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徽教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是強化內部平臺建設與市教育局和各中小學保持聯系,建立工作機制;與教育局聯合制定《慈溪市檔案局(館)慈溪市教育局創建全國中小學檔案教育社會實踐工作方案》、《關于中小學檔案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活動方案》等,按照方案要求逐一對照,落實責任科室和活動細則。二是到其他單位考察學習創建工作的先進經驗。通過考察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制度,進一步細化活動方案。三是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一方面,在本市范圍內招募講解員志愿者,安排講解員赴周邊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另一方面,邀請專家對講解員開展培訓,有效提升講解員的講解技能和綜合素質。四是提高安全責任意識,改善參觀環境,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指派專人負責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館內消防安全規章制度;針對中小學生加強安全與組織紀律方面的教育,針對館內工作人員強化消防安全教育。在此基礎上,市檔案館為每位來館參與活動的學校師生及普通市民購買了市民公眾責任險種,體現了周到的服務和無微不至的關懷。
二、吸納社會力量,完善展館布置
為提升學生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和全面性,市檔案館舉辦了《中國夢想•美麗慈溪圖片展》、《慈溪市檔案館老照片展》和《浙江中立越窯秘色瓷研究所聞長慶、聞果立捐贈作品及青瓷圖片展》。《中國夢想•美麗慈溪圖片展》分“創造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環境之美、心靈之美”五個展區,生動反映了全市各個領域的創新發展、文化成果、人民生活狀況、生態環境以及慈溪人的美德、情操、精神等。《慈溪市檔案館老照片展》主要展出50幅收錄在檔案館的自20世紀初至20世紀90年代間的老照片,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婚俗等方面。《青瓷展》展出青瓷作品圖片50幅、珍貴實物10件、仿真實物4件。在布展中,市檔案館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其中。《中國夢想•美麗慈溪圖片展》30%的圖片由市攝影家協會提供,展出的書畫作品由本土藝術家提供;《青瓷展》所用圖片和展品均由聞長慶、聞果立父子提供或捐贈;《慈溪市檔案館老照片展》的素材來自市檔案館征集的照片。這些展覽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社會參與廣泛,受到各方廣泛好評。
三、重視互動參與,組織學生走進檔案館
音樂教育的研究方法雖然早已為人們關注過,并在有些專著中作了章節性的闡述,但是,作為一個專門性的學術課題來研究,并以專著形式體現其成果,在國內尚屬首例。因此,其新穎獨到之處顯而易見,開拓意義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課題命名上的“科學”二字的定位,既將音樂教育作為一門科學來認識,又賦予研究方法以科學的定位,不僅體現了與一般方法論的區別,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學術追求。當這一主導動機通過研究實踐轉化為學術成果后,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科學精神不僅賦予專著以嚴密的邏輯思考和周密的系統安排,而且有了許多新的學術見解和新的內容表述。例如作者為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所確立的六大基本原則雖然具有較多的學術共性,但是作為一種“基本原則”經過篩選重組運用于此不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動研究法”在以往的音樂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關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論,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頗具匠心。學術研究貴在創新,《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無論是在選題的視角方面,還是在具體的成果內容上,都傾注著作者對音樂教育研究方法的執著追求,所以全書新意盎然,給讀者以許多有益的啟迪。
《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內容翔實。在這部長達48萬字的專著中,作者從本課題的意義任務、原則、過程到多種方法都分別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闡述,有簡有繁,重點突出,將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與音樂教育實踐密切相關的可操作性環節的研討上,很難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諸如本書把“音樂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專門列為一節,從研究課題的確定、查閱文獻、提出研究假設、制定研究計劃到搜集資料、分析研究、做出結論,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別進行了簡要的論述,從而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過程。再如實驗法在以往的音樂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采用者為數不多。而本書對此特別給予關注,不僅全面論述了實驗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驟,而且以較多的篇幅列舉了實驗研究的示例,從實踐的角度論證了理論的闡述。當然,讀者也會發現本書的“附錄”篇幅過大,這似乎有喧賓奪主之嫌。但是當我們以質疑的心態審視這六部分附件時,則感到它們與音樂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關,或是指導文件,或是成果目錄,對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研討和學習,是十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將它們與“文本”融為一冊,既是對理論的檢驗,也是給實踐的參考,是有一定價值的。
作為一本學術專著,深入的理論探討是必要的。但是,音樂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它的研究必須從實踐的操作出發,在進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予以理論的歸納和升華,其研究成果必須回歸到教育實踐的層面上,對其科學性進行檢驗。因此,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須遵循這一客觀規則,否則它的研究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就更談不上以人為本了。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不僅是音樂教育研究實踐的理論提升,而且也是實踐檢驗理論的有效論證。一些精彩的音樂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書各個章節,是實例,也是示例,既論證了相應方法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也給讀者實踐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啟迪,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此外,音樂教育論文寫作是廣大音樂教師普遍關心和焦心的難題,應該說寫不出有一定學術水平的論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學的方法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書將《音樂教育論文寫作》列為一章,進行了專門性地細致闡述,從論文的結構、格式到論文的選題、類型,逐一作了詳盡的介紹。這些對于徘徊于音樂教育研究大門內外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份難得的學習資料,其實用性必將轉化為音樂教育科研的生產力。而這些側重于應用性的章節的加入,也豐富和完整了科學方法論的整體構建。
關鍵詞:慕課;翻轉課堂;大學英語
一、引言
網絡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中一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應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二、國內外 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
1.國際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德國、英國、澳大利亞也已建立起自身的MOOCs 學習平臺。這些學習平臺大都采用xMOOCs模式,即強調平臺、教師、學習者和學習資源之間的深層互動。這些注冊學習者中,“大部分參與者來自北美和歐洲,來自亞洲和非洲的參與者極少(如果有一些的話),少數來自東南亞”。可見,語言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學生參與國際 MOOCs 課程的積極性。
2.國內 MOOCs 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近十所一流高校或加入美國三大MOOCs平臺,由其提供課程;或建立自身MOOCs課程平臺,打造自身網絡系統。更有20 余所著名高中與研究機構合力將MOOCs從大學延伸至中學。從2013年開始,國內學者對于 MOOCs 開始高度關注,進行了大量研討,并努力將其與中國大學教育現狀進行有機結合,以尋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作為新興事物,MOOCs在中國引發風潮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盲目跟風現象。
三、MOOCs 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挑戰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因此專業設置應與地方產業對口,人才培養目標應與地方行業需求一致。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應隨院系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而調整。教育部辦公廳2007 年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
四、MOOCs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順應國家高等教育調整的大趨勢
教育部副部長魯聽2013年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教育部將推動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以滿足用人單位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為順應國家高等教育調整的大趨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必須進行改革與重構,從重“人文性”“文學性”轉變為重“技術性”“應用性’,同時,應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MOOCs結合,充分利用MOOCs平臺高質量的課程資源。
2.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傳統的學術毛晉華:基于MOOCs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綜合性大學有較大區別,前者培養的是具有專門知識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后者培養的是具有基礎學科及應用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學術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不同的大學英語課程目標與教學模式。
五、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
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利用新的教學法和移動互聯通信設備危新混合式學習和個性化學習這種將基于聯通主義和建構主義的mooc和基于移動互聯設備的移動學習(mlearnm幻結合在一起組成移動慕課(MobiMooc)作者基于MobiMooc設計實施教學,利用國內外Mooc教學資源,進行一學期主題為移動學習的翻轉課堂學習mooc教學資源選擇與所學單元密切相關的主題學習者可在課堂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無線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來獲取mooc課程學習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學習。
六、結語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借鑒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用現今的移動互聯時代結合Mooc和移動學習構建新型大學英語教與學模式慕課資源的利用很靈活河以借鑒網絡各大慕課平臺高水平的慕課資源池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創建自己的慕課資源還可以讓學生推薦和創建自己個性化的慕課資源校園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翻轉課堂的展開提供技術支持學生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讓基于慕課資源和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大學英語翻轉課堂實踐是一種教育改革的探索激發教師去尋找更有創造性的、更有吸引力的、更加人性化的、卓有成效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IN-11.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MOOCs課程模式:貢獻和困境田.外語電化教學,201-4(3).
[3]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田.外語電化教學,201-4(-4).
[4]焦建利.給慕課學習者的10個建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2).
[5]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
[6]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10-17.
[7]DeWaard 1,Abajian S,Gallaglier M S.Using Leariung and MOOCs to understand chaos,emergence.TheInteni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iung, 2011(7).
[關鍵詞]本科生 畢業論文 質量 建議
當本科生完成4年的課程學習進入畢業設計階段,您是否發現:你指導的本科生常對你給出的畢業設計任務一臉茫然,他們通常不會利用圖書館的紙質資料和電子資源查閱相關文獻,對于畢業設計涉及到的一些常規制圖軟件也常是一無所知,而對于您給出的英文文獻翻譯,他們也通常是自己翻譯了1~2頁遇到困難后就直接交給Google翻譯,這是我進入高校第三個年頭對自己指導的資源勘查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總體印象。當然,我的同事們也常抱怨自己指導的學生總喜歡等著導師把現成的資料拷貝給他們去整理成文糊弄過關,也或是希望導師手把手地教他們去完成論文設計中的每一個環節;他們無法把做出來的成果流暢地表達出來,有時候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做論文的意義何在。
進入高校工作3年來,每年都有幾名本科生與我一起進行畢業設計,從最初的茫然到所帶的畢業生中寫出了優秀的畢業論文,我試圖尋找出更好的方法讓我帶的畢業生能有所收獲。實際上,有關如何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前人已做過很多探討1-9,他(她)們提供的方法在幫助我擬定畢業論文題目、填寫論文設計任務書、定期抽查學生論文完成進度以及如果合理地撰寫論文等方面都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下面,基于資源勘查與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如何提高該專業畢業論文的質量:
一、高校可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教師增加課堂互動環節并曾設課外科研活動。
在我看來,本科生們在4年的在校學習中,高校為其開設了數十門基礎課和專業課用以幫助他們搭建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然而,部分高校缺少互動的課程教學以及少之又少的課外科研活動恐怕是導致上述不爭事實的原因之一。事實上,自幼兒園開始,老師便教導小朋友把手放在后背,安靜地聽從于老師的教導,甚至到了大學,老師們依然習慣于讓大學生們也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老師講什么就記什么。在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往往缺乏參與到教學中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偶有幾個同學在課堂上表現出一定的積極性,但總體看來,高校的課堂教學似乎總是很沉悶的,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如果感興趣就聽聽,不感興趣則自己做的自己的。如此一來,課堂教學過程或多或少都存有一定失敗。
我想,適時增設一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環節應該是很有必要的。要做到這點應該并不算太難,譬如我們可以每節課抽5~10分鐘讓學生對當天所講的內容進行簡要概括,也或是制定多個與該課程相關的微型課外科研課題分小組完成并進行課題陳述討論等等。當然這些都需要我們的高教教師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特別地,近10年來,在高校擴招及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個高校的本科生數量可以說比10年前增加了近2—3倍。就拿我校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來說,10年前的本科生數量基本在80人左右,而如今的本科生數量卻至少有220人。如此一來,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難度無疑比過去增加了不少。雖然高校也在不斷地引進教職工,但相對于如此龐大的本科生數量,高校教師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而且,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對教師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也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在這個環節中也應該為教師們提供一個更為合理的崗位量化制度并制定更為合理的管理方式。
二、高校教師應積極探索更為合理的指導方式。
每一個進入高校任職的教師應該都經歷過完成畢業論文的這個歷程,對于上述的這些方面我們是否也或多或少經歷過一些?當我們從一個階段走到另一個階段后,我們好像很容易就忘記了之前自己遭遇的窘迫,在很多年后提到當年畢業設計時的自己,我們往往只記得那些讓人啼笑的片段,卻往往忽略了畢業設計過程對我們今后所帶來的影響。那么,在我們的教學生涯中,為了讓自己指導的學生不再重蹈覆轍,我們需要做什么呢?我想我們是否可以不斷吸取過往不太合理的指導方式,不斷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思路,讓同學們可以更加喜歡自己選擇的研究課題,更加容易理解自己的研究內容,并積極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該讓同學們學會如何在老師的協助下自己獨立地完成畢業論文所涉及的每個環節。
三、本科生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應持有端正的態度。
常言道:態度決定一切。下面我們來談談學生在完成論文過程中所持的態度。
我指導的本科生主要分為這樣的兩類:一類是認為完成論文僅是為了可以順利畢業,這類學生畢業后大多直接進入單位工作;另一類則認為完成論文的過程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學習能力,這類學生則大多選取繼續留下高校進入研究生學習生涯。當然了,指導這第一類學生自然是比較頭疼的,他們大多希望可以有現成的資料參考,不太喜歡自己去查文獻、動手作圖、整理等等。那么,難道畢業后直接進入單位工作就不需要重視畢業設計的過程了嗎?為此,我將以自己的經歷告誡我們的本科生們,無論是進入單位工作或是繼續進行研究生學習階段,畢業設計的過程都需要認真對待,因為毫無疑問,它會影響到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按照上述的兩種分類方式,我便屬于那本科畢業后直接進入單位工作的第一類。2001年,我本科畢業后進入中石化勝利油田工作,二分、三分后,我被分配到一個采油廠的油水井管理區工作,哪里的工作環境自然是不會很好的。幸運的是,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采油廠的地質研究所開始招兵買馬,而我的專業又恰好對口,因此,心里還美美地想終于可以換到一個好一點的地方工作了。然而,面試答辯時,我并未如愿以償,而原因就在于我無法對自己的畢業設計進行簡單而完整的陳述。其最終的結果便是,我不得不選擇一條更為艱辛的道路才得以進入今天的工作崗位。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品質,希望高校能為教師們提供更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方針,希望高校教師們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更加用心地對待本科畢業設計這件事情。最為重要的是,希望我們的本科生們能有一個態度,認真地對待畢業設計的整個過程。
[參考文獻]
[1]陳家新.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2年02期:
[2]廖志凌,劉賢興,楊澤斌,孫宇新.影響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年01期:
[3]張自廣,孔亞平.如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年05期.
[4]潘奇志.對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分析及措施[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0年03期.
[5]杜祥培,尹躍妮,歐陽中萬.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3年09期.
[6]鄭琳.大學生畢業論文選題存在問題及對策[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李維芳.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與探索[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12期.
[8]劉麗,米括.提高特殊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與實踐[J].長春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關鍵詞 化學專業師范生 教育科研 能力 師范教育 科研方法
自古以來,師者皆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根本職責。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備教育科研素質。作為即將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高校師范生,應意識到教育科研與教學的辯證統一關系,重視對自身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從而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素質,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為進一步了解化學專業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的基本情況,筆者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
1 概念簡介
1.1教育科研意識
科研意識是指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的動力,潛心捕捉和研究問題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質的基礎。教育科研意識則是指教師對教育活動的有意識的探索和革新,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教育活動的自覺性,是對從事的教育活動的一種清晰而完整的認識。它既表現為行為主體對教育環境的主動適應,也表現為行為主體對環境的積極影響與改造。
1.2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來源于教育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創新能力。具體指教師應當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論知識,具有收集利用文獻資料、開發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具有開拓精神、探究勇氣、嚴謹的治學作風等。
2 化學專業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現狀的調查
2.1調查目的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化學專業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現狀,分析形成此現狀的原因,探索提高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的途徑與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和研究要求,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
2.2調查對象
以東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6所師范高校2008級化學專業本科生為調查對象。于2012年3月以信件郵寄方式向以上六所師范高校投放調查問卷,每所高校隨機抽取50人,共300人施測。剔除不合格和不完整的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6.67%。
3 調查問卷的統計與分析
3.1對教育科研的認識與看法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師范生對進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以及教育科研對提高教學和自我發展的作用具有比較深刻全面的認識。這為提高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3.2教育教學期刊、書籍閱讀情況
經常閱讀教育教學期刊書籍可以提高教育科研意識,開拓教育視野,增強寫作能力。但從表2的數據不難看出,當前師范生的閱讀情況并不十分理想,仍有超過40%的師范生沒能形成經常閱讀的良好習慣。這種情況對提高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十分不利。
3.3教育科研意識與積極性情況
3.3.1教育科研意識
表3數據顯示,超過77%的師范生對新舊教材進行過對比分析。在閱讀教育教學相關文獻時,超過65%的師范生能夠有意識地在文獻中尋找科研的切入點。在化學實驗方面,超過73%的師范生喜歡改進實驗,超過82%的師范生喜歡對化學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反常現象進行思考并希望能夠找出原因。這些數據表明,無論是在教材研究、理論研究還是化學實驗研究等方面,師范生都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但調查數據還顯示,僅有不到一半的師范生曾針對某一教育問題制定研究計劃。這說明大多數師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識僅停留在思想層面,未能落實到行動。這也正是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
3.3.2教育科研積極性
表4的統計顯示,超過73%的師范生喜歡與其他教師或同學共同進行教育科研活動,這表明大多數師范生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意愿。統計數據還顯示,在實習期間,超過77%的師范生能夠有意識地對任教班級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進行調查分析;超過76%的師范生能夠清楚了解教學或者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有超過86%的師范生能夠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記錄、思考,并希望找到解決的辦法。這些數據表明,化學專業師范生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積極性。強烈的教育科研意愿與積極性是師范生提高教育科研意識,增強教育科研能力,實施教育科研行動的思想基礎,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4對教育科研理論知識與方法的掌握情況
扎實的理論基礎是提高能力的必然條件。因此,對教育科研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個人的教育科研能力。表5的數據顯示,大多數師范生并不十分清楚教育科研論文的寫作要求。表6的數據顯示,大多數師范生熟練掌握的教育科研方法僅限于調查法和文獻法。以上的調查結果表明化學專業師范生對教育科研理論知識及方法的掌握情況并不樂觀,這將嚴重影響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3.5教育科研能力情況
表7的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90名師范生中,參與過教育論文寫作研究的學生占34.48%,曾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過教育教學論文的學生占31.03%,能夠和基本能夠獨自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僅占16.55%和25.86%。以上數據表明,當前化學專業師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十分薄弱,迫切需要相關的專業培訓,以便將來能夠在工作崗位上順利開展教育科研活動。
3.6現狀成因調查
表8數據顯示,大多數師范生認為制約其參與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因主要有3點:學校教育科研氛圍不夠濃厚,影響教育科研的開展;學校沒有提供參與教育科研的機會;科研與課程學習、教學工作分離,難以兼顧。數據還顯示,超過一半的師范生認為就讀學校關于教育科研知識和方法的培訓不夠完善。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師范生將形成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現狀的主要原因歸結于學校。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僅說明廣大師范高校在對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方面仍存在欠缺,同時也反映出大多數師范生還不能夠從自我角度出發,認真審視形成自身現狀的根本原因。這也將對提高師范生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產生不良影響。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從問卷調查的綜合情況來看,關于化學專業師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識與能力現狀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對進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意義具有深刻的認識。
(2)具有比較強烈的教育科研意愿與積極性。
(3)具有較強教育科研意識,實踐中未能實施。
(4)教育、教學期刊書籍的閱讀情況不理想。
(5)掌握的教育科研理論知識和方法不夠豐富、扎實,科研能力較差。
4.2建議
針對以上結論,筆者對廣大師范院校提出以下建議:
(1)開設化學文獻課,提高師范生文獻閱讀數量與水平。
(2)開設化學教育科研培訓課,扎實師范生教育科研理論基礎,提高操作能力。
(3)成立化學實驗創新小組,增強師范生實驗科研能力,開拓論文選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