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氣蒸云夢澤③,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注釋:①涵虛:水氣彌漫。②太清:天空。③云夢澤:古代二澤名,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江之北為云澤,江之南為夢澤,并稱“云夢澤”。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也是盛唐詩人中終身不仕的一位作家。然而,孟浩然并非無意入仕之人,他與盛唐其他詩人一樣,懷有濟世的強烈愿望。其詩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表現了他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氣。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所作。它是寫給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的(開元十六年,孟浩然入長安應舉之時,曾與王維、張九齡等人結交),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以實現自己入仕的愿望。詩中以托興觀潮的形式表現了詩人積極入仕的迫切心情。
詩的首聯以望洞庭起興,描繪了秋季湖水盛漲,與岸齊平,水天相接的壯闊景象。頷聯運用夸張的手法極寫洞庭湖水浩蕩、波濤洶涌的氣勢,成為吟詠洞庭勝景的千古名句。前四句以景起興,自然流暢,景中蘊含了巨大的力量。然而,詩人的寫作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歌詠洞庭勝景,更主要的是以洞庭湖起興,借眼前的洞庭勝景為喻,委婉含蓄地表達求薦入仕的愿望。頸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借景抒情。明寫無舟渡湖,實則概嘆自己不甘閑居而又無人薦引。這里運用雙關語切入正題,轉接得婉轉巧妙。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巧妙地運用了“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以“羨魚情”喻想入仕的愿望。詩人設喻用典的目的在于含蓄地表白自己希望得到賞識、引薦的急切心情。
2、《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3、《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4、《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5、《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7、《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劉禹錫: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8、《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0、《賣炭翁》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1、《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12、《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3、《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那么如何才能讓今天的中學生熱情細致地去玩味古典詩詞,提高鑒賞能力,提升文化素養呢?
一、反復誦讀,領悟詩歌內涵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聲音的組合,適當的誦讀能讓學生通過節奏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獲得對詩歌深層次的理解。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表面上看是在詠歌洞庭湖的闊大氣象,但作者的真正的目的卻是要借此得到時任丞相的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反復誦讀就不難領悟作者的真實意圖了。你看“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已將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薦的意圖含蓄道出,最后兩句更是化用成語: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要將自己不愿“端居”化為實際行動了。
二、借助背景,理解詩歌內容
由于時代的差異,生活境遇的懸殊,文化素養的欠缺,今天的中學生閱讀古典詩詞本來就容易產生隔膜,再加上詩貴深曲,往往語近意遠,詩人的創作意旨經常隱藏在詩句表面意義之下,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鑒賞就更顯困難。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有助于想理解詩歌的內在含義。
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從貞元二十一年(805)因參與王叔新集團失敗被貶朗州司馬,直到寶歷二年(826)才由和州刺史調任東都尚書省返回朝廷,前后在朗州、夔州等巴山楚水凄涼之地放逐達23年,內中的困頓辛酸自不待言。途經揚州時,白居易等友人置酒相待,白更當場賦詩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詩中對劉出色的才華表示欽佩,對其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情,更有對坎坷命運無可奈何的哀嘆。友人的感慨和同情自然勾起劉禹錫對二十三年苦難生活的回憶,但劉禹錫畢竟是個不屈服于命運的鐵血男兒,即使偶露傷感之情也會很快矯以開朗之態,所以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回應白詩之“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從而表現出一種順應自然規律、開朗又達觀的人生態度。最后兩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是對白居易接風贈詩的感謝,更是慰友勵己,表現出不甘沉淪要奮發進取精神。
三、放飛想像,體會詩歌意境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放飛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
如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無題是表現隱秘難言的戀情,重點在于別時的痛苦和別后的思念,采用虛實相生的手法造成一種朦朧深婉的意境。用“東風無力百花殘”來比擬別時之難,用“春蠶”二句來比擬別后的思念,這皆是實寫分別和別后的情和境,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曉鏡但愁云鬢改”,是詩人對情人的虛擬想象:因為終夜思念,早上梳妝時會有些形容憔悴吧!“夜吟應覺月光寒”是設想情人對自己的惦念擔憂:夜深了,你徹夜未眠,吟哦中會覺得有點寒意吧。詩的最后兩句更是虛擬,設想情人是蓬萊仙子,居住在神山之中,往來探看的只有西王母的青鳥使者,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讓我們感受到――詩已經結束了,而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四、對比分析,提升鑒賞能力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鑒賞古詩詞更需要對比分析。如下面三首李白的送別友人之作。
其一《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其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其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第一首直接點出與友人的別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第二首“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寓情于景,描繪友人的帆影漸漸消逝在碧空之下,眼前只剩下滾滾東去的大江在天地間流淌,表現得含蓄深蘊。第三首“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其實登高是中國傳統文人生活方式的一種。翻翻古詩,就能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發現無數與登高有關的詩句,通稱為“登臨詩”。
這些登高詩中的各種意象都渲染著人濃郁的情感,寫景意境雄渾,抒情豪情滿懷,從內容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登高重陽,思親懷鄉
因為重陽登高是古人習俗,節日思親是人之常情。在特定的環境和情緒中,詩人寄情于景,以景抒情,蘊意含蓄。其內涵又極深,構成深遠意境,叫人回味無窮。
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前兩句寫盡了人在他鄉的孤苦,言簡而情深。后兩句的“遙知”透露出濃濃鄉情。
相似的詩文還有:王勃的《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登高,遙望故鄉,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雖然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的“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都是在重陽節登高時的感懷。
二、登高曠遠,壯闊雄渾
登高所見,產生了一個居高臨下俯仰山川的特殊視角,生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唐朝詩人杜甫《登樓》中頷聯有詩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這兩句大氣磅礴,描寫出山河壯觀。錦江山水攜卷著無限春意撲面而來,玉壘山浮云變幻,正像古今世事滄海桑田。
還有我們熟知的一些名句氣魄宏大,意境壯美,都源于視通八達的登高臨遠。此類詩,有曹操的《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燦爛,若出其里。”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三、登高懷古,慷慨悲壯
同時,登高后空間開闊,看到平常看不見的景色,它們的亙古永恒,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愁緒。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作者是個具有宏偉抱負和遠見卓識的詩人,空懷曠世之才,卻無報國之門,他看透了當權者的腐敗昏庸,懷著巨大的悲憤,登上幽州臺,眺望燕北河山,吊古傷今。詩人心緒茫然,感慨叢生,那俯視一世的孤高抱負與傷時感遇的沉郁情懷憤然涌于胸間。于是,“獨愴然而涕下!”這千古之嘆,構成了一種偉大的孤獨感,創造出了一個蒼茫雄渾的意境,叫人讀來也不禁淚涌。
此時的樓臺,是一個思緒蔓延的樓臺,山水非有樓不為顯。兩者巧妙融合。崔顥的黃鶴樓,引發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心緒,溫庭筠筆下有女子“獨倚望江樓”,但千帆盡過,所思不見,怎能不“腸斷白頻洲”?
四、登高憂國,哀婉悲壯
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詩人漂泊西南之際,他年老多病,流離孤獨,多種不幸集于一身。重陽登高,感慨抒懷,表達了對祖國多災多難的現實和人民疾苦的憂思與焦慮。尤其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寫出了落葉飄零給人蕭蕭悲傷之感,流水茫茫給人傷逝之情,使全詩的意境開闊而又蒼茫,情緒哀婉而又悲愴,給讀者一種不盡的哀思。
關鍵詞: 唐詩 俳句 中日自然觀
對待大自然,中日兩國人民都認為要與之和諧相處,在自然的懷抱中生活。與此同時,兩國人民的自然觀也各有特色。本文擬從唐詩和俳句的對比來看各自的特色。
一、日本人喜歡纖細而樸素的自然,中國人偏愛雄偉華麗的自然
中國的自然景觀華麗而巨大。日本的景色美麗而纖細。對于自然景物,日本人認為小而纖細的東西最美,中國人還是覺得大山大河最具美感。
唐開元年間山水詩人孟浩然的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道: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
又如詩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唐詩也為我們再現了壯闊的自然景色。再來看看日本俳句名家的俳句作品。
小林一茶的俳句:
せ蛙 負けるな一茶ここにあり。?搖?搖?搖?搖?搖
やれ打つな ハエが手をする足をする。?搖?搖?搖
瘦青蛙,別輸掉,一茶在這呢。
不要打哪,蒼蠅搓它的手,搓它的腳呢。
周作人在《蒼蠅》一文中,曾對小林一茶的俳句十分推崇,因為他覺得小林一茶能“以一切生物為弟兄朋友,蒼蠅當然也是其一”。①從上面的2首俳句可以看出,俳句作者對于自然界的任何微小的生物都有憐愛之心。作為日本的傳統,對于樸素單純的事物評價非常高,越簡單細小的東西越美。
又如,日本著名俳人松尾芭蕉的俳句也經常描寫小的事物。
て死ぬ けしきはえず 蟬の聲。?搖?搖?搖?搖?搖
海士の屋は 小海老にまじる いとどかな。?搖?搖
不曾見過頻死的秋蟬還在拼命地叫。
漁夫家,小蝦盛滿平籮里,混入一只小蟋蟀,形似小蝦在鳴唱。
二、日本人對于季節的感受更為敏感,俳句中經常會出現季語
生活在島國的日本人對于季節的轉換和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這種敏感通過俳句的“季語”表現出來。說到俳句,首先要提的就是“季語”,只有充分理解了“季語”的含義,才能欣賞俳句。當人們讀到季語時,就會聯想到當時的季節,進而理解這首俳句要表現的內容及情感。例如:山吹を 踏んでく 雀かな(正岡子規)(「山吹指棣棠這種植物,是這首俳句的季語,意指春天)。這首俳句讓我們聯想到盎然的春意,一只飛來的雀鳥落在了柔軟的棣棠枝條上,枝條難以承受突如其來的重量晃動彎曲了,這突然的晃動又讓雀鳥大吃一驚,自然與動物的和諧,充滿生機的春天,讓人為之感動。
大多數俳句都有季語,例如:
春雨や 小の小 ぬるるほど
春雨細細落 潤澤沙灘小貝殼(與謝無村)
五月雨を あつめて早し最上川
五月雨紛紛 匯集名江最上川 奔騰向前方(松尾芭蕉)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たち
奈良秋菊溢香馨 古佛滿堂寺廟深(松尾芭蕉)
初雨 猿も小蓑を 欲しげなり
初寒降雨 猿要小蓑衣(松尾芭蕉)
在這四首俳句中,“春雨、五月雨、菊、雨”分別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季語。
三、兩國人民都非常善于捕捉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聲音
唐詩和俳句有很多都描寫了大自然的聲音。打開王維的詩集,我們在欣賞一幅幅色彩明麗的山水風景畫時,仿佛還聽到自然界各種奇妙的聲音。這里有風雨的嘯吟:“陰風悲枯桑”(《送陸員外》)、“颯颯松上雨”(《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有雞犬的喧鬧:“朝日眾雞鳴”(《曉行巴峽》)、“犬吠寒林下”(《過李揖宅》);有猿猱的啼叫:“秋月聽猿聲”(《送楊少府貶郴州》)、“可宜猿更啼”(《送張五歸宣城》);有鳥兒的鳴囀:“園廬鳴春鳩”、“雉響幽谷”(《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還有深山古寺的清磬疏鐘:“鳴磬夜方初”(《飯覆釜山僧》)、“秋雨聞疏鐘”(《黎拾遺聽裴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時而,飛流直下的懸泉瀑布聲如雷吼:“瀑泉吼而噴,怪石看欲落”(《燕子龕禪師》);時而,秋暮山中的蟬鳴蛩響撩人愁思:“草堂蛩響臨秋急,山里蟬聲薄暮愁”(《早秋山中作》)等。大自然的各種天籟,萬千景物在運動變化中發出的音響,都被詩人一一收攝進詩中,組成一幅幅有聲畫,一章章交響樂。②
日本描寫聲音的俳句也不遜色,俳人松尾芭蕉描寫聲音的俳句就很多。例如:
古池や 蛙びむ 水の音。?搖?搖?搖?搖?搖?搖?搖
寂靜的古池塘,青蛙躍進池水中,撲通水聲響。
ほろほろと 山吹き散るか の音。?搖?搖?搖?搖
風吹花落水聲涼。
靜さや 巖にしみ入る 蟬の聲。?搖?搖?搖?搖?搖?搖
幽冥厲蟬聲,悄然浸巖中。
在僅僅17音節的俳句中讓我們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青蛙驀地躍入古池塘發出清脆的撲通聲、瀑布的落水聲、寂靜庭院里的蟬鳴聲等,萬籟都可以從俳句中聽到。日本人可以說是大自然的“知音”。
四、日本人和中國人都想把個人寄托于自然,與自然山川融為一體
芭蕉的一生可以說是在旅途中度過的。正是旅行讓他從自然中探求到藝術的本質。他悟到人應該順應自然。從他的旅行日志「奧の道中,我們能夠讀到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強烈愿望。「奧の道著重描寫了以“寂”為核心的思想,并表現了人對自然的歸屬感。他在開篇就寫道“積日羈旅,漂泊為家”,表達出了他對身世的感慨和對旅行的執著。行旅中,芭蕉寫出了大量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俳句和散文。例如:
夏草や 兵どもが の
夏天草凄涼,功名昨日古戰場,一枕夢黃粱。
さや 巖にしみ入る 蟬の聲
山色幽靜透禪院,細聽蟬聲沁岑巖。
蛤の ふたみへれ 行く秋ぞ
蛤蜊殼離肉,此時分別去兩地,秋日行遲遲。
野ざらしを 心にの しむ身かな
心悲壯,曝尸荒郊有何妨,秋風透心涼。
小林一茶的一生也是在旅途中漂泊的一生。從古代開始,日本人就認為只有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才能發現真我,自我就意味著回歸自然。
唐代田園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其詩曰: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出了山、雨、秋、月、松、石、竹、浣女、蓮、舟等景物,體現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再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詩中借描繪深秋輞川山水田園的恬靜風光,通過寒山、秋水、柴門、暮蟬、落日、孤煙等田野鄉村景物的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了詩人和裴迪兩個幽居山林、詩酒自娛的隱者形象,表達出詩人的田園之樂和閑適心情。
唐詩和俳句這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日自然觀的異同。充分理解唐詩和俳句,對于我們認識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自然觀有所幫助。
注釋:
①?si=1.
②陶文鵬.傳天籟清音繪有聲圖畫――論王維詩歌表現自然音響的藝術.文學評論,1983,(2).
參考文獻:
[1]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鄭民欽譯.東瀛美文之旅叢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
[3]詹福瑞,葛景春.王孟體詩選.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4]陳鐵民.王維孟浩然詩選.中華書局,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