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杜甫的詩歌

杜甫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杜甫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杜甫的詩歌

杜甫的詩歌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所謂憂患意識,是指社會危機引發出來的人類主體世界焦心憂慮的一種思想意識。在社會發展時期,一些文人志士因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認識社會的能力,容易發現社會現實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變革,并以詩文抨擊社會現實,表現出對人類社會的強烈憂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生寫下的大量詩篇中就充滿了這種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不僅貫穿于他的詩歌創作中,而且貫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終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他內心對自己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愛和責任所致。

憂患意識,是指社會危機引發出來的人類主體世界焦心憂慮的一種思想意識。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一些有識之士因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認識社會的能力,容易發現社會現狀的不足而希望變革創新,并以詩文抨擊社會現實,對人類社會的憂患表現得更突出,這成為他們創作活動的動力。所謂“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道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無論是敘事抒懷,還是寫景詠物,都是結合現實,其中充滿著濃厚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貫穿他的一生,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強烈、真摯。年輕的杜甫“歸醉每無愁”,是沒有多少憂慮的,所關注的就是個人的抱負和功名的追求。自從他為求仕途人長安再次應試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開始“十年困守”的艱難生活,使他更多地關注社會現實,思考國家的現狀。自此,他的憂患意識也由個人前途的憂慮逐漸轉為對國家民生的憂慮。詩歌中也由“家人憂幾杖,甲子混泥途”轉為“君不見漢家LLI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他對唐玄宗盲目發動開邊拓土的不義戰爭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深為擔憂;他對清濁不分、賢愚不辨的黑暗政治憂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他看到大雨成災,就憂慮勞動人民的苦難:“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他“一飯四五起,憑軒心力窮”。面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黑暗現實,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成長為一位自覺的憂國憂民的詩人。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王朝陷入了戰爭的深淵,使人民墜人了沉重的苦海。詩人杜甫也被卷入戰爭的亂離漂泊之中,他親眼看到了安史叛軍的屠殺焚掠,親身經歷了與民同難的艱險流離,親自感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貼近了勞動人民,憂患意識更加廣泛深刻了。詩人最憂慮的是安史叛軍還未平定,四方盜賊仍是很多:“所憂盜賊多,重見衣冠走”,又擔憂官吏不顧百姓死活而橫征暴斂,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務割剝,不暇憂反側”,他希望有賢德的官吏實行仁德之治:“誅求多門戶,賢者貴為德”。直到臨死之前,詩人仍在憂慮:“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

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無論是憂時憂國,還是憂慮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淵源和社會根源。杜詩的憂時憂國,是從他“忠君”的儒家正統思想出發,與國家前途命運的盛衰起伏密切相關的一種憂患意識。這種意識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得非常強烈。例如:“胡為將暮年,憂世心力弱”、“豈無成都酒,憂國只細傾”、“在家常早起,憂國愿年豐”、“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襟”,等等。他的詩歌充滿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注與憂心,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針對玄宗的黷武戰爭,他指出:“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他諷刺楊氏兄妹的荒生活,并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朝廷歡娛后,乾坤震蕩中”。面對“安史之亂”帶來的國難,他唱出:“國破I河在”的悲歌,鼓勵朋友們“濟時肯殺身”、“臨危莫愛身”,他堅信“胡命豈能久,皇綱未宜絕”,希望唐肅宗“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對那些搞分裂割據的叛將“談笑行殺戮,濺血滿長纓”的行為他切齒痛恨,真切地表達了盼望國家安定統一的強烈愿望;杜詩的憂慮民生,是杜甫對社會動亂中生靈涂炭的憂慮,是他內心儒家“仁愛”、“民貴君輕”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他長期接近勞動人民的結果。在他的筆下,描寫了眾多的人民形象:農民、士兵、織婦、船夫、漁父、負薪的女子、無告的寡婦、被迫應征的老漢、提前服役的兒童,詩人不僅從多方面表現了他們的悲慘生活,而且還表達了他們的愿望要求:“誰能叩君門,下令減租賦!”“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杜詩中廣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難,表達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長安時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正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養活了這些剝削者。面對擴邊戰爭給人們到來的災難,他呼喊:“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在“三吏”、“三別”中,詩人一方面對勞動人民遭受“安史之亂”被迫服役的慘狀哀痛不已,另一方面為了國家的安危又鼓勵人們奔赴前線殺敵衛國:“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餓已卒”的情況下,仍然“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在自己的茅屋被風雨摧毀時,他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即使自己凍死也心甘情愿!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個人生死利益的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和憂慮。這已經超越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立身準則,在他極少“達”過的一生中,無論窮達,他始終都要兼濟天下,真可謂“于黎民,無刻不關其念”。黃徹說他:“其窮也未嘗無志于國與民,其達也未嘗不抗其易退之節”(《碧溪詩話》)卷十),朱弁也說他:“窮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澤民”(《風月堂詩話》卷下),都指出了他強烈的憂民責任感已超過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家庭,始終自稱“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影響他一生,“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是他人生態度的集中體現。

杜甫的詩歌范文第2篇

【關鍵詞】杜甫;詩歌語言;俗語;古謠諺;雅俗相通

杜甫作為盛唐時期現實主義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譽為“詩圣”。他的詩歌就像時代的一面鏡子,呈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程。杜甫的詩歌風格多樣,正如元稹所說:“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風格的多樣性也就造就了杜甫詩歌在語言藝術方面的突出成果。

一、“雅”――“俗”

杜詩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喜歡佳句,十分注意詩句的錘煉,正是這種自覺地追求,使他在詩歌語言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是杜甫詩歌語言精確、凝練的最主要原因。

“俗語多人間氣,雅言多書卷氣。善為詩者總是能夠游刃于雅俗之間,其中的緣由關鍵在于一個詞語:靈活。在這里所說的“靈活”即是詞語轉化的契機。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并充分運用這個契機的話就能作詩或為文達到俗的靈活可以從人間煙氣中探尋到精神文化的最深處,雅的靈活就可以從陽春白雪似的精神文化中體驗中尋找到人間性情的境界。”[1]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大多數人在品讀詩歌的時候,都存在著一種期待古雅悠久飽含濃厚文學底蘊作品的心理。但如果詩歌中偶爾插入些平常不為所注的俗語,就能給讀者的心理期待以突然“襲擊”,給讀者以新鮮感即雅中有俗,反而成鮮。杜甫善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他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詩中多使用俗語和古謠諺。而且,杜詩在藝術風格上具有開放性,理所當然他在用詞上也就避不開對民間俗語的開放和接納。中唐的元稹有詩為證“杜甫天材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他所說的“當時語”就是語言的民間性和口頭化,而“傍古人”則是杜甫詩歌由俗入雅的精神探索。

二、“俗”之真實內涵

杜甫詩歌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俗”。杜詩之俗主要來源于杜甫的生活經歷。杜甫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漂泊窮困中度過的,因此他與下層人民有著密切的往來,他們的想法、言談舉止等杜甫都非常了解。因此,杜甫寫起關于下層人們生活的詩歌來,可以說是信手拈來,更具有形象性和真實感。而且,杜甫也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他不僅學習漢樂府的思想內容,還模仿漢樂府的話語方式。這些都為杜甫詩歌之“俗”提供了可能。

杜詩之俗的“俗”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低俗,而是雅俗共賞、雅俗相通之“俗”。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云:“世徒見子美詩多粗俗,不知粗俗語在詩句中最難,非粗俗,乃高古之極也”。而杜甫詩歌的流芳百世也向世人證明了杜詩之“俗”也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它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粗俗,而是雅俗相通。

三、“俗”之具體表現

杜甫詩歌之“俗”,主要體現在對俗語和古謠諺的使用上。

(一)俗語

宋人孫奕曰:“子美善以方言俚語化入詩句,詞人墨客口不絕談。”例如,“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客夜》);“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癲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一);“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兵車行》);“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新婚別》)……諸如此類的詩句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另外,“無賴”一詞也被杜甫用得較為經典。這個詞的本意是奸詐,強橫。這方面的意義在杜詩中有所涉及,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其一“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這里的無賴就是強橫無理,煩擾多事的意思。但是,它更多的被杜甫用于親友表達感情和描繪自然風光的場合里。例如,《寄從孫崇簡》“牧豎樵童亦無賴,莫令斬斷青云梯”、《聞斛斯六官未歸》“老罷休無賴,歸來省醉眠”等等。在這些詩句中,杜甫所要表達的就是在責怪處流露親昵之情。而在描繪自然風光的詩句中,《絕句漫興九首》其一“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就給出了很好的說明。

實際上,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旁枝末節,杜甫使用俗語進行創作的詩歌還有很多,像《舟前小鵝兒》、《憶昔》、《兵車行.》、《三吏》、《三別》等等眾多的名篇。俗語,在與杜甫同輩的詩人筆下是極其少見的,而杜甫卻信手拈來,也更加生動地展現了下層人民的生存狀態與體驗。俗語,是一種極為生活化的語言,它也使讀者在閱讀時產生一種由于過分熟悉而導致的陌生感,同時也激發讀者以一種嶄新的眼光去深入文本來體會詩中的意味。

(二)古謠諺

除了使用俗語之外,杜甫還非常善于在詩中使用古謠諺,特別是漢代歌謠。“以古謠諺――尤其是漢代歌謠入詩,無形中便賦予了杜詩一種古樸而親切的神韻,而且,也使之具有了深厚的社會歷史意識。” [2]

“兔絲附女蘿,引蔓故不長”(《新婚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示從孫濟》)……這些詩句都含有民謠的韻味。民謠的化用,使本來深奧的哲理淺顯化,更便于人們理解和接受,同時,也使情感的表達更為恰當妥帖,更為打動人心。

而杜甫的一首《大麥行》,也鮮明地展現了古謠諺入詩給杜詩帶來的深厚的社會歷史意識效應:

《大麥行》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杜甫的這首《大麥行》在基調和立意上跟《樂府詩集》中所記載的漢桓帝時期的一首童謠頗為相似:

后漢桓帝初小麥童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唐代天寶年間爆發安史之亂,夷族趁亂入侵中原,大肆掠奪百姓財物,踐踏農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戰亂,使曾經的興盛繁榮一夕之間淪為滿目蒼夷,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無數的百姓無家可歸。杜甫借助小麥童謠這種歌謠的形式,更有利于表達天下遭受苦難、處于水生火熱當中的百姓的心聲,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也表現出了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結語

“樂府寧拙勿巧,寧竦勿煉”,杜甫這種聳人耳目的“俗”語言,極大地沖刷了人們的的審美疲勞,帶給人們一種嶄新的期待視野,唯其務為俗,方為不俗,韻甚趣甚,大巧如拙。[3]俗的詩歌并不難寫,難的是要把俗的詩歌寫活,由俗入雅,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而詩人杜甫卻確確實實地做到了這一點,他的詩歌大量使用俗語和古謠諺,非但沒有給人粗俗的感覺,反而給人以親切、俚趣盎然的意味。杜甫詩歌語言一個突出的特點的就是“俗”,但卻俗得靈活,俗得成雅,因此也就造就了杜甫詩歌語言雅俗相通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楊義.李杜詩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杜甫的詩歌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杜甫 詩歌教學 生命教育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生命教育是德育范疇的內容,殊不知各學科教學或多或少都滲透生命教育,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在這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語文教材蘊藏非常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因此,“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學科應當發揮“文以載道”的作用,滲透人性的教育與人文意識,加深學生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從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語文教學不同于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采用灌輸說教的方法傳授人生觀、生命觀,應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可以抓住關鍵字詞,抓住蘊含生命態度的詞,引導學生品讀,在品讀中體味情感,讓學生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生命的可貴和美好,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的生命煥發出光彩。

杜甫詩歌教學是高二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重點,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在他的每一行詩句里,我們都能讀到他對人民、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品讀杜甫的詩句,感知個體生命的豐富性,體驗人世的艱辛,從而更深層次地思考人生的目的及意義。

杜甫一直是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的愛國詩人形象定格在世人眼中,然而,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詩人,在他的詩篇中,我們不難找到歷史的痕跡及詩人自身深切的生命體驗。特別是詩人的晚年,社會動蕩,流離失所。他“活了五十九歲,卻好像活了兩百歲,他一生的經歷幾乎濃縮了個體生命所能經受的全部苦難”。正如他在詩句中寫的那樣:“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通過品讀這些飽含個體苦難生命體驗的詩句,讓學生體會世道的艱辛,生活的不易,感悟“人世的蒼茫,生命的促迫”。

然而,衰朽殘年的杜甫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在《旅夜書懷》中,詩人寫道:“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人以自嘲的口吻詼諧地說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自己就像那天地之間到處飄飛、形單影孤的一只沙鷗,無論是身后之名,還是生前之功業,似乎都游離于他。詩人滿懷希望,換來的卻是一連串的失望。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悲憤正是詩人對自己、對國家存在意義的堅守,正是他人格生命的真實顯示。這里,學生從杜甫的生活態度悟出如何認識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在準確把握“渴望建功立業”的內涵中,獲得了一次關于生命價值的真切體驗和自我教育。

杜甫的詩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時代動亂,然而他也是一個普通人,關心朋友,熱愛妻兒。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富有人情味。寫妻子、朋友的詩不但多,而且很感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灑掃庭除,迎接好友,粗茶淡飯,幸福無比。“自來自去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梁上燕子,飛來飛去,自由自在;水中白鷗,遠近嬉戲,相親相近。幽美的夏景已讓詩人陶醉了,恬靜的家庭生活更使詩人舒心、愜意:憨態可掬的老妻“畫紙為棋局”,天真無邪的稚子“敲針作釣鉤”。這些是懷才不遇的失意詩人晚年過著的詩意般的生活,這里,詩人告訴我們,他沒有被苦難嚇到,相反,這些悠閑清貧的生活讓他感受到生命的真諦和美好。生命是苦難的,苦難是每個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在這苦海中,“以一種精神應對苦難”,繼續堅定地向存在的荒原進發,生命由此變得恒遠而綿長,美麗又動人。詩人把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直觀地反映在生活的態度上,詩人又以詩的形式傳達了生命的自由與美好,并表達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特質和深層存在的哲學方式,詩人對生命本質的詮釋和思考,啟發我們不斷關注生命的艱辛和苦痛,不斷探索生命的真諦和價值,從而以更高的熱情擁抱生活,體驗生命。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僅表現在個體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難、超越憂患的自我體現,更體現在此過程中給予他人的愛、為社會所承擔的責任。杜甫在《兵車行》里展現給讀者的是詩人對戰亂征兵的客觀史實的描寫,表現了戰爭帶給百姓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苦痛。然而止步于此是不夠的,這些分析只是讓我們看到個體生命的苦難及面對苦難的絕望。想要做到生命教育的深化,還應該讓學生看到,杜甫作為一個儒家士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儒家思想是他的終極信仰,儒家文化對他的詩歌具有重要影響。從這個角度出發,便能進一步體會到《兵車行》顯現的深切的情感――仁愛。無論是對生靈涂炭的哀嘆還是對制度黑暗的憤慨,都能讓人感受到那顆無止境的惻隱之心,都能讓人感受到杜甫對儒家理想的堅守。

可以說杜甫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不僅做了苦難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有血有淚的歌吟,呈現出對天下的終極關懷和自身的生命價值。

正因為詩人心中有愛,杜甫看到天地萬物,看到他人的生命乃至小動物小植物的生命都能產生濃情愜意,“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春風和煦,百花綻放,飛燕銜泥,鴛鴦靜睡,所呈現的勃勃生機,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詩人陶醉于春暖花開、鶯歌蝶舞、生意盎然、恬靜宜人的意境,其樂融融。字里行間閃現出詩意的光輝,表現出一種萬物和融的境界。一個有愛的人,他的生命就總是會得到愛的滋潤,透過杜甫的詩作,教育學生隨時留意身邊的花紅柳綠,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意趣,善待世間萬物。當你生活在一種和融萬物的境界之中,學會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時,你就會感受到生命越來越充滿生機活力,從而更加熱愛生命,熱愛這個美好的世界。

就像冰心在《談生命》中所說:“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總之,語文教育應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以至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樣,語文教學才真正發揮作用,教育才有意義。

參考文獻:

杜甫的詩歌范文第4篇

作為一個從偏遠農村走出來的老師,劉老師是從一戶農家的堂屋里開始他的教學生涯的,在工作的前10年里,他連鄉鎮一級的公開課都沒有上過。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刻鋼板油印班刊、教朗誦開展比賽、修風琴排練合唱、轉田埂收集素材、發種子嘗試栽培、放風箏親近自然……現在看來,這些都是他為那些農家孩子度身訂制的“生命課程”啊!

參加工作25年了,劉老師在鄉村教育的沃土中一路行走,一路耕耘,一路收獲,一路分享。

早在2006年,他就率先在區小語骨干班上倡導“基于課堂教學情境的文本解讀”,并將這個話題提煉為研究課題。《語文公開課的性質與使命隨想》《閱讀訓練應超越技巧層面》《文本過度解讀面面觀》等多篇文章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執教市、區級公開課三十余節,為配合區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開設講座30余場次,聽課人數累計3000余人次。經過多年歷練,劉老師形成了“輕松自然、務實平易、深入淺出、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格,受到了老師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在作文教學方面,劉老師更是情有獨鐘,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從一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這一現象展開深入思考,發現“成就感”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從中得到啟發,展開了“習作評價如何喚起學生的成就感”的思考,實施了“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生習作評價問題研究”這一課題研究。當同事們驚異于那么多的“佳作”竟出自一些學困生之手時,“寫作文”已成為劉老師的實驗班學生的一種樂趣,一種需要。

2008年起,劉老師開始關注“故事”這一獨特的語言形式對于習作教學的重要意義。故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可以有效地融合觀察、閱讀、想象、構思、起草、修改、交流、分享等多重習作元素,較之枯燥的分析講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故事還會產生奇妙的代入感,即聽者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以另一種身份體驗別樣的生活內容,既可極大地豐富生活內涵,又可增添生活的樂趣……漸漸地,“故事情境中的小學生主題習作教學”這一課題便應運而生了。該課題研究引入“微課程”概念,主張針對小學生習作過程中表現出的能力缺失,確立一個個教學主題,并以故事情境的方式整合多重元素,開發出一個個微型化的習作課程,讓學生在節奏明快、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中獲得體驗與思考,得到訓練與提升,受到了師生們的普遍歡迎。

劉冰自喻是個擺渡的人,而且是一個幸福的擺渡人。他的思考是睿智的!作為教師,我們何嘗不像那擺渡的人呢?人的一生要經歷許多個渡口,需要許多個艄公為其擺渡,讓他們由此岸到達彼岸,由稚嫩走向成熟,由困惑走向通達。老師的工作其實也是在為人擺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子,而老師卻永遠都守著這渡口,守著這屬于自己的船。把老師比作擺渡的艄公,多么形象,多么富有哲理!

杜甫的詩歌范文第5篇

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下,高校讀者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對信息的需求有了明顯的新變化。讀者希望通過圖書館得到的不再只是單一的書刊、文獻、資料等初級簡單信息,更需要獲得的是經過加工、濃縮、篩選、提純之后的高層級新信息,這樣更便于讀者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得到對自己更有針對性,時效性和適用性內容。順應這個潮流,圖書館館員要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判斷優劣,去粗取精,加工提純,將經過再構筑和再組合后最有用、最核心的信息提供給讀者。而現代化技術設備在圖書館中的廣泛應用,也能保證很好的實現這一點。

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在知識經濟大背景下,高校讀者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征,表現出對信息的新穎度、及時性、和針對性的關注。因此,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重點———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升級成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高校圖書館要做到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信息傳遞給正在需要它的人,這就是所謂信息個性化服務的著眼點。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按照不同的學科專業及發展特征,形成具有自己的“個性”特色的館藏資源,才能更好的為教學和科研服務。例如,綜合類高校館藏圖書要相對平衡,而工科高校則需要偏重自己的工科、理科門類的專業,形成一定數量的藏書。

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功能創新模式

在信息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功能有了新的內容,但是如何更好地深化和發展,則需要我們有創新的服務模式。

1常見問題(FAQ)服務模式

FAQ是圖書館館員在實施咨詢的過程中,將讀者遇到的一些典型性、普遍性問題收集起來進行解答,并將答案放在網上,形成一個知識問答庫,即FAQ數據庫。館員接受用戶提問后,先進行初步分析,再查詢FAQ專家系統,有現成答案的則立即反饋給讀者;若無現成答案,則將問題分派給最合適的參考館員進行解答。參考館員根據自己的知識和可獲取資源生成答案,利用Web表單、E-mail聊天、網絡語音、共同瀏覽、即時消息等方式將解答反饋給用戶,并將答案保存到FAQ數據庫中以供再次循環利用。如果本地參考館員也無法解答,則可以咨詢聯合數字參考咨詢系統的相關專家。像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網上聯合知識導航站,就是目前我國比較成功的聯合數字參考咨詢系統。

2基于3G的服務模式

3G即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是將無線通信與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隨著中國電信CDMA2000、中國聯通WCDMA和中國移動TD-SCDMA普遍使用,我國也正式進入3G時代。目前在校大學生的手機70%都擁有WAP功能,手機的使用也比電腦更加普及、便利。高校圖書館也應該思考如何在移動運營商、服務商提供服務的基礎上,為讀者提供更快捷、更多樣化的服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信息定制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登陸圖書館移動服務網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訂制相關內容;移動博客服務,將移動博客作為實時交互的個性化交流平臺,使3G用戶更方便的共享、存儲各種多媒體資源;信息推送服務,通過手機短信定時向用戶發送借閱、預約、到期信息服務,并根據對用戶興趣的統計分析,主動向其傳遞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等信息。

3門戶性網站服務模式

通過建立專業門戶網站的形式提供服務和網上資源,并且按照學科專業領域來組織分配。圖書館通過互聯網發掘網上信息資源,將分散的各類資源進行有效篩選、梳理、分析、評價,利用超鏈接技術,選擇合適的分類法和主題詞表,并按照專業領域形成高效有序的資源分類共享網絡。通過這種門戶網站來提供及時準確的網絡專業化知識服務。門戶網站建立后,還要定期報道更新專業領域的學術動態,使網站信息更加的豐富,更具延續性,成為專業用戶能夠及時迅速的獲取信息的重要窗口。

4學科館員服務模式

相關期刊更多

杜甫研究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李白學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李白研究會

中國訓詁學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訓詁學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龙海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宜川县| 灵宝市| 华宁县| 蓬溪县| 于都县| 酉阳| 安庆市| 湘潭市| 威信县| 沂南县| 普宁市| 竹北市| 曲周县| 广南县| 兴安县| 蒙山县| 含山县| 江西省| 察哈| 科技| 滦南县| 辽阳县| 望谟县| 四子王旗| 芦溪县| 大渡口区| 达拉特旗| 崇仁县| 辽源市| 怀化市| 泉州市| 华阴市| 错那县| 石渠县| 邵东县| 玉田县| 杨浦区|