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學專業學位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課程設置與簡介美國音樂藝術博士的課程設置為55-65學分不等,大致需要2-3年的時間完成全部課程。每個學校學分、課程設置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專業演奏、音樂歷史、音樂理論、副修專業四大類。(1)專業演奏鋼琴專業演奏課分為兩種類型,即每周一次的與教授一對一的專業學習課,以及studioclass演奏課,每次為2小時。演奏課通常要求每位教授其授課班級的所有學生到場,學生自愿報名演奏和討論交流,每位學生演奏結束之后,老師會讓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每位學生都可以獲得各自展示的機會,從而積累演奏經驗、提升心理素養、鍛煉語言表述能力。另外,鋼琴系每個月都會舉行兩次pianoforum鋼琴演奏討論會,每學期每位學生必須在討論課上演奏一次,由除專業老師之外的本系其它教授對演奏進行評論講解,全系的學生都要求出席并參與討論。(2)高級音樂理論和音樂歷史高級音樂理論和音樂歷史課程是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研討課程,從各個歷史時期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主要針對曲式結構分析以及音樂理論的深入研究: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維也納古典;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上半葉;自二戰以后。或者每學期指定一個作曲家,從和聲曲式、歷史人文各個角度對作品和作曲家進行透視分析,上課方式以學生討論為主,小班授課,通常不超過20人。教授出題并作引導,研討的題目內容形式都很廣泛,課程選擇并無專業限制,作業是以提交論文以及課堂陳述報告為主要方式。(3)副修專業鋼琴表演研究生的副修專業可以從演奏方法與實踐、音樂歷史研究、音樂理論研究、鋼琴音樂教育中選取研究方向。演奏方法與實踐是為鍵盤和弦樂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研究巴洛克時期(1600-1750)以及古典時期(重點放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早期的音樂作品)樂器的構造,裝飾音,數字低音、節奏、顫音等一系列演奏方法,除了理論的學習與論證,學生還需分組用古樂器(比如古鋼琴、羽管鍵琴、大鍵琴、管風琴等)或現代鋼琴進行課堂示范演奏與陳述報告。鋼琴音樂教育課程分為兒童鋼琴教學以及成人數碼鋼琴實驗室教學法兩個學期。后者主要針對音樂學院鋼琴副修學生的集體課教學法。主要講述如何充分的了解運用實驗室里的儀器與設備,幫助學生在鍵盤和聲技巧、即興演奏創作、視唱練耳、鋼琴演奏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選擇音樂理論或音樂歷史作為副修專業的學生除了按照第(2)項里的規定修完原有的學分,還需按副修學分的要求,額外修滿這兩門課程的課時。(4)重點必修課程方法與研究是所有音樂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課,課程目的是指導音樂研究生學會應用基礎和正確的研究技巧,主題包括如何利用訪問圖書館資源和在線數據庫;論文的引文格式和抄襲的問題;批判性閱讀和寫作;以及對不同音樂版本的研究,了解它們的編集,比較各自的優缺點。所有這些知識都是為之后的博士畢業論儲備。碩士研究生的課時是2學分,DMA學生為4學分,他們將進一步學習如何規劃和寫作大型的學術研究論文。所有DMA學生將必須在課程結束時提交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并進行陳述。鋼琴文獻與作品研究是針對鋼琴專業研究生必修的課程,以對鋼琴音樂有重大貢獻的作曲家及其作品為線索,縱覽了17世紀中期到21世紀當代的鋼琴文獻,宏觀上對不同時期的鋼琴藝術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內容包括的體裁風格、音樂特點歸納總結、不同音樂風格形成下的時代背景,詳細論述和賞析每個時期的作曲家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鋼琴作品分析.
2.評價體系在完成所有課程后,學生首先需要確定答辯委員會教授組成員(4-6位),要求包括專業表演、音樂歷史、音樂理論、副修專業四個方向的教授,以及論文導師。其次學生需參加博士研究生資格考試并通過之后才能成為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其主要用意在于檢驗博士生在其研究領域內的綜合基本學識理論(substantiveknowledge)和職業技能(scholarlyandprofessionalexpertise),確保其有完成接下來博士論文研究和實踐的基本能力。綜合基本學識理論考試分為筆試和口試兩個環節,出題內容必須包括專業演奏、音樂歷史、音樂理論、副修專業這四個方向。考試時間分為兩天四個時間段,每位教授會給出兩到三個問題,閉卷當場作答,主要以提交論文的形式。考試問題涵蓋了幾乎所有音樂時期的知識以及作品,例如:討論20世紀初期法國的鍵盤音樂,至少包括四位主要的作曲家,詳述各自的作曲風格以及運用具體的作品進行論證。音樂理論的教授會給出五個左右的譜例,讓考生判斷屬于哪個時期、作曲家的作品,并詳細論述分析原因。口試定在筆試完成后的兩個星期內進行,博士候選人除了回答答辯委員會的提問,還要提交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并進行陳述。對于鋼琴演奏專業的研究生來說,職業技能考試是以資格審查音樂會的形式進行,鋼琴系全體教授出席進行審核并決定是否通過。美國博士研究生資格考試有著很高的淘汰率,一般在20%-30%左右,如果不通過將無法獲得博士候選人資格,進入下一階段的學位進程。這也體現了美國藝術類博士培養極為苛刻嚴謹的標準,成為博士候選人僅僅是完成博士學位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兩到三年中,鋼琴演奏專業的學生需要舉辦三場獨奏音樂會并完成博士論文的寫作。音樂藝術博士論文可以通過三種形式提交:200頁以上20萬字的研究論文;100頁論文連帶一場和論文有關的projectrecita(l論文項目音樂會);50頁論文連帶兩場lecturerecital(演講音樂會)。形式多樣的論文提交形式,提倡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更適用于演奏專業的候選人。
二、對中國鋼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中國鋼琴演奏專業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從2005年起,開始面向全國招收藝術碩士研究生,此為音樂演奏專業目前國內的最高學位文憑。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授予音樂藝術博士學位(演奏專業)的國家,從設立到現在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它整個系統的規范合理性、大量豐富的研究資源、眾多在各領域匯集的一流的師資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精英教育體系。因此積極借鑒美國高校在專業培養模式上的成功經驗和成熟體制,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對提高我國鋼琴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上文論述中,已介紹了美國音樂藝術博士的專業培養模式的各個方面,在接下來的比較探析中,筆者通過研究中國主流音樂學院音樂碩士(鋼琴演奏專業)的培養方案,綜合分析美式先進體系的優勢所在,提出了如下思考和改進建議。
1.優化課程設置美國音樂藝術博士課程設置的連貫性、系統性、全面性、平衡性、多元性是其整個教育培養模式的精華所在,其主要優勢體現在重點突出,環環相扣,構架嚴謹,搭配合理這幾個方面。專業核心理論架構穩定成型,專業選修課程陣營強大,專業副修課程特色鮮明,專業方向(演奏)課生動精湛,其合理的基本課程系統架構確實值得國內各高校藝術專業關注并借鑒:基礎理論課+方法課+諸門能夠讓學生掌握具體研究過程的專門研究課+演奏實踐課+副專業課。這樣的設置不僅使學生在課程選擇時靈活性很大,對于拓展視野和深度也能夠起到幫助作用,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使得學生在整個專業知識的學習體系中逐步形成良好完善的高素質研究素養和專業視角,在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課業學習中,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的綜合能力,設置目標完成進度的執行能力無疑都得到更好的鍛煉和發揮。國內目前鋼琴專業研究生培養課程模式主要分為公共課+專業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課程方向齊全,可是每個方向中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的數量和種類較為單一。宏觀、普適課程居多,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細化、深入研究課程缺乏。同時也存在課程結構設置比例不合理,內容缺乏前沿性等問題。(1)美國研究生階段倡導的研討導修課程模式值得借鑒,教授開課命題,如“德彪西音樂的風格研討”、“美國當代作曲家作品研究”,學生在既定的范圍內自由命題,做課堂研討、開題報告、陳述展演、論文寫作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與本專業相結合的情況下,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2)應加強如“鋼琴文獻及作品研究”,“演奏方法與實踐”“、方法研究”等鋼琴專業學生所需的實踐理論課程的開設。目前,國內除北京、上海幾所重點院校外,開設這幾門課程的藝術院校并不普遍。尤其是研究方法論,學會搜索與研究是研究生階段一個重要歷程,也是學位論文寫作的重要依據。(3)注重跨學科領域交叉課程的發展也任重而道遠。在國內主流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課程設置中沒有對副修專業的硬性要求,單一的主修專業使得學生只能完全專注于演奏的探索,缺乏全面適用的知識儲備,畢業之后在就業市場上其綜合能力和就職空間受到影響。
2.創新培養機制目前國內各高校音樂藝術類鋼琴專業研究生在完成規定課程后,學位培養考核模式為舉辦音樂會以及學位論文的提交。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考核手段單一,認定標準刻板,缺乏激勵主動性學習等。針對表演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在學位論文提交形式多樣化上的創新和改革無疑是一種非常合理的考量。比如,參考美國的經驗,可以將傳統的論文答辯改為論文+講座音樂會的形式,邊講邊彈,生動地將論據以演奏的方式呈現,并穿插對論點的陳述與講解,全方位的將研究成果融入到最終極的音樂表現形式演奏當中去,在整個學位論文的完成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評估,分析研究,演奏技巧,曲式理解,風格把握等多項音樂素養都會得到本質的提高。此外,藝術碩士學位的中期考核的制度也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只是對課程完成情況的檢查以及學分等級的測評,并無統一的對于碩士階段所學課程以及本專業綜合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的考核。美國音樂藝術博士為了保證學位獲得者的質量水平所規定的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已成為美國成熟的博士考核制度的重要一環,它不僅起到了中期考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淘汰遴選手段。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在完成規定課程后,舉行綜合專業理論知識考試(筆試或口試),多次不合格者將不被授予碩士學位,在保證學位質量的同時,考核的形式多樣化也促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不得不以理解參悟應用為目標,搭建條理清晰,脈絡詳細的知識體系,為今后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3.開拓多元化教學形式在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除了專業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強,還應注重學生,人文素質、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針對以表演為核心的理念,采用靈活教學方法,逐漸完成從單一向多元化綜合性學科布局,獨立和封閉的教學方式向開放互動教學的發展與轉化。國內的表演專業課程采用的是一對一教學形式,美國音樂學院studioclass和pianoforum這兩種模式可以作為將獨立封閉的教學方式向開放互動教學方法轉化的起點。專業授課教授希望與學生在演奏上建立平等的交流,站在同一個高度探討作品,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尤其是在studioclass這種新穎有效的課堂模式上,學生可以最大限度的通過相互展示評析克服表演的緊張,在相互切磋的氣氛之下更好的掌握演奏技巧和藝術情感。單一封閉式教學容易使學生受到更多的局限,陷入演奏瓶頸。其次,專業理論課的課程多種多樣的形式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啟發。課堂講授,討論班組、文獻閱讀課、演講展示、試聽鑒賞,無論哪種授課形式都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課程內容隨學科發展而不斷變化,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前沿動態。
三、結語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是一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學校前身始建于1941年,1977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批職教師資培訓重點建設基地,2009年被農業部認定為“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
學校座落于風景秀麗的濱海旅游名城——秦皇島,現有秦皇島、昌黎、開發區、歐美學院四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800畝,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4億元,館藏圖書文獻140余萬冊;專任教學、科研人員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75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805人。學校面向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26000人;碩士研究生近300人。
學校設有16個二級學院和3個教學系(部),具有3個一級學科、2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和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包括15個授權領域);設有54個本科專業,涵蓋理、工、農、文、法、教育、經濟、管理、藝術等9大學科門類。現有3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發展學科,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1個省部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個河北省高校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生物標本館是首批國家認證的電子生物標本館,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設立了省級“院士工作站”。
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文化交流與合作,先后同20多個國外高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關系。與美國特洛伊大學合作成立了孔子學院,2012年被國家漢辦評為全球優秀孔子學院;與意大利佩魯賈外國人大學合作建立了意大利語語言培訓與測試中心。
二、藝術學院簡介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成立于1998年9月。現設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美術學、音樂學、動漫設計與制作、裝潢設計與制作、音樂教育等專業,學生1500余人,教職工10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31人,客座教授5人,外聘專家11人。院長張海燕教授現為中國音協會員、民族管弦樂協會常務理事;公開發表、省級專業論文40余篇,主編、參編十二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著作。2005年、2007年獲我國首屆、第三屆“德藝雙馨”全國總決賽專業組“金獎”,并榮獲“中國藝術貢獻獎”; 2006年6月獲第五屆21世紀國際華樂節B組金獎;2007年由國家教育部、文化部、宣傳部聯合主辦器樂大賽,獲器樂專業組一等獎;2005年12月,獲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獎;2010-2012年,均獲河北省秦皇島市“拔尖人才”稱號。聲樂教師張譯文、姚博均獲2010年首屆香港國際歌劇大賽西洋歌劇組獨唱二等獎。崔福慶教授的作品《同學》入選“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劉進成副院長的水彩作品《深秋》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2011年水彩作品《深秋》系列之五入選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馬英民老師的水彩作品《秋韻》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井慶昂老師為中國美協會員,2008 年獲“第二屆河北美術振興獎”,作品《云鎖青山雨留人》入選中國文聯、中國青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馬春興老師的水彩作品《豐碑》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獲優秀作品獎。自藝術學院成立至今全院200余篇,主持省、市級課題20余項。學院現擁有電鋼教室、多媒體教室、電腦音樂制作室、專業舞蹈教室、專業琴房百余間,鋼琴150架,配有全套的軍樂、管弦、民樂、電聲樂器設備,設有環境與視覺傳達、動漫、陶藝與雕塑三個工作室,教學設施完備。
學院為省內外藝術界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每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在歷年、省級的文藝匯演及美展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9年11月,藝術學院師生組成巡回演出代表團赴美國六所院校進行了文化交流活動。此次赴美文化交流活動是在建國60周年及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發起并組織的,我校是國家漢辦指定的參加活動院校。為期15天的赴美文化交流活動,代表團分別到達華盛頓、弗吉尼亞比奇、伯明翰、奧本、特洛伊、蒙哥馬利、亞特蘭大等地,為當地的大學師生展示六場富有濃郁的中華民族特色的舞蹈、琵琶獨奏、二胡獨奏、笛子獨奏等文藝專場演出。通過巡回演出和交流活動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真誠友誼,并以此為契機推進其他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把開展國際合作辦學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省內普通高等院校中處于水平,彰顯出了辦學的特色和亮點。
三、專業簡介
環境設計
本專業注重教學與科研、教學與設計實踐相結合,重點培養具備城市公共環境規劃設計、各種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并能夠運用手繪、CAD 施工制圖、3DMAX效果表現的高級專業設計人才。主要學習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三大構成、藝術設計史、城市公共環境設計、公共設施設計、家具設計、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數碼設計(3DMAX)、室內設計、CAD施工制圖、空間設計等課程。畢業生可到中、高等職業學校任環境設計專業教師,或到城市建設規劃部門、大型裝飾工程設計公司及裝飾設計施工等部門從事設計施工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
本專業使學生掌握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學科基本理論知識,重點學習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技能,受到視覺傳達設計思維能力、設計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能夠承擔為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活動進行視覺形象傳達整體策劃、創意設計及裝潢藝術設計等工作。培養具備一定的造型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藝術設計實際操作能力和市場反應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主要學習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訓練、基礎造型、圖形創意設計、電腦輔助設計、三維數碼設計(3DMAX)、VI系統設計、裝幀設計、招貼設計、包裝設計、插畫與卡通設計、廣告設計、藝術設計史、專業攝影等課程。畢業生可到中、高等職業學校任專業教師,或到各類型的設計公司從事包裝、廣告設計與策劃等工作。
美術學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美術教育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勝任學校美術教育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輔導,能參與校園文化藝術環境建設,具備初步教育教學研究能力、設計美術課程能力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主要課程: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設計史、素描人體、色彩靜物、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中國畫、油畫、水彩畫、版畫、招貼設計、書籍裝幀設計、風景寫生、藝術考察等。主干學科:藝術學、教育學等。
音樂學
本專業旨在培養學生熟練地掌握音樂學科的現代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具備在高中等學校、社會文藝團體、新聞媒體、文化機關等單位進行教學、研究、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通過學習音樂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音樂實踐技能以及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基本訓練,使學生形成優良的音樂教育素養,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較強的實踐技能,初步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具有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開設主干課程:鋼琴演奏、聲樂演唱、音樂教育學;主要課程: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復調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合唱與指揮、音樂美學、聲樂、鋼琴、器樂、舞蹈。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觀摩學習、采風創作、觀摩各類音樂會、音樂課教學。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全面高素質的藝術通才,培養的學生能夠在中小學校、各類藝術學校、文化機關、文化傳播公司、社區文化服務、新聞單位、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培訓機構等單位從事教學、研究、管理等多方面工作。
四、擬定招生計劃(校考省份遼寧、吉林、江蘇)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層次
學制
校考省份及擬招生計劃數
學 費
(元/生.年)
考生
類別
外語
語種
遼寧 吉林
江蘇
130502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4
5
10
6000
藝術
文理
不限
130503
環境設計
本科
4
5
10
6000
藝術
文理
不限
130401
美術學
本科
4
10
10
6000
藝術
文理
不限
130202
音樂學(聲樂、器樂)
本科
4
14
14
16
6000
藝術
文理
不限
130202
音樂學(舞蹈)
本科
4
6
6
9
6000
藝術
文理
不限
合計
40
20
編者按:在當今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代背景下,我國藝術教育發展迅速,社會熱度逐漸增加,大批學生紛紛把目光轉向了藝術學科。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是中國藝術教育的重要基地,將藝術創造作為藝術教育的培育理念,堅持藝術與傳媒兩翼齊飛,著重凸顯藝術學科的文化氣質,穩步聚合多樣學科,力求實現理論文化與技能展映相融、學理探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著力打造傳媒文化氛圍下的藝術田園,讓學生在藝術的熏染中愜意地享受更為純粹的藝術教育,品味升華心靈的藝術文化。作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他積極投身藝術教育事業,為藝術界和影視界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前不久,本刊前沿訪談欄目組有幸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生導師周星院長,讓我們一起感受他的博學與睿智。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周院長您好,很榮幸采訪您,您從事影視藝術研究多年,近幾年,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新世紀中國電視文藝研究》、《跨世紀中國電影傳統史評》、《中國電影藝術史教程》、《影視藝術概論》等,并且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研究成果頗豐。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您的學術研究工作及體會。
周星:你好,首先感謝《今傳媒》對我的信任!學術研究是我們的本分,對于不斷演進中的藝術文化發展追蹤、對于歷史挖掘、對于現實的關注,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內容。我的研究從電影歷史開始,進而注重史論分析,再進而立足中國影視與藝術文化現實,有自身研究的線索。從電影研究到電視藝術研究,再到中國藝術文化和教育研究,都是抓住藝術審美這一個人興趣點。十余年來我的研究領域主要在影視藝術理論與影視文化傳播、藝術理論與藝術教育研究,對于學術研究前沿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學術研究同時也給予教學深入探究的視野和深度。
隨著科研項目承擔的多樣化,研究廣度也不斷擴展。近3年我接連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廣電總局社科研究項目、北京市社科重大項目以及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等。學術研究促進教學質量,也獲得和學術界的認可。我目前承擔了2屆國務院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指委主任、全國藝術專業學位教指委成員、國家電影審查委員等職務,以及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副會長等團體職務。
記者: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科有近百年歷史,孕育了深厚的學術文化氛圍。您能詳細介紹一下北師大的藝術學科嗎?
周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是一所擁有99年悠久歷史、規模完整的藝術與傳媒教育高等學府,地位獨特、學術之風優長,始終堅持藝術教育以人為本、文化精神孕育人心的核心不變。作為最早之一的中國藝術教育機構,其在中國藝術教育史上具有獨特性,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全學科藝術學科匯聚、藝術與傳媒結合的新興學院,更是中國藝術教育的重要存在,對一個世紀的中國藝術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的歷史功績無庸置疑。近百年歷史又跟隨時代多方拓展的具有現代性特征的獨特藝術學科,伴隨著中國教育事業和藝術教育發展,成為包容藝術學理論、音樂學、美術學、設計學、書法學、戲劇影視學、舞蹈學等多門類的綜合藝術學科群。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科在前輩和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成為中國藝術教育的重要基地,被批準建立藝術與傳媒學院后,延續藝術學科良好傳統,眾多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與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將繼承傳統的藝術與傳媒兩翼齊飛、“從游式”教學相長、綜合性藝術素養教育精神,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探索發展。
記者: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自建院以來,為藝術界和影視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想必貴院一定有自己獨特的培養模式和理念,您可否詳談一下?
周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科是綜合性齊全的藝術與傳媒結合學科,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優勢。歷史承傳與現實地位,使得目前藝術學科的基本理念確立為以人為本、注重精神文化的熏染。我們召喚入學新生宣傳語是:“你會不虛此行——藝術與傳媒學院情感、精神與你共享”,強調我們和學生的關系不是教化知識,而是融通精神,平等的藝術觀為孩子們確立藝術來自于創造做了鋪墊。學院有一個共勉院訓——“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則是從古人對于為人、為藝術、共享精神家園的一種悠遠承續。借助于出自“論語”的北師大院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核心是學院辦學定位在為人為學的高雅精神追求。培育綜合性藝術高端人才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目標,精英式的小規模培養造就了良好的師生共融局面。
如果說,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力求將美好的藝術創造作為藝術教育的培育觀念,那么學術研究就是北師大有別于許多藝術院校的不同,在綜合性高校藝術教育是學術研究、展覽演出和學術交流相互并重的。
概括學院特色,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近年呈現出在歷史承傳積淀基礎上的學科建設觀念,依存藝術學科的厚實基礎,實現跨學科發展。世界發展加速背景下的藝術教育,需要有清晰學科發展思路。在新的環境下,協調習慣性的多樣藝術學科共融共榮,避免俗套的分割學科異態擴充外,堅持多學科藝術匯聚。而學院體制內形成在一個教學單位中藝術與傳媒聚合,理論文化與技能展映相融、學理探究與社會實踐結合的新的觀念。
在學生培育上,我們強調文化精神的重要性,那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人格和情感豐實的過程。看到不少學校只注意技術條件的補充卻顯然沒有文化情味的投入,我們明確了物質環境的局限和如何發揮其意義的所在。近年我們為藝術樓的藝術文化進行有目的性的改造,不是單一的設備更新而是文化氛圍的營造。比如在樓內設立咖啡休閑吧,讓師生在課余停歇下來相互展示創作、研討藝術夢想,當飄散的咖啡香氣氤氳而生的時候,藝術的柔和氣息彌漫動人。
在教師培育上,我們明確堅持處置教學和人才提高的關系,鼓勵藝術老師攻讀博士學位、積極促進教師出國留學,在不同學科同樣鼓勵開展學科課題申報和橫向合作,以人對人的鼓勵督促來提高意識,每一年度的課題獲準率都逐漸提高。藝術在開放世界背景中去提高眼界是學科發展需要也是實踐培育需要。近年來這一開放舉措加速進行,大步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步子大大加快。
作為綜合性藝術學科,我們將繼續探索發展之路:我們要成為藝術教育國家隊,注意深入進行中國藝術教育尤其是基礎藝術教育的調研與對策政策研究,成為國家基礎藝術教育平臺。
記者:您的研究基礎是影視藝術方面,您可否從學術方面談談現在我國電影業的發展狀況?
周星:中國電影的發展態勢在市場上出現自然節節高毫無疑問,和國家經濟發展相互印證的中國電影成為體量日漸增長的重要文化存在。自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上升到170億人民幣后,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超越217億,于是,對于中國電影的認識也更為復雜功利起來。對于電影的認識應該有對象性的電影形態本身發展的差異性認知,即一方面,電影是人類創造的精神夢幻的產物;另外一個認知,電影是作用于市場后受眾接受、票房收益和創造產業價值的產物。在這二者之間,還有一個作為精神產品關照物的研究文化的認識。但是,實際上,人們似乎站取角度的不同而可能以偏概全的簡單看待電影,比如,將市場電影放大就是電影全部,沒有市場收益的電影就不是成功的電影,就是不應當出現的電影。在文化上這是極其偏狹的現象,自然,也有站在電影評價以市場定奪的立場,將市場存在變成了唯一標準來判斷電影的意義。在產業為尊的不恰當前提下,將文化現象的電影變成了死板的產品,將文化情感的差異性變成了交易雙方的權利大小和資本強弱的予奪對象。也不必否認,將電影的自身作為隨心所欲的物質表達,只是自以為是的展示而缺少精神追求的基本常識的創作,就自以為是電影人類情感夢幻的需要創造物的品質,而試圖以己昏昏來成就他人的昭昭。文化對象顯然復雜得多,需要辯證看待。
電影作為大眾文化潮流影響的產物,在一次次風向變化中,顯示出文化習性不穩定的特點,在大片興旺時一味推高大片而導致大片未必大影響的微妙現象;樣式的打破諸如瘋狂系列的出現,又形成大批跟風創作卻不盡如人意的結果;而同樣的變化又是出乎意料的2013春季:所謂“2013之春”所觸及的青春題材創作凸顯的說辭,顯示了風向轉變的意外。一批青春題材創作忽然間躍上臺面,改變了以往中國電影的景觀。在中國電影進入調整微妙期發生一些凸顯現象,曾經大興其道的大片高漲局面受到遏制,市場回報效應減低,減弱的趨勢既是時勢使然,也不免令人擔憂;但凸顯的青春時潮的高漲、喜劇創作的得勢等令人意外,將電影呈現的既往格局打破,也連帶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2~2013年中國電影明顯的熱點集中于喜劇創作和青春題材興盛的焦點上,由此則襯托出創作上非大片創作興旺現象,而市場上則比照出中下成本高盈利的奇特景觀。而這二者的背后,又是及時愉悅風潮貼近大眾心理、親近青年懷舊情懷吻合新一代受眾的顯而易見情態。小時代蓋過了大是非的表現,成為當下青年的觀影選擇,不能實現主宰世界的大夢想,至少可以選擇小時代的議論東西,這時網絡給予了小時代的津津樂道的滿足,口舌的憤懣和行動力的衰竭,熱衷自我交往,淘寶購物,游戲人生的時代,讓觀影潮流瞬間變化。
小時代電影是特別出現的潮流,而電影形成“現象”是商業文化時代的大眾情感宣泄的表現,也是電影已經以市場收益為準則、卻還是一種娛樂文化走向的產物體現。2013年的青春電影潮的興旺也是一種電影現象。無論對于電影《小時代》及其一批青春電影如何看待,都日漸顯露時代文化的多元復雜,觀者、評論者眾說紛紜,卷入的主流傳媒和大眾傳媒之間意見差異明顯,而好惡上升到極度對峙卻未必能客觀公正呈現現實復雜樣貌。大片、大時代向小片、小時代的偏移卻需要我們冷靜分析。
記者:您對現在廣泛成立的影視工作室有何看法?
周星:電影需要體制上的改革,以促發更多年輕人的創造積極性,電影工業也需要多樣群體來參與,以造就豐盛多樣的局面,于是影視工作室應運而生是自然的事情。志同道合的人們從不同角度參與電影創作,技術上的、經營上的、投資上的、劇作創作上的等各式人才聚合在一起,來開拓電影,是電影主要作為青年人的欣賞對象和表現青春生活夢幻的產品,理應在個體性創造的聚合上形成自身的機制。實際上,不用說目前給予中國電影創造帶來活力的萬達、華誼兄弟、小馬奔騰等等原本不是影視行業的大家企業對于中國電影的創作生產貢獻,就是更多的小企業、工作室性質的創作機構,為中國電影的繁榮注入了生機。自然,在行業認知和職業創作上,許多工作室創作需要更為專業的培育和實踐經驗的摸索才能成為行業有效地創作群體。但我們強調不斷創造機制讓電影藝術的創造性得以發揮卻是中國電影的必要舉措,從這一個意義上說,工作室顯然是個性多樣化呈現的必然。
記者:由貴院和廣電總局主辦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至今已經成功舉辦20屆,每一屆都為年輕電影人展現時代風采、圓電影藝術夢想提供了舞臺。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情況。
周星: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舉行了20年,第21屆即將開幕,確乎已經成為國內大型品牌。電影學科發展順應時代,就要從素質教育呼應到加強實踐能力培養。這其實是藝術教育尤其是綜合大學的藝術教育擺脫空談而強化現實適應性的需要。無論是原本注重舞臺實踐的音樂學科還是舞蹈學科,以及需要會展來得到反響的美術設計學科,我們都不斷增強其實踐力度。而在一開始我們的傳媒學科所創立的大學生電影節,則在綜合性實踐上樹立了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