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反應測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焦炭;熱反應性;實驗設備
引言
近年來,國內外對一些高爐進行解剖研究后發(fā)現(xiàn):焦炭的反應性(CRI)及反應后強度(CSR)能較好地反映焦炭在高爐中的實際狀況,是評價焦炭熱反應性的重要指標[1]。
焦炭在高爐內由于碳熔反應、堿金屬的侵蝕、高溫作用和機械磨損,焦炭氣孔變大、破碎、粒徑變小,含粉增加,骨架透氣作用逐漸降低,使高爐生產受到影響。反應性低的焦炭,在高溫下不易被CO侵蝕,而高的反應后強度使焦炭到達爐腹后仍有一定的強度,保持爐內氣體的暢通[2]。焦炭熱性能指標(CRI、CSR)與高爐操作參數如:透氣性、透液性、氣流分布、懸料次數、風口壽命等均有良好關系。為減少渣蝕反應和增加爐料的透氣性,必須保證焦炭具有良好的抵抗爐內高溫的熱性能[3],降低焦炭反應性,提高反應后強度,改善高溫冶金性能已經成為焦化和煉鐵行業(yè)的共識[4]。
因此,研究和提高焦炭熱性能對確保高爐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tài)具有重要的意義。焦炭熱反應性試驗就是模擬焦炭在高爐內的反應過程[5],為高爐生產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焦炭反應性與反應后強度的測定[6],涉及到化學試劑、玻璃器具、氣體鋼瓶、高溫設備、機械裝置和電路連接等方面,這些都是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不加以重視、防范,并采取相應措施,輕則導致測定結果錯誤或不可靠、實驗過程無法正常進行,重則造成儀器損壞,甚至人員傷亡的嚴重后果。
1舊式焦炭反應測定裝置缺陷
舊式焦炭熱反應性測定裝置,在吊出反應器環(huán)節(jié),需要將超過1000℃的反應器吊出加熱電爐,操作人員要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操作,必須戴耐高溫石棉手套,一定要將吊裝設備與反應器正確連接,確保牢固,然后緩慢從電爐中垂直吊出,輕輕放在支架上,嚴禁將身體直接接觸高溫設備或部件而造成燙傷[7]。整個過程要加倍小心,稍有不慎會造成實驗人員的燒傷、灼傷。
2KF-2008H型焦炭反應測定裝置特點
鑒于舊式焦炭熱反應性測定裝置,在高溫下吊出反應器的操作,對檢測人員的人身安全具有構成巨大威脅。我站綜合各方信息,引進一套KF-2008H型焦炭反應測定裝置,該裝置在構造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進,不但測定結果完全符合GB/T40000-2008的相關要求,而且整個測定過程實現(xiàn)自動化全程安全、簡便,取得了較好的使用效果。
KF-2008H型焦炭反應測定裝置的結構和使用特點。
3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分析
3.1重復性分析
4結語
KF-2008H型焦炭反應測定裝置,其設計免除了1100℃的高溫下吊出反應器,使得實驗操作的安全性大為增強,同時實現(xiàn)了氣體流量控制、自動預熱、獨立切換,對反應開、關,升溫速率調節(jié),恒溫控制,數據處理等操作的程序化、智能操作。同時,準確度和精確度均符合國標要求,而且使用安全、方便、穩(wěn)定性好,在實際檢測工作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胡紅玲,付利俊.焦炭光學組織與反應性關系的研究[J].包鋼科技.第31卷第3期2005(6).
[2]劉丹,張澤志.宋成盈等.新型鈍化劑對焦炭熱性能改善的研究[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
[3]李明富.王文軍.杜慶平等.焦炭反應性及反應后強度的試驗與研究[J]..萊鋼科技,2004(1).
[4]王利賓,任學利.關于煉鐵焦炭鈍化劑試驗的總結[J].大觀周刊,2011(44).
[5]陸永亮,張文成,梁忠柳.焦炭反應性試驗影響因素分析[J].梅山科技,2007(2).
[6]GB/T40000-2008.焦炭反應性及反應后強度試驗方法.
關鍵詞:超敏C反應蛋白;試劑盒;兒科
C反應蛋白(CRP)能夠參與體內多種生理及病理過程,同時發(fā)揮抗炎及促炎的雙重作用,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中變化最為明顯的一種。絕大多數疾病如細菌感染、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均與CRP的升高有關[1],在臨床上將其作為一種具有非特異性而且敏感的炎癥指標使用。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用更加敏感的方法可以檢測到濃度更低、計量單位更精密的C反應蛋白,稱為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近些年隨著hsCRP(可定量1 mg/L以下)檢測的普及,hsCRP被越來越多的用于對兒科常見疾病的診斷[2]。但現(xiàn)在常見的CRP及hsCRP的檢測所用標本都采取血清,采血量最少也需要2~3 ml,增加了采集的難度,從開始測定到完成報告耗時也較長,無法滿足兒科門診需求。本文通過用生化儀與CRP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對同一批標本進行相同檢測來評價此試劑盒的性能及可靠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3月~7月來我院就診的患兒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齡8個月~6歲。
1.2儀器與試劑 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儀及配套試劑,韓國BodiTech公司生產的i-CHROMA(艾可美)免疫熒光分析儀和杭州麗珠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hsCRP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
1.3試劑盒主要組成成分 hsCRP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由反應板和檢測緩沖液組成。反應板有獨立包裝,內有干燥劑,檢測緩沖液被分裝在小管子中,與反應板分開運輸。
1.4方法 所有檢測對象均于就診當日抽取1ml靜脈血于加有EDTA的抗凝管中搖勻備用以及3 ml靜脈血于促凝管中制備血清,避免溶血發(fā)生。
全血樣本嚴格按照hsCRP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加樣,然后將反應板放到艾可美免疫熒光分析儀中進行檢測。血清樣本用生化儀按操作程序設置參數,兩組樣本同時進行hsCRP測定,記錄檢測結果。
1.5統(tǒng)計學處理 所獲得的各項數據中,hsCRP值>3.0 mg/L為陽性,
2結果
對兩種檢測方法的測定結果進行比較,二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見表1。再將測定值經線性回歸方程計算相關系數r=0.986,其相關性良好。
3討論
韓國i-CHROMA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CRP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是一種利用免疫熒光的定量檢測技術,測定方法為干化學層析法:將檢測緩沖液和血液樣本在檢測瓶中進行混合,緩沖液中的熒光標記抗CRP抗體與血液中的相關抗原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然后將混合樣本放到反應板上,通過毛細管作用擴散到硝化纖維基質的測試帶,該復合物會被測試帶上的抗標記抗體捕獲。因此,血液樣本中的CRP越多,測試帶上的復合物聚集的越多,產生的熒光抗體的信號強度能夠反映被捕獲的CRP的量,再通過艾可美免疫熒光分析儀的處理,從而確定血液樣本中CRP的濃度。測試樣本可以采用血清、血漿或全血,擺脫了生化法只能用血清檢測的限制。樣本用量僅為10 μl,門診初診病患檢測時采集手指或足跟部的末梢血即可,使標本的采集難度降低。測定方法簡便快速,5 min即可獲得檢測結果,方便對嬰幼兒及兒童病患的檢測,有效避免了生化法病患抽血困難、檢測時間較長等不利于兒科臨床早期診斷的問題[3]。
作為一種新型的快速檢測方法,該試劑盒的局限性表現(xiàn)為:①檢測值超出了檢測限(hsCRP的檢測限為0.5~5.0mg/L,CRP的檢測限為5~200 mg/L),其相關性會相應下降[4];②人類血液中某些非特異性成分具有相似抗原決定基捕獲緩沖液中抗體導致假陽性;③某些未知成分屏蔽了抗原決定基使之無法與抗體結合而導致假陰性,但經過稀釋后再檢測就可避免。④不穩(wěn)定的CRP抗原隨著時間和溫度逐漸退化而無法被抗體識別,想要得到準確的測試結果需要依靠良好的試劑存儲環(huán)境和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但總體來說,檢測CRP和hsCRP比起用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作為炎性反應的標志要更加可靠[5],CRP含量升高和降低的過程非常迅速的特點也決定了其應該采用方便快捷而且可以多次復查的檢測方法。用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CRP聯(lián)合檢測試劑盒替代生化法用于對兒科初診病患的CRP檢測上還是很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王金良.超敏CRP檢驗的臨床價值[J].開卷有益.求醫(yī)問藥,2011,2(1):15.
[2]林德美.血清C反應蛋白在兒童哮喘急性發(fā)作時的變化情況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8):11-12.
[3]焦瑞寶,唐吉斌,陳然,等.全血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清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4):528.
[關鍵詞] A、B 級考試;聽力教學;反撥作用
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 A、B 級考試是高職院校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要通過的最重要的英語過級考試。 筆者試圖用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理論,分析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B 級聽力測試對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的正反面作用 ,從而引發(fā)對增加 A、B 級聽力測試正面效應和化解負面效應的思考,以此更好地促進高職英語聽力教學模式改革和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提高。
一、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理論綜述
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是指語言測試對語言教學產生的影響。該理論體系中尤以 Hughes 的反撥效應模式和 Alderson & Wall 的反撥假設理論最有影響力。 Hughes認為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是指考試對教學的積極或消極的反撥作用,科學合理的考試會推動教學與學習, 不科學的考試只會起到反面作用。考試反撥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正面反撥作用是指考試對教學產生人們所期望的影響,而負面反撥作用是“某一被公認為‘質量差’的考試對教學產生的不利影響”。而“質量差”是指教師不希望教和學生不希望的學的東西。
本文基于以上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理論來進一步探討英語 A、B 級聽力測試對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的正、 反兩方面反撥作用,從而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來增加正面的作用,減少反面作用,以此來提高高職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能力。
二、A、B 級聽力測試對英語聽力教學的正面作用
我國目前對于中小學生英語教學方面的要求更多側重于讀、寫、譯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聽力能力訓練。 根據我國新制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 由此可見,在大學英語的教與學中,聽力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A、B 級聽力測試的存在無疑會提高學生對聽力重要性的認識 ,促進學生聽力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聽力能力的訓練。 聽力教學的重要性由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A、B 級聽力測試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反面作用
作者認為 A、B 級聽力測試的反面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受考試題型限制的影響。 在A、B 級考試中,聽力所占分值為 15 分,其中選擇題占 10分,填空題只占 5 分。 依據英語能力測試研究報告的顯示,選擇題很難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真實聽力理解水平,很多學生在聽不懂的情況下選擇是僅憑猜測。 而主觀題的對于能力測試的效果更明顯,對教學的后效也較好。多年來受 A、B 級聽力測試的影響,對于學生而言,所能買到的與 A、B 級聽力測試有關的輔導材料中,所設計的題型也多以選擇題為主,大量的選擇題型導致學生聽力練習內容單一,對其它類型聽力能力訓練不夠重視。 對于教師而言,由于受到考試題型的影響,在有限的教學時間, 很多教師只有緊密圍繞測試內容和題型進行教學,過度強調對學生在聽力技巧方面的訓練,從而忽略了英語學習的本質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
四、對于如何提高 A、B 級聽力測試正面效應和減少負面效應的思考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而其首要的是要求學生能夠聽懂。其中。 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 A、B 級聽力測試對英語教學的正面效應,減少負面效應帶來的影響。
首先,應該正確對待英語A、B 級聽力測試。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聽力技能訓練的目的是應用而不僅僅是考試,使學生能夠真正提高自己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自己的聽說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而不是僅限通過聽力測試。
其次,應該改進我們的英語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模式大多是 “聽錄音—對答案—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聽力學習缺乏興趣,遏制了學生聽力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應采取多種方法相結合,積極吸收新的教學材料,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輔助作用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是我們改進的方向。同時,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好英語的強烈興趣,而且使學生能用英語進行思維和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再次,在做聽力練習前應加強學生的基本功訓練。聽力水平差的學生普遍存在著發(fā)音問題。 由于學生英語發(fā)音的不正確或缺乏連讀、不完全爆破、同化、弱化等語音技巧,使他們在聽英語時常出錯或反應不敏捷。 此外,高職高專學生的詞匯量較小也是制約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一大原因。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英語語言蘊含了英美國家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社會習慣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內容。 在聽力理解材料中會有許多詞句有很強的文化背景, 由于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欠缺,很難對聽力材料做出準確的把握和理解。 因而,在英語聽力教學中要重視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
總之,A、B 級聽力測試作為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之深是不容置疑的。 其正面反撥作用和負面反撥作用給師生雙方都帶來了不少啟示。 因此要充分利用 A、B 級聽力測試的正面反撥作用,將其產生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克服或減少其負面反撥作用,真正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實現(xiàn)外語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朱紅梅.試析 CET 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反撥作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2]陳曉扣.論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
解題不夠規(guī)范化是失誤丟分重要原因。所謂解題規(guī)范化,簡單地講就是解題要按一定的格式進行。圖文并茂,書寫整潔,來龍去脈交代清楚,結論明確。一般來說,中考物理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就是解題規(guī)范化的量化依據。參照中考物理解題的要求,解題規(guī)范化應包括:解題思路的規(guī)范,解題步驟的規(guī)范,書寫表達的規(guī)范,說明討論的規(guī)范。
解題規(guī)范化不是抽象的,它由實實在在的諸多要素組成。依據中考試題的參考解答和評分標準,為培養(yǎng)規(guī)范化的解題習慣,我們平時解題應該做到下面幾個方面。
畫圖分析:主要是畫原理分析圖和物理過程示意圖(如受力示意圖、運動示意圖、等效電路圖、光路圖等)。作圖有助于分析題意,找出解題方法;作圖有助于解題過程表述的簡潔性。
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目的是展示物理問題發(fā)展的前因后果。文字說明的語言要簡潔、明確、規(guī)范。
列出關系式:主要是物理公式和與解題相關的基本的等量關系式。要注意:①一定要寫關系式的原式,而不是變形式或結果計算式。②所列關系式要與解題密切相關。不要堆砌方程,方程過多,容易造成解題的混亂。③列關系式時,物理量的符號要用題中所給的符號。若使用題中沒有的物理量符號時,也一定要使用課本上統(tǒng)一的符號。
解題過程詳略得當:寫出重要的關系式和推導步驟。詳細的推導、整理過程則一般不用寫。
代數運算正確:從原方程求解最后結果時,要先推導出最簡形式的計算式,再把單位統(tǒng)一后的數據代入,寫出計算結果和單位,中間運算過程無需寫上。要盡量避免步步計算。
結果表達準確:結果的表達要明確。要有數值和單位。如果是力,還要說明其方向。
作出必要的說明和討論:如果需要說明或討論的,一定要有準確的說明或必要的討論。
除了解題要有規(guī)范化,做到應試有策略、遇阻有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
要做到應試有策略,應注意:
對題目的審查要認真:審題的正確是正確解題的開始和基礎,對題目的閱讀,除了有較好的語文基礎外,必須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最后達到看懂、看清題目內容的目的。審題過程注意以下幾點。
1. 最簡單的題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題目至少要看兩遍。如果通過對文字及插圖的閱讀覺得此題是熟悉的,肯定了此題會做,這時一定要重新讀一遍再去解答,千萬不要憑著經驗和舊的思維定勢,在沒有完全看清題目的情況下倉促解答。因為同樣的內容或同樣的插圖,并不意味著有相同的設問,問題的性質是可以翻新的。
2. 對"生題"的審查要耐心地讀幾遍。所謂的生題就是平時沒有見過的題目或擦身而過沒有深入研究的題目,它可能是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與生活及生產實際中相關連的問題。遇到這種生疏的題,從心理上先不要覺得很難,由于生題第一次出現(xiàn),它包括的內容及能力要求可能難度并不大,只要通過幾遍閱讀看清題意,再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大部分題目是不難解決的。
對題目的應答要準確:試題的題型有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計算題等,每一種題型都有各自的測試功能,應答時也應有各自的注意點。
1. 單項選擇題的應答:試題的特點是概念性強、針對性強,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考查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比較能力。
2. 多項選擇題的應答:選項中有一個或幾個選項是正確的,但不能肯定其它選項一定就是錯誤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判斷,對猶豫不定的結論不要強行選擇和頻繁更改,以免影響得分。
3. 填空題的應答:由于填空題不要求書寫思考過程或計算過程,需要有較高的判斷能力和準確的計算能力。對概念性的問題回答要確切、簡練;對計算性的問題回答要準確,包括數字的位數、單位、正負號等,對比例性的計算千萬不要前后顛倒。
心理緊張的應對
應當自信:考試要發(fā)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一般考試中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正常的邏輯推理解決,考查的也是通性通法,不要想得太深奧,更不要簡單問題復雜化。即使某題實在解不出,也要學會“自我安慰”:這題太難,大家都一樣!這樣可以避免影響解其它題的思路,應當堅信自己的實力。
由易至難:學生在考場上(尤其是中考)難免會緊張,由于緊張,思維往往難以充分拓展。解決的辦法:一是靜下心來;二是由易至難的解題。遇到“攔路虎”,不妨繞開行,先放一下,等到做順了,心理平靜了,思路也就開闊了,再回頭對那些題來個“回馬槍”,往往能收到成效。
暫時遺忘怎么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某人很熟,但突然叫不出名字,這叫暫時遺忘。這時可想想該人的小名,也可對姓氏進行掃描:趙、錢、孫、李……,往往能叫出來。實在沒有辦法,干脆不想,做別的事,半小時后突然就想出來了。考試時也一樣,最可怕的是重要公式的暫時遺忘,這就要求能夠快速推導出公式及知道各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
掃描法:在腦海中快速進行掃描:哪些知識與此題有關……
思維受阻的應對
再審一遍題: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數據?是否利用了整個條件?是否考慮了包含在問題中的所有必要的概念?是否有沒有發(fā)現(xiàn)的隱含條件?再審一遍題!也許就會有新的收獲。
聯(lián)想:曾經見過它嗎?是否見過類似的問題而形式稍有不同?能不能利用它?是否能想起一個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你能否解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爭取部分得分)?一個更普遍的問題?一個更特殊的問題?一個類似的問題?
【關鍵詞】TEM測試;反駁作用;反思教學法
1.引言
國家教委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對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在基礎階段和高年級階段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分別做了規(guī)定。大綱同時指出,為了幫助各校和有關部門了解執(zhí)行教學大綱的情況,教育部委托全國高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在第四學期和第八學期分別實施全國英語專業(yè)四級和八級統(tǒng)一考試,著重檢查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作為標準化的大規(guī)模考試,TEM4和TEM8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吸引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度。測試成績在一些高校里被作為教師評優(yōu)的標準,甚至決定了學生能否順利畢業(yè)。用人單位也以此為尺度進行人才的選拔。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師生而言,TEM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教與學均產生重大影響。
2. 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
作為語言教學的評估手段,測試給語言教學提供了重要信息并隨著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研究者們把語言測試對語言教與學的影響定義為反撥作用 (backwash or washback)。Bailey. K. M指出, 測試會影響學習者對教與學的理解和態(tài)度, 而這種理解和態(tài)度又會反過來影響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多數研究者認為,反撥作用具有兩面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但也有人認為反撥作用只是負向的。Madaus就曾指出:The higher the stakes attached to a test,the more it will distort the teaching process。他認為測試的作用是可感知的,教師會把以往的測試題目作為教學內容,根據測試相應地調整教學,從而使測試成績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
3. 利用反思教學法弱化TEM測試的負面反撥作用
對語言測試反撥作用的研究肯定了負面反撥作用的存在。TEM測試作為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水平的權威測試手段,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英語教育水平的提高。如何充分發(fā)揮TEM測試的正面反撥作用,克服或減少其負面反撥作用,實現(xiàn)測試設計者、實施者和教育工作者“以考促教, 以教促學”的初衷已成為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3.1 反思教學法理論
反思是指在回憶的基礎上對自己過去的行為進行深刻地反省、分析和推理,從而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提出新問題,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途徑的過程。反思教學法(reflective teaching)自20 世紀80 年代在西方國家的教育領域里興起以來越來越受到外語教學界的青睞。布魯巴赫(J .W. Brubacher)等人從時間角度把反思教學法的實踐分為三類: reflection-on-practice, reflection-in-practice, reflection-for-practice。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給反思性教學下的定義是“ 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反思性教學可以使教師通過反思以往的知識、技能和教學理念不斷豐富教學經驗,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增強教學效果。
3.2 利用反思教學法弱化TEM測試的負面反駁作用
反思教學要求教師對教學和測試進行反思,通過不斷的肯定和否定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從而不斷調整教學手段和方法,改進教學。
3.2.1 正確認識教學和測試的關系
Hughes認為,教學與測試的關系是“伙伴關系”( partnership),測試應該支持“好”的教學, 并糾正“不好”的教學。教師應該意識到,恰當運用語言測試能有效地評估教學效果和質量,了解學生的語言程度和不足,促進教與學;語言測試運用不當則會誤導教學,產生不良后果。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時,不能是考什么講什么,應該避開“應試教學”的指揮棒,努力發(fā)揮測試的積極導向作用。
3.2.2 積極開展行動研究,及時獲得信息反饋
行動研究是教師對自我教學進行的研究,與教師自身的長遠發(fā)展密切相關。教師通過自我質疑、自我解惑的行動過程不斷采取措施改進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行動研究有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運用隨堂觀察、課后談心、問卷調查等方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心理變化,取得反饋信息,從而進行教學反思。
3.2.3 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突出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yǎng)
“實踐”不單指和TEM測試有關的內容實踐,更指真實場景中聽、說等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練習測試相關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但長時段高強度的強化訓練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影響其學習興趣,并導致“高分低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真正的語言實踐機會才能切實提高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4. 結論
TEM測試對外語教與學有正、負面的反撥作用。反思教學法可以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積累經驗,促進教學與語言實踐相結合,能有效地改善教與學的關系,弱化測試的負面反撥作用。教師需要積極開展教學反思與實踐,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行為,通過教學反思提高自身的職業(yè)能力。
參考文獻:
[1] Bailey K.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J].1996, 13(3).
[2]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李繼紅. 反思教學法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J]. 海外英語, 2011(10).
[4] 李秀麗. 英語專業(yè)八級翻譯測試對英語教學反撥作用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1(3).
[5]鄒申. 對考試效應的認識與對策-兼談高校英語專業(yè)四、八級考試大綱的修訂原則與方案[J]. 外語界, 2005(5).
基金項目:
安徽三聯(lián)學院院級基金課題 “高等學校TEM4&TEM8反撥作用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20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