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走進大自然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森林玩吧!讓我們一起欣賞森林的景色,一起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好了,不說了,讓我們起程吧!
咦?今天的森林怎么這么熱鬧?哦!原來今天是森林里一年一度的萬物音樂會!
看!風兒姐姐正演奏著她的手風琴——樹,發出了“沙沙”的響聲。雨弟弟也不甘示弱,他彈奏著他的鋼琴——雨滴,發出了“啪啪”的聲音。“呱呱”原來是青蛙歌手在演奏著動人的歌曲。小河妹妹隨著音樂跳著舞蹈,發出了“嘩嘩”的聲音。小魚兒是這次音樂會的指揮家,它吹著泡泡,發出了“咕嘟咕嘟”的聲音。不一會兒,雨弟弟和風姐姐演奏完了。天空又變晴朗了,幾只小鳥從頭頂飛過,它們“嘰嘰喳喳”歡快地叫著。
森林音樂會真是熱鬧非凡,我下次還要來。
去祝福美麗的海洋,
去撫摸高大的山脈。
去體會野草吹又生的力量!
去感受波瀾壯闊的大海!
去摸索神秘而奇妙的山脊!
這就是生活!去體味生活
不要讓它變得枯燥無味!
要讓自己的生命里充滿快樂!
可以去聆聽,摸索,傳播!
改變自己的世界,讓它變得與眾不同!
橫店一中 208班 張康偉 指導老師:李君生
四季是大自然的調色盤,使它五彩斑斕;
四季是大自然的更衣室,令它婀娜多姿;
四季是大自然的生物鐘,讓它生機勃勃;
四季是……
——題記
3月15日 星期二 晴
陽春三月,清風襲人,綠意盎然。一條彎轉曲折的溪流,彈奏著優美動人的樂章,從山間潺潺流下,滋潤著兩旁的油菜花田,油菜花也滿足地綻開了笑顏。蜜蜂蝴蝶怎會錯過大好時機呢?忙碌地穿梭在花田之間。我問蜜蜂:“你為何勞作?”“春光明媚,艷陽普照,花蜜正甜,此時不做更待何時!”寥寥數言,卻給了我一生的提示:“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7月21日 星期日 晴有雨
烈日當空,萬里無云,酷暑炎炎。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站立在池中央,她那嬌艷羞澀的面容早已蓋過周圍的一切。一只蜻蜓也想沾沾她的光,站立在了河間,正如楊萬里詩中寫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池中清水清涼澄澈,幾尾小魚在池中嬉戲玩耍,不時濺起陣陣漣漪。我問小魚:“你為何嬉戲?”“陽光照耀了我的心房,池水滋潤了我的心田,夏日旺盛了我的生命力,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情不自禁地為之起舞。”忽然,天云變色,閃電霹靂,夏雨洗卷而來,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卷地風來忽吹散”,天又恢復了平靜。夏,教會了我迅疾。
10月8日 星期一 晴
枯藤殘葉,落花敗柳,蕭蕭瑟瑟。你是否感到“自古逢秋悲寂寥”,但你可知“秋日勝春朝。”,這位風度翩翩的分子在秋節綻放了。紅的、白的、黃的……各種顏色交錯相耀,奪目映人。球狀、棱狀、龍須狀……各種姿態亭亭玉立,焦點睹目。連我都不禁為之贊嘆:“真是花中之君子,花中之龍鳳啊!”“謝謝,但這歸功于秋日,他的晝夜時間、溫差得當,才給了我如此美麗的容顏。”秋天,教會了我以他人為重,為他人著想。
12月12日 星期三 雪
寒冬臘月,北風呼嘯,大雪飄然。此時已無聲。但是臘梅凌寒獨自開;但是歲寒才可知松柏;但是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問他們:“你們為何臨寒不謝?”答曰:“我們骨子里的傲氣在催促著我們要臨寒不懼,我們生下來就是為了挑戰嚴寒!”冬,教會了我骨氣與傲氣。
一、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基礎,是作文的源泉,可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會主動跑到學生頭腦中來,這就需要觀察。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門戶,也是作文的起點,更是生活成為作文源頭活水的必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交給其觀察方法,讓他們學會觀察生活。
1.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對于某種事物或某項活動的強烈傾向和喜好情趣。它是智慧的觸發器,也是求知的推動力。學生對觀察生活產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否則就會把觀察當做負擔,甚至感到厭煩。為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運用多種方法。可以把學生帶到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去,如組織學生春游、秋游,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可以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如開設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采訪本地名人,收集廣告語,設計廣告語等。
2.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
(1)有序觀察。有順序地觀察至關重要。觀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觀察的順序有很多:有方位順序、有時間的先后順序、有整體部分順序。可是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在觀察時,往往不注意觀察順序,常常東瞧西望,顯得雜亂無章。教師在指導觀察時,可從看圖入手,教給觀察方法。如: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景到人等。可先指導學生觀察靜物,將所學的觀察方法在實際中加以運用,并在實踐過程中,及時給予糾正和引導,然后再觀察動態物體。
(2)抓住特點有重點地觀察。面對一種事物或現象,要做到細致地觀察,就必須在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同時,抓住觀察對象的特點,有重點觀察。比如說:怎樣觀察一個人?我們知道人與人在長相、衣著、身體等方面各有不同,性格、品質上也各有差異。我們在觀察時一定要找準人物最與眾不同的地方,這就叫抓住特點,重點地觀察。
(3)利用多種感官參與觀察。學生觀察事物比較粗略,比較籠統,不善于區別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教師可提醒學生在觀察中學會動腦、動眼、動鼻、動口、動手、動耳,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更為真切地、更為完善地了解事物。比如:可以請學生在家中動用多種感官區別白糖、細鹽、堿,學生一定會在看看、摸摸、聞聞、嘗嘗中分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捕捉事物特點的能力。
二、讓學生學會感受生活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這說明創作的沖動來源于對生活的熱情,有真實的生活感受,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有獨特的生活感受,就會寫出流淌著個性的作文。
1.引導學生參與大千世界
學生每天都在經歷生活,可是現在的小學生的生活因為求學的緣故而不夠多姿多彩,甚至有許多小學生的生活是很封閉的,每天就是上學、放學、回家寫作業。這樣的生活使學生對其他的事情漠不關心,因而缺少豐富的生活感受。教師要根據孩子的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與生活。
(1)引導學生學會玩。愛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孩子盡情展露出自己的靈性,玩就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下課了,領著學生到操場上痛快地玩:跳繩、踢毽子、“貓鉆十二洞”、“指星星”、“小白菜”、“丟手絹”……
(2)讓學生走進社會。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它包羅萬象,異彩紛呈,它可以為小學生提供無窮的素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農村、工廠、街道、醫院、商店,讓他們去參觀、去實踐,到社會去宣傳、調查、采訪等等,學生會把走進社會大課堂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感悟記下來,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
(3)讓學生走進五彩繽紛的大自然。針對兒童對大自然的渴望與向往,教師可以經常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積極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感受,體悟啟迪,捕捉文思。比如:可以在春忙秋收季節帶領學生接觸生活,觀察農民伯伯辛勤耕耘、收割的神態、動作,感受耕耘的辛苦與豐收的喜悅。
一、攜手生活,積累素材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晝夜不息。”小學生的生活看似單調,實質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能引導他們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的世界,從“我”的生活走向社會群體的生活,那么他們的內心世界將會異彩紛呈,筆尖流淌的也將是不息心泉。
1.豐富校園生活
學生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如果一味地讓學生聽課、做作業,學生自然會乏味、反感,而且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有計劃、定期地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如趣味運動會、卡拉OK大賽、演講、故事會、課本劇表演等,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樂趣,又能豐富他們的習作素材,激發其表達欲望。
2.探索自然生活
大自然是五彩斑斕的,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這些奧秘等著我們的學生用一雙慧眼去發現、去探求。大自然中的一片葉、一棵樹、一條溪流……無不是學生眼中的美好世界。閑暇時帶學生去踏青、放風箏、捉蝌蚪、觀察樹葉……讓學生接受大自然的洗禮,盡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恣肆徜徉,領略春日的燦爛、夏日的熱烈、秋日的明麗及冬日的純潔。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豐富鮮活的素材就會好似不停歇的溪水源源不斷地流淌在學生的筆端。
3.開拓社會生活
生活就是一部活的戲劇,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上演。但學生往往“人在生活中,不見有生活”。因而引導學生從小處著眼,養成勤于觀察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周圍鄰居的一顰一笑、超市營業員的舉手投足、小販們的吆喝,這些熟視無睹的人、事可以觀察;參觀工廠、社區時,工廠、社區的設施,工人、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可以觀察;采訪別人時,采訪對象的神態、語言、動作可以觀察;參加實踐活動時,自己的感受、同學的表現也是該留心的……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仔細觀察,就會有取之不竭的素材。
二、快樂作文,培養能力
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表達的欲望。但要想讓學生把內部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也非易事,還需要教師悉心的引導和持久的訓練。
1.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大量的閱讀會使學生對優美的語言文字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從精美的繪圖本到純文字作品再到經典著作的推薦,從童話故事到自然百科再到歷史古籍的欣賞,從老師講讀到同伴交流再到自主閱讀……教師可以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近閱讀,喜歡閱讀,直至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
2.多思考多摘記
課外閱讀切忌放任自流。我們教師課余要多了解學生讀的什么作品、有什么思想動態,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在讀的基礎上,還要引導他們多思考多做摘抄。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小流,故能就其深。詞匯、語句也要一點點積累,才能豐富,才能被靈活運用。
3.堅持寫日記
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受,學生也不例外。如何讓學生及時捕捉生活中的靈感呢?寫日記。我們的學生平時也寫日記,但大都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有時老師會規定這次回家寫什么內容,下次寫什么內容,甚至還會規定寫多少字數,這樣就扼殺了學生寫日記的興趣。有些學生為了交差就胡編亂造,毫無真情實感可言。其實我們應鼓勵學生每天寫日記,把每一天有意義、感受深的東西記下來,兩三行、百把字都行,不增加負擔,養成習慣,使之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快樂地記錄真實的生活,抒發真實的情感。
4.習作要貼近學生
葉圣陶先生說過,習作命題應站在學生的立腳點替學生著想。小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習、課外活動、街頭見聞、探索自然……習作命題應貼近他們的生活,引導他們寫熟識的、理解的,寫對他們有觸動的,為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真人真事、實物實景。如《我的雙休日》《愉快的班隊會》《我勞動我快樂》《心愿》等都是學生有話可寫、喜歡寫的習作題目。
5.巧用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