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認識自我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德育管理就是科學地遵循管理原則,組織德育過程,自覺地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協調處理德育過程中諸因素的關系,提高德育的效益。本文從教育對象,學科管理制度,班集體三個角度,對當前德育管理工作進行了探討。
高校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則,有計劃地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實施,促進教育對象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各種實踐活動的總稱。德育管理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即具有教育屬性,又具有管理的屬性。因此,它的客觀效果不僅可以增強德育工作的科學性,而且可以優化組合德育工作的各種教育力量,獲得德育工作的整體效益本文就下面三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啟發教育對象自我管理
從德育管理來看,教師是管理者,學生是管理對象。但是,這種管理對象與具體的物品不同,他們不僅僅是被教育、塑造的原材料,而且還是參與自我塑造的能動個體,他們對自身的思想、學習、生活有進行選擇、決策、控制的能力。如果只有教師的管理,沒有學生的配合,這樣的德育管理是脆弱的。因為任何一種思想行為如果沒有教育對象的內心反省、思想矛盾的轉化,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不能奏效的。而且,德育管理的最終目標必須通過教育對象體現出來。從這點上講,教育者調動教育對象內在積極性,激發內驅力,啟發他們進行自我管理顯得特別重要。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啟發教育對象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應從以下二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化自我教育,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所謂自我教育是指人們通過自己內部的思想矛盾斗爭,自覺熱愛先進思想、道德規范,克服自己的錯誤和矯正不良行為,促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轉化的控制活動。因此,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激勵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過程。我們德育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指導、幫助教育對象正確開展自我教育,不僅要在品德教學中講述這方面的知識,而且要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進行跟蹤指導,促使學生思想行為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二是讓學生參與德育管理,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從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處于心理的自我發展期。這一時期,大學生產生了認識和支配自我、支配環境的強烈意識,思想和行為表現出明顯的相對獨立傾向。他們大到對學校德育教學計劃、活動安排,小到對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管理制度、行為規范都會進行思考和.質疑,看其是否存在合理性和實際價值。一般不希望被動處于服從和遵守的地位,而是想參與其中。這也要求教育者善于尊重教育對象,關心教育對象,采取民主、平等和管理方法,因勢利導,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德育管理工作。讓學生在德育管理實踐中,深化對德育工作的認識,并且找到自己的位里,增強責任感和自律能力。我們還應該進一步認識到,培養學生的自律,是德育工作為之奮斗的高境界。科恩《自我論》中,把個體人的道德意識發展水平劃分為:“前道德水平”、“習慣道德水平”和“自律道德水平”三個層次,并認為在“前道德”和“習慣道德”階段,人們遵守道德出于無奈迫于外在賞罰和典論壓力,一旦外界壓力減少,就可能做出不道德的甚至違法的事。而在“自律道德”階段,人們遵守道德是靠“良心”,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運用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難,從而戰勝丑陋、邪惡,實現自我完善。在改革開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提高學生的自律素質,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運用制度載體進行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即體現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又關系到每個學生學習、生活的切身利益。它即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有約束和強制性,又適當運用了激勵競爭機制促進學生奮發成才。可見,學生管理制度是德育管理的一個有效載體,運用這一載體進行德育管理,大致要經歷下面幾個階段:(一)外部作用。教育者向教育對象輸入制度規范,獲得教育對象的認同、評價,形成內心體驗,被教育對象接受:(二)產生內在動機、外部的教育影響,通過管理對象內在的心理矛盾,轉化為思想動機,形成內部動力:(三)選擇行為方式。動機支配行為,動機和行為在內心結合、外化為符合規范的行為:(四)行為變成習慣。教育對象的行為在學習,生活、工作的過程中多次重復。形成良好習慣。上述幾個發展階段,也可以歸納為內化、外化的兩個轉化過程。即把制度規范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價值的評判標準,外化為行為方式和習慣。 我們運用制度載體進行德育管理,即要注重說理教育,又要注重行為訓練。其一,在“內化”中解決“知”。調查表明,大學生對高校制度規范缺乏認識.存在一些錯誤看法。例如.部分學生認為,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肜成,利益趨于多冗化,弘揚人的主體性的今天,過于強調制度管理會束縛學牛的思想行為,不利于成才他們對學校的管理工作有一種逆反心理。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在“內化”過程中,我們說理的力度不夠。德育教學講授校紀校規內容時,講條文多,講道理少簡單停留在要怎樣做,小要怎樣做而為什么這樣做,道理在那里.則講得不透徹。沒有很好地把人牛觀、價值觀、成才觀教育與校紀校規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存在“兩張皮”現象。這樣一方面使德育教學脫離學生思想實際,失去了現實生活的支撐,另一方面又使運用制度載體進行德育管理喪失了理性基礎。德育教學一定要走出誤區,向學生講條文,同時又要講明道理,促使學生對管理制度產生認同和內心體驗,進而轉化為思想動機和內在動力。其二,在“外化”中解決好“行”。如果只有對管理制度的認同,而沒有遵守制度的行動,制度的約束也就會落空,更談不上發揮出德育管理的效力。中國古代教育家一貫主張“窮理與“篤行”并重。因此,運用制度載體進行德育管理關鍵要體現在學生行為規范上。解決“行”的問題。高校除了嚴格、科學管理,運用行政手段對學生行為進行外在約束外,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堅持不懈地進行行為訓練。因為,學生單個行為只有在實踐中,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形成一種習慣,性質相同習慣,又可以在行為訓練中進行有機結合,進一步轉化為穩定的個性傾向特征,產生個性意識。所以,深入到學生中去,貼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抓好學生良好行為培養,是運用制度載體進行德育管理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依靠學生集體強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