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批評教育

批評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批評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批評教育

批評教育范文第1篇

不做無謂的批評抱怨

教師批評學生的目的唯有一個:幫助學生進步。本意是幫助學生,但往往由于控制不住情緒對學生泄憤、發泄不滿,有時只是為了抱怨、甚至斥責學生。、學生愛面子乃至維持自己人格權利,都需要自尊和被他人尊重。自尊是學生人格尊嚴的支柱,是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不懈取得成就的動力。而傷害學生自尊是批評的最大的弊端。也是我們最大的“犯罪”。每當學生做錯事情或考分不高時,本來自己就覺得“無顏他人”,如果我們再無謂指責、抱怨,刺傷他們的自尊,以至于使我們失去了許多與學生溝通、協作的黃金時機,導致教育的失敗。我們要抱定一個宗旨:“盡量不要指責,抱怨,批評學生。”

要諒解有容忍之心

作為教師不要動輒就批評學生,要試著了解學生,試著明白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比批評和斥責更有益處。當我們真正了解學生之后,往往就會發現原來他們是值得原諒,值得同情的。

一位教師,若以對待兒女之心來對待學生,寬容學生,他才是最“偉大”的。遇到學生犯錯誤,需要我們理智的化解矛盾,打開心結。忍一忍,讓一讓,放一放,涼一涼。真正的體涼他們,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制力,也會增強我們的魅力,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是親人、是摯友。容忍和諒解,雖不如熱情的感染力,似疾風驟雨,但仿如絲絲春雨,能滋潤學生的心田。

讓學生知道批評是為他好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學習方面,有良好行為得到獎勵的學生比有不良行為受到懲罰的學生學得快的多,而且也更能記住所學內容。所以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多鼓勵少斥責。但是批評既然是照亮學生的巨鏡,那么有些批評也是必須的。我們不能一味的迎合,贊揚學生。如能巧妙地恰到好處地提出建議,既不傷到學生自尊、引起反感,又能起到批評教育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覺得老師的批評是為他好。只有讓他們感到老師是親人,是知己,才能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真正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批評和贊揚自己的某一部分,會有全部收到了評價的感覺。批評要取得良好效果,在使用批評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批評也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而贊揚就是麻醉劑,贊揚有助于將師生溝通建立在友好的氣氛中,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他們是無限的關愛,感覺到更加無拘無束。先“揚”后“抑”比先“抑”后“揚”的批評更易于接受。先“揚”后“抑”也需技巧,真誠的贊美之后,一定不要接句“但是”再開始批評。如果這樣,學生會懷疑這個贊揚的可信度,以為這個贊許只是要批評他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久而久之,他就會知道你贊揚他只是為了一個“但是”。我們何不把“但是”改為“而且”呢?“你的數學考得不錯,而且我相信你下次語文也會考得很好。”這樣批評也就化成了一種激勵。

學生犯了錯誤,怎樣既能懲罰學生以戒下次,又讓學生悅納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建議”而不是下“命令”。我們不要用“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或是……的語氣來教訓學生,用“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可以考慮那個”,……的語氣來表明對他們的尊重。

批評教育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超限效應 批評教育 適度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一種體會:當我們由于工作上的某種原因被領導或同事批評時,最初常常是懷著誠懇謙虛的心情認真傾聽對方每一句話的。可是如果挨批的時間過長,我們的心情就會漸漸變得煩躁不安,渴望立即結束談話。如果這時對方沒有發覺這一情緒變化,仍然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我們的煩躁很快就會轉化為憤怒,最后甚至會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和對方發生激烈沖突。可事后卻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反問自己:我剛才是怎么了?

這不免讓我聯想起了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次經歷。有一次,馬克?吐溫到教堂參加一場募捐會。會上牧師聲情并茂的演講使馬克?吐溫深受感動,決定立刻將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都捐出去。可是他左等右等,牧師的話總也講不完,于是心情不免有些煩躁,決定只將零花錢捐出去。可是他又等了一會兒,牧師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馬克?吐溫不禁由興奮轉為煩躁、由煩躁轉為憤怒,暗下決心無論牧師怎么宣傳自己一分錢也不捐。等到最后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憤怒的馬克?吐溫不但分文未捐,相反還偷偷地從募捐盤里拿走了兩元錢。本來準備慷慨解囊的大作家到最后居然變成了小偷,這又是為什么呢?顯然是因為牧師講的時間太久了。牧師的話無論如何動聽、如何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個不停,仿佛一下子就要把人的耳朵灌滿似的,再耐心的人也會心生厭煩。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超限效應。

事實上這種“超限效應”在我們的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在批評學生時,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批評完后,過了一會,又覺得意猶未盡,又重復批評一次,接著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批評,使學生極為不耐煩,討厭至極。其實第一次挨批評時學生可能已經接受了老師正確的觀點,并下決心進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學生的厭煩心理就會出現,如果再來第三次,那么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這樣,教師的批評教育就猶如好心人反而辦了壞事情。由此可見教師對于批評不能過度超量,應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這一點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另外,教師的口頭禪,如“對不對”、“是不是”等也會造成超限效應。有時有的學生甚至不聽老師批評的內容,而去數老師在整個批評中有幾個“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尤其是開展班主任工作的過程中,批評教育學生一定要防止超限效應的出現,尤其注意以下幾點。

一、批評時講話要精練

有許多班主任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常會把學生的錯誤“小題大做”或“借題發揮”。班主任猶如故事中的牧師,意在加深學生印象,但效果并非如此。有人曾在一個年級的10個班中進行問卷調查,75%的學生對教師的“喋喋不休”置若罔聞:“誰聽他的催眠曲?”俗話說:“話到舌尖留半句。”當你發現一位學生做錯事情時,正常的思維好像是跟學生講因果利弊關系,其實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學生自己去講、自己去悟才對。比如當我看到學生課桌下有紙,我只會直接告訴他說:“你看看你的桌下。”他就會立即意會后彎下腰撿起來,而不希望老師把這么一件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二、運用恰當的方式

學生犯了錯誤,教師要作具體分析。有時學生的動機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當,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學生犯錯誤可能是因為年幼、缺乏社會經驗所致。如果我們能充分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先表揚與肯定其正確的一面,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創設一種能夠彼此容納、溝通的氛圍后,再誠懇而適度地指出其缺點和錯誤,學生就容易接受教育了。

1.以褒代貶――用表揚代替批評

“數生十過,不如贊生一長”。學生都喜歡聽表揚的話,不愿聽批評的話,甚至一聽批評就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我們在批評其不足之前,應真誠地贊揚他的進步,或者巧妙地用贊揚其進步來代替批評其不足。這樣既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能使他看到前途和希望。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當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幾個同學時,只是制止了他,并沒有立即批評,而且后來還獎勵了他四塊糖果,使王友愧疚地哭了,從此痛改前非。

2.間接提醒――巧妙地指出不足

有些班主任在勸學生時也注意表揚,但習慣在后面加一個轉折詞“但是”。比如說:“你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你勞動不夠積極,也不怎么跟同學交流。”結果學生一聽就反感,覺得老師的表揚就是為了后面的批評,如果我們以間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評,比如說:“你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如果你勞動再積極一點,而且能多跟同學交流的話,相信你在各個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進步。”這樣,學生更樂于接受。

三、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

“筋傷肉體,話傷靈魂”。批評教育時,教師要以愛護學生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教師要把嚴格要求與尊重人格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批評場合,把握批評的最佳時機,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在最有效、最易發揮作用的條件下對他進行批評教育。

1.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批評,要抓住恰當的契機,妥善用好“熱處理”和“冷處理”。

時機不同,效果則不同。只有把握批評的時機,及時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比如,有的學生自控能力差,經常因調皮搗蛋犯一些小錯誤,班主任就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進行批評教育,讓這些事情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確保以后不再重犯。

再如,如果是遇到兩個學生打架,則要把握時機,應先把他們分開,讓他們各自冷靜思過,了解雙方爭執的根源后,再找機會和他們談話,千萬不要不問青紅皂白,馬上指責他們,否則起不到批評教育的效果。

2.注意批評的場合,變當眾批評為個別批評。

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盡量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要有所回避。人都是有自尊心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學生,可能會使有的學生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來,產生自卑心理,個別學生甚至會產生頂撞行為,破罐子破摔。較妥的辦法就是班主任私下找到學生談話,針對其所犯錯誤的具體情況,做一次嚴肅而又不失平和的批評教育工作,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其自尊心得到了老師充分的維護,從而樂于接受批評,改正錯誤。

四、做好批評的善后工作

批評是一劑苦藥,其中包含了老師多少的良苦用心和無奈心情,但這份苦心有時是學生不一定能體察到的,被批評的學生還會對老師產生誤解、怨恨、抵觸等情緒,把老師的好心當成了“驢肝肺”。

在我班上曾經有這樣一位學生,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各科成績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有點自以為是,在課堂上有時會出現違紀現象。為了煞煞他的傲氣,數學老師結合他平時的表現批評了他一通,本希望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有更大的進步,但由于沒有做好批評的善后工作,結果事與愿違,他產生了對立情緒,甚至對數學課也反感起來,使數學成績直線下降。而對于另一位同學,這位數學老師對他的批評更嚴厲,但由于吸取了上次批評的教訓,注意了做好善后工作,誠懇地告訴他老師批評他的苦心,并委婉地表示了老師對他的特別關注。結果師生關系比以前更融洽,該生數學成績也因此逐步提高。

其實很多學生屢犯屢教,屢教屢改,可還是進步不明顯,關鍵問題就出在教師在批評后的善后工作做得不到位和不夠持久。其實,學生在接受老師批評之后,完全改正通常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那些已成習慣的不良行為,這個過程更需要教師和同學的關心、幫助、鼓勵和監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并且及時給以表揚和鼓勵,多一些“你進步真快,我為你感到高興”、“我很榮幸,能有你這樣的學生”、“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了”等讓學生感動的話語,必要時還必須在班級面前大張旗鼓地表揚,或把這樣的好消息及時傳達給他父母,這樣更加會激起學生改正錯誤的決心和樹起“我能行”的信心并認真改正錯誤。

俗話說:“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整日當甩手掌柜、對學生不管不問當然是不行的,相反,不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一味強塞硬灌同樣也是不行的。雖然學生由于礙于老師的臉面或畏懼老師的威嚴,很少與教師公然對抗,但表面上的平靜并不代表內心服氣。事實上,只要稍微留意,我們就不難發現超限效應的種種不良后果。所以,在此提醒教育界同仁,工作中一定要時刻警惕學生的超限反應,千萬別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傻事。

參考文獻:

[1]傅道春.21世紀新型班主任.黑龍江出版社,2004.11.

批評教育范文第3篇

【關鍵詞】批評教育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211-01

批評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常用到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學生不喜歡,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表面上唯唯諾諾,心底里也是反感居多。使用的次數多了,還會疏師生之間的距離。雖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可是天底下誰喜歡吃藥啊?雖說“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哪個人又喜歡挨批評呢?記得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一書中有這樣一句教誨:“對少年的心靈施加意志影響要講究藝術。”教育是詩一樣的事業。當學生犯錯、出現失誤時,如何將錯誤變為教育資源,讓失誤再生為美麗,關鍵是批評要有藝術。睿智的乾隆皇帝,不也愛聽和珅的甜言蜜語,惱怒紀曉嵐的直言不阿嗎?那么,咱們把藥裹上糖衣,把批評拐個彎兒,或許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得多。當然,這個彎兒得拐得自然,拐得有理,拐得學生心服口服。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修煉才行啊。

一、批評教育有時需要“無聲”

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大多采取說教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可能因為“有聲”的方式用得過多、太頻,有時效果不太理想,此時我們不妨換個“無聲”(即“筆談”)的方式來試一試,說不定就能取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我班有個叫林衛的學生個人自制力比較差,上課總管不住自己,愛做小動作,影響他人學習,經過多次的談話沒有太多的效果,有的任課老師甚至言辭激烈,搞得師生關系很僵,林衛對老師的話也越來越聽不進去。經過思考,我試著采取了幾次書信、便箋、作業批改附言、贈言等方式來與他進行溝通。把老師的看法、道理、情感和希望通過筆端傳遞給孩子,教育感化他。沒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林衛改變了很多,一下子變得懂事了起來,師生關系也不再那么劍拔弩張了。“筆談”達到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默契和溝通,讓學生產生了一種被重視、被關心的良好心理效應,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二、批評教育有時需要“糊涂”

這里所說的“糊涂”是一種寬容、理解和尊重,是一種更理智和更深遠的愛。這種批評教育方式更適宜于犯錯誤的、心理內向的、平時比較穩重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因為有時他們之間真的很“亂”,往往是不理就“亂”,理了更“亂”,此時老師智慧地來點兒“糊涂”不失為一種策略。如我班有兩個女生關系不和諧,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矛盾,兩個人都很要面子,從來都不主動交談,但我并沒有揭開或說開她們,反而總是讓她們倆一起做事或一起管理班級事務,經我觀察和私底下了解其他學生,現在她倆已變成了要好的同學。通過“糊涂”的處理,這一樁“糊涂”的矛盾(因為我到現在為止也不知道她倆是什么矛盾,為什么會有矛盾)最后“糊涂”的解決了。其實,面對學生的錯誤或矛盾,很多時候,老師們大可不必小題大做,抓住不放,而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制造的“內亂”豈不是更好、更徹底?也許“糊涂”一點兒,寬容一點兒,教育效果會更好。當然這個“糊涂”也是要看對象的,也要看程度的,而不是無原則的遷就,它是一種教育藝術,是給學生留一片自由的空間,留一次自我反省的機會,給一次自我解決的渠道。

三、批評教育有時需要“笑臉”

教師在工作不順利或情緒不好的時候要注意調整,多給學生以笑臉,給學生以信任,為學生的成長創造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那么,在學生犯錯誤時,即使我們嚴厲地批評他,他也會認為這是為他好,從而能虛心地接受我們的批評。

如果有學生沒有請假而上課遲到了10分鐘,我會微笑著告訴他,“你到現在為止已比別人少學了10分鐘知識!如果你再早15分鐘,你就會比別人多學5分鐘的知識,希望下次早點到,好嗎?”如果有學生作業做得比較好,我會在作業本子上畫個“笑臉”以示鼓勵;我要求班里的學生每天起床上學或晚上睡覺之前一定要對著鏡子笑一笑,或著大聲說“我今天很開心,很棒,很有信心”;在課間10分鐘或比較大型的活動結束時我也經常會跑到教室去說一些他們感興趣或開心的話題,逗逗他們開心,讓他們放松放松。如我在學校舉行的乒乓球比賽中獲得亞軍的過程;今天是我們班同學誰的生日;國內外即時新聞;甚至我自己的生日故事等等,這些事往往能逗笑學生,在笑聲中給學生一種心靈的快樂,也能增加班主任老師的親和力,更能提高班級的凝聚力。一個月一次的民意調查證明,這一些舉措的實施使我們班的學生都感覺很好,很樂意,他們更希望有空時讓我多去多講,講一些開心的事,天南地北的事都可以。

批評教育范文第4篇

很多學生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很可能因為兒童的種種錯誤而“大發脾氣”,認為兒童的行為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是在為自己找麻煩,所以對兒童進行批評教育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將自己心里的“委屈”一并發泄給兒童。兒童對于教師批評反饋行為的分析表明,大多數兒童會對教師的批評感到恐懼,尤其是教師的批評行為中帶有負面情感特征的時候。教師的負面情緒會在批評教育的過程中傳達給兒童,讓兒童覺得教師是在討厭自己,兒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還會在接下來與老師的學習與交流中埋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對教師接下來的管理有影響。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先收起自己的負面情緒,再對兒童進行批評教育。要讓學生明白,對學前兒童耐心教育管理是自己的職責。教師需要為兒童提供安全、舒適的心理環境,在此基礎上學習、成長,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在對兒童進行管理教育時注意說話態度,即使自己很生氣,也應該在批評中掌握說話表達方式和藝術性,在兒童心里真正塑造啟蒙教師的形象。

二、讓學生了解適度批評的重要性

在課程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明白學前教育中,兒童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應該認真了解兒童行為的原因,有許多行為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特有的,教師不應對兒童進行深度批評,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這樣的行為再次發生。應該循循善誘,用平和的語言告訴兒童,這樣行為的錯誤性和這樣的行為長期下來會造成的結果,在對兒童進行講解之后,可以做出一種期望或向兒童指明如果再次發生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教訓。教師要認識到學前教育中批評不需要謾罵與侮辱,教師對幼兒要該獎則講、該罰則罰,獎懲并濟且獎懲適度,強化兒童的良好行為,抑制兒童的不良行為。課堂中,老師可以通過講解各種學前教育中教師對學生過度批評的案例,通過各種新聞、社會調查結果、調查報告等,告誡學生對幼兒深度批評的負面影響,并以此引導學生掌握批評的度。

三、引導學生在對兒童的批評過程中滲透情感關愛

批評教育范文第5篇

在看不見的課后,真的一直是公開課中呈現的這樣嗎?其實我們有時會用到批評教育。如今批評孩子倍需小心謹慎,曾聽到過教師批評孩子后,孩子想不開;還聽到過母親批評孩子后,孩子想不開離家出走;在網絡上也看到一些孩子弒母的報道;最近還看到一位高三的孩子因為班主任沒收手機而走上弒師的極端道路。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怎么說不得了?孩子承受打擊的能力怎么這么弱?誠然,有的教師把批評教育演變成體罰、侮辱學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這些老師應該負法律責任。由于少數道德敗壞的教師引起整個教師職業承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每每人們談起批評,都會聯想到謾罵、挖苦、毆打等方式,以及一些消極、有負面影響的事件來。學校與家庭、老師與學生因教育所造成的矛盾沖突日日明顯,漸漸的,批評教育退到了幕后。對于一些經常不遵守紀律,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學生,藐視校規、老師的學生,給老師的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壓力,不說,有失師者的職業道德;說吧,萬一造成不良后果,教師要承擔后果。不少教師都有某些孩子惹不起的感覺。而在我國,也沒有懲罰學生的相關規定,那么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就得小心翼翼,生怕說重了出了差錯吃不了兜著走。

“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

在實際中,我也是如此實施。出來工作的前5年,一直擔任一、二年級班主任,由于身材矮小,高年級的學生常常背地里笑話我。后來接手教五年級,在接手的第一天全校進行勞動,結果是我帶的班級最糟糕,非但沒有完成任務,反而把整個校園都鬧翻了,大部分男孩子都在你追我趕。其中有幾個男孩在四年級時經常不值日,老師也拿他們沒辦法。我一句話也沒說,反而悠閑得看著他們,有的老師看在眼里偷著樂。下課時,我讓全班都留下了,對不認真勞動的學生,特別是調皮有名的兩位男孩子,我都嚴厲地批評教育了一番。至今,那第一天的批評教育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我想也一樣深深地留在他們的腦海里。第二天,全校只有我們班勞動,但沒有人不認真。以后,每次大搞清潔、勞動,那幾個調皮的男孩都是挑最重最臟的活干。后來和學生們一起制定班規,賞罰分明,班風、學風有了很大的轉變。某一天,在街上碰到當時被我批評過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說:“老師,以前我們太調皮了。”其實,我在心里一直牽掛著這些調皮的孩子,欣慰的是他們已經長大了,懂事了。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一直都一帆風順呢?恐怕還可能遇到比批評更大的挫折。記得以前的老師教育我們不怕苦不怕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長都怕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比如說軍訓,肯定是辛苦。有的家長很是心疼,都想呼吁不要了。我卻不認同,軍訓就是一種鍛煉意志的形式。沒有堅強的意志哪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社會?比如勞動,勞動最光榮。記得我們小時候就以能幫上老師為榮。可如今,由于一些老師運用不夠恰當,勞動似乎成了“體罰”的一種形式。缺少勞動、缺少汗水的孩子一般比較嬌氣,容不得別人說不是,也容易養成好吃懶做的壞毛病。有的家長也不喜歡老師說孩子的不是。有的孩子在校被老師批評了,家長會找老師理論,找老師的麻煩。如果孩子做錯了,老師不能說,不指正,那老師僅僅是傳授知識的人,這樣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可以說不堪一擊。如果一個孩子,從懂事以來,從沒有接受過含有批評成分的教育,一路來都是夸獎。那么這個孩子進入社會后,他需要這么做:無論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得到大家的認同、表揚;或者,就算他做得不好,別人也不能來指點、批評他。其實,我們的成長需要表揚,同時也需要批評。

我所說的批評教育自然不是尖酸刻薄的挖苦、不是辱罵,更不是毆打。教師要恰當運用好批評的語言和語氣,不能變成謾罵。批評教育應先指出孩子錯在哪里,這樣做造成的后果,以后可以怎么改正,怎么做。相關部門也應出臺一些關于懲罰的法律法規,保護好學生不受傷害的同時,也要保證教師有一定的權利。有了這些方面的法律法規可以促使教育更完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世界各國的規定,比如:

韓國:韓國的《教育處罰法》,準許使用長度不超過100厘米,厚度不超過1厘米的戒尺,如對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規定十分詳細而明確。

2002年6月26日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公布“學校生活規定預示案”,規定教師可以對違紀學生做出體罰。但它同時規定了實施體罰的程序:(1)實施體罰之前要向學生講清理由;(2)實施體罰前對學生的身體、精神狀態進行檢查,必要時可延期進行體罰;(3)學生可提出以校內義務勞動來代替體罰;(4)體罰必須在有校監和生活指導教師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美國:在美國一些地方,如果學生不努力讀書,要判刑入獄,曾有7名學生因學業成績差,被判刑坐牢兩個月。同樣是在美國,學生如果將學校認為不宜帶進的東西帶進學校內,學校將一律沒收,并且不再還給學生。美國教師的懲戒權包括:言語責備、剝奪某種特權、留校、懲戒性轉學、短期停學、開除。

相關期刊更多

媒介批評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探索與批評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文藝理論與批評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文化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绥化市| 安化县| 岱山县| 北票市| 梨树县| 南平市| 平乡县| 从化市| 天台县| 乡城县| 嵊泗县| 兰西县| 黔西| 兴海县| 定南县| 增城市| 麻栗坡县| 丹寨县| 张家港市| 宣汉县| 九龙县| 甘肃省| 宝清县| 金昌市| 南靖县| 双柏县| 涟源市| 泾阳县| 公安县| 江阴市| 云和县| 乌鲁木齐县| 泰和县| 大冶市| 正蓝旗| 静海县| 泸定县| 周至县| 宁城县|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