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手工技藝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來,我國就已經對“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進行了申報。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位列其中,足以看出中國營造技藝遺產的重要性。就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而言,它屬于一種建筑營造技術體系,這種營造技藝依靠木材和榫卯,結合模數制為尺度設計構建建筑。采用這種技藝所構建的建筑,可以反映出一個階段,甚至一個時代的人的生活習俗等,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的縮影。雖然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制度的變化,這種技藝正在逐漸走向衰落。為了避免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失傳,有必要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進行分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實施保護。

1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實施保護的必要性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置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存在兩種文化遺產形態,一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種是物質文化遺產。[1]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我國古代文明沉淀下來的寶貴財富,其二者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談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主要側重營造技藝和相關文化內容。而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則以建筑實體的形態、體量、材質為主。由此便可以清晰探知,雖然同屬于營造技藝,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和在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還是有明顯的側重點的。前者注重技藝,由技藝探究建筑實體。后者與之相反。因此,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涵蓋的內容一定與其營造工藝、相關習俗和文化空間有關。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象涵蓋了五種內容,其具體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或者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2]而就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來說,它從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級名錄中的傳統手工藝一類。與此同時,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集技術性、藝術性、組織性、民俗性為一體,是不可多得的一種技術活動形式。[3]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通俗些講,就是設計、建造的一種建筑形式。其中涉及的內容卻非常多,不僅涉及建筑的一些基本內容(譬如建筑設計構造知識、工序和做法、材料選取與工具使用等),還涉及當時的風土人情(譬如與建造相關的儀式、禁忌和習俗等)。[4]從有形的文化遺產中窺探出無形的文化內容,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有益之處顯而易見。通過保護傳統營造技藝,可以深刻了解其中隱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項寶貴的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物,其在不斷地傳承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因而又被稱為活態遺產。而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就是這活態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實施保護非常有必要。

2 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面臨的窘境

2.1 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機制過于落后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是保護該技藝的關鍵。但是,從當前的現狀來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后繼乏人。以蘇州香山幫為例,從其傳承方式上就可以探知整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方式。蘇州香山幫匠人的精湛技藝代代相傳,其擅長復雜精細的中國傳統建筑技術,其傳承方式主要還是口傳心授。這種傳承機制是我國傳統技藝延續和發展的基礎。這種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機制有效地將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下來,讓現今的人們看到了如此令人稱頌的營造技藝。但是,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致使這種傳承方式逐漸暴露出明顯的弊端,也正是因為這樣,香山幫也逐漸走向衰落。調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可以得知,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年齡普遍偏高,基本上都是老年人。這是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機制所暴露的一個弊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老齡化嚴重對于之后的傳承造成巨大的阻礙。以中國木拱橋營造核心技藝為例(如圖1所示,中國侗族木拱橋),其傳承人最年輕的已經有70多歲,因而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堪憂。

雖然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含有中國傳統營造技藝。但是,實際情況不容樂觀。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人屈指可數。目前,擁有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工匠越來越少,其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針對傳承人的保護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以至于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人寥寥無幾。[5]

2.2 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存在的價值受到質疑

在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社會各界對于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存在的價值存在爭議。現如今,大家都推崇現代工業生產方式,這是新工業時代提高生產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6]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手工存在的意義逐漸被磨滅。以蘇式彩畫(如圖3所示)為例,如若采用現代工藝,即印上圖畫,效果不佳,但是工期較短,施工限制不多;而采用傳統手工技藝手繪的效果很好卻施工局限大,工期較長。

除此之外,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方式在操作方面還存在較大的疏失。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營造技藝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分支,它在我國已經延續了七千年之久。[7]在這期間,這種技藝也被傳播到其他國家,足以見得該技藝的優秀。但是,在面對經濟社會時,該技藝的傳承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部分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人在生活上得不到保證,難以吸引學徒學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年輕人學藝的積極性嚴重打折,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社會化傳承走得非常艱辛。另外,國家對于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缺乏正確的政策引導,也是導致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逐漸走向消亡的一個原因。有部分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和相關工作者,為了避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流失,想出了著書的形式。但是,收效甚微。同時,部分傳承人文化水平有限,難以采用此種形式保留技藝。上述這些問題都是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面臨的現實問題,需要逐一解決。

3 針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實施保護的幾點建議

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在時代的變化過程中存留至今,受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其展現出歷史價值和自己特有的表現形式。隨著國家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重視程度的加深,相應的也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保護方式,包括名錄式保護、傳承人保護、資料性保護以及修繕性保護,這些保護措施對于保留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大有幫助。但是在實際執行當中,這些保護措施仍不免遇到問題,為此,有必要對此實施改進,更好的保護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3.1 實施整體性保護

對于保護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而言,首先需要從整體性方面實施保護。所謂的整體性保護,代表著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進行保護時,還要將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納入到保護行列中。這二者是動態與靜態、 有形與無形的關系,因此,不能僅僅只重視保護其中一方的內容。同時,與之相關的建筑營造技藝及其附屬的其他技藝、 等也是整體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忘卻。以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為例,其技藝精湛,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包括選址相地、規劃布局、功能設置、 體量尺度、 選材加工、 制作安裝等方面,如若漏掉任何一項,將難以達到良好的統一。由此可見,要對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進行保護,對于這些相關內容也應該實施保護。這種整體性保護才符合保護標準。與此同時,針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從整體性實施保護的第一要務是重視某項技藝本身的傳承與保護。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結合中國建筑營造技藝的發展情況進行前瞻性保護。以上述提到了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保護來說,除了注重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本身的傳承與保護之外,還要將其放到中國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整體中來進行分析,實施保護。

3.2 重視活態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可以說是中國寶貴財富中的活化石,極具價值。因此,除了整體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之外,還應該重視積極的介入性保護。簡而言之,就是重視活態性( 活化) 保護。從手工技藝本身來說,只有將其運用在具體的事物上,才能凸顯其價值,才能更好地保存。另外,手工技藝本身也受到周圍文化生態要素的影響,對其實施保護,應該讓其適應當下的生存發展狀況,才能讓手工技藝得以發展。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將其放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環境中,實施全面保護,這就是活態性保護的根本,必須有規劃的創造一個適合其生存的區域生態環境,再實施保護。這對于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整體的傳承與保護非常有利。一般而言,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所創造的集體記憶、文化認同與社區歸屬的文化空間價值遠遠超越技藝造就的建筑本身價值。從這一點上來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更應該重視活態性保護。

3.3 采用需求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可以說是一種傳統手工藝。這種傳統手工藝形成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而這種文化的存在以及其產生的影響都離不開社會。有社會,就存在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需要傳承,就得有傳承技藝的手藝人,而手藝人要生存,就需要有市場需求。因此,采用需求性保護必不可少。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要想在現代社會中實現生存和發展,則必然通過以下兩種模式實現,其一,固守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所創造出的既定的樣式;其二,將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進行整合,實現創新應用。這兩種模式中,后一種模式更具發展價值。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涵蓋的內容復雜,包括普通技藝與特殊技藝、輔助技藝與核心技藝。處理好這些技藝的關系是關鍵。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一些非核心要素的創新上。以木材的處理技藝來說,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屬于普通技藝。但是,現如今,可以用現代機械對其進行處理,以此取代普通技藝。如此,傳統核心技術就能得以保留,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提升效率正是現代社會對建筑建造提出的一項需求。

4 結語

在建筑營造技術體系中,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應該得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遇阻,則表明我國文化遺產的存續正在遭受嚴峻的情勢。針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實施保護,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保有我國完整而發達的手工生產體系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永革,王儷穎.最后的工匠 故宮里的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J].中國文化遺產,2013(03):24-33+8.

[2] 張欣.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J].中國文化遺產,2013(03):48-54.

[3] 趙巧艷.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以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為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89-94.

[4] 熊璐.中國傳統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法化數字模型探索――以廣東竹筒屋和侗族鼓樓為例[J].古建園林技術,2012(02):60-65.

[5] 劉托.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整體保護[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04):54-58.

[6] 馮曉東,許建華.香山工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之路[A]. 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續發展論壇論文集[C].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2007中國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規劃成果博覽會,2007:10.

[7] 王顥霖.宋式營造技藝探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恩施家椅 親情之美 技藝傳承

馬凌諾斯基曾在他的《文化論》中說:若我們隨意取一件器物,而加以想象分析,就是說想設法去規定它的文化的同一性,我們只有把它放在社會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說明它所處的地位。[1]在中國南方許多盛產竹類的地區,竹器成為人們傳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竹器的設計與制作是一門古老而又傳統的民間技藝。恩施自治州是一個土家族苗族少數民族聚居地,那里盛產各種竹器,其中有一種叫家椅的小背簍,既有實用價值,又飽含著人類的親情之審美價值。

一、家椅釋名

恩施家椅,又稱“涼椅背簍”,是背簍的一種變體,專用于背負尚處在哺乳期的嬰幼兒,其主要特征為:主體骨架材料多為整段竹管制成(也有少數家椅是木質榫卯結構的),主體部分的竹質骨架不剖不編,只以切口榫接,多為直腹、平口帶弧彎型背靠。主體以背簍特有的雙肩系子(背帶)相連,以便能固定在成人背部。

家椅的“家”從字面意思講,也可寫作“枷”,因其為竹木材料制成框架格檔,起著限制嬰孩活動范圍的作用,然而從其限制功能的本來目的而言,它卻完全不同于古代用以懲罰囚徒的“枷”,而是表達著雙親對于嬰幼兒的一種呵護,是家庭溫暖的一種縮影。尚無正常行為能力的嬰幼兒,往往喜歡到處爬,又缺乏安全意識。成人所認為平常的火塘、水池、地窖、溝坎等地方,對于嬰幼兒而言卻是十分危險的;嬰幼兒也有可能因碰觸、誤食不潔凈的東西而生病,這些潛在的危險對于勞作繁忙時的成人而言是必須要考慮的。家椅是父母用來在山地環境中背負小孩行走,或因臨時忙于勞作來不及照顧時為小孩提供的一種坐具。因此,這種具有約束功能的育兒用具從本質上而言既滿足了山區家庭育兒活動的需要,也體現出了山區手工藝文化中的親情之美。

目前,恩施及周邊地區的家椅大致可分四腳單座家椅、五腳單座家椅和四腳雙座家椅三種樣式,主體部分多為水竹材質。單座家椅較為常見,只能承載一個嬰孩;雙座家椅比較少見,主要用是為喜得孿生寶寶的家庭訂制的。

二、親情之美在設計構思中的體現

格爾茨曾引用S?蘭格的話說:“憑借我們(人類)的思維和想象,我們不僅有了感情而且有了感情生活”。[2]他還特地補充道:“一個孩子……在用‘心’感受之前用皮膚感受。不僅思想,還有情感也是文化的造物”,[3]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設計并非只有實用功能,而無情感表達,或者二者互不兼容,實際上從設計構思的角度而言,這兩方面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家椅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首先,恩施家椅的形制本身就是一種愛的符號,它表達的是一種精致的溫情。

一方面,家椅是為嬰幼兒量身定做,因而形態小巧玲瓏。由于普通竹材過于粗大,只能剖成篾片才可制作,然而篾片的斷口比較鋒利,容易劃傷小孩子的嬌嫩皮膚,而水竹的成體細小,用它的整段竹管制作的家椅則能有效避免這一問題;另一方面,水竹表面光滑,質料細密、結實,制成榫卯結構,有利于小孩在炎熱的夏天能夠透氣、涼爽,更舒適。

其次,家椅在社會文化功能上充滿了關于愛的藝術意義,這種藝術意義主要體現于三個群體:手工藝文化的創造者――篾匠(成年男性)、文化的應用者――嬰幼兒的父母親以及愛的受益者――嬰幼兒,而家椅正是這三個群體之間情感交流的具體物質呈現形式。與我們所理解的藝術品有所區別的是,家椅之美無涉于主流社會和公共空間的展示,而只存在于各個山區家庭的微觀單元之內和具體生活的應用情境之中,是生活內容之一。家椅不是一種僅供觀看、欣賞之物,它的天然材質所造就的舒適感和耐用的品質只有嬰幼兒才能體會得到,但是小孩子畢竟還在呀呀學語,無法言說這種坐具(對于嬰幼兒而言是坐具)的好處,但父母們卻能夠從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體會到他們的愉悅。

來自男性(篾匠、父親,有時兩者合二為一)與來自母親的愛在家椅上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前者體現在設計制作和購買行為方面;后者體現在使用文化方面。

家椅的設計制作者――篾匠是一群匠心獨運的人。雖然在很多時候,技術常常被誤解為謀生手段的代名詞,但在這些制造家椅的工匠們身上卻彰顯出他們在技術之中凝結的智慧與愛的表達:

篾匠基本上都是成年男性,然而他們卻能設身處地從嬰幼兒被呵護的需要出發,進行換位思考,他們按照孩子的身體發育特征進行人體工程學意義上的設計構思,制作出各式各樣的家椅――譬如在材質選用方面,要滿足嬰幼兒涼快舒適,不生瘡痱的生理需求。

在制做工藝上確保其安全,既要非常結實,不易崩壞,又要非常光滑,不傷嬰幼兒的嬌嫩皮膚,因而采用嵌合榫接的方式,這種設計雖然麻煩,但卻比常用的背簍剖篾編織工藝要好。

此外在細節處理上,如背靠部分用炙烤而不用拼接的工藝,可以增加舒適感,又在嬰幼兒手可觸及的前方添加了玩具杠這樣的益智、娛樂設施。這樣一件作品的創意構思中,無疑使父母對兒女的親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恩施黃泥塘鄉的篾匠毛賢才說:“家椅的做法跟其它背簍很不一樣,主要是用榫接、“迂”(竹器制藝之一種,即在火上邊炙烤邊用力彎曲,使之定型后不再抻直,當地人稱之為“迂”)、穿線(在竹管上鉆小孔,并以麻線縛之)等方法,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漂亮,小娃娃坐進去才舒服。”

家椅的這些細節之處既體現出技術功能背后親情之美的創造動力,又體現出篾匠們在處處體現實用之美的藝術情趣。即使家椅的受益者嬰幼兒并非篾匠自己的孩子,篾匠仍然以非常細膩的心境去制造一個個家椅。在以機器取代手工和社會化大生產為特征的現代制造業興起以來,我們往往習慣把“美”和“用”作為兩個彼此相區別的概念指標,來審視和評價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人造器物,但在為數不多的、尚在延續的鄉土傳統中,“美”與“用”卻經常表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家椅的舒適感本身就是一種美,又是一種用,它獨特的整體質感既體現出篾匠對竹子材料性質的深刻了解,又體現出他們對人,尤其是嬰幼兒的溫馨愛意。

雖然,恩施家椅常常以商品的形式傳播到周邊,但它們的制作者們長期以來所得到的只是些許微薄的回報,但他們存在于傳統價值觀尚未完全消逝的土家族、苗族、侗族村落之中,把自己的身心融于生活的樂趣,因此所做的活計并非不單是為了養家糊口,而且也是通過造物之美驗證著人的智慧。柳宗悅曾指出:“美的境界意味著什么?這就是把美普及到所有的大眾生活中。不要把美限制在特殊的場合或特別的器物之上,而應該使美回歸到最平凡的器物之中。”[4]家椅的設計、制造者獨到的匠心體現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華民族古老美德。

三、制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雖然恩施家椅一直受到當地城鄉用戶們的廣泛歡迎,但其傳承保護問題實際上并不容樂觀,根據筆者調查,家椅制作工藝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周邊地區水竹資源較為豐富的廣大農村地區,如恩施、宣恩、咸豐等市縣。以恩施市為例,近些年來,健在的、能夠制作家椅的篾匠人群每個鄉幾乎不到3人,主要集中在恩施市的芭蕉鄉、盛家壩鄉一帶,他們大多以務農為主,兼做篾匠營生,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方式本身既缺乏穩定性,又面臨著現代化生活方式帶來的強大沖擊力。目前就其傳承活動的保護工作而言,既有不利之處,也有有利之處。

從不利的方面而言,由于家椅造匠只是篾匠群體之中的鳳毛麟角,而且他們的技藝傳承方式往往既非家傳,亦非師傳,而多采取的是一種以“自學”和“瞄眼學”為特征的不穩定型非正式傳承方式。[5]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日漸明顯,新生兒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因此家椅的銷售市場也正在逐年萎縮;加之如今的年輕人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并能勝任者非常少(根據筆者在恩施市芭蕉、盛家壩兩鄉的調查統計情況表明,在目前十萬多村鎮居民中,能夠制作家椅者不到10人),因而其所面臨的困境用“瀕危”二字來形容是毫不夸張的。

但從有利方面而言,作為商品而受到地方人群的普遍歡迎,且由于家椅本身為榫卯結構,制作工具簡單易學,熟稔篾藝和藤編的農村手工藝人只要能夠獲得足夠的實物模型和相關數據,大多都比較易掌握,因此當前此項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并未陷入絕境。

根據以上情況,筆者認為:恩施家椅的相關保護工作應當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一方面借助旅游業開發的機遇,擴大其影響力,幫助他們提升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潛力;另一方面,依靠各縣、鄉文化部門,為手工藝傳承人提供必要的經濟支助,對愿意從事該項手工技藝學習的年輕人予以獎勵,并形成對應的縣、鄉級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在當前,只有充分調動這兩方面的積極因素,家椅手工技藝和家椅文化才可能良好地延存下去。

注釋:

[1](英國)馬凌諾斯基《文化論》[M],譯,第21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

[2](美國)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闡釋》[M],韓莉譯,第10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11.

[3] (美國)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闡釋》[M],韓莉譯,第101頁,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11.

[4](日本)柳宗悅《工藝文化》[M],徐藝乙譯,第186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

[5]吳昶“試析湘、鄂、黔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方式的基本類型”,《中國藝術人類學論壇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第132頁,北京,2008.11.1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復雜,有它的基本特點,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具有不同的類別,如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民間文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現出了社會性、多元性、活態性、民族性、本土性、整體性等多種特征。而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展示了獨具特色的價值,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傳承價值一直是被人們認可,但隨著近些年旅游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體現了其重要的旅游價值,使人們在旅游過程中通過欣賞、參與體驗進一步了解其文化、歷史價值,也可以說旅游開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另一種保護方式。

一、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簡介

河北歷史上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河北文化資源豐富,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年來才開始重視的。2002年6月7日,518項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公布,我省共39項入選。在全國居第四位。6月8日,河北省確定的13類13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公布。河北省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在這份名錄中得到充實印證。雖然這些不能完全涵蓋河北的整個文化遺產,但毫無疑問,在一定范圍里它們是河北文化遺產最杰出和最典型的代表,構成了河北獨具風味的深厚文化背景。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按地域主體分類遍布全省11個市30多個縣區,其地域分布范圍較廣,但相對分散。按國家劃定的表現形式主體分類,河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是種類豐富,涵蓋了全部10個大類。河北省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遺產就有230項之多,民間文學類有9項,包括伯夷、叔齊的傳說、契丹始祖傳說、邯鄲成語典故文化、孟姜女故事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等;民間美術類有12項,有武強木版年畫、衡水內畫、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曲陽石雕、無極剪紙、白溝泥塑、八溝石雕工藝等;民間音樂類共34項,有豐寧滿族吵子會、涉縣寺廟音樂、任丘大鼓等;民間舞蹈類共35項,有昌黎地秧歌、井陘拉花、豐寧蝴蝶舞、曲周龍燈、二貴摔跤等;傳統戲劇類共40項,有河北梆子、評劇、唐山皮影戲、定州秧歌戲、冀南皮影戲等;曲藝類共15項,有西河大鼓、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縣)、木板大鼓、樂亭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等;雜技與競技類共24項,吳橋雜技、邢臺梅花拳、楊氏太極拳、滄州武術等;傳統手工技工藝類共41項,有著名的板城燒鍋酒五甑釀造技藝、衡水老白干傳統釀造技藝、劉伶醉酒釀造技藝、劉美燒雞手工制作技藝、山莊老酒釀造技藝、直隸官府菜系烹飪技藝等;還有民俗類24項及傳統醫藥類1項。如此之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的旅游開發價值,但是不能泛泛開發,要與某些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開發,才能發揮其更大的價值。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原則

原真性保護原則。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歷史社會文化背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人文積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空間,在進行旅游開發時,一定要保持原真性保護原則。有些地方為了大肆開發旅游業,不顧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將其舞臺化、不正當的演繹,單純為了利益或開發而開發,不能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的真正價值,失去了其旅游開發的真正意義。

可持續利用原則。目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也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及可持續利用原則。在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載體、民族的和地方性的原生態文化環境以及遺產傳承人,這樣才可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

利益均衡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不單純是某個部門的工作,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完成,這樣在開發過程中就會遇到各方利益不均衡的情況。所以在開發過程中不僅要照顧到某些部門的經濟利益均衡,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傳承人的利益、考慮旅游開發空間的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要從全局及長遠利益考慮,使所有的參與者及至全民族世代都是受益者。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策略

1.借助著名旅游景區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主要可以整合對旅游都吸引較小的遺產類型,如民間文學類、民間音樂類、民間舞蹈類和民俗類遺產,因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強,單獨進行旅游開發的難度較大,因此將其依托著名旅游景區,輔助開發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人們在旅游的同時可以順便欣賞、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對此類遺產的認識。例如,契丹始祖傳說、乾隆民間傳說、豐寧滿族吵子會、承德清音會等可依托著名的承德旅游景區進行開發表演;孟姜女傳說可依托山海關及長城景區進行開發表演等。

2.借助產業及產業旅游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主要可以整合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類遺產。一些企業在生產加工此類遺產時,可以在美術品上附著產品文化簡介、粘貼或內贈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的標簽等,如將蔚縣剪紙、武強年畫等做成小型產品或標簽樣式,在山莊老酒、板城燒鍋酒、劉美燒雞等外面貼上標簽或盒內放置標簽,小型工藝品等,并可以借助商場、超市等商家進行促銷、采用包裝內附簡介或集標簽等活動,通過促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拓寬公眾了解的渠道。還可以開展產業旅游的形式吸引游客觀光、體驗、學習。

3.借助非遺文粹園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可以整合各種類型的遺產資源。如建立一個非遺文粹園,將全部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園中,在園中按一定時間進行展示、展演、銷售等活動。在園中不僅可以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如服裝、道具等,還可以現場展演技藝,如表演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競技、傳統工藝技藝等精美的技藝,使人們在現場了解其全過程,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們共同參與、親身體驗,人們可以親自娛樂,或親自參加傳統工藝品制作,還可以品嘗美味,同時開發單位還可以向人們進行產品銷售,有人們親身參與的宣傳應該會收到不錯的銷售效果。

4.借助媒體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可以整合各種類型的遺產資源。首先,可以借助電視,拍一些紀錄片,在省市臺進行專題介紹民間傳說、民俗、音樂、舞蹈、美術、傳統技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其歷史、現狀、表現形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加大宣傳力度;還可以借助電視,編排一些動人的短片,優美動聽的歌曲,做一段央視的廣告進行播放,效果會大大不同,如現在央視播出的五糧液的廣告,配以歌曲、短劇《香醉人間三千年》,使得五糧液廣告家喻戶曉。其次,可以借助網絡,建設專題網站介紹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遺產的圖片、簡介、視頻等資料全部放在網上,便于人們隨時在網上查閱、了解、學習。此外,還可以借助報紙、雜志等媒體進行連載介紹。

5.借助名人效應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主要適合于商品類遺產。現在許多產品都借助名人效應,無論是日常用品、食品還是家具家電,甚至是藥物,只要有名人做廣告,產品的知名度就大大提高。如,板城燒鍋酒的代言名人是杜雨露,衡水老白干的代言名人是胡軍,其他商品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采取這種方式擴大知名度,深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

當然,在具體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時候,要針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特點進行準確、適度開發,確保開發的投入與效益的比例關系,也真誠地希望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實現其旅游價值,為人們所熟知。

參考文獻:

[1]張捷.區域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J].人文地理,1997 (3):20~24.

[2]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244-246.

[3]劉茜.試用科學發展觀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79~184.

[4] hebfwzwhyc.cn/。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傳統民俗文化 陽谷哨 品牌推廣

現代生活發展迅速,人們享受著工業化的便捷。隨著時間的進程,人們越來越開始懷念曾經那些古樸的手工藝品,它們或精美,或質樸,或童趣,或深沉......他們代表的是一代手藝人的精神,是他們生活精神的表現。手工藝的初衷,就是一點點的樂趣,一個小玩意,講述著人們曾經的時光。流動的時光,時間的聲音。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并了解中國那些傳統的手工技藝。人們對于那些陪伴著他們度過青春年少時光的“玩具”是懷念的。通過人們懷念的心情,喚起對傳統手工藝的重視,讓它們得到關注,被重視。讓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生活,能夠因為它們發生一點點改變。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工業化進程越來越快,在這高速運行的社會生活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很多消遣類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然而人們在忙碌之時開始懷念童年時代的無憂以及那時造型各異,形態質樸的玩具。

現如今我國手工業日益衰退,陽谷哨是我父親兒時的玩具,它存在我家里很多年。對它,我也是從不喜歡到發現它的美。父親給我講訴了很多關于它的故事,我覺得應該讓它被人了解,讓人喜歡。因此,以“傳承,唯真”的風格理念進行陽谷哨LOGO及相關品牌視覺系統和品牌推廣設計。尋找一條發展的道路,讓更多的人去熟知它了解它。讓它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得到關注。

選題理由在于對陽谷哨獨特的情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珍惜。利用陽谷哨傳統文化VI設計,以“傳承,唯真”為理念進行設計,尋求一條發展道路,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保護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 有道是:“六十三年手藝傳,哨聲不歇情意濃”。

陽谷哨,上個世紀70年代,有位走街串巷的老人將它帶到人們的視線內,用它吹奏出一首首動人的旋律,帶著的是最真實的情感,帶來的是我們無盡的歡樂,童年從哨聲中得到一絲樂趣開始。現在由第二代傳承人辛福春接替。學做“陽谷哨”,現為“陽谷哨”的唯一傳人的陽谷哨為純手工制作,具有風格獨特性,不易被復制,只是現如今沒有品牌宣傳等的推動。現在要做的就是做到品牌原創性,對品牌的原創敢于探索和挑戰,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也會大大增加,給人呈現耳目一新的傳統文化品牌。

“陽谷哨”傳統文化品牌的提出,從構思,內涵,發展等方面都深入考究,它只為留住傳統老工藝,還原當初最原始的律動。用創新,質感,樸實的風格,來真實的記錄陽谷哨的成長,真實的讓它展現在眼前。 陽谷哨屬于傳統文化,準確的人群定位和市場前景是關鍵,而品牌的名稱和品牌形象設計最直觀傳播給消費者,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并能得到消費者的信任。目前市場并沒有系統完善的傳統文化品牌及包裝產品展示。 陽谷哨傳統文化的品牌設計應該是展示清晰的“視覺力”結構,從而準確的傳達獨特的陽谷哨形象,以達到宣傳的效果。讓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陽谷哨”這個品牌,以豐富多樣的應有形式,進行最直接的品牌宣傳。“陽谷哨”會更加系統的為消費者展現。

標識的輔助圖形也是必不可少的,陽谷哨的制作過程中主要原料就是泥土,所以在設計輔助圖形的概念上,我提取了泥土的形態做變形處理。輔助圖形也采用圓形和標志統一。輔助圖形的設計靈感取自于泥土的色彩表現,去繁就簡讓大眾更能識別記憶,通過土色系列的色彩使它于標志統一協調。標志標準色是焦茶灰,焦茶灰代表厚重質樸的感覺。標志輔助色為土棕色和灰色,代表沉穩,古樸。體現體現出時代的感覺。采用陽谷哨形態為手冊元素,開本是長方形,用哨子聲音擴散的音率感。用絲網印應用體現手工的質樸感,凹凸的手感讓人更加清晰的感受。手冊采用了漏脊鎖線達到手冊的翻閱的便捷,在品牌宣傳時既有手冊的所需的嚴謹又不失品牌理念的圖特性。

在基礎應用,如展示所用的組合式包裝,適用于日常購買的牛皮包裝,適合收藏的抽拉結構的木盒包裝以及透明包裝組等等一系列的,在這一系列的基礎應用中都已棕色貫穿其中,形成統一整體視覺感受,同時又符合陽谷哨傳統手工藝的特性,更完整的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為企業創造無形的資產產品設計是一個品牌獨特的一部分,該產品設計,也是采用了動物的形態作為元素,用制作陽谷哨時泥土處理時的一個形態做圖形提取變色。讓標志更具識別性,讓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延展設計,宣傳冊設計主要以簡潔大色塊為主,兩本宣傳使用的冊子,一本主要介紹陽谷哨產品特色,一本主要介紹標志的特點。讓人們更加了解陽谷哨。更有助于企業形象的傳播和企業長遠的發展。

在畢業設計實施的過程中才發現有很多是和自己最初設想有出處的地方。在這個時候態度端正,認真求學,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這個道理我明白的不算早,我希望也不算太晚。總的來說,我的設計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整體性如如何再加強,統一性如何更完美,如何讓視覺效果更強。總之,陽谷哨民俗文化品牌的宣傳與推廣離不開完整的視覺識別系統和實用產品的開發。

大學就快結束,最后一次的設計作品不管在時間上還是精力上都是四年來最用心的一次。也許在將來當有人提起畢業設計時我會感同身受,因為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歷練。它教給我的有太多太多。想要感謝付靜老師,我很慶幸我有這么一位負責任的指導老師,她教會了我很多,我也明白了很多。同時我也感謝魏坤老師,在我迷茫膽怯的去向魏老師尋求幫助時,魏老師沒有指責,而是為我提了寶貴的意見。感謝所有教導我的老師們,我知道因為希望我成材才會很嚴厲的批評我,督促我。感謝你們授予我知識,教導我做人。

傳統手工技藝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飲食 健康 科技 食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人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食物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停留著每餐大魚大肉,而是對營養健康的渴求。寓醫于食,浙江省畬族食療這種集美食與良藥于一身的藥膳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若再結合現代先進的科技及科學養生理念,這定是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成為繼溫飽之后的又一市場的主流和時展的熱點。

一、簡述畬族食療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人,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少數民族,他們長期生活居住在山區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畬民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低下的生產條件下,為了謀求生存和繁衍,大膽的利用平時生活里的實踐經驗,學會了防治疾病的技藝,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充分的利用山區里豐富的草藥資源與各種食物配伍使用,創造了畬族獨具特色的富有民族氣息的當地飲食文化--浙江畬族食療。浙江畬族食療完美的將藥材與食材結合起來,滿足了人們“厭于藥,喜于食”的天性。據了解,在當地的畬民中還有“醫食同源之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拿食物配草藥食用,其具有食療作用的食物大概有214多種。畬族食療的特點是大多以野生植物草藥為主,現采現用、用藥劑量大、并有炮制技藝,注重藥引和輔料等用藥習慣,這樣就可以保證藥物的天然性能以及療效效果。其講究的是以食借藥威,以藥助食性,兩者相配合。

二、特色食療藥膳

畬族民間醫藥秉承了“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基本原則,強調未病先防,尤其注重季節性預防疾病。例如,三月三初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是畬族同胞過節的傳統食品,據調查,烏稔飯的重要原料是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也可防蚊蟲叮咬.中醫本草則認為烏飯“日進一合不饑 ,堅筋骨 ,益腸胃 ,補骨髓 ,久服變白去老 ,除睡 ,益氣力 ,輕身延年 ,固精雅顏。”可見 ,烏稔飯的保健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以及在立夏的季節畬族居民會常吃綠豆腐,是種常見傳統小吃,俗稱“豆腐柴”。制作原材料是一種野生灌木,這種灌木在景寧一帶的樹林中算是常見的植物。有關研究人員對豆腐柴枝葉進行營養學研究,發現其中蛋白質含量為13.39%,果膠含量17~19%,乙醇可溶物(包括色素、糖等)為22.36%,純纖維素為25.71%,灰分為8.25%,另外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有清熱解毒功能,是盛夏防暑降溫的佳料,是純真的自然綠色食品,是提取果膠的好資源。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于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后調養者食用。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鐵的含量;綠豆腐不含膽固醇,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癥及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藥膳佳肴,也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綠豆腐和烏稔飯有這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算是山中之寶了,但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長期以來只是山里普通人家偶爾食用的一種小吃,并沒有走到正規的餐桌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三、畬族食療發展狀況

畬族的食療藥膳研究工作長期地處于滯后狀態,在食療藥膳產業開發和臨床應用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食療藥膳的研究人員沒有實施基本的準入制度;食療藥膳產品的開發和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原材料以及產品加工方面沒有具體而客觀的規范標準;食療藥膳藥效的藥理作用和物質基礎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深入。在本次研究調查中,我們通過走訪一些餐飲機構發現了一些問題,飯店推出食療藥膳,滋補效果到底如何,很難確定,很多調配食療藥膳的廚師根本不懂藥理,他們更注重的是味道和賣相,對于食療藥膳內各種中草藥的成分、藥性是否沖突、顧客適合怎么樣的食療等方面,沒有科學考量。餐飲店推出的食療,僅僅是抓住了追求健康飲食的現代都市人的心理,用于招攬顧客的噱頭,其實很難達到養生的目的。

四、新型的畬族食療開發

傳統的食療在烹調過程中較為復雜,這在今天我們這個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大多人不可能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親自去做食療藥膳,這也就是食療藥膳不能真正起到保健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借鑒現代食品工藝技術及科學烹飪、養生學的新方法、新技術開發方便制作、食用及攜帶,保健效果明顯的新型的食療藥膳產品,針對現代消費者對方便、實惠、療效可靠的食療的需求情況針對性強的進行開發。例如像綠豆腐,在保證采摘藥物新鮮的前提下利用現代工藝技術、創新科學配方、精致的加工技藝對它加工處理,能夠在制作過程中,降低營養的損失,營養成分保存完好,滿足消費者的各類營養需求,如方便型的食療藥膳產品或者是半成品。據統計資料表明,在我國,食療藥膳養生的需求已經非常的強烈,這是一個14億人的市場需求,有著年逾5000億的巨大市場容量。在近年來,食療的傳統療效得到了國外的很大重視這也恰恰可以讓畬族走向世界的良好機遇。國外的食療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在日本方面,其食療的有效藥方、工藝經各國訪問交流的學者,對食療基礎研究深入,在東京開設了藥膳餐廳,并由此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在中國傳統的五千歷史文化中,畬族食療的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食療文化理念,雖然這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手工生產,而且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加工形式,這種落后的加工方式,缺乏規模性、重現性,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數量也十分有限,同時還存在保質期短、穩定性差等問題,受到很大的限制。但這正也是我們所需要做的,讓畬族食療文化理念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形成的健康養生理念,做大做強畬族食療產業,使其產業化,只有通過產業化才能節約原料、降低成本、增加品種、擴大規模,使我國畬族食療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對我國的食療養生市場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五、結論

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目前世界都在對食療對這天然成分的藥物藥膳有很大的期待。在未來畬族傳統食療開發的工作中,應借鑒古建筑保護中遵循的“整舊如舊”的原則,既要保持它的民族鄉土特色和獨特的民間口感風味,又要適合當今人們最求的科學養生的健康保健的時尚理念。總結所做的工作,提出存在的問題,展望發展的前提,明確努力的方向,對發揮浙江畬族食療在養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麗水地區畬族志》[J].電子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年

[2]《中國民族文化大觀?畬族編》[M].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

[3]王浩.《食物健康營養與食療大全》[A].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

[4]《景寧自治縣畬族志》[S].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5]施聯朱.《畬族研究論文集》[M].民族出版社.1987年

[6]倪世美 金國梁.《中醫醫療學》[A].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年

作者簡介:

陳慶徐(1995.11-),女,漢族,浙江溫州人,學生,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随州市| 澄城县| 林周县| 绥棱县| 泽库县| 英山县| 永州市| 五峰| 无为县| 滨州市| 华坪县| 府谷县| 吉木乃县| 那坡县| 全州县| 青川县| 宣汉县| 北流市| 宁化县| 黑山县| 滕州市| 南通市| 乌拉特中旗| 手机| 黄平县| 赤水市| 广宁县| 漳州市| 杭锦旗| 堆龙德庆县| 富民县| 大洼县| 叙永县| 青浦区| 葵青区| 华阴市| 潜江市| 正宁县| 团风县|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