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鍵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虛擬數據倉庫;數據中心;聯邦;信息門戶;元數據
1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外各大石油公司的競爭已經表現在信息技術應用的競爭,都在設法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尋找新的增長點,從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上、中、下游陸續建立了各類信息系統,歷經數十年,投資數十億美金不等。
另一方面,國內大多數油氣田,現有的信息系統多為自主開發和部分引進系統。已經完成的各類專業應用軟件、專業數據庫系統和數據倉庫等分別建立在不同的平臺上,數據源各異,信息標準不一、相互獨立,信息來源渠道分散并分別集中在不同的層次,相互間難以實現不同層次信息交換;這些系統不僅各自獨立,分散,甚至存在某些數據重復建設的情況,數據冗余嚴重,同一份數據重復出現在多個應用系統中,存在數據不一致的風險。
數據中心(數據融合平臺)通過將油田各應用系統有機集成和業務重組,最終構建一個統一的、標準的、集成的、能夠包容各業務流程的數據中心體系架構和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支持分散的、松藕合的分布式應用集成。大大地避免油田在信息系統方面重復建設,重復投資,為油田節省大量的資金。
然而,各大油田對數據融合平臺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的理解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技術也是五花八門,這樣實現的數據中心往往運行效率不高、對原有系統改動大(有的甚至直接放棄原系統)、難于推廣,這勢必會嚴重影響數據中心的全局應用。
在本文中我們試圖通過分析影響數據中心建設的若干關鍵技術因素及解決方案,得到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先進、高效的數據融合平臺架構。
2關鍵技術因素分析
2.1如何有效整合大量異構、異平臺數據源
隨著油田信息化建設的深入進行,大量的信息系統被開發并投入運行,由此而產生出了大量的同構異數據庫、異構異平臺的不同數據源,在這些數據源中有些是結構化的、有些則是文檔、曲線數據等非結構化數據,還包括OA、ERP、紙制文檔等一大批數據源。如不能有效整合和管理這些數據,將很容易造成數據遺失和管理混亂。
然而,如何有效整合如此龐大、復雜的數據源呢?是將所有數據集中到一個大庫中統一管理?還是采用分布式技術建立統一訪問平臺?如何在各數據源的基礎上實現綜合、分析、挖掘?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油田數據中心建設所面臨的難題。
2.2如何為用戶提供統一的登錄及安全可靠的數據訪問平臺
油田數據中心建設用戶提供統一的登錄及安全訪問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下幾大問題:
(1)各系統之間互不兼容,數據信息不能共享。
(2)用戶使用不同系統時,需要在不同系統中不停登錄切換,效率低下。
(3)管理人員需要記憶一大堆的用戶名和密碼。
(4)不同系統需要很多不同專業的人員更新維護,維護成本很高。
針對上述問題,目前行業內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但是在實施中如何選擇最優的方案以解決面臨的諸多難點問題:
(1)如何解決靈活性適應性差,花費大量時間建立的信息系統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一旦需求改變,就將不斷修改程序甚至全部重建,增加時間和資金投入的問題。
(2)如何建立起全局的安全訪問目錄,為用戶提供靈活、方便、安全的數據服務。
(3)如何有效集成大量圖形、圖表工具,為不同角色、管理級別的用戶提供直觀、靈活的查詢界面。
(4)個性化服務問題,即為用戶定制訪問首頁及訪問內容。
2.3如何有效管理元數據
元數據的定義一般泛稱為:Dataaboutdata(管理數據的數據)。元數據的具體定義和應用隨學科不同和應用領域不同而異。在石油領域,元數據是描述一個具體的油田數據庫數據資源對象(數據集或數據),并能對這個對象進行定位管理,且有助于它的發現與獲取的數據。
從元數據的定義可以看出,所謂元數據就是要定義一種管理數據的格式或數據字典,與此同時數據之間的關聯也應定義在元數據中。然而在具體實施中卻存在著一系列難點問題需要解決,例如:
(1)在石油領域里需要定義怎樣的數據格式?
(2)元數據的規模有多大?
(3)如何將元數據的定義與數據源進行抽取、過濾、轉換、映射關聯在一起,從而實現元數據定義的自動化?
(4)如何為元數據管理提供完整易用的操作界面(甚至是圖形化的界面)?
2.4如何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硬、軟件資源及網絡資源
企業現有服務器、網絡資源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如何高效的組織企業現有硬、軟件環境為生產應用服務,這也是數據中心建設中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實施中可能遇到的難點問題包括:
(1)如何評估企業現有硬件、網絡資源的使用效率?
(2)如何根據數據中心運行需求來優化配置企業現有資源?
(3)網絡及硬件設備管理規范。
2.5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整理、挖掘出有價值的數據倉庫模型
建設面向主題的數據倉庫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區分決策關鍵數據。其次是主題分類的問題,不同的專業需要不同的決策數據,需要建立不同的數據倉庫模型,這一點不同于研究院現有的數模和建模,需要在龐雜的業務數據中不斷挖掘出新的、不同規模的主題和倉庫模型,并為這些主題建立起專業分類以方便管理,隨著應用的深入能夠被發掘出來的主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最后,怎樣把這樣大量的數據轉換成可靠的、商用的信息以便于決策支持的問題也是數據倉庫建設中必須要解決。
3數據整合平臺的總體技術架構設計
3.1數據融合平臺系統設計思想
通過上述關鍵技術因素分析,我們明確了所要解決的主要目標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出數據融合平臺系統設計思想和關鍵技術路線。
1)數據融合平臺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從上述關鍵技術因素分析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系統建設的三個主要層次,即:首先要完成數據中心所需數據的分析、整理工作,從而制度出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元數據規范;其次是已數據標準為基礎建立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最后建立項目數據庫和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環境。
2)數據融合平臺需要建立在一個高效率、高穩定、高可擴展性以及高安全的運行環境中,因此作為目前技術主流的J2EE符合此類大型系統的設計需要,它具有可靠、穩定、跨平臺的諸多優勢。另一方面,數據融合平臺需要一套完整的而有機結合的技術解決方案,要解決包括異構、異平臺乃至非結構化數據的有機融合、符合個性化和安全要求的信息門戶與數據交換平臺的有機整合、知識管理、數據挖掘環境與數據交換平臺的有機整合。在眾多J2EE平臺中,只有IBM方案能夠有效滿足上述三大結合的需要,其主流產品WebSphereII、WebspherePortal、DW9已被廣泛運用于電力、銀行等大型企業數據整合系統中并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3)針對數據集中還是分布的問題,我們提出的虛擬數據倉庫體系架構有效結合了集中式和分布式優點,既能夠保證原有系統不會因為數據集中而影響使用,又能夠通過ETL從虛擬數據倉庫中導出項目數據到項目數據庫中。有效滿足了用戶對數據的各類需求。
4)需要建立一個可擴展的集成數據挖掘、知識管理、OLAP等多種分析工具在內的項目環境為知識發現提供基礎運行平臺。
5)需要建立以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服務器群集環形網絡架構體系及數據存儲NAS和SAN混合架構。服務器群集環形網絡架構體系包含群集件和負載平衡管理,可以定義規則使之在正常工作時和應對故障時自動為每個服務分配處理資源。
3.2虛擬數據倉庫總體技術架構
下面我們給出虛擬數據倉庫總體技術架構,本架構全面覆蓋了五大技術因素,并有機融合了目前國際領先、成熟的技術、產品包括聯邦技術、門戶技術、元數據管理、數據評分及多維數據分析技術,服務器群集環形網絡架構體系及數據存儲NAS和SAN混合架構等。
圖1虛擬數據倉庫總體技術架構
技術架構分析:
本技術架構由兩大資源管理平臺構成:
石油數據資產化管理與應用系統平臺
專業應用和綜合應用數據資源平臺
(上圖中兩大平臺所涉及領域用白色虛線區分)
石油數據資產化管理與應用系統平臺主要內容介紹:
1)目前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庫系統(包括勘探、開發、生產調度等)在物理位置上保持現狀,但在邏輯上和管理上統一納入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管理范疇。它們的數據源采集流程及數據質量保障則納入標準化體系,對錄入數據進行數據整理、質量審核、數據加載。
2)虛擬數據倉庫體系建立在分布式數據管理系統基礎之上,提供索引編目、安全管理、元數據管理、權限管理、空間數據集成、數據抽取等服務。
3)數據中心數據管理門戶為虛擬數據倉庫管理人員提供統一的登陸和管理操作界面。
4)企業應用門戶提供數據資源需求用戶統一的登陸、檢索界面。
專業應用和綜合應用數據資源平臺主要內容介紹:
1)數據需求者根據需求,通過虛擬數據倉庫抽取出所需要的數據建立數據集市。
2)根據以建立的數據集市提供用戶數據挖掘、高級檢索、OLAP所需的相關工具支持。
3)數據集市還包含地震、測井等大體數據。
4油田數據整合關鍵技術
4.1聯邦技術
聯邦是指對跨越多個數據資源的數據關聯查詢的技術。通過實現該技術從而支持不同數據庫表之間(甚至文本文件間)數據的關聯查詢。整合不同數據(分布式和大型機,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公共和私有),在處理使其如同是在單個數據源中。聯邦技術能夠統一地訪問以任何格式(結構化的和非結構化的)存儲的任何數字信息。通過采用數據聯邦,可在不影響現有應用的前提下,將各類系統的數據源通過聯邦的方式映射到一個邏輯的數據庫中。聯邦的特性:透明性。所有信息源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信息源。
異構性。從不同數據源整合數據。
可擴展性和工具化。可以訪問任何數據源。
可以通過標準的分析、報告和開發工具來無縫利用的高級功能。查詢接口提供了基于標準的完整功能——包括對后端數據源中缺少能力的補償。
避免需要對現有數據源和應用程序進行更改的自主性。
其性能可以滿足實際應用程序和可能應用程序的需要,包括高級查詢優化技術、本地數據訪問以及透明緩存支持。
聯邦的技術組織結構:
圖2聯邦技術組織結構
圖2中:聯邦服務器(FederatedDatabaseServer)通過稱為包裝器(Wrapper)的軟件模塊與數據源進行通信。對于上述各類數據源,WebSphereII提供專用的wrapper,每個wrapper實現異構數據源的SQL處理,支持異構數據庫間數據類型的轉換和函數的轉換。對關系型數據庫數據源而言,包裝器通過安裝在信息整合平臺的該數據庫的客戶端與其進行交互。對非關系型數據源,包裝器直接進行數據訪問。包裝器從信息整合服務器接受數據訪問指令,進行轉換為數據源所支持的SQL,通過數據源的客戶端提交執行。然后將結果返回給信息整合服務器處理。
4.2Portlet技術
基于IBMWebspherePortal技術實現的油田信息門戶平臺能夠高效地把各種應用系統、數據資源和互聯網資源統一集成到通用門戶之下,根據每個用戶使用特點和角色的不同,形成個性化的應用界面,并通過對事件和消息的處理傳輸把用戶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簡單而言,門戶平臺是能夠充分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使得用戶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交互訪問相關信息、應用軟件以及業務流程的集成平臺。該平臺主要技術特點包括:
多平臺系統的單點登錄集成框架
在統一的瀏覽器環境下,通過一次身份認證,即可按照各自的權限存取不同的應用系統,動態瀏覽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外部經營管理信息。
多平臺系統內容集成框架
在統一的瀏覽器環境下,通過與原有應用系統(如OA系統、ERP系統、勘探信息系統,開發信息系統等)進行集成,在保留現有系統的前提下,使得通過統一的門戶能夠進入這些應用系統,并可以portlet形式集成原有應用系統的內容。
強大的文檔搜索功能
石油行業的各種文檔形式多樣,格式可能是文本、XML、Word文檔、PDF及PPT文件,存儲在文件系統、內容資料庫、數據庫及郵件系統中,并且安全級別各不相同。因此,該系統提供區別于其他搜索引擎的專有引擎來搜索各種文檔。
與ERP工作流、原始報表和水晶報表系統無縫集成
在統一的瀏覽器環境下,在各自的使用權限下通過portlet集成展現ERP工作流的審批過程及各種報表,統計圖表。
用于協同工作的信息即時交流平臺
在該門戶系統上工作的同時,用戶可看到其他在線的人員,然后通過內部郵件系統、在線聊天等手段與之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用戶的個性化定制
在該門戶系統上工作時,可自定義頁面,在自己的頁面上添加經常關注的信息,或經常要使用的集成的各種應用系統。
強大的安全管理平臺
在基于LDAP的技術上,提供基于角色的用戶安全管理功能,使得各級用戶只能瀏覽權限范圍內的信息,確保系統安全運行。整個系統,只需要一次登錄,即可訪問所有具有權限的信息和功能。用戶口令實現集中管理。
4.3元數據管理
首先,油田各類數據庫可以利用元數據技術規范化其現有的數據資源。每個專業領域建立自己的元數據標準,各專業子庫按照這種標準的格式向外數據。這樣,用戶可以通過元數據標準提高數據查詢和使用的效率和準確性。其次,這些元數據將記錄有關于數據的所有上下文資料,數據管理者可以通過這些元數據對數據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數據的使用者可以根據這些元數據了解數據資源的背景資料等信息。最后,元數據的使用能夠進一步的消除各個數據資源之間的語義的獨立性和異構性,能夠達到一定限度的數據整合和交換。
圖3油田元數據管理
油田元數據網格服務包括三個主要過程:用戶通過元數據網格服務到元數據庫中檢索元數據;用戶根據元數據到網格應用數據庫中查詢獲取數據;網格應用數據庫中新增數據庫、表、字段、某些特殊記錄時,向元數據網格數據庫與之相關的信息、資料。
4.4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技術
總體框架中描述的專業應用及綜合應用平臺需要包括從后臺數據整理、分析到前端圖形圖表展現的全面技術支撐。
IBMDB2DWE(DataWarehouseEdition)是面向商業智能應用的軟件產品包,它包含十多個工具,給商業智能提供了全面、堅實的支持。其中,DB2Alphablox是新版DWE的亮點,它是一套基于Java開發的分析組件。
圖4IBMDB2DWE產品分布
DB2Alphablox支持標準的J2EE應用程序開發模型,從而提供了可實現應用程序交付的全面開發范例,這為應用程序開發人員提供了定制用戶界面和添加自己商業及應用程序邏輯的靈活性。通過DB2Alphablox,用戶將獲取功能強大的報表生成、圖形化分析、無限制的信息“鉆取”等多種體驗。DB2CubeViews是DB2通用數據庫的附加功能部件,它增強了DB2,使DB2作為開發和部署商業智能產品和應用程序的平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DB2CubeViews有助于加速位于DB2上的OLAP解決方案和應用程序的開發和管理。
該技術主要特性包括:
DB2UDBV9.1中的DataWarehouse特性包括:
用于大量可伸縮性的DatabasePartitioningFeature。
用于提高DBA效率和所有規模的數據庫的自動管理。
多維數據集群--在OLAP和其他查詢中使用的數據的優化存儲選項。
為倉庫查詢提供Cube似的性能的具體化查詢表。
幫助維護實時倉庫的OnlineUtilities。
DesignAdvisor,使得易于為高性能的分析工作負荷設計優化的一組倉庫對象(包括MQT、索引、分區和MDC)。
用于高級分析的內置功能,包括回歸、協方差、柱狀圖和移動窗口。
5總結
本文針對五大關鍵技術因素提出的油田異構數據源整合虛擬數據倉庫系統,使得企業能夠多種業務應用系統、多種異構數據源并存,實現異構數據源的動態及時互訪,以及信息的挖掘與綜合利用,既保護了企業的原有信息化投資,又提供了應用系統由舊向新、系統平臺由低向高平滑過渡,能夠滿足企業低成本、階段性、可擴展性信息系統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長清,等.異構平臺的數據倉庫與數據開采技術DB/OL;http://
[2]仇麗青,等.面向Web的數據倉庫體系設計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4,(9)
[3]MobasherB,JainN,HanE,SrivastavaJ.Webmining:PatterndiscoveryfromworldwidewebtransactionsR.TechnicalReportTR96-050,UniversityofMinnesota,Dept.ofComputerScience,Minneapolis,1996
[4]IBM,IBM聯邦數據庫技術.
http://www-/
[5]IBM,WS技術白皮書.
ttp://www-/developerworks/
[6]劉啟原,劉怡.數據庫與信息系統的安全[M].科學出版社,2000,1.20-28
[7]毛鋒.數字油田的理論.設計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65-106
[8]羅廣華,熊華平.油田開發數據倉庫的建立[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2,(02).34-35
1微電子機械系統的概念
微電子機械系統所指的就是在大小毫米量級之下,最終形成的可以控制能夠運動的微型機電裝置是由單元尺寸需要在可控制的微米和納米之間,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把微機構、微傳感器,以及微執行器還有信號處理系統等等構成。在不同的國家對于微電子機械系統的稱呼有所不同,
2微電子機械系統的發展歷程
微機械器件以及微電子機械系統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深加工技術進行研究和重視。在研究中開始逐漸的形成了微電子加工技術和微機械裝置加工技術。并隨著對技術的細分,開始形成了體微機械技術以及外輪廓表面微機械裝置技術,并同時也產生了LIGA機械裝置技術以及高標準的LIGA機械裝置技術。對其體微機械技術按照實施的目標對象機械能分析,可以得出體硅單晶體為核心構成體并在其物理測量厚度的10到999單位內呈現規則布局分離,為其核心的技術策略單位。并對其技術中存在的腐蝕以及吻合問題進行布局的考慮。對其技術的優勢分析得出,其裝置的工藝相對不繁瑣,但其操控性和調控性數值偏低。在表面微機械裝置中,進行相應的IC技術加工,如采用擴散光學和標準尺寸對應光刻以及復膜層疊等技術運用中,其都會對原有的厚度比率進行微調,對其在剝離技術中和進行切割技術的分析[1]。其技術的有點在于對IC技術有相對完整的包容性,但存在的不足點也較為顯著,如切割的縱向厚度單位偏低,在電光鑄模和縮微成型以及耐溫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術局限。LIGA技術在德文X射線進行曝光和電光鑄模中有其良好的優越性,其對設備的制取尺寸在1單位內到999單位內。但需要指出LIGA技術處于高成本和高復雜度的技術,并需要采用相對保守的紫外線深度曝光,保障其光刻效果和覆膜效果。而準LIGA技術在對設備加工中可以在最合理控制尺寸中,保障其電路集成后續裝置獲得合理的配置[2]。因而其技術的優勢在微機械技術中可以獲得關注度的展現。
2.1自動對焦的三維加工技術
目前自對準的準三維加工技術普遍采用深度的紫外線厚度型進行光度的曝光刻度,并進行膠模的處理,保證其在犧牲層和結構層獲得合理的電鑄,并利用其兩層的金屬電鑄特帶你,獲得犧牲層厚度的保障,并進行微結構的自動對準技術保障[3]。
因而CU可以表示為犧牲層,NI為結構層的技術,并在其平面和垂直兩方向性獲得控制,在其CU和NI中進行電鑄處理,使得其種子層和型模層獲得兩種電鑄金屬處理,讓技術水平在微架構層面獲得統一標準化套準對應。在其腐蝕性選擇上要對其液體進行考慮,CI屬于腐蝕性,NI不屬于腐蝕性,并對其微機械機構進行終止惰性反應。其配套技術以及Ic工藝獲得最大化的包容,在溫度上控制在85攝氏度,獲得對結構合理的微機械技術。其深度的單位測定在22,保障其后續的標準對應后其范圍空載在49到101內。
準LIGA技術需要在工藝布局考慮中,首先要保障(a)低阻硅片(10-3cm),其熱氧化反映在1.5,其厚度在SIO2其需要把定子對襯低的外圓位置進行確定。同時進行首次的光學刻,SIO2腐蝕出進行1.2各坑道處理。形成在轉子下部的新支撐點確定。在除去膠緣后,在真空中進行高溫處理形成0.3的銅電鑄種子層。在第二次光學刻錄中,要對尺寸厚光刻膠AZ4620進行轉子膠模處理,保障其電光鑄在3內進行轉子保障。后進行第三次的光刻,在其厚度尺寸中選擇光學刻錄定子膠模處理,保障其厚度在2.5范圍內。形成銅犧牲層的轉子和釘子的轉化變化,對其空隙中要包容其電鑄在1.5釘子范圍。在最后一次光刻中,要對其厚膠光學刻錄后,對其1.3銅都犧牲層要進行間隙轉化的電鑄考慮。并用起腐蝕性的液進行HF緩沖液體的處理,通過SIO2合理的釋放轉化的轉子。其微機械技術在應用中可以獲得廣泛的推崇,靜電驅動鎳晃動微馬達為例,其自對準的準三維加工技術目前在實際應用中哥已經獲得鎳晃動馬達。用電鑄Cu作犧牲層,電鑄Ni作結構層(定子、轉子和軸),得到的轉子與定子。各項參數都符合標準。
3結語
1.1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問題
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才能要求企業經濟效益,任何行業都是如此電力生產也不例外。安全可以說是電力行業的生命線,不能有差池或是踩線的行為。電力系統的生產設備組件復雜繁瑣,運行控制更是復雜而且控制點比較多,而且電力系統本身擔負的責任重大,一旦出現事故就會引發各種災難人員傷亡在所難免,設備損壞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企業信譽受損。另外生產之后還有各種隱患,電能是以高壓來傳輸的,在傳輸之前勢必得升高電壓,電能長距離傳輸以高壓為主,到達用戶側時使用降壓變壓器將高電壓轉變為低電壓,其傳輸過程存在很高的風險和危險因素,因此要求供電企業工作者在管理工作過程中要加強設備監督管理,保證安全傳輸以防產生重大的不可彌補的后果。這些都是多年來從事監督管理工作人員留下的寶貴經驗教訓,我們要做到嚴格遵守技術監督規章制度規范說明。只有以嚴謹的態度專業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做好電力技術監督管理工作,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1.2電力行業之間的技術監督的協調發展
當今社會不斷發展,行業與行業之間不再是只有競爭,更多的是需要合作尋求更大的利益,電力行業也是如此。顯然電力行業的技術監督也就不再僅僅是行業自身的工作,更是多個合作行業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各行各業技術監督的不斷發展,電力行業可以和其他行業相互學習交流彼此工作經驗彼此提供寶貴意見,進而促進整個技術監督行業的完善和發展。
2.電力技術監督管理方面的創新實踐
2.1加強現場的監管力度爭取實現人員和設備的可控
設備和人員是生產的主要因素,要想取得高效利益必須保證對設備和人員的可控,主要包括對現場監管力度,一方面能夠提升設備的質量,另一方面保證對人員的監管。不但要分析強化現場的作業,還要做好應對各種緊急異常情況的準備,針對各種情況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方案出臺后,還要做好各種演習訓練人員處理應對緊急事故的能力,強化人員分析解決事故的能力。另外對于設備要做好跟蹤分析,在指定的日期內能夠及時矯正異常設備,而且要對設備異常做相關的分析找到異常原因,而且要進行全方面的分析做到不遺漏不疏忽。
2.2健全工作的考評制提高技術監督工作質量
可以根據公司具體的情況建立對技術監督工作的考評,即協同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技術監督工作。可以將每個季度工作的完成情況公開化透明化直接和考評績效掛鉤,另外要做到監督工作的專業化必須定期進行考核,開展小指標到個人的管理進而可以提高整個企業的工作水平和質量。將專業工作要求與技術監督掛鉤,用各個季度和年度的工作成績來考評。
2.3堅持全過程的技術監督保證監督到位不留死角
對于電網工作要避免家族管理的各種缺陷,要堅持深度參與電網的整體規劃和設計階段,重點是在變電工程中的圖紙設計和設備的選型。對于線路工程要做到防雷、防冰、防風偏、防污等技術措施。防雷的輔助措施、線路規劃、地線保護角的選取、外絕緣配置的檢測都是工作人員需要注意和加強管理的。對于一些新入網的設備監管一定要到位。要做到從源頭上監控入網新設備的質量,聘用監理人員駐場監督。在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的,技術人員要做到親臨現場技術監督,將整個過程中記錄的筆記作為驗收的憑證,這種現場親臨指導更加有利于提高施工單位的施工質量,進而提高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為以后的設備維護工作提供保障。根據相關的規定驗收規范章程,對于一些隱蔽工程在竣工驗收之前做到跟蹤驗收,及時發現缺陷問題及早發出整改方案,保證工程無缺陷投產。在設備運行之后要做好監督運維檢修工作,首先要對新投運設備做帶電測試工作,爭取在短時間內完成第一次狀態評價工作,在設備真正運行之前消除各種可能存在的隱患以及各種意外事故的可能發生。
3.總結
施工現場是工程施工的基本場所,現場管理井然有序,各種設施器材安置科學合理,是保障施工順利進行,提高施工效率,維護施工安全的重要方法。施工管理單位根據工程具體要求和現場實際環境合理設置現場布局,對各種設施設備、物資器材的擺放安置進行明細規范,并根據工程的具體進展情況予以及時調整。要確保施工臨時道路通暢,路面壓實,壓平,必要時可以使用混凝土澆筑路面,不能有雜物堆積影響交通;做好施工現場排水設施的設計安裝工作,并確保正常使用,建筑物周圍要設置散水坡;在施工過程中,要及時收集散落的工程垃圾或廢棄物,要選擇合理位置集中堆放施工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并及時處理;施工場地周圍要設置圍擋,高度應達到 2.5 米以上,并涂裝成顯眼的白色;圍擋上要顯著表明工程的項目名稱、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等內容。施工過程中要采取相應措施,防止塵土飛揚、泥漿灑漏、污水外流、車輛沾帶泥土運行等現象發生。設立現場檢查制度,每天按時進行施工現場巡檢,并將檢查結果納入施工人員績效考評范圍之中,檢查結果定期公示。做好原材料的對方安置工作。原材料根據種類、規格按類堆放整齊,用時及時清理邊角料,保證現場整潔。嚴格按照相關標準砌筑灰池,布局合理,保證安全、整潔,規范施工,防止材料散落。施工設施設備、大模、磚央等集中堆放整齊。大型模板按照正確的角度成對擺放固定。各種設備組件按照規格和種類分門別類放置,切勿混雜。木材等物料分類堆放成方形,用途專一,不能混用。各類混凝土構件也要按照類別大小堆放整齊。楞木墊頭上下對齊放穩,層高要符合要求(多孔板不得超過 12 塊)。鋼材、成型鋼筋及其他制品都要按規格擺放整齊,其中木制品要做好防水、防潮和防火處理,以免遭受侵害影響使用性能。其他有特色要求的材料也都要嚴格按照相應保管制度規范放置,并根據要求做好各自防護措施。施工現場人員密集,要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在進行施工現場規劃時,要對施工現場衛生情況予以重點考慮并制定相關措施。要有專職或兼職的衛生管理人員及保潔人員負責施工現場環境衛生工作;制定施工現場衛生管理制度;定點設置飲水用具,飲水桶要做好密封,防止污染,杯子要及時清潔消毒,防止成為疾病傳染源;設置工地廁所,專人管理清潔;夏季要做好蚊蠅防治工作,保證落實措施。生活垃圾要定點投放,集中處理,防止逸散。
2 加強專業工程間的組織協調
在實際工作中,施工現場內往往同時存在多個專業工程,其間在作業空間、人員、設施設備和材料等方面存在交叉使用的情況,非常容易發生互相抵觸影響的問題。為保障各項工程都能順利實施,加強各專業工程間的組織協調工作必不可少。進行專業工程協調,必須要圍繞工程的質量目標,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與方法,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采取妥善周全的措施,防止因協調不良造成施工混亂。首先要保證施工設計的質量水平,避免因設計問題導致協調工作量無謂地增多。圖紙會簽工作是做好專業協調的重要環節,由于設計圖紙包含多個專業的內容,由于設計人員對于非本專業的內容的不了解,設計圖紙中各專業的銜接部位就有可能不夠嚴密完整。圖紙會簽的作用之一就是查找出這些問題,并及時整改,保障圖紙質量。另外,圖紙會審與技術交底也具有各專業技術協調的功能。圖紙會審會對各專業工程的交叉部分進行重點審查,查找深層次的問題,并進行整改。技術交底是通過讓施工人員對設計意圖有個全面清楚地了解,對施工過程的各個環節、工序的要求有個明確的認識,從而減少各交叉施工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在進行技術協調管理時,要防止令出多門的現象,要統一調度、統一指揮,確保施工目的明確。為保障技術協調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用規范的制度來約束人員的行為,降低施工對人員配合的需求,減少管理難度。要組建項目管理領導機構,通過系統的管理機制對人員、設備、工序等予以實時調整,保障各工序施工順利有序。
3 實施工程質量責任制
建立實施質量責任制,是提高技術措施落實效率,保障施工質量的有效手段。首先將施工任務和質量目標細化分解,層層落實到班組、人員,同時做好施工驗收工作,對于不合格的施工工序,必須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項目投資方和施工方要加大協調力度,明確劃分責任區域,遇到問題及時處理,防止出現推諉扯皮現象。要杜絕形式主義,扎扎實實做好驗收、審核、整改各道措施,力爭通過嚴密的質量責任體系,將工程質量問題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對于發生的問題予以及時整改,消除不良影響。
4 結束語
1.1高層建筑火災特點
(1)煙囪效應明顯,豎向擴散速度快。2010年上海靜安區高層住宅大火案,經濟損失巨大,人員傷亡慘重,震驚全國。該公寓是老式高層民用住宅,存在消防設施匱乏、樓內消火栓丟失或損壞、缺少滅火器等安全隱患,在未采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電焊濺落的金屬熔融物引燃了腳手架上的聚氨酯泡沫碎片,引發火災,火勢受高空風力及火場小氣候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蔓延迅速,約6min后,濃煙烈火將整棟大樓籠罩并形成立面燃燒。試驗表明,高層建筑火災,煙囪效應明顯,豎直方向擴散的速度能達到3~4m/s。在無任何阻擋的情況下,只需半分鐘,百米高樓的火勢就能從底層蔓延到頂層[1],火災撲救工作很難有效開展。(2)高層建筑內部情況復雜,人員密集,疏散困難。高層建筑高達幾十米,甚至超過二三百米。由于大樓內垂直距離大,高層住宅容納人數多,火災發生時,又不允許使用電梯疏散,只能使用樓梯逃生,若防煙(封閉)樓梯間失去密閉性,人們將在煙熏和熱氣流的烘烤中疏散,若不能在短時間內逃生成功,很可能發生窒息等事件。大量案例表明,火災中的遇難者大多數都不是被燒死的,而是死于濃煙窒息。因為濃煙中攜帶有較高溫度的有毒氣體和微粒,對人的生命構成極大威脅。(3)消防裝備滯后,撲救難度大。目前平頂山市區有登高平臺消防車2輛,分別為53m登高消防車和32m登高消防車,受撲救面及有效臂長等因素影響,僅能滿足15層及以下高層建筑火災救援工作。舉高噴射消防車5輛,其中60m舉高車1輛,16m舉高車4輛,可控制90m以下高層建筑火災。目前全市建筑高度超過50m的高層建筑為320余棟,占全市高層建筑的42.5%,高度超過90m的建筑有130余棟,占全市高層建筑的17.3%。由此可見,目前公安消防部隊的消防車輛和裝備與高層建筑的火災救援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1.2影響逃生效率的因素
(1)高層建筑安全疏散設計不足,存在安全隱患。實地檢查中筆者發現安全疏散設計大多是按照2006年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完成的。隨著建筑體量的不斷增大,功能不斷復雜,現有規范已不能滿足新建筑形式的要求,一些超規范的設計開始出現,同時也有一些開發商為了增加使用面積,降低投入,設計中利用超規范的漏洞,壓縮走道、樓梯間及前室的面積,留下先天隱患[5]。人為增加了人員疏散逃生的困難,大大減少火災中人員的生還概率。(2)后期維護不當,安全管理不善,大量消防設施處于不能完好使用的狀態。筆者此次火災隱患排查的數據顯示,平頂山市高層建筑共有75棟,其中一類高層建筑267棟,二類高層485棟,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共有680棟,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有594棟。投入使用前驗收合格率達到95%以上,而投入使用后,約有43.4%的建筑消防設施不能保持完好有效,這是由于物業單位管理不善,操作不當,加上普遍存在安全門反鎖甚至損壞、安全出口或樓梯間堆積物品等現象,失去了固定消防設施控制初期火災以便贏得逃生最佳時間的機會,違背了原有的設置初衷。以至于當火災發生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這往往是導致人員傷亡的重要原因。
2高層建筑人員安全逃生數值模擬分析
眾多的火災撲救案例顯示,高層建筑的防火工作,關鍵是要把握好以下四個工作環節:安全疏散設計、日常管理、逃生技術和疏散演練工作。計算機模擬疏散逃生由于其經濟便捷及可操作性成為目前高層建筑人員安全疏散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利用Pathfinder軟件,從建筑物中人員安全逃生設計的角度,研究了高層建筑人員疏散的問題,通過改變參數模擬不同的疏散方案。
2.1模擬對象概況
圖1為平頂山市某高層辦公樓建筑的單層平面圖,建筑面積為2200m2/層,共26層,每層高約3.5m,總共91m。該高層辦公樓南北長44m、東西長50m,將其劃分為7個區域,辦公房間設置在建筑四周,中部設置樓梯和電梯。每層樓都有兩部疏散樓梯,樓梯寬為1.4m,且兩側樓梯入口處均設置了防煙樓梯間,同時有2部消防電梯和3部普通電梯。
2.2疏散場景設定
2.2.1安全疏散設計的影響因素
高層建筑的安全逃生設計中,逃生樓梯的數量、寬度和分布的設計是重點。設計中由于忽略了火災情況下人員的恐慌、能見度不足等因素,導致在實際火災中,依據規范要求設計出來的寬度指標太理想化、疏散能力嚴重不足,實際疏散時間會遠遠大于設計預定的時間。結合工作實際及火災蔓延規律,筆者認為此建筑的最佳疏散時間在10min左右。
2.2.2疏散模擬實驗設定
設定3個影響參數,分別為樓梯數量、樓梯寬度和分布位置。由參數變化衍生匹配出不同工況:(1)樓梯的數量對疏散時間的影響,設定樓梯數量分別為1、2、3、4,計算火災情況下不同樓梯數量所需要的疏散時間;(2)樓梯寬度對疏散時間的影響,設定樓梯寬度分別為1m、1.1m、1.2m、1.3m、1.6m時,計算火災情況下需要的疏散時間;(3)樓梯的分布對疏散時間的影響,設定樓梯分布在建筑四角、在四面墻的中部、在建筑的中部,計算火災情況下不同樓梯分布所需要的疏散時間。
2.3實驗結果及提高高層建筑人員逃生效率的對策
樓梯數量、樓梯寬度與疏散時間的關系如圖2、圖3所示。由圖2、圖3可知:疏散時間(橫軸)隨著樓梯數量(縱軸)的增多而降低,疏散時間(橫軸)隨著樓梯寬度(縱軸)的增加而減少,由此可見,樓梯數量、寬度與疏散時間均呈線性關系,且樓梯數量的影響系數更大,表明樓梯數量對疏散時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建筑設計中預留越多的疏散樓梯疏散效果越明顯,相對于樓梯數量,樓梯寬度的影響系數略小。根據實際情況,綜合利用建筑空間結構,避免占用不必要的空間,實驗模擬的建筑最佳疏散樓梯數量及寬度應分布在設定疏散時間(600s)附近,即2部疏散樓梯,樓梯寬度選定為1.3m。樓梯分布方式對疏散時間的影響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樓梯分布在建筑中部的疏散逃生所用的時間是最少的,且遠遠小于其他分布方式,在建筑設計中,應優先采取這種方案。這種結果的出現與人類固有疏散思路相近,缺點是占用空間大。目前,由于廣場式、天井式等超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出現,樓梯布置遷就于建筑的整體商業理念設計,越來越多的樓梯分布于各區域角落,不便于疏散,人為增加疏散時間,為安全考慮,仍應以中部為主,且至少保證一部在中部。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