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1篇

一、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起源和特征

1.1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各民族世代相傳,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提高身體機能為目的的人類社會活動。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個民族,所接受的外來文化和各個民族的文化交融方式不盡相同,因此形成具有各個民族特色的民族體育文化。

1.2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點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分類主要是以活動內容與形式來劃分。以歌舞伴樂為形式的稱之為娛樂類;以對抗競爭為形式的則稱為競技類。娛樂類。

1.2.1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和發展,受到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的制約。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如同民族文化、民族風俗一樣與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同樣受到政治、經濟的制約。多年來的歷史證明,哪一時期社會穩定、經濟振興,那么這一時期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就得到發展。

1.2.2 民族傳統體育集文化、娛樂、體育于一體。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競技體育不同,它的活動內容涵蓋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這些體育活動多在喜慶節日或豐收農閑、戀愛社交、宗教祭祀中進行。因此它具有多方面特點。

1.2.3 民族傳統體育古樸粗獷,獨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因為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于生活,來自民間。在長期歷史進程中不斷交流、傳承并逐步發展,它反映了生活,鍛煉了身體,得到了保留。

1.2.4 民族傳統體育簡便易學,對器材場地要求不高。場地就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隨手拿起農具或生活用具即可加入到活動行列中。可見其簡便易學易于開展。

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之間的比較分析

2.1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沖突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是當前世界文化體系中兩個重要的體系,它們是隨著歷史發展先后出現且并列平等發展的兩個文化系統。在1840年以前,兩者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并沒有明顯的沖突和融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以及“新航路”的開辟和國際間往來不斷加劇,國際間的合作及交流更為頻繁,特別是西方列強在近代對外侵略擴張,使兩種文化開始正面交鋒,日益沖突和斗爭。由于這兩大文化本體及其存在環境的巨大差異,所以它們在交流中的對立是絕對的。具體表現在:

2.1.1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

2.1.2 在中西方體育文化價值觀上。

2.1.3 在體育形態、內容、手段上。

2.2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互補

體育文化的產生是需要豐厚的歷史積淀、濃郁的人文氣息,其發展更是一個長期積累、選擇、變異、沖突、交融、定型的過程。由于體育文化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存在,所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勢必會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這就是文化的不自覺內在的統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 對倫理道德觀念的追求。

2.2.2 中西方國家對優秀的運動項目都有所相互移植。

2.2.3 在長期的發展與整合過程中,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為西方所接受,西方競爭觀念為中國所認可。

三、兩種體育文化對立統一的辯證認識

體育文化的沖突是區域性、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等多種類型的綜合,認識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對立統一就應在此入手,認識兩者是政治經濟地理等生存環境差異下的矛盾存在。這種矛盾存在體現了人類體育文化的豐富和世界體育文化的非成熟發展狀態。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2篇

論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有很大差別,很多日常行為在日常的交際活動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交往的順利進行,并使交往雙方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人們在這種跨文化環境中相互交際之前,必須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尷尬的局面。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現象的發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勢不可擋,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沖突是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發展。

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日益加強,與英語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是日益頻繁與廣泛。文化交流、旅游業蓬勃發展,外國獨資、合資企業數量增多,與國際人員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學生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也日益增多。隨著國際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世界的通用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中國對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由于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會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應意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和改變的,應該接受這種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流和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群體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運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時陷入尷尬的境地。總之,忽視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交際失敗和尷尬。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以后,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達到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盡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沖突的發生。

(二)

關注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廣泛運用的語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國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設祖國服務。第二,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助于解決和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更大地發揮我國在國際上的作用。第三,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利于本國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有助于學生更精準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這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盡可能多地主動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鍛煉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際的現代人,在保持自身優良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夠順利進行雙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究出版社,1999年.

[3] 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匯文化對比研究》,陜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聶淼.英語教學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西方思維模式; 地理位置; 文化維度; 《易經》; 宗教信仰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我們會提出不同的問題:為什么中國的生產性企業很難跨入世界500強企業行列之中?為什么西方倡導個性和自由,而我們推崇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為什么美國有91%的公民信奉宗教,而我國信奉各類主流宗教的總人口比例還不足10%?下文通過從三個角度對中西方的思維模式的對比分析,依次回答這三個問題。

1. 從地理位置看中西方思維模式

從地理位置看,中國處在北半球的溫帶--暖溫帶地區,氣候適中,雨量充沛,為人類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所以中國便成為了文明的發祥地和繁盛之區。但按地理環境中的瀕海性來看,中國的先民自古就生活在東亞大陸上,這里東臨古人難以橫渡,與地中海這樣的內海完全不同的茫茫滄海--太平洋,北面是草原和戈壁,西北橫亙戈壁和沙漠,西南聳立世界上最高、最險峻的青藏高原,還有珠穆朗瑪峰等高山大川。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回旋余地又有相當空曠的環境,造成一種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這對中國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于是便以黃河長江為中心,形成了中國農業的核心地帶,從而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地帶,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地帶。中國地理位置的多山造成交通阻隔,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規模。由于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隔絕機制,使得中國文化在缺乏與外界大量交流的情況下,磨礪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得以自成系統的獨立延續和發展。

西方文化發源于地中海沿岸,希臘、羅馬、斯堪底納維亞諸國、英吉利等都是典型的海洋性的國家,人們棲息在半島或群島上,享有海運之便,因而商業發達較早;又由于這些島嶼或半島嶼腹地比較狹窄,更促成了人們向海外開拓。因此,海洋民族的文化心理比較外向,文化系統也處于一種動態和開放的狀況。同時,海洋還使瀕海民族之間得到較充分的文化交流。埃及、巴比倫于希臘間,希臘與羅馬間古代多次發生規模巨大的文化交流現象,使得這一海上走廊溝通了地中海沿岸各國,使它們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渾然一體的系統。正是這種海洋的自然環境,造成了西方文明的開放性,古希臘時代的開放性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更有了空前的外向性要求,于是沿海國家,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爾后是意大利,再后是荷蘭和英格蘭、法蘭西。于是從遠洋航海開始,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契機,揭開了西方近代文明輝煌的一頁。

從以上對中西地理位置的對比,我們可以回答前文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的生產性企業很難跨入世界500強企業行列之中?中國的文化主要是在封閉的黃河流域土地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封閉狀的地理環境和適宜的氣候環境使得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自我滿足感,缺乏奮發進取的精神;而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它是海上競爭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因此一開始就充滿了自由競爭的精神與思變精神。故而在競爭中也善于做強者。

2. 從文化的維度看中西方思維模式

2.1從《易經》所崇尚的道德品質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從道德角度來說,中國人較為崇尚《易經》所提及的六點道德品質。《易經》所提倡的道德品質概括起來為:1)仁義思想;2)剛柔相濟的思想;3)至誠思想;4)禮敬思想;5)謹慎的思想;6)謙虛的思想。

    1)仁義的思想。《說卦》中有這樣一段話"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禮,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里《周易》將仁義作為立身處世的基本綱領,可見其對仁義的重視。其中"仁"指的是源于血緣之親,本于尊重他人的博愛情懷,一種內心崇高的道德境界。"義"則是對"仁"的補充,是維護社會循序的一套待人接物的最高道德準則,是為人處世的合理的社會規范。

     2)剛柔相濟的思想。《易經》的六十四卦中第一卦是"乾",性質為"健",是純陽之卦,也是《易經》最為推崇之卦。象征剛健、進取、熱情等陽性的東西。但《周易》同時認為,有剛無柔,只健不順;有動無靜,只進不退,這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坤"是來輔佐"乾"卦的,是純陰之卦,象征柔順、寬厚、忍讓。《周易》認為剛與柔在具體應用時應視情況而定。剛健中正是內在的準則。但也需隨機應變,因時制宜。這就是所說的"外柔內剛","剛柔并濟"。

     3)誠信思想。《周易》認為無論何時,都應堅守誠信的美德,以報吉祥。"誠"即真心實意;"信"即真誠無欺。《周易》認為誠信相互發明,為天之大道。為人倫之誠,為圣人境界,可是人窮盡萬物性理,使人經綸濟世,澤被天下。

    4)禮敬的思想。我國是聞名全球的禮儀之邦。"禮敬"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一整套制度,在我國一直受到極高的重視。起著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和維持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作用。在《序卦》中有這樣的記載"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在社交場《履》,履者,禮也"。所以在社交場合如能對他人"禮敬"有加,則會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5)謹慎的思想。《周易》十分強調人要謹慎戒懼,敬畏無妄,要有充分的憂患意識。《系辭下》曰:"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意思是要始終保持謹慎戒懼的高度警覺之心理,居安思危,免于禍害。

    6)謙虛的思想。《周易》十分重視"謙"這個道德需求。在《謙 .彖》中提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應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2.2從霍夫斯泰德文化劃分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霍夫斯泰德將文化劃分為以下五個維度:

1)權利距離。指某一社會中地位低的人對于權力在社會或組織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各個國家由于對權力的理解不同,在這個維度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人不是很看重權力,他們更注重個人能力。而亞洲國家由于體制的關系,注重權力的約束力。

2)不確定性的規避。指一個社會受到不確定的事件和非常規的環境威脅時是否通過正式的渠道來避免和控制不確定性。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較重視權威、地位、資歷、年齡等,并試圖以提供較大的職業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規則,不容忍偏激觀點和行為,相信絕對知識和專家評定等手段來避免這些情景。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對于反常的行為和意見比較寬容,規章制度少,在哲學、宗教方面他們容許各種不同的主張同時存在。

3)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該維度是衡量某一社會總體是關注個人的利益還是關注集體的利益。個人主義傾向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人們傾向于關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體主義傾向的社會則注重族群內關系,關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關系可以給人們持續的保護,而個人則必須對族群絕對忠誠。

4)男性化與女性化。主要看某一社會代表男性的品質如競爭性、獨斷性更多,還是代表女性的品質如謙虛、關愛他人更多,以及對男性和女性職能的界定。男性度指數(MDI: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 的數值越大,說明該社會的男性化傾向越大。

    5)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是某一文化中的成員對延遲其物質、情感、社會需求的滿足所能接受的程度。這一維度顯示有道德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追求的,而不需要任何宗教來證明其合理性。長期取向指數與各國經濟增長有著很強的關系。20世紀后期東亞經濟突飛猛進,學者們認為長期取向是促進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我借用霍夫斯泰德對文化維度的劃分中提到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來回答前文中提到的第二個問題,即為什么西方倡導個性和自由,而我們推崇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中國人較為強調集體主義,認為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注重整體的和諧一致,而西方則較為注重個性的發展,崇尚自由民主。

對于文中提到的其他四點文化差異,中西方也是有較為明顯的差別的:中國人的權利距離較高的,而西方人較低;中國人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而西方人較高;中國人的男性化傾向較低,而西方人較高;中國人具有長期取向而西方人是短期取向。這些都是導致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的根本原因。因此導致中國人較為強調集體主義,而西方人則較為注重個性的發展,崇尚自由民主。

3. 從宗教信仰的取向看中西方思維模式

中國是長期處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社會,其宗教信仰是以祖先宗教和信仰為核心。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夏、商、周三代傳統宗教具有國家宗教的性質外,歷代王朝都以儒學為治國之本,但君權始終大于神權。中國人認為:人生來自父母,因此人生在世就有孝敬父母的義務,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最基本的道德觀。儒家倡導折中主義--即中庸之道;道家提倡辯證思維。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相對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相關、互為依存的,沒有絕對的獨立的存在。中國人面對大自然也只有欣賞、崇拜和體驗,沒有刻意去挑戰大自然。

而在西方的主要英語國家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圣經》對西方人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圣經宣稱人來自上帝,而又與上帝無血緣關系。上帝是高高在上的,圣父、圣子、圣靈三個格位也是統一的,即所謂"三一論"、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教派中,教義和教禮雖有差異,但都必須尊奉至高無上的上帝耶穌,必須納入這一信仰模式中,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論基石。上帝創造了整個宇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要用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因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受宗教影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絕對主義的。

這里又回答了前文提到的第三個問題,即為什么美國有91%的公民信奉宗教,而我國信奉各類主流宗教的總人口比例還不足10%?雖然我國信奉宗教的人數較少,這只是指信奉如佛教、印度教等主流教派的人數較少。對于一般信教大眾來說,心中并不明確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而是根據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來確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從商者崇拜財神趙公明;求子者尊奉子孫娘娘;從文者奉孔子為至圣先師;從武者尊關帝為武圣;從農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等。可見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

綜上所述,本文從地理位置、文化維度和宗教信仰三個角度,對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進行了分析,總體來說,中國人較為保守,安于現狀,缺乏競爭意識,更加關注集體利益,注重血緣關系,并且在道德標準上以儒學和《易經》為基礎;相對來說西方人有更多的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注重個性與自由,更加注重法律的約束力,在宗教上受《圣經》的影響較大。

參考文獻:

貴州民族報,納光舜,gog.com.cn/gzrb/g0504/ca922633.htm.

中國宗教概況,中央政府網站2005年6月22日,gov.cn/test/2005-06/22/content_8406.htm.

《周易》與現代教育管理,高亮,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中西方文化比較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東方人 西方人 交往溝通 差異 比較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我們應該了解,在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圍內,人們共處時很少產生交往溝通上的障礙;但若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另一種文化背景的人時,往往會出現誤解或發生沖突,影響到交往與溝通并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本文擬從中西方交往溝通的差異方面進行比較,以使我們了解哪些方面我國和西方國家有較大的差異,差異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便于我們知己知彼,才能避免中西方交往溝通過程中的誤解和障礙,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西方交往溝通中的差異是各種各樣的,經過我們研究分析,發現其中有幾個方面如卷入度、行為方式、自我表現和人格特質等方面的差異最為顯著,下面進行分別闡述與分析。

一、心理卷入度差異

交往溝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際交往溝通過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響的程度。心理卷入程度過高是指個人在心理上與對方信息的關聯程度過高。例如,在人際交往中,有人會過分地關心對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難了,他比朋友還憂心忡忡;朋友辦事出現失誤,他比朋友還內疚和自責等;心理卷入程度過低則相反。在中西方交往溝通的心理表現中,明顯存在著中國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際交往,由于受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人熱情好客,在人際交往中飽含熱情,似乎沒有什么可保留的,對于了解對方有關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子女等問題,覺得都理所當然。而在西方國家中,特別重視對方的隱私權。個人穩私主要包括如年齡、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觀念如支持或反對何種黨派、個人行為動向如去什么地方、與誰交往等,凡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都不能直接過問。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別人的私生活和個人隱私,當然也不愿意被別人干涉。

比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所買物品的價格。因為在中國人看來,物品的貴賤只是表示該物品的質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的價格,就可能是探問對方的經濟條件,因此,這也是西方人的隱私,屬于不宜直接詢問的問題。如果你想了解該物品的價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贊賞該物品,而這樣的情況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訴你該物品的貴或賤,不會告訴你準確價格。再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喜歡問一句“上哪兒去”,這是招呼的一種形式。而在美國,你如果問朋友上哪兒去,則可能會使對方尷尬,因為這也屬于對方的隱私,是你不該過問的。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可以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四種。中國人的空間距離相對較近亦即人際心理卷入度高。我們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兩個中國少男或少女挽臂親昵而行,而在西方則很少見到。西方人覺得中國人過于親近,而中國人又會覺得西方人過于冷淡、傲慢,過分疏遠,是不友好的表現。如果中國人發現交際對方的衣服上有根線頭,他會很自然地幫助對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這是不禮貌之舉。中國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會上前摸一摸,詢問價錢或質地;而西方人則不會這樣做,他們更多的是羨慕,并直接贊美。

上述實例都是中西方文化觀念差異所致。東方人非常重情重義,西方人則崇尚個人獨立。西方人在空間距離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場所,大家都十分自覺地為對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間。比如,排隊的時候他們總是習慣和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中國人在此類情況下習慣于人挨人、人擠人,視為正常[1]。

了解了這種差異,我們在與西方人交往溝通過程中,要注意心理卷入度不要過高,以免引起誤解而造成溝通的障礙。

二、行為方式差異

交往溝通中行為方式(包括思維方式)的差異包括很多方面,下面從幾個典型方面來進行闡述分析。

在溝通的方式上,西方人喜歡開門見山;中國人習慣委婉迂回。“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斷是西方理論家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由此引發的“線性推理”的觀念,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中國人大多不采取直線形的方法,而是采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線,人際交往中這種傳統方式導致的做事風格或處事方式,至今未嘗有根本改變。

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傾向直接提出他的觀點,甚至用辯論的方式來交流。在會議結束后雙方不影響相互情誼。可是在東方社會特別是在中國,傾向于間接婉轉及話中帶話、旁敲側擊的方式溝通。另外,在雙向溝通中,形體語言、表情動作是最重要的訊息。若是在溝通中表情嚴肅,溝通的氛圍讓別人感覺是在被訓斥、責備,則更易引起對方的抗拒。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維,一種思維、觀點,總是先全盤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鳴驚人,在爭論中再逐漸糾正自己的偏激之處,最后被人們接受,成為流行的新理論新觀點,存在主義、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等等,莫不如此。他們在創立理論的過程中(特別是初期),往往好走極端且有意言過其實,尤其喜好只“擊”一點不及其余。待理論建立起來后,再來進行修正。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學派,新行為主義,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東西是沒有市場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個是非曲直,絕不含糊。在國際關系中也如此,經常使用偏激語言或偏激行動[2](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可為典型事例)。

在與人相處時,我們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為別人著想。這表現在待客和做客上,盡責的客人總是盡量不去麻煩主人,不讓主人破費,因而對于主人的招待總是要禮貌地加以謝絕。比如,主人問客人想喝點什么,客人一般會說“我不渴”或“不用麻煩了”;主人在餐桌上為客人斟酒,客人總要加以推辭,說“夠了,夠了”。而事實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氣而已。所以,稱職的主人不會直接問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動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積極地給予滿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總是不停地給客人勸酒勸菜。所以,中國人的待客和做客場面往往氣氛熱烈:一方不停地勸,另一方則不停地推辭。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無需客套。當客人上門了,主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對方“想喝點什么”;如果客人想喝點什么,可以直接反問對方“你有什么飲料”,并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果客人確實不想喝,客人會說“謝謝!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會問客人還要不要再來點,如果客人說夠了,主人一般不會再向客人勸吃請喝。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喜歡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議和勸告,以示關心和愛護。但中西方人在提勸告和建議的方式上卻有很大區別。中國人向朋友提建議和勸告的時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應該”、“不應該”,“要”、“不要”這些帶有命令口氣的詞。比如,“天氣很冷,要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等。西方人在向親朋好友提勸告和建議的時候,措詞非常婉轉,比如,“今天天氣很冷,我要是你的話,我會加件毛衣”;“你最好還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來說,雙方關系越接近,說話的語氣越直接。但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不會使用像我們那樣的命令語氣。否則,會被認為不夠尊重自己獨立的人格。

最耐人尋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顯示,長期旅居東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東方人,在心理實驗中的表現都介于中西方之間,并沒有顯示西方人或東方人的行為特征。這預示著,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許會出現新氣象[3]。

三、自我表現差異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的是,中國文化則提倡謙虛謹慎,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無論任何時候謙虛都是一種美德。

一般來說,中國人大多反對或蔑視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這在中國人看來當然是一種謙虛的說法,而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可見,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我們一直視謙虛為美德。不論是對于自己的能力還是成績,總是喜歡自謙。如果不這樣可能會被指責為“不謙虛”、“狂妄自大”。比如,中國學者在作演講前,通常會說:“我學問不深,準備也不充分,請各位多指教”;在宴會上,好客的主人面對滿桌子的菜卻說:“沒有什么菜,請隨便吃”;當上司委以重任,通常會謙虛地說:“我恐怕難以勝任。”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沒有自謙的習慣。他們認為,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承認,首先必須自我肯定。所以,他們對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總是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宴請的時候,主人會詳盡地向客人介紹所點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歡;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時候,他們會感謝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我們和西方人在對待贊美的態度上大不相同。別人贊美的時候,盡管內心十分喜悅,但表面上總是表現得不敢茍同,對別人的贊美予以禮貌的否定,以示謙虛:“還不行”,“馬馬虎虎吧”,“那能與你相比啊”,“過獎了”等。而西方人對待贊美的態度可謂是“喜形于色”,總是用“Thank you”來應對別人的贊美。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自己為自己負責。在當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往往就成為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的利他主義。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則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四、人格特征的差異

中西方的人格差異在兒童期就有顯著差異。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而中國家長受封建社會意識的長期影響,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無責任感”的,家長對孩子負有全面的責任,所以自然就以孩子的“主人”自居,而且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極大地束縛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自我發展。

從人格發展方面來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教育體系使中國人更內向、抱負水平較低、依賴性強、篤信權威、求同、保守等不足,但相對地比較能吃、任勞任怨、忍受能力強等優點;西方人明顯地更加外向,抱負高,從小注重雄心壯志的培養,具有較好的獨立性、主體性、創造性、求新求異性,但責任感略差,忍受力較差。中國由于生產力低下,老人們靠人撫養,故衍生了長輩的絕對權威觀念,子孫們絕對服從長輩。中國文化上的這種“長上文化”嚴重阻礙后代人獨立、健康的發展,挫傷青年人的蓬勃銳氣。

從做人做事風格來說,在古代中國,無論做人做事都帶有表演性質。中國人發明“做人”一詞一向很絕妙。它意味著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做出來的,而且是做出來給人看的。中國人生活得比較封閉,人際交往圈子小,所以非常注重選擇交往對象的品質,總想和人品好的人交朋友,故有時顯得很孤僻。從人格方面來講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與古代差別并不太大。西方人做人做事都比較直接(國際關系除外),內外基本一致,生活態度開放,交往圈子大,不拘小節。

西方人辦事有計劃性,時間觀念強。他們認為。工作時間就應該拼命干,休閑時也應盡情瀟灑。與中國文化不同的是,美國人在休閑時從不談工作。在工作中,經理與下級保持一定的等級距離,對下級的工作過錯極為認真與嚴肅。但在休息時,下班后或一起在酒吧、高爾夫球場時,上級和下級之間毫無等級距離,關系融洽,熱情友好,經理也會虛心地向下級討教經驗。這說明西方文化有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之分。在私人空間里,無人可以入侵。在公共空間里,每一成員應受公共空間區域的限制。但如果再中外合資企業中,中方經理如沒有認識到美國的這種文化。而是以中國的文化來對待美國的文化,就會產生沖突[4]。

綜上所述,中西方交往溝通中的差異在合資企業中屢見不鮮。這種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誤解和關系惡化,甚至導致商務活動和決策的失敗,嚴重影響合資企業的發展和利潤的回報。即使美國這樣一個文化包容性很強的國家,據《華爾街雜志》估計,每年因為跨文化溝通的失誤而造成的損失也高達幾十億美元。文化差異與沖突已成為國際商務溝通和文化交流的絆腳石,值得我們大家深入思考,多方面進行研究比較,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之中,使中國更好更快地發展和強大[5]。

參考文獻:

[1] 敖登. 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J]. 前沿, 2005年第10期

[2] 鄭曉輝. 論中西方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J]. 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 2007年第5期

[3] 徐曉丹. 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及其融合趨向[J]. 理論探討, 2005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虹口区| 平昌县| 宜春市| 垣曲县| 五莲县| 冀州市| 咸阳市| 普兰店市| 耒阳市| 思南县| 巴彦县| 滨州市| 柳江县| 象州县| 苍梧县| 金乡县| 三穗县| 阆中市| 安顺市| 县级市| 雅安市| 宜黄县| 成安县| 静宁县| 洛川县| 雷波县| 弋阳县| 西乌| 聂拉木县| 改则县| 南乐县| 海伦市| 治多县| 大新县| 南和县| 彝良县| 商城县| 定西市| 饶平县|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