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實體經濟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
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持。虛擬經濟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結構和規模與實體經濟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結構和規模有著直接的關系,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一旦實體經濟出現問題,虛擬經濟也會受到影響。
1.2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雙重效應
1.2.1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首先,虛擬經濟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信息的不對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虛擬經濟可以通過有效地信息及其創新的金融產品,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激勵問題。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判斷企業經營的好壞,投機業績的優劣,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虛擬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支持。在現代企業中,許多優勢企業因為缺乏資本而陷入了沒有規模效益的怪圈中。虛擬經濟則使大量閑置的和零散的資本投入到股票、債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上,從而解決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缺乏的難題。而且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虛擬經濟能更快捷的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支持。再次,虛擬經濟有利于產權重組和結構調整,從而深化企業的改革。實體經濟中經常存在產權的重組和結構調整的客觀需要。可是單靠實體經濟本身很難實現產權的重組和結構的調整。虛擬經濟則使實體資本證券化、商品化,解決了困擾著實體經濟的難題,通過成本較低的股票和債券的交易迅速的實現了產權的重組和結構的調整,加速了資本的流動,以便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最后,虛擬經濟可以降低分散實體經濟中的投資風險。市場經濟中的各項經濟都會面臨著投資風險的問題。虛擬經濟允許有價證券進入市場流通,實際上就是為實體經濟的投資者們提供了一種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如,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本來就是為了轉移風險和套期保值。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來規避風險以實現保值,實體經濟的風險將會大大增加,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1.2.2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消極作用虛擬經濟的適度發展為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效用,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虛擬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一些新的特點:各種金融衍生品的出現使其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虛擬化的形勢不斷加強;許多金融衍生的工具以較少的資本控制著較大數額的資金,使危險性增加;同時影響虛擬經濟的變動因素過多,穩定性變得更差。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無疑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的是消極作用。首先,虛擬經濟的膨脹增加了實體經濟動蕩的可能性。虛擬經濟的膨脹會增加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使虛擬資本風險和利潤成倍增加,在預期收益的心理的作用下,投機猖獗,造成實際經濟的貨幣和商品流通的困難,從而使實體經濟陷入困境甚至發生經濟危機。其次,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引發泡沫經濟。在虛擬經濟規模不斷膨脹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來媒介商品和勞務的交換,一部分用來媒介股票等虛擬資本的交易。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虛擬資本交易的貨幣量越多,用于實體資本的貨幣供應量就越少。如果人們對虛擬資本的預期過高,使其脫離實體經濟的價值基礎,人們就會將大量的資本流入金融市場和房產領域,使得實體經濟貨幣供應量不足,使許多企業陷入困境,造成經濟持續衰退。
2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黃崇珍,杜蓉.電子商務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信息技術,2004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崔介何主編,《電子商務與物流》,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張曉燕.對中國B2C電子商務發展思路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5年9月(中),總第443期.
[4]張鐸,林自葵.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譚清美,王子龍,城市物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以江蘇南京為例,工業技術經濟,2004年01期
[6]王健,方佳林,美、日、歐現代物流發展的比較與啟示,東北亞論壇,2005年02期
[7]王淑琴,陳峻,王煒,城市現代物流系統布局規劃研究——以揚州市為例,規劃師,2005年02期
[8]梁燕君,《電子商務物流新舊模式之比較》,商品儲運與養護,2009年第五期
[9]王文斌,馬祖軍,武振業,現代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2002年01期
[10]李輝民,現代物流的形成趨勢與對策,集裝箱化,2009年04期
[11]汪鳴,馮浩,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政策及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05期
[12]張林紅,陳家源,新世紀我國航運企業物流運作模式的探討,世界海運,2011年05期
[13]王成鋼,陳登斌.B2C電子商務配送系統建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2008.
[14]仲巖,蘆陽,李霞.電子商務實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5]常連玉,陳海燕.B2C電子商務配送模式的思考[J].物流技術.2010(8).
[16]孫勇.我國B2C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0(7).
參考文獻
[1]張洪斌,趙玉敏.我國快遞業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J].中國物流.1999.
[2]李炎.當前形勢下我國民營快遞企業的物流發展策略[J].中國商貿.2009.
[3]French,W.BetweenSilences.AVoicefromChina[N].AtlanticWeekly,1987-8-15(33).
[4]晏敬東,石銀萍,李謙.我國快遞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8.
[5]趙玉敏,張洪斌.中國快遞市場發展研究報告[J].2006.
[6]常楠.中國民營快遞業SWOT分析及選擇[J].商業周刊.2010.
[7]Heider,E.R.D.C.Oliver.Thestructureofcolorspaceinnamingandmemoryoftwolanguages[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
[8]李謙,呂利平,晏敬東.我國快遞業的產業環境分析[J].商業經濟.2010.
[9]Gill,R.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M].London:Macmillan,1985:42-45.
[10]周艷軍.我國快遞業品牌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J].財貿經濟,2001,(05).
[11]沈玉良.我國物流產業發展中的幾個問題[J].2001.
[12]羅德曼.企業物流管理供應鏈的規劃組織與控制[J].2006.
[13]WilliamBronchick.RayCooper.HowToSellAHouseFastInASlowRealEstateMarket:A30-DayPlanForMotivatedSellers[M].Wiley,2008-10-08.93-187.
[14]PorterErisman.ALIBABA’SWORLD[M].Macmillan,2015-05-07.27-83.
[15]呂曉慧.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瓶頸及解決方案[J].科技論壇.2008.
[16]謝勇,廖佑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物流技術.2008.
[17]李善偉.電子商務下網購物流配送問題研究[J].企業導報.2000.
[18]魏斐翡.基于網上消費者風險的快遞服務滿意度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1.
[19]方美琪.電子商務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J].2000年.
[20]朱閃閃,方威.我國農產品流通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J].湖南省市場學會會暨.2010.
[21]王艷瑋,王拖拖,常瑩瑩.生鮮農產品網上超市物流配送模式選擇研究王艷瑋[J].經濟與管理.2013.
[22]于文靜.我國將支持涉農電商推動農業跨越式發展[J].2015.
參考文獻
[1]黃崇珍,杜蓉.電子商務下第三方物流研究[J]信息技術,2004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崔介何主編,《電子商務與物流》,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張曉燕.對中國B2C電子商務發展思路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5年9月(中),總第443期.
[4]張鐸,林自葵.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譚清美,王子龍,城市物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以江蘇南京為例,工業技術經濟,2004年01期
[6]王健,方佳林,美、日、歐現代物流發展的比較與啟示,東北亞論壇,2005年02期
[7]王淑琴,陳峻,王煒,城市現代物流系統布局規劃研究——以揚州市為例,規劃師,2005年02期
[8]梁燕君,《電子商務物流新舊模式之比較》,商品儲運與養護,2009年第五期
[9]王文斌,馬祖軍,武振業,現代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2002年01期
[10]李輝民,現代物流的形成趨勢與對策,集裝箱化,2009年04期
[11]汪鳴,馮浩,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政策及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05期
[12]張林紅,陳家源,新世紀我國航運企業物流運作模式的探討,世界海運,2011年05期
[13]王成鋼,陳登斌.B2C電子商務配送系統建設[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2008.
[14]仲巖,蘆陽,李霞.電子商務實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一般說來,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隨著全球范圍內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生產要素跨國界的不斷流動,使得世界各國經濟聯系越發緊密,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的統一整體。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的,在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動世界經濟的總體增長,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大發展的同時,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總起來說,經濟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產國際化。(2)貿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生產力的發展和不斷深化的國際分工,在客觀上要求打破國家對資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對生產要素進行跨國家或地區集中生產自己具有或可以實現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終將增加產品總量和生產規模,使各國受益。各國在當代經濟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趨勢,它標志著先進的生產方式,是未來社會的經濟基礎。全球資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優化配置。全球范圍內有效的分工協作可以產生新的巨大生產力,而且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從而可以開發最先進的產品,獲得最經濟的成本和最貼近的市場,從而具有最大的競爭力。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空間先進方式,而且開辟了人類更先進的生產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化,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干預,充分發揮價格和利潤在市場中的作用,建立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而全球經濟通過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使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優配置。
三、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近十幾年來,全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多方面質變。整個世界的經濟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創造的物質財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劇,可持續發展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加劇。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比較復雜,但它們的市場經濟模式不同,因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劇。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加劇引發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運動。這對于改善貧富差距擴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狀況有一定促進作用。但要真正改變世界范圍內的分配不公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主要應靠發展中國家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戰略和策略,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
2.推動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進程,并為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全球化和區域化都從不同領域和范圍推動了上一世紀已經興起的科技革命進程、全球范圍的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和區域安排內的科技開發分工。具體表現有三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產業在世界高新技術發展中已成為關鍵。二是全球化和區域化安排實現了高新技術從發達國家向全世界的擴散和轉移。三是以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為主的新技術將逐步與傳統工農業結合,形成新的產業增長周期。
3.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各國、各地區間經濟存在巨大差異的現實狀況使全球化的進程只能是次優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區域化方式雖然基本上解決了體制內的最優安排,但由于它嚴格的排它特征,使之與非成員之間又形成了新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從總體上和發展進程上,經濟區域化恰恰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補充,而且在結果上,區域化最終將促進全球化,已有的區域化實踐已經證明,區域化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消除,擴大了成員間的貿易,其進一步的結果是隨著相互間市場的開放,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和最優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增加對區域外產品和生產的需求,到這時,區域內經濟就需要跨越區域界限與區域外經濟交流,或者是擴大區域化的范圍以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
4.全球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全球化和區域化在相關領域引起了革命性變化,實現了產業的重組,并購企業跨越國界、洲界和產業界限,各種虛擬的經濟形式如雨后春筍,虛擬經濟使機械化大工業變得如此渺小。世界經濟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全球化和區域化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結構。為追求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出現了各種區域化與全球化方式,區域化與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為貿易與投資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與投資的發展。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完善,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將表現得更為充分。區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將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為滿足和適應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各國普遍在金融領域逐步放松管制,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隨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演進,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活動為生產與貿易帶來便利的同時,國際金融的風險也同步增長。相對于軟弱無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如果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金融危機再次發生極有可能。經濟的不均衡性將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中發揮核心作用的發達國家及其跨國企業,以其明顯的競爭優勢,通過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重組,將獲得越來越多的利潤和超額利潤,由于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術革命的深化,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將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生產國際化,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戰略選擇與回旋余地極為有限。并且,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未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獲益,不平等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體制則進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經濟的不均衡性將更加突出。
一、國家的存在是財政存在的充要條件
財政是國家憑借其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國家在出現后,它并不進行生產。然而,為了維持它自身的存在和運轉,國家又必須從國民收入中分到一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國家不進行生產,它不可能通過交換的形式來獲取它所需的社會產品,它所擁有并能加以運用的,只有強制性政治權力。國家憑借強制性的政治權力參加社會產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稅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國家為了維持自身存在和運轉消耗社會產品的過程,就是財政支出。因此,國家的存在是財政存在的充要條件。只要國家存在,財政就能夠存在;只要國家存在,財政就必然存在。財政的存在,只需要國家這個唯一的前提。可以說,財政是國家內生的一種東西。從古代的奴隸制國家、封建國家,到現代的計劃經濟國家,無不如此。在執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中,國家仍然是財政存在的充要條件。與財政的這種存在必要性相關的是財政籌集收入的職能。
二、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擴展。
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市場上的一切經濟行為都是按照價格機制運作。古典經濟學家們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可以通過供求雙方的自發調節,使資源配置和社會生產達到最優狀態,即所謂的“帕累托最優”。如果情況真是這樣,財政的作用就應該只限于籌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國家的存在。但是,我們看到,現實情況并不是這么理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對財政存在必要性的認識還應該更進一步。問題主要在于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只是經濟學研究中的一種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具備形成完全競爭市場所需的全部條件。而只要有某一條件沒有得到滿足,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現失靈。
西方經濟學家對市場失靈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導致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價格信號并非總是能如實反映社會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成本。具體來說,市場失靈有以下幾種情況:
1、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是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領域。西方經濟學認為產品分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薩繆爾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純理論》(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一文中給出了公共產品的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指的是這樣的物品或勞務,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物品或勞務消費的減少。西方經濟學家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總結了公共產品相對于私人產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產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場對公共產品的生產進行資源配置時,就會出現失靈的現象。一般來說,由于“免費搭車”現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公共產品的生產量是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應該設法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
2、外部效應
所謂外部效應,是指私人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之間或私人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效益之間的非一致性。即某些個人或廠商的經濟行為影響了他人或廠商。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由于私人經濟主體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所以對于帶有外部效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供給不是過多就是不足。外部效應除了影響社會經濟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應導致的成本或報酬分擔不合理,它也會妨礙社會的公平。所以政府應當對外部效應進行矯正,將外部的成本或報酬內部化,使帶有外部效應的產品的生產數量改變到合理的水平。
3、壟斷
當一個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其產品的供給,使其產品的售價高于邊際生產成本時,就形成了壟斷。由于壟斷者能夠操縱市場價格,它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辦法是將其產量確定在產品邊際效益等于邊際生產成本的水平上。結果是造成市場上該產品的供給量不足,價格偏高,造成社會效率的損失。對此,政府部門應該進行干預,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保護有效競爭,排除壟斷對資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強迫或鼓勵壟斷者增加產量,降低價格,使該產品的售價等于其社會邊際成本,以避免社會效率的損失。還有一些行業的規模效應很明顯,如果政府不加干預,就會自然形成壟斷。對這種自然壟斷行業,政府也應該及時加以干預,也可以劃歸政府來經營。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
信息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掌握的信息總是不完全的,要獲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尋”成本;此外,市場在交易中總是存在信息不對稱,交易一方總是比另一方有著更多的信息或有著更低的信息搜尋成本。由于市場經濟主體在交易中總是根據自己所擁有的信息作出決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必然導致市場失靈,資源配置偏離帕雷托最優。
5、宏觀經濟領域的失靈
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配置方面的失靈,不僅在微觀經濟中表現為上述偏離帕雷托最優的情況,市場失靈同樣也反映在宏觀經濟領域中。對宏觀經濟領域中資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據的指標主要有:就業水平、物價水平和經濟增長狀況。但自發的市場機制并不能自行趨向于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適度的經濟增長。市場失靈在宏觀經濟領域中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不公和經濟波動與失衡。為此,政府也必須對經濟進行調控。
但在現實中,市場失靈并沒有使市場經濟制度崩潰,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在現實中應該有一條挽救市場失靈的途徑。其中,除了認為應由政府干預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觀點之外,還有一些經濟學家主張通過擴大市場覆蓋面(即市場完全化)和提高市場效率來挽救市場失靈,但在實踐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經濟學家在對多種解決市場失靈的方法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要優化資源配置,必須由政府進行干預。這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體現。
于其他手段相比,財政手段在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中具有以下優勢:
1、財政手段比較靈活,稅率和補貼額可以根據外部性情況及時加以調整。
2、財政手段的管理費用低,避免了產權界定和市場交易的巨大費用。
3、財政手段在技術上比界定產權、擴大市場覆蓋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場經濟體制中財政職能的界定
根據上述對財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財政所應具有的職能。市場經濟體制下,對經濟的調節應以市場機制為主,在市場機制能夠完成資源有效配置的領域,政府就沒必要介入。只有發生市場失靈時,政府才應該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終目的仍是為了維護或確保市場的正常運作,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財政作為政
府干預市場的手段之一,它的職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場失靈的范圍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的職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資源配置職能。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主要體現在提供公共產品上。公共產品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決定了它難以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只能有財政來進行供給。其次,財政履行資源配置的職能還可以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并解決壟斷的問題。
2、收入分配職能。
我們在前面提到,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所決定的初次分配狀況極不公平。這樣客觀上就要求社會有一種有助于實現公平的再分配機制。市場本身不能提供這種再分配機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場的財政手段來完成這一任務。在這一點上,財政可以說天然地具有作為進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條件——強制課稅權。這使得財政可以大規模地介入國民收入分配,通過稅制設計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進的所得稅,把資金從那些收入偏高的人們手中征集上來,然后,再通過各種類型的轉移性支出項目,如醫療保險、食品券補貼等,把資金轉移給那些收入偏低的人們。
在經濟法總論的研究中,主體理論的研究是其重中之重,其不僅涉及到對經濟法律關系以及國家經濟生活的參與者的界定,同時,經濟法主體理論也是后續進行行為理論、權義理論和責任理論研究的前提條件和必要基礎。在主體理論尚未得到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去探討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理論司題無異于“空中樓閣”。(當然,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當經濟法權利、經濟法義務沒有成為非常確定的經濟法學范疇時,經濟法主體就難以完全范疇化,盡管經濟法對主體的研究較之對權利、又務的研究要簡單一些。)縱觀學界對經濟法主體理論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還是停留在理論的爭議之中,試圖通過一種形而上的方法和言辭來司鼎經濟法主體研究的理論高峰。殊不知,這種研究方法往往會導致我們在抽象的理論場域中就事論事,使得主體理論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場景,從而多年來的主體理論研究在框架的建構與抽象性提升上并沒有形成令人滿意的成果。本文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采用了這樣一種寫作路徑:首先通過一種文獻綜述的形式,盤點一下近年來我國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主體理論的大致觀點和論述;緊接著,選取一些具體的司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進行一些分析,談談筆者的個人看法。
二、經濟法主體理論的研究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正式確立以來,學術界對經濟法主體的研究已逐漸跳出了經濟法主體的定義和主體獨立性的框框,普遍認為,所謂的經濟法主體,是指依據經濟法而享有權力或權利,并承擔義務的組織體或個體。當前,學界在研究經濟法主體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具體的經濟法主體的類型和制度,更多地開始涉及到各種研究方法和分析范式的變革,尤其是經濟學思想和理論的引入,更是大力促進了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主體理論的研究。
從經濟法學發展史這一宏觀角度來看,肖江平認為:與中國經濟法學的總體發展相對應,經歷過三個時期。從最早的三分法(即決策主體、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或者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兩分法(即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到初步發展時期的各種觀點(如管理主體與實施主體、管理主體與管理受體等觀點),以及走向成熟時期的觀點(如規制主體與受制主體、計劃者與反壟斷者等觀點)。當然,這只是一種粗略的、主流的、純粹理論上的劃分,大致厘清了經濟法主體的發展脈絡,但還不夠精確,也缺少對很多具體制度和非主流學說的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和經濟法制的發展,有不少學者對經濟法主體進行了新的探討。具體來說,以張守文老師為代表的“二元結構”理論將經濟法主體分為調制主體和調制受體兩部分,調制主體又可分為宏觀調控主體(即調控主體)和市場規制主體(即規制主體),調制受體也可分為宏觀調控受體(即受控主體)和市場規制受體(即受制主體)。漆多俊老師從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入手,以主體在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中所處的基本地位為依據,將經濟法主體劃分為國家經濟調節主體與被調節主體。史際春老師認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大致可以分為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兩大類;其中,前者主要是指依據憲法和行政法設立的承擔國民經濟管理職能的組織或機構,后者主要指依據民商法、經濟法和行政法設立的直接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李昌麒老師認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即為經濟法主體,由于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是在國家和政府干預經濟的過程中形成的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故而主體的一方通常是國家及國家機構,另一方往往是組織和個人。楊紫煊老師認為,經濟法主體,即經濟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根據經濟法的規定發生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參與者,主要包括市場監管法主體和宏觀調控法主體。其中,前者又可分為市場監管主體(主要包括政府監管主體和政府經濟監管部門監管主體)和市場監管受體(主要由組織體和個人構成),類似地,后者也可以被分為宏觀調控主體和宏觀調控受體。
經過了對經濟法上主體的分類,我們可以更為明晰地對各類主體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將這些主體彼此之間有規律地進行組合,便可以構成我們經濟法上主體的結構。
經濟法上主體的組合是調制主體與調制受體之間的組合,它們之間通過調制行為來聯系。具體來說,在宏觀調控法領域,包括調控主體和受控主體的組合;如:金融調控主體主要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等,金融受控主體則主要包括市場中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機構以及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等,二者的有機組合和運作構成了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的雛形。在市場規制法領域,包括規制主體和受制主體的組合;如:在對某些特別市場的規制中,國家新司出版與
廣電總局、工信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具有與傳媒企業、通訊公司、互聯網企業、食品和藥品生產企業等,往往處于受制主體的地位。 三、具體問題的探討
(一)國家在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