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電話營銷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電子商務模式下的網絡電話營銷
(一)網絡電話營銷及現狀
通使用電話以及互聯網,來實現有計劃、有組織、并且高效率地推廣廣大客戶群、提高顧客滿意度、維護顧客等市場行為手法。成功的網絡電話營銷應該是電話雙方都能體會到電話營銷的價值。
與傳統的面對面的營銷方式相比,在電視網絡購物已成為一種潮流方式。因此,在網絡中的電話營銷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也正以速度快、能夠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特點,逐漸成為一項強有力的營銷模式。
(二)網絡電話營銷的特點
1.唯一能夠傳遞信息的要素:聲音
網絡電話營銷過程是靠聲音來傳遞信息的,外呼人員只能靠“聽覺”去“看到”客戶的所有反應并判斷溝通方向是否正確,同樣地,客戶在電話中也無法看到外呼人員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只能借著他所聽到的聲音及其所傳遞的訊息來判斷自己是否喜歡這個服務人員,是否可以信賴這個人,并決定是否繼續這個通話過程。
2.通話成功的關鍵:引發客戶的興趣
網絡營銷人員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引起客戶的興趣,在電話拜訪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辦法讓客戶在20~30秒內感到有興趣,客戶可能隨時終止通話,因為他們不喜歡浪費時間去聽一些和自己無關的事情,除非這通電話讓他們產生某種好處。
二、網絡電話營銷存在的問題
(一)消費者信心不足
市場競爭的加劇使一些企業不能以一種正常心態面對消費者,于是企業為了自身獲利,不顧消費者利益,不分時間、地點,周而復始頻繁向消費者傳遞信息,以致于影響到消費者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有企業在消費者的休息時間、學習時間、會議中等任何時候,任何場所突然來電或信息,嚴重干擾消費者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二)營銷人員缺乏電話溝通技巧
網絡電話營銷的成功取決于銷售人員。銷售人員代表著一個企業的形象,大部分員工靠打大量的電話,碰運氣或得訂單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不一定會成功,反而容易失去客戶。
(三)企業信息失真
在進行網絡電話營銷時,企業應該得到客戶的許可,隨著網絡電話營銷行業的發展,有的企業在不恰當的實際提供無效的信息自然會引起客戶的反感。
三、解決現有問題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網絡電話營銷策略意識
轉變觀念,學會換位思考。企業應多從消費者角度和立場上考慮問題,關心消費者利益訴求,以使營銷方式更容易被消費者理解和接受,是消費者認識到企業是自己的服務者、合作者、利益提供者而非利益的掠奪者,這樣才能為企業創造出更加和諧的營銷環境,也更易于建立和保持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信互利關系。
(二)加強培訓,學習完善電話營銷技術
營銷講究新奇,網絡電話營銷也不例外,同樣的話術,別人用可以成功,但你用可能不成功,因此,在進行網絡電話營銷時,要根據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的特點、客戶的特點,在遵循市場規律前提下不斷創新技巧,明確電話對象,選擇恰當時機。做好營銷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樣才能提高成功率。要打一個成功的電話,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概括來講,主要包括聲音和語言控制技巧、提問技巧、傾聽技巧、引導技巧、同理技巧、贊美技巧等六種核心技巧,并且提高銷售人員的素質,加強對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營銷團隊。
(三)遵守國家法規,推動網絡電話營銷行業的發展
在進行網絡電話營銷時,企業應該得到客戶的許可,隨之而網絡電話營銷行業的發展有的企業在不恰當的時機提供了無效的信息,自然會引起顧客的反感。因此該行業急需法律的約束,信息產業部頒布的《電信服務規范》中明確規定,企業向客戶傳遞信息時必須使用客戶接受的方式。但是對于網絡電話營銷目前還沒有法律規定。由于我國法律制度的缺陷,對用法律保護個人隱私有很大難度,需要盡快彌補這方面的空白。
參考文獻:
[1]朱文.電子商務時代網絡營銷的發展對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20-125.
簡訊
SAS新客戶智能解決方案
日前,商業智能軟件和服務提供商SAS了新的“客戶智能解決方案(SAS Customer Intelligence),包括SAS市場營銷自動化管理、SAS市場優化管理、SAS互動管理、SAS Web分析、SAS數字化營銷管理、SAS Veridiem營銷資源管理以及SAS營銷績效管理,能提供最完整的企業營銷管理解決方案套件。SAS客戶智能系統建立在基于開放標準的SAS 9平臺上,結合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和深層次的行業知識和經驗,并且能與企業現有的IT基礎設施集成,增加現有投資的收益。同時,SAS客戶智能解決方案還能與SAS法規遵從、SAS風險管理、績效管理以及其他重要的企業功能集成。(康)
點擊科技多媒體即時通信軟件
點擊科技推出的Lava-Lava是一款趣味、實用、高品質的多媒體網絡通信軟件,它能夠提供超清晰的語音通話質量,能夠解決語音延遲、有回聲等網絡電話常見的問題; 提供超強的查找條件組合,讓用戶能快速找到自己的聊友;提供多人語音聊天功能,用戶能同時邀請4位好友在網上進行語音或者視頻聊天。同時,Lava-Lava專門針對各種常見防火墻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開發,幾乎可以在所有的防火墻或者NAT之后工作,讓用戶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流暢地與好友視頻通話。(康翔)
泰克WiMAX測試軟件RSA-IQWIMAX
測試、測量和監測解決方案供應商泰克公司推出解調制和分析軟件RSA-IQWIMAX。作為WiMAX綜合測試工具的重要部分,RSA-IQWIMAX為符合IEEE 802.16-2004(固定)和IEEE 802.16e-2005 (移動) WiMAX 標準的OFDM和OFDMA信號提供了頻譜與調制測量方案。作為泰克和LitePoint合作的最新成果,RSA-IQWIMAX是一款用于WiMAX設備的專業測試軟件工具,能夠利用泰克RSA3408A實時頻譜分析儀在WiMAX設備的設計過程中完成特征化和故障排除的工作。憑借RSA-IQWIMAX,技術研發團隊可以更快地探測、診斷、解決WiMAX設計工作中的問題,從而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將含有WiMAX技術的消費電子產品、電腦以及手持設備等各類最終產品推向市場。(鳴)
最為人關注的企業APP應用同樣宣示著中國的移動營銷時代已經“燎原”,其中又以移動電商和餐飲業對APP的高度重視而備受矚目。前者曾是傳統互聯網的表率,在線購物也第一次以網絡的方式改變了中國人的習慣,后者則是傳統企業的代表,他們如此對APP移動營銷的注意力,也啟示著“APP移動營銷的時代正從世界蔓延到了中國”。
當APP成為無數企業主熱議的話題時,企業APP的應用也蜂擁而上,就像當初互聯網時代的電子商務一樣,許多企業“為了APP而APP”,一個投入了數萬甚至近十萬的企業自媒體平臺卻成了“沒有心臟的鋼鐵俠”,不能發揮實際效用。
“傳統企業涉足移動營銷,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研發上,而忽視了后期的維護運營和營銷整合,結果導致APP移動營銷在企業的品牌傳播戰略中成了漂亮的花瓶--中看不中用。”道有道CEO周建修認為,企業運用APP移動營銷,不僅要有“怎么做”的環節,同樣還要有“怎么用”的環節。
由第一代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時代的2G、3G、LTE,移動通信是近20年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之一。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后,穩定而優質的語音服務和觸手可及的數據服務讓用戶習以為常。在硬件裝備競賽過后,人們開始反思如何才能讓通信擺脫“夕陽產業”的陰影。
制式共存軟件為先
可靠性以及“5個9”的標準就是起源于通信業,由此可見通信行業硬件質量有多么過硬。之前,毛利率是靠技術門檻獲得的,越封閉、門檻越高、應用越廣的行業越賺錢。現在,游戲規則改變,單玩硬件已經玩不轉了,服務和軟件才是持續盈利點。
移動通信制式一直在向前演進,LTE已箭在弦上。從部署規模和用戶增長角度而言,LTE是移動通信史上發展最快的系統——LTE用戶數在2018年將攀升至約16億。
在2G向LTE演進的過程中,不同制式,多種頻段和多種模式之間的互聯互通和相互兼容的問題亟待解決,這對設備、運維系統提出更高要求——硬件不變,僅通過軟件更新完成制式平滑升級,同一運維系統對多種制式共管。對平臺的需求,對軟件設計和研發管理的挑戰都隨之而來。
軟件無線電(SDR)技術是一個解決之道。它以開放體系結構為基礎,在硬件的平臺上應用軟件技術來實現具有最大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無線通信方式和功能的系統。軟件無線電系統可以進行重新配置,它只需要開發一套通用的硬件系統,通過不同的軟件來適應不同的環境——多種業務、標準、頻帶。應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后,移動終端可以在不同系統和平臺間無縫切換。
2011年,硅產品知識產權平臺解決方案和數字信號處理器內核授權廠商CEVA公司和網絡基站應用半導體解決方案供應商Mindspeed科技公司宣布,攜手把SDR技術引入無線基站設備中,進一步提升4G無線基帶解決方案的性能和靈活性。
中國主導制定的TD-LTE-Advanced已成為IMT-Advanced國際標準,因此,國內廠商積極將SDR技術與TD-LTE結合起來。近日,京奧通信全球最新一款基于SDR技術的TD-LTE數字無線射頻直放站,并于2012年底與中國移動合作成功進行了TD-LTE 2.6GHz數字微功率無線直放站場測。
與移動互聯網共榮
移動互聯網一步步發展為一個顛覆性的新興行業,其發展軌跡可謂重走PC互聯網的老路: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3G、LTE)——基本軟件和服務(移動OS、視頻通信)成規模——內容/聚合(應用軟件商店、LBS、電子書)成趨勢——零售/商務(電子商務、企業移動應用)嶄露頭角。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有賴于硬件設備、軟件服務、通信技術等形成合力,實現跨界聯合創新。
對通信而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是一個新的契機,移動互聯網給予了通信行業新的驅動力,使其擺脫增長停滯的困局。
愛立信12月初的《流量與市場數據報告》顯示,數據流量在2011年第三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期間翻番,并有望在2012 至2018年期間以50%的復合年增長率持續增長。愛立信高級副總裁兼戰略部主管Douglas Gilstrap表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改變了人們使用互聯網的方式,人們對移動網絡質量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移動通信正成為日常生活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2012年12月27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移動軟件應用市場僅經過3年的發展就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最大應用商店應用數達74萬,平均每小時有55個新應用上線。
較之3G,LTE最明顯的改進來自于高數據速率、分組傳送、延遲降低、廣域覆蓋和向下兼容。用戶最直觀的感受是下載速度的近十倍提升,應用軟件將成產業中最強大的一環:對消費級應用來說,移動高清電視和互動游戲等業務成為現實,消費者將越來越依賴移動網絡,有越來越多應用供選擇;在企業級應用中,統一通信平臺提升了企業信息共享與溝通能力,使辦公效率大為提高,打造了一個便捷、高效、無縫的辦公環境。
以統一通信平臺為例,它涉及多方:企業軟件提供商,如微軟、IBM等將即時通信應用嵌入解決方案中以建立涉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移動電話、網絡電話及視頻會議等業務的統一通信平臺;網絡提供商把統一通信協作應用作為擴展戰略,如思科、西門子等;Web入口及即時消息供應商,包括騰訊、雅虎等,它們在企業桌面市場有很強的地位,是實現移動辦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運營商,其業務范圍涉及無線視頻會議、即時視頻消息和聊天、短視頻呼叫中心等。
行業格局或大變
數年前,就有運營商將淪為“智能管道”的預言,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據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透露,以騰訊為例,它對中移動收入貢獻不超過10%,但是它耗費中移動流量的40%。
在“智能管道”之后,運營商又迎來了一個新名詞“虛擬運營商”(Virtual Network Operator,VNO)。2012年6月,國家明確民營資本可進入電信業后,大家普遍認為虛擬網絡運營商牌照的發放會提上議程。虛擬運營商,指的是企業可通過互聯網或者租用運營商網絡的方式,經營基本電信業務。虛擬運營商不同于增值服務商之處在于,它以自己的品牌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擁有計費系統、客服號、營銷和管理體系。英國維珍移動就是全球最著名的虛擬運營商之一。
騰訊是中國最有可能成為虛擬運營商的廠商:騰訊極有可能在3~5年內建成自有骨干網(租賃光纖+自建IDC);擁有7.5億QQ用戶、4.3億微博用戶、2億微信用戶;年純利超百億元,超過聯通;極其完整的產品線;不弱于電信運營商的研發和創新能力、服務意識。
作為個人用戶,你可以想想,短信和語音通信的使用頻率是不是越來越低了——國內以微信、國外以WhatsApp為代表的基于手機通訊錄的即時通信軟件已經開始挑戰運營商基礎業務,而增值業務如彩鈴等也可能會被前端化。
如何依托互聯網精品應用增加客戶對運營商管道的黏性,鎖定客戶,是運營商不得不下功夫的必修課。所幸的是,運營商開始積極進行自身改造,以軟件為發力點,以逆轉低值化、邊緣化和管道化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通信產業已是暗流涌動。
相關鏈接
通信行業里的新產品
在AR/VR一片火熱之時,有些人無比激動,有些人依然感到迷惑。繼上次梳理完產業鏈之后,我們來看一下AR/VR的商業模式。在平臺轉變期間,搞清楚商業模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弄清楚之后將會產生巨大的收益,就像數十年前手機移動的案例一樣。AR/VR是繼PC、網頁、手機移動之后,第四大主要的平臺轉變。到了此時,搞清楚AR/VR的商業模式已經至關重要。
據投資銀行Digi-Capital預測,VR、AR的市場將一個比一個大,到2020年二者的消費市場收入總計達到1200億美元(2016年1月版本)。而且Digi-Capital認為,AR的的實現時間可能要比VR久一點,但產生的利潤也更大。
在商業模式上,可能與你想象的也會有所不同。Digi-Capital預測,AR/VR硬件銷售、AR/VR電子商務、廣告收入和移動數據/語音收入將會占據AR/VR利潤的80%。
硬件銷售
Facebook花費20億美元收購Oculus,谷歌在Magic Leap身上投了14億美元,蘋果同樣收購了Metaio。再加上微軟、HTC/Valve、索尼、三星等重量級公司都紛紛投身硬件銷售的市場。
至今看來,AR/VR在硬件市場上還難以分個高下。而為何在未證實的早期硬件市場上這些大公司有這么濃厚的興趣呢?因為硬件是平臺轉型時期的戰略性高地。
拿手機舉例來說,在蘋果創造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它主宰著全球移動手機硬件利潤,一躍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公司之一。谷歌雖然也是MVP,但是越來越依靠其他移動設備上的廣告收入。即使它掌握著Android。
據Digi-Capital估計,到2020年,從簡單使用低端的VR Cardboard眼鏡到優質的Magic Leap AR眼鏡,AR/VR將會有至少數億量級的用戶基礎。從免費到高端智能手機的價位,硬件銷售將獲利最多。而且到2020年,在AR/VR上每消費10美元,有4美元收入屬于硬件銷售。
同樣,市場研究公司ABI Reasearch對AR/VR的出貨量做了預測,它預測到2020年VR出貨量將達到4300萬臺,AR出貨量2100萬臺。其他咨詢機構也做出了不同的預測,但無一例外,都認為AR/VR硬件銷售市場非常巨大。
所以,忽視硬件并非一個明智的選擇。硬件銷售將會成為主導AR/VR的一種商業模式,早期投資于此反而更加明智。
AR/VR電子商務
在2016年2月份,Magic Leap獲得7.935億美元C輪融資。而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副董事蔡崇信加入Magic Leap董事會。作為世界頂尖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為什么要投資數億美元在一家沒有產品的硬件創業公司身上呢?
在次月的消息中我們能看到答案。3月17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實驗室。將發揮平臺優勢,同步推動VR內容培育和硬件孵化。并且宣布阿里已經全面啟動Buy+計劃引領未來購物體驗,并將協同旗下的影業、音樂、視頻網站等,推動優質VR內容產出。
不只是阿里,從亞馬遜近日的招聘信息上我們可以看出亞馬遜也在招兵買馬,準備進軍VR領域。在未來,阿里巴巴、亞馬遜、eBay以及一系列新的創業公司也許將會以一種新的方式出售商品。這將成為使用AR/VR獲利的一大商業模式。
根據Digi-Capital的報告,在5年內,使用VR/AR每消費10美元,有2美元將屬于電子銷售(商品和服務,并非在APP購買)。這可能會沖擊現有的電子商務或移動商務,但AR/VR也同樣可能會增加電子商務在消費中的份額。
廣告收入
對APP和內容開發者(不售賣硬件、商品和服務)來說,廣告銷售可能會成為最有價值的一種商業模式。由AR/VR生成的10美元利潤,大約有一美元屬于廣告商業模式。在頭戴顯示器廣告模式興起之前,產生的第一個AR廣告獨角獸應該是增強現實廣告平臺Blippar。
Blippar應用
Blippar是一款利用圖像識別和AR技術,在線下實體場景里增加廣告推廣服務的應用。用戶可以通過Blippar對現實世界中的物體進行掃描并確認,Blippar會對物體進行圖片識別,然后在屏幕上顯示出相關的介紹或廣告等虛擬內容。
從虛擬條幅到更為成熟的廣告格式,AR/VR廣告可能會沿著網頁和手機移動廣告的道路發展。2016年,在全球1/3的廣告和中國半數廣告在網頁和手機移動端的情況下,平臺的改變對廣告界來說意味著重大商機。相比其他媒體平臺廣告,AR/VR廣告更具沉浸感,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移動網絡數據/語音業務
移動性能將帶動AR/VR的用戶基礎。對VR而言,用戶基礎將由價位驅動,移動VR解決方案價格呈現下降趨勢。即使高端VR能給客戶更好的體驗,免費移動VR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相比于VR,移動性對AR來說更加基礎。長期看來,遠離WiFi之后不能打電話或獲得基于云的服務的AR設備不足以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平臺。AR設備如果不能幫助移動網絡運營商通過數據/通話服務賺錢,就得不到移動網絡運營商的交叉補助,移動網絡對AR設備的大規模應用來說非常關鍵。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要求AR硬件制造商重點考慮設備的蜂窩網絡功能和電池壽命的原因之一。
比如國內由奧圖科技公司推出的AR眼鏡酷境,可通過語音操控完成打電話、發短信、拍照、錄像、分享朋友圈、導航等功能。這種情況下,尤其在戶外,使用AR眼鏡的增強現實功能對數據流量的需求將非常大。(注意:酷境是語音控制手機打電話)
所以對運營商來說,從AR/VR上獲得的移動網絡數據收入將非常可觀。YouTube估計每一部360度的視頻需要的視頻帶寬是傳統視頻的4-5倍。高分辨率、高幀率、立體圖像和數據將驅動各種應用對帶寬的需求更加的高。總要有人為這些移動數據付錢。目前移動網絡的年收入增長率低于2%,AR/VR對移動數據的需求可能會成為打破這一現狀的催化劑。
就語音業務而言,AR/VR上的移動網絡語音收入(移動通話服務而非網絡電話)將均分現有的手機移動語音收入,并非增加運營商的收入。
除了上述四種商業模式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商業模式值得我們關注。尤其對內容提供商和程序開發者而言,可通過這種商業模式盈利。
程序內購買模式(In-App purchases)
對手機程序開發者而言,“程序內購買(免費下載App,在程序內為內容付錢)”模式一種非常核心的商業模式。基于“程序內購買模式”,開發者可以無限推出某個App的內容擴展,同時保證持續的收入。
同樣,對AR/VR開發者而言,“程序內購買”模式也非常重要,無論是增加內容(比如虛擬商品)還是提供額外的服務。與這種應用模式對應的就是下文將要介紹的高價App。但在AR/VR App市場中,程序內購買模式將如同手機和網頁市場一樣占據主導地位。
內容訂閱服務模式
從Netflix、亞馬遜、視頻網站Hulu、Spotify和其他一些內容提供商身上,我們就能明白訂閱商業模式在網頁和手機上是多么的有效。比如2015年,Spotify就改變純免費音樂服務,推出會員訂閱服務。到了2016年3月份,Spotify的首席執行官Daniel EK通過其Twitter宣布,Spotify的訂閱用戶數已經達到了3000萬。
對想提供服務的AR/VR內容商和SaaS玩家而言,人們是非常高興每月訂閱他們的服務的(雖然這可能要依靠其他平臺推廣)。盡管更多的創新模式可能會出現,高水平、無廣告的服務依然會驅動AR/VR的訂閱收入。
企業市場/B2B模式
AR玩家像是微軟、Meta、ODG和DAQRI,以及其他一些VR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都是面向企業市場。比如谷歌的智能眼鏡和微軟的HoloLens如今都是面向企業,為開發者或工程師設計。而企業市場涉及到的領域包括軍事、醫療、教育、建筑、維護與提升、企業營銷等。面向企業市場,AR/VR在這些方面的應用都將推動其發展。
取代傳統的臺式機可能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但商業用戶在特定領域使用AR/VR將會改善生產效率。在國際空間站,HoloLens的使用非常有效,相信在企業級用戶里面能達到新的高度。
HoloLens前期面向開發者和企業
AR/VR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樣可以采用B2B銷售模式。像是圖形引擎(高端的Epic的虛擬引擎、亞馬遜免費的Lumberyard引擎)、面部動畫(Cubic Motion公司)、手勢識別(Leap Motion,Gestigon)、3D模型分布(Sketchfab)等領域都是B2B模式收入的來源。
Leap Mption推出的全新的軟硬件解決方案Orion,讓手勢控制在VR中更自然
高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