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金融前沿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淺議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研究
一、引言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爆發,國際貿易和金融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明顯,并且這種相互之間的關系共同作用于開放式經濟的發展。本文首先詳述了金融和國際貿易發展的之間的關系,進而分別國際貿易與金融的相互影響機制,從中探索關于國際貿易與金融發展的對策和建議,這些為未來我國在開放式經濟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二、金融、國際貿易、經濟發展三者的關系
金融、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首先,金融的發展可以調節社會的資金配置,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實現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其次,國際貿易則通過比較優勢在世界范圍內調整稀缺資源,從而產生更多的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對本國經濟乃至福利狀況產生影響。此外,金融發展和國際貿易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共同作用與一國經濟的發展。Beck(2002)和Riyanto(2004)分別從企業和行業方面對外源融資與出口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了金融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Blackburn和Hung(1998)以及Aizenman(2003)則從國際貿易對金融發展的影響出發進行了相關研究。近年來,關于金融與國際貿易的研究仍然在不斷深化。蘇建平(2013)以福建省為例,研究金融發展對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得出結論:金融發展與進出口貿易之間有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貿易的發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對進口貿易的推動效應更明顯。沈能(2006)認為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在長期中存在均衡關系,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上看,我國金融規模與國際貿易正相關,且兩者之間具有雙向因果關系。通過金融與國際貿易的正向因果關系,共同作用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三、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的機制
1.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機制
金融主要通過比較優勢、投資組合、匯率和金融生態的等各種傳播途徑來影響國際貿易的方向、規模、結構乃至貿易程度(見圖1)。
首先,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大量資金會流向國際上要素豐裕的國家,這些外源融資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其產品的生產,進而此國就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具有這種規模經濟的行業在國際市場就因為物美價廉而獲得了比較優勢,進而隨著本國出口量的增加,國際貿易順差就產生。隨著貿易伙伴國不斷的增加,其貿易規模、貿易方向乃至貿易結構都會隨著這種比較優勢發生改變。
其次,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經濟體之間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日趨明顯,即一國價格、利率或匯率的變動會波及其貿易伙伴乃至世界各國。這使得各國貿易部門獲得的收入呈現不斷波動的趨勢,分散風險成為各國貿易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金融通過對這些貿易部門所獲得收入進行投資組合,使得其非系統性風險降到最低,實現貿易收入的保值乃至增值,國際貿易正常運行。所以一國金融結構的水平對國際貿易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即如果一國金融結構相對完善,風險規避機制相對成熟,就會使得本國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結構日趨合理,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乃至國際地位的提高。
最后,金融生態作為影響金融機構運行的外部環境,其對社會資金的配置狀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對資金的配置會影響我國銀行界的存貸款利率,進而影響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而資金的運行狀況直接影響到金融發展水平和企業的經營效益,所以對于產品進出口會起到間接的影響作用。此外,政府相關的金融政策,比如對利率的調整或者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及準備金調整等宏觀貨幣政策來影響資金流向,站在國家的角度上對貿易結構和貿易規模實施宏觀調控,使得國際貿易順利發展。
2.國際貿易對金融發展的影響機制
國際貿易對金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貿易規模、貿易自由度和貿易依存度的大小以及貿易結構的變化上。
首先,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資本會涌入國內或外逃到國外,這些資本的變動會引起我國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利率的波動。利率的不穩定會影響銀行、證券和基金等金融機構的穩定乃至是股市的動蕩,涉及到全國人民的整體福利。這時國家會通過財政貨幣等宏觀調控政策來調整我國金融的發展。所以貿易規模會對我國的金融業的發展穩定與否形成傳導機制。
其次,近年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波及全球其他國家,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自由貿易受到限制。貿易的自由度嚴重影響貿易規模,而貿易量的大小主要表現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上,經常項目上的變動又會影響我國居民的消費儲蓄以及投資結構。此外,貿易保護主義還會引起各國匯率變動,比如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主動貶值以減少我國出口企業對其出口,從而保護本國產業。這些都會對我國金融發展水平產生重要的影響。
此外,隨著貿易開放程度的增加,國外對我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件也隨之增加。杜凱、周勤(2010)、李猛和于津平(2013)等人也分別通過實證研究指出貿易壁壘對國外直接投資具有正向的因果關系。這些貿易摩擦刺激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而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利用己廠效應、水平效應和前后向關聯效應等作用機制,將信貸資金投入到企業生產中,解決企業的投融資問題,提高儲蓄的資金利用率和轉化率;另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也會對金融產生負面影響,即這種輸入性通貨膨脹進一步也會引起信貸約束,影響金融效率。
最后,貿易保護主義還會使得全球資源配置發生扭曲,而且這些貿易壁壘阻礙了我國產品的出口,就會促使貿易結構發生變化并促進產業升級,這時就會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剩余產業或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而對外直接投資又會對對我國金融深化和金融水平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四、結論和政策
1. 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
1.1貨幣供給因素
中國通貨膨脹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國家貨幣供給太多,過多的貨幣并沒有均勻的分散到各個行業,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業,使這些行業的物價水平提高,帶動收入水平提高,又帶動了投資水平的提高,使這些行業所需物的價格升高。近幾年來,銀行對外貸款和國家外匯儲備增長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場上貨幣的流通量。貨幣流通量過大時,開始轉入房地產行業,使房地產市價升高。股市發展壯大時,貨幣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貨膨脹的發生。
1.2資源緊缺拉升需求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資源發生供小于求的情況時,造成產品的價格上漲。這一點在自然資源產品上表現的尤為突出。產品價格上漲可以反映出產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漲,初級產品和中級產品價格上漲導致了成品最終價格的上漲。企業對于產品原材料成本上漲采取的策略是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消費者就間接的成為原材料成本上漲的買單者。由此可見通貨膨脹可由資源緊缺或產品成本改變引起。
1.3受國際環境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積極發展經濟,對于外部國際市場的依賴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多項對外金融指標過高。我國和歐盟貿易額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國在經濟上高度的對外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導致我國受貿易國經濟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敏感,貿易國一旦發生通貨膨脹也會牽連到我國經濟金融秩序。匯改后,人民幣對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幣升值會導致通貨緊縮現象,但國際上的熱錢對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大,大量涌入中國,還有貿易順差都對國內金融市場帶來了較大的波動性。在此環境下美元進行主動性貶值,國際上美元標記物價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屬和糧食等。
2. 通脹時采取的策略
2.1加強宏觀調控
固定資產投資過高導致GDP處于高位增長。避免我國金融市場過熱發展的首要任務要靠國際的宏觀調控,減低固定資產投資發展速度。近幾年我國陸續出臺了針對性調控的措施,比如加強土地管理、清查投資項目、控制信貸增長速度等。再取得了相應的政策效果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落實力度。要歸結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對耗能高產業的結構調整,升高市場標準,在出口上嚴格堅持兩高一資原則不動搖。不能放松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力度,研究資源環境相關保護法規。充分調動資源在金融市場上的分配,鼓勵促進企業進行產業優化調整活動。
2.2防止資產泡沫
目前我國供過于求問題十分突出,流動性泛濫嚴重。國際收支上國家間順差現場持續增加、貨幣創造量變大,導致流動性還會升高。資料表明,流動性過大導致過量的資金流入短期內高回報的金融市場,引起產品價格升高,加大了經濟泡沫,嚴重時還會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比如這幾年發生的熱錢流入房地產行業,帶動了房價的升高,熱錢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資產泡沫。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全球金融風險加大,國際游資在尋找新的投資途徑時會首先考慮中國金融市場,中國人民幣的升值又加大了對國際游資的吸引力。對此要加大資本管理力度,防止國際游資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錢工作力度,嚴格防范銀行信貸存在的安全隱患,防止資產泡沫不斷的擴大。
2.3減少市場貨幣量
采用貨幣緊縮的財政政策來減少市場上貨幣的流通量,使供過于求的市場壓力降低,進而減低通貨膨脹壓力。對于市場上過多的貨幣量,央行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率,目的是縮緊銀根。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可以讓銀行的可貸資金減少,使人們的投資行為減少。單一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率,對CPI指數影響不大,加息政策對股市影響不大。在加息的同時公開市場操作,加強對外匯的監管,保證匯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為了防止國際游資大量的涌入中國經濟市場,對經濟市場造成惡劣的影響,還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資的管理和外債的管理,鼓勵境外集團使用國內資金,扶持國內機構對境外的金融投資。
2.4信息制度公開化
阻止通脹預期最好的辦法是公開現在控制通脹的實際效果。央行進行宏觀調控時注意人們的就業情況,要根據已有的資金儲蓄流向情況預測通脹趨勢。政府在處理通脹問題時要公開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讓公眾產生反通脹政策產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統
住房需要是每個公民的基本需求,房價問題是很重要的民生問題,房地產價格的上升導致了水泥、鋼筋、建材等相應原材料產品價格的上升,引起消費指數上升。通過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縣鎮鄉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資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條文落實到位。
總結:
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外流嚴重、農村金融機構網點不足及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這都成為我國構建普惠性農村金融的重要制約因素。那么,我國當前的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影響程度如何,是促進還是抑制?國內外大量的文獻對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進行了理論和經驗分析,然而,已有的文獻主要基于金融深度的角度討論了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最新的金融發展理論表明,金融發展不僅包括金融深度,還包括金融寬度。金融寬度也叫普惠性金融。金融寬度強調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即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能夠使用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務。由于數據的獲取比較困難,目前鮮有文獻實證分析中國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的影響。本文將使用來自中國1 867個縣(市)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中國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的效應,為構建中國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體系,促進農村生產率和農村經濟增長提供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理論與文獻回顧
金融功能包括:動員儲蓄、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促進交易、監督公司管理者并形成公司治理。金融發展從以下5個方面作用于生產率:
(1)金融系統通過積累儲蓄促進生產率增長。金融體系通過高效的儲蓄動員功能向更多的創新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這不僅能減少與不同經濟體的交易成本,減少儲蓄者的信息成本,而且使用金融中介會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2)金融體系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促進生產率的增長。金融系統通過信息顯示功能來引導投資,使資本的配置效率更高。金融體系不發達導致有才能的、高效率的企業家受制于有限的自我融資渠道而不能進入市場,金融中介發展會使借款人進行創新,帶來科學技術進步;金融中介收集和處理信息具有規模經濟,這便利于資金流向社會回報更高的項目;金融中介降低了流動性風險。
(3)金融市場通過風險分散功能促進技術進步。金融市場能夠對企業在技術創新投資時面臨著的跨期風險進行分散,從而可能的沖擊將在更長的時期得以分擔,減少了研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使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率得以提高。
(4)金融市場通過交易促進功能促進了技術進步。有效率的金融市場通過降低交易的成本來促進交易的繁榮,這樣投資者就不用過多顧慮長期投資時的流動性約束,進而使高回報、高效率的長期投資項目增加,有效地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而且有效的金融市場通過建立各種交易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使企業更為頻繁的橫向或縱向交易成為可能,促進了對專業化技術和生產的需要。
(5)金融系統通過對企業進行監督,加強公司治理來推動技術進步。金融機構對企業家所進行的風險性創新活動進行評估并提供資金來影響企業家的創新;金融體系發展能降低成本和信息成本,使企業家能夠獲得更加優惠的貸款條件,進一步推動企業家創新活動的展開。企業家的技術創新又增加了金融創新活動的回報,導致了金融創新和技術創新之間的良性互動。
國內外關于金融發展對生產率影響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都是從金融深度的角度展開的研究,比如Méon等通過對47個國家的研究發現,金融中介的發展對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有正向的作用,而且經濟發展水平越低,金融中介的生產率效應越不明顯。國內學者研究金融發展時采用的衡量指標和檢驗方法存在不同,導致結果存在差異,如張軍等在增長核算方法的基礎上,使用省級面板數據對中國金融深化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進行了檢驗,發現中國金融深化與生產率之間呈正向關系。袁云峰等使用隨機生產前沿函數對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效率之間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金融發展只是通過資本積累促進了經濟增長,并沒有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dylw.net 寫作論文趙勇等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分析結果表明,經濟增長方式在由投資推動向生產率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存在著門檻效應,而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降低增長方式轉變的門檻值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集約式轉變。
二、檢驗模型、指標與數據來源
1.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取2009年中國1 867個縣(市)作為本文研究的樣本,考察中國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影響,其中縣(市)樣本的選擇來源于《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公布的縣(市)。農村普惠性金融數據來源于中國銀監會官方網站中農村金融圖集公布的2009年全國各個縣市的銀行類和經濟類統計數據(bankmap.cbrc.gov.cn),其他變量數據來源于2010《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中縣(市)社會經濟主要指標部分、國研網區域經濟數據庫中縣級經濟指標數據。剔除數據缺失或數據不合格的樣本縣(市),本文最終選取了1 867個縣(市)作為本文的樣本數據,占中國總縣(市)的90.2%,能夠代表中國農村地區。其中,東部地區537個縣,中部562個縣,西部768個縣。
2.指標的選擇
產出指標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表示,投入勞動力L用地區總的就業人數表示,資本的數據無法獲取,本文用當地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表示。
影響農村生產率的因素包括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程度和政府財政支出比例,對每個指標的具體解釋如下。
(1)普惠性金融指數(inclusive financial index,IFI),見表1,具體算法參考田杰等的介紹。
(2)政府財政支出(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GEB)。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與生產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向關系,即政府支出比重越大,生產率增長就越慢。一般來 說,政府財政支出越高,說明經濟市場化程度越差,政府干預的力度也越大,因而越不利于生產率的增長。本文采用地方財政支出占當期GDP的比重來衡量地方政府經濟行為。
3.檢驗模型的設定
測度生產技術效率的方法主要有隨機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和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將選用SFA方法測度中國農村經濟的生產效率,并深入研究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dylw.net 寫作論文產效率的影響。相對于DEA方法,SFA方法具備如下的幾點優勢:一是SFA具有統計特征,可以對模型本身和模型中的參數進行檢驗,而DEA方法不具備這一特性;二是SFA的生產前沿是隨機的,更加符合現實,而DEA的生產前沿是固定的,忽略了樣本之間的差異性。而且,與DEA方法相比,SFA采用特定的函數形式,更適合于經濟學理論的分析。本文根據Coelli等模型的基本原理,運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對2009年中國1 867個縣(市)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對前沿生產函數和生產無效率影響因素同時進行估計,具體模型如下:
式(3)中,Y表示產出,K和L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力要素投入向量,t是測度技術變化的時間趨勢變量,β表示需要估計的系數,隨機誤差項包涵2個部分:v和u,它們相互獨立,其中v表示經濟系統不可控因素(如觀測誤差等)沖擊的噪聲誤差,服從對稱的正態分布,u為非負隨機變量,代表非技術效率項,它們之間相互獨立,并且服從零點截斷正態分布。式(4)中技術非效率被視為效率影響因素和隨機變化的函數,Z表示效率影響因素,ω表示隨機擾動項,δ為待估計系數。式(5)主要是通過γ判斷模型是否能夠成立,如果非效率影響因素較小,即u在殘差中的比例不大,那么對非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就失去了意義。因此特別引入了γ對模型進行判斷。當γ接近于0時,表明實際產出與可能最大產出的差距主要來自不控制因素造成的噪聲誤差,這時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即可實現對生產參數的估計,而沒有必要采用隨機前沿模型;γ越趨近于1,越能說明前沿生產函數的誤差主要來源于隨機變量u,采用隨機前沿模型對生產函數進行估計也就越合適。式(6)表示生產技術效率。
三、實證分析結果
1.總體效應
從表2可以看出,式(3)、式(4)中γ分別為0.37和0.87,并且在1%下顯著。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農村生產率的影響為正,和本文的理論預期相符合。我國發展良好的縣域農村普惠性金融體系通過動員儲蓄、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促進交易、監督縣域農村中小企業管理來促進農村生產率的提高。從組成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各個維度可以看出,貸款使用效用維度和產品接觸維度的發展顯著地促進了農村生產率,每萬人金融網點數維度和儲蓄使用效用維度反而抑制了農村生產率。和理論預期不一致,表明這2個維度的發展在促進農村生產率中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
2.不同地區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對生產效率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東部地區γ為0.01,偏離1,并且不顯著,因此不存在效率損失。中部地區γ為0.93,在1%的水平上顯著,存在效率損失??梢钥闯鲛r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西部地區γ為0.78,在1%的水平上顯著,但是普惠性金融發展對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表明了其他更為重要的因素在發揮作用。西部政府財政支出比例對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負,表明了西部地區由于政府干預過多,導致經濟市場化程度變差,因而不利于生產率的增長。
東、中、西部農村地區資本的彈性顯著為正,并且依次遞減,這和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縣域農村經濟發展差異的情況是相符合的。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彈性顯著為正,表明了這兩個地區還是人力資本推動型發展。東部地區人力資本彈性為負,表明了東部農村地區已經從人力資本型發展轉向投資推動型發展。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研究得出如下的結論:從全國層面看,中國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為正,其中組成農村普惠性金融的貸款使用效用維度和產品接觸維度顯著地促進了農村生產率增長,其他不同維度對農村生產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區域層面看,中部地區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為正,西部地區不顯著,可能其他更為重要的因素在發dylw.net 寫作論文揮著作用,東部地區不存在效率損失。
針對以上的結論,就農村普惠性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生產率增長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Abstract: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is the basic wa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ourse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course of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Decision" for five years, the paper discussed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orientation,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s,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network aided teaching applica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courses.
關鍵詞: 投資分析與決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
Key words: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Decision;postgraduate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2-0223-03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大學本科教育后更高層次的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階段,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對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研究生的培養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成為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課程教學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它能幫助研究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并為之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礎[1]。探索適宜的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
法,提升研究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基于近五年對研究生課程“投資分析與決策”所實施的教學改革實踐的心得進行歸納和總結。
1 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定位
投資分析與決策是面向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任選課。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深刻理解投資領域的基本理論,掌握投資理論的精髓以及其應用策略。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在熟悉金融市場理論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證券投資等金融活動的數量規律,并能夠運用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研究組合投資優化等金融投資決策問題。本課程的特色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領域的投資決策模型結合,運用信息化技術,指導學生處理金融數據,培養其建模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2 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研究生教學的最大特點在于學生的“高層次”與“多元化”[2]。高層次主要體現在研究生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都比較高,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快。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構成方面,同一門課程可能有來自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同時選學,這種“高層次”與“多元化”的特點決定了研究生專業課的教學必須有足夠的新意和廣度,這是大大區別于本科生專業課教學的地方。
近5年來,在我校選修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研究生中,普遍存在本科專業背景各異的現象,因而學生知識結構差異大,專業基礎參差不齊。這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帶來了挑戰。
如果教學內容定位于適用有經濟、金融專業背景的高層次金融定量分析,跨學科專業的學生會面臨專業障礙,若選講適用非經濟、金融專業背景的基礎金融分析,則導致部分教學內容與本科生的教學內容重復,深度差距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對專業基礎扎實的研究生而言研究生階段只是本科學制的一種延長,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研究生自我發展的空間受到限制,與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相背離。鑒于上述情況,為了使學生及時適應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同時能實現從本科階段到研究生階段的質的飛躍,我們對教學內容安排做了適應性調整,以兼顧學生的專業差異。
2.1 教材選擇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保證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材料。一本優秀的教材是進行教學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學質量的保障。在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教學中,我們選用了劉善存編著的《Excel在金融模型分析中的應用》作為本課程的主教材。該教材內容深淺適度,系統完整,條理清晰,結構編排合理。本教材的特色是將抽象的金融模型通過Excel的數據處理和圖表形式來解釋、驗證和求解,內容安排符合教學計劃要求,既能闡述金融理論核心思想,又能把金融問題與其數學表述和論證密切結合起來,把專業知識和數據處理工具和方法有機結合。
此外,我們還選用了benninga編著,邵建利等譯的《財務金融建模-用Excel工具(第三版)》,zvi bodie編著的《投資學》作為輔教材,這兩本教材均是作者多年從事相關研究的結晶,所涉專題較為全面,所涉文獻較為寬廣,具有明顯的學術性與較好的啟發性,且對于金融理論的進展和模型的推導闡述細致透徹。如遇主教材未能深入分析的專業知識,學生可自主選擇輔教材的相應內容,來彌補專業知識的欠缺,這有益于排除跨專業學生的專業障礙,實現彈性教學。
2.2 教學內容選擇 研究生的教學不同于本科生,教學內容不必完全拘泥于書本。在教學內容組織上,本課程以投資分析經典理論為核心,內容涵蓋證券組合理論、資本市場理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期權定價理論、債券的久期理論和免疫策略等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研究生能夠結合各自研究方向應用所學的金融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課題研究中的問題是我們的主要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內容處理上,注重金融理論與方法和現實金融決策問題的結合,強調現代金融模型應用,側重Excel輔助金融建模和金融計算。如在投資組合理論專題下,不僅系統闡述現資組合理論的產生與發展,馬可維茲均值方差模型的構建過程,還要講解利用Microsoft Excel的矩陣運算、規劃求解工具和VBA編程,實現基于金融市場真實數據的有效前沿的計算和繪制,并展示計算方差協方差矩陣的四種不同方式。這些方法和技巧,不僅有利于提高其數據處理能力,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應用軟件提供借鑒。
3 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傳統教學是一種繼承性、維持性教學,這種教學活動以知識傳授和知識繼承為主,盡管“填鴨式”教學在研究生階段已不再明顯,但傳統教學仍未逾越“教師講,學生記”、“知識的單向傳導”等教學特征[3]?!锻顿Y分析與決策》課程教學中,突出教學科研結合,關注教學相長,培育創新性思維。
鑒于研究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講授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等。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正確處理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與先進性,經典內容與現代進展之間辨證關系,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對于介紹性和概念性的內容,由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提綱和要求,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學,這樣即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研究生學位課程的學習是為即將從事的科研工作打基礎,在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教學中,必須要堅持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把科研成果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意及時把握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引導研究生在最新知識領域開展專題討論。專題討論主要是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科的前沿發展問題,從中濃縮出適合課堂教學與討論的內容,采用文獻檢索、課堂討論、課后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的探討式教學。
教師通過查閱與本專題相關的文獻后提出問題,預先布置給學生進行研讀。教師對相關知識進行概括分類后,在課堂上先做系統的講授和導引,然后組織學生對內容進行研討,必要時候通過一些實例進行驗證。這樣既拓展了教學內容,增大了教學容量,又能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把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課程學習過程。
4 網絡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和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將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在校園網的基礎上建設起來,并成功開展教學工作,網絡輔助教學已經成為對高校傳統教學模式良好的拓展與補充。所謂網絡輔助教學是指將網絡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輔助手段來完成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4],它不僅延續了計算機輔助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和交互技術等手段,更具有教學信息量大、時間的自主性和空間的開放性強、可供諸多用戶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等優點。
在研究生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教學中,我們就該課程的網絡輔助教學模式進行了有益嘗試和探索。由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務處開發的網絡教學平臺目前主要面向本科生開放,研究生課程的開設受到管理接口的限制,我們僅利用了公共網絡和課堂教學管理軟件來實現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和師生教學互動。最初,教學資源共享和師生間的學習交流,包括教學課件、講義、課程通知、作業和答疑等都通過課程郵箱實現。這種方式雖然不受校園網IP地址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時間和廣泛的學習空間,但其課堂教學管理應用功能有限。
為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嘗試使用了windows遠程桌面共享,保證學生在一人一機的實驗室環境下,借助網絡會議的方式,實時接收教師機傳遞的教學信息,同時學生也可在教師指導和安排下,進行操作演練和參與課堂討論,即方便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即時講解。
考慮到windows遠程桌面共享在教學文件傳輸和管理,課堂分組等管理功能弱化,我們后來又引入了凌波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利用研究生實驗室現有的網絡設施,利用該軟件的屏幕廣播、遠程遙控、屏幕監視、文件等功能實現教師機對學生機的廣播、監控等操作,強化教學過程的實時控制。多媒體網絡教室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既能做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和教學互動。
5 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反映研究生課程教學效果的手段之一。合理的考核方式與學習水平的有效評價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5年多的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結合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特點,我們采用了“課中作業+課終論文”的考核方式。這種方式不同于側重理論推導為主的考核,注重金融決策模型設計、應用及金融數據處理,從而促使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使用投資理論和模型去解決實際問題上,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偏重定量分析,課中作業一般根據金融理論專題下涉及的模型算法,要求學生完成小型案例分析,形成一個簡要案例分析報告。如在期權定價理論中,涉及基于風險中性定價機制的單階段及多階段歐式期權定價和美式期權定價。針對該知識點,布置課中作業:使用給定的條件和參數,運用期權定價原理和方法測算歐式及美式看漲期權或看跌期權的價格,并對價格變動作因素分析。這些課中作業,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且有利于鞏固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
課終論文采用與課中作業結合的辦法,即要求學生以平時的專題討論內容為基礎撰寫課終論文??己苏撐膬热輥碓从谛∽鳂I,同時又是對前期專題研究的再認識和再生成。正是有了作業的研究基礎,論文的質量才有所保證。如學生選擇投資組合理論專題作為課終論文主題,則建議學生在中國證券市場選擇不同行業的若干股票為分析對象,通過金融數據庫查閱股票交易的相關數據,完成有賣空和無賣空條件下有效前沿的求解,并對分析結果進行評價,對理論應用的局限性結合實際問題做歸納和總結。
我們還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研究方向選擇切入點,建立金融模型,開展分析研究,提煉學術觀點,形成規范化的學術論文,向學術期刊積極投稿。這種考核方式可以促使研究生較早進入科研角色,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將金融理論與實際經濟、金融問題有機結合。
6 小結
《投資分析與決策》課程改革實踐的目的在于使這門課程能夠達到“教學思想現代化,教學方法科學化,教學過程最優化”的要求。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實踐,優化了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嘗試使用了多種網絡輔助教學手段,改善了考核方式,使改革后的課程體系更符合人才的培養目標,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教學實踐的結果表明,課程的教學改革對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與研究水平都有較大裨益。
當然,金融理論和量化分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仍需不斷改進和調整課程教學方案,以滿足社會對研究生層次的金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俊卿.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大學教學,2010(1):56-58.
[2]謝美華.探究式教學在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2):61-63.
浙江大學法學專業公司與金融法方向(同等學力)
申請碩士學位課程 招生簡章
經濟的全球化,使得金融業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與金融法成為各國法律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金融業是一個以規則運行為特征的特殊產業。實踐證明,經過高素質法律訓練的人尤其適應該行業的競爭與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會從事該行業工作,已經具備其他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員,如實現與法律專業知識的復合,成為復合型高端人才,則優勢凸顯。具備傳統法律知識的人員,對于專業很強的公司與金融法律也有知識轉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學法學院為應對這種社會需求,特開設公司與金融法碩士課程班,綜合浙江大學法學院和國內高校、研究機構及金融管理實務部門的優質資源,為學員提供碩士層面前沿熱點國內外公司與金融法律知識,使學員的公司與金融法理論和實務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課程對象】
公司、證券、銀行、保險、信托、期貨、擔保、貸款公司等相關行業人員;公安、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及仲裁委等公司與金融法律從業者;政府金融辦、人民銀行等“一行三會”監管官員。
專業背景不限,免試入學。
【課程設置】
法理學、法學前沿、碩士生英語、民法總論、物權法學、債權法學、商法、金融法、票據法、公司法、股權投資法、證券期貨法、保險法、銀行法、投資基金法、信托法、國際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監管)、房地產法、民事訴訟與仲裁、貨幣金融專題、證券投資專題。
富有特色的實戰案例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并進。
【學習時間】
1年半,雙休日學習。
【證書頒發】
經考核合格后頒發浙江大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人員課程班結業證書。符合條件,通過考試和碩士論文答辯可獲得浙江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課程費用】
學費:21000元。
書本費:1000元。
教學地點:浙江大學之江校區
【聯系電話】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費直撥】 4000,71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