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機床拆裝實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數控機床;故障診斷;維修;教學方法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NC machine diagnosis and maintenance

Guan Wei

Dali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alian, 116033,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NC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 course approaches, the author explores some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maximize teaching effects in NC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 class.

Key words: NC machine tool; fault diagnosis; maintenance; teaching method

近年來,隨著我國數控技術的普及和數控設備的大量應用,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數控技術專業或機電專業都開設了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課程,在本課程教學中主要面臨的困難有如下兩方面:(1)課程教學中涉及的知識較多,如機械結構、電氣控制、液壓與氣動、數控編程與工藝等,而高職學生底子薄,課程教學安排時間又有限,學習會有一定的難度。(2)數控機床維修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故障判斷分析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很難培養出來。因此如何保證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實效性?如何引導學生掌握該課程學習方法,提高技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如何加強現場管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針對以上幾個問題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1 教學內容選取

作為教師,只有了解現場維修人員的工作,才能知道我們教學中的重點是什么。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數控維修人員要對模擬電路、數字電路有較深刻的理解,他們通過電烙鐵、萬用表、示波器修理損壞的電路板。但今天的數控技術緊隨IT技術發展,電路板已被專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所取代,數據傳送也由“并行傳送”為主改為“串行傳送”為主,目前示波器、萬用表僅作為一些并行信號或靜態信號的檢測工具,對于CNC本身和數字伺服部分維修幫助非常有限。可以這樣認為,今后現場維修人員能夠處理的硬件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借助各類軟件及相關技術資料(廠家和數控系統提供),及時準確判斷故障類型,確定維修方法。為了達到上述要求,必須建立“理”“實”一體化教學體系,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注重數控機床結構和數控系統的多樣性,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由于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不斷應用,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跟上現代數控機床的發展。為了體現這一思路,可以將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設計如下:

(1)注重3個層面訓練:即學生閱讀電氣圖紙的訓練;查閱相關維修資料的訓練;故障檢測與排除的訓練。(2)6個教學內容模塊:即數控機床低壓電器部分的故障分析;數控系統的硬件裝接;數控機床機械拆裝及故障;可編控制器的應用;數控機床機電聯調;數控機床常見故障排除。

通過上述教學內容的安排,使學生掌握數控機床維修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 做好相關知識拓展的教學

筆者總結自己多年數控機床調試維修的經驗,認為要想快速準確地判斷故障,適應數控技術的發展,必須拓展相關知識,加強理論基礎。如本課程所需的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包含在計算機原理、電子技術、電氣控制與PLC、數控原理、液壓原理、數控機床結構等課程中。學生如果在學習數控機床維修之前,對上述相關專業知識缺乏了解或者遺忘,在上課時會感到很吃力,聽不懂,更談不上有自己對故障現象的分析理解,在實踐中無從下手,逐漸喪失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缺乏專業知識,也不利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在典型故障分析過程中,對所涉及的有關專業知識,要進行適當的補充和拓展,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掌握所學內容,拓寬維修思路。如在講解數控機床回參考點故障時,就必須增加數控原理中光電編碼器的知識點,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回參考點工作原理。而講解電動刀架常見故障分析時,需補充霍爾開關的相關知識,學生才能理解刀架轉不停的故障檢測方法。有理論做基礎,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數控機床故障才能快速準確地定位,增加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自信心和興趣。在數控故障中,往往是同一現象,原因卻很多,沒有理論作基礎,光靠經驗是不行的,這也是目前部分企業在崗電工,至今仍無法承擔數控維修的原因。

3 教學中合理安排實踐教學

由于數控機床采用的數控系統專業性非常強,不同品牌數控系統,其結構、診斷方法、參數設置差異非常大,作為職業技術教育,數控維修授課及實訓設備應該有針對性,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學校實訓設備不能完全跟上數控系統的更新,因此很難培養走出校門就基本滿足企業需要的數控維修調試人員,在教學環節中必須注重加強學生實踐環節的培養,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數控維修仿真─數控系統連接調試─數控機床整機故障維修。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職;機床夾具;載體;課程項目;理實一體化教學

0 前言

近年來,我國機械制造工業獲得了飛躍性發展,整個制造技術不斷升級,機械制造與相關接近專業應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規格,以適應機械制造企業的人才需求。

先進制造技術在各制造領域不斷推廣和應用,急需大量掌握加工技術及工裝設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了緊密對接機械裝備制造產業,學校必須根據機械制造企業對加工制造一線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重構課程體系,實時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整合教學內容,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以行動為導向,設計教學情境,改革教學模式,并將職業規范、職業道德等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繼續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增加理實一體化課程的比例,加強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教學管理與生產現場管理接軌,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進一步深入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建立健全以職業能力和崗位操作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評價體系。因此,把純理論課《機床夾具設計》改為理實一體化教學課符合當前高職教育研究與改革發展的需要,符合當前市場對高職機械制造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需要,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 課程標準的制定

1.1 課程的性質及任務

本課程是機械制造及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是依據機械裝備、工程機械、機床、汽車等制造企業中工裝夾具設計與制造(維護、維修)等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而設計。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典型機床夾具的組成和工作原理及基本知識內容,掌握機床夾具裝調的基本方法,掌握專用機床夾具設計步驟的基本方法等內容。

1.2 課程教學目標

1.2.1 知識目標

(1)熟悉典型機床夾具的組成和工作原理;(2)熟悉機床夾具中各種常用的定位元件與定位方法;(3)熟悉機床夾具中各種常用夾緊裝置與夾緊方法;(4)熟悉機床夾具的夾具體和其它裝置;(5)了解專用機床夾具的設計步驟。

1.2.2 能力目標

(1)查閱機床夾具設計的標準、手冊、圖冊等技術資料的能力;(2)按零件加工要求合理確定機床夾具的定位裝置的能力;(3)按加工要求合理確定機床夾具的夾緊裝置的能力;(4)按夾具中的定位元件和夾緊裝置要求確定夾具體和其它裝置的能力;(5)能按零件加工要求完成設計一副中等復雜程度的專用機床夾具。

1.2.3 素質目標

(1)具備基本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正確做事,做正確的事;(2)具備質量意識、安全意識和節約意識;(3)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共同達成目標;(4)具有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2 課程教學項目設計

在教學中以專用機床夾具為載體。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副專用機床夾具,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把知識內容溶入到教學項目中去,由老師單一講授和學生單一聽課的教學形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有機融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學生的能力素質得到大大的提高。理實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塊與項目設計。(表1)

表1 課程教學模塊與項目設計

3 教學課時分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總課時間為46學時。(表2)

表2 課程教學課時數

4 教學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結合現場操作、課堂提問、模塊考核、技能競賽等手段,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考核,并注重平時采分。各任務模塊可參照表3進行評價。

表3 課程教學模塊考核標準

5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步:演示:在第一個教學模塊中打破常規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模式先讓學生進入機床夾具拆裝室,增加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職業教育招收的學生基本上直接來自普通高中。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接觸到機械加工類設備及工裝設備,更別說去進行操作。如果先進行理論教學,不僅增加了授課教師的講解難度和授課時間,而且學生因為缺乏感性認識而難以理解。教師首先對選定的拆裝課件進行拆裝演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講解;教師對演示過的課件進行循序漸進的講解。對其中涉及的機床夾具在各類機床上加工特定的零件及在機械制造中發揮的作用、機床夾具的組成、定位裝置、夾緊裝置、夾具體及其它裝置、夾具設計方法等理論內容進行針對性、分模塊內容深入講解。

第三步:實踐:按課程模塊進行,對課件進行初次的感官認知和相關理論講解后,分組讓學生根據機床夾具拆卸工藝流程對機床夾具實物進行拆卸,清洗后按機床夾具的組成歸類零件,測繪各組成部分的零件,并畫出一張完整的裝配圖。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學生對機床夾具的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對機床夾具的整體結構就有一個清醒認識。再通過后續的模塊練習和相關知識學習,以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訓操作的較好結合,從而掌握知識與動手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第四步:評價:整個課程教學按模塊進行,學生的動手實踐也是分模塊進行的,在學生的動手實踐過程中,找出不妥之處進行講評,采用邊修改邊講解的教學方法,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每一個教學模塊內容完成后,對學生都有一個評價,綜合五個模塊內容就有總評價,這種評價方式達到促使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增強動手能力的目的。

6 結論

經過我院高職機械類專業班級的教學實踐,本課程的教學模塊內容與考核方案逐步完善。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動手能力普遍增強。實踐證明,《機床夾具》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符合當前高職教育研究與改革發展的需要,能提升本課程教學效果,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拓.機械制造工藝學與機床夾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2]肖繼德,陳寧平.機床夾具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徐嘉元,曾家駒.機械制造工藝學(含機床夾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電機與電氣控制;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4-0249-02

我校目前是五年制高職校,我們的學生在校不僅要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會“工作”,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我校也嘗試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發模式應用于電氣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開發,取得了小小的成績,有多門課程相繼被立為市級精品建設課程。本文我將談一下我一直參與的《電機與電氣控制》這一課程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設計。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要歷經三個轉換,即“工作任務到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的轉換”,“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到學習領域的轉換”,“學習領域到學習情境的轉換”。

1.工作任務到行動領域的轉換。通過對本專業各種崗位的總和考察分析,我們學校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畢業生的所在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電機與電氣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電機與電氣控制線路的故障排除、工廠供配電系統的運行維護、電氣自動化產品的制造、檢測等。我們分析工作任務,找出工作間關聯的部分,去除重復部分,形成一個個結構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務即行動領域。例如,其中“電機與電氣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是:根據要求繪制電氣原理圖―選擇器件―安裝線路、電機―調試。“電機與電氣控制線路的故障排除”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是:了解情況―分析電氣圖―查找原因―準備工具―排除電機或線路故障。對這兩個任務分析后歸納總結,可以得到它們相對應的行動領域(即典型工作任務)有“電機的拆裝與故障檢測”、“電機基本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典型機床線路的檢測與維修”。需要的職業能力是電機檢測與簡單維修能力、電氣圖讀圖能力、電氣圖繪圖能力、控制線路安裝調試能力、常見電氣故障檢修能力。

我們常說使學校和企業零距離接軌,但學校畢竟是不能與工廠劃等號的,所以我們要分析工作過程、職業能力、行動領域,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創造盡可能與實際工作環境相近的學習情境,建立學習與工作的直接聯系,培養學生應具有的職業能力。

2.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到學習領域的轉換。我們在對兩個工作任務――電機與電氣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電機與電氣控制線路的故障排除分析后歸納出三個典型工作任務,即電機的拆裝與故障檢測、電機基本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典型機床線路的檢測與維修,由此得出《電機與電氣控制》這一學習領域的主要任務,是以這三個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培養學生的電機檢測與簡單維修能力、電氣圖讀圖能力、電氣圖繪圖能力、控制線路安裝調試能力、常見電氣故障檢修能力。

基于工作導向課程體系模式打破了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針對實際工作體系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并按實際工作結構重新設計課程結構。現在的《電機與電氣控制》這個學習領域,是將原來的《電機與拖動》、《電氣設備與安裝》兩門理論課和電機拆裝、維修電工實訓這兩門理論課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3.學習領域向學習情境的轉化。我們以電機的拆裝與故障檢測、電機基本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典型機床線路的檢測與維修三個工作任務作為《電機與電氣控制》學習領域的三個學習情境。三個學習情境從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逐層遞進,難度逐漸加大。在第一個學習情境“電機的拆裝與故障檢測”中,主要培養學生電機正確拆裝和故障檢測能力。第二個學習情境“電機基本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主要培養學生電氣圖讀圖、繪圖能力,控制線路安裝、調試能力,為下個環節“典型機床線路的檢測與維修”打下基礎。第三個學習情境“典型機床線路的檢測與維修”主要培養學生機床線路的讀圖、繪圖能力,檢查、排故能力。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案使知識的學習次序相對于傳統次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且將理論和實踐融合,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容易適應未來工作。在三個大情境下又設置了15個子情,以子情景為單位組織教學,并按實際工作的六個步驟“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估”組織實施。學習情境的數量和大小沒有特定的標準,它與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者的教學經驗相關。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改革,重組了教學內容,改造了教學環境,轉變了教學方式。形成以任務為載體、學生主動構建、融教學做一體的實施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關注每個學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職業成長體驗,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劉哲.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法中國[J].職業技術教育2008,(16).

[3]魯業安,王佳.談高職《電機與電氣控制》課程改革[J].大眾科技,2013,(3).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模具制造專業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課程體系

目前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始終沒有擺脫傳統的教育模式,理論和實訓教學相脫節,課程內容與生產實踐相脫節。學生學非所需,學非所用,知識與能力不相配,無法適應生產一線的需要,因此,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一體化教學的課程體系十分必要。從2011年9月起,筆者所在學校在10級高技和中技模具制造專業班級中分別挑選一個班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對模具專業教學的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并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專業教學,使得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了明顯提高。通過比較,高技班取得的教學效果比中技班好,因為高技班的學生知識面更廣、理解能力更強、自覺性更高,而中技班挑選優秀的學生組班開展“一體化”教學,則效果會更好。

一、課程體系的建立

根據社會對模具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要求,我們決定將模具制造專業(高技班)課程劃分為三個模塊,即:基本素質模塊、模具專業技術模塊、模具專業實訓模塊。在教學課時安排上,理論與實訓約為1:1。

1.基本素質模塊

該素質模塊能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語言表達、公文寫作和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知識,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適應社會的基本素養。

開設的課程有:數學、語文、英語、德育、體育、計算機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等。

2.模具專業技術模塊

該模塊能讓學生熟練掌握機械制圖、AutoCAD、Pro/E、模具結構、材料、制造、工藝、夾具、安裝、調試、維修、先進制造技術等知識,能勝任計算機繪圖員、模具設計員、模具制造工藝員、模具調試工、機床夾具設計員等工作。

開設的相關課程有:機械制圖、計算機繪圖、計算機在模具設計中的應用、機械基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電工學、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冷沖壓/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機床夾具、復雜模具安裝調試與維修、先進制造技術等。

3.模具專業技能實訓模塊

該模塊能讓學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各種設備、加工方法、工藝等相關知識,并完成一套沖壓模和一套注塑模的完整加工,能勝任模具鉗工、車工、銑工、磨工、模具調試工、數控機床操作工、沖壓機操作工、注塑機操作工、檢測儀器操作工、產品質量管理員等職位。

開設的相關課程有:金工實訓、鉗工實訓、數車實訓、數銑實訓、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模具拆裝和測繪實訓等,教學過程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二、課程體系的實施

模具專業實訓與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應緊密相連,冷沖壓、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的學習和沖壓模、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相對應,機械基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等課程的學習和金工實訓、鉗工實訓相對應。

理論知識的學習內容和實訓內容相對應。通過兩套模具的完整加工,將計算機制圖(AutoCAD)、計算機在模具設計中的應用(Pro/E)、線切割編程、機床夾具、復雜模具安裝調試與維修、冷沖壓/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等課程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每門課程都有了相對應的項目(模具中的零件),而所有的項目又有了一個總體的目標(一套完整的模具)。例如計算機制圖的教學可以用模具上的導柱、導套等零件的繪制作為項目,線切割編程的教學就可以用型芯、型腔的加工作為項目。這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目的性強,理論和實訓就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三、教學效果的總結

1.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學生能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進行反復對照、理解,從而縮短了認知過程,加深了記憶,能更易理解、更快接受專業知識,能更迅速掌握技能。

2.學生的實操技能有了明顯的提高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動手操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一個個由易到難的工作任務,最后制造出一副完整的模具,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自信,對操作充滿了熱情,操作技能也在不斷提高。

3.師生之間的互動大大增加

教師能比較直觀地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的程度,能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而學生也能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糾正操作過程中的錯誤。

4.教學過程可融入企業對員工的要求

按照企業要求管理和培養學生的安全生產意識、文明生產觀念、團結協作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愛崗敬業精神和良好職業道德,最終培養出良好的職業習慣。

機床拆裝實訓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高職教材 液壓與氣動技術 理實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液壓與氣動技術”是我系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技術為液壓傳動和氣壓傳動,涉及液壓介質和流體力學原理、液壓元件、液壓回路、氣動系統等多項內容。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基本知識和技能操作并重的課程。我系“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已經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但是缺乏配套的教材,不利于教學改革的開展。所謂理實一體化教材,是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合二為一的教材。理實一體化教材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指導思想,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使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相結合,是高職高專教材建設的發展方向。

1 高職理實一體化教材建設的必要性

教學改革的深化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教材建設。編寫適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要求的教材,是高職院校教材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的教材主要以本科為藍本,重理論輕實踐,教材更新緩慢,脫離教學改革實踐,所以難以達到高職教學的基本要求。“液壓與氣動技術”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法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方法,在全新的教學理論貫穿于課題教學過程的同時,教學內容必須順應課堂教學要求,必須滿足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要求。可以進行內容模塊化、任務化的整合,重新整理授課內容和學時分配,并改變傳統授課方式為“教、學、做”一體化授課方式。所以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教學理念改變是關鍵的同時,具備一套理實一體化教材是重中之重。

2 教材建設的中心思想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是先學習理論,然后進行幾個相關的實驗項目,再進行為期一周的實訓。這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理論課時較多,重理論輕實踐,不符合高職高專的教改要求。教材建設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輕理論重實踐,理論夠用為主,實踐內容要強化。要借鑒先進理念,降低理論難度。從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開展專業教學和培訓活動所采用的教材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比較優秀的國外專業教材的特點,即以圖代文,化難為簡;模塊組合,層次分明;案例介紹,通俗易懂。①為此,教材建設過程中,公式推導、復雜元件的工作原理、繁瑣的定義我們進行了刪減和簡化,取而代之的是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圖形符號、例題、標準的回路圖,并在每個任務中發掘出1~3個生動的典型實例,整個教學實踐學時要占60%。

同時理實一體化教材要求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技能目標,結合我系實驗實訓室的條件和學生的學情。以模塊為主線,完成每個模塊中的教學任務為目標,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并把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材中,從而有計劃地開展學生知識、能力和技能的培養。

理實一體化教材應充分體現“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改革思想,突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理論知識夠用為主,校企合作開發,教材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3 教材建設的主要框架

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內容分成4個模塊,分解成12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中理論知識緊扣夠用為主,如模塊一(液壓傳動基礎知識),在傳統的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導、概念等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耗時、耗力,教學效果仍很一般,而在新教材建設中被簡化成兩個任務,利用多媒體教室和實驗實訓室進行教學,教學方法新穎,教學手段多樣化,提高了教學效果,體現了教學改革的成果。教材建設的主要框架見表1。②

4 教材建設的特點

4.1 注重校企合作開發

為了實現學生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就要求專業知識與企業知識的零距離,企業優秀的工程師或技能能力應參與整個課程建設的過程之中。我系的教師與揚州亞威機床有限公司工程師合作編寫了《液壓與氣動技術》校本實訓教材,揚州亞威機床有限公司工程師根據多年從事液壓技術工作的實踐經驗,把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引入到教學內容中,把揚州亞威機床有限公司部分典型液壓工作回路的內容和要求引入教材,不僅提高了我系專業教師團隊的專業技術水平,也為我系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技能性人材提供了幫助。

4.2 案例的實用化

內容模塊中的每個任務,都會設置1~3個案例。案例的本質是創設學習情境,即將某些概念、原理等學習內容置于一定的實際情境中,以此開展教學。案例提供了師生互動的中介,搭建了原理學習與問題解決之間的橋梁。③案例的選取很重要,既要求案例具有趣味性,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要結合學校實驗實訓室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要兼顧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通過案例提出問題,引入新課題;通過案例分析,學生來理解枯燥的理論知識。案例的內容要反映本模塊的重點、難點,要避免出現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不夠。比如模塊二液壓元件,任務1動力元件的拆裝和工作原理,其中1個案例為CB-B型的齒輪泵的拆裝和工作原理,整個案例就圍繞齒輪泵先拆裝后講解來完成,高職學生對動手操作很感興趣,每組同學開始上課就能投入角色,在拆裝的過程中,提出一系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講解齒輪泵的工作原理。

4.3 教材工具化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客體,是連接主導與主體、發揮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的中介,具有明顯的工具性。④工具化分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它是課堂上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工具。

5 《液壓與氣動技術》教材建設的特色

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是內容模塊化、教學任務化、案例具體化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形式主要通過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學習過程,課程始終圍繞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

液壓與氣動技術教材建設的特色體現在:一是變傳統課堂教學知識講授為主為實驗實訓室中“教、學、做”一體化為主;二是變課程教學以理論思維型為主為實驗實訓室中動手操作、培養技能為主;三是變課程教學以常規理論知識、定律、公式的推導為主為以完成一個個任務為主;四是變課程教學學生被動聽講為學生主導,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識的探索;五是變課程評價標準以教師講好為主為以學生學好(有興趣、能力有明顯提高)為主。

6 結束語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前我系已有序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但能否有效實施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除在實際教學中要不斷總結和提高外,結合本校實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教材也是重中之重。讓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提高高職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注釋

① 龔肖新.高職教材《液壓傳動與氣動技術》編寫的改進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7.7:27-28.

② 孫健等.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在《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6:160-1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威远县| 太仆寺旗| 井冈山市| 桓台县| 遵义县| 印江| 延寿县| 凭祥市| 岱山县| 西峡县| 清远市| 云浮市| 锦屏县| 昌宁县| 盈江县| 镇雄县| 淄博市| 衡水市| 巴里| 汉川市| 建始县| 清流县| 新密市| 永定县| 烟台市| 邯郸市| 潼关县| 修文县| 杨浦区| 涿州市| 康马县| 汝城县| 江都市| 嘉善县| 井陉县| 遵义县| 陈巴尔虎旗| 乌拉特后旗| 荔波县| 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