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灰姑娘的童話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文名:《Cinderella》
類型:劇情
導(dǎo)演:肯尼思?布拉納
主演:莉莉?詹姆斯,理查德?麥登,凱特?布蘭切特
地區(qū):美國
上映日期:2015-03-13
劇情簡介
母親離世后,瑞拉的父親再娶了一位后母。為了支持深愛的父親,瑞拉熱情歡迎后母和她的兩個女兒加入自己的家庭。然而當父親也意外去世后,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身陷嫉妒和折磨之境。瑞拉被后母一家當作女仆對待,還被惡意稱作“灰姑娘”。盡管受盡折磨,瑞拉還是決心堅持母親的遺言,“保持勇氣,善待他人”,因此她不向絕望投降,也不仇恨虐待她的人。后來,瑞拉在樹林里遇見了瀟灑迷人的陌生人基特,她以為他是王宮隨從,卻不知他竟是王子。隨著王宮向全國少女發(fā)出舞會邀請,瑞拉也希望自己能借機再見基特。但是,后母不允許她參加舞會,還撕碎了她的裙子。可就如所有美好童話故事里描繪的一樣……仙女教母翩然而至,借用一只南瓜和一群小老鼠,永遠改變了灰姑娘的人生……
影評人語
《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是全球最具知名度的童話故事之一。早在1950年,迪士尼影業(yè)就把《灰姑娘》故事拍成動畫片。而今年3月,其傾情打造的真人版電影《灰姑娘》也已露出華美真容。
這部影片再現(xiàn)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耐捁适拢约案鱾€圍繞灰姑娘的角色:邪惡繼母與兩個壞姐姐、神仙教母、英俊王子,童話中的經(jīng)典元素包括南瓜馬車、華美禮裙、水晶鞋,還有經(jīng)典的變裝時刻也一一亮相。伴隨著華麗的皇室舞會的開始,影片的氣氛也被推向了。影片在經(jīng)典中融入創(chuàng)新,以美輪美奐的服裝、道具,再現(xiàn)出童話中的夢幻場面。
迪士尼此次真人版《灰姑娘》,沒有搞怪另類,劇情上就是溫故著那個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讓那曾幾何時的童夢仿若觸手可及。就《灰姑娘》而言,這是一部無需評論其劇情的電影,一切的發(fā)展皆如那往昔的童話,夢幻與華美的交織,一顆善良堅韌的心,令人自始至終皆能感懷灰姑娘那堅強樂觀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這使得即便是看反派的繼母與姐妹那夸張荒誕的表演,也未覺得惡俗,而是令人不禁宛然一笑,好壞善惡在電影中一眼即能辨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電影欠缺了份波瀾新穎,但一個如此忠于原著的童話故事,簡單而純粹的美好本就是其本態(tài)。
電影中支撐灰姑娘一路走來的是母親臨終前告誡女兒的“堅強而勇敢,仁慈而善良”,面對這樣一個不能再老套的美好童話,拾起的不僅是童心,更是那面對生活心若朝陽的初心。
經(jīng)典臺詞
1. 堅強而勇敢,仁慈而善良。
2. 正常并不等于正確。
3. 有善良的地方就會有美德,有美德的地方就會有奇跡。
我要進入《賣火柴的小姑娘》里,當看到那個金頭發(fā)、藍眼睛的小姑娘躺在角落里哆哆嗦嗦地發(fā)抖時,我會跑過去喚醒小姑娘:“小姑娘,小姑娘,快醒醒!你要振作起來啊!快看,有人要來買火柴了!”隨后,我會幫小姑娘賣火柴,并使出全身上下所有的力氣吆喝道:“賣火柴嘍,賣火柴嘍!”雖然我是拇指小人,但是我會努力,不讓小姑娘離開人世,然后我才會悄悄地離去。
我要進入《灰姑娘》里,當看到灰姑娘正在因為繼母不答應(yīng)讓她去參加舞會而哭泣時,我會走過去安慰她說:“灰姑娘,你不要傷心,我?guī)湍阋黄饟於棺影伞恚覀円黄饎趧印?rdquo;隨即就幫起忙來。知道看見灰姑娘變成王子的新娘時,我才會放心離去。
我要進入《狐貍騙肉》里,告訴不知情的烏鴉:“烏鴉烏鴉,待會兒有只狡猾的狐貍會花言巧語地騙你,然后引你唱歌,你千萬不要張開嘴巴,不然就上當了。”當看到狐貍垂頭喪氣地離開時我才會離去。
心怎么會這么悲涼?坐在電腦桌前,一時不知道寫什么,竟在鍵盤上敲擊了這幾個丑陋的文字。
心里莫名的難過,莫名流淚,真是廉價的眼淚!再美的語言都被這股莫名的悲傷堵塞,真是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絲毫沒有頭緒。
你知道所謂的童話故事嗎?你讀過《灰姑娘》嗎?
當然,小時候的睡前故事,直到現(xiàn)在,我仍能記得。媽媽曾經(jīng)拍著我的背,在床前溫柔的給我講悲慘的灰姑娘,可童話里灰姑娘的最后幸運的結(jié)局總是會伴我進入夢鄉(xiāng),做一個甜蜜的夢。小時候的我,也曾經(jīng)懷著成為灰姑娘的夢,擁有屬于自己的水晶鞋,成為最美麗的公主。
長大后,我漸漸知道,那是童話!
關(guān)鍵詞: 童話故事 幼兒教育 魅力
童話故事之所以具有那么好的魅力,與童話故事流傳于民間的兒童故事有關(guān)。它適合于兒童的趣味,是對兒童進行教育的良好形式。《安徒生童話》的扉頁這樣寫道:“如果人的一生中沒有或多或少的看過一些經(jīng)典童話,那么,這樣的人生是不完全的。”可見世人已經(jīng)公認童話故事的魅力是無限的。
一、童話故事的三大特點
1.富于幻想。列寧說:“童話里如果沒有神仙寶物,孩子們聽起是不起勁的。”比如:《灰姑娘》里的老鼠、南瓜在神仙的指揮下,一到十二點鐘就變成馬車,拉著美麗的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這種作者的幻想往往使讀者跟著幻想,讓自己跟著灰姑娘一起喜怒哀樂。
2.內(nèi)容單純明白,人物善惡分明,情節(jié)曲折起伏,引人入勝。在童話故事《小狐貍變身法》中,小狐貍學(xué)會變身法,他變成蘑菇捉弄小兔,又變成石頭捉弄小狗,小兔、小狗都不理他,不跟他在一起玩。最后,下起傾盆大雨,小狗、小兔沒帶傘,在危急時小狐貍變成一把大傘,為小狗、小兔擋住雨,他們又成了好朋友。
3.富于教育意義,通過幻想形式表現(xiàn)人們純樸的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造精神和智慧,也包含各種生活經(jīng)驗和斗爭經(jīng)驗。
二、傳統(tǒng)童話故事內(nèi)容的分類
1.動物故事。動物故事以動物為主體多用以解釋動物的形狀、特點。在童話故事《太陽和小魚》中灰色的小魚把沉睡的大海里的太陽娃娃用哈癢的方式把太陽托起來,而其他全世界的人所想的辦法都不能把太陽從海里撈上來,而小灰魚由于用身體給太陽哈癢把身體染得鮮紅鮮紅的,最后變成人們喜歡的小金魚。
2.童話故事是精靈故事。動物成了精,有了人形,但其動物的本性未變。這類妖精故事,教育孩子們勇敢機智,善于識破狡猾的敵人的偽裝并戰(zhàn)勝它們。在童話故事《小紅帽與狼外婆》中,老狼變成了慈祥的外婆騙吃小孩,把外婆和小紅帽都吃到肚子里,獵人經(jīng)過它旁邊,把小紅帽和外婆從狼肚子里救出來,最后把狼弄到井里淹死了。
3.童話故事是魔法故事。此類故事中有一個重要的寶貝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寶貝是勞動的產(chǎn)物或是對好人、好事的報答,它常常是勞動人民本身,是歌頌勞動和勞動產(chǎn)品的。在童話故事《漁夫和魚》中,漁夫用漁網(wǎng)打到了一條金魚,這條金魚請求漁夫放了它,它能滿足漁夫的三個愿望,漁夫答應(yīng)了那條金魚,但是他那貪婪的老婆卻欲望強烈,最后小金魚生氣了,仍然把漁夫的家變回原樣,什么也沒有。
4.童話故事是人物童話。以現(xiàn)實人物為中心,但仍穿插了很多幻想和夸張的成分。人物童話多說兒童自己的故事,讀來親切易懂,有的帶有寓言性,富有教育意味。如《一半的故事》中,教育幼兒要懂得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故事中,小猴是小朋友的化身,他愛幫助別人,可就是貪玩,做事總是只做一半,結(jié)果讓別人受到傷害,從此以后小猴就再也不貪玩,小動物們又都愛請小猴幫忙了。
三、童話故事在幼兒教育中盡顯童話的魅力
幼兒在幼兒園里的生活是學(xué)習(xí)與玩樂結(jié)合的,利用童話故事讓幼兒懂得一些道理,明白該如何做,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1.利用童話故事,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幼兒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5分鐘,15分鐘,能夠集中到15分鐘已經(jīng)算是不錯的了。所以在上課期間,一般是采用童話故事給幼兒講一些故事,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讓幼兒在聽故事中不斷鍛煉集中注意力。
2.利用童話故事,培養(yǎng)幼兒的表達能力。在幼兒園的3―6歲的幼兒,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是逐漸形成發(fā)展的。在幼兒園里,一般利用童話故事,就能很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表達能力。如給幼兒講《一半的故事》,那只小猴,樂于助人,但是有做事只做一半的壞習(xí)慣。這種壞習(xí)慣多數(shù)小朋友都具有,講這個故事時就能引發(fā)幼兒的共鳴,他們就找到想說話的理由,然后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讓幼兒們想想如何幫助小猴改掉只做一半的習(xí)慣。
3.利用童話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對幼兒進行思想教育。每篇童話故事都蘊含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在幼兒聽童話故事的過程就能明白過來,因為童話故事具有富于幻想、內(nèi)容單純明白、富于教育意義的三大特點。童話故事通過幻想形式表現(xiàn)了人們的純樸的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造精神和人們的智慧。這個道理幼兒聽懂了,在他以后的言行中就會不斷地用這個標準看事物,運用思想分析,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觀察世界。
不過,在心理分析的視角下,《灰姑娘》并不是一個多么有利于少女身心成長的故事,不僅如此,自《格林童話》誕生200多年來,那些深入人心、陪伴著很多孩子成長的童話故事包括《小紅帽》、《白雪公主》、《萵苣公主》等,這些年都一直面臨著心理學(xué)家、女權(quán)主義者和童話研究者們的反思甚至批判。 我們心底的欲望和夢想
從小到大各種各樣的故事都在對我們成長造成常常被人們忽略的巨大影響,包括小時候母親在枕邊耳語的童話故事、民俗傳說,花花綠綠的連環(huán)畫、漫畫,以及長大后那些讓我們不忍釋卷的文學(xué)作品―總有一些是你特別喜歡,甚或一而再地被感動的。這些對我們特別重要的故事,訴說的正是我們心底的欲望、夢想、我們認同的行為模式以及命運腳本。
童話是尤其特別的一類故事,不僅因為它是說給孩子聽的,更因為它來自于源遠流長的口述傳統(tǒng)。通常,童話在民間流傳的時候,屬于每個口述者個人的東西會在轉(zhuǎn)述時被人略去,最后只剩下非常簡潔的故事,反映的往往是人類心理最原始的部分。
還記得《灰姑娘》里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的后媽吧,她憑著強大的氣場演技和華麗造型以反派形象殺出,秒殺主角莉莉?詹姆斯,可說并不令人意外。畢竟,從去年安吉麗娜?茱莉霸氣演繹《沉睡魔咒》開始,迪士尼已毫不掩飾其決意為“壞女巫”和“后媽”們的姿態(tài)了。
這無疑是個令人欣喜的趨勢。我們都知道童話故事里除了王子和公主外,邪惡女巫和惡毒后媽幾乎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人物。女權(quán)主義者將其看作被男權(quán)妖魔化的女性形象,目的是以其悲慘命運恐嚇和教化涉世未深的無知少女。
而心理分析則提供了一個更具縱深度的視角:心理學(xué)家認為,人在生命最早期并不具有心理整合能力, 這時的嬰兒處于“非白即黑”的心理分裂狀態(tài)。當他感覺“好”時,覺得當時的媽媽和自己都是“好”的;感覺“壞”時,覺得當時的媽媽和自己都是“壞”的(就是這個壞媽媽才喂了我有毒的奶水,所以現(xiàn)在我才會肚子疼)。“好媽媽”愛自己并保護自己,自己也愛她;“壞媽媽”用惡毒的方法讓自己難受,自己想摧毀她。
這個時候,童話就像體貼的仙女教母,它創(chuàng)造出可怕的女巫和后媽形象,承接了嬰兒對“壞媽媽”的攻擊與投射。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成人將其無意識的擔憂、 內(nèi)疚和愿望的實現(xiàn)在夢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現(xiàn)出來;兒童則可以依靠猶如夢一樣的童話,宣泄自己的不安、恐懼、仇恨等消極情感,在這個幻想世界里,好壞雙方必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如此他們在宣泄對“壞媽媽”的憤怒和攻擊性時,才不會波及內(nèi)心的“好媽媽”及其所保護的自己。
所以,在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里,親生母親都是溫柔善良卻早逝的,后媽都那么可怕而惡毒。然而曾經(jīng)的女孩們可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曾有過那從被照顧的小公主,成長為一個開始被要求獨立承擔家務(wù)的小女孩的階段,當母親嚴厲地要求自己把碗擦干凈時,內(nèi)心深處曾否也覺得她像個冷酷無情的后媽? 格林童話為什么“躺槍”
2012年12月20日是格林童話第一版出版200周年,從這一天起,德國對其開啟了持續(xù)一年的紀念活動。說是紀念,倒不如說反思和批判的力度更大:暴力意識、性別歧視、男權(quán)思想、反猶主義等指控,紛紛射向靶心。
是的,兒童需要童話,那童話對成人的意義呢?20世紀著名心理學(xué)家、哲學(xué)家弗洛姆把童話稱作“被成人遺忘的語言”,不過他認為這種遺忘只是意識層面的,童話采用象征語言呈現(xiàn)的心理內(nèi)容,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兒童的無意識之中―這意味著其敘事方式對一個人心靈的影響可能貫穿其一生。
對童話有深入研究的漢斯?迪克曼(Hans Dieckmann)更指出,人們最喜歡的童話,往往描述了其最主要的情結(jié)以及相關(guān)行為模式,有時,那些有神經(jīng)官能癥的人活脫脫就是一個童話中失敗的主角。
這就意味著,理想的童話是那些描述了人類基本的心理處境后,能夠在故事中找到整合方向和出路的。
惡女巫和后媽的故事藍本中,當孩子能夠逐漸接受媽媽的時好時壞時,他心目中的媽媽形象便能整合成為一個人,于是孩子自己也能漸漸整合好壞兩個自己―這里的“壞”指的并不是社會道德教條下的壞,而是每個人內(nèi)心必然具有的陰影面―成為一個自我功能完整且有彈性的成熟的人。
童話《不幸的公主》里,就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被壞心腸的命運女神莫伊拉詛咒的公主,一路跋山涉水背井離鄉(xiāng),在壞莫伊拉的糾纏下,無奈傷害了很多幫助過她的人,幸而最后得到善良的王后幫助,憑著自己的善良與堅持,用面包向莫伊拉換取了象征了好命運的絲綢,與王子結(jié)為佳偶。
這個故事里,因為公主的勇敢、堅持、不放棄,以及“好媽媽”王后的幫助,象征壞媽媽的莫伊拉最終與其和解,“好命運”的來臨也解決了從故事一開始就出現(xiàn)的父親及丈夫角色缺失的困境。
有著類似光明結(jié)局的還有安徒生童話里的《冰雪女王》、《野天鵝》及《拇指姑娘》。
然而,童話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血腥結(jié)局同樣也有很多,人們最耳熟能詳?shù)模^于《白雪公主》里壞皇后被罰在烙鐵上跳舞直至吐血身亡;《灰姑娘》里小鳥把兩個姐姐的眼珠啄掉的恐怖場景。顯然,在這兩個故事里,美好的結(jié)局只是表面的,不僅壞媽媽沒有被整合,故事深層反映的俄狄浦斯(戀母/戀父)情結(jié)更是完全沒有得到化解―公主/灰姑娘最后成功找到承載了對父親幻想性投射的王子,并憑借其力量光榮完成弒母大業(yè)。
這一點都不是危言聳聽,現(xiàn)實生活中,有美人魚和灰姑娘情結(jié)的女孩很多:前者總是沉溺于無節(jié)制的奉獻精神中,把自己的情感生活搞得慘兮兮毫無自我;后者性心理和情感都固著在戀父幻想時期,不僅在兩性關(guān)系中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對方,且極其容易卷入以嫉妒為核心的三角關(guān)系。
好媽媽壞媽媽握手言和
當然,格林童話遭遇反思和批判的原因并不在于此―畢竟,各種原型性的情結(jié)困境,本來就是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人們之所以對這些故事產(chǎn)生警惕,是懷疑格林兄弟在將它們收集并印行出版時,篡改了很多屬于人類集體性的內(nèi)容,加入了自己和當時社會主流的一些價值觀。
如今,這些懷疑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據(jù)統(tǒng)計,插圖版《格林童話》的86個故事中,有50個描繪了“柔弱而不聽話的女主人公因所犯錯誤招致嚴厲處罰”,“女孩好騙無腦、男孩拯救一切”的情節(jié)更是無處不在;而和格林兄弟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希昂韋斯搜集到的德國民間童話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希版的故事里,智勇雙全者有男有女,很傻很天真者有公主也有王子,而大名鼎鼎的白雪公主居然是位王子。
不過,心理學(xué)家們在揭示童話情結(jié)對人的潛在影響同時,也給了一個靠譜的解決方案,就是―改寫那些有未完成情結(jié)的童話,讓柔弱地等待王子拯救的公主擁有獨立面對困境的勇氣,并與他們惡毒的繼母和女巫和解。
迪士尼近年改編的童話電影里,《長發(fā)公主》被認為是成功的開端。在這個改編自《萵苣公主》的故事里,被女權(quán)主義者嘲諷為“傻白甜”的萵苣姑娘搖身一變成為勇敢而有歷險精神的公主,男主角也不再是王子,而是性格豐滿的大盜。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相信都會記得男主一爬上高塔就被公主用平底鍋打暈的爆笑場景―故事主旨不是拯救與被拯救,而是男人和女人共歷磨難、相互救贖,這個過程中,惡被消融,善得到激發(fā)與升華―整合善惡和化解情結(jié)的同時,更融入了現(xiàn)代性別平等的價值觀。
2013年,《冰雪奇緣》的出現(xiàn)更是令女權(quán)主義者歡呼,它與2014年的《沉睡魔咒》都顯現(xiàn)出與全球女權(quán)主義發(fā)展氛圍的契合。尤其后者對《睡美人》顛覆力度之大,可說令人匪夷所思。它的主角不再是美麗溫柔的少女與勇敢的王子,而是原作中最大的反派女巫瑪琳菲森,影星茱莉以強大的演技呈現(xiàn)了一個天使如何受傷墮落成惡魔,又如何因愛重生的故事。更令人意外的是,這里的“愛”不是男女之愛,而是瑪琳菲森與被詛咒的公主之間的愛―新生命誕生和成長喚醒了沉睡的母愛,詛咒被祝福取代―一直在童話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男人靠邊站了!
至此,好媽媽(仙女教母)和壞媽媽(惡毒女巫)徹底被整合了。 “他”也是“她”
然而要警惕的卻是:矯枉過正的問題是否同時存在呢?
如果說《冰雪奇緣》里的“兩個女人一臺戲”里,男人只是從主角淪為了配角,尚保留了他的敦厚與溫情,那么《沉睡魔咒》中王子之吻的失效,則包含了對男性和兩性之愛裸的嘲諷。對兩性關(guān)系如此解構(gòu),偶一為之,對受夠了格林兄弟那種陳腐價值觀的現(xiàn)代女性來說,確實是挺解氣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后,卻又讓人感覺有點用力過猛。
如前所述,童話使用的是無意識的象征性語言,僅從社會價值觀的角度去分析它是遠遠不夠的。童話里的異性,他/她之于主角來說,既是客體,從深層心理的角度來說,也是自性的其中一部分。
每個人,不論生理性別上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同時具有女性特質(zhì)與男性特質(zhì),也就是榮格所說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只是社會性別觀念要求我們過度發(fā)展其中一面而壓抑另一面,造成了種種刻板印象―這與女權(quán)主義長期秉持的觀點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
童話主角需要依靠異性的幫助擺脫母親的強大控制,這里并不是說他/她必須在身外找到一個血肉之軀的異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內(nèi)部激活自己的異性特質(zhì),只有我們的異性特質(zhì)覺醒并且進入生命之后,才能走上真正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