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未來學習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省委書記彭清華來宜調研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為宜賓建立全省經濟副中心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全體宜賓人應該牢牢把握三江新區建設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要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全面壓實決戰責任。
作為鄉鎮一級,要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屏障壁壘,更需要全力做好村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優化便民服務陣地,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農村等各項工作,扎根基層,打好基礎。
作為基層工作者的一份子,更應該了解這次清華書記來宜調研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會其中含義,找準自己為宜賓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貢獻力量的著力點和發力點。
關鍵詞:未來;學校;課程;教師;網絡
未來學校的課程樣態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它強調學生的學校生活就是教育或者課程的基本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和人格的養成等方面的內容,還包括學生之所以成長、成人、成才所需的多方面內容。既有學校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以及有內容、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還有各種有形無形的對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產生影響的教育過程與結果。也就是說,凡是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乃至成長的各方面的教育內容,都屬于未來學校的課程樣態的內容。因此,最基礎的課程語數外、理化生、史地政、音體美需要學生學習,每周的國旗下講話、班隊活動,每一個有意義的節日或歷史紀念日對學生來說也是思想得到升華的途徑,正所謂“一事一物皆教育,時時處處有課程”。除了開展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應該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每年的植樹節,學校會組織學生和他們所在的家庭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做到每年都植樹,精心護理,為地球增添更多綠色。未來學校還會增設許多家長課程,組織更多的親子活動,在親子互動中,加強溝通,共同成長。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人類的精神階梯是隨著閱讀不斷前行的,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發育。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卻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因此,未來學校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愛上讀書。未來學校會有大型的圖書館,免費讓孩子們借閱圖書,對于經常借閱圖書的孩子還會有物質獎勵,以此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和學。未來的教育,會更加重視“學”的地位,“學”會成為課堂中的主要環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或自己學習、或小組合作、或站、或坐、或在教室、或在圖書室,可以在校園的任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靜心學習,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通過鉆研教材,明確學習目標,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查閱資料,逐一解答,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同學互助,共同研究,實在解決不了的,尋求老師的指導。學生敢于表達、樂于交流、更加自信、更加陽光、更會學習。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教師這個職業成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隨時為任意學生提供學習的指導。有研究者認為,所謂突破圍墻、學校不存在等概念,并不是指物理上的空間,更多是代表了一種組織體系,也就是說,教學是不是在固定的空間里,教室在哪個空間已經無所謂了。孩子需要探索和發展,他的腳步要走出來。家長不用再為孩子上一所好學校熬夜排隊報名,也不用花費巨資買學區房,因為未來的學校可能不再有標志性的學校的建筑,有著相同愛好或者學習相同課程的孩子們可以在老師的組織下進入一個群,每個群取一個有著特別意義的名字比如偉人、神童、超人、領導者、新人類等,讓學生從小就明白自己與眾不同他們是未來的主人,改寫未來命運的人。
關鍵詞:移動學習;手機APP;英語詞匯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20-02
詞匯,被認為是“語言的重要的基石”,它貫穿了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的詞匯量是順利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交流的基礎。長久以來,語言學家及教學一線人員對詞匯教學進行多維度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模式悄然變化,詞匯學習研究也隨之改變。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一種在移動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 被認為是一種未來的學習模式,或者說是未來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種學習模式。本文從英語詞匯學習單項出發,結合移動學習的特點,分析了高職學生詞匯學習的需求和困難、推廣移動學習的必要性及推廣英語詞匯移動學習的可行性,分析了基于智能手機APP的學習實操效果和存在的問題,以促進高職英語詞匯的教與學。
一、推廣移動學習的必要性
高職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且普遍存在詞匯學習困難的問題。大多數同學反映:本身詞匯量不足,對英語學習沒信心;傳統的通過紙質書本學習詞匯方式單調枯燥,遺忘率高;英語學習興趣不高,不能堅持長久學習,因此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狀態。
針對詞匯量不足和詞匯遺忘的兩大困擾,楊麗芳認為詞匯學習采用移動學習方式符合以下幾點理論。首先,移動設備將文本性的單詞通過音頻、視頻等多形式輸出,這符合Paivio 的雙重編碼理論“兩種記編碼回憶一個知識點比僅用一個編碼方式回憶更易記憶”的觀點。此外,Nation的研究中指出,個性重復比集中性重復效果要好。因此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的特性,可以設置詞匯的重復頻率和提醒學習者的功能,達到科學合理刺激腦部活動的目的。再則,移動設備,尤其是智能手機的通訊、社交功能便于便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學習積極性。
二、推廣移動學習的可行性
硬件的普及和完善、軟件的豐富及學生的支持將有力地推動移動學習。
1、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無線網絡設施的完善為開展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據調查,99%的高職學生都有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國內無線網絡和校園無限網絡建設進程加快,為學生進行移動學習提供了硬件支持。各城市公共區域免費開放無線網絡的政策和手機流量資費降低更調動學生移動學習的可能性。
2、豐富的手機學習軟件APP為英語學習打開了方便之門,提供學習條件。一些大型知名網站紛紛開發了詞匯學習類APP。這些APP有效整合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學習資源,采用游戲、闖關等形式,突破性地將詞匯學習、游戲、社交完美結合,增添趣味性和競爭性。
3、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適應性是推廣移動學習的根本。傳統的紙質詞匯書攜帶不便,許多學生嫌麻煩不愿隨身攜帶,因此減少了許多記憶單詞的機會。而手機是學生隨身攜帶品,移動式詞匯書方便學生隨時隨地記憶單詞。青年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各類手機APP操作上手快,新潮時尚的學習方式受到熱捧。
三、手機APP在英語詞匯移動學習中的應用
1、選擇合適的學習軟件
英語詞匯學習的APP種類很多,但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挑選一款合適的APP很重要,若跟隨不恰當的APP學習,不僅費時費力無成效還會誤導學生。因此教師應為學生精心挑選一款合適的英語詞匯學習軟件。目前較受歡迎的詞匯學習APP有扇貝、開心詞場、百詞斬、樂詞、拓詞等。通過對界面、詞匯庫、釋意、操作等多方面認真比較和篩選,筆者推薦百詞斬。百詞斬是由成都超有愛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圖背單詞軟件”,它為每一個單詞都配了有趣的圖片和例句,幫助用戶在背單詞時,建立關聯記憶。
2、設置個性化學習計劃
百詞斬支持微博、微信、人人網帳號登錄,可自由選擇。登錄后可設計學習計劃。百詞斬詞匯庫覆蓋面廣,學生不僅可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學習范圍,還可設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還可以根據當日的學習能力,增加學習任務。靈活且富有彈性的學習方式可以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學習需求,充分體現學習的個性化和人性化。
3、多種形式輸入、趣味化的學習過程
百詞斬的主要特色是一個單詞一張圖,利用圖形建立單詞與真實環境的聯系, 每個單詞和例句都有發音,此外提供單詞TV和單詞電臺,提供更多樣的學習方式。選定選定計劃之后,百詞斬遍開始各種“招式”來幫學習者記憶單詞,如圖形化加聲音記憶、聽音辨意、拼寫運用等。百詞斬可以邀請好友一起學習,與人PK,挑戰排行榜,這樣學習不再是一個人,變得更有趣,更具有競爭性。趣味的學習過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給與他們持之以恒學習的動力。
4、有效監控學習進度
學習監控能幫助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學習進度等,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百詞斬可實現自我監控及同伴或教師監控。百詞斬規定:學習者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后會進行打卡并統計打卡天數,若沒有完成任務,則不能打卡。動態功能則記錄學習者30條最新的學習動態,包含學習時間和完成的任務。教師亦可要求學生定期發送打卡記錄或動態記錄的手機頁面截屏,哪個學生沒完成學習任務一目了然。打卡制度和動態功能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過程,成為教師采取形成性評價的依據,同時促使學生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
關鍵詞: 元認知策略英語專業新生學習自主性
1.背景和意義
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掌握的質量、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說、讀、寫等運用語言的能力。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比較根深蒂固地習慣于被動接受英語課堂上教師講什么就學什么、考試考什么就學什么,因而學生學習被動、效率低,更談不上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受高中學習的影響,英語專業新生的詞匯習得方式,主要是以精讀課文、背誦記憶單詞為主要獲得途徑。這樣的詞匯習得方式和詞匯獲得量遠遠不能滿足作為英語專業學生詞匯的需求量和應該獲得量。
在實驗訓練開始之初,教師與所任教英語閱讀課的兩個班級的英語專業的新生分批次就英語詞匯學習及策略進行座談,許多學生不知道有詞匯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管理策略之說,他們中雖然也有人想過自己的學習目標,但是沒有制定詳細學習計劃的習慣,更沒有想到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管理和評價。
被問到“你是怎樣記憶英語單詞的?”學生回答:①根據讀音、音標、音節記憶單詞;②根據課文、句中意思、造句記憶單詞;③按字母拼寫死記硬背;④其他個別情況,如邊讀邊寫等。“你擴大詞匯量的途徑有哪些?”大部分學生回答的是主要來自精讀課文和英語泛讀,以背誦記憶單詞為主要獲得途徑。以上訪談調查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詞匯學習策略,自我管理意識薄弱,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不具備真正的詞匯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在教給學生各項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必須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會學生如何真正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者。本實驗的元認知策略訓練與英語閱讀課結合,從學生的詞匯自主學習管理策略著手,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自主學習與元認知策略
近二十年來,關于培養學習者自主性的研究和文章大量涌現。根據對文獻的查閱,目前,國內外教育界對自主學習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總的來說,自主學習是一個人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能力,其特點是學習者愿意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能夠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需求確立目標、制定計劃、選擇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計劃的實施、評估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
元認知策略是培養學習者自主性的關鍵。1985年,Wenden提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運用元認知策略監控、管理或自主自己的學習。1985年,O’Malley等指出,沒有掌握元認知策略的學生基本上是一個沒有方向和沒有能力評估自己的進步、自己的成績和確定自己未來的學習方向的人。顯然,元認知策略是使學習者承擔他們自己學習責任的高級管理方法或工具。1998年,Wenden研究表明,計劃、監控和評估是元認知活動管理策略的三個主要內容,是通向自主學習的一個橋梁。
計劃性:學習者應該就所要學習的資源和策略作出決策,學習者還要對未來學什么、怎么學作出決定,他們需要確定目標和評估成績的標準。
監控性:監控策略被用來控制當前發生的事情。
評估性:學生隨時可以檢查自己的學習結果。
可見,掌握了元認知策略就意味著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了。能夠管理或監控自己學習的學習者就可以稱作是一個自主學習者。換句話說掌握了元認知策略的學生,基本上就是一個學有方向,并且有能力評估自己的進步、成績和有能力確立自己未來學習的學習者。
3.如何培養詞匯學習的自主性
3.1詞匯學習策略培訓和實踐
英語專業新生由于受過去詞匯學習局限性的影響,以及對詞匯知識和學習策略缺乏足夠的了解,使得他們在專業學習尤其詞匯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靈活性,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因而更多地依賴于“死記硬背”的方法。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詞匯學習能力,教師應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指導并訓練學生運用各種詞匯學習策略,并滲透到教學中去,不斷強化達到靈活運用,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英語閱讀材料和難度,特別是掌握學生現有詞匯學習策略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使用策略現狀有針對性地、系統地加強以下一些詞匯學習策略的培養和訓練。
(1)反復機械記憶法。
此方法是學生最為熟悉的,也是記憶單詞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2)聯想法。
聯想法包括語義聯想(如同義詞、反義詞等)、構詞聯想、形近詞、搭配聯想、上下文聯想法等。在弄清基本詞匯的語義后,充分運用聯想,擴大詞匯聯系,加強熟悉和鞏固。
新生的問卷調查中“在閱讀時,遇到生詞你會怎么辦?”,72%的學生選擇“查字典”,只有23%的學生選擇“通過上下文猜測”,還有5%左右選擇“其他或不管它”。上下文聯想猜測詞義不影響閱讀速度,而且有助于對詞匯和文章的理解。例如,看到fast,學生可能會想到“fast”或“swift”,但如果是fast head(固定式車床頭),fast color(不褪的顏色),fast day(齋戒日),fast court(硬地球場),查字典得花不短的時間查詢幾十個詞條,等搞明白了,也不知道文章說的是什么意思了。而通過上下文,大多能很容易就猜測出詞義。
(3)詞根、詞干、詞綴記憶法。
英語詞匯的構成中有一個普遍的規律:英語中有大量單詞來源于拉丁語詞根,很多詞匯都是由詞根、詞干、詞綴構成的。一個詞根,加上各自的前綴、后綴,可派生出數十個、甚至近百個英語同根詞,舉一反三的學習,可以迅速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如表示否定的前綴in-,im-,mis-,il-,ir-,dis-等分別加在下列單詞前就變成了反義詞:direct(直接的)―indirect(間接的),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legality(合法)―illegality(違法),relevant(相關的)―irrelevant(不相關的),understand(理解)―misunderstand(誤解),agree(同意)―disagree(不同意)。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將派生詞進行歸類,定能熟能生巧,迅速擴大詞匯量。
(4)成語、習語與母語聯系法。
母語相關知識的掌握有助于英語的學習。例如學生了解了漢語“一箭雙雕”的成語和典故,在讀英語時,遇到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會有更準確的理解和翻譯。如漢語的“胡說”,為什么英語也有對應的double Dutch?稍有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知識的學生都知道,中國(中原漢人居住區)在古時候常遭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而這些少數民族常被漢人辱稱為“胡人”;同樣英國與荷蘭爭做海上霸主,兩國常常發生戰爭,因此Dutch也成了辱稱。又如漢語中的習語“小菜一碟”,英語也有類似的說法a piece of cake。同時,這兩個習語還反映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之處。
(5)文化背景知識與詞匯學習。
英語詞匯與西方文化和歷史典故之間的關系是不能忽視的。雖說不是英語學習的基本方法,但如果學生沒有任何關于西方文化和歷史典故的知識,是不能完全讀懂英語文章的。英語受歐洲傳統歷史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如:希臘神話、《圣經》等,這些神話,在說英語的國家家喻戶曉,因此,在英語詞匯中被大量借鑒和引用。在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外國電影、電視,甚至是日常生活交流中,《圣經》中的典故就會信手拈來,比如“害群之馬”(a black sheep)、“迷途的羔羊”(the lost sheep)、“烏合之眾“(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替罪羊”(scapegoat)等。并且,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語中的“迷途的羔羊”與“替罪羊”的語源與英語是一致的。
西方人喜歡養寵物,許多西方習語也與寵物有關,如“下大雨”(It rains cat and dog.)、“愛屋及烏”(Love me,love my dog.)等。了解、涉獵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學生可增強無意識識記單詞的能力,加強文學修養,了解豐富的文化背景,拓寬知識面,在增加詞匯的同時,也增加了學英語的興趣。
(6)擴大閱讀量,在閱讀中鞏固已認識的單詞,識記新單詞。
記憶的過程是記憶遺忘再記憶的過程,通過閱讀,鞏固已掌握的詞匯,識記新單詞比單純地、機械地記憶要輕松有效得多。通過閱讀來擴大詞匯量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上下文語境,也能更好地理解詞義和用法。
創新地去主動學習英語是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就有賴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來自主學習,理解、掌握英語詞匯,擴大、豐富英語詞匯量,以便為更高一級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元認知策略培訓和建立學習者檔案
教師應介紹元認知策略知識,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具體實施,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者檔案(學習計劃書)。學習者檔案(G.David& M.Lindsay,1999)主要闡述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個人能力與不足、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活動和成果記錄等。通過制定學習者檔案和之前的詞匯學習策略培訓,學習者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英語詞匯學習的重要性、自己在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方面的優勢和不足,并且明確自己目前需要學習的是什么,而不盲從他人。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真正負責自己的詞匯學習,而且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有效開展自主詞匯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每周對自己的學習情況的監控,可以逐漸發現對自己有益的詞匯學習方法和策略,從而形成對好的方法和策略進行總結和積累的習慣,變無意識學習為自主學習。
元認知策略的三個主要的功能:計劃、監控和評估借助于學習者檔案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學生借助于學習者檔案能夠管理、監控和評估自己的詞匯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一名真正的自主學習者。
3.3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形成良好課堂氛圍的前提。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引導,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通過評價使學生學會體驗成功、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學會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從而調控自己的學習。學法指導應貫穿于整個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只有通過教師的引導,重視自主性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才能真正地被培養起來。
4.結論
以上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詞匯學習的實驗嘗試,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詞匯學習元認知策略培訓。實驗前后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詞匯測試對比分析,發現學生詞匯大大提高,能更加熟練地、有選擇地使用詞匯學習策略,詞匯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增強,閱讀理解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結果分析表明,元認知策略訓練對引導英語專業新生的詞匯學習、自主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和實踐,以便在教學中“授人以漁”,使學生成為能夠自主學習的人。由于實驗的范圍小、時間短等局限,研究結果還有待今后進一步廣泛和深入地研究印證。
參考文獻:
[1]David,G.& Lindsay,M.Establishing.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Gardner,D.& Miller,L.edits.Directions in self-access language learning.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4.
[3]O’Malley,J.M.&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劉晶,淺談自主學習英語積累詞匯的方法,[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3):74.
[5]王篤勤.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外語界,2002,(5):17-23.
關鍵詞: 高職高專 非英語專業 元認知策略
1.引言
通過對高職生英語學習習慣的觀察發現:作為二語學習者,高職生在高中時期就已經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進入大學后沒有老師、家長的督促,也沒有高考這個門檻要跨越,很多學生卻對英語茫然不知所措,學習沒有計劃,或開始時一味蠻干,后期不能堅持,學習沒有成效,感覺英語在一段時間后不進反退。這些都反映出學生沒有從過去老師傳授、學生學習的模式中走出來,還沒有體會到只有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學好這門語言。 正如文秋芳在《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中所言:“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最重要的差別是在管理策略上(即元認知策略)。學習成功者能成功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而不成功者則缺乏成功的語言學習所必須具備的內在的語言學習能力,如自我意識、宏觀調控能力等,即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控制遠未達到意識層面。”(文秋芳,1995)所以要改善高職生的學習狀態不再是多教會他們一些語言知識,而是要讓他們學會怎樣獲取知識,怎樣管理自己已有的知識。
2.前人對元認知的研究
元認知理論最早出現在心理學界,開始由弗拉維爾定義為任何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為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它之所以被稱為元認知是因為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Flavell,1985:103-240),后來有些學者對其基本組成做了增加,如加入動機、自我效能、成就歸因等。還有些學者使用了另一些類似的理論,比如戴斯等人在1999年提出的人類智力活動三級認知功能系統中的計劃系統。
元認知在外語學習中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由外國的一些學者如:Forrest Pressley&Waller,Wenden,Oxford,Victori &Lockhart,O’Malley&Chamot等起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和教師加入到對外語學習的元認知策略研究中來。有前文提到的文秋芳,在英語元認知策略研究中發現英語學習成功者使用元認知策略的意識較強,學習主動性和計劃性強,而英語學習不成功者在元認知策略使用上意識淡漠,英語學習盲目、被動。文秋芳沿襲O’Malley&Chamot的觀點,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元認知策略使用的成敗”(文秋芳);另外,一些在元認知策略方面投入了較多關注的中國學者還包括:桂詩春、董奇、皮連生、張慶林、武和平、楊寧則等。他們都從不同的側面對元認知策略在英語學習者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3.1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Oxford 的學習策略問卷――語言學習策略量表(R.Oxford,1990)發放試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73份,受試學生的專業覆蓋面廣,文理科比例文科略多。并對量表使用統計軟件SPSS15.0 對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八項元認知策略相關項目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3.2調查結果
可以看出,總體上學生使用元認知學習策略的頻率并不高,屬于有時使用水平,另外,對開放性話題的回答中可發現:很多學生不知道學習策略是什么,把學不好英語歸咎于周圍沒有適合英語學習的環境,還有一些學生沒有意識到元認知策略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學習還處在中學時期老師、家長牽著走的狀態,覺得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全部的學習內容;另外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所謂的計劃和組織也不外乎是圍繞著考試所從事的一些活動而已(袁鳳識,2004 ( 5):)。
八項元認知策略按照使用從多至少的順序排列依次為:
元認知32:我注意別人說英語。
元認知33:我試著去了解怎么樣能成為一個更好的英語學習者。
元認知31:我注意我的錯誤而且利用它幫助我做得更好。
元認知38: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我思考我的進步。
元認知37:我對提高我的英語有清楚的目標。
元認知34:我做計劃,這樣我就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英語。
元認知30:我試著找出能利用英語的盡可能多的方法。
元認知36:我盡可能地去尋找閱讀英語的機會。
元認知35:我尋找一些我可以用英語和他們交談的人。
4.教學中的元認知策略訓練
4.1元認知概念
元認知策略是一種管理與評價策略。使二語學習者具有能夠自覺、主動的管理自我的能力。具體包括,對學習新知識前的積極準備,對學習目標的自主了解,制訂學習計劃,集中注意力在目的語學習上,能對自己的學習風格、學習水平、學習目的、學習材料作出準確的評判,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學習目的、學習計劃、學習方法等。
元認知策略被歸為學習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第二外語采取的管理措施,如,計劃、監控、評估。O’Malley & Chamot(O’Malley & Chamot,2001),Oxford(Oxford,1990),Flavel(1987:22-23)從學習者、學習任務和學習策略三方面給元認知知識下了定義,即學生對自己認知能力的了解,也就是自己擅長哪方面的學習,如是文字能力還是空間能力;對學習任務及要求的判斷,即不同難度的任務需花費不同氣力去解決;以及對如何以最佳方式達到目的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學習性質的元認知意識也屬元認知策略(Wenden,1987a:160)元認知知識或意識是使用元認知策略的基本。Flavel 曾定義元認知知識,認為是學生對自我認知能力的了解,對學習任務的判斷,對達到學習目的所要使用的最佳方法的了解。
4.2元認知策略訓練模式探討
4.2.1評估學生現在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是非常必要的。上文中發現高職學生的學習策略使用頻率不高,還需要老師的引導。
4.2.2接下來讓學生了解各種學習策略,增強策略意識(Strategy Awareness-Raising)。鑒于研究表明單純培養元認知意識效果不佳(Wenden,1987a:164)。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元認知策略前還要向他們介紹各種其他的策略。比如認知策略,因為元認知實際上就是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認識,是認知的認知。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來自認知策略,例如,培養學生善于采用各種手段去學習,除了課堂活動還要通過電視、電影、報紙、書刊、廣播、演講等方式,創造豐富的語言習得環境輸入和產出語言。情感策略的引入,可以告訴學生學習中的“情感過濾假設”,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自信、不焦慮的心態。社交策略的介紹,告訴學生語言失去交際作用是不利于學習的,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語言實踐的環境和機會。以及記憶策略,介紹更多的記憶單詞的方法等。
4.2.3接下來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元認知策略。因為(O’Malley & Chamot ,1990)曾經指出:“缺乏元認知策略的學習者,根本沒有方向或機會計劃他的學習,監控他的進展情況,或評價他們的學習效果和確定未來學習的方向。” 大量對成功的外語學習者的研究(O’Malley&Chamot,2001;Oxford,1990;Naiman,1975;文秋芳,1995)都直接或間接地表明,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與外語學習的成功有緊密聯系。因此在第二步的基礎上要開展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良好的自我監控、管理和評價能力。按照Oxford所說,元認知策略的培訓可分為制定學習重點、安排和計劃學習及評估學習效果三類(Oxford,1990)。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幫助學生指定學習目標和計劃,調查發現,很多高職從開學就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多數目標是通過各種等級考試,這種強烈的工具型動機更加需要學生后期做計劃,反思自己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指定短期學習目標,根據目標指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安排每期的重點突破口。
2)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包括自己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鼓勵他們多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向老師咨詢學習方法,并在每個短期目標結束時考核自己的學習效果。
3)教師可以一學期為單位通過問卷調查、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使用情況、學生對使用的具體學習策略,以及學生對自己學習效果的評價的評價。再根據使用情況學習效果進行調整、完善。
以上元認知學習策略培訓主要幫助學習者選擇和使用最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完成英語學習任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5.結論和啟示
通過對高中高專學生學習策略特別是元認知策略的了解發現:他們的元認知策略屬于有時使用階段,不利于英語的語言學習,學生缺乏主動性、計劃性、獨創性及策略性。多數學生沒有意識到元認知策略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基于此種情況,以及元認知策略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我提出了一些具體辦法。這些策略的培訓和教學旨在“改變學生對自己能力的態度,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失敗不是自己能力差或不用功,而在于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Jones,et al,1987)。教師在分析學生的同時要研究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風格、教學計劃,在教學中貫穿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特別是元認知策略的培養。使他們學會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安排、計劃、監控、調節和評價,不斷完善與調整,最終學會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Flavell,J.H.Cognitive development,Znd.Englewood Cliffs[M].New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5:103-240.)
[2]Jones,B.F.et al.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M].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87.
[3]Naiman,N.et.al.,The goo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J].TESL Talk,1975,6,(1):58-75.
[4]O’Malley ,J.and A.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O’Malley,J.M.,and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7]Wenden,A.Incorporating learner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A].Wenden,A.&Rubin,J.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87a.
[8]袁鳳識,劉振前,張福勇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策略差異研究[J].外語界,2004,(5).
[9]文秋芳.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 [M].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1-66.
[10]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論文資金來源:武漢商業服務學院2010校科研項目(青年項目――培養高職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