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輪機自我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有效教學 快樂課堂 生動課堂 評價體系 過程評價
《機械基礎》是機電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實踐知識。而剛從初中畢業的中職學生,從校門走進校門,缺少的正是感性知識,這給本課程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育者進行有效教學。
我認為提高《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可從兩方面入手。
一、 從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入手
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缺乏學習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學習上沒有耐心和韌性。遇到困難,他們往往選擇放棄,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棄學。而提高學習興趣是學好一門課程的關鍵。當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時,學生總是心情愉快地去學習,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一些方法,與同行交流。
1.激發興趣,創設快樂課堂。
學生的好奇心,在心理學上稱為“潛興趣”,教學時可充分利用“潛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在快樂中學習。本課程中所學機構都來自實際機械設備,在教學時我們應盡可能地引入學生熟悉的應用實例,讓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如在教學變速機構時,可介紹汽車駕駛員用右手扳動手柄,根據路況時快時慢地行駛,提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聽了感到新奇、疑問,帶著這個疑問,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電影中的畫面是不是連續放映的呢?不是。為了適應人們的視覺暫留現象,要求影片作間歇運動,是什么機構來實現這一間隙運動呢?為了弄清這一問題,學生對槽輪機構的運動過程產生了興趣。
2.演示動畫,創設生動課堂。
本學科的有些內容是很抽象的,學生的實踐經歷很少,沒有見過多少機構,沒有親手操作過機器,甚至沒看過機床。老師講得再好,他也似懂非懂。在缺乏教具和設備的情況下,在無法看懂內部結構和運動的情況下,采用Flas演示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化繁為簡,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時,我用動畫展示了急回特性、死點位置,聲、像、文、圖并茂的教學信息,增強了教學的藝術效果,使學生增進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動手操作,創設參與課堂。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涉及很多實際操作,一些實物模型直觀性較強。在教學中可針對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的特點,設計一些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具的操作演示。通過親自操作實踐,學生在新鮮、好奇的興奮情緒中學到新的知識。教師適時啟發引導,便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的探索性學習,讓學生在不斷觀察、質疑、理解、掌握中學習知識,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如在介紹“鉸鏈四桿機構的組成分類”這一內容時,可引導學生每人用鐵絲自制一個簡易的“三合一”鉸鏈四桿機構。在講課時,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演示教具,通過取不同桿件作機架,生動形象地演示出三種基本類型(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進而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各桿件的名稱及運動特點,這也為如何判別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通過這樣處理,課堂教學氣氛好,學生也容易掌握課堂教學重點。
二、從完善評價機制入手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實施課堂管理的一個必要步驟,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為使教育向著更有利于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方向發展,為使教學更有效,就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要結合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多層次多元性的評價。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要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完善評價體系。
1.加強過程評價。
《機械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概念、名詞、原理多的特點,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必須強調消化、吸收。課堂檢查是一個較好的方法。可現在個別提問已無法起到促使全體同學復習舊知的作用了。每當請一個同學回答問題時,其他同學是事不關己的姿態。這時變個別提問為全班書面回答問題,更能激發全體同學的學習熱情,使懶惰者無處藏身,又可讓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老師可根據書面回答情況,給每位學生適當的評價并記錄在案。學期結束,這份記錄就是過程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也就是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
2.改變書面考試這種單一的手段。
《機械基礎》的結業考試都是采用理論考試,且一張試卷定結果,這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來說是不公平的。作為專業課,它是與實踐緊密聯系的,我們可增設一些評價手段,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的學習和能力。
(1)“觀察能力”評價
觀察是積累的前提,是創新的基礎,學生觀察得越多實踐知識越豐富,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越高。我們可結合教學布置一些觀察類的作業。如要求學生觀察臺虎鉗夾緊、松開工件的運動方式、自行車的傳動方式、軸的受力等;觀察公共汽車車門的啟閉;還可以讓學生去商店、集市、車站、影院作專題觀察。當然這類作業教師需進行觀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導,與所學知識相對應,要求學生觀察應按順序、有重點、抓特點、多聯想,并完成一定數量的觀察筆記。將觀察到的與所學的聯系起來。教師可根據學生觀察筆記的內容、聯系理論的程度進行評價。
(2)“搜集整理”能力評價
這類作業的布置應因人而異,可根據學生愛好的不同,引導他們搜集常用的零件,并理解這些零件的應用和工作原理。通過在班級交流,互通有無、互相學習,也可讓他們從書報、雜志、網絡中搜集一些新設備、新技術的材料。這樣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提高在信息時代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最后,可對他們表現的能力給予評價。
3.分模塊進行考核。
《機械基礎》課程涉及的內容較多,如常用機械傳動、常用機構、軸系零件、液壓傳動,等等。這些模塊相對獨立,彼此之間無太多的聯系。為分散難點,減輕學生的壓力,每學完一個模塊可進行知識掌握程度測試,最后匯總各模塊的成績作為結業成績的一部分。
我認為只要課堂生動有趣,評價體系恰當,教學就必定有效高效。
參考文獻:
[1]趙祥.機械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