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防治管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棉鈴蟲是棉花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病害,由于種植制度、施肥水平、氣候因素等影響,大田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棉鈴蟲有不程度的發生,嚴重影響棉花產量。對淮北地區棉鈴蟲的發生規律、生活習性和防治進行了總結與探討。
棉鈴蟲是雜食性蛀果類害蟲,是棉花蕾鈴期的主要害蟲,重發在棉花生長中后期,以幼蟲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實,也為害嫩葉、嫩莖、青鈴等部位,受害棉蕾苞葉張開變黃,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狀糞便;被害棉鈴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鈴等大量脫落和爛鈴;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漬狀,花蕾、花鈴被害后會脫落,青鈴被害則造成病菌污染而導致爛鈴。棉鈴蟲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煙草、花生等多種農作物。
1發生規律
棉鈴蟲屬喜溫喜濕性害蟲,發育適宜溫度在25~27℃左右,相對濕度在75%~90%,在江蘇1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為成蟲。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鈴蟲生長,遇連續陰雨,土壤水分飽和,初孵幼蟲成活率低,蛹會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區通常第2、3生較重。第1代越冬成蟲始見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況第1代棉鈴蟲不為害棉花,而為害小麥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蟲產卵為散產,2代多產于上部嫩葉正面,少數產于葉背面。它對寄主有很明顯的選擇性,在玉米與棉花間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產卵;在各種嗜食寄主之間,則有追逐花蕾期產卵的習性。據調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術后,糧棉混作地區復種指數高,食料豐富,有利于棉鈴蟲的繁殖;干旱地區灌水或肥水條件好、長勢旺盛的棉田,特別是前作為麥田或綠肥的棉田及玉米與棉花相鄰的棉田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2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躲在寄主葉背面及花冠處不動,在夜間活動、和產卵(散),飛翔力較強。每頭雌蛾可產卵600~1000粒,卵多產在棉花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及鈴的苞葉上。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嫩葉;2齡幼蟲開始蛀入嫩蕾中為害花蕊及頂尖和嫩葉;3~4齡幼蟲食量小,以為害幼鈴為主,5~6齡進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鈴、大蕾或花朵,為害青鈴的從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蟲糞粒大且多。1條幼蟲一般能為害6~9個蕾、鈴。成蟲壽命7~18d,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有假死性和自殘性,老熟幼蟲喜歡鉆入4~10cm土表層筑土作蛀化蛹。
3防治方法
在搞好健株控害栽培管理基礎上,利用“準確測報、綜合治理、壓低蟲源、科學施藥”的防治策略,采取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誘殺成蟲與科學施藥滅蟲卵相結合的措施。
3.1選用抗、耐病品種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不從病區調種,選用輕感、耐性相對較強或抗蟲棉品種,在同等條件下可降低田間棉鈴蟲發病率的20%~30%。
3.2農業防治
適時播種,重發病田塊因地制宜地適期晚播,減少病菌侵染的條件。根據田塊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種量,與禾本科作物尤其是水稻輪作,使植物得到適當的單株營養面積和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集中清除并燒毀剔除的棉苗和殘體,減少田中菌源,能明顯減輕病害,增強棉株抗病力。實行水旱輪作,種子消毒、清潔田園等綜合措施,正確合理、適時適量運籌肥水、農藥,特別是氮肥的使用,做好化控工作。中耕除草、間苗整枝、對低洼田塊進行改造、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等措施,對惡化病蟲生存條件和減少菌源、蟲源都有一定作用。根據棉鈴蟲入土化蛹一般在土壤內5~10cm內越冬的特點,秋(春)翻冬(春)灌、開春鏟埂除蛹,可以風化土壤,破壞蛹室,致使棉田內絕大多數越冬蛹死亡,消滅越冬蛹。
3.3采摘卵塊
由于棉鈴蟲大部分都在棉株的花鈴中,因而在蟲卵盛發始期要仔細檢查棉花葉片頂心和上部邊心的嫩葉、嫩蕾、群尖,結合田間打杈整枝,人工按行逐棵檢查,發現卵塊立即將卵塊抹掉,及時摘除敗花,要求2~3d摘1次,連續3~5d作業,注意摘除的殘枝、敗葉、卵塊等要帶出田外集中處理。7~8月結合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噴1%過磷酸鈣液,能有效減少棉田有效產卵量,減輕棉鈴蟲對棉花的危害。
3.4捕殺幼蟲、誘殺成蟲
初齡幼蟲集中為害時,利用早晚時間和陰天人工捉殺,及時采摘受害部分葉片、枝梗、花蕾,將摘除的頂心,打掉的無效花、蕾等及時帶出田外集中消滅,可明顯減少田間卵和初孵幼蟲的存量。在棉田內種植誘集作物玉米、高粱、胡蘿卜等,使其抽雄期與3代成蟲發生期相吻合,誘集成蟲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上產卵,控制棉鈴蟲的大發生。2、3代成蟲盛發期運用楊樹枝把誘殺成蟲,一般用150~195把/hm2。在棉鈴蟲大發生時用高壓汞燈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趨化性進行捕殺、誘殺,可減少棉田落卵40%~50%以上。還可以用性誘劑在成蟲發生前2~3d捕殺。
3.5藥劑殺卵滅幼蟲
參評論文:冠心病是當代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預防和治療冠心病、降低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我國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病率逐年以外,嚴懲的影響著人們的生命與健康。
1、基本病因
1.1、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過多的報取動物脂肪及含膽因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各類肉食,蛋黃等,使人體體內膽因醇含量增多。1.2、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就業、科技的競爭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適應這一變革現實,導致精神緊張、失眠、疲勞。由于精神緊張使用時分泌功能紊亂,血液中的兒茶酚胺、腎上腺糖質激素水平增加,引發高血壓,同時還可造成脂肪代謝率亂。而高血壓、高膽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將進一步影響凝血機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空氣環境污染的變化,使人體血管內毒性物質PAF明顯升高,進而造成冠狀動脈血管壁的受損,脂肪堆積后產生動脈粥樣破壞,同時PAF還不斷吸附凝聚性增強的血小板,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血管內膜的增厚變硬,使心臟供血不足。
1.3、現代市場、就業、科技的競爭,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適應這一變革現實,導致緊張、失眠、疲勞。由于精神緊張使內分泌功能率亂,血液中的兒茶胺、腎上腺糖質激素水平增加,引發高血壓,同時還可造成體內脂肪代謝紊亂。而高血壓膽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將進一步影響凝血機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這此因素的作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空氣污染環境的惡化,人體血管內毒性物質TAF明顯升高,進而造成冠狀動脈管壁的受損,脂肪堆積后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同時PAF還不斷吸附,凝聚性增強的血小板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的狹窄,血管內膜的增厚變硬,使心臟供血不足。
2、一般的預防治療措施
2.1調節膳食結構
脂肪與膽固醇高的食品的攝入量應控制在總熱量30%以下,動物蛋白的報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薦大豆蛋白,因為含豆固醇可降低膽固醇。(WHC)在30多個國家調查發現進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區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
2.2、碳水化合物的報入量占總熱量的60-70%,對肥胖者,高甘油之脂者尤應限制,應增加復雜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馬列鈴薯等。
2.3、水果蔬菜有豐富的食物纖維,可促進胃腸蠕動,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預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蔥、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擴張冠狀動脈、降壓、利尿、鎮靜有利于預防冠心病。
2.4、水和礦物質:適當增加有益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如鎂、鈣、錳、銅、鋅等的比值,能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
2.5、調味品:鹽、醬油的報入量與高血壓是正比,建議每日報入鹽3-5克,醬油也不宜過多應用,味精含鈉高,高血壓者宜少食為佳,茶葉有降低膽固的作用,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有益。
2.6、進行必要的身體鍛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應制怒、忌悉,去除煩惱,樂觀愉快,勞逸結合,有利于預防冠心病。
3、一般藥物的預防
3.1、繼生素類:如繼生素B1、B6、C、PP、E、A對改善脂肪代謝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塞有一定效果。
論文摘要:近年來,南方江、浙等省在松樹上發生了一種毀滅性的國際檢疫對象,該松樹危險性病害致病力強,寄主死亡速度快,傳播擴散迅速。轄區內松林均為該危險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傳播媒介昆蟲——松褐天牛分布廣泛,我區氣候條件也屬于該病害發生的適生區,為其自然傳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同國內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害隨松材及其制品、包裝材料等人為傳入我區機會與日俱增,該松樹危險性病害已成為威脅我區林業和生態建設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勢十分嚴峻。若不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數百萬畝松林必將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對林業和生態建設以及對外出口貿易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0引言
近年來,江、浙等省在松樹上發生了一種毀滅性的國際檢疫對象,該松樹危險性病害致病力強,寄主死亡速度快,傳播擴散迅速。轄區內松林均為該危險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傳播媒介昆蟲——松褐天牛分布廣泛,氣候條件又屬于該病害發生的適生區,為其自然傳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周邊鄰省也已發生危險性病蟲害。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同國內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害隨松材及其制品、包裝材料等人為傳入我區機會與日俱增,該松樹危險性病害已成為威脅我區林業和生態建設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勢十分嚴峻。若不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數百萬畝松林必將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將面臨毀滅性的危險,對林業和生態建設以及對外出口貿易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把危險性病蟲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為了把危險性病蟲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應采取以下除治與預防措施:
1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1.1以系統工程和可持續控制為指導,以保護森林資源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為目標,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除治與預防并重,堅持防治與營林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依法防治,強化政府行為,倡導群防群治,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達到有效遏制其擴散蔓延的目的。
1.2具體措施:①堅持除治與預防并重的基本方針,認真扎實抓好預防監測工作。②堅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的基本方針,以預防的總體戰略出發,根據有關因素對全區除治與預防工作進行科學區劃、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對不同類型區的目標任務和對策都要有所區別,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堅持政府組織,全社會參與、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各級政府是危險性病蟲害防范的責任主體,負有首要責任。預防工作政策性強,涉及社會各個方面,是一項集政府行為、社會行為和部門行為于一體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各個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堅持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手段相結合的基本方針。在危險性病蟲害防范過程中,認真貫徹《植物檢疫條例》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以法律為武器,堅持依法除治,依法預防,防止人為傳播。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強化行業管理。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有效的病蟲害控災機制,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除治與預防水平的基本方針。除治與預防工作技術性強、難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不斷研究出先進除治預防手段,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除治預防水平,提高除治預防成效。
2認真開展危險性病蟲害疫情監測調查
為了切實加強危險性病蟲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時組織實施疫情監測調查,對松林進行全面、認真普查,對旅游景點進行常年定點監測,及時了解掌握危險性病蟲害的疫情動態,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發現極個別松樹枯死,立即取樣送上級林業科技部門檢驗,發現重大的危險性病害后,要立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組織的調查培訓,并立即對全區松林進行危險性病蟲害普查。根據松樹危險性病害除治與預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強危險性病蟲的監測普查工作,實行定點監測,定期巡查與全面普查相結合,做到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徹底除治。
3及時對森林蟲害進行化學藥物除治與預防處理
3.1積極籌集資金、加大投入。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資金投入,為徹底除治危險性病蟲害奠定基礎。
3.2營林措施。要盡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圍內所有枯死木、瀕死木清理工作,對林地剩余的其他風折木、砍伐后遺留下來的剩余松樹枝椏也一并清除,按有關技術方案要求,全面進行藥物除害處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達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圍內的所有枯死側枝清除和除害處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達100%;完成因郁閉度大、需要進行衛生伐的全部作業。將所有松木枝椏和松木藥物處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點燒毀。
3.3化學藥物處理。開始掛設天牛成蟲誘捕器:完成林內噴灑16%蟲線清乳油,名木古樹每木注射16%蟲線清乳油等化學防治松褐天牛。
4加強檢疫檢查執法力度
4.1對本轄區范圍內所有的松林進行嚴格封鎖,不準調運。
4.2加強檢疫檢查。國內外貿易交往日趨頻繁,危險性病蟲害傳入的機率越來越大。為了杜絕危險性病蟲害人為傳入,加強森林植物檢疫檢查工作,在全區范圍內對木材經營、加工單位或個人及廠礦,木材制品生產企業、建設工地、郵政、電力公司、發電廠(站),電視發射臺及調入的松材制品、包裝箱、機械設備、襯托、木質托架、電纜線圓盤、花卉、苗木等按監測辦法(試行)進行嚴格的檢疫檢查,切實加大執法力度,發現問題或可疑問題及時處理和上報。
【關鍵詞】消化道腫瘤食管癌胃癌中醫藥治療
前言
消化道腫瘤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仍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中醫藥防治消化道腫瘤的基礎理論、臨床實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閱了30年來有關消化道腫瘤文獻報道共800余篇,經整理回顧如下。
基礎理論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變化與病情密切相關。李佩文等[1]通過對500例食管癌患者觀察發現: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質表現存在有顯著性差異(P<0.01)。早期癌以淡紅舌為主,紫舌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紅舌比例遞減,而紫舌比例遞增,晚期癌腫紫舌占45.5%,與此同時,淡白舌比例亦隨著疾病發展而依次遞增。食管癌組黃厚膩苔及白厚膩苔者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薄白苔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孫善琳等[2]觀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發現早期多為薄白膩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見龜裂舌,舌質青紫色或紅絳舌多見,晚期則青紫舌,瘀點、瘀斑更加明顯。在放射治療后,對舌質的影響較大,如紅舌程度加深或轉為絳舌,提示放療反應較重;對放療無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減輕。舌質由紫轉淡紅或晦暗轉明潤,舌苔由厚轉薄或由無苔轉薄白苔,示病有轉機,反之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腫瘤的惡化程度;紅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療副作用。
李天海[3]對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環進行了觀察,發現食管癌患者菌狀微血管中血色暗紅,血流緩慢,襻頂瘀血,表明有血瘀現象,與正常人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質變化與病情的輕重有密切關系,周阿高等[4]對107例胃腫瘤患者的舌象進行了觀察,發現胃癌病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陽性率并不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與病情的輕重有一定的關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陽性率高達60%,II、III期也超過50%;胃癌病人的舌象變化與高凝狀態有密切的關系,63例舌質紫暗者4項血凝指標(抗凝血酶III、血漿纖維結合蛋白、纖溶總活力、因子VIII相關抗原)與正常人比較,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而44例非舌質紫暗者3項血凝指標有顯著差異(P<0.001),舌質紫暗者與非舌質紫暗者比較,2項血凝指標(抗凝血酶III、纖溶總活力)也有顯著差異(P<0.05)。上述結果說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狀態是疾病所致,是腫瘤血瘀病機的依據,也是臨床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腫瘤的依據之一;舌質與血凝指標密切相關,都可以作為胃腫瘤診斷血瘀證的重要手段。
范德榮等[5]對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進行了研究,發現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紅紫、淡青紫、青紫)陽性率達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陽性率僅占12.5%(25/200),二組差異非常顯著(P<0.001)。健康人組淡紅舌占70%(140/200),胃癌組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組瘀點瘀斑的陽性率為3.5%(7/200),而胃癌組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點多且面積大。健康人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組僅占26.2%(44/168);胃癌組剝苔占8.9%(15/168),健康人組占1%(2/200),P<0.001;健康人組黃苔占14.5%(39/200),胃癌組占39.3%(66/168),P<0.001;胃癌組有灰黑苔和光剝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組則無,P<0.001;健康人組裂紋舌占1.5%(21/200),胃癌組裂紋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說明舌象的變化對胃癌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40歲以上有消化道癥狀或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者,若見紫舌、剝苔以及舌邊或舌下有瘀斑或瘀點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應高度懷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觀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脫落細胞,發現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細胞分布多數比較均勻,背景清晰,白細胞數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黃苔)占59%,厚苔角化細胞明顯增多,可能與絲狀過度增殖有關,剝苔的形成主要由于絲狀萎縮,所以舌上皮細胞數減少,有較多中層細胞,可見舌上皮細胞變化與舌苔變化相一致。12例手術后病情明顯好轉的患者,隨著舌象的好轉,舌上皮細胞也趨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個別舌象雖無明顯變化,但舌上皮細胞明顯好轉,說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細胞變化與病情變化有一定關系,且比觀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舌象變化有一定的規律,諸兆虎等[7]觀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變,發現早期胃癌患者舌質多無變化或見紫暗,苔多白膩,部分出現裂紋舌,舌象并無特異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質青紫或淡白,多見花剝苔或厚膩苔及裂紋舌,隨著病情的進展裂紋加深,瘀舌明顯,而癌前病變的舌象變化介于胃癌組與淺表性胃炎組之間,無特異性。姚保泰等[8]觀察了14只胃癌前病變大鼠舌象,發現空白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質淡紫為主,造模組以少苔或無苔、質紫暗或有瘀斑為主,P<0.001;造模組舌毛細血管個數及瘀血情況明顯大于空白組,P<0.001;空白對照組大鼠舌內毛細血管多為2~3個,造模組多為4~5個且有瘀血,P<0.001,說明胃粘膜癌前病變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證。
(二)病機研究
劉嘉湘[9]認為正氣虛損不僅是腫瘤發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腫瘤發展和變化的關鍵,他倡導在治療各類腫瘤過程中以扶正為主,審證求因,而非簡單地加用黨參、黃芪、當歸等滋補之品。邱佳信[10]認為胃癌的形成與脾虛密切相關,治療以健脾為主,配合清熱解毒、軟堅化痰的中藥。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虛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機,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療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認為痰濁是胃癌生成的物質基礎,治療注重消痰散結、解毒祛瘀,沿用現代醫學治療手段和藥理研究,臨證推崇以毒攻毒之劑。
余桂清[13]認為脾腎兩虛是胃腸道腫瘤的基本特征,倡導健脾益腎法治療胃腸道腫瘤。王緒鰲[14]認為濕熱、熱毒是大腸癌的主要特征,主張運用清熱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療大腸癌。
(三)治則研究
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調整機體內分泌代謝和物質代謝,減輕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有些方藥同時具有抑瘤、控制癌細胞浸潤轉移作用。趙愛光等[15]研究四君子湯在體內誘導移植性人胃癌細胞凋亡作用,發現腫瘤細胞的凋亡指數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湯在裸鼠體內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與宿主免疫功能的調節有關。劉靜[16]將62例進展期胃癌術后患者分為治療組(健脾益氣組)32例和對照組(非健脾組)30例,觀察治療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值共6個月。治療組治療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外周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值顯著增高(P<0.05)。因此認為健脾中藥可以提高胃癌術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長生存期,其機理可能是增加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數量,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水平。劉升翔[17]以扶正法為主(黃芪、黨參、白術、生米仁、甘草、石見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結合化療治療60例食道、賁門癌病人,與33例單純化療病人比較,平均生存期治療組為46.4個月,對照組為28.2個月。
清熱解毒法能直接或間接地抑制癌細胞,它不等同于西醫的抗菌退熱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藥物有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同時對化療有增效的作用[18]。湯銘新[19]用中藥復方天仙膠囊治療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結果表明好轉率為2.1%,瘤體穩定率為83.3%,并減輕癌痛,提高巨噬細胞吞噬率吞噬指數,動物實驗也證實了復方天仙膠囊對小鼠移植性腫瘤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李寶元等[20]探討了以清熱解毒為主的中藥白龍片(白英、龍葵、當歸等)與HMBA對人胃癌不同周期細胞癌基因與抑癌基因表達調控的影響,表明中藥白龍片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調節作用基本與誘導分化劑HMBA相似,且中藥白龍片的作用優于HMBA,從分子水平探討了中藥復方抗癌藥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機體微循環,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陳健民[21]對440例癌癥患者作了血液流變性觀察,其中胃癌血液流變性指標異常率82.7%,賁門癌異常率95.5%,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狀態,并觀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劑芎龍湯(川芎、地龍、葛根、三棱等)治療226例癌癥,結果表明該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狀態,其有效率為56.2%。周阿高[22]對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術前后的血瘀證研究,發現胃癌患者有較高的紫舌陽性率和處于明顯的高凝狀態,且與病理分期有關,提示胃癌與中醫血瘀密切相關,并可作為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后的有效客觀指標。周阿高[23]運用小金丹加減為主(馬錢子、當歸、制乳香、制沒藥、地龍等)治療晚期胃癌術后44例,可明顯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結法除積消瘤,化痰軟堅,能抑制腫塊的生長和轉移,抑制癌細胞中粘附分子的表達,配合放化療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觀察消痰散結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實、陳皮、炙甘草等)對裸鼠胃癌細胞組織中胃癌細胞粘附分子Ecad表達的影響,結果發現該方對胃癌細胞的抑制可能和影響粘附分子的表達有關。陳亞琳等[25]進一步探討消痰散結方對胃癌組織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達的影響,發現中藥組與化療組(5Fu腹腔注射)無顯著性差異。
臨床治療研究
(一)延長生存期
張長武等[26]運用華蟾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35例,對照組32例,結果治療組完全緩解2例,部分緩解22例,穩定8例,惡化3例,總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運用扶正活血抗癌方(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生地、沙參等)治療中晚期胃癌術后35例,對照組(服用陳皮、川樸、砂仁、谷麥芽等)34例,結果發現治療組患者T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明顯好轉,且生存期延長,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龍、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參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劑治療晚期食管、賁門癌32例,以期達到逐痰散結、活血通竅的目的,結果表明好轉10例,穩定12例,無效10例,有效率達69%。
(二)控制并發癥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會出現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醫藥控制癌痛臨床療效肯定,具有給藥途徑多樣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傷正,無成癮性的特點。劉如瀚等[29]報道用手拈散(玄胡、沒藥、香附、五靈脂)加味灌腸治療胃癌疼痛30例,對照組15例,結果顯示:二組顯效率分別為33.3%、20%(P>0.05),總有效率分別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蘭等[30]自擬中藥(黨參、黃芪、白術、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蓮等)治療晚期食管、賁門癌梗阻30例,梗阻緩解率可達73%。孟偉等[31]治療食管、賁門癌術后胃排空障礙患者20例,采用復方大承氣湯(川樸、萊菔子、枳實、桃仁、芒硝、赤芍、大黃),結果治療組進食時間6~13天,對照組為9~30天,有極顯著差異(P<0.01)。說明復方大承氣湯能促進胃腸蠕動,縮短胃排空障礙時間。
癌性轉移和復發中晚期腫瘤轉移和復發是一個復雜的多階梯過程,腫瘤細胞從原發瘤的增殖生長到遠處轉移灶的形成需要經過漫長的行程[32],中醫藥的介入,提供了阻斷腫瘤轉移的治療、預防手段。卜平[33]對32例胃癌術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藥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結果發現6個月后,中藥組癌性轉移復發率明顯減低(P<0.01)。張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藥(黃芪、太子參、白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賁門癌根治術后,間隔化療的20例對照組對照,結果治療組1年、3年、5年復發率為30.8%、52.6%、100%;對照組為59.1%、100%、100%。中醫藥防治腫瘤轉移復發療效確切。
癌性腹水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狀況差,根據中醫辨證,此階段氣血虛弱、腎氣衰退。文獻報道,王維平等[35]采用中藥(黃芪、白術、茯苓、澤瀉、莪術、地龍、壁虎等)結合腹腔內用藥治療晚期胃癌、腸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結果治療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辛獻運等[36]采用中藥提取物欖香烯乳(含莪術油)與順鉑交替腹腔注射治療胃癌腹水29例,總有效率達82.8%,提示莪術油具有免疫保護及促白細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發熱癌性發熱多為頑固性發熱,缺乏特異性治療,中醫辨證屬陰虛潮熱、氣虛發熱,治以益氣養陰,滋陰潛陽之法。于爾辛[37]治療腫瘤熱,采用中藥辨證方加辛涼解毒的清水豆卷(臨床劑量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臨床往往奏效。
(三)減輕毒副作用
對于消化道腫瘤,目前臨床多用手術切除結合化療抑制或殺滅腫瘤細胞的方法,由于化療藥物毒性大,常易產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醫藥能減少化療藥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狀況,調動機體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應用參芪注射液配合化療可以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體重、保護機體的造血功能、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療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長生存期。寧春紅[39]運用健脾益腎方劑(黨參、白術、菟絲子、補骨脂、女貞子、杞子等)治療180例晚期胃癌術后化療患者,對照組146例,結果完成全程化療的治療組為95%,對照組為79%,全身及消化道反應、血象變化、免疫功能指標均明顯好于對照組。于慶生等[40]對胃癌術后6小時早期給予中藥(黃芪、大黃、枳實、丹參、黨參、木香)治療,結果顯示,二組術后并發癥、血象無明顯改變,但早期應用中藥,治療組全身營養狀況改善明顯高于對照組。提出了胃癌術后早期中藥干預的可行性。張慶荃等[41]對74例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療藥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療,結果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明顯緩解,總有效率為68.9%,幾乎未出現化療毒副反應癥狀。
(四)癌前病變的防治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已把防治消化道腫瘤的重點轉移到癌前病變的治療上,應用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化結的中醫治則,無論是臨床前瞻性觀察還是實驗研究,都能顯示出中藥具有顯著的防治癌前病變的作用,從而降低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率[42]。張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變辨證分成脾胃虛寒、肝胃不和、脾虛氣滯三型,分別投以黃芪建中湯、四逆散、香元枳術湯加減,報道臨床總有效率為94.12%,中度以上胃潰瘍總有效率58.14%,胃粘膜腸化生總有效率64.0%。
于祥藝[44]用化生平(黃芪、黨參、丹參、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濃縮合劑)治療100例胃癌前狀態患者,對照組100例用慶大霉素6個月后二組療效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1)。胡鴻毅等[45]觀察益氣化瘀的胃祺飲阻斷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變的抗增殖作用,與葉酸組對照,結果表明中藥組能明顯阻斷化學致癌物對粘膜的炎癥損傷,改善癌前病變組織粘膜萎縮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過改善胃癌前病變患者氣虛血瘀的病理基礎,降低病變組織增殖水平,誘導細胞正常凋亡,從而對胃癌前病變細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斷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佩文,等.食管賁門癌患者500例舌象觀察[J].中醫雜志,1982,9:23~25.
2孫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觀察與分析[J].四川中醫,1988,(10):12.
3李天海.舌診在食管賁門癌防治中的應用[J].河北中醫,1988,(6):31~34.
4周阿高,等.胃腫瘤患者4項觀察指標相關性探討[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6):327~329.
5范德榮,等.胃癌患者舌象與病機分析[J].中醫雜志,1991,(10):610~611.
6王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脫落細胞觀察[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5,(4):258~260.
7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舌象分析與探討[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1):29.
8姚保泰,等.萎縮康沖劑對實驗性胃癌前病變大鼠舌與胃粘膜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10):30~33.
9趙麗紅.劉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療腫瘤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95,22(3):101.
10邱佳信.健脾法為主治療晚期胃癌的探討[J].中醫雜志,1992,33(8):23.
11周阿高,等.254例惡性腫瘤患者正虛血瘀病機的研究[J].中國腫瘤,2002,11(6):333.
12李相勇.魏品康治療胃癌經驗[J].中醫雜志,2001,42(5):266.
13余桂清.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進展[J].腫瘤防治研究,1986,13(4):211.
14王緒鰲.老年腸癌的中醫藥治療[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6,(1):21.
15趙愛光,等.四君子湯誘導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細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癥,2001,20(2):164.
16劉靜.健脾中藥治療胃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03,(7):21~24.
17劉升翔.中醫藥結合化療治療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8):487~488.
18邱德文.近年來中醫藥防治癌癥概況[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4,16(3):49~52.
19湯銘新.中藥復方天仙膠囊抑制小鼠腫瘤的實驗研究和治療食管癌胃癌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1990,17(1):28~31.
20李寶元,等.中藥白龍片與HMBA對人胃癌不同周期細胞癌基因與抑癌基因表達調控的共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4):286~290.
21陳健民.癌癥患者血液高粘狀態與活血化瘀治療[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5(2):89.
22周阿高.140例胃部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證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9):540.
23周阿高.小金丹加減為主治療中晚期胃癌術后患者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6):343.
24王建平,等.消痰散結方對MKN45人胃癌細胞ECad表達的影響[J].北京中醫,2001,20(4):51.
25陳亞琳,等.消痰散結方對胃癌組織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達的影響[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05:32~35.
26張長武,等.華蟾素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1,20(4):18.
27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療治療胃癌(術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9):519~521.
28蔡明明.食道合劑治療晚期食管賁門癌32例[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7(4):242.
29劉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腸治療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5,14(2):23.
30李玉蘭,等.中藥緩解晚期食管、賁門癌梗阻30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1996,16(4):35.
31孟偉,等.復方大承氣湯治療食管賁門癌術后胃排空障礙20例[J].陜西中醫,2001,22(7):390.
32曾益新.腫瘤學[M].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33卜平.扶正化瘀方藥抗胃癌術后轉移及對鳥氨酸脫羧酶的影響觀察[J].中醫雜志,1990,37(5):290.
34張克明,等.中西醫結合防治賁門癌根治術后復發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1999,15(6):22.
35王維平,等.中藥結合腹腔內用藥治療癌性腹水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1,23(3):167.
36辛獻運。等.欖香烯乳與順鉑交替腹腔注射治療胃癌腹水29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1999,7(4):247.
37張源遠.于爾辛治療癌性發熱44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2):13.
38李乃卿,等,參芪注射液配合化療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10):588~599.
39寧春紅.健脾益胃方劑治療晚期胃癌術后化療毒副反應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5,5(11):668.
40于慶生,等.胃癌術后早期應用中藥聯合化療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15(8):459.
41張慶荃,茅愛武,高中度.動脈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4):45.
42范剛啟,等.健脾化瘀對胃癌前病變細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8):637.
43張子理.中醫辨證治療胃癌前病變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1994,(3):16.
漏洞即集中滲流通道。在汛期高水位下,堤防背水坡或堤腳附近出現橫貫堤身或堤基的滲流孔洞,俗稱漏洞。漏洞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說來有:①由于歷史原因,堤身內部遺留有屋基、墓穴、陰溝、暗道、腐朽樹根等,筑堤時末清除;②堤身填土質量不好,末夯實,有土塊或架空結構,在高水位作用下,土塊間部分細料流失;③堤身中夾有砂層等,在高水位作用下,砂粒流失;④堤身內有白蟻、蛇、鼠、獾等動物洞穴,在汛期高水位作用下,將平時的淤塞物沖開,或因滲水沿隱患、松土串連而成漏洞;⑤在持續高水位條件下,堤身浸泡時間長,土體變軟,更易促成漏洞的生成,故有“久浸成漏”之說;⑧位于老口門和老險工部位的堤段、復堤結合部位處理不好或產生過貫穿裂縫處理不徹底,一旦形成集中滲漏,即有可能轉化為漏洞。根據出水清渾可分為清水漏洞和渾水漏洞。漏洞出口一般發生在堤內坡下部或坡腳附近。開始時因漏水量小,堤土很少被沖動,所以漏水較清,叫做清水漏洞。由于洞周土體浸泡時松散崩解,或產生局部滑動,或堤身填土含砂重,土體可能被漏水帶出,使漏洞變大。如漏洞出渾水,或由清變渾,或時清時渾,則表明漏洞正在迅速擴大,這時,漏水轉渾,發展成為渾水漏洞。如不及時搶救,則將迅速發展成為堤防決口。堤防有發生蟄陷、坍塌甚至潰口的危險。因此,若發生漏洞險情,特別是渾水漏洞,必須慎重對待,全力以赴,迅速進行搶護。
二、漏洞險情的搶護原則:
漏洞是江河防汛中最嚴重的險情之一。若發現和搶護不及時,很容易導致大堤潰決,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一旦漏洞出水,險情發展很快,特別是渾水漏洞,將迅速危及堤防安全。所以一旦發現漏洞,應迅速組織人力和籌集物料,搶早搶小,一氣呵成。搶護原則是:“前截后導,臨重于背”。即在搶護時,應首先在臨水找到漏洞進水口,及時堵塞,截斷漏水來源,同時,在背水漏洞出水口采用反濾和圍井,降低洞內水流流速,延緩并制止土料流失,防止險情擴大,切忌在漏洞出口處用不透水料強塞硬堵,以免造成更大險情。
三、漏洞搶護方法:
由于漏洞一般在迎水坡有洞口,所以搶護應以外堵為主,視情況在堤內出口用倒濾井為輔,或兩者兼施的原則。自古至今,搶險漏洞的方法很多,有塞堵法:塞堵漏洞進口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復雜,洞口周圍有灌木雜物時更適用。一般可用軟性材料塞堵,如針刺無紡布、棉被、棉絮、草包、編織袋包、網包、棉衣及草把等,也可用預先準備的一些軟楔、草捆塞堵。在有效控制漏洞險情的發展后,還需用粘性土封堵閉氣,或用軟簾、蓬布蓋堵,然后再壓土袋或土枕,直到完全斷流為止。在搶堵漏洞進口時,切忌亂拋磚石等塊狀料物,以免架空,致使漏洞繼續發展擴大。但軟簾蓋堵是最常見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據軟簾所用的材料不同,效果也不一樣,且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從近幾年進行的堵漏演習情況來看,洞口位置的探找,軟簾的材料,搶堵的程序都十分重要,都決定了搶堵的成敗。
四、傳統軟料材料的弊端
當發現漏洞進水后,將軟簾順坡滾展下去,洞口已被履蓋,背河水流明顯減少。但在較短時間內或是在拋壓土袋過程中洞內水流又繼續擴大。究其原因有幾種因素。1、使用的軟簾材料遇水變硬不柔軟,與堤坡坡面不能緊密吻合。2、使用的軟料材料太軟易變形。當封閉洞口后,洞內形成真空吸力猛增,把軟簾局部吸入洞內,平面軟簾橫向收縮變形,洞口周圍的軟簾布形成大小不均勻的折疊紋,水流從縫中流速加劇,降低蓋堵效果。3、當軟簾展鋪后,有目的的往上拋土袋時,由于堤坡或軟簾表面光滑,土袋在水中易集中滑向下邊滾筒外,迫使軟簾繃的更緊,與堤坡展輔閉氣后,由于洞口周圍土壤受水泡處于飽和狀態,若在洞口處猛拋土袋或重物,將會擴大洞口,使軟簾變形,造成洞口再次進水,起不到蓋堵作用。
五、土工合成軟簾材料的優點
土工合成材料7O年代末引入我國。并在抗洪搶險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1998年長江洪水和松花江洪水搶險中,土工合成材料也發揮了很大作用,隨處可見編織袋筑起的擋水子埝,防風浪的彩條布。實踐證明,土工合成材料應用于防汛搶險有著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優點。
土工合成材料在防汛搶險使用中有如下特點:一是整體性強;二是搶險速度快;三是適應性強;四是儲運方便;五是造價低;六是經久耐用;七是可重復利用。
土工合成材料主要分為土工織物和土工膜兩大類,分別為透水材料和不透水合成材料。在防汛搶險中主要利用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反濾和防滲功能,與傳統的搶護材料相比,采用透水性軟簾有比較突出的優點:1、制作簡單:即采用聚脂長絲無紡土工布做軟簾,在上面或兩層中間加一層由高密度聚乙浠通過熱塑擠壓而成的土工網即可。2、防真空:防沖、保沙、透水、防止洞內形成真空。3、防滑:無紡土工布在堵漏應用中與地面接觸摩擦力大,可防滑。4、吸水快:無紡布軟簾表面粗糙吸水性好,吸水快每平方能吸水13公斤,能迅速增加軟簾的自重。軟簾進水后能快速使軟簾靠自重和水壓力的作用下沉,迫使軟簾與堤坡坡面接觸蓋堵漏洞進水口,而漏洞形不成真空,然后在軟簾處拋投粘性土。再加適當配重,易與堤坡吻合接觸。5、防變形:柔韌性好,抗拉強度高,可有效地防止軟簾橫向收縮變形,是傳統材料所無法比擬的。6、施工速度快:由于其質量輕,運輸方便等特點,應用時速度快,符合搶險要搶早搶小的要求。短時間內能有效地防止洞口擴大,給搶護贏造時間。7、整體性強:可根據險情的需要,做成所需面積,保護面積大,無薄弱環節。8、適應性強,對洞口形式和土質無條件限制,展鋪后,適用于一般機械大型推土、卸土、倒土多種閉氣方法。9、透水性:透水性織物的反濾機理,使漏洞出水口由渾水變為清水,使其逐慚閉氣。使其漏洞逐漸達到閉氣。10、儲運方便:重量輕,易搬運,易保存,還可以折疊。11、節約投資:制做簡單、造價低。生態保護:在搶險中不用或少用石料、柳料、梢料和木樁等材料,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六、軟料材料的應用效果
透水性軟簾蓋堵。當洞口較多且較為集中,附近無樹木雜物,逐個堵塞費時且易擴展成大洞時,可采用大面積透水性軟簾蓋堵,可沿臨水坡肩部位從上往下,順坡鋪蓋洞口,或從船上鋪放,蓋堵離堤肩較遠處的漏洞進口,然后拋壓土袋或土枕,并拋填粘土,形成前戧截滲,達到堵漏的效果。
在2001年,長垣縣局研制了透水軟簾,通過多次試驗,堵漏及時,效果明顯。如在軟簾搶堵進水洞口的同時,在背河搶修減壓井或養水盆,且采用大型搶險機械,效果更好,且能達到消除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