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抗疫醫生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069名藝術類高職學生的SCL-90測試結果與全國成人常模比較,結果表明各因子的均分皆高于常模,且各因子與國內正常人青年組常模相比,具有顯著差異(T檢驗結果P小于0.01),這說明藝術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水平。
2男女生各因子比較
藝術高職院校女生在軀體化、焦慮、抑郁、恐怖等方面與男生有差異顯著(T檢驗結果P小于0.05,見表3),其余因子與男生沒有明顯差異(T檢驗結果P大于0.05)。通過后續的訪談了解到,很多女生特別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身材,多有節食的經歷,以致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女生之間由于學藝時間長短不一,專業和生活上攀比之風漸長,導致內心焦慮、恐懼,經常失眠,不敢面對現實。還有一些女生的時尚靚麗、活潑開朗的外在,與內心苦悶、目標茫然的心理表現很不一致。
3討論
3.1結論
通過對1069名被試的調查分析,在本研究的范圍內發現:第一,藝術類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7.6%,即有35.5%的學生存在著各種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7.6%的學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第二,藝術類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水平。第三,藝術類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焦慮、抑郁等癥狀,在這些癥狀中,女生的焦慮、抑郁癥狀顯著地高于男生。
3.2藝術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通過測評,發現這個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全國常模。主要表現在強迫、人際關系、敵對、焦慮、抑郁、偏執、恐怖等方面,且男女生比較,女生的心理問題出現概率高于男生。究其根本,藝術類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內因與外因,生理和心理,家庭、學校和社會諸多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細數原因,一是宏觀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價值觀的多元化、生活節奏的加速化、頂禮膜拜的個性化,使得現在大學、大專學生普遍面臨學業、情感、就業、人際關系、環境適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對普遍文化素質不高的藝術類高職學生而言更棘手,若應對處理方式不當,或長期壓抑得不到舒緩,他們就會是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二是學校與家庭特殊因素的誘發。在藝術高職校園里,女生比例一般較大,缺少男生關注的優越感,容易攀比外在條件;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于單親家庭,他們存在孤獨、偏激、渴望愛等心理問題。三是藝術專業的行業特殊性影響。伴隨著高校擴招、生源質量滑坡,很大一部分外形和專業條件較差的學生,他們面對學業壓力和就業困惑,有更多的壓抑、自卑感,更易出現心理問題[3]。
3.3藝術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調查中存在的問題
在藝術類高職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文化基礎偏弱、個性張揚,對心理評估持有抵觸、懷疑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這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另外,SCL-90量表作為心理問題的篩查工具,要避免將“檢出率”等同于“發生率”,因為經過進一步的鑒定和測查,發現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一類學生會遠遠低于檢出率[4]。
3.4對策
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把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看作智育的附屬品,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對空”的觀點還有相當的市場,造成很多醫學院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無明確規定,更缺乏長遠的經費投入規劃。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只能維持低水平的工作,難以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建設研究、教材建設研究、制度建設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詢工作和心理輔導工作)不計入教學工作量,教師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熱情。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單一
目前,各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和針對少數學生的個別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網絡咨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開展得較少。還沒有形成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課內與課外教育、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專題講座、宣傳欄、心理健康宣傳月、宣傳日等有助于營造增進心理健康良好氛圍的活動開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過網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須應對的課題。高校在這方面的探索研究還遠遠落后于形勢的需要。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醫學化傾向
這種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調試”和“治療”即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或危機干預為出發點,甚至主張應用藥物或醫療技術對學生進行心理治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當成心理醫生。個別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不具備行醫資格的情況下,擅自給學生進行藥物治療或儀器治療。這種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醫療單位專門心理醫生的區別,而且背離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另一方面,把多數大學生中存在的發展性心理問題當作疾病對待,造成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懼。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傾向
價值觀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對有關價值所追求的一種觀念,具體來說指的是人們對事物價值的價值評判及其一般看法,它引導人們在時間過程中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二者是相統一的,核心價值觀貫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個方面,在黨的十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高度概括,有二十四個字,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的理論創造成果,由此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特色,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它也是順應時展的產物,將我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
二、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方式
(一)堅定理想信念,傳播正能量
在新的時期,大學生面臨著價值選擇多樣化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要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重視教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豐富教育內容,使他們更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依托互聯網,開辟新環境
互聯網正日益成為現代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之一,在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需要重視其思想傳播的作用,將這個新平臺結合到教育實踐活動中,需要加強網絡建設,整合網絡資源,增強網絡服務,完善管理運行機制,為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而努力,使大學生樹立健康的上網觀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抗震救災精神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分析
(一)抗震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理論性和現實性二者相結合,把抗震救災精神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讓大學生們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它的科學內涵。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是高校,抗震救災精神的教育和傳播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他們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健全和完善大學生的人格,更好的將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統一起來。
(二)抗震精神為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