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徐志摩的詩歌

徐志摩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徐志摩的詩歌

徐志摩的詩歌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徐志摩 江南文化 自然美 水性情懷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民情、民風的積淀,對作家的精神品格、個性氣質會產生潛在影響,從而促進作品意象的傳達和作家風格的形成。徐志摩的詩歌便具有地域文化的審美色彩。

在徐志摩研究領域,目前多側重于其詩歌創作和康橋經歷的關聯,一般認為拜倫、哈代和惠特曼的詩歌影響使得他的詩歌充滿著歐洲特征。那么,在英美詩歌的強烈影響背后,生養他的浙西文化對他又有著怎樣的影響?他的詩歌以及為人又是怎樣詮釋江南文化的呢?

一、常用詞匯與故土情懷

吳其昌在《志摩在家鄉》一文別提及徐志摩與鄉里人的講話,說有一次他妻子在鄉間碰到徐志摩,志摩開口問的是:“上墳呢啥?那(你們)還弗曾上好(完)?我拉(我們)早上好哩(了)”。[1]這簡單的問候,飽含著鄉土氣息,聽起來很俏皮,卻顯示出他醇厚深切的故土情懷。

在徐志摩散文中,可以發現不少方言詞。《巴黎的鱗爪——徐志摩回憶錄》里有諸多海寧方言詞的自如運用,如《孩提時頂怕的兩件事兒》里的“頂怕”、“剃頭”、“捉牢”、“適意些”,其他散文里則有“辰光”、“品林嘭朗”、“坐定”等詞。[2]這些方言詞固然簡單,但哪一個不出自一片故土牽掛呢?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徐志摩還時常運用鄉土話語在詩歌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一條金色的光痕》,詩中硤石土白比比皆是,如“格位”、“特為”、“伊拉”,又如“是歐”和“鄉下來歐”的“歐”字,其他如“眼睛赤花”的“赤”字,“我拉埭上”的“埭”字,還有“老阿太”、“事體”等名詞的使用,[3]整首詩幾乎都由方言詞構成,腔調、語序也頗有海寧人日常講話的樣子。這首詩歌或許可以用普通話來表達,但他偏偏用了硤石土白,在對家鄉的深情外,也可見對窮苦人的深刻同情。

語言是行為和思維的符號或者說媒介,它作為符號大大超越了思維以及行為本身的心理內涵。吳語具有江南的柔美性,浙西方言甜美柔軟,更體現出浙西的文化韻味以及其獨有風情。濃厚的故土氣息是徐志摩詩歌風味的一個層面。語言作為一種載體,它熔鑄著、承載著徐志摩濃郁的鄉土情懷。徐志摩對方言詞的使用透露出江南文化對他的重要影響,這種地域性已經彌漫到了他的靈魂深處。

只有一種語言和文化長期埋藏在一個人的心中,久而發酵,變得醇厚。徐志摩將海寧方言運用到詩歌中,顯示了他內心對于海寧文化的眷戀,反之則是海寧文化對他的影響。

二、浪漫主義詩魂與故土情懷

大多數人認為是英國康橋的生活開啟了徐志摩的詩人生涯,說他的詩歌創作和康橋的濃厚氛圍有關,這還只是從內容角度的審察。

不可否認,康橋是徐志摩詩歌創作重要的轉折點,但也應重視他出生和生長的環境,因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環繞著他,人類環繞著他;偶然性和第二性的傾向掩蓋了他的原始的傾向,并且物質環境或社會環境在影響事物的本質時,起了干擾或凝固的作用。”[4]

(一)自然的誘惑。

徐志摩出生成長在浙江海寧的小橋流水人家中。盡管在他一生中,多種文化沖突和碰撞都留下了印記,但故土文化是深深烙在他血脈里的。徐志摩的靈魂深處總是萌發著“性靈”的生機。

徐志摩大約有15年時間是在硤石小鎮上生活的,在他走出去的年月中,也常常回到這里,在“三不朽”寺里創作了不少詩歌。《東山小曲》中流露了對家鄉東山秀麗景色的深情,抒發了天真、純樸、浪漫的性靈。《雨后虹》中袒露了他的心聲,即在自然界中得到感官的滿足最可貴。

榮格認為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可以說,家鄉的田野、云彩、晚霞、花鳥等,這些典型的情景,給徐志摩的不僅是靈感,還有擁抱這純美的大千世界的胸襟。他詩歌中那些特定的意象以及衍生意象,都隱含著“水”、“飛”的原型。

《浙江潮》載匪石一文稱:“東西浙之各自殊尚而已……浙西以文,浙東以武,浙西之人多活潑,浙東主人多厚重”[5],因此“吳文化”圈的浙西文人身上都彌留著浙西的“水性”特征,他們溫婉、柔軟而飄逸,在他們的作品中盡是浪漫主義流動的氣息。徐志摩出于海寧這片山水富饒的土地,其作品蘊涵著江南的柔情,水性的溫純和生命的靈動性,堪稱“水性”作家的典型代表。

(二)赤子之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詩人也要有一顆“赤子之心”,要性情真,就像李后主一樣持有孩子般的“天真與崇高的單純”。[6]郁達夫在《懷念四十歲的志摩》中說:“志摩真是一個淘氣,討愛,能使你永久不會忘懷的頑皮孩子……他所給我的卻是一個永遠不會老去的新鮮活潑的孩兒的形象。”[7]這種淘氣的性格,是單純的。這種單純,就像是王國維所述的“赤子之心”,使他的詩歌意象和風格帶著兒童般的天真。

這首先來自家庭的賦予,“良好的家境與順利的生活使徐志摩樂觀向上,自由任性,充滿浪漫情懷,很自然地接受人道主義、民主主義、個人主義思想,追求個性發展,這些思想因素構成了志摩思想的內核。”[8]而祖母和母親倍加關懷,必然影響著徐志摩的詩歌情感方向,具有女性的柔美和嫵媚。傳統的私塾教育,則將中國古典文化和江南的水文化印刻在了他內心上。

三、水性情懷的流淌

徐志摩的詩歌范文第2篇

關鍵詞:徐志摩 現代格律詩 吟詠調 聽覺性

一、追求自由主義的《雪花的快樂》

《雪花的快樂》通過變換視角將“尋夢”的主體變成了“雪花”。雪花是詩人的化身,雪花也是徐志摩性格與精神的外化。

1.精神追求的目標

《雪花的快樂》,是一個典型的浪漫詩人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征性的體現。第一節詩,詩人沒有直接細膩地去描寫自然的雪花,而是異想天開,用擬設的方法,把自己想象為天空中飛揚的一朵雪花。

這里的雪花,在被人格化的時候,一開始就被賦予了與詩人精神性格一致的特征。詩里說,“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和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反復地歌唱自己的“方向”暗示了自己精神追求的目標。

2.飛舞所追求的“方向”

第二、三兩節詩,抒發了追求這個“方向”的執著精神和目標。采取一抑一揚、抑揚結合的方式展開他的構思的。先是“抑”,我”不去遠處的幽谷,那里太“冷漠”了;不去高聳的山麓,那里太“凄清”了;也不去北方的荒街,那里給予自己的,只能是無所獲得的寂寞的“惆悵”。“我”不去這些地方而是執意地飛揚,飛揚,飛揚,是因為“我有我的方向!”。到了第三節詩里,用的飛揚的方法,寫出作為“快樂的雪花”的“我”說出了自己娟娟飛舞所追求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朱砂梅是一種深紅色的梅花,在雪天開放,散著淡淡的清香。詩里的“她”是美麗的幻象的產物是愛的所在,也是美的象征和理想及自由的象征。

3.找到了“方向”的快樂

最后結尾的第四節詩,是以雪花的“消溶”,象征自己找到了“方向”的快樂:這樣的由“貼近”變成“溶人”的熱烈的抒情,既符合雪花自身的逐漸溶化的特性,又暗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在實現時候的歡快和喜悅,自己對于理想的皈依。

這首詩的抒情基點是以快樂的雪花自喻,用作為具體形象物體的雪花,來比喻抽象的精神。通篇用的是比喻,雪花比喻自己,是直喻,“她”比喻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暗喻,或者叫隱喻。詩里所寫的想象中的所有活動,都是在這些比喻的基礎上展開的。快樂飛揚的雪花,清幽的花園住處,滿身朱砂梅清香的姑娘,都在比喻的領域里,聯結在一起,使詩人的情緒與思想,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展現的天地。

二、多樣化現代詩《海韻》

徐志摩最熱心于輸入和再造西洋詩體,努力構建一種多樣化的現代格律詩。《海韻》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的例證。全詩分五節,每節九行都是運用一組對話加上三行客觀旁述構成。問話四行排列句式兩長兩短,答話兩行除第五節外均以女郎回答“啊不”這一否定句式開頭。詩人自己處身于兩個聲音之外的旁述者的地位。這樣既可以增加詩的變通性與靈活性,充分展開女郎內心世界的矛盾歷程,又便于渲染氣氛刻畫女郎的精神品格和外在世界。這種詩體構建顯出整體性的緊湊感與建筑美。各節大體押韻又錯落參差既注意韻腳又不苛求統一,顯出一種流動多變的音樂美。詩行努力在整齊又參差中求一致,各節間互為呼應,也實踐了聞一多先生倡導的建筑美的理想。它能夠被配樂歌唱,也說明確有內在情感與外在音樂結合的韻美,與一些“豆腐干”式的形式主義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三、情與景的處理《再別康橋》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特別注意情與景關系的處理,沒有刻意于抒寫別離時的情感波動。這是與古典詩歌追求蘊蓄的審美傳統有關系的。全詩淡化了這一類主題詩的離別之情的宣泄,著重于康橋美麗自然景色的描寫,將自己的愛和眷戀的感情與對自然景色的美的歌詠熔于一爐,景中含情,融情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一個現代海外學子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為渾厚和瀟灑,樸實和自然,如一個圓潤發亮的珍珠,給你的不是零星的閃光和美麗,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情與美和諧統一的完整。

徐志摩是現代格律詩的倡導者之一。《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有三到四個音節,每節詩的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處理,使得詩的外形的“建筑美”,似乎要與詩里所歌詠的康河流水的波紋取得內在的一致。每節詩均二、四句押韻,個別的詩節一、三句也押韻,如第四、六節的“潭”與“間”、“歌”與“默”,但不完全如此,而二、四行押韻則是嚴格的。這樣,就給這首抒情詩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總之,徐志摩的詩從側面反映了徐志摩的自由體詩對格律的追求。既反映了新詩發展的這一趨向,同時也是對早期詩風的一種刻意為之的“修正”。正因為如此,大力倡導“格律”。所以“格律”之說,不僅相因于唯美主義或古典主義的審美意識,而且還出自于對新詩發展現狀和前途的審視和焦慮。徐志摩類型的格律不但自由,并且形式多樣,廣泛多變,是現展新格律詩的有效途徑。也是當今詩壇的主體。因此成為21 世紀里一首最出色的現代詩。它的瀟灑飄逸的風格,也就帶有了一個現代浪漫詩人特有的抒情姿態與色彩。值得我們后人不斷去研究和探索。

徐志摩的詩歌范文第3篇

【關鍵詞】比較閱讀 自主性閱讀 朱湘 徐志摩

相對于初中,高中的閱讀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能力、自主能力和鑒賞能力。實現這一教學目的,興趣固然重要,因為能激發和引導人們的思想和意志,讓其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其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但興趣的培養似乎更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同的教師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就筆者自身的認識和體會來說,我認為比較閱讀(尤其是賞析性的比較閱讀),可算是有效提升高中生閱讀自主性的有效方式。

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材中,有著名的新月派詩人朱湘和徐志摩的作品。因為這兩個人同屬新月派,作品本身也有很多共同點,便于展開比較。從詩歌賞析的主要方法入手,比較兩個人詩歌作品的異同和異同背后的根源,對引導學生如何展開自主閱讀,如何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反思”性閱讀,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有較為明顯的作用。

一、在尋找差異中展開比較閱讀

比較性地閱讀朱湘和徐志摩的詩歌,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充分發現兩個人在詩歌作品上的不同,然后在此基礎上去發現他們的相同點。

以《采蓮曲》為例,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朱湘的詩大多是一種舒緩的東方歌謠。沈從文曾經這樣評價朱湘的《采蓮曲》:“以一個東方民族的情感……唱東方的歌曲,使詩歌從歌曲意義中現出完美。”其實,這個評價對朱湘的大部分詩作都合適。而徐志摩的詩卻是另一種格調,一種融合東西方音樂美的格調。

從詩歌取材的角度來看,朱湘的題材多取自中國古典文學和文化;而徐志摩的取材沒有特定的傾向,往往是不拘一格。如朱湘詩中出現的“花”總帶著中國古典已定格的意象:“菡萏”“荷花”“榴花”(《采蓮曲》)、“珍珠梅,碧桃/木筆、梨花與繡球”(《月游》)、“春花”(《夢》)。而徐志摩詩中的“花”則是繁復的――有帶東方色彩的花:“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雪花的快樂》)“你我比是桃花接上竹葉”;有西方色彩的花:“罌粟花三三兩兩”。

在徐志摩詩中,有些寫花的詞語很難在東西方的文化傳統中找到先例,而更多的是自創式的:“新生的小藍花在草叢中睥睨”(《在那山道旁》)“這豈是偶然,小玲瓏的野花”(《朝霧里的小草花》)“蘇蘇是個癡心的女子:像一朵野薔薇,她的風姿――”(《蘇蘇》)。這些表現在詞語和題材選用上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朱湘的詩歌作品明顯流淌著中國古典文化的血液;而徐志摩的詩則真正成為“志摩的詩”,唱“志摩的歌”,悠游于東西文化之間,做個性的詠歌。

由于題材選擇、詞語運用是詩歌最顯眼的外在特征,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從這兩個方向展開尋找不同,也就比較容易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進而增強他們的閱讀信心。

二、在尋找共同點中展開比較閱讀

在比較閱讀中,只注重發現不同作品、不同作者之間可比較的不同點還不足真正深入作品和作者。比較透徹地理解作品和作者,還需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去發現他們的相同點。

如對朱湘和徐志摩的詩歌,就有必要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作品的兩個相同點:一是他們都擅長用韻,二是他們都講究詩行的排列形式。而且,還要強調這兩個相同點,在朱湘和徐志摩的身上有不同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在相同點上,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他們的詩歌都擅長用韻。但在具體的表現上,朱湘的作品重視句末押韻。如《哭城》,全詩五節,每節五行,五行中的1、2、4、5都用ang韻;《幸福》,共三節,每節七句,每節里第1、2、4、5、7都用an韻。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上說,要讓詩中如此密的鋪排韻腳而又能表達其中內容,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為這樣,也就使得朱湘的詩歌,不可避免地面臨韻上的雕琢。過于雕琢,也就免不了會犧牲詞語的自然、流暢和傳情達意的準確,甚至束縛意義表達。

相對而言,徐志摩的詩在用韻上比朱湘自在。徐志摩比較喜歡用換韻的方式來調和意義表達上的自在。如《闊的海》,全詩共十二行,每行末字韻分別為:ao,ao,eng,ong,ang,eng,u,an,ao,an,en,ong。徐志摩的詩歌用韻,一個韻往往不會連用三句以上。如《他眼里有你》,全詩共三節,每節前三句押同一個韻,第一節押ang韻,第二節押ao韻,第三節押ai韻。

其次,他們的詩歌都很講究詩行在排列上的外在形式。用新月派對詩歌形式的要求,就叫“建筑美”。不過,同樣是講究建筑美,他們各自的表現也有明顯的差異。

朱湘的詩的“建筑”,是一種更強調“整齊”的建筑美。如在他創作的意體十四行詩中, 54首中有53首每行字數完全相同。詩行構成的“建筑”,大多均齊,往往每行的字數差別不大。這在表現古代題材的敘述詩以及歌調時自有一種內在的韻味,但是在表達現代復雜的情感時則顯出一種限制。

而徐志摩的詩,多為長短參差錯落的句子。每行詩少則一字,如《闊的海》《兩地相思》,甚至沒有字,如《誰知道》,以“……”自成詩句。長的如《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毒藥》《白旗》《嬰兒》,每行詩有幾十字,如散文一般。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建筑”的形式也是多樣的。這也就是說,外在形式并未成為意義表達的束縛,而是一種順從意義表達的韻味。

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不僅對新月派詩歌和新月派的這兩個代表性人物的作品有更深入認識,而且對如何鑒賞現代詩歌也會有自己的體會。而這些,也都只有在自主性和自覺性都得到很好地調動了之后才可能產生的效果。

三、在尋找相同與不同的原因中展開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之“比”,關鍵在于要通過比的過程,去追尋同與不同的主要根源。而這也正是比較閱讀能培養學生學會反思性文學鑒賞的重要步驟。同時,沒有追問,就看不到更深處的“真”,所以在尋找相同與不同的原因中展開比較閱讀,往往有助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往深處延伸,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朱湘和徐志摩詩歌的同與不同,可引導學生從兩人的經歷和對美的認識上的不同來尋找根源。

一樣有留學背景,但中國傳統文化對朱湘的影響似乎更為深沉,而且,他的美學理想也在于此。在詩歌創作中,他不僅善于融化傳統古詩詞,而且在音節的和諧上更是繼承了古典詩歌,特別是民歌的風格。這使得朱湘的詩歌在韻律的精到、節奏的均齊上都有顯著的古典特征。

蘇雪林在《論朱湘的詩》中,描寫了在一個文藝會上聽朱湘朗誦《搖籃曲》的情景“其音節溫柔飄忽,有說不出的甜美與和諧,你的靈魂在那彈簧似的音調上輕輕顛著搖著,也恍恍惚惚要飛入夢鄉了。”與《搖籃曲》不同,《采蓮曲》以每節第五六句及八九句的二字短行把韻與節奏靈活地發揮到極致。“日落,/微波”“左行,/右撐”“溪澗,/采蓮”“拍緊,/拍輕”“風定,/風生”“時靜,/時聞” ……在行尾字的一仄一平、前抑后揚中傳達出蓮舟劃過水面時隨波的微微升沉顛搖。劃舟的節奏變成了詩的節奏,這也正是他希望達到的美學效果。

而徐志摩的詩,由于在音韻、音節、題材選擇上不刻意雕琢,所以比起朱湘的詩,不僅題材顯得更加廣泛,情緒表達也更現代、更豐富、更真切。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徐志摩的詩更傾向于內心韻致的直寫,更傾向于不羈、瀟灑、飄忽、自由的美學韻致。

所以,在他的詩歌中,常常可以看到長至幾十字短至于無字的詩行,來表現他不羈的思維;在韻律上不刻意雕琢,卻能自如地根據題材表達詩歌內容需要的情緒,這使他的詩現出一種由他性靈所支配的音樂美感。而且,由于徐志摩在中西文明的選取上并沒有朱湘那樣明顯的古典化傾向,所以徐志摩的中西文化、中西語言的表達才更容易形成“徐志摩式”的美學追求。

不拘泥于作品本身,而是以某一作品為切入點延伸開去,從而從篇與篇的小比較走向作者與作者的大比較,既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也能在差別化中使對文學有興趣的學生有深入學習的機會。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深入改革的當前,以拓展、自主和自覺為培養目的的比較閱讀,應該越來越有值得倡導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朱湘,孫玉石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徐志摩的詩歌范文第4篇

詩人多是多愁善感的人,更不必說寫出如此充滿音韻與藝術美的詩歌的徐志摩。了解徐志摩的人都認為他的詩具有一種柔美的特質。是的,是他的那種與生俱來的對藝術的敏感,是他對美、對愛、對自由的渴求,讓他寫出了如此渾然一體的詩歌。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徐志摩一直都在追逐風。風的虛無縹緲、風的捉摸不定,都沒讓他心灰意冷,盡管在別人眼里這都是荒誕的白日夢,哪怕得來“她的負心,我的傷悲”。詩人內心的憂傷在感慨中始終沒有磨滅他對愛、自由和美的追求,否則誰能解釋是什么動力讓他堅定意志,繼續拿起筆桿寫下對夢的依戀,對未來的憧憬。“黯淡是夢里的光輝!”在他眼里,一切黯淡都不能抹去他心里的希望,理想的光輝。

“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里依洄。”愛、自由、美貫穿了徐志摩的整個生命。他執著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正如詩中所言,這令他迷醉。在暗無天日的年代,所謂的理想不過是無法實現的用幻想編織的夢。但是詩人的執著讓人無法不敬佩。沒有理想的人是平庸的,起碼他永遠不會知道夢的甜美。而徐志摩卻是一個那種為了幾乎無法實現的理想而苦苦追求的人。至今,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執著。

生活中的一切永遠不會像童話那般完美,現實永遠不可能將理想完美演繹。如同風,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卻不允許任何人追上它的腳步。我看到的是那一個個落寞的奮斗者無奈的身影,來自夢中的風卷起的是一把把鋒利的刀劍,刀劍劃破了所有的堅強與意志,將人逼退到絕路上。風卷走一切失敗者的足跡,而留給他們的卻是支離破碎的夢。這對任何懷有夢想的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打擊。多少人“在夢的悲哀里心碎”,因為夢的虛幻,風的無情。

難道就因為理想的遙不可及而輕易用可笑的借口抹掉嗎?不會,至少徐志摩不會。我呢?當現實一次次無情地摧毀我的精神堡壘時,我是否還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夢?當我像徐志摩一樣“在夢的悲哀里心碎”時,我的意志還能否戰勝內心的脆弱?我不后退,只要還能感受到一絲“她的溫存”,我就得堅持下去。或許希望是渺茫的,但這絕對不會成為我退縮的理由。我要向著風,向著風吹去的方向奔跑,去追求我的夢。

我追求,因為我有夢;在夢里我掙脫一切束縛,用光的速度追逐風,哪怕追上的是困惑,追上的是失落;我無悔,因為夢中有我。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但我要向著風。

徐志摩的詩歌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愛;死;玄妙;永恒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3-0006-02

大部分人認識徐志摩是通過他的詩歌,《志摩的詩》以清新飄逸灑脫不羈見長,但這只是徐志摩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部分創作,尤其是25年以后的詩歌及散文作品向世人展現了另外一個徐志摩,可以使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徐志摩一直在用他的軀體血肉來寫作,他在詩集《猛虎集》序言中形象地比喻了他的創作過程,他說自己“是一種癡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序文》)。”并且他“想拼這一天,把我的血肉與靈魂,放進這現實的磨盤里去捱,鋸齒下去拉,——我就要嘗那味!只有這樣,我想,才可以期望我主辦的刊物多少是一個有生命氣息的東西(《再剖》)”。徐志摩的作品就是他人生觀的體現,反過來,要理解徐志摩的心靈世界,除了他的為人行事之外,他的文學作品也是很可靠的參考資料。徐志摩是一個熱情執著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對生活及其敏感的人,他的“對于人世間的,其感受性的敏捷,也并不下于感受性最敏感的人們。”徐志摩是一個理想主義追求者,“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就是他的單純信仰。”對于人世的敏感及對信仰的追求,使徐志摩從沒有停止過思考,而人生的種種事態,又離不開生、死、與愛。在人生的幻象中,“生與死,戀愛與痛苦,畢竟是陡起的奇峰,應激得我們彷徨者的注意(《我的祖母之死》)”。他思考,并且認為“生、愛、死——,三連環的迷謎,拉動一個,兩個就跟著擠。”(《決斷》)這三連環緊密聯系在一起,人生就是在生、愛、死中你拉我扯地不斷地掙扎。在徐志摩看來,生與死玄妙、偉大而神奇,他的生是為愛而存在,死又是愛的最高境界。

一、生與死的玄妙

死的意義可以豐富多彩,理解成終結、幻滅、解脫、永恒或新生等都有道理。徐志摩曾說他“不愛想死”(《歐游漫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死亡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其實在徐志摩的作品中并沒有回避死,而是經常會探討到生和死。徐志摩“不愛想”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死的對象就是惱人不過的生(《歐游漫錄》)”。死是你不愛想就可以暫時擱置一邊,不必非用盡心思去想的事,可生這惱人的問題卻時時存在著,因為沒有死,你就是活著,就是生。徐志摩不只一次在詩歌中訴說生的煩惱,比如“可厭的人生”(《翡冷翠的一夜》),“人間有憂愁”(《語》),“這年頭真不容易過”(《人變獸(戰歌之二)》),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捫索著冷壁的粘潮”(《生活211》),等等,都是生之不易的寫照,都是對生的思考。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水稻科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第二軍醫大學(海軍軍醫大學)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酉阳| 涟水县| 南召县| 夹江县| 绥化市| 惠来县| 太仓市| 阳泉市| 正安县| 岑溪市| 克东县| 墨竹工卡县| 广宁县| 鹤岗市| 五台县| 饶阳县| 北辰区| 东乡族自治县| 临泉县| 巢湖市| 探索| 平谷区| 云浮市| 阿图什市| 东明县| 建水县| 屯昌县| 定安县| 渝北区| 轮台县| 临湘市| 日土县| 晋州市| 鸡东县| 盘山县| 阜城县| 苏尼特右旗| 梧州市| 集贤县|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