢落。”所以,在《內經》作者看來,月亮的盈虧對人體抗病能力的影響甚大,《內經》還據此設定治療臂掌間難屈時的針刺之數:?

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二日二?,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不從心……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二日二?,漸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漸少之。(《繆刺論》)[1]

廣義的象包含萬物萬象。《內經》在以陰陽為總綱的前提下,提出了脈象、氣象等象論。如《五運行大論》云:“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表里、虛實、開合、沉浮、升降等象皆不離陰陽之大象。在天人之氣相通的思維理路指導下,《內經》以陰陽為總樞,以陰陽所化之五行為類推模式,構建了一幅天人之氣時時相通的五行圖式。正因為天人之氣相通,如何推測每年氣候的變化并以之推斷人受氣之變化所帶來的疾病便顯得十分重要了,《內經》的“五運六氣”說有可能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在當時所能獲取的理論支持下產生的。?

“五運六氣”說在宇宙生成論方面明顯地受到《易傳》的影響。如《彖傳》有“大哉乾元,萬行資始,乃統天”,及“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而《內經》則翻版為:“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 (《天元紀大論》)[1]?《易傳》有“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系辭上》)《內經》則有“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 (《天元紀大論》)[1]《易傳》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系辭上》)“天地??,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系辭下》)《內經》則有“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萬物化生矣。” (《天元紀大論》)[1]?等等。只是《內經》以五行學說為具體推演的依據,將《易》之陰陽、形氣具體化,如將天道具體化為“九星懸朗,七曜周旋”,將天之象(《內經》將“象”翻版為“氣”)與地之形具體化為“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五運行大論》)[1]?并進而以天干之化合推論五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天元紀大論》)[1]??

由此可見,從陰陽學說拓展開來的五行學說在《內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以此為根基,《內經》在推斷病理病因方面更注重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如《靈樞·論疾診忌》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閡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素問·玉機真臟論》更有:“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而易學雖也引五行入《易》,但它更注重陰陽二氣間的對待與流行,如京房便借《易》建構了一幅陰陽二氣間的對待流行模式。[7]?從京氏納甲體系發展過來的流行的納甲筮法,雖利用地支間的生克,但也注重日沖與月破,更注重動爻的作用。因而《易》學在推斷事理時更注重陰陽之間的對待,我們從《易緯》中對事理的推斷也可見其一斑:?

乾,西北也,主立冬,……乾氣不至,則立夏有寒,……應在其沖。……坎,北方也,主冬至,……坎氣不至,則夏至大寒雨雪,……應在其沖。……艮,東北也,主立春,……艮氣不至,則立秋山陵多崩,……應在其沖。震,東方也,主春分,……震氣不至,則歲中少雷,……應在其沖。巽,東南也,主立夏,……巽氣不至,……應在其沖。……離氣不至,……應在其沖。……坤氣不至,……應在其沖。……兌氣不至,……應在其沖。(第200-204頁)[5]?

這種“應在其沖”說說明《易》學更注重陰陽之間的對待,而陰陽之間的流行與演變情況則多以卦象示之。京氏納甲體系中八純卦初四、二五、三上爻所納地支間正好也是這種“相沖”機制。?

《內經》也并非不注重陰陽對待,如依“五運”說,甲己雖化土,但甲年為土運太過,己年則為土運不及。這種“太過”與“不及”也是一種陰陽對待,只不過這種對待仍以五行為基礎。但《內經》的“六氣”說則與《易》學的“相沖”說有內在的聯系。?

依“六氣”說,兩相沖之地支相配而成一五行之象,具體為: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而依后世流行的“納甲筮法”則是: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內經》中的相沖為合與京氏易中的相沖說或許有內在的聯系,與《淮南子·時則訓》中的“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以及《易緯》中的“應在其沖”說應屬于同一種思維理路。這些聯系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只是《內經》最后將這種相合的結果歸屬于五行,亦即將陰陽之對待五行化了。?

余論?

《內經》含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今只簡列數項于上。?

《內經》既有樸素的陰陽五行說,又有古樸的“九宮八風”說,又有較完備的“五運六氣”說,從其理論層次的不同來看,《內經》確非一人一時之作。但其理論的內在機理則是以陰陽學說為總樞,以五行學說為生化模型,以天人之氣相通相合為本根。由于《內經》的具體成書時代仍有爭鳴:有主戰國時代者,有主秦漢之際者,有主漢初者,更有主東漢時期者,因而表面上看起來很難確定到底是《易》源于醫,還是醫源于《易》。但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易》、醫都講“三才之道”、“天人合一”,都以陰陽為立論的基礎,而陰陽的最早表達形式應該是《周易》的陰?(? ?)?陽?(-)?爻符號,因為首先有了符號,才會有文字,才會有理論。從這一點來說,盡管醫學的實踐必定來自日常的探索,但其理論基礎仍可追溯至《周易》內含的陰陽符示體系,然后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再吸收后來的五行學說及《易》學發展的新成果才發展至較為完備的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同樣,《易》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百家之說,與包括醫家在內的諸家之說互相滲透,互相融合,使《易》學體系臻至廣大而“無所不包”。?

醫、《易》皆崇奉“三才”之道,主張天人之氣相通相合,但《內經》更主張天與人的自然的合一,并在《素問·刺法論》中提及一些吐納導引之術,以培養生理之正氣,提高抵御邪氣的能力,追求人與天地之大順。《內經》的理想人格是“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著,故能壽蔽天地” (《上古天真論》)[1]?的真人,或能夠“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于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上古天真論》)[1]?的至人。而《易》更崇尚天與人的人文的合一,崇尚觀象進德,恐懼修省,進德修業,遏惡揚善,本天道以立人道,以化成天下,更強調人的能動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并以卦象卦氣之常變審視之,即所謂卦氣“驗應各如其法度,則陰陽和,六律調,風雨時,五谷成熟,人民取昌”(第199頁)[5]? ,“王當順八風、行八政、當八卦。”(第179頁)[5]?因而《易》更重視從天道下貫到人道的人文化成作用。《易》的理想人格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文言》)的圣人。?

《內經》在追求人與天地的自然的合一的過程中發展出“五運六氣”說。“五運六氣”以六十年為一大的循環,當然有其局限性。前一個甲子年的氣候與下一個甲子年的氣候一定會有所出入,甚至有較大的出入,特別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的活動對自然、氣候的反作用產生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內經》追求人與天的自然的合一的思維理路仍值得肯定,借助當今的科技手段仍有進一步完善的余地。《易》學“唯變所適”的理論可以隨時彌補中醫學某些定式理論的不足。《易》學發展至京氏時代已將天干、地支、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完備地納入卦體,并以之作為占測災異、譴誡人主的主要理論根據。在當時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的時代,人主的施為對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應該極為有限,但《易》學對人文和合狀態的孜孜追求仍值得肯定,對現代社會的政道與治道仍具有啟發意義。《易》學趨時變通的哲學永遠都不會過時和衰老。醫、《易》兩種“天人合一”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而具有內在的聯系。人類完全可以同時追求人與天的自然的與人文的合一,從而貫通自然與人文,真正做到人與天、人與人的和諧如一。?

參考文獻:

[1] 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1.?

[2] 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3] 劉大鈞. “卦氣”溯源[j]. 中國社會科學, 2001, (5).?

[4] 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j]. 文物, 1978, (8)?

[5] 林忠軍.易緯導讀[m].濟南:齊魯書社,2002.?

相關期刊更多

農業經濟問題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真空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沈陽真空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能源工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青神县| 泰来县| 准格尔旗| 清远市| 交口县| 民权县| 蒙自县| 呼图壁县| 广宗县| 泗水县| 洛宁县| 阿荣旗| 大同县| 安丘市| 安远县| 峡江县| 兴山县| 威海市| 晋城| 荥阳市| 会昌县| 海淀区| 山阳县| 许昌县| 太湖县| 平陆县| 泽普县| 天峨县| 永定县| 克什克腾旗| 平江县| 蒙城县| 怀安县| 绥阳县| 潜山县| 榆中县| 虹口区| 洛隆县| 鄂州市|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