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染科護士工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探討苦參素(Oxymatrine,OMT)對感染性休克大鼠心功能的保護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盲腸結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復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56只SD大鼠隨機分成7組,每組8只,分別為假手術組、OMT對照組、模型(CLP)組、CLP + OMT(52、26、13 mg·kg-1)劑量組和CLP +地塞米松組(陽性對照組),觀察OMT對感染性休克大鼠各項心功能參數的影響。結果 52、26 mg·kg-1的OMT 可降低感染性休克大鼠的HR、LVEDP;升高MAP、LVSP、±LVdp/dtmax(均P
【關鍵詞】 苦參素;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保護作用
在感染性休克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心臟是最常受累器官之一,心肌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特征[1]。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OMT) 具有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改善血流動力學,以及降低大鼠心肌L型Ca2+通道蛋白mRNA的表達,從而抑制心肌細胞凋亡保護心肌缺血和梗死等多種藥理活性和臨床功能[2]。但OMT能否減輕感染性休克大鼠心功能的損害,進而影響感染性休克的發生、發展,尚未見報道。本實驗在大鼠盲腸結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復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的基礎上,觀察OMT注射液對感染性休克大鼠心功能的保護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藥品 苦參素注射液(主要成分為氧化苦參堿)購于寧夏啟元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60122;地塞米松購于湖北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070312。
1.2 動物 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ay)大鼠,清潔級,體重200~250g,由寧夏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SCXK(寧)2005-001。
1.3 主要儀器 BP-6動物無創血壓測試儀、BL-420生物機能實驗系統(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1.4 方法 將56只清潔級、健康雄性、SD大鼠隨機分成7組,每組8只,分別為假手術(CON)組、OMT對照組、模型(CLP)組、CLP+OMT(52、26、13 mg·kg-1)劑量組、陽性對照(CLP+地塞米松10 mg·kg-1)組。造模前先測量大鼠的尾動脈壓作為基礎血壓[0]。模型制備:①假手術組:無菌條件下打開腹腔暴露并辨認盲腸,關腹。手術后尾靜脈推注生理鹽水5mL·kg-1;②OMT對照組:無菌條件下打開腹腔暴露并辨認盲腸,關腹。手術后尾靜脈推注OMT 26mg·kg-1;③模型(CLP)組:參照文獻[3]采用CLP法復制大鼠感染性休克的動物模型: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mg·kg-1麻醉后,無菌條件下作中下腹正中切口2~3cm將盲腸移出腹腔,在血管弓內側結扎末端20%盲腸,20號針頭穿透結扎線遠端闌尾根部的兩側腸壁,使少量腸內容物自穿刺處溢出,將盲腸還納腹腔,逐層縫合關腹。術后監測鼠尾動脈壓,以大鼠血壓降到基礎血壓的2/3,脈壓小于20mmHg作為判斷休克狀態即模型成功的標準。同時尾靜脈推注生理鹽水5mL·kg-1;④CLP+OMT(52、26、13 mg·kg-1)組:同CLP組復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尾靜脈分別推注OMT注射液52、26、13mg·kg-1;⑤CLP+地塞米松組:CLP法復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尾靜脈推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kg-1。各給藥組容量均為5mL·kg-1
1.5 觀察指標及方法
尾靜脈給藥后4h用20%的烏拉坦ip麻醉(10mL·kg-1),右頸總動脈插入心導管,測定大鼠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左室內壓變化速率(±LVdp/dtmax)、左心室收縮末壓(LVESP)和左室舒張末壓(LVEDP)等指標。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表示,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各組參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以P
2 結果
CON組與OMT對照組比較,反映心功能改變的各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CLP組與CON組比較,反映心功能的各項指標出現明顯改變:其中HR及LVEDP增加(均P
3 討論
以往研究顯示OMT不僅能增加在體大鼠心臟的收縮力,同時有降低心率的傾向[4]。離體實驗研究表明:OMT還能不同程度地加強離體豚鼠、大鼠、兔的心室肌收縮力,并呈現良好的量效關系;增加大鼠離體右心房心肌收縮力同時降低其自發收縮頻率,這種能把變時變力作用分開是OMT強心作用的特點。在相同劑量下,無論是正性肌力作用還是心輸出量,OMT對蛙衰竭心臟的作用都比正常心臟強,而對心率無明顯影響[5]。通過膜片鉗全細胞記錄技術,觀察不同濃度的OMT對L-型鈣通道電流(ICa-L)的影響,初步揭示了其強心作用的藥理機制。即OMT可濃度依賴性、電壓依賴性的增加ICa-L,但不改變激活電位、鋒值電位和反轉電位,對鈣通道的失活曲線無明顯影響,提示OMT在不同膜電位水平對ICa-L具有均勻一致的同等程度的促進作用[6]。從而可以解釋OMT的正性肌力作用可能主要是通過作用于心肌細胞膜L-型鈣通道,促進鈣內流有關。
本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HR、LVEDP增加、MAP降低、LVSP、LVdp/dtmax、-LVdp/dtmax負值等減少(均P
本實驗說明,OMT能夠明顯的改善感染性休克大鼠的心功能;CLP+OMT 52、26、13mg·kg-1劑量的OMT均可增強心肌損傷大鼠的心肌收縮力,而較高濃度的OMT能起到改善受損心肌的舒張功能。
參考文獻
[1] Baǐtugaeva GA,Lukach VN,Dolgikh VT et al.Diastolic malfunction in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Anesteziol Reanimatol,2004 (4):47-49.
[2] 孫宏麗,商蕾,初文峰,等.氧化苦參堿心肌保護作用及其作用靶點的研究[J].中草藥,2007,38(1):69-72.
[3] 金惠銘.盲腸結扎穿刺后的大鼠敗血癥模型[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0,6(2):126-127.
[4] 李青,王世久,楊慶華,等.氧化苦參堿對大鼠在位心臟的作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31(3):221.
[5] 李青,王進,毛小潔,等.氧化苦參堿的強心作用[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1999,16(4):281-284.
[6] 莊寧寧,李自成,張愛東,等.氧化苦參堿對豚鼠心室肌細胞膜L型鈣通道的影響 [J].中國心臟起博與心電生理雜志,2004,18(3):209-211.
1 病人的安全:
1.1環境安全:傳染科病房建設時間久,設備陳舊,及設備不健全,生活護理欠到位如病人墜床滑倒等,加之醫院管理不到位,有些貴重物品丟失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何為病人創造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需要醫院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1.2生理方面:合理安排床位,不同病種分開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專科護理和基礎護理,,緩解病人身體不適,確保病人舒適安全,避免醫院感染和護理并發癥發生。
1.3心理方面:病人往往因疾病出現種種焦慮狀態,用合理的方式和病人溝通,讓病人對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做好心理準備。對病人提出的問題認真耐心的給解釋,取得病人的理解,同時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
2 護士的安全
2.1人身安全:護士在工作中接觸到形形的人,還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護士三班輪轉,晚夜班值班護士人數少,醫院保安監管不到位,護士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
2.2職業風險與危害
2.2.1 醫源性感染損傷:醫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銳器傷,銳器傷包括:注射器針頭刺傷、輸液器針頭刺傷、手術時縫針刺傷、手術刀片劃傷、安瓿劃傷、玻璃劃傷等等。而針刺傷是感染科護理人員最常見的職業損傷,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和感染80%以上的護士發生過針刺傷,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針頭或其他器械刺傷皮膚會有0.3%的感染危險:被HBV污染的針頭或其他器械刺傷皮膚會有6%~30%的感染危險,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針頭或其他器械刺傷皮膚會有3%~10%的感染危險。
2.2.2 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種血液傳播性疾病;呼吸道傳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細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復雜,感染科護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針刺傷、銳器傷、黏膜或破損皮膚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過血液傳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類免疫缺陷綜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給感染科護理人員的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2.2.3化學性危害:工作中所接觸的有毒化學物質所致的危害。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過程中發生;某些醫療器械損壞所致的毒物外漏,如體溫計水銀、血壓計損壞時造成的汞外漏;執行化療過程中對機體的損傷等。
2.3生理方面:傳染科環境中有大量的細菌與病毒,加之空氣流通比較差,消毒隔離不到位,沒有勤洗手,與病人近距離接觸時沒有戴口罩、穿隔離衣,增加許多感染的機會。特別是結核病區,結核桿菌傳染性比較強,戴厚厚的棉口罩會使護士胸悶煩熱。加之長期工作疲勞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結核病。
2.4心理方面:長期在傳染科工作環境孤立與人交往少,長期繁重工作,重復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負擔,超負荷工作使護士身心疲憊產生厭煩心理。傳染科收治的病人病種繁多,小兒靜脈穿刺難度大使護士有畏難情緒,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
3 護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
3.1責任心不強:護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既要細心,又要耐心,對待每一位患者都要認真負責。護理工作量大,待遇低,使護士不安于本職工作,導致責任心不強。
3.2護理操作不規范,未遵循工作流程。
3.3護理人力資源分配不合理:護士長對護理人員的實際工作能力,性格、職稱及臨床經驗全面了解,做到新老搭配。
3.4專業技術偏低:我科現有護士13名,主管1名,護師3名,護士9名,護理隊伍年輕,工作經驗缺乏。
3.5慎獨修養不夠:當護士單獨值班時,如果沒有良好的慎獨修養,執行醫囑不及時,觀察病情不到位,執行規章制度不嚴格工作中就會有漏洞,是護理安全隱患之一。
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規定,醫院設立了獨立的醫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感專職人員負責全院醫院感染管理各項工作。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涉及多環節、多領域、多學科,單憑院感專職人員的力量遠遠不夠。因此,建立以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臨床感染控制小組為主的三級管理網顯得尤為重要。院長親自擔任院感委員會主任,職能部門、臨床科室主任、重點科室護士長組成院感委員會成員;臨床感染控制小組成員由科主任、護士長、住院總、護理骨干組成。領導重視是做好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職能部門的配合是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三級院感管理網的建立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項工作的開展。
2完善相關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礎與保證。院感專職人員應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關法規及規范要求,結合本院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評價方法等。但應注意,制度不在于數量、文字的多少,必須根據國家或相關部門的文件要求,并結合本院實際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應長久不變,還應結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標、工作要求及時進行修訂、完善,以更好地指導、規范臨床院感控制各項工作的開展,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視全員培訓
醫院感染涉及臨床、醫技、后勤、行政等多個部門,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需要全體醫務人員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識的培訓應普及每一個工作人員。醫院感染專職人員、醫務人員、工勤人員應當掌握與其本職工作相關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充分認識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預防或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3.1專職人員的培訓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開展的好壞。院感專職人員必須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操作規范,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級、區級醫院感染防控知識的培訓,以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督導臨床。
3.2護士長的培訓護士長是臨床感染控制小組重要成員之一,是各科消毒、隔離工作的管理者及執行者。護士長院感管理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本科醫務人員各項規范的執行情況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針對院感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操作規范及各科消毒滅菌、隔離技術、無菌操作、環境監測等存在的問題對各科護士長進行專場培訓指導、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護士長對院感管理的認識,重視醫院感染管理,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預防或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3.3全院醫務人員的培訓感染管理科每年組織全院醫務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員、進修人員、生產生病人員外,其余人員均參加。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防范意識,自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工作規范,將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始終貫穿于醫療活動中。
3.4院感控制小組的培訓各科感染控制小組每季度針對相關法規、規范、存在的問題、薄弱環節、高危因素對本科醫務人員進行一次培訓指導。院感科統一制定培訓登記本,各科建立培訓登記記錄,醫務人員全年培訓時間不得少于6學時。
3.5新上崗人員的培訓每年新上崗醫生、護士、醫技人員,院感科集中進行崗前培訓,考核合格后上崗;進修人員、實習人員由所在科室進行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
3.6工勤人員的培訓工勤人員工作范圍廣、流動性大、缺乏基本醫學常識、接觸污染物、醫療廢物機會較多,極易引起院內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員一般不是專業人員,相關專業知識缺乏,無法完成工勤人員院感知識的培訓。因此,工勤人員院感知識的培訓考核由院感專職人員完成,針對衛生知識、消毒隔離常識、手衛生、醫療廢物的正確處理每年培訓1~2次。
4醫院感染監測
醫院感染監測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通過監測,可以減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評價控制措施效果,提供醫院感染本底率,及時發現和鑒別醫院感染爆發,為醫院在醫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辯護依據。
4.1醫院感染病例監測我院醫院感染病例監測工作經歷了回顧性調查-前瞻性調查、全面綜合性監測-目標性監測的過程。院感專職人員每周一次主動深入臨床,針對重點部門、重點部位、重點環節、高危人群開展目標性監測。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導管相關性感染、外科手術部位醫院感染、醫務人員針刺傷、細菌耐藥性的監測等。監測結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訊的形式反饋院感委員會各成員。
4.2環境衛生學監測醫院環境衛生監測涉及多個項目,院感科首先組織各科護士長或全院護士進行《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醫院環境監測衛生標準》相關知識培訓,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樣時間、采樣高度、采樣面積、采樣方法等關鍵環節,以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各科每月按計劃對各類環境的空氣、物表、醫務人員手進行監測采樣,監測結果由院感科統一制表并隨同監測單下發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對重點科室的環境衛生進行隨機抽樣監測,凡監測結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須認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樣監測。
4.3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建立器械液監測、更換登記記錄本,對使用中的消毒液、滅菌液按要求進行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監測結果張貼于記錄本上以備檢查;建立內鏡清洗消毒登記記錄,滅菌內鏡每月1次、消毒內鏡每季度1次進行消毒滅菌效果監測;供應室、手術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壓力蒸汽滅菌器按要求進行工藝、化學、生物監測,滅菌物品每月隨機采樣進行滅菌效果監測;建立紫外線日常消毒記錄,院感專職人員每半年對全院紫外線燈管進行強度監測1次,監測結果不合格的燈管科室立即更換,并重新進行強度監測。所有監測結果以月總形式反饋相關科室或部門。
5醫院感染控制
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是醫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院感科建立了適合本院的《萬盛區人民醫院感染管理考核細則》,交院感委員會討論通過后執行。院感專職人員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對各科消毒隔離、無菌操作、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醫療廢物的管理進行督查;對手術室、供應室、ICU、內鏡室、口腔科、產房、新生兒病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必備設施、手衛生、職業防護進行重點檢查。督查存在的問題給予現場指導,提出整改意見或建議并限期整改。督查結果、督查意見每月以月報方式反饋護士長,必要時以院感通訊的形式通報全院,以引起大家的重視。按照《考核細則》要求,院感科每月對各科督查存在的問題、監測不合格項目打分,并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每季度評選三個院感管理優秀科室,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并全院通報。
近年來衛生院感染引起了衛生管理者的普遍關注,衛生院感染隨著衛生院等級的提高,接受病人能力的增多而增多,隨著衛生院的發展而發展。人們認識到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衛生院感染,必須多層次、全方位地管理,高質量、嚴要求地操作。衛生院是國家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衛生院感染管理是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針對診療活動中存在的衛生院感染、醫源性感染及相關因素進行預防診斷和控制活動。我國在經歷了《非典》、《禽流感》,特別是2005年某衛生院導致10名患者眼部感染,9名患者單側眼球被迫摘除的《眼球醫源性感染事件》發生后,越來越引起衛生管理者的關注和重視,做好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而在這項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龐大的護理隊伍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那么,護士與衛生院感染的關系如何呢?
1 護士在預防和控制衛生院感染中存在的問題
1.1護士對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的認識不足: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是衛生院管理的一項任務,但一部分護士對衛生院感染預防的控制工作的認識不足、責任意識不強,認為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是領導及個別部門的事,對管理制度不能長期堅持執行,對衛生院感染預防的控制工作范圍模糊不清等。
1.2護士對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的相關知識有待提高:我國現行的護士在校教育對衛生院 感染預防的控制工作的相關知識學習較少,畢業后繼續教育又沒有將其作為重點科目,所以目前部分護士還缺乏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存在相關理論知識不扎實、概念不清,消毒技術不熟練、監測方法不標準。
1.3護士對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的“缺陷”所導致的衛生院感染危害認識不足: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已是衛生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護理管理工作的加強,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護士對衛生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的“缺陷”所導致的危害認識不足,如不具備執業資格的人員參與手術、隨意出入手術室無人管理,手術室管理不到位、規章制度不健全等。
2 護士在衛生院感染管理中的職責及作用
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執行感染控制,是自身職責。護士應當熟練掌握預防感染發生和傳播的工作方法,并且在患者住院期間做到操作方法正確,護理質量的好壞是控制衛生院感染的基礎。,護理質量的保證為控制衛生院感染創造良好的環境。護理人員的每項操作都是在一定的預定標準下執行的。制定標準的目的是為促進患者康復,預防疾病,也只有嚴格執行護理技術操作標準下才能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環境,為護理工作的質量高低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杜絕衛生院感染的發生。
3 違反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是造成衛生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
3.1醫護人員消毒滅菌知識缺乏對控制衛生院感染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正確處理成本核算與院內感染的關系,單一地追求經濟效益,應該由供應室統一供應的滅菌再生物品而自行消毒處理。同時,職業防護意識欠缺,在無任何任何防護條件、防護設施下對嚴重污染的物品進行洗滌處理。
3.2可以重復使用的物品處理不規范大多數是由各使用科室自行洗滌,包裝后送供應室滅菌,清洗物品無規范的消毒池、清洗池、無洗滌質量標準,洗滌后的物品甚至還有血跡,質量意識欠缺。
3.3滅菌后的物品各科室儲存條件差,科室無儲存專柜,有的醫務人員隨手存放在辦公桌內,有的是無菌有菌混在一起,未分開存放,從而導致滅菌物品被再次污染。
3.4有效進行安全操作
3.4.1有可能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液、排泄物的治療和護理操作時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如手部皮膚有破損,在進行上述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3.4.2在治療和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時,應戴手套、口罩(具有防滲透性能),防護眼鏡或防護面罩,必要時穿具有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圍裙。
3.4.3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一定要保持足夠的光線,盡量減少傷口出血。
4 加強衛生院感染的監測、預防和控制,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嚴格執行衛生院感染管理制度是護理人員工作的內容之一
4.1加強護理人員對衛生院感染的認識和衛生院染控制的相關知識,是所有在崗護士、新任護士、進修、實習護士上崗前的必修課,衛生院感染管理科把它作為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之一,要求全體護士必須認識到衛生院感染與已有關,也是護理質量的組成部分,真正明確自己在衛生院感染控制中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提高自覺性,把控制衛生院感染規范化管理變成自覺的行動。對患者每完成一次護理操作程序都必須要有預防衛生院感染的意識,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規范履行護理行為。加強工作責任心,提倡“慎獨”精神,遵守各項規程和制度,使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體現護理人員的高素質、高水平。夜班時操作是否按照無菌操作程序進行,在緊急搶救時是否所有處置都符合要求,這些都關系到是否會發生衛生院感染。科室監控小組將自覺遵守無菌操作規程,落實預防隔離措施列入對護士的考評,對患者滿意度調查的內容以及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中,倡導相互監督,有效地提高了全體護士的行為素質,確保消毒滅菌,無菌操作的準確無誤。
關鍵詞: 感染科護士;職業防護
1 職業危害因素分析
1.1 醫源性感染損傷 醫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銳器傷,銳器傷包括:注射器針頭刺傷、輸液器針頭刺傷、手術時縫針刺傷、手術刀片劃傷、安瓿劃傷、玻璃劃傷等等。而針刺傷是感染科護理人員最常見的職業損傷,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和感染[1]。國內調查顯示[2],80%以上的護士發生過針刺傷,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針頭或其他器械刺傷皮膚會有0.3%的感染危險:被HBV污染的針頭或其他器械刺傷皮膚會有6%~30%的感染危險,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針頭或其他器械刺傷皮膚會有3%~10%的感染危險。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種血液傳播性疾病;呼吸道傳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細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復雜,感染科護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針刺傷、銳器傷、黏膜或破損皮膚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過血液傳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類免疫缺陷綜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給感染科護理人員的健康帶來極大危害。
1.3 化學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觸的有毒化學物質所致的危害。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過程中發生;某些醫療器械損壞所致的毒物外漏,如體溫計水銀、血壓計損壞時造成的汞外漏;執行化療過程中對機體的損傷等[3]。
1.4 護上職業防護意識淡漠,知識缺乏 臨床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普遍較弱,對普遍性預防原則了解不夠,通過調查241名護士發現,高達51.1%的護士在注射、輸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護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醫院沒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這反應了護士防護意識的淡漠和管理人員缺乏全面性防護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護理人員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壓力過大,工作緊張,生活缺乏規律等引起的,可導致睡眠障礙、飲食結構改變、代謝紊亂、慢性疲勞等。
2 防護措施
2.1 標準預防
2.1.1 標準預防[5]的基本觀點認定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傳染性物質,無論何時接觸以上物質都必須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1.2 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2.1.3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2.1.4 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2.1.5 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識
2.2.1 加強教育提高自我防護。目前,護理人員普遍缺乏防護意識,對職業暴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應通過職業教育,組織繼續教育課程,增強專科理論知識,深入了解各種職業暴露的危害性,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掌握防護原則和具體防護措施。護士應加強自我防護知識的學習,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發揮護士在維持人類健康中的積極作用。
2.2.2 盡量減少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對人體的污染,盡可能地防止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濺至衣服、皮膚、床面、地面等處,所有接觸過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經過1:2000的過氧乙酸浸泡消毒。床與地面用過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個患者。
2.2.3 針刺傷、皮膚破損發生血液、體液接觸時,應立即按程序進行局部緊急處理。若無傷口則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黏膜;有傷口則應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以減少受污染程度。同時用肥皂液和流動的凈水沖洗,禁止傷口局部擠壓,沖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應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同時留驗標本。
3 規范護士操作行為
3.1 規范護士操作行為 護士在進行日常診療活動中應遵循嚴格無菌技術操作規程,不要徒手處理污染的針頭和銳器。
3.2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強化洗手意識,教育護理人員重視洗手環節,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及防護措施。醫院感染病原體傳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護理人員因工作接觸手上攜帶的細菌較多,因此衛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暫住菌,預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護意義重大。
3.3 加強對傳染病的防治,以及在傳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種傳染物質污染后,應及時進行各種相應的免疫接種。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醫務人員保健檔案 凡有血液、體液暴露事故必須在24小時內報告有關部門。要求護理人員在發生了醫療銳器傷害后,要將銳器名稱、傷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詳細記錄,一方面可追綜醫護人員受傷傷害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不斷總結避免銳器傷害的經驗。
4.2 對發生職業暴露的醫護人員進行定期隨訪和體檢,并提供心理支持和醫學咨詢。
5 體 會
作為感染科的護士在應對各類傳染病的同時,還需要接觸各類新發感染病,掌握職業防護的相關內容、醫療廢物分類處理和有關傳染病的治療、護理及健康宣教。增強護理人員法律知識學習,戒備職業風險。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日益增強,醫療糾紛時有發生,護理工作往往首當其沖地受到矚目口因此,要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學習,增強護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識和責任意識,并結合典型病例,分析護理差錯高危因素,對可能發生的主觀風險,制定預防措施,減少護士在工作葉的職業損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