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學習計劃

教學學習計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學習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學習計劃

教學學習計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化學 基于設計的學習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B-0057-03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意味著化學知識來源于實驗設計、實施、觀察與推理;化學又是一門實用的富有創造性的科學,人類的生命、生長、生計、生活、生產都離不開化學。人類依存的自然世界和人工制品世界說到底是化學物質,而化學知識是促進這兩個世界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基于這樣的認識,近10近來的化學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著眼于讓學生在真實的現象、事實和問題情境中學習化學,并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即實驗問題與生產實際問題相結合,實驗室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使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和素養,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即在參與各類化學設計中學習。

這種思想不僅體現在課程標準對日常教學的要求上,而且還體現在各類考試命題的導向之中。例如,2015年高考化學試題全國2卷第28,36,38題,均為基于實驗與工業設計的問題探析,廣西考生的考試數據如下:

第28題為必考題,考查二氧化氯(ClO2)生產工藝流程及實驗室檢驗方法。平均分3.7033,難度0.2469,標準差2.8711,區分度0.3271。

第36題為《化學與技術》選考題,考查用異丙苯氧化法生產苯酚和丙酮的工藝流程。選答的考生人數為24570,占考生總數的16%。平均分5.7914,難度0.3861,標準差2.8292,區分度0.2554。

第38題為《有機化學基礎》選考題,考查聚戊二酸丙二醇酯(PPG)合成路線的相關分析。選答的考生人數為53071,占考生總數的35%。平均分3.8896,難度0.2593,標準差3.1016,區分度0.3255。

從考試數據可看出:(1)學生在實驗與工業相結合的問題情境中,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總體偏弱;(2)選考《化學與技術》的考生得分率高,而且這些考生往往來自二、三類普通學校,這表明基于化學工業設計、化學實驗室設計的化學學習,其難度并不是高不可攀,關鍵在于我們是否集中精力,聚焦于基于化學設計的學習。(3)有機化學合成路線解析是傳統意義上的難題,原因之一是學生親歷實驗與工藝設計的經驗基礎比較薄弱。

再從現行的中學化學課程來看,課程所安排的化學實驗,多是演示實驗和驗證實驗,極少有創新實驗,更沒有設計實驗,學生沒有接受創新與設計的學習、訓練的機會,沒有經歷創新與設計的實踐體驗,這是學生解決此類問題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理論與事實,筆者認為,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應當重視基于設計學習的教學實踐,探尋相應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解決實驗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情境中的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學習的理論基礎

基于設計的學習(design-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設計學習),最早由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多林?尼爾森(Doreen Nelson)教授提出。設計學習是學生為解決問題而設計產品和方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學科內容、分析問題、建立標準、探索問題、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設計學習能夠較好地促使學生把學習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獲得直接的經驗和知識。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掌握科學和社會知識,并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性,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識、學習經歷及對生活的感悟。學生創作作品的過程不僅是他們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也是學生將多門學科知識進行整合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過程。通過設計學習,學生學會在設計中進行學習,學會全面思維,學會依據設計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最終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學習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J.L.Kolodner等人構建了“基于設計的學習循環模型”(如圖1所示),為教學設計與實施者提供了有實際意義的實踐路徑:

圖1 基于設計的學習循環模型

在該模型中,“需要做……”是工作目標,指向即將開發的設計作品;“需要知道……”是新知學習,指向已有知識的回顧、新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以及新技能、新方法、新經驗的獲得。設計作品的開發過程是一個“設計―展示―解釋―反思―再設計……”的螺旋式的進步過程。新知學習的過程是閱讀、調查、觀察、實驗、驗證假設、形成確定性結論等過程,這是一個自主的、探究的學習過程。這一模型體現“知做合一,知行并進,知做耦合”的教育思想,在同一教學中,既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又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例如,在“化學變化”概念教學中,通過交流與討論,學生基本認同化學變化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變質”“變味”“蛻變”等現象,并確立了判斷化學變化的標準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物質生成”。因此,接下來的學習任務應進入基于設計的學習:設計實驗說明以下過程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醋中加糖、醋中加草木灰、醋加氫氧化鈉、醋中加鹽。在設計學習中,學生對化學變化的本質更為深入地了解,還查閱相關知識,找到可以判斷物質變化的“指示劑”,同時也感受到化學的實證思想、化學實驗設計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三、基于設計的化學教學策略

(一)明確導向

每堂課都有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因此就有與之相應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因此能有效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的基本要求。基于設計的化學學習,固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設計一定的任務讓學生親身參與,從而促進化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但過于寬泛、雜亂的“設計任務”使學生的實際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預測性,結果使得教師變成“無頭蒼蠅”,教學偏離預設目標,最終失去設計學習的意義。因此設計學習的“設計”應具有導向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需查閱有關的化學實驗、化學實踐資料,確立與知識目標相匹配的“設計任務”。如學習HClO的漂白性時,可以讓學生設計探究HClO加入紫色石蕊試液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產生的現象來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如果僅僅是為了觀察現象,那么在設計時將Cl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也能得到明顯的效果,但很多同學會產生疑問,到底是Cl2還是HClO具有漂泊作用。這樣就會使得整個課堂的負荷增加,教學主題也由探究HClO轉變為探究Cl2。最終因為設計任務導向不夠明確,不能及時完成教學任務。在設計學習中,教師要對整個教學任務有宏觀把控,對課堂活動要有一定的經驗性的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平衡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提升“設計任務”的導向作用和針對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系統規劃

教學實踐雖然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但每節課都是相對完整的體系,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因此設計學習也要與之相吻合,而不是簡單地將一個或者幾個設計任務生硬拼接。與之相反,教師要在整合學生特點、教學任務、教學情境等因素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規劃,使得整個設計學習成為有機統一的整體并更好地服務于化學教學。在系統的設計任務驅動下,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獲得全面發展。在化學教學中具體體現為由單一設計、局部設計到整體設計。如實驗裝置設計,應充分考慮反應、收集、尾氣處理等細節,強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宏觀把握;由簡單設計到復雜設計,如溶液中離子檢驗,通過縝密的論證、推敲,設計嚴謹的檢驗步驟,促進學生更高的思維能力發展;由模仿設計到獨創設計,如從實驗裝置的改進過渡到實驗方法的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課內設計到課外設計,如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由必修課滲透到選修課,如從化學理論延伸到化學史的發展,拓寬學生的學科知識視野。要想做好這些系統性的規劃,教師應在課前調查學生興趣、知識水平等,并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并找出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設計任務,讓學生參與,在參與中再設計。

(三)營造文化

各類設計探究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并有所提高,而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否則將導致結果只保留了空殼和形式,失去真正意義。因此設計要在科學的框架下,不斷豐富,鼓勵學生積極廣泛參與,形成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才能獲得預期效果,實現設計學習的目的。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對于中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興趣,因此課堂教學要營造設計文化氛圍。具體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設置科學合理的設計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并定期給學生留下探究問題,讓其用所學知識設計解決方案。在這樣長期的訓練中,學生逐漸適應,設計能力有所提升,從而獲得更多的興趣和信心。另一方面,為了強化學生的化學設計學習能力,學校可以設置化學知識設計大賽等活動,加強設計成果展示交流活動的組織,以競賽的強度和力度促進學生發展。在舉行競賽活動時,班級通過黑板報、海報等形式積極宣傳,教師在課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設計作品投稿參賽,形成競賽氛圍。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消除他們內心的怯怵與不自信感,提倡小組合作,通過互幫互助、互補互促、以強帶弱,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有勇氣參與。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化學設計競賽活動的強化,可有效營造設計學習文化,讓學生在富有趣味性、挑戰性和創造性的設計活動中主動學習,有所收獲并增強自信心。

(四)檢測反饋

任何實踐活動,只有及時反饋并總結活動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才能便于后面有針對性地改正、提高,才能更有效地突顯活動的成效。化學設計作為化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活動,同樣需要及時有效地反饋。如何反饋?可以通過當面談話、問卷調查等獲取反饋信息。面對數量大、情況復雜的中學生而言,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進行檢測。具體方法是教師將學生設計作品轉化為能力測試題,讓學生重新回顧自己的設計作品。例如化學實驗裝置設計,原理是否科學、藥品使用是否恰當、操作步驟是否可行和實驗過程是否安全等。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查以發現新的問題,然后總結改進,使自己的化學知識有一個新的飛躍;或者將師生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測試題,利用生成性資源,有效調動學生興趣,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循環中螺旋上升;或者邀請經驗豐富的教師、專家、技術工人構建開放設計實驗能力測試活動,通過多元、開發的測試,及時掌握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下轉第66頁)(上接第58頁)通過多種渠道檢測以后,教師應針對反饋信息及時匯總、整理、總結,從而調整教學重點、進度、深度等,并根據反饋結果設置有針對性的設計任務。這樣也就能便于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下一次的設計學習任務,為隨后的檢測、指導提供依據,從而提升設計學習的價值。

在設計中學習化學,事實上已經在中學化學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并頻繁使用,但我們卻較少對之進行理論研究和經驗提煉。設計學習涉及的主要內容為化學實驗與工業設計。本文所舉例子主要為實驗設計,而工業設計主要為工業模型設計。除此之外,還涉及其他領域的設計,如化學學習進程設計(學習計劃)、化學調查研究設計等。在后續研究中,我們將進一步實施案例研究和準實驗研究,探尋有利于提高學生化學學習成效的教學法。

【參考文獻】

[1]R?布里斯羅(美).化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和創造性的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Seel.N,Dijkstra.S.Curriculum,Plans,and Proces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Inernational Perspectiver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2004

教學學習計劃范文第2篇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是影響科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研究計算機信息網絡環境和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將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進行整合,構建出適應學生身心特征和時代特征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直觀、生動,課堂教學容量增大、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主觀能動性、學習視野、思維的開拓得到充分發揮,為初中化學老師提供優質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參考資料,為學生提供有利于智力發展的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料。這是初中化學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此我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教學整合的措施

對于課程整合,應該把它分成兩個層面。一是技術層面。表現為數字化、媒體化、智能化、網絡化。在信息化社會,數字化通訊將成為主流,各種各樣的通訊媒體將更加支持這種整合;媒體化主要在于媒體技術的成熟,媒體技術之間的無縫鏈接;智能化是最重要的,它不但使整合的課程內容更加具有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學習需要,使每個人都能在智能化學習的環境中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計劃以及學習進度等等;網絡化則更加表現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全球最豐富最精彩的學習資源,都能方便快捷而有效地進行著高效率的學習行為,使得合作交流成為一種全球化的趨勢。

二是課程層面。整合后的課程主要表現在教材電子化(多媒體教材、網絡教材)、知識體系化(形式多樣化、學習動態化)、資源廣泛化(分布式網絡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源,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習自主化(更多是以小組學習為主,合作與協作將做到優勢互補的學習,獨立學習將得到加強)、人力資源網際化(在網上所有人都將成為學習者和教育者,知識是在活動和互動中獲得,師生角色可以交換)等方面。

1.創設情境,啟迪思維,使課堂教學理論與實際聯系

化學是一門密切聯系實際的基礎性實驗學科,學習化學離不開化工生產過程,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模擬化工生產過程、工業流程,如水的凈化、煉鐵、煉鋼、煤加工、石油的分餾等;也可以根據工業生產實際模擬實物及反應器中的反應現象,可以播放實際生產過程的影片,使學生感受到貼近生活,猶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學生為中心的化學網絡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

(1)模式建構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由認識主體積極地建構,認識的功能是適應外部世界而不是發現客觀事實。在教學上,它強調學生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對學習的影響,提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學科教學中盡量讓學生有時間和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爭辯形成統一的認識。在吸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充分考慮網絡資源與化學教學相整合的基礎上,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對知識的建構中完成綜合能力的提升。

(2)“以學生為中心的化學網絡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

“以學生為中心的化學網絡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可表述為“創設情景―提出課題―自主探究―網上協作―課題小結―網上測試―課堂延伸”七個環節。其教學流程如圖所示:

3.把微觀粒子變成宏觀圖示來表達,變抽象為形象

在化學中,有許多抽象知識,如分子、原子、離子、物質的溶解等等,它們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由于分子和原子等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沒有一個具體的感官形象,僅靠教師講述,學生難以理解,若將這一類抽象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既可大大降低其難度,又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認識,簡化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中間環節,建立科學的理念,而多媒體在這一方面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研究離子化合物NaCl的形成時,用計算機模擬出鈉原子和氯原子(含最外層電子),然后利用動畫使鈉原子最外層的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層上,同時,鈉原子失去了一個電子成為了鈉離子,并伴隨著電子層由三層變為兩層,氯原子在得到了一個電子后成為氯離子,最外層電子數由七個增至八個,形成的鈉離子和氯離子相互作用,形成了離子化合物――NaCl。這一過程既能形象地描述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成過程,又能讓學生明白陰陽離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離子化合物。

4.模擬各種化學實驗,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許多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操作不當,就有可能發生意外事故。如:①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②用高錳酸鉀制氧氣,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先移開酒精燈,后才將導氣管移出水槽;③點燃沒有經過驗純的氫氣;④稀釋濃硫酸時,將水往濃硫酸里倒等等。這些操作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的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若能將這些違規操作過程及產生的嚴重后果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動畫模擬給學生看,可讓學生對這些違規操作及危害形成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徹底改正這些違規操作行為。因此,化學實驗中一些錯誤操作,只能靠教師講其錯誤的原因,以及錯誤操作可能帶來的危害,卻不能用實際操作實驗證明,否則會造成危險。而利用多媒體,這種問題就迎刃而解,用計算機動畫模擬這些錯誤操作,它可將步驟分解,放慢動作,不僅把錯誤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氣氛,學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對錯誤原因的理解。

二、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教學整合中應避免的誤區

由于信息技術中很多課件它的靈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較差,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盲目應用,必然會走進誤區。如有的教師完全拋棄了黑板和粉筆,敘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課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課堂內容,讓學生目不暇接,無法消化吸收,更談不上思考,一節課基本上變成了操作計算機,導致課堂上沒有活潑生動的氣氛,更沒有師生間的良性互動。這樣就把教師生動的課堂活動――語言、動作、演示等都變成課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顯得蒼白無力,起不到現代教育技術應有的作用,甚至適得其反。因此,用信息技術完全取代傳統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應當根據教育內容的實際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要恰當地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我認為要把握以下兩點:

1.屏幕不能完全取代板書

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把各種媒體信息加以整合,展現給學生生動形象、富于啟發、促進思維的畫面。但這決不意味著傳統板書被淘汰的時代的到來,絕對不能利用媒體上課就是怕寫太多的板書,過分依賴多媒體,沒有多媒體就無法上課或無法把課上得踏實,相反,傳統板書的某些作用是屏幕無法替代的。

2.用模擬實驗替代全部的科學實驗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可以把學科教學中的實驗過程以虛擬的方式展現在課堂中。通過這一方式,我們可以把一些難于觀察的、抽象的、微觀的、危險的化學過程模擬出來,從而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避免了許多煩瑣的講解過程。然而,任何一門自然科學,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無論信息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都無法取代實驗在自然科學教學中的基礎地位。這其中的許多現象,如放熱、吸熱等是課件難以真實描述的,這就影響了學生的分析、探究。何況,計算機模擬完全是按照老師的意志、知識水平進行設計、制作的,這種實驗的結果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結果。但現實中的許多外因都會對實驗的現象與結果產生影響,從而使實驗產生異常現象,這種異常現象的出現,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科學品質的極好契機。同時,課堂教學的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還可以由學生親手完成整個實驗的過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索的途徑,分享成功的喜悅。所以不能用模擬實驗替代全部的科學實驗。

因此信息技術應用于優化初中化學教學中,只能做為教學手段優化的一種,不能一味追求全過程化。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整合的展望

對于這一新生事物,我們不能盲目接受,也不能一味排斥,而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使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有著巨大的優勢,不但保證學生能夠對科學概念和技術進行探索和創新活動,也孕育和發展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由傳統的管理者和解釋者的地位轉變為技術助理、合作者、和幫助者,并且他們的教學責任也因之發生變動。學生也由原來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和積極的合作者,順應了現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每位化學教師就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彌補現代信息技術的不足,隨著教師本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就會在實踐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教學恰如其分地整合,使得化學教學進行得更加完善,使得我們傳統的化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得以改變,這將成為21世紀學校初中化學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化學教學也將插上騰飛的翅膀,得到長足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也能發揮出最大的教育教學職能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杰、李正滋主編《研究性學習解讀與實施》 中國人事出版社

[2]傅道春主編《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學學習計劃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從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教學中死記硬背實驗步驟、過度追求速成等現狀出發,提出并嘗試在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教學中實施細節教學,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為以后實習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 :化學分析中級工 技能教學 細節教學

化學分析中級工考試作為職高化工專業學生基本技能水平的考試,是檢驗師生教學水平的標準之一。從以往考試情況來看,學生通過率高,但是高分少,這與技能教學中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訓練時不注重細節、操作動作不規范嫻熟、數據處理馬馬虎虎、遇到問題不認真思考只記實驗步驟等問題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并且由此導致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后,在從事化工產品檢測、三廢檢測等工作崗位實際操作中,工作態度不夠嚴謹細致,無法成為合格乃至優秀的化工分析操作人員。

有鑒于此,筆者嘗試在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教學中實施細節教學,讓學生掌握扎實的相關基本概念等理論知識,正確識別各類分析儀器設備和藥品,同時掌握它們的用途和正確使用方法,又能學會分析方法的原理,數據結果處理和操作技能。在技能教學中實施細節教學,尤其在提高技能層次上顯得更為重要。在練習訓練的各個環節,教師和學生在細節上下工夫,不做“蜻蜓點水”式的技能練習訓練,把技能訓練教學落在細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但學會正確的操作技能和步驟,而且能在知識理論和操作技能細節上精益求精,從而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和全面素質,也為學生社會實踐、實習和工作打下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的基礎。

一、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

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訓練包含了很多概念、規則、原理,如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等物質的量反應等規則、金屬指示劑作用原理等等。教師要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理論具體化,再把具體化的知識落到細節處,從而實現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環節上實施細節教學。

配位滴定法中的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是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考試的相關內容之一。如果像以往一樣,在訓練中讓學生死記硬背:鉻黑T一開始是酒紅色,到了純藍色,就是滴定終點,就基本可以結束操作了,這樣可能也會通過技能考試。可是在以后學習或工作中碰到其他的金屬指示劑時,因為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實驗將無法進行。所以教師需要把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知識進行細節處理,把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分成穩定性、配位劑、游離態等知識,一個個詳細地教會學生。在等物質的量反應規則的理論教學時,教師實施細節教學,細致到讓學生知道用EDTA標準溶液物質的量與待測溶液物質的量相等來理解公式,而不是把公式給學生,讓學生帶入實驗數據蒙混過關。學生只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等物質的量反應規則,才能正確分析實驗結果偏高或偏低的原因等實際問題,才能在以后做其他實驗時得心應手。

在教學中對金屬指示劑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用電腦動態PPT演示金屬指示劑顏色變化的原理,是穩定性強的配位劑可以奪取穩定性弱的配合物中的金屬離子,從而置換出配位劑,使溶液的顏色發生改變。之后,筆者再用細節教學把理論細化到穩定性、配位劑、游離態等知識,寧肯多用幾節課,也要把每個知識細節講深講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

教師對理論知識內容學習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應在整個化學分析中級工知識教學中貫穿始終,使學生關于化學分析中級工的知識,儲備到每一條,每一點,每一個細節,為觀察細節,動腦分析細節,動手操作細節,提升細節打下知識基礎。

二、在學生觀察模仿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強調技能訓練時注重細節的重要性,就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細節,潛移默化。教師的榜樣和主導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在訓練具體操作技能時,宜采用示范的方法,讓全班學生觀察教師技能操作時的細節。教師可以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操作動作的細節部分,讓學生更好掌握,也可以請幾名學生上臺操作,讓其他的學生評價操作學生的細節得分。教師同時要營造良好的注重細節的氛圍,可通過多贊許在技能操作中注重細節的上進學生,來達到營造氛圍的目的,同時著力培養有注重細節潛力的學生,以點帶面。教師在實驗臺上把儀器從高到低的擺放,把儀器和藥品分開放置,對水龍頭的關閉程序等,都是在做榜樣。

一般情況下,實驗操作時間較長,不適合學生上臺操作展示,教師可以只選取一個小技能讓學生操作展示。選出3名學生只對樣品的轉移這一小技能進行操作展示,其他學生拿著細節評分表進行評分。筆者把樣品的轉移共賦5分,操作分成幾個細節,各賦分值,即燒杯口靠在玻璃棒上1分,玻璃棒下端碰容量瓶內壁1分,玻璃棒居中1分,轉移快結束時玻璃棒的上拉動作1分,全部溶液轉移沒有滴落流出1分。在滴定管讀數這一小技能上,共賦值4分,由滴定管垂直1分,兩指捏滴定管無刻度處1分,眼睛視線與液面最低處相切1分,正確讀出數據正確書寫1分組成,由參評學生拿著技能細節賦分表格進行打分。這樣,不管是臺上的學生,還是臺下的學生,都對細節更加注重。與此同時,多贊揚注重細節展示的學生和評分學生,這樣操作粗糙的學生也會有壓力,從而達到營造注重細節的氛圍的目的。

大多數情況下在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訓練中,一個教師要面對一整班的學生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可以讓一些操作細節學得快學得好的學生作為小老師,帶領4名左右的學生組成一組一起訓練,讓其他學生觀察這位小老師的操作技能細節。訓練教學一般2~3周以后,學生的操作中的主要動作、流程應該基本掌握了,但細節上的嫻熟優美準確還有差距。這時可以通過同伴示范,引導其他學生尋找差異,發現自己的不足,推動自己進一步關注操作技能細節。這也是在學生觀察模仿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的另一個方法。

三、在學生動手操作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

一個完整的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訓練和考試,共三個小時,其中兩個半小時的時間是動手操作。這些動手操作技能要求學生正確規范,熟練流暢,注重細節。化學分析中級工的基礎操作包括滴定管的使用操作、容量瓶的使用操作、玻璃容量儀器的校準以及玻璃儀器的洗滌、轉移、溶解、滴定操作等等,雖然基本動作容易學會,但熟練準確優美的要求就不一定能到達。

滴定速度的控制,要求連續逐滴加入,以及半滴的加入,這都需要細致入微的手部動作才能完成。左手的力度過小,逐滴就有可能變成滴與滴之間相隔時間太長;左手力度過大,又有可能變成水龍頭連續流水狀態,只有下面這樣的細節才能做到逐滴連續加入,即左手小指和無名指向手心彎曲,拇指與食指及中指握住活塞,轉動活塞,不要往外拉時才逐滴連續加入。教師在操作時,應該一個個小細節講解示范,甚至教師可以手握著學生的手,一步步糾正改進,進行細節教學。

吸耳球與移液管的配套使用時也要注意細節。它是由很多小細節組成的,這個細節做不好,可能下一個細節操作就會出問題。并不是移液管只要插入液面以下,就不會有氣泡產生,如果手抖也可能使吸耳球與移液管沒有壓緊密封,緊接著就會出現氣泡。如果手抖,還有可能出現移液管尖端離開液面,把空氣吸入移液管,造成氣泡,從而減小了移液體積,最終影響結果數據。這里需要用左手持洗耳球,排去其中氣體,再用右手持移液管插入待移的溶液中,用洗耳球吸取溶液在刻度線以上,調到刻度線后轉移溶液。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碰到這樣的學生,認為操作技能流程和動作基本會了就可以,不在意某些小細節也沒什么關系,教師提醒了學生,學生反而覺得老師啰唆。其實在訓練中教師發現學生的某些操作細節不到位時,不提醒,等到誤差很大的結果出現時,再和學生分析是由于動手操作的細節不對造成的,學生就能更注重動手操作的細節了。在動手操作技能的教學中,教師要反復強調操作細節,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只有感知操作細節的重要性,才能主動自覺的完成操作技能細節,去掉習慣的多余動作,不斷改善操作動作,從而促進技能的進一步完善。

四、在學生動腦分析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

化學分析中級工的學習是學生由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當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細節上的小問題,這些問題看似“小”,其實“大”,往往蘊含著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上的大問題。在學生動腦分析環節上實施細節教學,就是讓學生重視細節上的小問題,動腦進行分析,推理、對照、類比,歸納和演繹,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重新操作實驗,才能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同時,這些小問題大道理也是注重細節很有力的證明,讓學生更加喜歡注重細節,主動在細節上動腦。

學生做完實驗后,發現實驗結果數據偏差很大,就會思考哪里出了問題。這時,學生可能會想到簡單的原因,比如是由于在滴定管讀數時,出現了俯視,使數據變大,也就是消耗的EDTA體積變大,那么最后的數據變大。職高化工專業的學生能這樣動腦一步步分析,推理已經很不容易,教師在肯定的同時,也要趁熱打鐵再提醒學生,在其他的操作細節上多動腦。可以引導提醒在溶解過程時,用鹽酸溶解碳酸鈣時,因表面皿沒有擋牢,和燒杯之間縫隙較大,有碳酸鈣隨鹽酸飛濺出,損失掉,造成結果數據偏大。或者滴定時,學生急躁不認真,手勢不對,手力過大,造成EDTA滴定速度過快,致使到達滴定終點,手還沒有馬上停止滴定,消耗EDTA的體積過大造成了結果數據偏大。或者在轉移溶液時,移液管里的溶液過多造成消耗EDTA溶液過多所致。學生在這樣多個細節上動腦分析,就會更好地解決出現的問題,從而完成技能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某些操作錯誤,會導致實驗結果誤差大,甚至不能通過技能考試。教師可利用這些小的錯誤誤差,和學生仔細琢磨推敲,運用理論知識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讓學生動腦用理論知識分析技能上的欠缺,使技能更精湛,這也是動腦分析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的效果。

五、在學生技能精練提升環節中實施細節教學

有些學生操作穩定性不好,準確性不高,不拘小節,技能粗糙,這是學生細節不到位的結果。教師要幫他們克服不規范的細節動作,甚至可以手把手的教學。化學分析中級工要求學生的操作動作連貫、流暢、高度協調并去掉多余的習慣動作,教師可以在剛一開始技能教學時就能嚴格要求學生按操作規范去操作。教師也可把動作的關鍵特征,動作的結構編成順口溜,讓學生記住要領,通過巡視和個別輔導的方式來解決關鍵動作的細節要領,進一步提升技能本領。

在滴定管讀數這一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只知道滴定管垂直才能準確讀數,可是卻不能僅達到這樣的水平,即讀數時要等待滴定完畢后1至2分鐘讓管壁溶液流下后再讀數。教師可以讓學生在2分鐘前讀一次數,2分鐘后再讀一次數,讓學生去發現其中的問題,從而使滴定管讀數技能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并且讓學生進一步提煉出每次滴定讀數都要從“0”刻度開始,以防因刻度不準帶來誤差。學生在滴定管洗滌試漏過程中,常出現不試漏的現象,原因是學生認為這個滴定管是自己專用、常用的,漏不漏自己心里清楚,不用麻煩。這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分析,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會出現松動的現象導致漏液,因此每次使用滴定管之前都要試漏。同樣學生也可以想到容量瓶的試漏問題,學會舉一反三,使相關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這樣的精練提升需要細節教學,從課前準備,到觀察課堂中的情況,到課后的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的分析應用,把理論知識運用到新的高度,把技能操作練到日臻完善的程度。學生在以后的操作、應用、實踐中就可以自己探索提升。

總之,在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教學中實施細節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將教材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通過分析、推理、對照、類比、歸納和演繹,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深刻理解教材知識,最終解決每一個操作技能細節的實際問題。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教學中的細節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專心操作、仔細觀察,培養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化學分析中級工技能教學中的細節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思考,在思考中提升技能水平,發展并提升崗位能力。

參考文獻:

[1]曾鴿鳴.化驗員必備知識與技能[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

[2]袁祖社,高長梅.學習能力培養全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

教學學習計劃范文第4篇

一、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

信息技術是一項先進的教學手段,它的直觀、生動、知識豐富深受學生的歡迎。例如在講授“化學變化實質”時就可以利用動畫設計原子在化學變化中參與化學變化過程的畫面,使學生能夠通過動畫了解化學變化實質……網上內容的豐富多彩給學生打開了學習的另一扇大門,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使用網絡。讓網絡不至于成為學生只會下載知識、聊天和游戲的場所。作為教師應該是一位引領者,要讓學生努力去發現網絡中的精華,能去其糟粕。總之,我們應該運用網絡的寬廣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能夠認識到化學對整個人類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二、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將許多在教室里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學生面前,有目的地把學生的視野、思維引向教學重點或難點。為了突出重點,信息技術可以將觀察對象有目的地進行選擇、組接,使之更加集中、明確。例如: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組合、整合。有選擇地化虛為實,從而使學生比較順利地理解和掌握這些重點教學內容。為突破教學難點,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

三、運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創造生動、活潑、有效的教學情景,真正實現中學化學課的大容量、高效率,使學生在趣味中學習知識,在興趣中培養能力。信息技術教學以其特有的動畫、聲音及演示等,能夠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加快知識的消化,從而大大提高化學課的教學效果。本學期我任教于3個班級,為了顯示信息技術應用的效果,我做了長期對比教學。一學期下來,其中1個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班級教學效果比其他2個班好,學生積極l生高且考試成績較突出,每次考試這個班的平均分比另外2個班的要高出3分,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運用信息技術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

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其“大信息、全方位、多容量”的功能,使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所受益,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全面綜合素質。通過信息技術課件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特點,使學生在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中進行愉快的學習。

雖然信息技術教學以其獨特的功能和特色被學生所吸引,被老師所采用,但是在信息技術課件制作中應特別注意幾個問題:

1 課前要多演示,做好準備。老師在正式上課前要多次演示,仔細觀察,注意動畫、聲音、圖像、文本鏈接等內容以及其他媒體的混合運用,直到無差錯為止,以免在課堂上發生知識錯誤、動畫混亂和技術失誤,而影響教學效果。

2 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注意形象化,但不可以濫用,不能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否則將沖淡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適得其反。有的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盡可能采用多種顏色、變換多種字體、使用各種聲音和動畫,這種不顧教學內容而隨心所欲地運用這些媒體,其結果反而使學生眼花繚亂,在混亂嘈雜中度過,分散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注意力。這種過于“華麗”的教學,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多媒體課件制作時一定要考慮到課件的直觀性、選擇性、科學性,切記不要過于擺弄而影響教學效果。

教學學習計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幾何畫板;初中數學;教學分析

幾何畫板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比較實用的數學軟件,因此,數學教師越來越青睞這一短小精悍的軟件,甚至個別學校還將其歸為校本課程,逐漸被開發成幫助學生探究數學的工具。近幾年,來由于實驗教科書在各地的實施,使幾何畫板逐漸在數學教材中得以應用,隨之幾何畫板漸漸走入學生和老師的視野。幾何畫板作為一款比較優秀的動態數學工具軟件,它以點、線、圓為基本元素,通過變換、構造或者計算這些基本元素,從而準確地顯示或構造出較為復雜的圖形。這種幾何畫板的應用極大地便利了數學教師的教學,也更易于學生理解。

一、幾何畫板的主要教學特性

與高中數學知識相比,初中數學對學生邏輯以及運算能力的要求還不算高,但由于初中數學中仍有很多類似的概念或者圖象很容易混淆,因此,為了避免學生由于失誤太多而喪失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以后高中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初中數學課堂上需要借助幾何畫板加深學生對于這些概念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將首先對幾何畫板的特性進行分析。

1.動態畫面展示

由于學生在幾何數學的學習中常常會由于不能對圖形的移動、變換情況做出合理的想象,從而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進度,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由于幾何畫板具備動態畫面展示的優勢,如果在幾何教學中應用幾何畫板,這一教學難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具有軟件的便捷性

幾何畫板是現代網絡科技背景下誕生的一款圖形軟件,具有與其他軟件相似的便捷性,從而為教師輕松掌握和使用這一軟件提供保證。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幾何畫板軟件各方面的性能也得到了完善,提高了其實用性、快捷性以及數據全面性。使用者只需要最簡單的菜單欄選擇操作,就可以獲得可靠的教學幫助。

3.充分表現圖形的細節

由于幾何教學受制于數學教材的平面展示,難以對一般圖形進行縮放以及多角度觀察等操作,從而還原為立體的實物,在分析這些幾何圖形尤其是那些結構復雜、體積龐大的圖形時,由于幾何畫板具有多角度、多比例圖形表現性,便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圖象的細節規律,從而降低學科難度,增進學生的理解。

二、幾何畫板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在數學概念中的應用

數學知識體系包括公式、運算以及概念等教學內容。但由于很多初中數學概念都比較抽象,盡管學生能夠記住這些概念,但是卻很容易對一些性質類似的概念造成混淆,若想解決這個問題,便要讓學生學會作圖,通過形象的圖形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加深理解記憶。利用幾何畫板,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便可以輕松記住這些晦澀難懂的概念,完成圖形和各種條件的轉換。

2.在函數教學中的應用

由于函數的變化性比較強,一個條件的變化便會導致最后結果的不同。因此,要輕松解決函數類的問題,我們需要運用數形結合的解題思想,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復雜的函數時,在一個坐標系中找出數值與圖形的關系就更難了。而相較于其他圖形處理軟件,幾何畫板在繪制函數圖像和圖形規律探索問題上具有獨特優勢,它的繪圖和變換功能可以使繪圖變得更加簡單準確,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在平面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幾何畫板可以直觀準確地展現一些圖形,因而作圖的準確性對平面結合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下很多學生由于試卷作圖比較粗糙而缺少正確的解題思路,在遇到通過變換圖形再證明結論和得出結果的這種題型時,作圖的準確性就更重要了。比如,教師在對軸對稱圖形這塊內容進行講解時,便可以通過利用幾何畫板將生活中的軸對稱事物以圖象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從而使學生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圖象對抽象的圖形有更深的理解。

綜上所述,由于數學知識中經常含有一些比較抽象的圖形以及比較概念性的內容,使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瓶頸。而幾何畫板的操作簡便快捷,只依靠工具欄和菜單欄便可完成數學模型的制造,省去了編制復雜程序的過程。幾何畫板不僅制作工具少、制作過程簡單易掌握,它作為一種準確生動的作圖軟件,可以通過電腦技術化抽象為具體,從而使復雜難懂的知識通過圖象展示給學生,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不僅如此,幾何畫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双牌县| 黔西| 柳河县| 三江| 太谷县| 平阴县| 托里县| 镇远县| 和田市| 洛南县| 囊谦县| 扶余县| 崇州市| 海安县| 泰顺县| 宣化县| 博罗县| 平山县| 浏阳市| 山丹县| 星座| 新密市| 名山县| 遵义县| 大港区| 枝江市| 五莲县| 双流县| 宝应县| 桃源县| 隆回县| 沁水县| 璧山县| 平泉县| 华阴市| 新郑市| 新乡县| 广西| 铁岭县|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